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壳素提取新工艺的研究

合集下载

甲壳素综述

甲壳素综述

甲壳素和壳聚糖综述 食品生物技术1班,20137710125,谭子颖 一、 甲壳素的概述1 1、甲壳素的历史 1811年,法国研究自然科学史的H.Braconnot教授,用温热的稀碱溶液反复处理蘑菇,最后得到一些纤维状的白色残渣,他以为这是纤维素,并称为Fungine,即为真菌纤维素。 1823年,又一位法国科学家A.Odier从甲壳类昆虫的翅膀中分离出同样的物质,并称为chitin。 1843年,法国A.Payen发现chitin与纤维素性质不大相同。同年,法国的J.L.Lassaigne发现chitin中含有氮元素,因而证明chitin不是纤维素。 1878年,G.Ledderhose从chitin的水解反应液中检出氨基葡萄糖和乙酸。 1894年,E.Gilson进一步证明了chitin中确实含有氨基葡萄糖。后来的研究证明,组成chitin的单体是N-乙酰氨基葡萄糖。 从1811年发现到研究清楚其结构,几乎用了100年的时间。 2、甲壳素的分布 甲壳素广泛存在于甲壳纲虾、蟹的甲壳中,昆虫的甲壳,真菌的细胞壁和植物的细胞壁中。甲壳素也存在自然界中的低等植物菌类,藻类的细细胞,被科学界誉为“第六生命要素”。 1) 节肢动物,主要包括甲壳纲,如虾、蟹等,含甲壳素20%-30%,高的达到58%-85%;其次是昆虫纲,如蝗、蝶、蚊、蚕等的壳中含甲壳素20%-60%;多足纲,如蜈蚣等。 2) 软体动物,主要包括双神经纲,如石鳖,蜗牛等;足纲,如乌贼,鹦鹉等;壳素含量为3%-26%。 3) 环节动物,包括原环虫纲,如角蜗牛;足纲,如沙蚕,蚯蚓;的含甲壳素极少,但有的高达20%-30%。 4) 原生动物,包括鞭毛虫纲,如椎体虫;肉足纲,如变形虫;纤毛虫纲,如草履虫。 5) 肛肠动物,钵水母和珊瑚海。 6) 海藻,主要是绿藻。 7) 真菌,包括子囊菌,担子菌,藻菌等,含甲壳素从微量到45%,只要少数的真菌如Olmycetes和Trichomycetes不含甲壳素。 8) 动物的关节,蹄,足等坚硬的部分,也存在甲壳素。 植物中也发现低聚的甲壳素或壳聚糖。在自然界生长、繁衍着的含有甲壳素的各种各样的生物,在其死亡腐烂后成为肥料的同时释放出甲壳素,甲壳素在自然界经受降解和脱乙酰基过程,产生不同分子量的甲壳素及不同分子量、不同脱乙酰度的壳聚糖。在广袤的田野、森林和大草原的土壤中,都有甲壳素和壳聚糖的存在;而在贫瘠的土壤和沙化的土壤中,则很少有甲壳素和壳聚糖的存在,这从一方面反映出甲壳素在自然界生态平衡中的重要性。 3、存在状态

甲壳素

甲壳素

甲壳素即几丁质中文名称:甲壳质英文名称:chitin其他名称:壳多糖,几丁质;几丁质、甲壳素定义:由N-乙酰基-D-吡喃葡糖胺聚合而成的直链多糖,是虾、蟹外壳的主要有机成分。

Chitin.甲壳质是1811年由法国学者布拉克诺(Braconno)发现,1823年由欧吉尔(()dier)从甲壳动物外壳中提取,并命名为CHITIN,译名为几丁质。

外观及性质:淡米黄色至白色,溶于浓盐酸/磷酸/硫酸/乙酸,不溶于碱及其它有机溶剂,也不溶于水。

甲壳质的脱乙酰基衍生物(Chitosan derivatives)可溶于水。

甲壳素具有抗癌抑制癌、瘤细胞转移,提高人体免疫力及护肝解毒作用。

尤其适用于糖尿病、肝肾病、高血压、肥胖等症,有利于预防癌细胞病变和辅助放化疗治疗肿瘤疾病。

甲壳质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低等植物菌类、藻类的细胞,甲壳动物虾、蟹、昆虫的外壳,高等植物的细胞壁等,是从蟹、虾壳中应用遗传基因工程提取的动物性高分子纤维素,被科学界誉之为"第六生命要素"!因此被欧美中日政府认定为机能性免疫物质。

在灵芝、冬虫夏草等植物中也含有微量"几丁聚糖",但含量只在2%-7%之间。

甲壳素是宇宙中唯一带正电的阳性食物纤维,地球上存在的天然有机化合物中,数量最大的是纤维素,其次是甲壳素,估计自然界每年生物合成的甲壳素将近100亿吨。

甲壳素是地球上数量最大的含氮有机化合物,其次才是蛋白质仅此两点,就足以说明甲壳素的重要性。

蟹壳中含有40%的蛋白质、30%的钙、30%的几丁质。

提取甲壳质(几丁质)的工艺是:首先用稀的氢氧化钠液除去蛋白质,然后,用盐酸除去钙盐,剩下的就是几丁质。

为了从这些几丁质中除去乙酰基,用长时间的高温,使之在浓的氢氧化钠中发生反应,就可制成含有氨基的甲壳质。

因为几丁质不溶于酸碱,也不溶于水,很难被人体利用。

经脱乙酰基成几丁聚糖后它能溶于稀酸和体液中,可被人体所利用。

甲壳质名称概括一般通称:甲壳质,甲壳素,(经乙酰化后称为)壳聚糖. 英文名称:Chitin.中文学名:几丁质,甲壳素化学名称:β-(1→4)-2-乙酰氨基-2-脱氧-D-葡萄糖别名:壳多糖、几丁质、甲壳质、明角质、聚乙酰氨基葡糖分子式及分子量:(C8H13NO5)n (203.19)n性状:外观为类白色无定形物质,无臭、无味。

甲壳素与壳聚糖

甲壳素与壳聚糖

2 制成医学功能性纤维 壳聚糖具有一定的流延性及成丝性.可制成纤维形 式。在大分子结构上,甲壳质和壳聚糖与人体内存 在的氨基葡萄糖构成相同及具有类似于人体骨胶原 组织的结构,这赋予了它们极好的生物医药特性, 它具有理想的生物相溶性和生物活性,具有抑菌、 止血、抑制胃酸、抗溃疡、降血脂、降胆固醇、凝 集L。白血病细胞、消炎、镇痛、促进伤口愈合等 作用。甲壳质和壳聚糖纤维可做成手术缝合线、止 血棉、纱布、药布、绷带、创可贴、薄膜等各种医 用敷料,用混式纺丝法还可将壳聚糖制成无纺布的 人造皮肤。
3 用作无纺布粘合剂
壳聚糖溶解在其溶剂中形成溶液后.得到稠 厚、高粘度粘液,可作为粘合剂.但阳荷性 的壳聚糖溶液易与阴荷性物质如海藻酸钠浆 或电荷相反的染料凝结形成沉淀或沾色.因 此在涂料印花粘合剂中较少应用,但它作为 无纺布粘合剂则具有优良的粘合能力。
在化妆品中的应用
壳聚糖在酸性条件下可成为带正电荷的高分 子聚电解质而直接用于香波、洗发精等的配 方中,使乳胶稳定化以保护胶体;壳聚糖本 身的带电性使其具有抑制静电荷的蓄积与中 和负电荷的作用,这种带电防止的效能可以 防止脱发;壳聚糖能在毛发表面形成一层有 润滑作用的覆盖膜,因此可减少摩擦,避免 洗发所引起的对毛发的伤害。
❖ 由于它主要存在于低等动物中,特别是节肢动物的 甲壳中.始称甲壳素。又名甲壳质、几丁质、壳多 糖、壳蛋白、明角质。化学上命名为[(1,4)一2一
乙酰氨基一2一脱氧一β-D一葡萄糖]或【β-(1—4)
一2一乙酰氨基一2一脱氧一D一葡萄糖】,是N一 乙酰基一葡萄糖通过3一(1,4)甙糖键联接而成的直 链状多糖。
制备流程图
甲壳素/壳聚糖制备工艺的细化
❖ 甲壳素的提取过程主要是用酸脱碳酸钙,用 碱脱蛋白质,这个过程中产生一定量的酸碱 废液,对环境有一定的污染,研究人员在甲 壳素的提取工艺方面作了改进。

甲壳素材料

甲壳素材料

甲壳素的乙酰化反应在非均相条件下进行缓慢,而且必须在乙酸酐和盐酸存在条件下才能 获得乙酰化的产物。乙酰化反应优先发生在游离氨基上,其次发生在羟基上。
壳聚糖在乙酸水溶液或吡啶溶剂中先形成高度溶胀的胶体,然后进行N-乙酰化反应。
针对不同的酰化要求,大致有三类不同的酰化体系。 甲磺酸酰化体系 :双O-长链酰基化壳聚糖产物,也可用于制备N-芳酰基化壳聚糖产物。
C H 2O C O R 1 O
O
H O
C H C l3/C 5H 5N R 1O C O N H Rn
N H R 2 n
甲醇或乙醇、有机酸和水组成的均相体系
由于有机醇羟基的竞争作用,酰化反应优先在吡喃环的氨基上进行,使本反应体系具有优良的位置 选择性,只在C2位氨基发生酰化反应。
该反应可以方便地制得N-酰化壳聚糖产物,而且可以通过酸酐用量的多少控制产物的酰化程度。
C H 2O HO O
M SA , (R 1C O )2O
C H 2O C O R 1 O
O
H O
0oC
N H R n
R 1O C O
N H R 2 n
氯仿和吡啶等非质子极性溶剂中壳聚糖或甲壳素与酰氯反应 ,得到N,O-酰基化的产物 . 反应之前原料需经过特殊处理 .
C H 2O H O
O
R 1C O C l
4.1 甲壳素的发现和命名
1878年 G.Ledderhose 从Chitin的水解反应液中检出 了氨基葡萄糖和乙酸
1894年 E.Gilson 进一步证明Chitin中含有氨基葡萄 糖,后来研究证明,Chitin是由N-乙酰基葡 萄糖缩聚而成的。
4.1 甲壳素的发现和命名
1859年 C.Rouget将甲壳素浸泡在浓KOH溶液 中煮沸一段时间,取出发现可溶于有机 酸中。

甲壳素(经脱乙酰化后称为)壳聚糖

甲壳素(经脱乙酰化后称为)壳聚糖

甲壳素——(经脱乙酰化后称为)壳聚糖中文名称:甲壳质英文名称:chitin其他名称:壳多糖,几丁质;几丁质、甲壳素定义1:由N-乙酰基-D-吡喃葡糖胺聚合而成的直链多糖,是虾、蟹外壳的主要有机成分。

应用学科:海洋科技(一级学科);海洋技术(二级学科);海洋生物技术(三级学科)定义2:由虾、蟹甲壳提取的含有氨基的多糖类物质。

Chitin.甲壳质是1811年由法国学者布拉克诺(Braconno)发现,1823年由欧吉尔(()dier)从甲壳动物外壳中提取,并命名为CHITIN,译名为几丁质。

外观及性质:淡米黄色至白色,溶于浓盐酸/磷酸/硫酸/乙酸,不溶于碱及其它有机溶剂,也不溶于水。

甲壳质的脱乙酰基衍生物(Chitosan derivatives)可溶于水。

甲壳素具有抗癌抑制癌、瘤细胞转移,提高人体免疫力及护肝解毒作用。

尤其适用于糖尿病、肝肾病、高血压、肥胖等症,有利于预防癌细胞病变和辅助放化疗治疗肿瘤疾病。

甲壳质(Chitin)的概念甲壳质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低等植物菌类、藻类的细胞,甲壳动物虾、蟹、昆虫的外壳,高等植物的细胞壁等,是从蟹、虾壳中应用遗传基因工程提取的动物性高分子纤维素,被科学界誉之为"第六生命要素"!因此被欧美中日政府认定为机能性免疫物质。

在灵芝、冬虫夏草等植物中也含有微量"几丁聚糖",但含量只在2%-7%之间。

甲壳素是宇宙中唯一带正电的阳性食物纤维,地球上存在的天然有机化合物中,数量最大的是纤维素,其次是甲壳素,估计自然界每年生物合成的甲壳素将近100亿吨。

甲壳素是地球上数量最大的含氮有机化合物,其次才是蛋白质仅此两点,就足以说明甲壳素的重要性。

蟹壳中含有40%的蛋白质、30%的钙、30%的几丁质。

提取甲壳质(几丁质)的工艺是:首先用稀的氢氧化钠液除去蛋白质,然后,用盐酸除去钙盐,剩下的就是几丁质。

为了从这些几丁质中除去乙酰基,用长时间的高温,使之在浓的氢氧化钠中发生反应,就可制成含有氨基的甲壳质。

第五届 生物化学实验技能大赛实验报告

第五届  生物化学实验技能大赛实验报告

第五届生物化学实验技能大赛实验报告制备蝇蛹壳聚糖工艺改良及其理化性质研究Improved Technology of Extract Chitosan from the Pupa and Study the Physical Chemistry Character制备蝇蛹壳聚糖工艺改良及其理化性质研究郭诗静,金昂丹,梁剑云华南农业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注:按姓名字母排序,不分先后)摘要:利用蝇蛹作为实验原料,通过改良后的酸法脱灰分,碱法脱蛋白质和脂肪制成甲壳素后,通过热浓碱法脱乙酰基处理提取壳聚糖。

改良的工艺缩短了加工的时间,但是也保证了质量。

提取过程中分别使用室温、加热、超声波三种不同的方法脱蛋白,脱色方法也一改以往用有机溶剂的方法,改用双氧水;干燥恒重法测定其水分,旋转黏度计测定其黏度,通过对成品进行这些理化性质的检测。

实验得沸水的处理效果最好,超声细胞粉碎机对提取有一定点作用,双氧水的脱色效果不错,可以进行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关键词:蝇蛹 甲壳素 壳聚糖 水分 黏度 脱乙酰度目录1 前言 (04)1.1 甲壳素与壳聚糖及其研究状况 (04)1.2 家蝇与提取工艺 (05)1.3 超声波 (05)2 可行性分析 (06)3 实验目的 (06)4 实验原理 (06)5 实验设备 (07)5.1 仪器 (07)5.2 玻璃器具 (07)6 实验材料及试剂 (07)6.1 原材料 (07)6.2 试剂 (08)6.3 试剂的配制 (08)6.4 材料的处理 (08)7 本实验的制作流程 (11)8 制作工艺比较 (15)9 各种理化性质方法比较 (15)9.1 用干燥恒重法测定其水分 (15)9.2 用旋转黏度计测定其黏度 (16)9.3 用酸碱滴定法测定游离氨基和脱乙酰度 (17)10 结论 (18)11 注意事项 (18)12 优点 (18)参考文献 (19)英文摘要 (20)附录 (21)感想 (22)1前言1.1 甲壳素(chitin)与壳聚糖(chitosan) 及其研究状况壳聚糖(chitosan)在自然界中通常以甲壳素(chitin)的形式存在。

甲壳素及其衍生物的开发前景 (1)

甲壳素及其衍生物的开发前景 (1)

甲壳素及其衍生物的开发前景邵建华(江苏省如皋轻工研究所,江苏如皋226500)摘要:甲壳素是一种天然的生物高分子,是仅次于纤维素的第二大可再生资源。

系统介绍了提取甲壳素的原料来源及提取方法。

对国内外甲壳素制取壳聚糖的方法和工艺条件作了详细的介绍,着重阐述了壳聚糖及其衍生物的生产方法以及在医药、食品、日化、农业、化工、环保、造纸、纺织等许多领域的应用现状和开发前景。

关键词:甲壳素;壳聚糖;衍生物;应用;开发甲壳素(chitin)又名甲壳质、壳蛋白、壳多糖、几丁质,是一种天然高分子多糖,主要分布于自然界甲壳纲动物的甲壳、昆虫的甲壳,也存在于低等植物(如真菌、藻类)的细胞壁中。

海洋是甲壳动物最大的栖息地,有人推测,仅海洋中甲壳动物每年合成的甲壳素就达十多亿吨,其中有几万吨来自虾蟹壳。

作为天然的生物高分子,是仅次于纤维素的第二大天然有机高分子物质[1]。

甲壳素经脱乙酰后的壳聚糖(chitosan)及其衍生物因其特有的理化性能已引起学术界和企业界对其开发应用的重视。

据统计,仅日本在1988年以后就有40多家大公司和20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从事这方面的工作。

并在医药、食品、化工、环保、农业等诸多应用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我国近几年对甲壳素的研究也日趋活跃。

科学家预言:/21世纪将是甲壳素世纪0。

1 甲壳素资源及提取方法甲壳素来源于节肢动物和低等植物的真菌和藻类,前者大量存在于海洋之中,以虾、蟹产量最大,且易于富集,甲壳素含量也高,极具提取利用价值。

陆上的节肢动物有蚕蛹、家蝇的幼虫蛹壳,各类昆虫等。

其中蚕蛹较为集中,其它则较为分散,收集困难,无工业价值。

但也有人研究在无菌条件下繁殖家蝇,以蛆虫提取甲壳素的同时提取高含量的蛋白质。

谭天伟[2]使用青霉素、柠檬酸或乳酸发酵后的废丝菌体为原料,经破壁、脱乙酰等工序也提取了壳聚糖。

以此种资源提甲壳素,虽比例小,但原料集中,便于工业化生产,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

甲壳素的提取方法归纳起来为/四脱0,一是脱除节肢动物中的蛋白质,二是脱除脂肪,三是脱除无机盐,四是脱除色素。

虾头壳废料综合性精深加工工艺的研究

虾头壳废料综合性精深加工工艺的研究

虾头壳废料综合性精深加工工艺的研究摘要:探讨了从虾头壳下脚料中提取蛋白质、虾青素、甲壳素以及活性钙等关键技术,对虾头壳下脚料的连续性精深加工进行了研究。关键词:提取工艺;蛋白质;虾青素;甲壳素;活性钙The Study on Comprehensive and Further Processing of Shrimp Shell Waste Abstract: The key technologies of extracting proteins, astaxanthin, chitin and calcium from the waste of shrimp was discussed; and the continuity refinery processing of shrimp waste were studied.Key words: extraction process; protein; astaxanthin; chitin; active calcium淡水小龙虾的虾仁、汤料虾是我国加工出口的主要水产品,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小龙虾与海水虾的加工出口企业,将鲜虾蒸煮剥取虾仁后产生的大量虾头壳作为废料处理,虾头壳废料中含有20%~30%的动物蛋白质等有机物质,30%~40%的钙等无机物[1],虾壳含有20%~30%的甲壳素与4%~8%的虾青素。我国虾类加工所产生的虾头壳废料占虾类加工原料的80%左右,这些虾类废料如果不精深加工可造成水产资源的浪费,增加水产品的加工成本,并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因此,本文以虾头壳废料为原料进行精深加工,采用虾头壳废料酶水解提取虾蛋白、低浓度有机溶剂提取虾青素、柠檬酸脱钙提取甲壳素等连续综合性的加工工艺的研究,逐步提取虾头壳内的高附加值物质,避免了酸碱提取工艺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提高了加工产品的安全性。1材料与方法1.1材料虾头壳来源于武汉高龙水产食品有限公司。试剂有木瓜蛋白酶、二氯甲烷、柠檬酸等,购于试剂公司。仪器有LD5-10型离心机、DKB-8A型电热恒温水槽、UV-1800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日立L-8800氨基酸分析仪、KDN-04A型定氮仪、节能万用电阻炉等。1.2方法1.2.1虾蛋白质的提取方法虾蛋白质提取的原理是采用酶水解法,利用4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选择出最佳提取条件,采用酶水解法提取虾头壳蛋白质无酸碱反应的污染,为虾青素以及甲壳素的提取提供了安全保障。工艺流程:原料洗净用绞肉机绞碎→称重→加适量水→木瓜蛋白酶→调节pH 值至5.0→恒温消化→过滤液酶灭活→调节pH值至6.5→滤液离心→沉淀烘干→虾浓缩蛋白质成品。1.2.2虾青素的提取方法宋光泉等[2]的试验结果表明在室温下,虾青素在有机物内溶解度:二氯甲烷>氯仿>丙酮>乙醇,以二氯甲烷为溶剂在60℃下提取的虾青素结构稳定,作为虾青素的萃取剂最好,因此,本研究采用二氯甲烷在室温下避光浸提24 h,过滤后将滤液倒入二氯甲烷回流装置中于45℃下蒸馏回收二氯甲烷,回收完毕后二氯甲烷回收装置中剩余液体即为虾青素油剂。1.2.3虾青素油剂浓度测定取1 μL虾青素油剂于1 cm的比色皿中,用二氯甲烷稀释3 000倍(即加入2 999 μL二氯甲烷),混匀,此溶液为待测液。以二氯甲烷为空白对照组,使用1 cm的比色皿,在分光光度计上测定待测液在245 nm处的吸光度。1.2.4虾青素含量的计算试样中虾青素含量y(%,按质量分数计)按以下公式进行计算。式中,x为待测液浓度(mg/mL);3 000为样品的稀释倍数;m为样品的总质量(g);V 为从原料(重量)中提取出的虾青素油剂体积(mL)。1.2.5柠檬酸钙的提取方法目前提取柠檬酸钙普遍采用石灰乳中和柠檬酸溶液,经过滤、洗涤、干燥得成晶。也可以蛋壳为原料,经清洗、粉碎、煅烧制成石灰乳,然后用柠檬酸溶液中和,再经过滤、水洗、干燥得成品。本试验直接采用柠檬酸浸提虾壳中的钙,方法简便且无污染。采用单因素试验寻找柠檬酸钙提取过程中所用柠檬酸溶液的最适质量分数。按料液比1∶5~1∶10的比例分别向等量提取虾青素后经过滤洗净的虾头壳中加入不同质量分数的柠檬酸溶液,搅拌4~8 h,过滤分离液体和脱钙甲壳素,滤液于5 000 r/min离心10 min,分离的固体经过低温干燥后即为柠檬酸钙。1.2.6甲壳素的提取方法虾、蟹、螺壳中的甲壳素的提取方法一般是先用酸浸渍后再用碱处理除去虾、蟹、螺头壳内含有的蛋白质、钙等杂质,清洗干净后为甲壳素粗制品,粗制品用0.5%的高锰酸钾和双氧水浸泡处理,最后用水洗净、干燥即为白色甲壳素成品[3]。本研究提取甲壳素首先采用酶水解蛋白质,再将虾头壳进行脱钙、脱色,清洗干净,置于65℃条件下干燥,用机械粉碎即为甲壳素成品。1.2.7水分含量测定虾头壳、虾蛋白粉、甲壳素等固体的水分含量测定。取固体物质称重→在105℃的干燥箱中干燥2~3 h→称重→再次干燥→称重,直至恒重(两次所得重量相差不超过0.3 mg)。1.2.8灰分含量测定称取适量的虾头壳、虾蛋白粉、甲壳素样品(0.5~1.0 g)于坩埚内,在电炉上灼烧灰化,至坩埚内无黑烟冒出,再将坩埚转入箱式节能电阻炉中,500℃灼烧6 h,待炉内温度降至200℃以下后将坩埚移入干燥器内,冷却后称重,重复灼烧2 h,再次称重,重复灼烧直至前后两次称重相差不超过0.3 mg。1.2.9脂肪含量测定称取适量干燥的虾头壳、虾浓缩蛋白粉、甲壳素样品(1.0~3.0g)放入滤纸套中,一并放入索氏提取器的提取管内,注意勿使滤纸筒高于虹吸管的虹吸部分,向提取管内加入乙醚,让其虹吸1次,再加乙醚到虹吸管高度的一半处,将温度调节至35℃左右,水浴加热索氏提取器,直至乙醚液体为无色时说明抽提完毕,将脂肪瓶表面用酒精擦拭干净,烘干称重。1.2.10蛋白质含量测定采用凯氏定氮法[4]测定虾头壳、虾浓缩蛋白粉等样品蛋白质含量。1.2.11氨基酸含量测定虾头壳、虾浓缩蛋白粉等的氨基酸含量采用日立L-8800氨基酸分析仪测定。2结果与分析2.1虾头壳内蛋白质最佳提取条件的选择虾头壳中蛋白质提取对底物浓度、酶用量、消化温度、消化时间进行正交试验,设计4因素3水平的正交试验表,p 2.2虾青素含量测定200 g原料中提取出的虾青素油剂为0.18 mL,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以二氯甲烷为溶剂于波长为245 nm处测得待测液的浓度为1.069 mg/mL,计算得虾青素含量为2.886 mg/g。Alvarez等[5]用丙酮从冷冻干燥的南极鳞虾废弃物中提取虾青素,产出率达到129.5 mg/g,所以本研究采用二氯甲烷为浸泡液提取的虾青素产量明显低于Alvarez等用丙酮提取的含量,但是丙酮萃取杂质含量高,需要非极性溶剂进行反萃取,工艺复杂,溶剂回收成本高,且丙酮有一定的毒性,在实际应用中受到一定的限制。而二氯甲烷在低温40℃即可蒸馏回收,对虾青素理化因子的稳定与抗氧化保存极为有利,所以用二氯甲烷是提取虾青素较好的溶剂。2.3不同质量分数的柠檬酸对虾头壳脱钙试验分析根据上述设置了5个反应的柠檬酸脱钙质量分数的梯度,从表3的结果可以看出,柠檬酸脱钙率随着柠檬酸的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增大,但达到一定质量分数后逐渐下降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即在柠檬酸质量分数为15%时脱钙率达到最高,其变化规律为柠檬酸质量分数10%~15%时柠檬酸的脱钙率逐渐上升,而质量分数15%~20%时柠檬酸的脱钙率逐渐下降,上述试验结果表明柠檬酸质量分数15%为最适。2.4甲壳素含量测定计算所得甲壳素的含量为3.93%(每100 g虾头壳原料中含3.93 g甲壳素)。2.5水分含量测定虾头壳中水分含量的测定采用平行试验,所得结果见表4。从表4可以得出虾头壳中水分平均含量为73.85%,干物质含量为26.15%。2.6脂肪含量测定从表5可以看出平均脂肪含量分别为虾头壳6.24%、蛋白粉含量25.00%、甲壳素含量4.99%。2.7灰分含量测定由表6计算得出虾头壳、蛋白粉和甲壳素平均灰分含量分别为:34.16%、12.62%、5.16%。3结论采用正交试验法对虾头壳蛋白质的提取条件进行筛选,确定最佳提取条件为:底物浓度300 mg/mL,酶用量8 000 U/g,提取温度45℃,提取时间6 h。本研究本着综合利用虾头壳下脚料进行系列精深加工,取得具有高利用价值的虾青素、甲壳素以及活性钙等产品,增加了虾废料的附加值,减少水产资源浪费和对生态环境的面源污染,对于虾废料来说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利用途径。参考文献:[1] 丁纯梅,陶庭先,吴之传.龙虾虾壳的综合利用(I)—虾壳红色素的提取及其性质研究[J].化学世界,1995,36(8):444-445.[2] 宋光泉,阎杰, 王荣辉, 等. 天然虾青素的提取纯化及其应用[J] .广东化工,2007,34(11):63-66.[3] 任慧霞,陆经毅,柳华义.甲壳素的制备及其测定方法[J].山东医药工业,2000,(19)1:39-40.[4] 施特尔马赫.酶的测定方法[M]. 钱嘉渊,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2.[5] ALV AREZ G,PEDRO I,CONTRERAS V,et a1.Methods of extrac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pigments from Antarctic krill residues[J]. Contrib Cient Tecnol(Spanish),1990,20(89):5-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