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渴目病诊疗方案(山东附二院)

合集下载

消渴病诊疗方案范文

消渴病诊疗方案范文

消渴病诊疗方案范文消渴病是中医学中的一种常见病证,主要表现为口渴、多饮、多尿、消瘦、乏力等症状。

消渴病属于中医学中的“消渴”范畴,与现代医学中的糖尿病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下面将对消渴病的诊疗方案进行详细介绍。

诊断方案:中医辨证分析消渴病的诊断主要依据:1.症状:患者主要出现口渴多饮、多尿、消瘦、乏力等症状,严重者可伴有消渴热症。

2.舌脉:舌苔黄,脉细数。

3.尿糖:尿液中糖含量增高。

治疗方案:1.中药治疗:在中药治疗中,可以选择一些具有清热、解渴和补气健脾的药材进行调理。

常用的中药有石斛、黄芪、黄连、绿茶、山楂等。

(1)石斛:石斛具有滋阴润燥、益气生津的作用,可以改善消渴病患者口干舌燥,多饮多尿等症状。

(2)黄芪:黄芪具有补气健脾、益肺生津的作用,可以增强患者体质,提高免疫力。

(3)黄连:黄连具有清热解毒、生津润燥的作用,可以改善消渴病患者口渴、多尿、呕吐等症状。

2.中医调理:在中医调理方面,可以进行饮食调理和养生保健措施。

(1)饮食调理:消渴病患者应注意控制饮食,减少糖分摄入,并增加蔬菜、草药和粗粮的摄入。

同时,饮食要细嚼慢咽,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

(2)养生保健:消渴病患者可以适当进行一些养生保健活动,如早晚锻炼、适量运动、保持心情舒畅等。

3.改善生活习惯:患者应遵循医嘱,按时服药,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

4.合理用药:在治疗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避免出现不必要的药物反应。

总结:消渴病是一种常见的病证,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很大的影响。

因此,对于消渴病的诊疗方案应尽早进行治疗,同时结合中医药以及调理患者的生活习惯和饮食,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和自我养生能力,达到对症治疗并尽早康复的效果。

当然,如果病情较为严重,还需及时就医,并遵循医生的治疗指导。

消渴诊疗方案

消渴诊疗方案

消渴病(糖尿病)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2007年)。

临床表现:多发于40岁以后,形体肥胖之人,起病多缓慢,病程较长。

以多饮、多食易肌、尿多、形体消瘦、尿多有甜味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初起“三多”症状可不明显,症状明显时口渴多饮,每日总尿量3-5升以上,食欲亢进,体重减轻,面容憔悴,神疲乏力,皮肤瘙痒,可有四肢麻木、酸痛、腰酸、性欲减退、男子阳痿、女子月经失调,以及视力减退、腹泻等症。

2.西医诊断标准采用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07年)。

(1)有糖尿病症状(烦渴、多饮、多尿、体重下降)同时随机血糖≥11.1mmol/L。

(2)或空腹血糖≥7.0mmol/l;(3)或葡萄糖耐量试验服糖后2小时血糖≥11.1mmol/l。

(二)证候诊断:1、肺胃燥热型:烦渴引饮,消谷善饥,溲频数量多,身体渐瘦,寐差、舌红少津、脉细数。

2、气阴两虚、瘀血阻络:多饮、多食、神疲乏力,多汗,肢体麻木疼痛,或中风偏瘫,舌质暗,有瘀斑,脉细弦或沉涩。

3、脾肾两虚,瘀血阻络:乏力纳差,头昏耳鸣,脘腹胀满,腰膝酸软,舌淡或淡暗,苔白,脉细弱。

二、治疗方案(一)中医辨证分型治疗1、肺胃燥热型:治法:清热润燥,生津止渴方药:玉女煎加减。

生石膏、知母、麦冬、生地、花粉、葛根。

2、气阴两虚、瘀血阻络:治法: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方药:生脉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黄芪、太子参、麦冬、五味子、桃仁、红花、白芍、川芎、当归、炮山甲。

3、脾肾两虚,瘀血阻络:症状:乏力纳差,头昏耳鸣,脘腹胀满,腰膝酸软,舌淡或淡暗,苔白,脉细弱。

治法:健脾补肾、活血通络方药:自拟复元煎加减。

黄芪、党参、白术、茯苓、砂仁(后下)、桑椹、桑螵蛸、女贞子、旱莲草、麦冬、芡实红花、川芎。

(二)辨证选择中成药1、气阴两虚者,可选用参麦针、生脉针、黄芪注射液。

2、兼瘀血者,可选用血栓通针、血塞通针、川芎嗪针、丹参针等(三)基础治疗血糖监测加胰岛素泵或胰岛素注射器治疗(四)中药外治1、艾灸(神阙、百会):作用能温通经脉,调理气血,走而不守。

消渴病护理方案解读 (1)

消渴病护理方案解读 (1)
生活有规律
定时监测血糖 严密观察患者有无低血糖反应
严重时配合医生进行抢救
六、健康指导
糖尿病足的预防
每年至少进行一次足部检查
做好关键点的预防 有危险因素的患者给予宣传教育
定期足部穴位按摩
自我监测
规范监测血糖、血压、体重、腰臀围等 定期复查
双下肢穴位按摩,取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涌泉 穴等。 遵医嘱穴位贴敷涌泉穴。 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
四、证候施护
视物模糊
注意视力变化,定期检查眼底,饮用菊花茶或银杞
明目汤等。
按摩睛明、四白、丝竹空等穴位以辅助通络明目。
遵医嘱予珍珠明目液滴眼或中药眼部雾化以改善症 状。 评估跌倒高危因素,落实防跌倒措施。
三、常见证候要点
阴虚火旺证:五心烦热,急躁易怒,口干口渴,渴喜
冷饮,易饥多食,时时汗出,少寐多梦,溲赤便秘,
舌红赤,少苔,脉虚细数。
气阴两虚证:消瘦,倦怠乏力,气短懒言,易汗出, 胸闷憋气,脘腹胀满,腰膝酸软,便溏,口干口苦, 舌淡体胖,苔薄白干或少苔,脉虚细无力。
四、证候施护
阴阳两虚证:小便频数,夜尿增多,浑浊如脂如膏,
四、证候施护
皮肤瘙痒
指导患者正确洗澡及修剪指(趾)甲。
瘙痒甚者,遵医嘱予以清热燥湿洗剂,如苦参
、苍术、黄柏、白花蛇草、连翘等煎汤外洗,
亦可涂尿素乳膏防止皮肤干燥。
饮食宜清淡,少食辛辣油腻及海鲜之品。
四、证候施护
腰膝酸软
适当食用枸杞、黑豆等固肾之品。食疗方:韭菜炒虾
仁,山药芡实瘦肉饮。
六、健康指导
饮食指导 肝胃郁热证:宜食开郁清热之品,如苦瓜、黄瓜、丝瓜

消渴目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诊疗方案【可编辑全文】

消渴目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诊疗方案【可编辑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消渴目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诊疗方案一、概念:消渴目病是指由消渴病引起的内障眼病,本病多为双眼先后或同时发病,对视力造成严重影响。

相当于西医学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二、病因病机:1、病久伤阴或素体阴亏,虚火内上,火性炎上,灼伤目中血络,血溢络外。

2、气阴两亏,目失所养,或因虚致瘀,血络不畅而成内障。

3、饮食不节,脾胃受损,或情志伤肝,肝郁犯脾,致脾虚失运,痰湿内生,上蒙清窍。

4.禀赋不足,脏腑柔弱,或劳伤过度,伤耗肾精,脾肾两虚,目失濡养。

三、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院校教材《中医眼科学》”)(1)单眼或双眼视物模糊。

(2)有明确的消渴病史。

(3)眼底出现视网膜特征性改变:微血管瘤、视网膜出血、渗出、水肿或视网膜新生血管等。

(4)荧光素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

2.西医诊断标准及分期有糖尿病病史并出现视网膜微血管瘤、出血、硬性渗出、软性渗出、黄斑水肿、视网膜新生血管等即可诊断为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

DR临床分期(采用2002年悉尼国际眼科学会议等制定的新标准。

)(二)症候诊断1.肝肾亏虚,气滞血瘀:视力下降,或眼前有黑影飘动,眼底可见视网膜渗出水肿、出血、有棉絮斑形成;形体偏瘦,身体某单位固定刺痛,口唇或肢端紫暗;舌紫有瘀斑,苔少,脉涩。

2. 阴虚燥热证:眼底可见微动脉瘤、出血、渗出等;兼见口渴多饮、消谷善饥,或口干舌燥,腰膝酸软,心烦失眠;舌红苔淡薄白,脉细数。

3. 气阴两虚证:视力下降,或眼前有黑影飘动,眼底可见视网膜、黄斑水肿,视网膜渗出出血等;面色少华,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咽干自汗、五心烦热;舌淡,脉虚无力。

4. 脾肾两虚证:视力下降,或眼前有黑影飘动,眼底可见视网膜、黄斑水肿,棉絮斑出视网膜渗出出血等;形体消瘦,头晕耳鸣、形寒肢冷,面色萎黄或浮肿、阳萎、夜尿频、量多清长或混如脂膏,严重者尿少而面色晄白,舌体胖,脉沉弱。

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ZYYXH/T3.1~3.15—2007)。

消渴病的典型症状是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尿糖增高。

当前,初诊患者“三多”症状并不明显。

无明显诱因出现疲乏无力、突然视力下降、创口久不愈合、妇女外阴瘙痒等临床症状时,应考虑是否已患有消渴病。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病防治指南》。

空腹血糖(FPG)≥7.0mmol/L;或葡萄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2HPG)≥11.1mmol/L;或典型糖尿病症状(多饮、多尿、多食、体重下降)加上随机血糖≥11.1mmol/L。

无糖尿病症状者,需改日重复检查。

另,HbA1c≥6.5%作为诊断糖尿病的参考。

(二)证候诊断(1)主证①肝胃郁热证(消渴病前期、早期):脘腹痞满,胸胁胀闷,面色红赤,形体偏胖,腹部胀大,心烦易怒,口干口苦,大便干,小便色黄。

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②阴虚火旺证(消渴病早期):五心烦热,急躁易怒,口干口渴,渴喜冷饮,易饥多食,时时汗出,少寐多梦,溲赤便秘。

舌红赤,少苔,脉虚细数。

③气阴两虚证(消渴病中期):消瘦,倦怠乏力,气短懒言,易汗出,胸闷憋气,脘腹胀满,腰膝酸软,虚浮便溏,口干口苦。

舌淡体胖,苔薄白干或少苔,脉虚细无力。

④阴阳两虚证(消渴病后期):小便频数,夜尿增多,浑浊如脂如膏,甚至饮一溲一,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耳轮干枯,面色黧黑;畏寒肢凉,面色苍白,神疲乏力,腰膝酸软,脘腹胀满,食纳不香,阳痿,面目浮肿,五更泄泻。

舌淡体胖,苔白而干,脉沉细无力。

(2)兼证①瘀证:胸闷刺痛,肢体麻木或疼痛,疼痛不移,肌肤甲错,健忘心悸,心烦失眠,或中风偏瘫,语言謇涩,或视物不清,唇舌紫暗。

舌质暗,有瘀斑,舌下脉络青紫迂曲,苔薄白,脉弦或沉而涩。

②痰湿证:呕恶,眩晕,口粘痰多,食油腻则加重,水肿,泡沫尿或尿浊,泄泻或便溏,舌体胖大,苔白厚腻,脉滑。

消渴目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诊疗方案

消渴目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诊疗方案

消渴目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ZYYXH/T3.4-2007)。

(1)消渴病史。

(2)不同程度视力减退,眼前黑影飞舞,或视物变形。

(3)眼底出血、渗出、水肿、增殖,晚期可致血灌瞳神后部、视衣脱离而致暴盲甚或失明。

(4)可并发乌风内障、青风内障及金花内障等内障眼病。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眼科学》(李凤鸣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1)糖尿病病史:包括糖尿病病程、既往血糖控制水平、用药史等。

(2)眼底检查可见微动脉瘤、出血、硬性渗出、棉絮斑、静脉串珠、黄斑水肿、新生血管、视网膜前出血及玻璃体积血等。

(3)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可帮助确诊。

(二)分级标准2002年全球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项目组(the Global Diabetic Retinopathy Project Group)根据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治疗研究(ETDRS)和Wisconsin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流行病学研究(WESDR)两个大样本多中心临床研究证据制订了国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及糖尿病性黄斑水肿分级标准(表1、表2)。

(三)证候诊断1.气阴两虚,络脉瘀阻证:视力稍减退或正常,目睛干涩,或眼前少许黑花飘舞,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口干咽燥,自汗,便干或稀溏,舌胖嫩、紫暗或有瘀斑,脉沉细无力。

2.肝肾阴虚,目络失养证:视物模糊或变形,目睛干涩,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肢体麻木,大便干结,舌暗红少苔,脉细涩。

3.阴阳两虚,血瘀痰凝证:视物模糊或不见,或暴盲,神疲乏力,五心烦热,失眠健忘,腰酸肢冷,手足凉麻,阳痿早泄,下肢浮肿,大便溏结交替;舌淡胖少津或有瘀点,或唇舌紫暗,脉沉细无力。

表1: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国际临床分级分级病变严重程度散瞳眼底检查所见1无明显视网膜病变无异常2轻度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仅有微动脉瘤3中度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除微动脉瘤外,还存在轻于重度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改变4重度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出现以下任一改变,但无增生性视网膜病变的体征:在4个象限中每一象限中出现多于20处视网膜内出血在2个或以上象限出现静脉串珠样改变至少有1个象限出现明显的视网膜内微血管异常5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出现下列一种或一种以上改变新生血管玻璃体出血或视网膜出血表2:糖尿病性黄斑水肿国际临床分级程度散瞳眼底检查所见无在后极部无明显视网膜增厚或硬性渗出轻后极部存在部分视网膜增厚或硬性渗出,但远离黄斑中心中视网膜增厚或硬性渗出接近但未累及黄斑中心凹重视网膜增厚或硬性渗出累及黄斑中心凹二、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气阴两虚,络脉瘀阻证治法:益气养阴,活血通络。

消渴病目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诊疗方案

消渴病目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诊疗方案

消渴病目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诊疗方案消渴病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复因情志失调、饮食不节等原因所导致的以阴虚燥热为基本病机,以多尿、多饮、多食、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典型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

消渴病目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消渴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是以视网膜血管闭塞性循环障碍为主要病理改变特征的致盲性眼病。

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1)消渴病史。

(2)不同程度视力减退,眼前黑影飞舞,或视物变形。

(3)眼底出血、渗出、水肿、增殖,晚期可致血灌瞳神后部、视衣脱离而致暴盲甚或失明。

(4)可并发乌风内障、青风内障及金花内障等内障眼病。

2.西医诊断标准(1)糖尿病病史:包括糖尿病病程、既往血糖控制水平、用药史等。

(2)眼底检查可见微动脉瘤、出血、硬性渗出、棉絮斑、静脉串珠、黄斑水肿、新生血管、视网膜前出血及玻璃体积血等。

(3)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可帮助确诊。

(二)分级标准1.阴虚燥热证:眼底查见微血管瘤、出血、渗出等;兼见口渴多饮,消谷善饥,或口干舌燥,腰膝酸软,心烦失眠;舌红,苔薄白,脉细数。

2.气阴两虚证:视物模糊或眼前有黑影飘动,眼底可见网膜、黄斑水肿,视网膜渗出、出血等。

面色少华,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咽干,自汗,五心烦热;舌淡,脉虚无力。

3.肝肾亏虚证:视物模糊或眼前有黑影飘动,眼底可见网膜、水肿、棉绒斑、出血;形体消瘦或虚胖,头晕耳鸣,形寒肢冷,面色萎黄或浮肿,阳痿,夜尿频,量多清长或混如脂膏;舌淡胖,脉沉弱。

4.气虚血瘀证:视物模糊,眼前有黑影飘动,眼底可见网膜新生血管,反复发生大片出血、视网膜增殖膜;兼见胸闷,头晕目眩,肢体麻木;舌暗,有瘀斑,脉弦或细涩。

5.脾虚痰湿证:视物模糊,眼前有黑影飘动,眼底可见视网膜水肿、渗出,网膜新生血管、出血,玻璃体可有灰白增殖条索或与视网膜相牵、视网膜增殖膜;形盛体胖,头身沉重,身体某部位固定刺痛,口唇或肢端紫暗;舌紫有瘀斑,苔厚腻,脉弦滑。

(四)鉴别诊断:1中医鉴别诊断青盲:目系病变为主,色淡、苍白,边界清晰,部分可见筛孔,脉管变细,视衣色淡。

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临床诊疗方案

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临床诊疗方案

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临床诊疗方案消渴病是中医学上对糖尿病的称呼,是一种以多尿、多饮、消瘦或肥胖为主要表现的代谢性疾病。

中医临床诊疗方案主要包括辨证施治、调理脾胃、调节阴阳平衡以及调理气血等方面。

1.辨证施治:针对病情不同,中医将消渴病分为气阴两虚、脾阴两虚、痰湿内蕴、湿热盛衰等不同证型,并针对不同证型使用相应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

气阴两虚型糖尿病可使用六味地黄丸,补肾益气,滋阴清热,适用于多饮多尿、虚热之证状。

脾阴两虚型糖尿病可使用四君子汤加蜜糖,益气养阴,健脾补中,适用于体虚多汗、食欲不振之证状。

湿热盛衰型糖尿病可使用柴胡加黄柏汤,清热解毒,利湿消肿,适用于尿糖、尿蛋白明显增多,口渴、目赤之证状。

2.调理脾胃:中医认为消渴病的发病与脾胃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需要调理脾胃功能。

可以使用健脾胃、理气和中等中药方剂,如四君子汤、二陈汤等,以提高脾胃消化吸收能力,改善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

3.调节阴阳平衡:中医认为糖尿病是阴阳失调的病症,治疗时需要调节阴阳平衡。

可以使用益气、滋阴、平衡阴阳的中药方剂,如六味地黄丸、四气汤等,以补气固阴,调节阴阳平衡。

4.调理气血:在治疗糖尿病时,中医也注重调理气血。

可以使用活血化瘀的中药方剂,如桃红四物汤、补中益气汤等,以改善血液循环,调理气血运行。

此外,中医还强调在治疗糖尿病时需要注重饮食调理,合理控制饮食,特别是限制糖分和淀粉摄入,增加蔬菜水果摄入。

同时,适度进行体育锻炼,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理状态,以维持身体的平衡和健康。

总之,中医临床诊疗方案的治疗目的是通过辨证施治、调理脾胃、调节阴阳平衡以及调理气血等方面,达到控制病情,改善症状,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但需要注意的是,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中医治疗需长期坚持,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同时结合西医治疗和监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渴目病(糖尿病视网膜病)诊疗方案xx 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眼科消渴目病(糖尿病视网膜病))是由于糖尿病患者糖代谢紊乱引起的视网膜循环异常而导致的一系列的眼底病变。

在病变早期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基底膜增厚、周细胞丧失、毛细血管自动调节功能失代偿,随后内皮细胞功能损害,血液成分渗出。

毛细血管闭塞。

由于广泛的视网膜缺血,引起视网膜水肿和新生血管形成,并发玻璃体出血、牵拉性视网膜脱离等诸多并发症,导致视力下降甚至失明。

一.诊断:参照1997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对WHO糖尿病诊断标准的修订标准及我国中华眼科学会眼底病学组1984 年制定标准,我院将单纯型Ⅰ、Ⅱ、Ⅲ期称为消渴目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初期;我院将Ⅳ、部分Ⅴ期可进行激光的患者成为消渴目病(糖尿病视网膜病)中期;因为中医对消渴目病(糖尿病视网膜病)黄斑水肿有特殊的辩证施治,我院制定了消渴目病(糖尿病视网膜病)中期黄斑水肿型和非黄斑水肿型。

我院将Ⅵ 、部分Ⅴ期称为消渴目病(糖尿病视网膜病)末期。

二.中医治疗(一)DR初期(中药治疗):⒈适应症:⑴ 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⑵符合消渴目病(糖尿病视网膜病)Ⅰ、Ⅱ、Ⅲ 期诊断标准(无黄斑水肿)。

(3)伴有口渴多饮、消谷善饥,或口干舌燥、腰膝酸软,心烦失眠;舌红苔薄黄,脉细数或涩,属于阴虚燥热或夹瘀证治法:益气养阴,滋肾清热,明目化瘀方药:糖网Ⅰ号方:黄芪20g、生地12g、三七5g、枸杞子15g、丹参10g、黄连9g、熟地15g、菊花10g 等随证加减,中成药可以加用杞菊地黄丸、复方丹参片。

消渴目病(糖尿病视网膜病)眼底检查显示的早期微血管瘤、出血、渗出、毛细血管闭塞形成,继而反复出血、渗出、纤维增生均是中医典型的瘀血表现,说明“血瘀”贯穿于消渴目病(糖尿病视网膜病)的全过程,可谓“因瘀致病,因瘀致盲”根,据中医消渴病的辨证,多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根本在肾,肾阴亏损,肝失涵养,肝肾精血不能上承于目而引发血瘀痰凝,目络阻滞致目疾。

因此,消渴目病 (糖尿病视网膜病)的中医辨证应注重全身与局部微观辨证的结合,标本兼顾,重视活血化瘀法的应用。

本方药组成在标本同治的前提下,注重选用活血化瘀,凉血止血之品,目的是为了对早期出现的微血管瘤进行及早的针对性治疗,以有效防治消渴目病(糖尿病视网膜病)的进一步发展。

一是中医中药可以把养阴、健脾、益气、活血巧妙地组合在一起,从而使DR从根本上得到有效治疗。

二是中药的整体调节优势,可以在降糖的同时,通过活血化瘀降低血液粘滞度和血脂等,改善体内微循环,有效延缓和逆转DR 的发生和发展。

2.疗效标准以视力、眼底改变、荧光血管造影3项中需具备 2 项,同时伴全身症状好转。

显效:① 视力进步≥4行。

眼底改变显示视网膜微血管瘤由(+++)减少到(++),或由(++)减少到(+),或由(+)减少到消失。

眼底出血量由(+++)减少到(+),或由(++)减少到消失。

渗出量由(+++)减少到(++),或由(++)减少到(+),或由(+)减少到消失。

微血管瘤、出血、渗出改变有 2 项以上指标达到要求。

有效:① 视力进步≥2行; ②眼底改变微血管瘤数量由(+++)减少到(++),或由(++)减少到(+),或由(+)减少到消失,出血量由(+++)减少到(+),或由(++)减少到消失。

渗出量由(+++)减少到(++),或由(++)减少到(+),或由(+)减少到消失。

微血管瘤、出血、渗出改变有 1 项以上达到要求。

无效:各项指标达不到上述有效标准。

恶化:视力退步≥2行,或发现新生血管增殖性改变。

(二)DR中期(中药联合激光):⒈适应症:⑴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⑵ 复合消渴目病(糖尿病视网膜病)黄斑水肿(FFA);⑶虽为增生前期,但是视网膜有大量的出血、微血管瘤、棉絮斑、视网膜静脉呈串珠状、视网膜内血管异常;⑷荧光造影示大片无灌注区。

⒉本期分为黄斑水肿型和无黄斑水肿型两种。

⑴黄斑水肿型同时伴有形体消瘦或虚胖,头晕耳鸣,形寒肢冷,夜尿频多,面色萎黄或浮肿,夜尿多且清长;舌淡胖,脉沉弱或涩。

符合脾肾亏虚或气阴两虚证治法:xx 水化瘀或益气养阴祛瘀利水方药:糖网Ⅱ号黄斑方:山茱萸20g、黄芪20g、葛根12g、僵蚕6g、生地10g、鸡血藤15g、三七5g、大黄6g、茯苓10g 气阴两虚者加用益气养阴祛瘀利水药,如党参、黄精、五味子、泽兰、泽泻;阴阳两虚者加温阳利水化瘀药,如仙灵脾、茺蔚字、白术、益母草。

中医学认为, DR的病因病机为阴虚内热→气阴两虚→阴阳两虚,而血瘀则伴随着整个病变发展过程,构成DR 虚实夹杂、复杂多变的眼底改变,在病变的各个时期均可发生黄斑水肿。

我们认为眼底血瘀症的DR 发生黄斑水肿的病机是由于“血与水本不分离”正,如《血证论》指出“瘀血化水”及“血积已久,亦能化为痰水。

”DR之黄斑水肿与消渴症的病因病机是一致的,即与肺、脾、肾三脏关系密切。

盖水为至阴,其本在肾,水化于气,其标在肺,水惟畏土,其制在脾。

黄斑色黄居中亦属脾,这是水肿易发生于黄斑的原因。

在临床上我们观察到黄斑水肿多见于DRⅡ-Ⅵ期,且常发生于气阴两虚及阴阳两虚而又夹瘀的患者中。

在DR早期(Ⅱ-Ⅲ期)患者多表现为气阴两虚。

而在DRⅣ-Ⅵ期患者多表现为阴阳两虚,这可能与消渴一证迁延日久,阴损及阳,导致阴阳两虚有关。

治疗上根据患者证型而分别治以益气养阴祛瘀利水或温阳利水化瘀之中药,同时配合低能量激光光凝,以促进黄斑水肿、渗出物及出血的吸收。

两者结合,一方面减少了激光能量造成网膜损伤的缺点,另一方面又能发挥中药整体调节作用的优点。

疗效标准:治疗后视力及OCT测量黄斑水肿的程度并量化:治疗后视力较原来提高或黄斑水肿减轻者为有效。

与单纯激光治疗比较有显著的差异。

⑵非黄斑水肿型同时伴有面色少华,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咽干,五心烦热;舌淡或青紫,脉虚无力,非增殖期糖网病,以气阴两虚、肝肾不足、目络瘀阻为主;增殖期糖网病,则以痰血阻络,痰浊内生及痰瘀互结致目络损伤为其突出特点。

治法:滋肾健脾化瘀方药:我院的糖网Ⅱ 号方:山茱萸15g、黄芪20g、三七5g、大黄6g、益母草10g、西洋参6g、丹参12g、决明子10g 随证加减。

本期是由于糖尿病发病日久,阴虚津亏,不能上承目络,目窍失养;或肝肾阴虚日甚,阴虚阳亢,虚火上炎,灼伤目络而致视物模糊,甚则失明。

气虚则无力推动血液运行,因而产生瘀血,瘀血一成,变证百出。

视网膜光凝术是治疗增生前期和增生型消渴目病(糖尿病视网膜病)的主要方法之一。

然而,作为一种破坏性的治疗手段,激光视网膜光凝术可对视网膜的正常结构和功能造成一定的影响,引起术后早期黄斑区视网膜功能的下降。

激光光凝直接损伤所致的视网膜功能损害是难以避免的,但是这种视网膜功能的下降却有可能通过一定的干预手段使之降至最小。

中药能够减轻激光光凝所致的视网膜组织结构的破坏,防止视网膜光损伤的进展,并修复损伤的视网膜非治疗区,改善视网膜功能,对改善患者的视力预后有重要意义。

中药结合光凝治疗糖网病可起互补作用,是一种更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法。

疗效标准:显效:视力提高 2 行以上,眼底出血、渗出、微动脉瘤及眼底荧光渗漏范围有1项以上明显减少或改善。

有效:视力提高 1 行以上,眼底出血、渗出、微动脉瘤及眼底荧光渗漏范围有1项以上明显减少或改善。

稳定:视力波动在 1 行以内,眼底病变改善不明显、眼底荧光渗漏无明显扩大。

恶化:视力下降2行以上,眼底病变加重,眼底荧光渗漏范围扩大。

同时伴全身症状的减轻。

我们的统计显示中药联合激光治疗有明显的优势,光凝结合中药组达到最佳视力的时间、眼底出血、水肿、渗出吸收的时间较单纯光凝组明显缩短,。

(三)DR末期(手术并术后用中药)适应症:符合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体征治法:益气活血利水方药:糖网Ⅲ号:四君子汤+郁金10g、枸杞子10g明蒺藜10g、菊花10g 加减消渴目病(糖尿病视网膜病)末期,糖尿病发病日久,阴虚津亏、元气亏虚,气虚则无力推动血液运行,因而产生瘀血,化生痰湿,变证百出。

以痰血阻络, 痰浊内生及痰瘀互结致目络损伤为其突出特点,日久形成机化条索,非药物所能及。

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使病邪有出路,但手术治疗是一种人为的外伤,更能耗伤人的元气,促进血液运行不畅。

2.疗效标准显效:视力提高 4 行以上,眼底网膜在位。

有效:视力提高 2 行以上,眼底网膜在位。

稳定:视力波动在 1 行以内,眼底病眼底网膜在位,。

恶化:视力无提高,眼底病变或在出血或网膜脱离。

显示手术联合中药治疗有明显的优势,手术结合中药组达到最佳视力的时间、及视力恢复的程度、眼底水肿、渗出吸收的时间较单纯手术组明显缩短。

三、中医治疗难点分析:消渴目病(糖尿病视网膜病))是最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与糖尿病的病程、发病年龄、何血糖控制情况有关,因此整个治疗过程中需要西药控制好血糖。

在发病初期通过活血化瘀降低血液粘滞度和血脂等,改善体内微循环,有效延缓和逆转DR的发生和发展,因此开发出有效的、方便服用、依从性好的中成药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对于发病中期,视网膜光凝术是治疗增生前期和增生型消渴目病(糖尿病视网膜病)的主要方法之一。

然而,作为一种破坏性的治疗手段,激光视网膜光凝术可对视网膜的正常结构和功能造成一定的影响,引起术后早期黄斑区视网膜功能的下降。

激光光凝直接损伤所致的视网膜功能损害是难以避免的,但是这种视网膜功能的下降却有可能通过一定的干预手段使之降至最小。

中药能够减轻激光光凝所致的视网膜组织结构的破坏,防止视网膜光损伤的进展,并修复损伤的视网膜非治疗区,改善视网膜功能,对改善患者的视力预后有重要意义。

中药结合光凝治疗糖网病可起互补作用,是一种更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法。

对于发病末期,。

以痰血阻络,痰浊内生及痰瘀互结致目络损伤为其突出特点,日久形成机化条索,非药物所能及。

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使病邪有出路,但手术治疗是一种人为的外伤,更能耗伤人的元气,促进血液运行不畅。

联合中药治疗可以明显缩短病情恢复时间及视功能的恢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