(完整版)面痛病(三叉神经痛)中医诊疗方案
名老中医治三叉神经痛秘方

名老中医治三叉神经痛秘方本病是一种原因尚未完全明了的神经科常见疾病,多发生于40岁以上妇女,特征为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有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痛,如刀割、钻刺样疼痛,不伴有器质性改变,感觉检查很少有障碍。
疼痛性质独特,是一种突然急骤发‘作、突然停止的闪电样剧痛。
持续数秒至数十秒,可引起同侧面肌抽搐、眼结膜充血、流泪或流涎等。
1 .川芎止痛汤治疗三叉神经痛[方剂] 川芎20--30克,荆芥、防风、全蝎、荜拨各10--12克,蜈蚣2条,天麻10克,细辛3克。
[加减] 寒重加制附子20--30克(先煎);热重加生石膏20--30克,黄芩12 克,黄连9克;便干加大黄15克;瘀重加赤芍12--15克,丹参30克,五灵脂12克;阴虚加生地、女贞子、龟板各15克,黄柏、知母各12克。
[制用法] 水煎服,每天1剂,重者2剂。
[功效] 祛风通络,散寒止痛,活血化瘀。
[验证] 张xx ,女,41岁,1976年6月6日诊。
自诉右面颊部剧痛,痛连右目右上齿,痛如电击,时发时止,昼夜不宁、寒温不适;曾用去痛片、安定、青霉素等无效;拨牙2个而痛未解,右颊因搓切而溃破。
检查:牙眼无红肿、无龋齿,舌苔薄白,脉微弦。
诊为三叉神经痛(第1 、2 支),拟用川芎止痛汤。
药进3剂痛大减,又进6剂痛止,随访1年未复发。
[备注] 按临床观察表明,方中川芎剂量小于12克,效果较差,用至20克则获高效、速效,并未见任何副作用。
细辛用至6克也未见不良反应。
2 .散偏汤治疗三叉神经痛[方剂] 川芎30克,白芷8克,白芥子、白芍、香附、郁李仁、柴胡各10克,甘草5克。
[制用法] 水煎2次,两汁混匀,分2次服。
6天为1疗程,一般2--3 疗程可愈。
[疗效] 笔者运用《辨证录》中的散偏汤治疗三叉神经痛下颌支痛13例,效果满意。
所治13例中,服药1 疗程获愈者5例,服药2疗程获愈者5例,服药3疗程获愈2例,服药3疗程后无效者1例[验证] 高xx , 48岁,农场干部。
三叉神经痛效验良方

三叉神经痛效验良方三叉神经痛是以三叉神经分布范围内反复发作、阵发性剧痛为特征的一种疾病,临床上以半侧面部疼痛最为常见,局部无红肿,好发于中年以上女性,起病突然,常以口-耳-鼻-眶区剧烈如刀割或电击样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因病机】本病属中医“颔痛”“頬痛”“面痛”范畴。
中医认为诸经脉皆上走于面,“不通则痛”。
凡外邪(风邪为主)侵扰,邪气留面;情志内伤,气郁化火生风上扰;脏腑失调,痰瘀内生,上阻于面,壅塞面部脉络,气滞血瘀等,均可导致面痛。
【治疗思路】临床治疗应遵循“通则不痛”的原则,以调气活血通络为法。
由于本病基本病机为风、火、痰、瘀,因此临床应注意视其邪气所在而用药。
祛风常用防风、荆芥、全蝎、僵蚕、蜈蚣、白附子、天麻、甘菊、白蒺藜等;化痰常用胆南星、姜半夏、天竺黄、竹沥、牡蛎等;祛瘀用桃仁、红花、赤芍、牡丹皮、当归、川芎等。
清火用石膏、龙胆草、夏枯草、苦丁茶、菊药、黄芩、栀子、大黄等。
【辨证论治】风寒夹痰证见面痛、遇寒加重,恶风畏寒,舌苔白腻,脉滑。
治当祛风散寒化痰,方用川芎茶调散加减:川芎、荆芥、防风、羌活、全蝎、僵蚕、蜈蚣、天麻、细辛。
风热夹痰证见面部灼痛、遇热加重,面红目赤,汗出,口苦口干,舌红、苔黄,脉数。
治宜祛风清热化痰,方用芎芷石膏汤加减:川芎、白芷、白芍、防风、白芥子、柴胡、甘草、菊花、石膏、薄荷、黄芩、僵蚕。
肝郁化火常因精神紧张、暴怒诱发或加重,证见面灼痛,口苦咽干,心烦易怒,胸胁满闷,尿黄赤,便燥结,舌质红、苔黄燥,脉弦数。
治宜清肝泻火止痛,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夏枯草、白芍、柴胡、生地黄、泽泻、车前草、栀子、黄芩、石决明、菊花、僵蚕、苦丁茶、连翘、生甘草。
胃火上扰常因过食辛燥、酒后加重,证见面灼热痛、潮热面红、前额胀痛、口臭口苦口渴、便秘,舌红、苔黄腻或黄燥,脉弦滑。
治宜清胃泻热,方用清胃泻火汤加减:大黄、黄芩、黄连、栀子、生石膏、菊花、僵蚕、石决明、决明子、夏枯草。
三叉神经痛中医疗法如何进行

三叉神经痛中医疗法如何进行中医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三叉神经痛中医治疗为临床常见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非手术方法之一。
三叉神经痛治疗总是刻不容缓,其症状往往让患者疼痛难忍,而西医治疗治标不治本,且还有诸多副作用存在。
对于这些,大家是不能忽视的。
为了减轻西药用量,降低医药毒副作用对病人的危害,三叉神经痛中医治疗往往势在必行。
三叉神经痛是指发生在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的剧烈疼痛。
痛如放电、刀割样的疼痛症状、常人难以忍受的神经性疾病。
发病率高,年龄多在40岁以后,女多于男。
治疗三叉神经痛,中医疗法主要分为药物治疗和针灸治疗两种。
中医疗法于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中西医结合治疗三叉神经痛往往相得益彰。
一、三叉神经痛中医治疗之中药治疗:1、治疗方案:三叉神经痛中医药物治疗方法包括很多种,病人具体要采取哪种方法还要多咨询医生。
药方一、适用于阴虚胃热的三叉神经痛患者:川牛膝10克,石斛、沙参各15克,生石膏30克,用开水冲泡或微火略煮片刻,代茶频饮。
药方二、适用于痰火上攻的三叉神经痛患者:生甘草7克,橘红10克,半夏10克,茯苓15克,枳实13克,竹茹13克,厚朴13克,川芎12克,全虫12克。
痛甚者加石决明25克(先下),菊花5克,地龙12克,痰多加南星13克,紫菀12克。
药方三、适用于瘀血阻的三叉神经痛患者:猪瘦肉150克,丹参、川芎各15克,共放砂锅中,加水适量炖煮。
调味服食,每日一次。
可连服10~15天。
2、注意事项:大家都知道,是药三分毒,倘若三叉神经痛患者用药不当,不仅不会治病,反而加重病人的病情发展。
因此,大家在选择中药治疗的时候,不可盲目,务必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不同三叉神经痛的症状,所需的治疗方法是不同的。
二、三叉神经痛中医治疗之针灸治疗:1、治疗方案:得了三叉神经痛是极为痛苦的,针灸对于患者病痛的缓解功效是尤为显著的。
普通针刺疗法针灸治疗在临床上应用方便,安全快捷,副作用小。
主穴:风池、翳风、下关、手三里、合谷。
中医与你聊一聊三叉神经痛

中医与你聊一聊三叉神经痛三叉神经痛号称“天下第一痛”,真正痛起来的时候不亚于一些癌症所导致的疼痛,它要比牙疼更让人“上头”,发作的时候很多情况下正常说话、洗脸刷牙、走路都可能引起剧烈疼痛,脑袋就像被电击、刀割一样,可以说三叉神经痛对患者的健康安全和日常生活质量产生的不良影响大。
三叉神经痛的治疗和控制可以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尤其是中医治疗产生的创伤小、见效快、无副作用,受到了广泛关注和应用。
1什么是三叉神经痛?三叉神经痛主要表现为一侧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烈痛,疼痛多由患者面部、口腔和下颌的某一点开始,逐步扩散到三叉神经某一支或多支;疼痛部位右侧多于左侧,极少数(大约3%)患者会出现双侧三叉神经痛;疼痛剧烈,呈阵发性倒割、针刺、撕裂、烧灼或电击样,会持续数秒至几分钟,有的患者会出现连续几天甚至很长一段时间内疼痛反复发作的情况,疼痛周期不定;40岁以上中老年女性群体的发病率更高。
2中医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优劣势?西医可以采用卡马西平用以止痛,但大约1/3的患者可能药物不耐受,容易引起不良反应和药物副作用,如嗜睡、眩晕、消化道不适等情况,少数患者还可能出现白细胞或血小板减少、皮疹等情况;西医治疗三叉神经痛也可以采用苯妥英钠,但效果不及卡马西平。
近年来,部分患者结合自身情况,采用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但有的效果还不错,有的则治疗效果不理想。
例如,三叉神经封闭术可以使药物直接作用于三叉神经疼痛部位,造成传导阻滞,用于止痛,但很多效果只能维持3-8个月左右;半月神经节经皮射频热凝治疗相对简单、安全,对大多数患者有效,但高龄、不宜采用开颅手术的患者不适用。
中医在治疗三叉神经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有良好疗效,且治疗方法多、创伤小、见效快、无副作用。
三叉神经痛属于中医“面痹”“颊痛”“颌痛”的范畴,中医认为该病主要是因为外感风邪、胃热上攻、肝火上炎、情志不调、外伤等因素的影响,进一步引起面部经脉气血阻滞所导致的疼痛。
中医是如何治疗三叉神经痛?

中医是如何治疗三叉神经痛?
对于当下的很多中老年人们来说都很容易出现三叉神经痛的,虽然说我们的西药也有专门针对三叉神经痛的相应治疗,但是往往副作用都是比较大的,所以治疗效果并不是那么的理想,因此我们就一起来看看用中医如何治疗三叉神经痛?
中医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办法中医认为“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本法适用于瘀血阻络所致的三叉神经痛。
多用血府逐瘀汤加减,由川芎、当归、升麻、生地、地龙、甘草、赤芍、柴胡、红花、桔梗、全蝎、蜈蚣等药物组成。
风寒阻经:阵发性面颊乃额头抽掣疼痛,遇风寒加重,常牵及牙痛,苔薄白,脉浮弦。
治法:祛风散寒,通络止痛。
方
药:川芎,荆芥,白芷,香附,羌活,蔓荆子,细辛;气虚血淤如面部疼痛缠绵难愈,时痛时止,麻木不仁,乏力气短,舌淡、苔白、脉细涩。
治法:补气活血,通络止痛。
方药:黄芪,当归,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地龙。
脉络淤阻:面部阵发剧痛,痛如锥刺、刀割,拒按,舌质紫暗,苔薄白,脉弦涩。
方药:赤芍,红花,川芎,桃仁,郁金,全蝎,细辛;风热伤络:阵发性面颊及额头抽掣疼痛,遇湿热加重,流涎,目赤,苔薄黄,脉数。
治法:疏风清热,通络止痛。
方药:川芎,白芷,生石膏,菊花,薄荷,山栀,僵蚕,黄芩;肝阳上亢:阵发性面颊及额头抽掣疼痛,面部烘热,失眠多梦,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平肝熄风,通络止痛。
方药:天麻,钩藤,黄芩,山栀,生石决,牛膝,夏枯草,夜交藤。
看了上面对中医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方法都有了一定的了解,然后中老年人们就可以根据自己的疼痛情况具体和中医师来进行沟通交流,从而找出比较好的三叉神经痛的治疗方法,也可以选择中西医来进行治疗方式,这样治疗起来是比较好的。
面部三病(面瘫、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常有扳机点及痛性抽搐 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
鉴别诊断
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可因多发性硬化、延髓 空洞症、原发性或转移性颅底肿瘤所致。 表现为三叉神经麻痹(面部感觉减退、角 膜反射迟钝等)并持续生疼痛,常合并其 他脑神经麻痹; 牙痛:牙痛一般呈持续性钝痛,局限于牙龈 部,可因进食冷、热食物而加剧,X线检 查有助于鉴别。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又简称面神经炎或 Bell麻痹 (Bell palsy),是因茎乳孔内 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致的周围性 面瘫。
面神经 Facial nerve
(一)起止、走行、分布
面神经核 上泌涎核 特殊内脏运动纤维 延髓脑桥沟外侧 (小脑中脚下缘) 内耳门
一般内脏运动纤维
面神经
孤束核
特殊内脏感觉纤维(味觉)
临床表现
多发生于中老年人,40岁以上起病者占 70~80%女略多于男,约2:1~3:1 发病部位以第二、三支最多见,大多为单侧 发作性剧痛,为时短暂 表现为面颊、上颌,下颌及舌部电击样、针刺 样、刀割样或撕裂样的剧烈疼痛。 常有扳机点,口角、鼻翼、颊部和舌部 为敏 感区,轻触即可诱发
分期针刺
• 急性期:浅刺加灸,不通电。具体为:针刺患侧阳 白、地仓、牵正、四白、迎香、颊车、翳风和对侧 合谷穴,同时艾灸患侧翳风穴, 所有穴位均浅刺0.5 寸,针用泻法,每5min运针1次,留针30min, 每天1次。 • 静止期:透刺加电。具体为:患侧地仓、颊车相互 透刺,阳白透刺鱼腰, 四白透刺迎香。前两组分别通 以低频疏密波脉冲电流, 针刺患侧翳风、牵正穴和 对侧合谷穴,留针30min,每天1次。 • 恢复期:透刺配合巨刺,不通电。具体为:患侧地 仓、颊车相互透刺,阳白透刺鱼腰, 四白透刺迎香, 不再通电针,针刺健侧阳白、地仓、颊车、合谷、 牵正、四白、迎香,留针30min,每天1次。
治疗三叉神经痛吃什么中药?中药方剂与调理处方配方大全

治疗三叉神经痛吃什么中药?中药方剂与调理处方配方大全三叉神经痛(中医称颊痛,面风痛)三叉神经痛的发作常无预兆,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短暂的、阵发性颜面疼痛,似闪电样、刀割样、烧灼样、撕裂样的剧烈疼痛。
骤发骤停,每次发作持续为数秒或数十秒。
患者在间歇期无任何疼痛,一切如常。
部分患者随着病情发展,发作次数逐渐增多,疼痛亦变得更加剧烈。
三叉神经痛多发生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女性发病率略高于男性,发生在右侧颜面的多于左侧,发生在双侧者极为少见。
三叉神经痛分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和继发性三叉神经痛两种类型。
前者之病因及病理变化尚未阐明;后者多因面部疱疹病毒感染或肿瘤转移压迫等因素所致。
临床上绝大多数患者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临床检査可见患者表情呈焦虑或紧张状态,张口掩目,眼结膜充血。
重度患者伴有面部肌肉抽搐,颜面发红,流泪流涎等。
本病属于中医学中的“颊痛”“面风痛”之范畴。
三叉神经痛处方处方一三叉神经痛方1(叶氏经验方)桂枝6克,制川乌6克,七叶莲6克,川芎9克,白芷6克,荆芥3克,藁本9克,细辛3克,荜茇9克,芍药9克,甘草6克,干姜3克,水煎服。
【适应证】三叉神经痛。
颜面呈阵发性、抽搐样疼痛,面色苍白,遇冷加重,热敷则缓,口不渴。
舌质偏淡,苔薄白,脉浮紧。
处方二三叉神经痛方2(叶氏经验方)墓头回15克,蒲公英根15克,葛根9克,黄芩9克,石膏24克,板蓝根12克,僵蚕9克,全蝎粉3克(另分2次冲服),丹皮9克,生大黄6~9克(后下),芒硝6~9克(另分2次冲服),水煎服。
【适应证】三叉神经痛。
面红目赤,一侧颜面呈阵发性剧痛,痛如火燎肉裂,烦躁不安。
牙龈肿胀,口腔恶臭,口渴欲饮。
大便干结,小便色黄。
舌质红,苔黄腻或黄厚腻,脉数或弦数。
处方三三叉神经痛方3(叶氏经验方)天麻12克,半夏9克,白术9克,茯苓12克,白前9克,紫菀9克,橘红6克,白芷6克,钩藤9克(后下),夏枯草9克,全蝎6克,僵蚕6克,水煎服。
三叉神经痛(中西医结合治疗)

三叉神经痛一、概述三叉神经痛是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电灼样、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痛,多发于成人及老年人,40岁以上占70%~80%。
女性略多于男性,大多为单侧性。
临床上分原发性、继发性三叉神经痛两种。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认识不一致。
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因为颅中窝和颅后窝的病变,鼻源性,耳源性、颅底蛛网膜炎性等,特别是位于桥脑小脑部、三叉神经根部及半月节的肿瘤等。
本病属于中医“面痛”、“偏头痛”、“偏头风”范畴。
二、西医诊断(一)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阵发性、放射性疼痛,发作间歇无任何症状;(二)疼痛区域内具扳机点和诱发因素;(三)神经系统检查和特殊检查(脑电图、脑血管造影、CT或MRI扫描等)无阳性发现。
同时具备(一)、(二)两项可诊断,兼有第(三)项可确诊。
三、辨证分型(一)风寒外袭证起病较急,一侧面部或头部疼痛较甚,面颊有拘急收紧之感,得温熨则痛减,遇风寒则发作或加重,或兼见鼻流清涕,口不渴,舌苔1薄白,脉浮紧或弦紧。
(二)胃火上攻证一侧面部疼痛剧烈,遇热诱发或痛增,心烦,口渴喜冷饮,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洪数或滑数。
(三)肝胆郁热证阵发性剧烈面部灼痛,痛连头角,甚则面颊时作抽掣,常因情志因素诱发。
心烦易怒,面红目赤,口苦,舌边尖红,苔黄,脉弦数。
(四)阴虚风动证面痛绵绵,面肌有时抽搐,头晕,目眩,咽干目赤,耳鸣如蝉,腰膝酸痛,舌质红少苔,脉弦细而数。
(五)气血亏虚证头面痛频发,痛势隐隐,有空痛感,遇劳易发或加重,神疲纳呆,面色晄白,肢体倦怠,气短懒言,舌淡苔白,脉细弱。
(六)风痰阻络证面颊闷痛,或麻木不仁,眩晕恶心,时吐痰涎,胸脘满闷,肢体沉重,苔白腻,脉弦滑。
(七)瘀血阻络证面痛屡发,经久不愈,痛势剧烈如锥刺刀割,日轻夜重,面色晦暗,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细涩或弦涩。
四、治疗方案(一)治疗原则1、急性发作期治疗:在三叉神经痛发作期间,进行中医辨证论治,用中药治疗。
若疼痛较剧,治疗效果不理想,可用神经干封闭,同时用针刺止痛方法,特别是用较粗的银针刺入神经孔穴部位,使针接近神经干,增加刺激强度,减少封闭药物用量,收到较好的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面痛病(三叉神经痛)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面痛病是以眼、面颊部出现放射性、烧灼样抽挚疼痛为主症的疾病。
2.西医诊断:参照国际头痛学会(IHS)分类委员会2004年发布的第2版《头痛的分类及诊断标准)(ICHD -II)。
(1)疼痛多由一侧面部开始,位于三叉神经一支或多支的分布,突然发作,呈阵发性、闪电样,发作频繁,疼痛剧烈;
(2)疼痛性质如钻刺、刀割或火烙,表情痛苦,极为难忍;
(3)每次发作时间,最短数秒钟或数分钟,最长可达30 min之久;
(4)疼痛常自发产生,也可由某些日常活动如说话、洗脸、刷牙、进食等动作触发;
(5)没有神经系统的任何缺损所见。
(二)证候诊断:
1.风寒外袭证:多有感受风寒史,畏寒怕冷,多遇寒病情骤发,面颊剧痛难忍,
得热则减,面颊常怕风,伴有鼻塞流涕,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上犯证:常遇风得热引发,面部痛如火灼,遇热加重,得凉稍减,口干喜冷,大便干,小便黄,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3.胃火上冲证:患者素有蕴热,胃热薰蒸,风火上升而致,症状为面颊部阵发性灼热样剧痛,面红目赤,牙龈肿痛,口臭便秘,舌红苔黄,脉滑数或洪数。
4.气血瘀滞证:久病入络或有外伤史者,头面部刺痛或如刀割样,部位固定不移,夜间痛甚,舌边或舌尖多有瘀斑或瘀点,苔薄白,脉沉涩。
二、治疗方案
(~)针灸治疗
治疗原则:根据经络辨证,三叉神经痛多属于手足阳明、手足太阳经,因此在取穴时应以手足阳明、手足太阳穴为主。
针灸取穴:
主穴:以面颊局部和手足阳明、手足太阳经腧穴为主。
第一支(眼支):太阳、攒竹、阳白、鱼腰(眶上孔)、外关;
第二支(上颌支):四白(眶下孔)、颧髎、下关、迎香、合谷;
第三支(下颁支):颊车、夹承浆穴(颏孔)、大迎、翳风、内庭;
配穴:风寒外袭,加风池、外关:风热上犯,加风池、曲池;胃热上攻,加内庭;气血瘀滞,加膈俞、内关。
可根据受累分支,在面部所选腧穴附近加刺阿是穴。
治疗方法:
1.毫针刺法:急性发作时面部腧穴行浅刺丛针轻刺激,远道腧穴行强刺激,可配合电针或经皮穴位电刺激。
发作缓解期,毫针针刺可选择透刺法,眼支疼痛取攒竹透阳白,丝竹空透头维,鱼腰直刺;
上颌支痛取四自透颧髎,下关、迎香直刺;下颌支痛取颊车透大迎,大迎透承浆,下关直刺、深刺。
针刺治疗时间30min,隔日一次或每周两次,10次为一疗程。
2.电针刺激:发作时,双侧合谷与外关接电针(即同侧合谷接同侧外关),刺激参数:连续波(高频50~100Hz) 10—15分钟,连续波(低频2Hz) 15~30分钟,或疏密波(2/100 Hz) 30-45分钟,强度以患者能够忍受为度,每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
发作间隙期,以主要受累分支所在腧穴接电针一对,同侧合谷与外关接电针一对,疏密波,每次治疗30分钟.隔日一次或每周二次。
3.经皮穴位电刺激:发作时,面痛病局部附近腧穴接经皮电极一对,刺激波形同电针,刺激强度轻、以患者能感受为度;同侧合谷与外关接经皮电极一对,刺激波形同电针,刺激强度以患者能够忍受为度,刺激时间30-45分钟,每日一次。
发作缓解期,以主要受累分支所在腧穴接经皮电极一对,同侧或对侧合谷与外关接电针一对,疏密波,刺激强度以患者能够忍受为度,每次治疗30分钟,隔日一次或每周二次。
4.埋线治疗:据患者症状选取上述腧穴,每次选穴2~4个腧穴,用一次性穴位埋线针进行常规操作,两周1次,3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两周。
第二次埋线要避开第一次埋线的部位,一般两周后即可在原部位继续埋线。
5.穴位注射:按三叉神经分支选取2~3个腧穴,根据病情选用相应的注射液(维生素B12、当归或香丹注射液),将抽取的药液缓
慢地注入所选腧穴中,每腧穴注入0.1—0.3ml,隔日1次或每周两次,10次为一疗程。
6.隔姜灸
切取厚约0.2cm,直径2~3cm的生姜片,在中心用针刺数孔,上置艾炷放在腧穴上施灸。
当艾炷燃尽,再易炷施灸,以皮肤红润而不起泡为度。
每次灸2壮,隔日1次或每周两次。
7.耳穴:选取额、神门、枕、上颌、下颌、面颊、肝、胃、肾、皮质下,,以患侧耳穴为主,也可两耳同时贴压。
以王不留行籽或磁珠为压物,在上述穴位中选5~8个敏感点,并嘱患者每曰按压3~5次,每次5~10分钟,使耳部出现胀热、酸痛的感觉,两耳轮流,3天1换。
8.火针
选取阿是穴,用细火针进行速刺法,点刺不留针,深度1~2cm,以疏通局部气血,通则不痛。
隔日一次或每周两次,10次一个疗程,嘱患者治疗期间24h勿使火针治疗处接触到水,防止感染。
9.平衡针
取穴:耳尖上3厘米,交叉取穴。
采用滞针或到位针刺手法:
(1)滞针手法:待针体刺入要求深度时,按顺时针方向捻转发
生滞针,然后再按逆时针方向捻转退回针体;
(2)到位针刺手法:对惧针,不愿留针的病人采用强刺激不留
针的方法,以局部出现的酸麻胀为度;每次治疗30分钟,隔日1
次或每周两次。
10.第二掌骨侧针法
取穴:头穴位于食指掌指关节桡侧后凹陷处,相当于三间穴。
操作:常规消毒后,用1寸毫针于第二掌骨桡侧面边缘垂直刺入,变换方向找到最强针感点后留针45分钟,每隔5~10分钟行针一次,隔日一次或每周两次,7次为一疗程。
以上疗法根据临床实际情况选择使用。
(二)其他外治疗法:
1.配合药物离子导入法:半面具正电极置于患侧面部,副电极约为300cm2置于肩胛间;导入药物5%奴夫卡因2ml、5%可卡因1ml、2%地卡因1ml、1%索卡因、O.l%肾上腺素0.5ml、30ml水。
从阳极导入,8~16mA每次15~25min,每日一次,15次为一疗程。
2.微波治疗:圆形辐射器置于患侧面部,微热量,10~15min,一日一次,15~20次为一疗程。
3.药膏贴敷法:地龙、全蝎、细辛、蜈蚣各等分,研为细末,装瓶备用。
每取适量,药酒调为稀糊状,外敷疼痛侧太阳穴处,包扎固定,每日换药1次。
一些反复发作较顽固的三叉神经痛也可选用小针刀治疗。
(三)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风寒外袭证
治法:疏风散寒,温经止痛。
推荐方药:葛根汤加减。
葛根、桂枝、白芍、麻黄、白芷、当归、川芎、细辛、制川乌、炙甘草等。
2.风热上犯证
治法:疏风清热,通络止痛。
推荐方药:升麻葛根汤加减。
升麻、葛根、白芍、钩藤、薄荷、僵蚕、蝉蜕、金银花、荆芥穗等。
3.胃火上攻证
治法:清胃泻火,祛风通络止痛。
推荐方药:清胃散加减。
黄连、升麻、生地、当归、丹皮、生石膏、细辛、黄芩、生栀子等。
4.气滞血瘀证
治法:行气活血,祛瘀止痛。
推荐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桃仁、红花、川芎、当归、生地、白芍、柴胡、桔梗、赤芍、天麻等。
(三)内科基础治疗
卡马西平口服开始每日2次,以后可每日3次。
每日0.2~
0.6g,分2~3次服用,每日极量1.2g。
对已服用卡马西平的患者,
针灸期间药量维持原剂量或逐渐减量。
三、疗效评价
1.V AS疼痛评分尺,V AS疼痛评分尺Ocm(无疼痛)3CmlOcm (十分疼痛)
注:视觉模拟评分法( visual analogue scale,V AS)是一种简单、
有效的。
疼痛强度最低限度地参与的测量方法。
它己广泛地用于临床和研究工作中,可获得疼痛的快速指标,并设计了数量值。
2.行为评分法
行为评分法( BRs-6,behavioral rating scale):
0分一无疼痛;
1分一有痛,但易被忽视;
2分一有痛,无法忽视,但不影响日常生活;
3分一有痛,无法忽视,干扰注意力;
4分一有痛.无法忽视,所有日常活动均受影响,但能完成基本生理需求如进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