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素养含义和培养教学教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杜威在20世纪30年代从科学素养作为功能性定义的角度提出的: 为了个体能够对于科学相关的素材进行阅读、理解、表达观念 以及参与与科学相关的日常活动,需要哪种科学知识?
两种视角
• 一个角度是将科学素养作为普通教育的基础部分, 显然,这是基于素养的“有学识、有教养”的认识;
• 另一角度是从功能性定义的角度界定科学素养。把 素养理解为“具有阅读、写作的能力”。
➢ 从文化角度考虑:科学是一种重要的文化成就;每一个人都应该能够意 识到它的重要性。
➢ 从道德角度考虑:科学实践体现了规范准则和致力奉献(norms and commitment)的精神,具有广泛的价值。
2061计划: Science for All Americans (AAAS,1989)
(1)熟悉自然世界并认识它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2)理解科学概念和原理 (3)懂得科学、数学和技术的一些相互依赖方式 (4)认识到科学、数学和技术是人类的事业及其局限性 (5)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6)运用科学知识和科学思维方法解决个人和社会问题
科学教育专题讲座
第三讲
科学素养的含义和培养
报告人: 钟 媚 时 间: 2007-03-23 Email:zhmei80@163.com
3.1 国内科学素养(素质)理论的发展
3.1.1 素质和科学素质
(1)素质的词典解释: 一是指“白色质地” 二是指“本质”
(2)素质的心理学定义: 一般指有机体天生具有的某些解剖和生理的特性。 主要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神经系统、脑的特性,以及感官和运动器官 的特性。是能力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
3.2.2 科学素养的定义不断增生
• 60年代中期,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Pella等人对已有文献的 共同性主题进行综合概括:
(1)科学和社会的相互关系; (2)科学的伦理 (3)科学的本质 (4)科学知识 (5)科学和技术 (6)人文中的科学
• 70年代中期,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Showalter 等人对科学素养的概念进行了又一次总结概括:
每个人都需要对科学有所理解,包括它的成就和限度,不管他是 不是科学家或工程师。提高这种理解并不是一种奢侈:它是一种 对我们未来社会健康发展的非常重要的投资。(Royal Society, 1985)
• 美国科学促进会则采取一种更为紧迫的语调: 只有公众理解了科学、数学和技术,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
科学和技术提高人类生活的潜能才能实现。没有具备科学素养的 大众,奔赴美好世界的前景就是渺茫的。(AAAS, 1989)
对素质的有关认识
• 强调素质是先天的 • 倾向于将素质的基本特性改变为后天性 • 坚持素质先天性与后天性的统一
3.1.2 关于科学素养(素质)的含义
(1)科学素养就是借助普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物理学、化学、生 物学在内的理科教育所应当培育的公民素质。(钟启泉,1997)
(2)科学素质主要指人们认识自然和应用科学知识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内禀 心理特质,包括人所掌握的科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在此基础上形成的 科学能力、科学观、以及科学品质等 。 (高凌飚,1996)
Beyond 2000:Science Education for the Future
(Millar & Osborne,1998) • 理解重要的科学思想和解释框架
• 理解科学探究过程
• 认识科学对物质环境和人类文化的重要影响
OECD/PISA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2003 )
3.2.1 “科学素养”一词的出现
• 最早正式使用“科学素养”一词的是美国著名教育家、 哈佛大学校长科南特(Conant)。在1952年出版《科 学中的普通教育》,将科学素养定位于普通教育的层 面
• 1958年美国科学教育家赫德(Hurd)在《科学素养: 对美国学校的意义》,将科学素养解释为“理解科学 及其在社会中的应用”。
(3)科学文化素质指人们在科学文化方面所具有的较为稳定的、内在的基本 品质,其中在自然科学方面主要体现在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生物 学等知识教育之中,表明人们在这些知识及与之相适应的能力行为、情 感等综合发展的质量、水平和个性特点。
(北师大监测课题组 )
科学素养涵义的阐述特点
1. 通过突出科学素养与理科教育的关系来规定科学素养, 即从科学素养的形成、发展的主要渠道、途径来界定。
(3)关于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的认识
3.2.3 科学素养作为课程目标
• 在英国和美国,两个享誉盛名的权威科学家组织:皇家社会 (Royal Society)和美国科学促进会(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分别发表了两个报告,表达了对公 众理解科学水平的关注。
2. 强调科学素养是较为稳定的、内在的心理特质。
3. 强调科学素养是对自然世界的认识,对自然科学知识的 掌握。认为科学素养的核心是“人的科学观” 。
3.2 国外科学素养理论的发展
素养(literacy)的含义: 一是指有学识、有教养 二是指能够阅读、书写,有文化。
起源:
• 赫胥黎将科学素养作为普通或人文教育的基础部分,提出:个 体要成为有教养的社会的一员,必须拥有什么样的科学知识?
(1)科学的本质 (2)科学概念 (3)科学过程 (4)科学的价值 (5)科学和社会 (6)对科学的兴趣 (7)与科学有关的技能
• 1983年,国际科学素养发展中心主任Miller总结已有 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在《科学素养:概念和经验的 回顾》一文界定内涵:
(1)关于科学概念的理解
(2)关于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的认识
Thomas & Durant(1987):
➢ 从经济角度考虑:我们需要一批科学家维持和发展工业,这是国家繁 荣昌盛的基础。
➢ 从功利角度考虑:每个人都需要对科学有一定的理解,以处理日常生活 中遇到的科技产品及其操作过程。
➢ 从民主的角度考虑:在一个民主国家,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参与决策是我 们希望的结果;很多重要的议题都涉及科学和技术;每一个人都应该理 解科学以便能够参与讨论,并作出决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