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前沿发展问题》课程内容提要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延安大学2014-2015学年《语文教育前沿发展问题》课程内容提要第一讲语文教育:困境与出路

一、世纪之交语文教育大讨论

问题缘起:语文教学效率低,效果差,学生语文水平低(少、慢、差、费)

经过与内容:从1997年下半年开始,经过了引发、高潮、反思和深化改革四个阶段,涉及问题几乎涵盖语文教育各个方面,主要有教材、教法、考试制度和教师等问题。

意义和影响:促使反思和自我否定,更新语文教育观念,推动语文及教育改革。参读:曹洪顺:世纪之交的语文教育大讨论述评

王珍源:新课标时期语文教育论争的发展与反思

顾之川:中小学语文教育研究三十年

王随仁:世纪之交语文教育大讨论的发展历程述评

二、改革:新课标•新课程•新教材

1.学科性质:工具性+人文性

2.课程内涵发展变化:①从强调学科知识、教材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经验和体验,进而强调课程复杂的会话;②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到过程与结果的统一;③从强调教材单一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多因素整合;④从强调显示课程→强调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两者并重;⑤从强调实际课程→强调实际课程与空无课程并重;⑥从强调学校课程→强调校内与校外课程整合。

3.课程观变化:

①课程与教学的关系方面:传统教学观是分离对立关系,课程由专家研制,规定学校教什么,怎么教,是专制一方;学校教学是被控制、支配一方;教师是课程的忠实执行者、传递者,学生是被动接受者。

新课程教学观课程与教学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关系,师生不仅是国家课程的执行者,又是校本课程的研发主体。学校教学,根据课程目标和学生需要灵活选择确定课程内容与过程方法——“教什么,怎么教”。

②教与学的关系方面:传统教学观目标:“教教材”,知识搬运。以知识传授,记忆积累为目标、对象,面向全班一刀切;程序:先教后学,教了再学,师负责教,生负责学,重教轻学,教与学分离,学服从教,以教为中心;方法:知识单向传递。学生被动接受,教师满堂灌,学生学习为适应外需,为外力而学。

新课程教学观用教材教”教学生学会,以三维目标整合发展,养成素质为目标,面向学生个体、小组。先学后教、边学边教;先做后导,做中有导,学中做→做中学,教为学服务,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多向传递、多元互动教学方式,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等自主学习的方式,学生适应满足内需,激发内动力。

③过程与结果的关系方面:传统教学观:重结果,轻过程,强调结论性知识讲解、记忆、积累。新课程教学观:重过程,重体验,突出知能生长,强调学会——会学;突出学生亲历事实的反思体悟和个性化智能建构。

4.教材的变化:一标多本+必修与选修+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

①选文的变化:淡化革命题材和政治色彩,内容风格多样化,与时俱进。

②教参的变化:“教师教学用书”改叫“教学参考书”→理念变化:由提供教

案模型和习题答案,变为主要为教师提供教学资料;作用变化;由从前的“主题

思想——写作特点”模式,变为将文学研究者或文化学者对一篇文章的解读放在“有关资料”里,给教师更大的选择余地;内容框架变化;文本解读尽量避免政治图解。

③习题设计的变化:突出了探究性与开放性。

④语文试题的变化:高考试题数量减少;加强了对阅读分析与鉴赏和语言表达能力的考查,知识性内容进一步减少,对应用能力的考查进一步增加;作文题题目

和文体均为开放性,有利于考生写作水平的发挥。

三、涛声依旧!?

1.新课改语文课改所得:①语文教育教学理念发生了较大转变。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受到重视,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与实践收到成效,先进、有效的教学方法得到了推广,发展理念、生命意识已经深入人心,对学生的语文素养高度重视,对话交往理论在课堂运用较为普遍,人们所期待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基本落实。②学生自主发展的理念得以实施,学生个性化得到空前的尊重,课堂教学较以往更开放、生动、活跃。以发展为本,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语文学习要符合汉语言学习规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建立开放的语文课程等观念深入人心。

2. 新课改语文课改所失:①片面强调人文性,人文内涵的过度泛化,语文的工具性有所淡化。基础知识弱化令人担忧,语文训练受到削弱。②教师的过度解读,教学资源的过度开发,教学媒体的过度运作,对形式的过度追求,造成了语文课堂的虚胖、浮肿、高耗、低效。③语文不姓“语”,教学中形式主义泛滥,课堂充斥非语文活动,语文课沉湎于琐碎、无序甚至有些荒唐的练习之中,学生批判性、创造性等良好的思维品质日亏月损,出现非语文、反语文、空语文、伪语文、戏语文等怪现象。

3. 语文学习如何保障?

4.语文教育之困→中国教育之困→中国社会之困

四、出路:走向大语文教育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