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3背诵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国教育史》

名词解释:

1、寺庙学校:古代巴比伦的教育为少数人垄断,奴隶不能享受学校教育;能够掌握复杂的楔形文字知识的一般只限于职业官吏和僧侣等少数人。初级学校:讲授读写;高级学校:除读写外,还学习天文、数学、文法、医学等,教学方法是师徒传授式的。

2、古儒学校:公元前8 世纪,印度出现了“古儒”学校,即由印度“古儒”阶层的人士们设置的。“古儒”是指对婆罗门教的教义《吠陀经》有较深研究而愿专门致力于青年教育工作的人。古儒学校的课程内容以神学为主,但涉及较为广泛的知识领域。教学方法包括体罚、恩威并施和导生制。

3、苏格拉底法:又称“知识的助产术”。由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成,实际上是通过启发式谈话使学生获得一般性概念的归纳法。这种方法有助于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努力探索,通过自我判断去获得知识。但由于苏格拉底视知识为人类头脑中所固有,因而他的启发法带有局限性。

4、智者:在荷马时代,指某种精神方面的能力和技巧以及拥有这些能力和技巧的人。到公元前 5 世纪后期,被用来专指以收费授徒为职业的巡回教师。这些人云游各地,积极参加城邦的政治和文化生活以传播和传授知识获得报酬,并逐渐形成一个阶层,其代表人物有普罗塔格拉、高尔吉亚等。智者派作为西方最早的职业教师,对古希腊的教育实践和思想做出了重大贡献:推动了文化的传播,扩大了教育对象进而促进了社会的流动;既扩展了学术研究的领域,又扩大了教育内容的范围,他们所传授的文法、修辞、辩证法这三门课程是雄辩教育的核心,被称为“前三艺”,对后世西方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5、修辞学校:古罗马后期的高等教育机构。主要招收16-20岁男性,进行雄辩、演说训练,以培养未来的政治家。从事政治活动需要以演说争取群众。因此演说雄辩才能是衡量一个罗马人有无教养的重要标志。修辞学校开始请希腊人任教师,用希腊语教学,成为希腊修辞学校,后来才有了罗马人自己用拉丁语授课的拉丁语修辞学校。

6、骑士教育:是西欧封建社会的一种特殊的家庭教育形式。目的是培养勇猛豪侠、忠君敬主的骑士精神和技能。分为三个阶段:(1)家庭教育阶段:教育内容包括知识、道德教育和身体的养护与锻炼;(2)礼文教育阶段(侍童教育阶段):学习上流社会的礼节和行为规范。(3)侍从教育阶段。学习骑士七技,即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奕棋和吟诗。同时要侍奉领主和贵妇。年满21 岁要通过受职典礼,正式获得骑士称号。特点是重在灌输服从与效忠的思想观念,训练勇猛作战的本领以养成封建统治阶级的保卫者。

7、城市学校:为适应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需要,新兴市民阶层创办了城市学校,不是一所学校的名称,而是为新兴市民阶层子弟创办的学校的总称。从领导权上,最初的城市学校,大多数由行会和商会开办,以后逐渐由市政当局接管;从内容上看,城市学校强调世俗知识,特别是读、写、算的基础知识和商业、手工业活动有关的各科知识的学习,用拉丁文教学,后来改用本族语教学,是教育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从培养目标上看,主要满足城市对手工业、商业等人才的需要,具有一定职业训练的性质。城市学校代表着新兴工商业阶级的要求和力量,适应了生产力发展要求,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它打破了教会对学校教育事业的独占权,对处于萌芽阶段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长起了促进作用。

8、快乐之家:文艺复兴时期维多里诺创办孟都亚宫廷学校。注意儿童身心特征

和个性差异;重视学生德智体和谐发展;设置广泛的课程体系;要求学校有自然优美的环境;师生之间关系和睦融洽;注重启发,讲求兴趣;反对压制和体罚。

9、耶稣会学校:16 世纪耶稣会设立的学校,称为耶稣会学校,分为初级(文科中学)和高级(大学文科)两部。在教学内容方面,除神学之外,也开设古典学科,用拉丁语教学;在教学方法方面,重视教师讲解,推崇记忆、注重复习;也使用讲座、辩论、竞赛等方法;采用高水平的师资;有完备的组织管理。《耶稣会章程》和《教学大全》对学校工作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采用寄宿制和全日制,学生按能力分班,教学以班级为单位采用集体授课。但是服从于一个逆历史潮流的目的——重新建立天主教会对欧洲的统治,必将遭到各民族的排斥和冷落。10、公学:英国的私立教育机构。相对于私人延聘家庭教师的教学而言,由公众团体筹资兴办,教学设施设备条件好,收费高,目的是培养一般的公职人员。11、导生制:1798 年由英国传教士兰卡斯特和贝尔创造的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又称为兰卡斯特——贝尔制或相互教学制度,即由教师选择一些年级较高或年龄较大、成绩优秀的学生充任“导生”,作为助手,先让他们接受教学内容,再让他们转教其他学生的一种教学制度。这种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师资短缺的困难,又有助于初等教育的发展,故在英国广泛流行,对欧、美等其他国家也有影响。

12、《莫雷尔法案》:1862 年,美国颁布,规定政府拨出一定的土地给各州,土地收入作为设立技术学院的基金,各州普遍成理农工学院,又称赠地学院,主要实施农业和工艺机械教育,开创了美国高等教育为农业生产、为社会服务的传统。

13、公立学校运动:1834 年,“公立教育之父”贺拉斯·曼(马萨诸塞州教育厅厅长),大力主张建立公立学校。随后,在美国各地掀起了一个声势浩大的公立学校运动,推动了美国初等教育的发展,其主要特点是:(1)建立地方税收制度,兴办公立小学;(2)颁布义务教育法,实行强迫入学;(3)采用免费教育手段促进普及义务教育运动的开展。

14、《学制令》:1872 年,颁布了近代第一个教育改革法令《学制令》。规定了日本的教育领导体制和学校制度,效仿法国,在全国设立 8 大学区,各设 1 所大学;大学区分为 32个中学区,各设 1 所中学;每个中学区又分为 210 个小学区,各设小学 1 所。是日本近代教育的黎明。

15、《统一劳动学校规程》:1918 年,苏俄教育委员会制定了《统一劳动学校规程》和《统一劳动学校宣言》,学校分两级,第一级 5 年( 8-13 岁),第二级 4 年( 14-17 岁),统一原则表现为两级学校相互衔接,劳动原则表现为学校进行劳动技术教育,所有儿童都要参加体力劳动。强调劳动在学校生活中的地位,不正确的解释教师的作用,过高的估计了劳动在学校生活中的地位,尽管有许多问题,但毕竟是苏联教育史上第一个重要的教育立法,反映了苏联前期教育改革的成绩。

简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