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诊疗方案
2-2023年消渴病诊疗方案-(1版)

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诊疗方案一、中西医病名中医病名:消渴病西医病名:2型糖尿病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ZYYXH/T3.1—3.15—2007)。
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或尿糖增高等表现,是诊断消渴病的主要依据。
有的患者“三多”症状不明显,但若中年之后发病,且嗜食膏粱厚味,形体肥胖,以及伴发肺痨、水肿、眩晕、胸痹、中风、雀目、痈疽等病症,应考虑消渴病的可能。
2、西医诊断标准:采用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空腹血糖(FPG)≥7.Ommol/L(126mg/dl);或糖耐量试验(OGTT)中服糖后2小时血糖(2HPG)≥11.1mmol/L(200mg/dl);或糖尿病症状(烦渴多饮、多尿、多食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加上随机血糖≥11.1mmol/L(200mg/dl)。
(二)证候诊断1、主证(1)热盛伤津证:口干咽燥,渴喜冷饮,易食多饥,尿频量多,形体消瘦,脘腹胀满,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滑数。
(2)脾虚胃热证:口渴欲饮,心下痞满,胀闷呕恶,水谷不消,纳呆,便溏,形体消瘦,或肠鸣下利,舌淡胖,苔白腻,脉弦滑无力。
(3)阴虚火旺证:口干口渴,五心烦热,头晕目眩,急躁易怒,潮热盗汗,腰酸耳鸣,少寐多梦,溲黄便秘,舌质红,少苔,脉虚细数。
(4)气阴两伤证:口干口苦,心悸失眠,消瘦,倦怠乏力,胸闷、气短,易汗出,便溏,舌淡体胖,苔薄白干或少苔,脉虚细无力。
(5)肝肾阴虚证:咽干口燥,视物模糊,眼睛干涩,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
(6)阴阳两虚证:小便频数,夜尿增多,五心烦热,口干咽燥,面色黧黑;畏寒肢凉,面色苍白,神疲乏力,腰膝酸软,腹胀纳差,阳痿,面目浮肿,五更泄泻。
舌淡体胖,苔白而干,脉沉细无力。
2、兼证(1)痰湿证:形体肥胖,嗜食肥甘,脘腹胀满,四肢沉重,口黏痰多,舌体胖大,舌淡,苔白厚腻,脉滑。
消渴(2型糖尿病)中医医疗护理方案PPT课件

01
总结词
了解药物作用机制,提高治疗依从性
03
总结词
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变化
05
02
详细描述
患者应严格遵从医嘱按时服药,不随意更改 药物剂量或停药。同时注意观察药物不良反 应的发生情况。
04
详细描述
患者应了解所服药物的种类、作用机 制和副作用等方面的知识,以便更好 地配合治疗和管理自己的病情。
06
详细描述
06
总结与展望
总结
消渴病(2型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 慢性疾病,中医医疗护理方案在改善 患者症状、控制病情进展方面具有显 著优势。
中医护理方案特别强调个体化的原则,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护 理措施,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中医护理方案包括饮食调养、运动锻 炼、药物治疗、心理调适等方面,这 些措施有助于全面控制患者的病情, 提高生活质量。
总结词
避免剧烈运动,防止低血糖发生
运动护理
详细描述
01
避免患者在空腹状态下进行剧烈运动,以免发生低血糖。运动
时应随身携带糖果、饼干等食物以备不时之需。
总结词
02
注意运动安全,防止意外伤害
详细描述
03
患者在运动时应选择合适的场地和装备,注意安全,避免因运
动导致意外伤害。
运动护理
总结词
定期监测血糖,调整运动方案
鉴别诊断
需要与1型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等相鉴别,根据临床表 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诊断。
03
中医对消渴(2型糖尿病)的认识
中医病因病机
01
02
03
饮食不节
长期过食肥甘厚味,损伤 脾胃,导致运化失职,水 谷精微不布,积热内蕴, 引发消渴。
消渴病中医临床路径

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临床路径(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消渴病(编码:06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 2型糖尿病(10编码:E11.902)。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或尿糖增高表现,是诊断消渴病的主要依据。
(2)西医诊断标准:空腹血糖()》7(126);或糖耐量试验()中服糖后2小时血糖(2)》11.1(200);或随机血糖》11.1(200)。
2.证候诊断(1)主证①肝胃郁热证:脘腹痞满,面色赤红,口干口苦,大便干,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②胃肠实热证:脘腹胀满,大便秘结,口干口苦,舌下络脉青紫,苔黄,脉滑数。
③脾虚胃热证:心下痞满,呃逆,纳呆,便溏,舌淡胖,苔白腻,脉弦滑无力。
④上热下寒证:心烦口苦,胃脘灼热,手足及下肢冷甚,舌红,脉弦滑。
⑤阴虚火旺证:五心烦热,口干口渴,少寐多梦,舌红赤少苔,脉细数。
⑥气阴两虚证:倦怠乏力,易汗出,腰膝酸软,舌淡体胖,苔薄白干或少苔,脉虚细无力。
⑦阴阳两虚证:小便频数,五心烦热,面色黧黑,畏寒肢凉,神疲乏力,五更泄泻,舌体淡胖,苔白而干,脉沉细无力。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消渴病(2型糖尿病)。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为主的综合治疗。
(四)建议标准住院日≤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消渴病(编码:060)和 2型糖尿病(10编码:E11.902)。
2.达到住院标准:符合《糖尿病的入院指南》者。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如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血型,血肝肾功能和电解质,尿酮,尿常规,粪常规,干化学血糖快速定量。
测量身高、体重、、血压等指标。
(2)全天毛细血管血糖谱(早上空腹及三餐后 2小时或三餐前血糖、睡前、必要检测夜间 0时、凌晨 3时等时间点的血糖)。
消渴病诊疗方案

消渴病(糖尿病)一.定义中医: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
根据消渴病的临床特征,主要指西医学的糖尿病。
消渴的病因比较复杂,历代医家认为,其与禀赋不足、五脏虚弱、饮食不节、过食肥甘、情志失调、劳欲过度密切相关,传统中医多认为其基本病机为阴虚为本,燥热为标。
病变脏腑主要在肺、脾、肾三脏,多执三消辩证之说。
我们结合现代消渴患者发病规律及特点,参照近现代医家张锡纯、施今墨等名家学术思想,认为糖尿病发病主要脏器在脾脏。
脾主升清运化,明代医家戴元礼《证治要诀·消渴》说:“三消得之气之实,血之虚,久久不治,气尽虚则无能为力矣。
”盖脾胃气虚则健运无力,生化乏源,不能输布水谷精微达于四肢肌肉,故乏力倦怠,四肢瘦削;水谷精微失于输布,聚于中焦,则腹大肥胖;脾不升清,津不上承,则口渴;脾虚气陷,水谷精微直趋膀胱,随尿液外漏,则尿甜;脾气亏虚,气血津液生化无源,日久则阴亏,水谷精微失运,聚而化热,更伤阴津,终致阴虚燥热,发为消渴。
脾虚不运,内生痰瘀,阻于脉络,终致变证丛生西医:糖尿病是一组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及(或)其生物效应降低(胰岛素抵抗)引起的以高血糖为基本病生理改变的糖、脂肪、蛋白质的代谢紊乱综合征。
可发生酮症酸中毒等急性代谢紊乱;病程迁延日久,易发生心、脑、肾、眼底、足等多种慢性血管神经并发症。
二.诊断与鉴别诊断(一)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中医防治指指南》(ZYYXH/T3.1~3.15—2007)。
1.口渴多饮、多食易饥、尿频量多、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等具有特征性的临床症状,是诊断消渴病的主要依据。
2.有的患者“三多一少”症状不著,但若于中年之后发病,且嗜食膏粱厚味,以及病久并发眩晕、胸痹心痛、中风、雀目、疮痈等病证者、应考虑消渴可能。
3.消渴发生与禀赋不足关系密切,有本病家族史可供诊断参考。
4.查空腹、餐后2小时血糖、尿糖及葡萄糖耐量试验有助于明确辨病诊断。
内分泌科 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内分泌科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诊断临床表现消渴病(2型糖尿病)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多饮、多尿、口渴等症状,常见的并发症有视网膜病变、肾病、心血管病等。
辅助检查糖耐量试验(GTT)、空腹血糖(FPG)、餐后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
治疗中医治疗消渴病(2型糖尿病)的治疗原则是“以养为主,辅以攻治”。
主要包括以下措施。
饮食调理根据病情轻重程度,调整饮食,合理安排三餐,保持适量运动。
应避免食用高糖、高脂、高蛋白的食物,建议多食用蔬菜、水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
同时,还应注意饮食方式,尽可能避免过度进食、暴饮暴食。
药物治疗中药治疗糖尿病的原则是以补益为主,辅以清热利水、降低血糖等功效。
具体的药物应根据临床症状、辨证论治、体质等因素综合选择。
常用的中药有黄芪、人参、山药、苦瓜等。
针灸治疗针灸治疗消渴病(2型糖尿病)可以较好地调节体内的生理功能,降低血糖,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常用的治疗穴位有足三里、神阙、关元等。
其他治疗如滴注中药、膏方外敷、氧疗、光疗、芳香疗法等都可以作为治疗糖尿病的辅助手段,以促进患者身体的康复。
注意事项中医治疗糖尿病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规律运动。
适当的运动可以降低患者血糖,促进身体康复。
2.必须遵医嘱服药。
如有不良反应或过敏症状应立即停药并通知医生。
3.定期体检。
糖尿病患者应定期前往医院进行体检,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4.合理膳食。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膳食控制非常重要。
应避免过量食用含糖、高热量的食物。
5.注意心理调节。
糖尿病患者的情绪波动会影响体内激素水平,从而加剧病情。
中医治疗糖尿病是一种安全、无副作用的治疗方法。
通过正确选取治疗方法,可帮助患者缓解病痛、改善生活质量。
同时,糖尿病患者也应注意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膳食习惯,以保障身体的健康。
消渴病中医诊疗方案) 2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消渴病(2 型糖尿病)中医临床路径一、消渴病(2 型糖尿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消渴病(TCD 编码:BNV06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2 型糖尿病(ICD-10 编码:E11.902)。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ZYYXH/T3.1~3.15—2007)。
西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中国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07年)。
2.证候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中国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07 年)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消渴病(2 型糖尿病)诊疗方案”(见附件)消渴病(2 型糖尿病)临床常见证候:①阴虚热盛证:主症:咽干口燥,心烦畏热。
次症:渴喜冷饮,多食易饥,溲赤便秘。
舌脉:舌红苔黄,脉细滑数,或细弦数。
②湿热困脾证:主症:胸脘腹胀,或食后饱满,头身困重。
次症:体形肥胖,心胸烦闷,四肢倦怠,小便黄赤,大便不爽。
舌脉:舌红苔黄腻,脉滑而数。
③气阴两虚证:主症:咽干口燥,倦怠乏力。
次症:多食易饥,口渴喜饮,气短懒言,五心烦热,心悸失眠,溲赤便秘。
舌脉:舌红少津液,苔薄或花剥,脉细数无力,或细而弦。
④气虚夹湿证:主症:神疲乏力,或食后倦怠,少气纳呆。
次症:体形肥胖,心胸烦闷,四肢倦怠,小便黄赤,大便不爽。
舌脉:舌淡苔白腻,脉滑。
⑤阴阳两虚,血瘀水停证:主症:神疲乏力,咽干口燥,腰膝酸冷,或手足畏寒,夜尿频多。
次症:头晕眼花,心悸失眠,自汗易感,气短懒言,颜面肢体浮肿,尿多浊沫,或小便量少,男子阳痿,女子性欲淡漠,大便干稀不调。
舌脉:舌体胖大,有齿痕,脉沉细无力。
⑥血瘀脉络证主症:胸痛,胁痛,腰痛,背痛,部位固定,或为刺痛,肢体麻木,疼痛夜甚。
次症:肌肤甲错,口唇紫暗,面部瘀斑,健忘心悸,心烦失眠。
舌脉:舌质暗,有瘀斑,舌下脉络青紫纡曲,脉弦,或沉而涩。
消渴病中医诊疗方案(2015)[1]
![消渴病中医诊疗方案(2015)[1]](https://img.taocdn.com/s3/m/1ff9dfb6284ac850ad024253.png)
消渴病(2 型糖尿病)中医诊疗方案(2015年优化)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以及机体靶组织或靶器官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引起的以血糖水平升高,可伴有血脂异常等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
一、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制订的《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做为诊断标准。
1、临床表现:多饮、多尿、多食,形体消瘦等为主要依据或中年以后发病,嗜食膏梁厚味,形体肥胖,伴有肺痨、水肿、眩晕、胸痹、中风、雀目、痈疽等病症考虑消渴病的可能。
2、血糖检查:空腹血糖≥7.0mmol/L;或糖耐量试验中服糖后2小时血糖≥11.1mmol/L;或随机血糖≥11.1mmol/L。
二、中医治疗(一)辨证分型1、痰(湿)热互结证症状:形体肥胖,腹部胀大,口干口渴,喜冷饮,饮水量多,脘腹胀满,易饥多食,心烦口苦,大便干结,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
治法:清热化痰。
方药:小陷胸汤(《伤寒论》)加减。
全瓜萎、半夏、黄连、枳实、马齿苋加减:口渴喜饮加生石膏、知母;腹部胀满加炒莱菔子、焦槟榔。
偏湿热困脾者,治以健脾和胃.清热祛湿.用六君子汤加减治疗。
2、热盛伤津证症状:口干咽燥,渴喜冷饮,易饥多食,尿频量多,心烦易怒,口苦,溲赤便秘,舌干红,苔黄燥,脉细数。
治法:清热生津止渴。
方药:糖宁1号方加减天花粉、石膏、黄连、地黄、太子参、葛根、麦冬、乌梅、大黄、鬼箭羽、马齿苋、玄参、知母3、气阴两虚证症状:咽干口燥,口渴多饮,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形体消瘦,腰膝酸软,自汗盗汗,五心烦热,心悸失眠,舌红少津,苔薄白干或少苔,脉弦细数。
治法:益气养阴。
方药:糖宁2号方加减天花粉、葛根、麦冬、茯苓、乌梅、黄芪、西洋参、黄精、鬼箭羽、白术加减:倦怠乏力甚重用黄芪;口干咽燥甚重加麦冬、石斛。
(二)兼夹证1、兼痰浊症状:形体肥胖,嗜食肥甘,脘腹满闷,肢体沉重,呕恶眩晕,恶心口黏,头重嗜睡,舌质淡红,苔白厚腻,脉弦滑。
治法:理气化痰。
方药: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消渴(2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中医临床路径及入院标准2020版

消渴(2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入院标准:1.明确的2型糖尿病病史;2.在诊断2型糖尿病时或之后出现的神经病变;3.临床症状和体征与2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表现相符。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2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的住院患者。
一、消渴(2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消渴(TCD 2019版:A06.09.)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2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ICD-10 编码:E11.401+G63.2*)(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临床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2016年)。
具体如下:①有糖尿病病史或诊断糖尿病的证据;②诊断糖尿病时或之后出现的周围神经病变;③排除导致周围神经病变的其他原因;④临床主要表现为麻木、疼痛、感觉异常等症状。
有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障碍的临床表现,通常为对称性,下肢较上肢严重。
早期先出现感觉神经障碍的临床表现,首先出现肢端感觉异常,分布如袜子或手套状,伴麻木、针刺、灼热、蚁走感、发凉或如踏棉垫感,有时伴有痛觉过敏。
随后有肢痛,呈隐痛、刺痛或烧灼样痛,夜间及寒冷季节加重。
晚期则出现运动神经障碍的临床表现:肌张力减弱,肌力减弱以至肌萎缩、瘫痪。
肌萎缩多见于手、足小肌肉和大腿肌。
无临床症状者,结合体征、理化检查进行评价;⑤体征: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尤以跟腱反射为著。
震动感减弱或消失,触觉、温度觉、针刺痛觉、压力觉有不同程度减退。
患者可有足部或手部小肌肉的无力和萎缩,但通常出现较晚;⑥肌电图检测:在临床症状出现前,神经电生理检查可发现F波异常、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减慢、动作电位波幅下降、远端潜伏期延长[6-7];⑦筛查量表:采用密歇根糖尿病神经病变计分法(MDNS)[8]、多伦多临床评分系统(TCSS)[9]进行计分,得分有一定的升高。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2017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渴病(2型糖尿病)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ZYYXH/3.1~3.15-2007)。
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或尿糖增高等表现,是诊断消渴病的主要依据。
有的患者三多症状不明显。
但中年之后发病,且嗜食膏梁厚味,形体肥胖,以及伴发肺痨,水肿,眩晕,胸痹,中风,雀目,痈疽等病症,应考虑消渴病的可能。
2.西医诊断标准:采用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07年)。
空腹血糖(FPG)≥7.0mmol/L(126mg/dl);或糖耐量试验(OGTT)中服糖2小时血糖(2hPG)≥11.1mmol/L(200mg/L);或随机血糖≥11.1mmol/L(200mg/L)。
(二)证候诊断(1)主证①肝胃郁热证:脘腹痞满,胸胁胀闷,面色赤红,形体偏胖,腹部胀大,心烦易怒,口干口苦,大便干,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②胃肠湿热证:脘腹胀满,痞满不适,大便秘结,口干口苦,或有口臭,或咽痛,或牙龈出血,口渴喜冷饮,饮水量多,多食易饥,舌红,边有瘀斑,舌下络脉青紫,苔黄,脉滑数。
③脾虚胃热证:心下痞满,胀闷呕恶,呃逆,水谷不消,纳呆,便溏,或肠鸣下利,或虚烦不眠,或头晕心悸,或痰多,舌淡胖,舌下脉络淤阻,苔白腻,脉弦滑无力。
④上热下寒证:心烦口苦,胃脘灼热,痞满不痛,或干呕呕吐,肠鸣下利,手足及下肢冷甚,舌红,苔黄根部腐腻,舌下脉络瘀阻,脉弦滑。
⑤阴虚火旺证:五心烦热,急躁易怒,口干口渴,渴喜冷饮,易饥多食时时汗出,少寐多梦,溲赤便秘,舌红赤少苔,脉虚弦数。
⑥气阴两虚证:消瘦,倦怠乏力,气短懒言,易汗出,胸闷憋气,脘腹胀满,腰膝酸软,虚浮便溏,口干口苦舌淡体胖,苔薄白干或少苔,脉虚细无力。
⑦阴阳两虚证:小便频数,夜尿增多浑浊如膏,甚至饮一溲一,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耳轮干枯,面色黧黑,畏寒肢凉,面色苍白,神疲乏力,腰膝酸软,脘腹胀满,纳食不香,阳痿,面目浮肿,五更泄泻,舌体淡胖,苔白而干,脉沉细无力。
(2)兼证①瘀证:胸闷刺痛,肢体麻木或疼痛,疼痛不移,肌肤甲错,健忘心悸,心烦失眠,或中风偏瘫,语言语言謇涩,或视物不清,唇舌紫暗,舌质黯,有瘀斑,舌下脉络青紫迂曲,苔薄白脉弦或沉而涩。
②痰证:嗜食肥甘,形体肥胖,呕恶眩晕,口黏痰多,食油腻而加重,舌体胖大,苔白厚腻,脉滑。
③湿证:头重昏蒙,四肢沉重,遇阴雨天加重,倦怠嗜卧,脘腹胀满,食少纳呆,便溏或粘滞不爽舌胖大,边齿痕,苔腻,脉弦滑。
④浊证:腹部肥胖,实验检查血脂或血尿酸升高,或伴脂肪肝,舌胖大,苔腐腻,脉滑。
二、治疗方案(一)辩证选择中药汤剂口服①肝胃郁热证:开郁清热。
大柴胡汤加减:柴胡、黄芩、清半夏、枳实、白芍、大黄、生姜等。
②胃肠实热证:通腑泄热。
大黄黄连泄心汤加减:大黄、黄连、枳实、石膏、葛根、元明粉等。
③脾虚胃热证:辛开苦降。
半夏泻心汤:半夏、黄芩、黄连、党参、干姜、炙甘草。
④上热下寒证:清上温下。
乌梅丸加减:乌梅、黄连、黄柏、干姜、蜀椒、附子、当归、肉桂、党参等。
⑤阴虚火旺证:滋阴降火。
知柏地黄丸、白虎汤加减:知母、黄柏、山萸肉、丹皮、山药、石膏、粳米、甘草、天花粉、黄连、生地、藕汁等⑥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
参芪麦味地黄汤加减:人参、黄芪、麦冬、五味子、熟地、山药、茯苓、丹皮、泽泻、山萸肉等。
⑦阴阳两虚证:阴阳双补。
金匮肾气丸。
偏阴虚,左归饮加减;偏阳虚,右归饮加减。
桂枝、附子、熟地、山萸肉、山药、茯苓、丹皮、泽泻、枸杞子、甘草、杜仲、菟丝子、肉桂、当归、鹿角胶等。
(2)兼证①瘀证:活血化瘀。
桃红四物汤加减:地黄、川芎、白芍、当归、桃仁、红花等。
②痰证:行气化痰。
二陈汤加减:偏痰热黄连温胆汤加减:半夏、陈皮、茯苓、甘草、枳实、竹茹、黄连、大枣等。
③湿证:健脾燥湿。
三仁汤加减:杏仁、蔻仁、薏苡仁、厚朴、半夏、通草、滑石、竹叶等。
④浊证:消膏降浊。
大黄黄连泻心汤:大黄、黄连、枳实、石膏、葛根、元明粉、红曲。
生山楂、五谷虫、西红花、威灵仙等。
(二)中成药治疗(1)主证①肝胃郁热证:开郁清热。
可选用大柴胡颗粒。
②胃肠实热证:通腑泄热。
可选用牛黄清胃丸、一清胶囊、新清宁片、复方芦荟胶囊。
③上热下寒证:清上温下。
可选用乌梅丸。
④阴虚火旺证:滋阴降火。
可选用知柏地黄丸、十味玉泉丸、金芪降糖片、金堂宁胶囊(片)、津力达颗粒。
⑤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
可选用消渴丸、降糖甲片、渴乐宁胶囊、参芪降糖胶囊(颗粒)、芪药消渴胶囊、芪蛭降糖片(胶囊)、降糖丸。
⑥阴阳两虚证:阴阳双补。
金匮肾气丸(桂附地黄丸)、右归胶囊、左归丸。
(2)兼证①瘀证:活血化瘀。
可选用可乐欣胶囊、糖脉康颗粒、木丹颗粒、芪蛭降糖胶囊(片)。
②湿证:健脾燥湿。
可选用参苓白术散(颗粒)。
③痰证:燥湿化痰。
可选用二陈丸。
④浊证:消膏降浊。
可选用加味保和丸。
(三)中药外用1.中药泡脚:下肢麻木和/或凉和/或痛和/或水肿者,可采用汤剂泡脚。
可选用腿浴治疗器和足疗仪。
2.中药外敷:可选用芳香辟秽,清热解毒中药研末加工双足心贴敷。
3.中药离子导入: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中药器械,辩证使用中药离子导入。
克配合选用智能型中药熏蒸汽自控治疗仪。
(四)非药物疗法1.膳食与药膳调配:做到个体化,达到膳食平衡。
尽可能基于中药食物性味理论,进行药膳饮食治疗。
单纯饮食控制者,可配合使用糖尿病治疗仪。
2.运动治疗;运动治疗的原则是适量、经常性和个体化。
坚持有氧运动。
保持健康为目的体力活动包括每天至少30分钟等强度的活动,运动时注意安全性。
其他尚有散步、广播操、太极拳、游泳、打球、划船、骑自行车等。
可配合使用糖尿病治疗仪。
3.针灸疗法:可根据病情选择体针、耳针、穴位贴敷、穴位注射、穴位磁疗、激光穴位照①阴虚火旺证:鱼际(LU10)、太渊(LU9)、心俞(BL15)、肺俞(BD13)、脾俞(BL20)、玉液(Ex—HV12)、金津(Ex—HV13)、承浆(RN24)。
②气阴两虚证:内庭(ST44)、三阴交(SP6)、脾俞(BL20)、胃俞(BL21)、中脘(RN12)、足三里(ST36)。
③阴阳两虚证:太溪(K13)、太冲(LR3)、肝俞(BL18)、脾俞(BL20)、肾俞(BL23)、足三里(ST36)、关元(RN4)。
根据病情需要和临床症状,可选用以下设备:多功能艾灸仪、数码径络导平治疗仪。
4.气功疗法:可根据病情选择八段锦、六字诀、易筋经、五禽戏、丹田呼吸法等。
三、疗效评价(一)评价标准糖尿病疗效判定包括疾病疗效判定标准、主要指标疗效(即降糖疗效)评价和证侯疗效判定标准。
疾病疗效判定标准显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侯积分减少≥70%: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下降至正常范围,或空腹血糖及2小时血糖值下降超过治疗前的40%,糖化血红蛋白值下降至6.2%以下,或下降超过治疗前的30%。
有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侯积分减少≥30%: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下降超过治疗前的20%,但未达到显效标准,糖化血红蛋白值下降超过治疗前的10%,但未达到显效标准。
无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侯积分减少不足30%: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无下降,或下降未达到有效标准,糖化血红蛋白值无下降,或下降未达到有效2.主要检测指标(血糖)疗效判定标准显效: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下降至正常范围,或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下降超过治疗前的40%,糖化血红蛋白值下降至正常,或下降超过治疗前的30%。
有效: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下降超过治疗前的20%,但未达到显效标准,糖化血红蛋白值下降超过治疗前的10%,但未达到显效标准。
无效: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无下降,或下降未达到有效标准,糖化血红蛋白值无下降,或下降未达到有效标准。
注: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应分别进行疗效评估。
3.中药证侯疗效判定方法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积分减少≥70%。
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积分减少≥30%。
无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积分减少不足30%。
按照尼莫地平法计算:疗效指数(n)=[﹙疗前积分-疗后积分﹚÷疗前积分] ×100%。
(二)评价方法1.采用证型的半定量量表对单项症状疗效评价方法消失:疗前患的症状消失,积分为零。
好转:疗前患有的症状减轻,积分降低,但不为零。
无效:疗前患有的症状为减轻或加重,积分未降低。
2.代谢控制目标评价方法按1999年亚洲—西太平地区2型糖尿病政策组控制目标评价(表1)。
表1 1999年亚洲—西太平地区2型糖尿病政策组控制目标理想良好差血糖(mmol/L)空腹 4.6~6.1 ≤7.0 >7.0非空腹 4.4~8.0 ≤10.0 >10.0 HbAlc(%) <6.5 6.5~7.5 >7.5血压(mmHg)<130/80 >130/80~<140/90 ≥140/90BMI(kg/m²) 男性<25 <27 ≥27女性<24 <26 ≥26 TC(mmol/L) <4.5 ≥4.5 ≥6.0HDL-C(mmol/L) >1.1 1.1~0.9 <0.9TG(mmol/L) <1.5 1.5~2.2 >2.2LDL(mmol/L) <2.6 2.6~3.3 >3.3消渴病(2型糖尿病)诊疗方案(住院)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ZYYXH/3.1~3.15-2007)。
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或尿糖增高等表现,是诊断消渴病的主要依据。
有的患者三多症状不明显。
但中年之后发病,且嗜食膏梁厚味,形体肥胖,以及伴发肺痨,水肿,眩晕,胸痹,中风,雀目,痈疽等病症,应考虑消渴病的可能。
2.西医诊断标准:采用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07年)。
空腹血糖(FPG)≥7.0mmol/L(126mg/dl);或糖耐量试验(OGTT)中服糖2小时血糖(2hPG)≥11.1mmol/L(200mg/L);或随机血糖≥11.1mmol/L(200mg/L)。
(二)证候诊断(1)主证①肝胃郁热证:脘腹痞满,胸胁胀闷,面色赤红,形体偏胖,腹部胀大,心烦易怒,口干口苦,大便干,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②胃肠湿热证:脘腹胀满,痞满不适,大便秘结,口干口苦,或有口臭,或咽痛,或牙龈出血,口渴喜冷饮,饮水量多,多食易饥,舌红,边有瘀斑,舌下络脉青紫,苔黄,脉滑数。
③脾虚胃热证:心下痞满,胀闷呕恶,呃逆,水谷不消,纳呆,便溏,或肠鸣下利,或虚烦不眠,或头晕心悸,或痰多,舌淡胖,舌下脉络淤阻,苔白腻,脉弦滑无力。
④上热下寒证:心烦口苦,胃脘灼热,痞满不痛,或干呕呕吐,肠鸣下利,手足及下肢冷甚,舌红,苔黄根部腐腻,舌下脉络瘀阻,脉弦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