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matlab实现Kmeans聚类算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目:matlab实现Kmeans聚类算法

姓名

学号

背景知识

1.简介:

Kmeans算法是一种经典的聚类算法,在模式识别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基于Kmeans的变种算法也有很多,模糊Kmeans、分层Kmeans 等。

Kmeans和应用于混合高斯模型的受限EM算法是一致的。高斯混合模型广泛用于数据挖掘、模式识别、机器学习、统计分析。Kmeans 的迭代步骤可以看成E步和M步,E:固定参数类别中心向量重新标记样本,M:固定标记样本调整类别中心向量。K均值只考虑(估计)了均值,而没有估计类别的方差,所以聚类的结构比较适合于特征协方差相等的类别。

Kmeans在某种程度也可以看成Meanshitf的特殊版本,Meanshift 是一种概率密度梯度估计方法(优点:无需求解出具体的概率密度,直接求解概率密度梯度。),所以Meanshift可以用于寻找数据的多个模态(类别),利用的是梯度上升法。在06年的一篇CVPR文章上,证明了Meanshift方法是牛顿拉夫逊算法的变种。Kmeans 和EM算法相似是指混合密度的形式已知(参数形式已知)情况下,利用迭代方法,在参数空间中搜索解。而Kmeans和Meanshift相似是指都是一种概率密度梯度估计的方法,不过是Kmean选用的是特殊的核函数(uniform kernel),而与混合概率密度形式是否已知无关,是一种梯度求解方式。

k-means是一种聚类算法,这种算法是依赖于点的邻域来决定哪些

点应该分在一个组中。当一堆点都靠的比较近,那这堆点应该是分到同一组。使用k-means,可以找到每一组的中心点。

当然,聚类算法并不局限于2维的点,也可以对高维的空间(3维,4维,等等)的点进行聚类,任意高维的空间都可以。

上图中的彩色部分是一些二维空间点。上图中已经把这些点分组了,并使用了不同的颜色对各组进行了标记。这就是聚类算法要做的事情。

这个算法的输入是:

1:点的数据(这里并不一定指的是坐标,其实可以说是向量)

2:K,聚类中心的个数(即要把这一堆数据分成几组)

所以,在处理之前,你先要决定将要把这一堆数据分成几组,即聚成几类。但并不是在所有情况下,你都事先就能知道需要把数据聚成几类的。但这也并不意味着使用k-means就不能处理这种情况,下文中会有讲解。

把相应的输入数据,传入k-means算法后,当k-means算法运行完后,该算法的输出是:

1:标签(每一个点都有一个标签,因为最终任何一个点,总会被分到某个类,类的id号就是标签)

2:每个类的中心点。

标签,是表示某个点是被分到哪个类了。例如,在上图中,实际上

有4中“标签”,每个“标签”使用不同的颜色来表示。所有黄色点我们可以用标签0表示,所有橘色点可以用标签1来表示,等等。在本文中,使用上图的二维坐标(x,y)向量为数据集。假设我们要将这些点聚成5类,即k=5。我们可以看出,有3个类离的比较远,有两个类离得比较近,几乎要混合在一起了。

当然,数据集不一定是坐标,假如你要对彩色图像进行聚类,那么你的向量就可以是(b,g,r),如果使用的是hsv颜色空间,那还可以使用(h,s,v),当然肯定可以有不同的组合例如(b*b,g*r,r*b) ,(h*b,s*g,v*v)等等。

在本文中,初始的类的中心点是随机产生的。如上图的红色点所示,是本文随机产生的初始点。注意观察那两个离得比较近的类,它们几乎要混合在一起,看看算法是如何将它们分开的。

类的初始中心点是随机产生的。算法会不断迭代来矫正这些中心点,并最终得到比较靠近真实中心点的一组中心点。当然,最终的结果不一定就是真实的那一组中心点,算法会尽量向真实的靠近。每个点(除了中心点的其他点)都计算与5个中心点的距离,选出一个距离最小的(例如该点与第2个中心点的距离是5个距离中最小的),那么该点就归属于该类.上图是点的归类结果示意图.

经过步骤3后,每一个中心center(i)点都有它的”管辖范围”,由于这个中心点不一定是这个管辖范围的真正中心点,所以要重新计算中心点,计算的方法有很多种,最简单的一种是,直接计算该管辖

范围内所有点的均值,做为心的中心点new_center(i).

如果重新计算的中心点new_center(i)与原来的中心点center(i)的距离大于一定的阈值(该阈值可以设定),那么认为算法尚未收敛,使用new_center(i)代替center(i)(如图,中心点从红色点转移到绿色点),转步骤3;否则,认为算法已经收敛,则new_center(i)就是最终的中心点。

现在,所有的中心都不再移动,即算法已经收敛。当然,也许这些中心点还没有达到你要的精度,由于计算这些中心点的准确性,会受初始中心点设置的影响。所以,如果初始中心设置的很糟糕,那么得出来的结果也会不理想。

可以从K=1开始,并且k值不断的增加,通常,随着k的增加,类中的方差会急剧的下降,当k达到一定大的时候,方差的下降会明显减慢(至于慢道何种程度,可以设阈值),此时,就选取到了最佳的k值。

如果初始值没设置好,肯定也不能获得理想的聚类效果。

针对这种情况,这里提供两种方法:

随机的选取多组中心点,在每一组中心点上,都把kmeans算法运行一次。最后,在选取类间方差最小的一组。

通过设定的选初始值方法(这里提供一种,当然自己也可以去构想其他的方法)

1.在数据集上随机选择一个点,做为第一个中心点;

2:在数据集上,选取离第一个中心点最远的一个点做为第二个中

心点。

3:在数据集上,选取离第一个和第二个中心最远的点,做为第三个中心。

4:依此计算后续的中心点

2.数据来源描述

本次数据挖掘实验的数据源来自加州大学计算机与信息院,是用于合成控制图时间序列聚类分析的一组数据。数据集中一共包含600组数据,每一组数据都有60个分量,也就是数据是60维的。数据一共可以分成6个聚类,分别是:

1-100 Normal (正常)

101-200 Cyclic (循环)

201-300 Increasing trend (增加趋势)

301-400 Decreasing trend (减少趋势)

401-500 Upward shift (上升变化)

501-600 Downward shift (下降变化)

3.数据预处理

由于本数据集的数据维数较多,所以本实验采用了结构体来存储60维的数据,并使用指针来进行对数据的操作,以提高速度。在数据预处理过程中,首先将数据从data文件中读出,后依次存入结构体数组dataset[600]中。

4.k-means聚类算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