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新课标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0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优质课教学设计_6
《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及反思

《伟大的历史转折》的教学设计及反思一、设计思想:1、教材分析:本课的内容“伟大的历史转折”,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问题阐述:“文革”结束后,思想理论届展开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内容及意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对建设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作用。
2、学情分析:我所任教的是一所农村中学,我共教四个班历史,每个班平均52人,男女生人数基本持平。
学生学习历史积极性较高,能够和老师积极配合,课下查找资料,探究历史的能力相对较弱。
3、设计理念: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实施开放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并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和变化。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本课,让学生掌握思想解放运动的简要过程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的背景、内容及意义;了解平反冤假错案和正确评价毛泽东等拨乱反正的基本史实。
(二)能力目标运用历史比较的方法,联系“文化大革命”的基本史实和二十多年改革开放所取的伟大成绩,深刻理解这次伟大的历史转折,提高历史感悟能力;分析真理标准讨论是如何突破“两个凡是”的禁锢从而掀起思想解放运动,培养历史分析的思维能力;综合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理解其伟大的历史意义,培养历史综合的思维能力。
(三)情感目标认识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是我党的根本思想路线,继承党的优良传统,培养不迷信权威、求真务实的理性精神和健康情感。
从拨乱反正的史实中,认识我党具有正视现实、改正错误、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品格,激发爱党情怀。
通过正确评价毛泽东的是非功过和历史地位,培养客观冷静,一分为二地看待历史人物的理性精神。
三、教学要点(一)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
(二)难点:如何掀起这场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思想解放运动。
如何正确评价毛泽东的是非功过和历史地位。
四、过程和方法1、以大家熟悉的音乐入手,采用诱导的方式导入新课。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10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2 北师大版

教学
重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其伟大历史意义。
教学
难点
“关于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内在联系
教学媒体选择分析表
知识点
学习目标
媒体类型
教学作用
使用
方式
所得结论
占用时间
媒体来源
播放音乐
知识目标
图片
A
G
创设情境
2分钟
下载
讲解
过程与方法
图片
A
E
建立表象
2分钟
下载
十一届三中全会简
过程与
方法
1、联系“文革”事实,认识“两个凡是”的错误,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
2、归纳“左”倾错误在新中国历史上的主要表现,评价其危害性,树立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新时期,探索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成就辉煌。
第10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课题
第10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授课类型
新授
课 标依据
了解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认识邓小平对改革开放所起的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
技能
1、掌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理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评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深远历史意义。
2、理解邓小平再次复出对党和国家产生的深远影响,了解针对“两个凡是”。在思想理论界开展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现实意义,
问 题三: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内容是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强调、反对)
师生探讨:为什么要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问题四:真理标准讨论有何重大意义?
第10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

第10课伟大的历史转折[课标内容]认识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所学内容,培养从宏观把握历史发展趋势的能力。
(2)通过“两个凡是”错在什么地的方的讨论,培养学生个性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品质。
(3)通过访谈前辈的活动,加深对十一届三中全会意义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运用“读、讲、议、行”四步教学法,让学生理解所涉及的理论问题,认识真理标准讨论和邓小平讲话的深远意义。
(2)从思想路线、工作重心、总方针、领导核心四个方面认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由“文革”动乱到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转折。
(3)学习用哲学和经济学的观点去理解历史内容的方法,学习比较思维的方法,学习从历史史实归纳历史特征的思维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知以邓小平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勇于纠正错误的伟大胸怀和敢于创新的开拓精神。
(2)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马克思主义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途径。
[重点和难点]重点: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十一届三中全会。
难点: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导学探究法[教学过程]课前引导:提问:上两节课,我们学习了“文化大革命”的有关内容。
“文化大革命”哪一年开始?哪一年结束?在学生回答后指出:“文化大革命”的10年是动乱和灾难的10年。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历史出现了重大的转折,迈入了一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导入新课一、真理标准讨论提问:“文革”刚刚结束,人们有怎样的要求?当时的中央主要领导人采取了怎样的政策?你对此有何评价?指导学生阅读本目第一段大字和所附的两段小字,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指出:当时人们要求平反冤假错案,纠正“文革”错误,而当时中央领导人却继续坚持“左”的错误,经济上急躁冒进,造成严重的浪费和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政治上指出“两个凡是”的方针,不愿纠正“文革”的错误。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学设计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历史性转折的概念和意义;2. 让学生掌握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事件及其影响;3.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4.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1. 历史性转折的概念和意义;2.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事件及其影响。
教学策略:1. 多媒体教学法,展示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2. 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分组进行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历史性转折事件的照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了解历史性转折的概念。
二、讲授(20分钟)1. 历史性转折的概念和意义:教师讲解历史性转折的概念及其意义,引导学生思考历史性转折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2.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事件及其影响:教师介绍几个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事件,如法国大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等,让学生了解并思考这些事件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三、合作探究(30分钟)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历史性转折事件进行深入研究,包括事件的发生背景、影响等,并准备小组展示。
2.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研究的历史性转折事件,其他同学进行听讲并提出问题进行交流讨论。
四、展示与总结(15分钟)1. 学生展示:每个小组进行展示,并回答其他同学的提问。
2. 教师总结:教师对学生的展示进行总结和点评,强调历史性转折事件对世界历史的重要性和影响。
五、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针对所学的历史性转折事件,写一篇短文,包括事件的发生背景、影响等。
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法和合作学习法,使学生在思考和交流中深入了解历史性转折事件,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但需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展示,使课堂氛围更活跃。
布置的作业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延伸和应用,巩固所学内容。
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

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要转折点,如秦统一六国、汉朝的建立、唐朝的盛世等。
(2)认识历史转折的含义及其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通过分析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转折的原因和影响。
(2)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历史事件为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历史转折的过程。
(3)运用比较法,让学生了解不同历史转折的异同,提高他们的历史认识。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尊重和热爱,增强他们的历史使命感。
(2)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转折对国家民族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3)通过历史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民族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要转折点及其原因和影响。
(2)历史转折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2. 教学难点:(1)历史转折的发生原因及其与历史发展的内在联系。
(2)如何理解历史转折中的偶然性与必然性。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收集与历史转折相关的历史事件和案例。
(2)整理历史转折的相关资料,制作教学课件。
2. 学生准备:(1)预习相关的历史知识点。
(2)准备笔记本,记录学习过程中的疑问和思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目标。
(2)提问:同学们认为历史上哪些事件可以称为“历史转折”?为什么?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历史转折的定义和特点。
(2)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分析历史转折的原因和影响。
3. 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与历史转折相关的历史事件和案例。
(2)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案例中历史转折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4. 小组交流:(1)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2)教师点评小组报告,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5. 总结提升:(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历史转折的重要性。
初中历史初二历史下册《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教学设计

6.结合本节课的学习,思考以下问题:“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应该如何继承和发扬改革开放的精神?”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在课堂上分享各自的观点。
作业布置要求:
1.学生需按时完成作业,确保作业质量,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改革开放的背景、主要内容、影响以及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2.难点:分析改革开放对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理解对外开放的层次和阶段。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了解改革开放前我国的社会经济状况,引发学生对改革开放的思考,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5.实践活动:
(1)辩论赛:组织辩论赛,让学生就改革开放的利与弊展开辩论。
(2)新闻发布会:模拟新闻发布会,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介绍改革开放的成果。
6.情感教育:
(1)讨论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2)联系实际,让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与自己的关系,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7.总结评价:
(2)课堂讲解:教师针对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3.小组合作:
(1)分组讨论:让学生针对改革开放的重点问题进行分组讨论,形成共识。
(2)汇报展示: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补充。
4.史料分析:
(1)提供史料:给出改革开放时期的新闻报道、政策文件等史料。
(2)分析解读:让学生分析史料,理解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和决策过程。
7.总结评价,反馈提高:在教学结束时,进行课堂小结,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同时,通过作业、测试等形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教学提供依据。
北师大新课标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0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优质课教学设计_0

第11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学习目标1.列举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理解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
2.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
3.以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为例,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
难点:如何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共和国历史上的伟大转折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认定目标二、新课学习【自主学习】一、(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思考并完成学案1-3题)1、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 在北京召开。
全会确立了 、 的指导思想,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 和 的重大战略决策,形成以 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
我国开始走上 、 的准确道路。
2.3.说出我国对外开放逐步深入的过程。
(1)1980年,我国决定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设置经济特区,打开了对外开放的窗口。
(2)1984年,党中央决定再开放_____________,逐步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
(3)从1985年起,又相继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开辟经济开发区,批准______建省并成为经济特区。
(4)1990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又做出了开发与开放____________的决定。
我国的对外开放出现了一个新局面。
【共同探究】1.读书小岗村相关图片和小岗村相关数据,回答——(1) 小岗村的变迁和表格内数字变化的原因是什么?(2)建国以来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主要有哪几次?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形式:“ ”内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在_________基础上,_ ___所有的土地长期 各户农家使用,把农民的____、____、____紧密结合起来。
意义:调动了____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_____、推动了____大发展。
北师大新课标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0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优质课教学设计_2

第十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授课时间,2019年5月21日,班级二年二班,课型新授课,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视频资料,使学生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背景,主要内容,历史意义。
水平目标: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培养表达水平,分析概括水平。
思想目标:体会伟大转折的含义,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情感。
教育方法:主体目标小组,合作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前置诊测:中共八大的主要成果是什么?师生活动:问答形式。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文革后的转折,时间分配三分钟。
展示目标: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师生活动,学生阅读。
设计意图,明确教学目标,时间分配二分钟。
导入新课: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们在媒体上看到使用较多的名词之一,这是为什么?这个转折体现是什么?教师叙述。
设计意图:起到导入作用,时间一分钟。
自主学习提纲:一,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背景性质意义是什么?背影文革后人们,急切盼望着什么?性质,重新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意义:肯定了,真理标准是实践,否定了两个凡是的方针,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准备工作:内容:意义:内容,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
意义一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伟大转折,二作出了改革开放的新决策,是历史性的巨变,三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师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回答。
问题,教师评定明确明确学习目标,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水平,阅读水平,表达水平,时间分配,30分钟。
达标检测。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主要内容,意义是什么?时间四分钟。
小结,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历史性转折,五分钟。
板书设计,标题:伟大的历史转折一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背景,性质,意义?二: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地点,背景,主要内容,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背景: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中央工作会议,主要内容:分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0课宏伟的历史转折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水平
1、列举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宏伟转折。
2、说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给农村社会带来的变化。
3、了解对外开放的步骤,掌握对外开放形成的格局。
1、通过对课本知识的学习,比较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思想、政治、组织路线的例外,探究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宏伟意义。
2、通过材料分析,明白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宏伟转折。
知道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强国之路。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宏伟意义,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作用,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
难点:如何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共和国历史上的一个宏伟转折。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改革开放前后吃、穿、住、行对比,
师:是什么让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强大的变化?
生:改革开放。
师:什么是改革开放?又是谁提出来的?我们一起来学习《宏伟的历史转折》,引入本课。
图说历史:粉碎四人帮,文革结束(让学生说)
师:四人帮倒台后,左倾错误结束了吗?展示图片:两个凡是
指出“两个凡是”的提出,实质是左倾错误的继续。
国家要想有出路,必须纠正左倾错误,实行改革。
中共中央召开了一次严重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
(一)改革开放的春雷
播放视频《十一届三中全会》
自主学习:学生看书填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时间、地点、会议内容、意义,巩固基础知识点。
议一议:为什么十一届三中全会被全党和全国人民共识为“社会主义时期的遵义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共和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次宏伟转折
过渡: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
(二)在希望的田野上
合作探究:根据材料回答问题(教师注意引导)
(1)为什么改革先从农村开始?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不安定,政治局势就不安定。
(2)改革前的人民公社制度存有什么弊端?
人民公社制度危机影响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集中劳动,吃大锅饭,缺乏经营自主权)
在中央没有出台详尽政策的情况下,安徽凤阳小岗村的村民实行了一次大胆尝试:包产到户(大包干),并取得成功。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结合P60歌谣,归纳总结: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指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用农民们的话简单概括就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
邓小平从这件事看到中国农村改革的方向,满腔热情的给与支持。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实施、人民公社制度的取消,为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三)对外开放的窗口
(1)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
归纳总结:生活水平低(或政策有问题),中国的发展需要对外开放。
(2)自主学习,完成P61—63的填空。
教师结合《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示意图》,简述对外开放格局。
教师能够合适的联系本地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3)图片展示改革开放后国民经济蓬勃发展,说明改革是强国之路,要坚持改革开放。
(四)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