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脘痛病中医诊疗方案

合集下载

胃脘痛病中医诊疗方案

胃脘痛病中医诊疗方案

南丹县中医医院1科胃脘痛病(慢性胃炎)中医诊疗案2017年版一、定义:胃脘痛,又称为胃痛,是由于外感邪气、伤饮食情志、脏腑功能失调等导致气机郁滞,胃失所养,以上腹胃脘部近歧骨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西医学的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神经症、胃癌,以及部分肝、胆、胰疾病,见有胃脘部位疼痛者,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二、诊断要点:胃脘部疼痛,常伴有食欲不振,痞闷或胀满,恶心呕吐,吞酸嘈杂等。

发病常与情志不遂、饮食不节、劳累、受寒等因素有关。

起病或急或缓,常有反复发作的病史。

上消化道X线钡餐透视、电子胃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等,可见胃、十二指肠粘膜炎症、溃疡等病变。

1、西医症状、体征:(1)主要症状:该病的症状无特异性,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上腹痛与饱胀,疼痛无明显节律性,通常进食后较重,空腹时较轻,兼有嗳气、反酸、恶心、早饱、上腹部不适或烧灼感较为常见。

部分患者可出现食欲不振、乏力、消瘦及头晕症状,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可见舌炎、恶性贫血等症状。

(2)体征:体征多不明显,少数患者可出现上腹轻压痛,此外无特殊体征。

2、实验室相关检查:(1)钡餐造影对胃器质性病变的性质可作出初步判断。

(2)电子胃镜一般可以判断病变性质,胃黏膜活检对诊断有决定意义。

(3)胃液分析、胃电图等检查,也有助于诊断。

三、鉴别诊断:1、胃痞:与胃痛部位同在心下,但胃痞是指心下痞塞,胸膈满闷,触之无形,按之不痛的病证。

胃痛以痛为主,胃痞以满为患,且病及胸膈,不难区别。

2、真心痛:心居胸中,其痛常及心下,出现胃痛的表现,典型真心痛为当胸而痛,其痛多刺痛、剧痛,且痛引肩背,常有气短、汗出等,病情较急。

中老年人既往无胃痛病史,而突发胃脘部位疼痛者,当注意真心痛的发生。

胃病部位在胃脘,病势不急,多为隐痛胀痛等,常有反复发作病史。

X线、胃镜、心电图及生化检查有助鉴别。

3、胁痛:肝气犯胃所致的胃痛常攻撑连胁,应与胁痛鉴别。

胃痛以胃脘部疼痛为主,伴有食少、恶心、呕吐、泛酸、嘈杂等。

胃脘痛诊疗方案

胃脘痛诊疗方案

4.3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河北省中医院脾胃病科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2010年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K29.502)是指不同病因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炎症,属中医“胃痞病”(BNP020)、“胃脘痛病(BNP010)”的范畴。

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深圳)、“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深圳)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制定。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全国第二届慢性胃炎共识会议,2006)(二)证候诊断胃脘痛证候中以湿浊中阻证最多,其次为胃气壅滞证。

各证型排列顺序从高到低为:湿浊中阻证、胃气壅滞证、浊毒内蕴证、胃阴亏虚证、胃络瘀阻证、脾胃虚弱证。

二、中医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及中药注射液。

1、胃气壅滞症状:胃脘胀闷不适或伴有隐痛,或疼痛较甚,走窜不定,嗳气频作,嗳气后胀痛减轻,大便秘结,舌淡红,苔薄白或黄,脉弦。

治法:理气和胃方药:调胃1号方香附20g 木香6g 枳实15g 川朴12g柴胡12g 黄芩6g临证加减运用:胃脘胀闷较甚者加槟榔、炒莱菔子;疼痛明显者加元胡、川楝子理气止痛;嗳气明显者加石菖蒲、郁金使胃气得降,清阳乃升;恶心欲吐者加苏叶、黄连辛开苦降,宽中和胃;兼有食积者加鸡内金、焦三仙消积化滞。

胃黏膜充血水肿加地榆、仙鹤草;有出血点者加三七粉冲服。

中成药:芍地和胃颗粒(本院制剂)或气滞胃痛冲剂中药注射液:2、湿浊中阻症状:胃脘堵闷,胸满,口中粘腻无味,恶心,纳呆,大便溏或粘腻不爽,肢体困重,舌暗红,苔黄腻,脉濡或滑。

治法:祛湿化浊方药:调胃2号方茯苓15g 白术12g 石菖蒲20g 郁金12g茵陈15g 白蔻仁6g临证加减运用:湿邪有化热之势者加蒲公英、黄连清热解毒;气逆不降,嗳气频者加苏梗、枳实理气降逆;纳呆者加佩兰、炒谷芽、炒麦芽、鸡内金化湿开胃;恶心欲吐者加半夏、苏叶化浊降逆止呕;脾胃虚弱者加党参、砂仁健脾和中。

胃脘痛中医诊疗方案doc资料

胃脘痛中医诊疗方案doc资料

胃脘痛中医诊疗方案胃脘痛中医诊疗方案胃脘痛中医诊疗方案【病名】中医病名:胃脘痛西医病名:相当于西医的急性胃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

【诊断】(一)中医诊断标准:以胃痛为主症者,辨病胃脘痛。

1.胃脘部疼痛,常伴有食欲不振,痞闷或胀满,恶心呕吐,吞酸嘈杂等。

2.发病常与情志不遂、饮食不节、劳累、受寒等因素。

3.起病或急或缓,常有反复发作的病史。

4.上消化道钡餐、胃镜等检查有助诊断。

(二)西医诊断标准:1. 临床表现:大多数病人常无症状或有程度不等的消化不良症状如腹痛、食欲减退、餐后饱胀、反酸、恶心等。

急性胃炎可有腹部胀痛、恶心、呕吐伴腹泻等。

严重萎缩性胃炎患者可有贫血、消瘦、舌炎、腹泻等。

消化性溃疡可有慢性、节律性、周期性腹部疼痛的表现。

2. 体征:无特异性诊断体征,可有中上腹压痛。

3. 实验室检查:1)主要实验室检查为胃镜检查:内镜下表现可协助诊断。

2) HP 检查:14C 呼气试验可明确是否有 HP 感染。

【治疗方案】一. 中医综合治疗方法:(一)中医辨病论治 1. 寒邪犯胃证:主症:胃脘冷痛暴作,畏寒喜暖,遇寒则痛甚,呕吐清水痰涎,口不渴,大便俯,舌淡苔白,脉弦紧。

治法:散寒止痛,温中和胃基本方:高良姜汤加减高良姜 10g 桂枝 15g 厚朴 10g 当归 10g 吴茱萸 15g 半夏12g 甘草 6g 加减:寒邪偏重者加炮姜、川椒; 兼见风寒表证者加苏叶、防风、荆芥; 兼食滞者加焦三仙、制大黄、积实、鸡内金以消食导滞。

2.胃中蕴热证:主症:胃脘灼痛,痛势急迫,若兼肝气郁滞,并见心烦易怒,泛酸嘈杂,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热化湿,理气和胃基本方:清中汤加减黄连 3g 栀子 10g 半夏 10g 茯苓10g 白豆蔻 6g 陈皮 6g 甘草 5g 加减:热重加连翘、金银花、虎杖;若兼肝郁气滞,加柴胡、郁金、大贝等;兼食积加鸡内金、山楂、神曲等。

3.肝气犯胃证:主症:胃脘胀痛,连及两胁,攻撑走串,美因情志不遂而加重,喜太息,不思饮食,精神抑郁,夜寐不安,舌苔薄白,脉滑。

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

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

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诊断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原则:参照“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断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断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深圳)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引原则()》。

重要症状:不同限度和性质旳胃脘部疼痛。

次要症状:可兼有胃脘部胀满、胀闷、嗳气、吐酸、纳呆、胁胀腹胀等。

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段,以中老年多见,常反复发作。

2.西医诊断原则:参照“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全国第二届慢性胃炎共识会议,,上海)。

慢性胃炎常用上腹部疼痛,腹胀,早饱,食欲减退。

饮食减少,或伴有烧心泛酸等。

症状缺少特异性,诊断依赖于胃镜及内镜下病理。

(1)内镜诊断浅表性胃炎:内镜下可见红斑(点状、条状、片状)、黏膜粗糙不平、出血点或出血斑、黏膜水肿或渗出。

萎缩性胃炎:内镜下可见黏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黏膜皱襞变平甚至消失、黏膜血管显露、黏膜成颗粒状或结节样。

如伴有胆汁反流、糜烂、粘膜内出血等,描述为萎缩性胃炎或浅表性胃炎伴胆汁反流、糜烂、粘膜内出血等。

(2)病理诊断根据需要可取2~5块活检组织,内镜医师应向病理科提供取材旳部位、内镜检查成果和简要病史。

病理医师应报告每一块活检标本旳组织学变化。

对Hp、慢性炎症、活动性炎症、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应予以分级。

慢性胃炎活检显示有固有腺体旳萎缩,即可诊断为萎缩性胃炎,不必考虑活检标本旳萎缩块数与限度,临床医师可结合病理成果和内镜所见,做出病变范畴与限度旳判断。

(二)证候诊断参照“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断共识意见”、“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断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深圳)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引原则()》。

1.肝胃气滞证:胃脘胀满或胀痛,胁肋胀痛,症状因情绪因素诱发或加重,嗳气频作,胸闷不舒,舌苔薄白,脉弦。

2. 肝胃郁热证:胃脘饥嘈不适或灼痛,心烦易怒,嘈杂反酸,口干口苦,大便干燥,舌质红苔黄,脉弦或脉数。

南部县中医医院胃脘痛中医诊疗方案

南部县中医医院胃脘痛中医诊疗方案

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一、病名:中医病名:胃脘痛 TCD编码:BNP010西医病名:慢性胃炎 ICD-10编码:K29.502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胃脘痛(TCD编码:BNP010)诊断标准:参照“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深圳)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主要症状:不同程度和性质的胃脘部疼痛。

次要症状:可兼有脘胀、嗳气、呕恶、纳呆、吐酸等。

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段,以中老年多见。

常反复发作。

2.西医诊断标准:慢性胃炎(ICD编码:K29.502)诊断标准:参照“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分会全国第二届慢性胃炎共识会议,2006,上海)。

慢性胃炎常见上腹部疼痛,腹胀,早饱,食欲减低,饮食减少,或伴有烧心泛酸等。

症状缺乏特异性,确诊需依赖内镜检查及病理。

(1)内镜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内镜下可见红斑(点状、条状、片状)、粘膜粗糙不平、出血点或出血斑、粘膜水肿或渗出。

慢性萎缩性胃炎:粘膜下可见粘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粘膜皱襞变平甚至消失、粘膜血管显露、粘膜呈颗粒状或结节状。

如伴有胆汁反流、糜烂、粘膜内出血等,描述为萎缩性胃炎或浅表性胃炎伴胆汁反流、糜烂、粘膜内出血等。

(2)病理诊断根据需要可取2-5块活检组织,病理对HP、慢性炎症、活动性炎症、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应分级。

慢性胃炎根据活检显示有固有腺的萎缩,即可诊断为萎缩性胃炎,不必考虑活检标本的萎缩块数与程度,临床医师可结合病理结果和内镜所见,做出病变范围与程度的判断。

(二)证侯诊断:参照“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深圳),结合我科临床实践拟定。

主证型:1.脾胃虚弱证:(1)脾胃气虚:胃痛隐隐,绵绵不休,或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后发作或加重,脘胀,神疲纳呆,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

胃脘痛病中医诊疗方案

胃脘痛病中医诊疗方案

胃脘痛病中医诊疗方案胃脘部冷痛,不欲饮食,呕吐清水,舌质淡白,苔白腻,脉沉迟。

治宜温中散寒,方用理中汤加减。

湿邪困脾证:胃脘部胀满,不欲饮食,口腔粘腻,舌苔白腻,脉滑。

治宜健脾化湿,方用四君子汤加减。

气滞痰阻证:胃脘部胀痛,口中黏腻,嗳气频频,痰多易吐,舌苔白腻,脉弦滑。

治宜行气化痰,方用二陈汤加减。

血瘀胃痛证:胃脘部刺痛难忍,疼痛不适,口干口苦,舌质暗紫,苔薄黄,脉涩。

治宜活血化瘀,方用桃红四物汤加减。

五、中药治疗:1、理中汤加减:黄芪、白术、茯苓、炙甘草、生姜、大枣、陈皮、半夏、苍术、山楂、草果、厚朴、木香。

2、四君子汤加减: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陈皮、山药、薏苡仁、泽泻、草果。

3、二陈汤加减:陈皮、半夏、泽泻、枳实、厚朴、生姜、甘草。

4、桃红四物汤加减: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白芍、炙甘草、生姜、大枣。

五、中医调理:1、饮食调养:忌烟酒、辛辣、油腻、生冷、过饱、过饥。

宜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汤、粥、面条、蒸蛋等。

2、情志调理: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疲劳、情绪波动等。

3、生活调理: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过度饮食等。

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本文介绍了胃脘痛(慢性胃炎)的中医诊疗方案。

胃脘痛是由于外感邪气、内伤饮食情志、脏腑功能失调等导致气机郁滞,胃失所养,以上腹胃脘部近歧骨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文章提到了诊断要点,如胃脘部疼痛、常伴有食欲不振、痞闷或胀满、恶心呕吐、吞酸嘈杂等。

文章还介绍了鉴别诊断和分型论治等内容。

治疗方面,文章提到了几种中药治疗和中医调理方法,如饮食调养、情志调理、生活调理等。

胃脘痛诊疗方案

胃脘痛诊疗方案

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河北省中医院脾胃病科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2010年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是指不同病因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炎症,属中医“胃痞病”(BNP020)、“胃脘痛病(BNP010)”的范畴。

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深圳)、“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深圳)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制定。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全国第二届慢性胃炎共识会议,2006)(二)证候诊断胃脘痛证候中以湿浊中阻证最多,其次为胃气壅滞证。

各证型排列顺序从高到低为:湿浊中阻证、胃气壅滞证、浊毒内蕴证、胃阴亏虚证、胃络瘀阻证、脾胃虚弱证。

二、中医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及中药注射液。

1、胃气壅滞症状:胃脘胀闷不适或伴有隐痛,或疼痛较甚,走窜不定,嗳气频作,嗳气后胀痛减轻,大便秘结,舌淡红,苔薄白或黄,脉弦。

治法:理气和胃方药:调胃1号方香附20g 木香6g 枳实15g 川朴12g柴胡12g 黄芩6g临证加减运用:胃脘胀闷较甚者加槟榔、炒莱菔子;疼痛明显者加元胡、川楝子理气止痛;嗳气明显者加石菖蒲、郁金使胃气得降,清阳乃升;恶心欲吐者加苏叶、黄连辛开苦降,宽中和胃;兼有食积者加鸡内金、焦三仙消积化滞。

胃黏膜充血水肿加地榆、仙鹤草;有出血点者加三七粉冲服。

中成药:芍地和胃颗粒(本院制剂)或气滞胃痛冲剂中药注射液:2、湿浊中阻症状:胃脘堵闷,胸满,口中粘腻无味,恶心,纳呆,大便溏或粘腻不爽,肢体困重,舌暗红,苔黄腻,脉濡或滑。

治法:祛湿化浊方药:调胃2号方茯苓15g 白术12g 石菖蒲20g 郁金12g茵陈15g 白蔻仁6g临证加减运用:湿邪有化热之势者加蒲公英、黄连清热解毒;气逆不降,嗳气频者加苏梗、枳实理气降逆;纳呆者加佩兰、炒谷芽、炒麦芽、鸡内金化湿开胃;恶心欲吐者加半夏、苏叶化浊降逆止呕;脾胃虚弱者加党参、砂仁健脾和中。

胃脘痛诊疗与方案

胃脘痛诊疗与方案

4.3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河北省中医院脾胃病科胃脘痛(慢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2010年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K29.502)是指不同病因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炎症,属中医“胃痞病”(BNP020)、“胃脘痛病(BNP010)”的范畴。

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深圳)、“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深圳)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制定。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全国第二届慢性胃炎共识会议,2006)(二)证候诊断胃脘痛证候中以湿浊中阻证最多,其次为胃气壅滞证。

各证型排列顺序从高到低为:湿浊中阻证、胃气壅滞证、浊毒内蕴证、胃阴亏虚证、胃络瘀阻证、脾胃虚弱证。

二、中医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及中药注射液。

1、胃气壅滞症状:胃脘胀闷不适或伴有隐痛,或疼痛较甚,走窜不定,嗳气频作,嗳气后胀痛减轻,大便秘结,舌淡红,苔薄白或黄,脉弦。

治法:理气和胃方药:调胃1号方香附20g 木香6g 枳实15g 川朴12g柴胡12g 黄芩6g临证加减运用:胃脘胀闷较甚者加槟榔、炒莱菔子;疼痛明显者加元胡、川楝子理气止痛;嗳气明显者加石菖蒲、郁金使胃气得降,清阳乃升;恶心欲吐者加苏叶、黄连辛开苦降,宽中和胃;兼有食积者加鸡内金、焦三仙消积化滞。

胃黏膜充血水肿加地榆、仙鹤草;有出血点者加三七粉冲服。

中成药:芍地和胃颗粒(本院制剂)或气滞胃痛冲剂中药注射液:2、湿浊中阻症状:胃脘堵闷,胸满,口中粘腻无味,恶心,纳呆,大便溏或粘腻不爽,肢体困重,舌暗红,苔黄腻,脉濡或滑。

治法:祛湿化浊方药:调胃2号方茯苓15g 白术12g 石菖蒲20g 郁金12g茵陈15g 白蔻仁6g临证加减运用:湿邪有化热之势者加蒲公英、黄连清热解毒;气逆不降,嗳气频者加苏梗、枳实理气降逆;纳呆者加佩兰、炒谷芽、炒麦芽、鸡内金化湿开胃;恶心欲吐者加半夏、苏叶化浊降逆止呕;脾胃虚弱者加党参、砂仁健脾和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丹县中医医院内1科
胃脘痛病(慢性胃炎)中医诊疗方案
2017年版
一、定义:
胃脘痛,又称为胃痛,是由于外感邪气、内伤饮食情志、脏腑功能失调等导致气机郁滞,胃失所养,以上腹胃脘部近歧骨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西医学的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神经症、胃癌,以及部分肝、胆、胰疾病,见有胃脘部位疼痛者,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二、诊断要点:
胃脘部疼痛,常伴有食欲不振,痞闷或胀满,恶心呕吐,吞酸嘈杂等。

发病常与情志不遂、饮食不节、劳累、受寒等因素有关。

起病或急或缓,常有反复发作的病史。

上消化道X线钡餐透视、电子胃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等,可见胃、十二指肠粘膜炎症、溃疡等病变。

1、西医症状、体征:
(1)主要症状:该病的症状无特异性,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上腹痛与饱胀,疼痛无明显节律性,通常进食后较重,空腹时较轻,兼有嗳气、反酸、恶心、早饱、上腹部不适或烧灼感较为常见。

部分患者可出现食欲不振、乏力、消瘦及头晕症状,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可见舌炎、恶性贫血等症状。

(2)体征:体征多不明显,少数患者可出现上腹轻压痛,此外无特殊体征。

2、实验室相关检查:
(1)钡餐造影对胃内器质性病变的性质可作出初步判断。

(2)电子胃镜一般可以判断病变性质,胃黏膜活检对诊断有决定意义。

(3)胃液分析、胃电图等检查,也有助于诊断。

三、鉴别诊断:
1、胃痞:与胃痛部位同在心下,但胃痞是指心下痞塞,胸膈满闷,触之无形,按之不痛的病证。

胃痛以痛为主,胃痞以满为患,且病及胸膈,不难区别。

2、真心痛:心居胸中,其痛常及心下,出现胃痛的表现,典型真心痛为当胸而痛,其痛多刺痛、剧痛,且痛引肩背,常有气短、汗出等,病情较急。

中老年人既往无胃痛病史,而突发胃脘部位疼痛者,当注意真心痛的发生。

胃病部位在胃脘,病势不急,多为隐痛胀痛等,常有反复发作病史。

X线、胃镜、心电图及生化检查有助鉴别。

3、胁痛:肝气犯胃所致的胃痛常攻撑连胁,应与胁痛鉴别。

胃痛以胃脘部疼痛为主,伴有食少、恶心、呕吐、泛酸、嘈杂等。

胁痛以胁肋疼痛为主,伴胸闷、喜长叹息等。

在病位和兼症上有明显差别。

4、腹痛:与胃痛均为腹部疼痛,但腹痛是以胃脘以下、耻骨
毛际以上部位的疼痛为主。

其疼痛部位不难区别。

但胃处腹中,与肠相连,有时腹痛可以伴有胃痛症状,胃痛又常兼有腹痛表现,这时应从起病及主要病位加以区分。

四、分型论治:
寒邪客胃证
症状:胃痛暴作,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口淡不渴,或喜热饮,苔薄白,脉弦紧。

治法:温胃散寒,理气止痛
方药:良附丸(高良姜香附)
加减:寒重加吴茱萸、干姜;气滞重加木香、陈皮;兼表寒加紫苏、生姜;兼食滞加枳壳、神曲、鸡内金、半夏
饮食停滞证
症状:胃脘疼痛,胀满拒按,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痛减,不思饮食,大便不爽,得矢气及便后稍舒,苔厚腻,脉滑。

治法: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方药:保和丸(山楂神曲莱菔子半夏陈皮茯苓连翘)
加减:脘腹胀甚者加枳壳、厚朴、槟榔;食积化热者加黄芩、黄连;大便秘结者,合小承气汤。

肝气犯胃证
症状:胃脘胀满,攻撑作痛,脘痛连胁,胸闷嗳气,喜长叹息,大便不畅,得嗳气、矢气则舒,遇烦恼郁怒则痛作或痛甚,苔薄
白,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柴胡白芍川芎香附陈皮枳壳甘草)
加减:胀重加青皮、郁金、木香;痛甚加川楝子、延胡索;嗳气频作者加半夏、旋覆花。

肝胃郁热证
症状:胃脘灼痛,痛势急迫,心烦易怒,泛酸嘈杂,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疏肝理气,泄热和胃。

方药:丹栀逍遥散(柴胡当归白芍丹皮栀子白术茯苓甘草)
加减:火热内盛,迫血妄行者,合泻心汤。

瘀血停滞证
症状:胃脘疼痛,如针刺、似刀割,痛有定处,按之痛甚,痛时持久,食后加剧,入夜尤甚,或见吐血、黑便,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

治法:活血化瘀,和胃止痛。

方药:失笑散合丹参饮(五灵脂蒲黄丹参檀香砂仁)
加减:痛甚者加延胡索、三棱、莪术、枳壳、木香、郁金。

湿热中阻证
症状:胃脘疼痛,嘈杂灼热,口干口苦,渴不欲饮,头重如裹,身重肢倦,纳呆恶心,小溲色黄,大便不畅,舌苔黄腻,脉象滑
数。

治法:清热化湿,理气止痛。

方药:清中汤
加减:热盛便秘者加大黄、指示;气滞腹胀者加厚朴、大腹皮;寒热互结者合半夏泻心汤。

胃阴亏虚证
症状:胃脘隐隐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消瘦乏力,口渴思饮,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滋阴益胃,和中止痛。

方药: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沙参麦冬生地枸杞子当归川楝子芍药甘草)
加减:痛甚者加香橼、佛手;脘腹灼痛、嘈杂反酸者合左金丸;胃热偏盛加生石膏、知母、玉竹、芦根;肝肾阴虚加山萸肉、玄参、丹皮。

脾胃虚寒证
症状: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方药:黄芪建中汤(黄芪白术桂枝炙甘草生姜大枣饴糖)加减:泛吐清水较重者加干姜、吴茱萸、半夏;寒盛者合大建中汤或附子理中丸;脾虚湿盛者合二陈汤;肾阳虚者加附子、肉桂、
巴戟天、仙茅。

五、其他疗法:
1、中成药:
寒邪客胃:附子理中丸、姜枣颗粒、藿香正气水
饮食停滞:保和丸
肝气犯胃:气滞胃痛颗粒、胃苏颗粒
肝胃郁热:龙胆泻肝丸、左金胶囊、
瘀血停滞:六味安消胶囊、元胡止痛片、胃利康
湿热中阻:保济丸
胃阴亏虚:养胃舒颗粒
脾胃虚寒:附子理中丸、胃疡灵颗粒、胃复春片、仲景胃灵片、香砂养胃丸、丹桂香颗粒、摩罗丹、胃气止痛丸
2、特色治疗:
寒邪客胃:针刺或埋线治疗(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太冲)泻法为主
饮食停滞:针刺或埋线治疗(中脘内庭足三里内关公孙太冲)泻法为主
肝气犯胃:针刺或埋线治疗(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太冲)泻法为主
肝胃郁热:针刺或埋线治疗(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内庭阴陵泉)泻法为主;拔罐疗法:背部膀胱经
瘀血停滞:针刺或埋线治疗(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三阴交膈
俞);放血疗法:脾俞、胃俞
湿热中阻:针刺或埋线治疗(中脘足三里三阴交内关公孙内庭阴陵泉阳陵泉)泻法为主
胃阴亏虚:针刺或埋线治疗(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胃俞阴陵泉);穴位贴敷:天枢、三阴交、阴陵泉、水道
脾胃虚寒:埋线或针刺(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脾俞关元);灸法:神阙、关元
3、验方:
寒邪客胃:香附60g、炮姜30g,共研为末,每服9g,每天三次,米饮送下。

饮食停滞:山楂15g、鲜橘子皮10g,捣烂熬膏,每日三次口服。

肝气犯胃:大蒜、米醋适量,以醋煮大蒜,食大蒜,每天三枚。

肝胃郁热:车前草10g、黄连10g、杜仲7g,水煎服,每天三次。

瘀血停滞:三七粉10g,每天三次,米饮送下。

湿热中阻:山栀子、草豆蔻各30g,上药研磨,姜汁为丸,每服5g,每天两次,米饮送下。

胃阴亏虚:土豆100g、蜂蜜适量,土豆捣烂,煎至浓缩,加蜂蜜共煎至粘稠,至冷可食,每天三次。

脾胃虚寒:生姜、陈皮各12克,水煎服,每日三次。

六、疗效判定标准:
1、治愈:主症、兼次症均消失,舌脉正常,随访三月无复发。

2、好转:主症好转,兼次症好转或消失,舌脉好转。

3、未愈:主症及兼次症均无明显改善或加重,舌脉无好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