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pdf

合集下载

消渴痹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诊疗方案

消渴痹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诊疗方案

消渴痹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诊疗方案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Neuropathy)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给病人带来严重的不适和痛苦。

由于诊断标准和检测方法不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率报道不一,根据欧洲多中心研究报道,28%的糖尿病病人有周围神经病变的证据。

(-)诊断标准:L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确诊可根据病史,及麻、凉、痛、痿等临床表现,结合体检和电生理学检查资料,除病史和临床表现外,物理学检查、QST和NCS中至少两项异常,才能确诊。

主要诊断依据包括:①有糖尿病病史或诊断糖尿病的证据;②出现感觉、运动神经病变的临床表现;③神经电生理检查的异常改变。

④排除了引起这些症状和/或体征的其它神经病变。

为了给临床治疗和随访提供定量判断的依据,近年来国外学者先后提出多个评分系统,较为简便和广泛使用的是Toronto临床评分系统。

1.1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根据1999年WHO专家咨询报告)空腹血糖(FPG)≥7.0mmol∕L(126mg∕dl);或糖耐量试验(OGTT)中服糖后2小时血糖(2HPG)21LImmOI/L(200mg∕dl);或糖尿病症状并且随机血糖21LlmnIO1/L(200mg∕dl)oL2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标准(根据《实用内科学》诊断标准而定)临床症状有蚁走感、肢端麻木、疼痛或出现烧灼感,踩棉花,踏木板等感觉异常,大便干结或不干结而排便不畅。

临床体征可见感觉障碍(感觉减退感觉过敏等),膝、腱等生理反射减弱或消失,植物神经功能检查异常,肌电图提示: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或体感诱发电位提示周围神经病变。

2.中医辨证标准中医辨证符合气阴两虚兼血瘀证(参照《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的有关内容制定)。

口干咽燥、倦怠乏力、多食易饥;肢体麻木、肢端发凉、肢体疼痛,身痒、有蚁走感,便秘。

(二)中医治疗方案1.中医药辩证论治:主症:肢体疼痛、肢体麻木、身痒、有蚁走感。

次症:倦怠乏力、咽干口燥、多食易饥、肢端发凉、便秘。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防治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防治
糖 尿 病 周 围神 经 病 变 的 中医 防 治
中 华 中 医 药 学 会
概 述
糖尿病 周围神经病变 ( DP N),是糖尿病所致神 经 病变 中最常见 的一 种 ,发病率为3 0 % ~9 0 % 。其主要 临 床特 征为 四肢远端感 觉、运动 障碍 ,表 现为肢体麻木 、
孪 急疼 痛 、肌 肉无力和萎缩 、腱 反射 减弱或消失等 。按 临 床表 现分为双 侧对称 性多发神 经病变 及单侧非对称性
多由于肺燥津伤 ,或 胃热伤阴耗气 ,气 阴两虚 ,血 行瘀滞 ;或气虚血瘀 ,或 阴虚血瘀 ;或气 阴两 虚致瘀 , 脉络瘀滞 ,肢体失荣 。临床可见手足麻 木时作 、或如蚁 行 、步如踩棉 、感觉减退等。
2 . 疼痛为主期
本病属 中医 “ 麻木 ”、 “ 血痹” 、 “ 痛证 ” 、 “ 痿
DP N的患者早 期出现腱反射 ,尤其是下肢远端反射
( 踝反射 )的消失 。国外提倡将这两 项检查作为检测 指 标 ,但正常 老年人也可 以出现对称性 下肢远端震动觉 的
消失 ,缺乏特异性 。 2 . S M单丝触觉试验 用S— M单丝 轻触 其 皮肤 并使 其弯 曲 ,则皮肤 表 面 所 承受的压 力为 l 0 g 。检查 时在患者双 足背 皮肤 无 甲处 各触碰4 次 ,记录未能感 知的次数 ,≥5 次者很可 能患 有
DPN 。
因果 ,因此 ,D P N后期 往往 与糖尿病 足 ( DF)同时存
在 。一旦病 至此期 ,则病情 更为复杂 ,治疗 当与DF 的治 疗互 参互用 ,择优而治。 病位 病性
D P N病 位 主要 在肢 体 络 脉 ,以气 虚 、阴虚 或 气 阴
两虚为本 ;或 由此导致肢体 络脉失荣而表现 为以虚为主 的证候 ;或由此导致 的脏腑 代谢紊乱 产生 的瘀 血 、痰浊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分析与中医中药治疗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分析与中医中药治疗
损害 以及不 同程度 的轴突变 性 ,髓鞘 再 生 ,可 形 成 葱
皮分层 样结 构 。
中医学认 为 ,其 发病机 理 与消渴 病 日久 ,伤 阴耗 气 ,气 阴两虚 甚至 阴阳俱虚 ,气 虚血 瘀 ,脉络 痹 阻 , 气 血不 能濡养 四肢 ,阳气不 能布 达 四末 以及久 病损 伤
C C 中医临床研究 2 1 JM 0 0年 V . ) NO3 OL( 2 .
.9 .. 2.
糖 尿 病 周 围神 经 病 变 的 临 床 分 析 与 中 医 中药 治 疗
Al ia n l sso N i c l ay i f n a DP i TCM n
李玉香 王文慧
如表 1 示。 所
实验室检查:两组病人血脂、血流变部分项 目 在治疗前后平均值的比较,如表 2 所示。
约l 2万元 人 民 币, 一旦 应用 于 临床 并 推广 可产 生不可
地区调查发现, 糖尿病新发病例有神经病变者 占9%, 0 而其 中有 周 围神 经 病变 者 占 8%,植 物神 经病 变者 占 5 5%。可见,糖尿病周 围神经病变确实是糖尿病最为 6
常见 的并 发症之 一 。
估量的经济价值 。 2 中医中药治疗
加 重糖尿 病周 围神 经病 变 的症状 ,或 气血 不能 布达 于
在 综 合 降糖 治疗 的基 础 上 ,用维 生素 Bl0 mg 10 , 维生 素 Bl05 ,隔 日一 次肌 注 。以上两 组病 人均观 2. mg
察2 ~3个 疗程 ,每 个疗 程 为 4周 ,两 个疗 程 间隔 7
21一般 资料 . 9 %糖 尿 病周 围神 经病 变病 人均 为 门诊和住 院病 0 人 符合 WHO糖 尿病 诊断 标准 ,同时 除外合 并眼底 出

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指南

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指南

中药治疗
中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需根据 患者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同时 结合针灸、推拿等中医特色疗法,以 提高疗效。
中药治疗需遵循“调理脏腑、平衡阴 阳”的原则,以改善患者症状、提高 生活质量为目标。
03
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现
代医学研究
药物治疗
中药汤剂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配伍 ,以调节机体气血阴阳平衡,改善微循环,减
促进健康产业的发展
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广泛应用将带动相关健康产业的发展,包括中药材种植、中药制剂生产、中医医疗 服务等。
提高公众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通过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该疾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促进公众健 康水平的提高。
THANKS
感谢观看
轻炎症反应等。
中药注射液如丹参注射液、黄芪注射液等,可直接作 用于病变部位,改善神经传导功能,缓解疼痛等症状

药物治疗是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 重要手段之一,主要通过中药汤剂、中成药和 中药注射液等途径给药。
中成药包括丸剂、散剂、胶囊剂等剂型,使用方 便,可长期服用,但需注意药物成分及剂量。
针灸治疗
选取相关穴位进行针灸治疗,以疏通经络、 调和气血。
生活方式调整
控制饮食,增加运动,保持心情舒畅。
治疗效果评估
症状改善情况
经过3个月的治疗,患者四 肢麻木、疼痛等症状明显 减轻。
神经传导速度检测
治疗后,患者的神经传导 速度有所提高。
生活质量评估
治疗后,患者的生活质量 得到明显改善,能够进行 正常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神经细胞损伤。
微血管病变
长期高血糖引起微血管结构异常 和功能紊乱,导致神经细胞缺血、 缺氧,进而引发神经细胞损伤。

中医防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研究进展

中医防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研究进展

3、适量运动: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预防DPN的发生。建议 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等。
4、情志调节:情志失调是DPN的常见诱因之一。应注重情志调节,保持心情 舒畅,避免过度焦虑和抑郁。
5、中药预防:针对气虚血瘀型、阴虚血瘀型等易发DPN的人群,可选用相应 的中药方剂进行预防性治疗。
2、药物治疗
中药治疗DPN主要采用辨证施治的方法。根据临床表现,DPN可分为气虚血瘀 型、阴虚血瘀型、痰瘀阻络型等不同证型。针对不同证型,可选用相应的中药方 剂进行治疗。此外,还可配合使用中药外治法,如中药熏洗、中药贴敷等。
3、针灸疗法
针灸是中医治疗DPN的特色之一。针灸治疗DPN主要采用针刺和艾灸两种方法。 针刺主要选取病变部位的穴位进行刺激,以调和气血、舒通经络;艾灸则主要选 用温通经脉的药物进行施灸,以温阳散寒、通络止痛。针灸疗法对DPN具有一定 的疗效,但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
2、细胞因子与中药:近年来研究发现,细胞因子在DPN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 要作用。有研究显示,某些中药如人参、黄芪等能够调节细胞因子的表达,从而 减轻DPN的症状。
3、基因多态性与中药:随着基因多态性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 某些基因多态性可能与DPN的发生有关。有研究显示,针对这些基因多态性进行 个性化治疗可能成为未来治疗DPN的重要方向,而中药的个体化治疗也显示出一 定的优势。
(3)疏经通络法:疏经通络法是中医治疗DPN的又一重要方法。有研究表明, 疏经通络法能减轻DPN患者的疼痛症状,改善神经传导速度。常用的中药包括威 灵仙、穿山甲、蜈蚣等。
2、针灸治疗
针灸是中医特色疗法之一,对于DPN具有一定的疗效。有研究表明,针灸能 改善DPN患者的神经传导速度,减轻疼痛症状。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足三里、三 阴交、曲池、阳陵泉等。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诊疗方案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诊疗方案

(血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中医诊疗方案龙口市中医医院糖尿病科2011.01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诊疗方案一、病因病机1.发病因素本病是因糖尿病日久,耗伤气阴,阴阳气血亏虚,血行瘀滞,脉络痹阻所致,属本虚标实证。

病位在脉络,内及肝、肾、脾等脏腑,以气血亏虚为本,瘀血阻络为标。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病机有虚有实。

虚有本与变之不同。

虚之本在于阴津不足,虚之变在于气虚、阳损。

虚之本与变,既可单独起作用,也可相互转化,互为因果;既可先本后变,也可同时存在。

实为痰与瘀,既可单独致病,也可互结并见。

临床上,患者既可纯虚为病,所谓“气不至则麻”、“血不荣则木”、“气血失充则痿”;又可虚实夹杂,但一般不存在纯实无虚之证。

虚实夹杂者,在虚实之间,又多存在因果标本关系。

常以虚为本,而阴虚为本中之本,气虚、阳损为本中之变,以实为标,痰浊瘀血阻滞经络。

2.病机及演变规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机是动态演变的过程,随着糖尿病的发展按照气虚夹瘀或阴虚夹瘀一气阴两虚夹瘀一阴阳两虚夹瘀的规律而演变。

阴亏是发生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关键;气虚是迁延不愈的症结;阳虚是发展的必然趋势;血瘀是造成本病的主要原因。

本病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2.1麻木为主期多由于肺燥津伤,或胃热伤阴耗气,气阴两虚,血行瘀滞;或气虚血瘀,或阴虚血瘀;或气阴两虚致瘀,脉络瘀滞,肢体失荣。

临床可见手足麻木时作、或如蚁行、步如踩棉、感觉减退等。

2.2疼痛为主期气虚血瘀、阴虚血瘀,迁延不愈;或由气损阳,或阴损及阳,阳虚失煦,阴寒凝滞,血瘀为甚;或复因气不布津,阳不化气,痰浊内生,痰瘀互结,痹阻脉络,不通则痛。

临床上常呈刺痛、钻凿痛或痛剧如截肢,夜间加重,甚则彻夜不眠等。

2.3肌肉萎缩为主期多由于上述两期迁延所致。

由于久病气血亏虚,阴阳俱损;或因麻木而肢体活动长期受限,血行缓慢,脉络瘀滞,肢体、肌肉、筋脉失于充养,则肌肉日渐萎缩、肢体软弱无力。

常伴有不同程度的麻木、疼痛等表现。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诊疗方案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诊疗方案

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出版)。

(1)病史:有消渴病,或消渴病久治不愈病史。

(2)主要症状:四肢远端感觉、运动障碍,表现为肢体麻木、挛急疼痛,肌肉无力与萎缩等、(3)主要体征:震动觉、压力觉、痛觉、温度觉 (小纤维与大纤维介导)得缺失,以及跟腱反射消失、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等。

(4)辅助检查:物理学检查、神经电生理检查得异常改变,QST与NCS中至少两项异常。

(5)排除了引起这些症状与/或体征得其她神经病变。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2013年发布得《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1)明确得糖尿病病史。

(2)在诊断糖尿病时或之后出现得神经病变。

(3)临床症状与体征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得表现相符、(4)有临床症状(疼痛、麻木、感觉异常等)者,以下5项检查(踝反射、针刺痛觉、震动觉、压力觉、温度觉)中任1项异常;无临床症状者,5项检查中任2项异常,临床诊断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5)排除诊断:需排除其她病因引起得神经病变,如颈腰椎病变(神经根压迫、椎管狭窄、颈腰椎退行性变)、脑梗塞、格林-巴利综合征、严重动静脉血管病变(静脉栓塞、淋巴管炎)等,尚需鉴别药物尤其就是化疗药物引起得神经毒性作用以及肾功能不全引起得代谢毒物对神经得损伤。

如根据以上检查仍不能确诊,需要进行鉴别诊断得患者,可做神经肌电图检查、(6)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得临床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疼痛、麻木、感觉异常等。

临床诊断有疑问者,可以做神经传导功能检查。

(7)诊断分层:见下表(二)证候诊断1。

气虚血瘀证:肢体麻木,如有蚁行感,肢末时痛,多呈刺痛,下肢为主,入夜痛甚;气短乏力,神疲倦怠,自汗畏风,易于感冒,舌质淡暗,或有瘀点,苔薄白,脉细涩。

2、阴虚血瘀证:肢体麻木,腿足挛急,酸胀疼痛,或小腿抽搐,夜间为甚,或灼热疼痛,五心烦热,失眠多梦,皮肤干燥,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口干不欲饮,便秘,舌质嫩红或暗红,苔花剥少津,脉细数或细涩。

内科消渴病痹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路径

内科消渴病痹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路径

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临床路径(2017年版)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中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的住院患者。

.一、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消渴病痹症。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ICD-10编码:E14.408+)。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2007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2013年)。

明确糖尿病病史,在诊断糖尿病时或之后出现的神经病变,临床症状与体征与糖尿病神经病变相符,并且一下4项检查中有一项异常即可诊断踝反射异常、针刺痛觉异常,振动觉异常,压力觉异常。

需要排除其他病因引起的神经病变颈腰椎病变(神经根压迫、椎管狭窄、颈腰椎退行性病变)、脑梗塞、格林巴综合征,排除严重动静脉血管性病变等,尚需鉴别化疗药物引起的神经毒性作用及肾功能不全引起的代谢毒物引起的损伤。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疗方案(2017年版)”。

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常见证候:气虚血瘀证寒凝血瘀证阴虚血瘀证痰瘀阻络证肝肾亏虚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疗方案(2017年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

2.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中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的患者。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出版)。

(1)病史:有消渴病,或消渴病久治不愈病史。

(2)主要症状:四肢远端感觉、运动障碍,表现为肢体麻木、挛急疼痛,肌肉无力和萎缩等。

(3)主要体征:震动觉、压力觉、痛觉、温度觉 (小纤维和大纤维介导)的缺失,以及跟腱反射消失。

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等。

(4)辅助检查:物理学检查、神经电生理检查的异常改变,QST和NCS中至少两项异常。

(5)排除了引起这些症状和/或体征的其他神经病变。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2013年发布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1)明确的糖尿病病史。

(2)在诊断糖尿病时或之后出现的神经病变。

(3)临床症状和体征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表现相符。

(4)有临床症状(疼痛、麻木、感觉异常等)者,以下5项检查(踝反射、针刺痛觉、震动觉、压力觉、温度觉)中任1项异常;无临床症状者,5项检查中任 2项异常,临床诊断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5)排除诊断:需排除其他病因引起的神经病变,如颈腰椎病变(神经根压迫、椎管狭窄、颈腰椎退行性变)、脑梗塞、格林-巴利综合征、严重动静脉血管病变(静脉栓塞、淋巴管炎)等,尚需鉴别药物尤其是化疗药物引起的神经毒性作用以及肾功能不全引起的代谢毒物对神经的损伤。

如根据以上检查仍不能确诊,需要进行鉴别诊断的患者,可做神经肌电图检查。

(6)糖尿病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的临床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疼痛、麻木、感觉异常等。

临床诊断有疑问者,可以做神经传导功能检查。

(7)诊断分层:见下表确诊有DSPN的症状或体征,同时存在神经传导功能异常临床诊断有DSPN的症状及1项体征为阳性,或无症状但有2项以上(含2项)体征为阳性疑似有DSPN的症状但无体征或无症状但有1项体征阳性亚临床无症状和体征,仅存在神经传导功能异常(二)证候诊断1.气虚血瘀证:肢体麻木,如有蚁行感,肢末时痛,多呈刺痛,下肢为主,入夜痛甚;气短乏力,神疲倦怠,自汗畏风,易于感冒,舌质淡暗,或有瘀点,苔薄白,脉细涩。

2.阴虚血瘀证:肢体麻木,腿足挛急,酸胀疼痛,或小腿抽搐,夜间为甚,或灼热疼痛,五心烦热,失眠多梦,皮肤干燥,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口干不欲饮,便秘,舌质嫩红或暗红,苔花剥少津,脉细数或细涩。

3.寒凝血瘀证:肢体麻木不仁,四末冷痛,得温痛减,遇寒痛增,下肢为著,入夜更甚;神疲乏力,畏寒怕冷,尿清便溏,或尿少浮肿,舌质暗淡或有瘀点,苔白滑,脉沉细涩。

4.痰瘀阻络证:肢体麻木不止,常有定处,足如踩棉,肢体困倦,头重如裹,昏蒙不清,体多肥胖,口粘乏味,胸闷纳呆,腹胀不适,大便粘滞。

舌质紫暗,舌体胖大有齿痕,苔白厚腻,脉沉滑或沉涩。

5.肝肾亏虚证:肢体痿软无力,肌肉萎缩,甚者痿废不用,腰膝酸软,阳痿不举,骨松齿摇,头晕耳鸣,舌质淡,少苔或无苔,脉沉细无力。

6.湿热阻络证:肢体灼热疼痛,或重着乏力,麻木不仁,脘腹痞满,口腻不渴,心烦口苦,面色晦垢,大便黏滞,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二、治疗方法(一)辨证论治1.气虚血瘀证治法:补气活血、化瘀通痹推荐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

生黄芪、当归尾、赤芍、川芎、地龙、桃仁、红花、枳壳、川牛膝等。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如川芎嗪注射液、黄芪注射液)。

针灸治疗:取穴:内关、气海、合谷、足三里、三阴交;手法:施捻转之平补平泻法,以有酸胀感为度。

每日1次,14日为1疗程。

2.阴虚血瘀证治法:滋阴活血、柔筋缓急推荐方药:芍药甘草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生白芍、炙甘草、干地黄、当归、川芎、川木瓜、怀牛膝、炒枳壳等。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如生脉注射剂)。

针灸治疗:取穴:肝俞、肾俞、足三里、三阴交、太溪、曲池、合谷;手法:施捻转之平补平泻法,以有酸胀感为度。

每日1次。

14日为1疗程。

3.寒凝血瘀证治法:温经散寒、通络止痛推荐方药:当归四逆汤加减。

当归、赤芍、桂枝、细辛、通草、干姜、制乳香、制没药、制川乌(先煎)、甘草等。

针灸治疗:取穴:外关、曲池、肾穴、命门、腰阳关、环跳、阳陵泉、绝骨、照海、足临泣;手法:施捻转平补平泻,以有酸胀感为度,出针后加灸。

每日1次,14次疗程。

4.痰瘀阻络证治法:化痰活血、宣痹通络推荐方药:指迷茯苓丸合活络效灵丹加减。

茯苓、姜半夏、枳壳、生薏仁、当归、丹参、制乳香、制没药、苍术、川芎、陈皮、生甘草等。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如血塞通软胶囊、丹参注射剂)。

针灸治疗:取穴:合谷、曲池、脾俞、足三里、三焦俞、三阴交、丰隆、解溪、太冲;手法:施捻转平补平泻,以有酸胀感为度,出针后加灸。

每日1次,14次为1个疗程。

5.肝肾亏虚证治法:滋补肝肾、填髓充肉推荐方药:壮骨丸加减。

龟板、黄柏、知母、熟地黄、山萸肉、白芍、锁阳、牛膝、当归、炒枳壳等。

针灸治疗:取穴:肝俞、脾俞、肾俞、足三里、三阴交、承山、扶兔;手法:中等刺激,用补法,以有酸胀感为度,出针后加灸,每日1次,14日为1疗程。

6.湿热阻络证治法:清热利湿,活血通络推荐方药:四妙散加减。

黄柏、苍术、牛膝、薏苡仁、苦参、黄连、黄芩、桃仁、萆薢、泽泻等。

针灸治疗:湿热阻络证取穴大椎、阴陵泉、曲池、内庭、合谷、三阴交、太溪、养老等。

手法:施捻转平补平泻,以有酸胀感为度,出针后加灸。

每日1次,14次为1个疗程。

(艾灸取穴太溪、三阴交、足三里、合谷、曲池、涌泉、承山、委中、太冲、行间等,用于气虚血瘀证、痰瘀阻络证。

)(二)其他中医特色疗法1.熏洗(蒸)法适应症:适用于各种证型,对寒凝血瘀证尤为适宜。

禁忌症:过敏体质、皮肤有破损者。

不良反应:烫伤、肢体肿胀、水疱、皮肤瘙痒、头晕不适,甚或晕厥。

应对措施:①控制水温、熏洗时间;②停止使用;③烫伤或水疱者可参考外科常规处理;④皮肤瘙痒者可抗过敏治疗;⑤对于晕厥者,可采用针刺人中、合谷、十宣等穴位,促使苏醒。

熏洗药方:外洗方加减。

透骨草、桂枝、川椒、艾叶、木瓜、苏木、红花、赤芍、白芷、川芎、川乌、草乌、生麻黄、白芥子等。

共为细末,每日1~2次,每次100g,用1200毫升温开水溶解后浸洗患处,温度40℃,浸泡20~30分钟,14日为1疗程。

可选用腿浴治疗器和足疗仪、智能型中药熏蒸汽自控治疗仪等。

2.耳针:取穴:肝、脾、肾、臀、坐骨神经、膝、神门、交感。

每次选2穴~3穴。

手法:中强刺激,留针15 ~30分钟,以有酸胀感为度。

1日1次,14次为1疗程。

3.电针:取穴:髀关透伏兔、风市透中渎,风市透伏兔,阳陵泉。

手法:用26号长针从髀关斜向伏兔穴,进针3~4寸;从风市斜向中渎穴,进针3~4寸;从风市斜向伏兔穴进针3~4寸,阳陵泉直刺;并接上脉冲电流,选用疏密波,电流温度以患者能忍受为止,通电15~20分钟,每日1次,14次为1个疗程。

根据病情需要和临床症状,可选用以下设备:多功能艾灸仪、数码经络导平治疗仪、针刺手法针疗仪、特定电磁波治疗仪及经络导平治疗仪、智能通络治疗仪等。

4.离子导入治疗适用于各种证型。

根据各个证型,可以选用不同功效的中药,水煎浓缩,取药液行中频离子导入治疗。

5.推拿疗法适应症:适用于各种证型。

上肢麻痛:拿肩井肌、揉捏臂臑、手三里、合谷部肌筋,点肩髃、曲池等穴,搓揉肩肌来回数遍。

每次按摩时间20~30分钟,每日1~2次,14次为1疗程。

(穴位和手法分开描述)下肢麻痛:拿阴廉、承山、昆仑肌筋,揉捏伏兔、承扶、殷门部肌筋,点腰阳关、环跳、足三里、委中、承山、解溪、三阴交、涌泉等穴,搓揉腓肠肌数十遍,手劲刚柔相济,以深透为度。

每次按摩时间20~30分钟,每日1~2次,14次为1疗程。

禁忌症:合并严重骨科疾病等不适合推拿者。

(三)西药治疗根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规范应用神经修复、抗氧化应激、改善微循环、改善代谢紊乱等药物,合理选用口服降糖药及胰岛素,使血糖控制在正常或接近正常。

(四)护理调摄要点1.心理护理:关心开导病人,使病人对自己的病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解除不必要的恐惧、焦躁和消极悲观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控制血糖,减少此病的发生及发展。

可采用耳穴埋豆法、足底按压法改善心理症状。

2.密切观察病情:观察有无双足疼痛及感觉异常,夜间是否加重及有无肌肉无力和萎缩;四肢远端有无呈手套、袜套样感觉,同时做好体检,看有无腱反射减低或消失,如有以上症状,及时报告医生,给予对症治疗,防止疾病发展。

3.加强足部护理①足部检查:每天观察双足1~2次,注意足部皮肤颜色、温度改变;检查趾间、趾甲、足底皮肤有无水肿、鸡眼、红肿、甲沟炎、溃疡、坏死等;评估足部感觉减退、麻木、刺痛的程度;足背动脉搏动有无减弱、皮肤是否干燥等。

可选用震动觉检查仪。

②促进足部血液循环:冬天注意保暖,避免使用热水袋保暖,谨防烫伤皮肤而引起感染;经常按摩足部;每天进行适度运动,如散步、起坐等,以促进血液循环。

可选用频谱仪。

③选择合适的鞋袜,足部受伤患者应选轻巧柔软、大小适中的鞋;袜子以弹性好,透气及散热性好的棉毛质地为佳。

④保持足部清洁,避免感染,勤换鞋袜,每日用中性皂水或温水泡脚,水温不超过37℃,时间20~30分钟,洗净后用清洁、柔软的毛巾轻轻擦干。

⑤预防外伤:指导病人不要赤脚或穿拖鞋走路,以防扎伤;足部有疾患,应及时治疗。

三、疗效评价(一)评价标准1.证侯判定标准(参考《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2007年)。

临床痊愈:肢体麻、凉、疼、痿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0%。

显效:肢体麻、凉、疼、痿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

有效:肢体麻、凉、疼、痿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

无效:肢体麻、凉、疼、痿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

注:计算公式(尼莫地平法)为:[(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2.症状判定标准(参考《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2007年)。

(1)单项症状疗效评价标准显效:治疗前患有的症状明显改善,积分减少≥70%。

好转:治疗前患有的症状减轻,积分减少≥30%。

无效:治疗前患有的症状未减轻或加重,积分≤30%。

(2)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参考《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2007年)。

按照尼莫地平法计算:疗效指数(n)= [(疗前积分 - 疗后积分)÷疗前积分]×100%临床痊愈: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积分减少≥90%。

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积分减少≥70%。

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积分减少≥30%。

无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积分减少不足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