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经典案例分析

《广播电视概论》典型案例分析

案例1 广播电视集团化现状分析

一、广电集团现状

中国广电行业的集团化改革,是在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大背景和大环境中进行的,是整个中国经济改革和社会改革的一部份,因此,必须与之同向协调发展。目前,我国广电行业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面对国外强势媒体集团力图进入的强大压力和国内社会资本向广电行业流动的巨大冲击,中国的广电行业面临着前未有的挑战。但中国的广电行业由于长期处在计划经济的环境中,规模普遍不够大,机制普遍不够活,这种状况使中国的广电行业难以适应国内市场竞争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广电行业集团化的战略应运而生。

(一)、广电集团内涵及特殊性

1、广电集团内涵

目前,广电行业除了集团外还有总台等称呼的机构,但是它们都管理众多事业单位和公司,独立担负收支平衡、资产增殖的责任,拥有独立调配资源、投资管理的权力,独自享有收益权。我认为这种总台实质上也是集团。广电集团的内涵是否这么表述呢?即广电集团是以广电集团公司为核心,以广电集团公司和紧密层的母子公司为主体,连续一定数量的关联公司和合同企业,通过产权(资产)和生产经营关系,由多个企业法人、事业法人共同组成跨行业(含广电、科技、金融、商贸、房产等等)的经济联合组织。

二、广电集团的特殊性

广电集团既不同于一般的生产单位和经济部门,它还赋有:新闻媒体、事业性质和专业分工的任务;要求广电集团以宣传为中心,更好地发挥“以正确舆论引导人”的喉舌功能,把遵循社会主义新闻工作规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结合起来,从整体上增强集团的社会影响力、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因此在广电行业内的集团化改革还具有一种特殊性。广电集团的特殊性还在其不同于其它文化新闻单位,由于电视广播媒体具有覆盖面广、影响力强,特别是直播节目直接面对观众,贴近受众的特点,直播现场难以完全控制的特点,使政府对广电系统的改革一直持谨慎态度,也因此才在全国广电集团化改革中第一次出现了事业性质的集团。广电集团的特殊性要求广电集团改革的时候依然要把宣传放在首位,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综合

起来考虑,正因此出现了全国首创——事业集团。

第二节广电集团改革进程

随着中国经济持续20 年的高速发展,中国的改革到了攻坚阶段,全国科教文卫事业单位的改革也吹响了号角。2002 年8 月24 日中共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宣传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关于深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改革的若干意见”;2003 年国务院转发中央宣传部、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关于新闻文化体制改革十点意见”。然而这时广电行业才尴尬的发现,当教育已经开始产业化,其它事业单位也已经开始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尤其是同样具有喉舌功能的报业改革的成功远远超过了广电行业,只有广电行业还处于80 年代的旧体制下。李长春同志说,“电视行业落后其他行业20 年。”于是广电行业在改革的道路上努力追赶,先后进行了有线电视台和无线电视台合并,有线电视网和电视台的分离等重大改革举措。但是由于思想观念的禁锢,改革的滞后,使广电行业的现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相距甚远;与党和政府的要求相距甚远;与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有很大差距。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开始了三年的广电行业的产业化、集团化的讨论和尝试。我国规模最大的新闻传媒集团——中国广播影视集团2001 年12月16 日在北京正式成立,拉开了广电集团化改革的序幕。中国广播影视集团的主要成员单位有: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电影集团公司、中国广播电视传输网和中国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固定资产达214 亿元,年总收入110 亿元。此举昭示了以广电集团为代表的中国传媒力量开始了正式的集团化改革①.中广广电集团的成立,标致全国拥有广播、电视、电影、传输网络、互联网站、报刊出版、影视艺术、节目制作销售、科技开发、广告经营的大型国家级综合性传媒集团的孵化开始。中宣部副部长、国家广电总局局长徐光春在中广集团成立时指出,中国广播影视集团的成立,是中国实施以打造传媒“航空母舰”为重点的改革开放的重要举措,争取用5 年左右的时间实现“国家主力、亚洲一流、世界前列”的发展目标。这样做的目标当然是与国际巨无霸企业抗衡。广电改革正沿着两大主线——传输网络和媒体内容向前推进,把网络公司和中央的三个台合在一起成为广电集团,作为整体力量应对国际竞争。中国广播影视集团和广电总局是一套班子,两块牌子,政事一体。由于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导致广电总局的政策招来了各地对公平性的报怨,加上广电总局自身几十年行业管理者的角色根深蒂固,面对市场一时难以适应。2004 年广电总局终于意识到政事一体化集团的不足,实现了中广集团与广电总局的分离。2001-2004 年期间全国各省陆续成立了广电集团,按照广电总局各自摸索的指导精神开始了“百花齐放”的探索,广电行业的集团化进入了新的高潮。

第三节广电集团现状

根据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的精神和国家广电总局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要求,从2001 年起全国广电行业在台网分离、三台合一的基础上开始了集团化改革,到2005 年先后成立了18 家广电集团,迄今为止取得了一定成绩,在内部机制上有所改进(组织构架有所改进、分配体制的局部变化、部分人员实行聘用制),但是从其在市场经济中的定位和体制上看,多数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①内部资料8

只有少数台、个别频道(率)的体制在向市场转型。广电集团现在改革情况和改革中所处的环境可以用以下几个特征进行归纳:

一、改革情况

(一)管理体制没有变化,集团内部事业体制与企业化管理冲突严重

各地广电集团组建三年来,虽然普遍采用事业集团,企业化管理的模式,但是由于人员主要来自事业单位,实际上凭经验照搬事业体制。但部分试行市场化的频道、频率要求采取企业化管理。企业化管理的要求与僵化的事业体制发生严重冲突。

(二)内部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使广电集团与外部市场脱节

由于一直强调广电行业的喉舌功能,强调事业属性,广电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计划经济色彩很浓的一个部门。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强烈地冲击着广电行业,使刚刚成立的广电集团还来不及探索如何改变管理体制,就面临处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内部机构与外部市场完全脱节。随着节目、人力等生产要素逐步进入市场,广电集团的自己的节目生产不可能独自游离于市场之外;在电视剧的制作上电视台逐步让位于民营公司;僵化的人才机制使新的人才进不来,已有的人才在流失;缺乏创新的内在动力,而创新正是广播电视节目的灵魂。(三)全国广电集团普遍规模小,市场竞争力弱

由于广电行业的块块分割,使全国广电集团普遍规模小,若加上县县级台,电视频道可以达到2035 个,其中能盈利的不到10%。除中央电视台和上海文广集团等4 个集团外,其他集团收入一般在10亿元以下。市场竞争力弱,缺乏小而精、小而优的专业化频道,内容大而全,缺乏自己的特色,荧屏内容同质化严重,黄金时间播放的节目大多依赖外购②.

(四)广电集团基本完成政事分立

2001 年12 月中广集团成立时和广电总局是一套班子,两块牌子。其后成立的集团也纷纷模仿。广电局既是下属事业单位的主管部门,又是行业管理部门,政事合一的体制既干扰了广电局作为行业管理者的执法,又作为利益获得者,妨碍了市场资源的配置。正是全国广电行业

长期政事合一的体制,妨碍了节目生产要素的自然流动,阻碍了外部市场的形成,反过来又延缓了广电集团的发展。经过3 年的实践,已组建集团和正在组建的集团纷纷认识到这个弊端,以2004 年中广集团和广电总局分立为代表,标志着广电集团完成政事分立。

(五)节目质量有所提高,节目开始走差异化道路

在集团化改革后,针对观众对广播电视节目日益多元化的需求,对各个频道、频率进行统一规划、协调和管理,充分发挥各频道、频率的资源优势,突出频道、频率特色,办出一批质量上乘能适应不同观众和听众需要的广播电视节目。中央电视台2005 年调整了200 个左右的栏目,占全部栏目的50%,力度之大是成立几十年闻所未闻的。结果中央电视台的收视率不断提高。各广电集团所属卫视也改变过去清一色新闻综合频道的定位,走向差异化。如:上海卫视走时尚路线,安徽卫视以影视频道为基础。

(六)部分集团开始重视利润指标,探索频道成本核算方法

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指出:我国广播电视事业要实现从扩大规模数量为主向提高质量效益为主的转变。集团成立后,要以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目标,把现有资源要素进行重新组合、优化配置;进一步控制节目数量,提高节目质量;提高设备使用效率,提高资本运营效率,促进广电事业发展。上海文广集团等集团先行一步,已经改变过去事业单位只计算收支的倾向,开始重视利润,并进行了频道成本核算方法的摸索。

(七)裁减冗员仅限于各部门聘用员工,在编职工和台聘职工依然是大锅饭

2004 年,在各地广电集团的注视下,作为广电改革领头羊的中广集团下属的中央电视台首次对冗员开刀,裁员2000 人。裁减人员以7000多人的非正式台聘员工为主。而所谓的“非正式编制辅助人员”正是中央电视台制作节目的主力。据京城一家媒体报道,央视现有的400名主持人中,就有300 多名属于没有编制人员。中央电视台正式职工编制为2800 人却没有动分毫,在小集体中大锅饭的局面没有改变。

二、广电集团改革所处的环境

(一)面临国外强势媒体的冲击

2001 年11 月10 日,从卡迈尔在多哈轻轻一锤敲下去的一刻起,中国正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那一刻意味着,中国传媒市场向世界敞开,中国广电行业从此将搏击于更广阔的商海。国外强势媒体通过几十年的发展,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在节目制作技巧、运作模式、管理方法上都是初出茅庐的国内媒体所不能比的。2004 年全国广电行业收入总和近680 亿,还比不上

美国CNN 新闻网一家的收入。尽管2005 年广电总局才有限制对外资开放节目制作公司合资资格准入,但是国外强势媒体早就通过出售节目,合作制作等各种形势进入中国市场。尤其是2003 年,广电总局批准凤凰资讯台、彭博财经、星空卫视、欧亚体育等媒体在三星级以上涉外宾馆和涉外小区落地的形势,更极大地增加了广电行业的压力和紧迫感。

(二)面临迅速发展的网络媒体的挑战

20 世纪90 年代,多媒体的发展普及和网络技术不断突破瓶颈,使网络媒体迅速发展和成熟。交互式电视网络技术2002 年在法国取得巨大成功,占据80%的电视市场。而技术上三网合一的趋势,在极短时间内就催生出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等新媒体。新一代城市青年在网络时代长大的背景都预示网络媒体未来巨大的发展空间,以及传统媒体将受到的巨大冲击。美国高科技市场调查公司福里斯特研究公司2005 年研究报告表明,到2010 年美国网上广告和促销市场可达260亿美元,将占美国各种广告市场的8%,有望与广播、电视媒体的广告市场规模大体相当。调查还发现,84%的企业计划在2005 年增加网上广告和促销开支,这将使今年的网上广告和促销市场达到147 亿美元,比去年增长23%。78%的广告主和销售商认为,网络搜索引擎广告是比较有效的宣传手段,因此调查预计,网络搜索引擎广告2005年将增长33%,在2010 年达到116 亿美元,而网络页面广告今后5年的年均增长速度将达11%,在2010 年达到80 亿美元。在新技术媒体竞争的压力下,传统的电视广播媒体纷纷在内容形式上作了改进,在节目中更加注重与观众互动,但由于技术平台的限制,无法与网络媒体所能提供的个体性,交互性交流进行竞争。组建广播电视产业集团是信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有利于对广播电视媒体进行深度开发。21 世纪是信息的时代,直播卫星电视、数字压缩技术、多媒体和互联网等崭新技术扑面而来。电视传媒是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上一些重要的电视传媒都在进行跨行业、跨国界的战略性重组和调整。因此,南京广电集团只有牢记广播电视的“喉舌”功能,深刻理会国务院关于广播电视的产业定位,组建广播电视产业集团,才能适应新技术革命的要求,使南京广电集团的事业立于不败之地。

(三)面临电信和广电业务相互开放的竞争

伴随国家对信息产业政策的重大调整,电信业务与广电业务开始相互渗透,目前地区广播电视的行业间竞争空前激烈。与电信相比,如果说电信是老虎,广电行业就是羊。无论是从规模、运营经验、技术水平、自有资金来说,从整体上讲,广电行业都不是电信的对手。何况广电行业块块分割,实力又因此大大削减。

第二章广电集团现有问题的制度分析

经过三年来的摸索,全国成立了18 家广电集团,其他省大多也成立了类似集团的总台。集团化改革在人员激励、节目编排、内容选取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像中央电视台2005 年初一次调整了二十个栏目,荧屏形象确实有不少改观,对聘用人员的招聘进行了规范。例如:央视——赵化勇台长提出以10 个栏目为试点,彻底进行制播分离的改革,除了保留新闻频道,其他频道将逐步全部成为商业经营的专业频道,全部采取市场核算,以广告收入决定栏目生存,也就是实现电视频道的商业化管理。但广电集团全国还没有一个成熟的模式,都还处于“百花齐放”的摸索阶段,因此改革显得有些混乱,存在不少问题。从制度上分析现阶段广电集团的共同问题,主要原因,主要有三种:一是认识不到位;二是利益冲突;三是组织机构设计存在冲突。下面在各节详细分析。

第一节产业属性和事业属性的冲突

在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大趋势下,近年来,广电行业不断推出改革重大举措,如地级市县台转换职能,全国有线电视网络整合、有线台无线台合并,集团化改革等等,认真考察,这些改革在基层几乎都发生“操作变形”。特别是集团化改革,有多少个集团(总台)就有多少种不同的构架和运行模式。使得宣传部、集团(总台)、广电局、与台之间的关系更为复杂。尤其是在集团化过程中,产生了用行政手段解决市场、官本位、文化冲突等一系列问题。究其根源是广电集团的事业属性与产业属性冲突。广电集团作为事业型集团,是事业属性强些,还是产业属性强些?那些资源算事业?那些资源算产业?事业与产业之间如何协调?对广电集团事业属性与产业属性的清楚界定,才能解决广电集团改革中遇到一系列问题。

《焦点访谈》案例分析

一、栏目概况

1、《焦点访谈》是一个电视新闻评论性栏目,以深度报道为主,由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的开办。1994年4月1日正式开播,每天19点38 分在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播出,次日8点22分在这套节目中重播。

2、栏目定位:舆论监督

3、节目形态:每期节目13分钟。

在节目形态上采用演播室主持和现场采访相结合的结构方式,使报道有着落、评论有依据,述与评相互支持、相得益彰。

结构模式为:演播室主持人评论(1分钟左右)+ 新闻事实及陈述(10分钟左右)+ 演播室主持人评论(1分钟左右)

4、报道内容的比例: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2年8月20日,在《焦点访谈》播出的3000多期节目中,属于正面宣传报道的共有2150期,占71%;属于舆论监督的内容,约600期,占20%;

5、节目的策划和实施:

选题原则:领导重视、群众关心、普遍存在

报道方法:主题事件化、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性格化、性格经典语言化

6、制作群体

《焦点访谈》的制作群体由制片人、主持人、编辑、记者和技术人员构成,他们分为四组:中心组是编务会的执行机构,负责节目的策划和协调。记者一组、记者二组聚焦国内,记者三组聚焦国际。《焦点访谈》在节目管理和制作上采用制片人制。台里除了保留审节目的决定权,别的权都给了制片人。制片人是栏目的管理者和节目创作的组织者与把关人,也是节目的第一责任人,对节目的全程制作、经费使用、人员调配具有决定权。新闻评论部是国内将制片人体制引入新闻节目制作的第一家,《焦点访谈》是这种国际上通用的先进管理方法的第一批试验田。

7、用人制度

《焦点访谈》的用人制度主要是聘用制,被一些专家称之为“第二用工制度”。具体岗位聘任由各个制片人实施操作,同时采用编外设岗的方式,扩展人才聘用的外延。

目前有正式人员30人、招聘人员40人、临时人员300人。

实行能进能出的活水机制。

8、成就:

在中国电视新闻界,《焦点访谈》可以说是电视深度报道的一面旗帜。自推出后,一直受到观众的欢迎,长期以来平均收视率一直保持在16%左右,在央视节目中仅次于《新闻联播》。

2002年9月,获得ISO9001:2000质量管理认证证书。

二、内容分析

1、栏目最大特点:用事实说话

《焦点访谈》最初以“实事追踪报道,新闻背景分析,社会热点透视,大众话题评说”为节目定位语,在2001年4月1日节目开播6周年之际,将节目定位语改成更简明扼要的一句话--“用事实说话”。这一定位语不仅高度概括了栏目的最大特点,而且公开倡导新闻的客观性,为更好的进行舆论监督树立了一面鲜明的旗帜。栏目的制作人员认为“用事实说话”,是事业成功的生命线。

在实施中,《焦点访谈》主要是从事实的调查、事实的选择和事实的表现三个环节上实现这一生命线的。

(1)“用事实说话”,首先是要对事实进行调查,这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含义:第一、记者以“第三者”的身份调查事实,努力将事实的基本要素、基本数据核实准确;第二、记者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调查求证,调查求证的过程就是探寻真相的过程,就是挖掘事实本质的过程;第三、调查的过程应该是完整的,过程越完整越有说服力。

(2)“用事实说话”的第二个环节就是对事实的选择,在这里有“三要”-----要高屋建瓴、要敢于出新、要充分考虑效果。

(3)“用事实说话”的第三个环节是事实的表现,在这里涉及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真实性和真实感的关系问题。

关于这个问题,杨继红女士在她的讲座里详细地探讨。

真实是媒介的第一要务,是媒介的基础和生命线。没有人在初衷上想忽略真实。但所拍摄

到的真实,并不等于电视屏幕上所展现出来的真实;编导心中的真实,并不等于观众所相信的真实。真实和真实感,也就是传播的出发点和落点之间有天壤之别。这种差别的大小取决于电视人是否遵从信息传播的规律,是否在运用符合电视传播规律的方法来记录真实的东西。《焦点访谈》一直在努力缩小真实感和真实之间的差距。

在《焦点访谈》的员工们看来,真实传达的规律是两个“不可替代”--不可替代的调查路径,不可替代的采访对象。要把采访路径、采访对象的出场理由清晰地交待给观众,建立起一个台阶,让人物的出场顺着这个台阶一步一步顺理成章地走到电视屏幕前,让节目一步一步到达节目主题所要表达的高度。

人物的出场一定要有铺垫,每一个人物出现在镜头前都应该有理由。

如上图所示,这是一个同心圆。内层的人是最不可替代的,是当事人;其次是参与人,与事件相关;再往外是目击者;最后是知情人。这个同心圆可以无穷地画下去。到了最外一层,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街头采访。要把采访对象层层逼近到不可替代,当内层由于不可抗拒的原因失去了之后,外层就会往里推进,发生地位的转换,从而实现其不可替代性。要不遗余力地寻找最贴近圆心的参访对象,要不断逼近采访对象的身份感,交待他的权威,要把外层的人往里推。

在杨女士看来,电视人要想达到真实感,在操作过程中还应该有几个扪心自问:

一问你的态度是不是质疑的:质疑是一个负责任的态度,它代表了媒介的中立、客观、公立、冷静。当你在层层剖析你的怀疑时,观众的疑问就被释放了。

二问你的方法是不是调查:应该遵循一个调查路径,即从疑问开始,到疑问的释放结束,让观众带着悬念看。

三问是你的事实链是不是连续的:事实链的完整与否决定着事实的说服力。

四问你的选题、采访对象是不是有来由的。

2、核心价值:舆论监督

尽管属于舆论监督内容的报道在所有的报道内容中,比例只占到约21%。但显然,《焦点访谈》之所以安身立命的最核心的价值,乃是其舆论监督的内容。在观众心目中,它的批评性报道是口碑最好的,曝恶鞭丑是它的突出特色,观众多次谈到:几年解决不了的问题,《焦点访谈》13分钟就解决了。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陈力丹的观点,“舆论监督”是一个主谓结构的词组,主语“舆论”,谓语“监督”。意思是公众通过舆论这种意见的形态,对权力机构

和其工作人员,以及社会公众人物自由表达看法的客观效果。表达看法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其中最主要的渠道便是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表达的内容可以是赞扬、建议、批评,其中主要的形式是批评,因为这种形式比赞扬更容易引起关注。“监督”并不意味着就是批评,而是对监督对象进行察看,通过议论形成一种督促,使之在法治的轨道里活动,有益于社会和人民。舆论监督是一种软性的监督,它的力量在于舆论的影响力,影响力不在于它拥有什么有形的权力,而在于舆论造成的一种道德压力。舆论是一定范围内公开表达的公众的集合意见。因而,舆论监督的特点与党和国家机关各个系统的“内参”、“要报”等不同,是公众以公开的、自然形成的集合意见的形态,对监督对象进行察看、督促。

现在我国社会中流通的“舆论监督”,已经不是舆论学意义上的舆论监督了。由于舆论监督主要通过大众传播媒介的渠道,监督的形式又主要以批评为主,因而这个概念演变成了大众媒介的批评报道。报道中包括公众通过媒介反映的意见,也包括不是公众反映的、由媒介自己发现的问题或表达的意见。也可能媒介发表后产生影响,转变成公众的意见。

《焦点访谈》的成功就在于它较好地解决了长期困扰中国新闻界的一个难题:如何既发挥新闻强有力的舆论监督作用,激浊扬清,表达人民的呼声;又能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的党性原则。正确把握两者之间的度,也就是分寸感,是《焦点访谈》成功的一个关键原因。具体看来,《焦点访谈》关于舆论监督的节目,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

(1)公开性

(2)广泛性

(3)报道及处理的及时性

(4)实名制

3、栏目招牌:个性化的评论主持人

新闻评论是媒体的旗帜与号角,一个成熟的、有影响力的电视台必然会有自己的名牌新闻评论主持人。

观众需要的是个性化的主持人。新闻深度报道要想占领更多的领地,必须要办出特色和个性,而个性化的深度报道栏目就必然少不了个性化的主持人。主持人、记者个人的学识、风度、气质、亲和力及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应该成为新闻评论类节目内容和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观众爱屋及乌,被主持人的魅力所吸引后,从而关注节目的内容。

《焦点访谈》一开始就有一个目标:培养出各具特色的中国第一代电视评论员。尽管主持人本身是不能有个人观点的,他是以媒体的角度去传达的,所表达的观点是媒体的观点,但是,

《焦点访谈》栏目始终提倡主持人的个性化表达,注重用主持人的人格魅力来塑造媒体形象。九年以来,《焦点访谈》成功地造就了中国一批著名的电视新闻评论主持人,代表中国主持人最高水平的“金话筒”奖,历届获奖者当中都有《焦点访谈》的主持人。

《焦点访谈》目前的主持人有白岩松、敬一丹、水均益、方宏进及柏杨、翟树杰、方静等。他们专业背景不同,各有专长,主持风格各异。白岩松看待问题深刻独到,有着强烈的表达欲,现场发挥常妙语连珠,主持时的激情和锐气能给观众深刻的感染;敬一丹做过多年播音工作,有丰富的电视采编经验,女性角色使得她在主持时有一种有别于其他主持人的从容、冷静、大气和自如,对观众的亲和力强;水均益学外语出身,作过多年的新华社记者,有报道国际问题的优势;方宏进本科学物理,研究生读社会学,宽泛的知识结构使他能够游刃有余地驾驭许多话题。柏杨、翟树杰和方静是在《焦点访谈》的发展过程中加入进来的主持人,也各有突出的个性特点,柏杨是从记者一线成长起来的,有锐利有朝气;翟树杰在评论时一般喜欢从大处着眼,视野站的较高,风格朴实、沉稳;方静北京广播学院播音专业毕业,做过CCTV-4《中国报道》的主持人,有年轻人的朝气、气质清新。

4、产生背景:应运而生

《焦点访谈》的诞生,是中国改革开放发展到一定阶段水到渠成的必然结果。1992年邓小平同志发表南巡讲话,提出要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全国各行业纷纷响应,掀起又一轮的改革浪潮。中宣部1993年的工作要点中提出:新闻媒体要抓热点问题,引导社会舆论。中国电视人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再次拉开新闻改革的序幕。1993年4月,中央电视台在早间时段推出新闻杂志栏目《东方时空》,其中的一个板块《焦点时刻》,因为及时反映国内外热点问题,触及一些尖锐的社会现象,纪实的手法和平民的视角非常贴近生活,迅速赢得了观众认可和喜爱。《焦点时刻》的成功,为以后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奠定了基础。但由于它包裹在《东方时空》的整个板块当中,其独特的舆论监督特色难以凸现,而且在早间播出,收视率有限,无法发挥舆论监督的巨大威力。在晚间黄金时段推出一个深度新闻评论报道栏目便成为中央电视台的必然选择,由此,以舆论监督为定位的《焦点访谈》便应运而生。

三、效应评价

1、《焦点访谈》的影响:

(1)对全国新闻界,(2)尤其是电视新闻界的示范效应

《焦点访谈》在全国迅速产生示范效应,各省市台都在黄金时段上了模仿《焦点访谈》的曝光节目。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电视台除西藏、青海外,共开设关注热点、舆论监督节

目60个,全国31家省级党报都设有此类节目。

(2)促进了深度报道、新闻评论类节目的发展。

(3)对国家政治民主的发展有一定作用。

2、影响的不利方面:

过热的模仿未必是一种好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对电视评论的长远发展可能还会起着阻碍作用。

阻碍了创造其他更多的新闻评论形式的可能性。《焦点访谈》只是很好地利用和发展了述评这一种评论形式,在电视评论这个大花园里,还应该有大量的空白点可以进行挖掘。当一个新闻评论栏目出台时,总该有一点儿创造性,电视人的脑子不能被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套住。令人遗憾的是,在我国电视界,不少人似乎认为,《焦点访谈》是电视评论的惟一形式,很少有人再去挖掘其他的电视评论形式了。目前,各省市台的评论性节目多数是《焦点访谈》的“克隆”产品。各台报道内容大同小异,拍摄手法、节目样式、编排程序以及播音员、主持人的架势也几乎与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一致。这样一来,让观众也以为电视评论就是《焦点访谈》这种样子,而一些电视人也不再去探寻其他的电视评论形式。众所周知,报纸、广播评论有许多种表现形式,如社论、短评、述评、谈话评论、编者按语、评论员文章、专栏评论等,这都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摸索出来的评论形式。《焦点访谈》只是把报刊述评和谈话评论很好地结合起来,还应该有其他更多的电视评论形式。

四、成功原因

1、客观的外部原因:

(1)电视媒介广泛的传播能量

这是和其他类型的媒体上的舆论监督类栏目相比较而言的。电视媒体具有声画一致的特点,无论是对事件过程的真实记录、还是对事件现场的真实再现,或者是被访者的言行的客观展示,都是实现“用事实说话”的有力工具。也就是说,受众对电视画面容易产生一种崇拜感。这种崇拜使得电视媒体的舆论监督节目明显地具有更高的实证性。

(2)背靠中央电视台的独特优势

梁建增曾经说过,“《焦点访谈》之所以成为中国电视的常青树,是因为它背靠中央电视台这棵大树,依赖于中央电视台强势媒体的强大影响力。”《焦点访谈》由此而获得的一些得天独厚的条件,是其他同类媒介上的同样内容的专题节目所无法与之竞争的,这是体制上的事

情。就这一点而言,除了省级电视台在本省范围内的模仿外,多数其他媒介是无法仿效。

(3)党中央和政府的支持

《焦点访谈》的节目,有相当部分是正面宣传党的精神和一些典型。它的揭露性报道的威力,也主要在于以揭露问题的形式告之社会,党中央当前正在着力解决哪方面的问题,具有明显的政策导向作用,从而得到党中央的支持。这个节目的实际意义已经超出了监督者和具体监督对象,而是党和中央政府通过这个惟一的全国性电视媒介,以这种反面揭露的形式晓喻社会以正确的政策,明确规范,协调当前全国工作的布局。

1997年12月29日上午11时,李鹏总理等中央领导来到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演播室进行了视察,临走时,李鹏总理欣然题词:“焦点访谈,表扬先进,批评落后,伸张正义”。

1998年10月7日,朱镕基总理到中央电视台视察时,特意为《焦点访谈》赠言:“群众喉舌,舆论监督,政府镜鉴,改革尖兵”,称“每日必看《焦点访谈》,从中可以得到第一手的材料”,并多次以《焦点访谈》报道的内容为依据阐述国家的方针政策,对有关方面的工作做出决策指导,甚至说《焦点访谈》“是中央工作的一部分”。

2002年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开设了《焦点访谈》督查情况反馈机制。

(4)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

长期以来,国内电视台的主要新闻栏目中没有固定的舆论监督阵地。《焦点访谈》的出现,恰巧是填补了这一空缺。

(5)节目播放时间处于黄金时段。

(6)大量的群众来信,构成了其独特的资源优势。

2、主观的内部原因

(1)栏目编采人员自身的能力

具有较高的社会责任意识、把握政策的能力以及节目制作技巧。

(2)用事实说话

梁建曾就把《焦点访谈》的成功归功于“体现了用事实说话的要求”。虽然2000年《焦点访谈》的定位语才从“时事追踪报道,新闻背景分析,社会热点透视,大众话题评说”改为“用事实说话”,但《焦点访谈》在“实际操作中一直是按这个要求来做的”。

(3)舆论监督的建设性立场

从选题到具体操作,《焦点访谈》都最大限度地考虑到中国的现实国情和现阶段问题的可解决性,“帮忙”而不“添乱”,以理智和成熟的心态抨击时弊、揭露黑暗。

(4)平民视角,注重策划

(5)用人制度的改革

五、存在问题

居安思危,《焦点访谈》也存在一些影响其更好的发展的一些问题。

值得关注的是,《焦点访谈》在保持了相对收视率高排名的同时,近年来的绝对收视率却有了较明显的下降。在能找到的《焦点访谈》从1998年1月份至2000年12月份的收视率,计算出1998年到2000年每年的平均收视率分别为29.57%、27.00%、23.86%,1996年《焦点访谈》的收视率就比1995年下降了5个百分点。

1、节目的自身超越问题

《焦点访谈》节目到今年的4月1日就已经9年了,作为一个开播9年的节目,在操作中如何,如何克服或者说尽量减少自我复制,做到不断的自我超越和创新,是一个关键的问题。

《焦点访谈》的制片人梁建曾对此深有体会:“一方面栏目做得久了,主题不可避免地有重复性,手法也容易重复。成熟是一件好事,也是一件坏事。成熟往往意味着固步自封,难以突破。”而观众则往往都是有一种求新求变的心理,一成不变的节目形态,就有被观众遗忘的危险。

栏目的受众群也是在不断的成长和变化的,一方面,原先的受众经过9年的洗礼,收视习惯、欣赏口味等都会发生一些变化;另外一方面,主要受众群也在发生着变化,原先的边缘受众群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进入主要受众群,他们的特征要求等会带有自身的时代的特点。只有根据受众不断变化着的需求不断调整栏目的形态,不断创新,才能使《焦点访谈》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2、追踪报道的质量问题

追踪报道是《焦点访谈》节目反馈中的一种重要的处理方式,是表明其舆论监督的建设性立场的重要途径。但在操作过程中,仍存在一些值得注意和改正的地方。这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有一些报道缺乏应有的广度和深度;一些报道信息少,时效性差;有一些报道对“度”把握不准,有变相的表扬稿之嫌。

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在观众中产生一些看法,认为追踪报道就是为被批评的单位讲好话,“打一巴掌揉三揉”,这显然对《焦点访谈》要实现的舆论监督的任务是不相符的,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焦点访谈》的声誉;此外,便是导致新闻单位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被夸大了,群众有问题找《焦点访谈》、找新闻媒体,这可以理解为是对新闻单位的信任,但从另一个

角度讲,新闻媒体并不是政府机关,不具有解决问题的法定权利,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利于培养人们的正常解决问题的程序的。

3、《焦点访谈》面临的竞争环境在加剧

首先,是中央电视台各频道开办的一些同等类型的深度报道类的栏目,如《新闻调查》。还有许多栏目正逐渐加大监督力度,如《新闻30分》、《现在播报》、《晚间新闻报道》以及《今日说法》等。而且,这些栏目的制作周期比《焦点访谈》相对要短,时效性较强,因而在一些大的事件报道中会占有“先机”,“抢”走部分观众。

其次,《焦点访谈》播出后,我国各地的省、市(地区)乃至县电视台纷纷推出了自己的“小焦点访谈”。这些栏目虽然没有《焦点访谈》依托中央级大台优越的资源,但无论在内容、形式还是手法上,和《焦点访谈》的“同质度”都很高。加上报道的新闻事件在地域上更贴近当地百姓,这些栏目也会分流《焦点访谈》的一些观众。

再次,国外同等类型的电视节目的冲击。

4、深度报道和新闻的时效性的矛盾。

《焦点访谈》对自己的定性是深度报道为主的电视新闻评论性栏目,新闻的基本价值之一便是时效性,要对发生的事实做出迅速的反应;同时,作为深度报道,要取得好的质量,又必须从选题、策划、采访、制作、审查等一系列环节加以精工细作,这自然而然对需要的时间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这两者的矛盾互动,在《焦点访谈》也《新闻调查》和《现在播报》等栏目的竞争中表现得比较突出,对《焦点访谈》是一把双刃剑,解决不好,就很容易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广播电视的社会影响案例

传播学者指出,大众传播媒介的主要社会功能是传递信息、监测环境,使社会文化代代相传。广播电视由于其受众的广泛性,引起了传播和社会学界的高度重视,一系列既有的研究成果表明,广播电视的社会影响是非常巨大和深远的。这里仅列举几个在大众传播学界研究证实了的有关广播电视传播效果和社会影响的案例。

一、“火星人入侵地球"——广播的强大威力上世纪30年代末,美国一家电台播出了一个关于火星人人侵地球的广播剧。尽管在播出期间,电台不断告诉听众,这只是一个虚构的科幻故事,但还是在全社会引起了巨大的恐慌,故事描述的火星人登陆地点新泽西州,无数市民因惊吓而纷纷逃离。事发之后,普林斯顿广播研究中心旋即开始调查,发现当时至少有600万以上的美国人收听了广播,其中有28%的人(约170万人)误以为是新闻广播而非科幻广播剧,这中间的70%(约120万人)受到惊吓,而在新泽西州附近对 l35名听众做的访谈显示,除受访者中的28人外,其他107人均因节目而受到惊吓。造成恐慌的原因,除了当时收音机在公众心目中威信极高、人们对战争和经济危机余悸犹存外,该广播剧“描写逼真、情节细腻、音响效果极佳”,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①。元独有偶,数年后,火星人人侵地球的故事又在智利和秘鲁重演,同样是广播剧,同样逼真的音响效果,同样电台也不断警告说是开玩笑,但同样没有什么人理会关于虚构故事的警告,于是同样造成了社会的惊慌。广播的强大威力由此可见一斑。

二、客厅里的民主——电视和当代政治现代社会中政治的运作离开电视几乎是不可想象的。电视一方面给各种政治力量和政坛要员提供了一个特殊的活动场景,另一方面也把政治带进家庭,带进客厅,进而由于其传播的渗透性而确立起自身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特殊地位。在西方国家,以研究大众传播媒介和竞选活动关系为主要对象的政治传播,作为传播学经验学派的主流之一,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成果,而电视的作用,是其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一位美国学者认为,“美国的政治与电视已经纠结得难解难分,所有的政治活动都在为适应电视这一舞台而变化着。”②美国历届总统大选时两党候选人的电视辩论,起始于1960年,如今已经作为美国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被延续下来,从 l960年肯尼迪通过电视辩论战胜对手尼克松入主白宫后感慨“电视改变了潮流”,到尼克松在其回忆录中语重心长地说“要学会使用电视”,再到1996年克林顿在竞选的最后阶段,每天花 l20—150万美元做电视竞选广告③,不难看出,“形象政治”、“电视明星总统”已经成为当代美国政治的重要特点。

三、“电视的一代"——电视与青少年社会化始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的涵化理论研究表明,电视暴力内容不仅会对青少年的行为产生影响,而且电视内容也会影响到人的态度、价值、思想方式等内心世界。尽管该理论在学界受到了来自各方的批评,但具体之电视暴力内容是否会引起青少年的攻击性行为,一直到电视在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扮演的角色,都是西方传播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界非常关心且至今尚无定论的问题。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相关的研究表明,电视是青少年接触最多的媒介,对于这些伴随着电视机成长、生活在电视日常化时代的“电视的一代”,电视文化必然在他们的生活中发生影响。我国的传播学者的研究表明,儿童接触媒介对其道德发展、现代观念、社会化确实有显著影响。在一定社会因素影响下,儿童接触印刷媒介频度越高、越喜欢媒介纪实性内容,就越有利于儿童道德、现代观念、社会化的发展——即传播有利于儿童的影响条件是:儿童接触印刷媒介的频度高和儿童喜欢媒介纪实性内容①。有学者将媒介对青少年产生正面影响的条件研究归结为“少看电视多看书”②,从另一个侧面表达了对电视文化之于青少年社会化影响的忧虑与关注。

电视台广播稿案例分析

电视台广播稿案例分析 近年来,电视台广播稿案例分析成为了新闻界和传媒领域的热门话题。电视台 广播稿是指在电视节目中播出的文字内容,它承载着新闻信息的传递和观众对节目的理解。本文将以一个具体案例为例,分析电视台广播稿的特点和影响。 案例:某电视台新闻节目中的广播稿 这个案例是关于一桩重大交通事故的报道。广播稿的内容如下: "今天早上7点30分,发生了一起严重的交通事故。一辆货车与一辆小轿车相撞,造成了多人受伤。事故发生在XX路口,目前交通已经严重拥堵。救援人员已经赶到现场,受伤人员正在紧急救治中。警方正在调查事故原因,目前尚无确切消息。请大家避免经过该路段,以免造成进一步的交通拥堵。我们将持续关注此事并及时向大家通报最新消息。" 这段广播稿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它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概括了事故的发生时间、地点和影响。这样的写法 有利于观众快速了解事件的基本情况。 其次,广播稿注重事实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它没有对事故原因进行猜测或臆测,而是强调了警方正在调查的事实。这样的写法有助于避免不必要的误导和引发舆论的偏见。 然后,广播稿强调了救援和警方的行动。这体现了电视台的社会责任感,也是 对广大观众的负责。通过及时报道救援进展和警方调查情况,广播稿提供了观众所关心的信息。 最后,广播稿提出了观众需要采取的行动建议。它提醒观众避免经过该路段, 以免造成进一步的交通拥堵。这样的写法体现了电视台对观众的关怀和提供实用信息的用心。

总的来说,这个案例中的广播稿体现了电视台广播稿的特点和影响。它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概括了事故情况,注重客观准确地传递信息,关注救援和警方行动,并提供观众需要采取的行动建议。这种类型的广播稿在电视节目中起到了传递信息、引导观众行为和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作用。 通过对这个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电视台广播稿的特点和影响。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应该注重广播稿的准确性和客观性,关注观众的需求,并提供实用的信息和建议。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观众,为社会传媒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广播电视考研案例真题

广播电视考研案例真题 广播电视考研案例真题 广播电视专业是一门涵盖广播、电视、电影等媒体领域的学科,考研是广播电 视专业学生晋升研究生阶段的重要途径之一。为了更好地帮助广播电视专业学 生备考,我们将通过一些真题案例,讨论广播电视考研的相关问题。 案例一:广播电视节目制作 某电视台决定推出一档全新的娱乐节目,你被选为该节目的制片人,请你详细 阐述你的节目构思、制作流程以及节目的特色。 在构思节目时,首先要明确目标受众群体。根据目标受众的喜好和需求,选择 适合的节目形式和内容。例如,如果目标受众是年轻人,可以考虑推出一档音 乐选秀节目,通过选拔优秀的音乐人才来吸引观众。 在制作流程上,要注意节目的策划、预算、拍摄和后期制作等环节。首先,进 行节目策划,明确节目的主题、形式和内容。然后,制定预算,包括场地租赁、设备购置、人员费用等方面。接下来,进行拍摄,选择合适的拍摄地点和摄影师,确保画面质量。最后,进行后期制作,包括剪辑、配乐、特效等环节,使 节目更加精彩。 节目的特色是吸引观众的重要因素。可以通过独特的节目形式、新颖的内容设置、搭配适合的主持人等方式来打造节目的特色。例如,可以引入互动环节, 让观众参与节目的决策和评选过程,增加观众的参与感和忠诚度。 案例二:广播电视新闻报道 某电视台决定推出一档全新的新闻节目,你被选为该节目的主持人,请你详细 阐述你的新闻报道理念、采访技巧以及节目的特色。

在新闻报道理念上,要坚持客观、公正、真实的原则。新闻是传递信息的重要 渠道,要确保报道的准确性和可信度。同时,要关注社会热点、人民群众关心 的问题,通过深入调查和采访,展现问题的全貌和背后的真相。 在采访技巧上,要注重沟通和理解。采访对象可能来自不同的背景和行业,要 善于与他们建立起良好的沟通关系,以获取更多的信息和观点。同时,要善于 提问,通过针对性的问题引导采访对象进行深入的回答。 节目的特色是吸引观众的关键。可以通过独特的报道方式、选题的深度和广度、嘉宾的选择等方式来打造节目的特色。例如,可以引入专家解读环节,邀请权 威人士对热点问题进行解读和分析,提供更多的角度和观点。 通过以上两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广播电视考研的内容涉及节目制作、新闻报 道等多个方面。在备考过程中,需要广播电视专业学生全面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同时,要注重实践和实践经验的积累,通过参 与学校或社会的相关实践活动,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总之,广播电视考研是一个综合能力的考察过程,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 识和技能,同时注重实践和创新。通过真题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可以帮助学生 更好地理解考研内容和要求,为备考提供指导和帮助。希望广播电视专业学生 能够在备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广播电视节目创新创优案例分享

广播电视节目创新创优案例分享 一、引言 广播电视节目作为传统媒体形式,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新媒体的兴起,广播电视节目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为了适应时代的变迁,广播电视节目需要进行创新和优化,以保持其吸引力和竞争力。 二、创新的必要性 2.1 市场竞争压力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观众的媒体选择变得更加多样化。传统的广播电视节目面临着来自互联网平台、社交媒体等新兴媒体的竞争压力。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创新是必不可少的。 2.2 观众需求的变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观众对于广播电视节目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观众更加注重个性化、多样化的内容,他们希望能够在广播电视节目中找到自己的共鸣和价值。 三、创新案例分享 3.1 《声临其境》 《声临其境》是一档由浙江卫视推出的创新节目,通过声音模仿的形式让观众猜测出演员模仿的是哪位名人。这档节目创新之处在于将声音与视觉分离,通过声音的表演来挑战观众的感官,给观众带来全新的观赏体验。 3.2 《中国好声音》 《中国好声音》是一档由浙江卫视推出的音乐选秀节目。这档节目创新之处在于注重音乐的原创性和个性化。相比于传统的选秀节目,这档节目更加注重音乐人才的创作能力和独特性,为观众呈现出一批有实力和个性的音乐人。

3.3 《爸爸去哪儿》 《爸爸去哪儿》是一档由湖南卫视推出的亲子真人秀节目。这档节目创新之处在于将明星爸爸和他们的孩子们放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进行互动,通过真实的亲子关系展现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引起观众的共鸣。 3.4 《奇葩说》 《奇葩说》是一档由浙江卫视推出的辩论类节目。这档节目创新之处在于将辩论的形式融入到娱乐节目中,通过选手们的争论和辩驳来展现出不同的观点和思维方式。这档节目引发了观众对于思辨和思考的兴趣,成为了一种新的文化现象。 四、创新的影响与启示 4.1 提升观众体验 这些创新的广播电视节目通过独特的形式和内容,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观赏体验。观众通过参与其中,感受到了更多的乐趣和共鸣。 4.2 拓宽媒体影响力 创新的广播电视节目通过与互联网平台的结合,拓宽了媒体的影响力。观众可以通过多个渠道获取节目内容,提高了节目的传播效果和影响力。 4.3 增加广告收入 这些创新的广播电视节目通过提升观众的黏性和关注度,吸引了更多的广告商。广告商愿意在这些节目中投放广告,从而增加了广播电视节目的收入。 五、总结 广播电视节目创新创优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分享一些成功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创新的广播电视节目不仅提升了观众的体验,拓宽了媒体的影响力,还为广播电视节目带来了更多的商业机会。在未来的发展中,广播电视节目需要不断创新,满足观众的需求,才能保持其竞争力和影响力。

广播电视新闻案例

例一: 《人民日报》: 我国翻译出版界辛勤努力 马恩全集50卷中文版全部出齐 收入2000多篇著作,4000多封书信,400多件文献资料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50卷中文版全都出齐 例二: 《警钟,在千里铁道线上长鸣》 (出汽笛声,由弱至强,约三四秒。) (压低混播。) 记者:?各位听众,我们是浙江电台记者海娟和俞良训,现在位于杭州闸口的杭州铁路分局机务段做现场采访。今天是3月24日——它对铁路职工来说,是个永远难忘的日子——三年前的今天,因司机失职,在上海匡巷发生了震惊中外的旅客列车正面相撞事故,损失惨重。为了不让历史悲剧重演,杭州铁路分局三万名干部职工从2月24日起,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让历史铭记这一天’安全系列教育活动,今天是这一活动的最后一天。当时针指向14点19分,也就是三年前列车在匡巷撞车时间,杭州铁路分局近千公里的铁路干、支线上同时拉响了高亢而沉重的救援汽笛,时间长达一分钟。? (混播止。出汽笛声,约二三秒止。) 记者:?汽笛声,在空中久久回荡。记者看到,在场的不论是分局领导还是司机、检修工,都神情肃穆。在检修车间,记者找到了当年的事故责任者之一、被判刑三年、已于去年3月得到假释的原机车副司机刘国隆,请他谈点感受。? (出刘国隆讲话录音。) (记者先讲述。再到工人师傅的讲话音响和局长的讲话音响。) 记者:?是的,这是长鸣不息的警钟。现在,杭州铁路分局干部、职工的安全意识比过去更加强了。我们想,这警钟,对各行各业来说,也应该是长鸣不息的。? (出汽笛声。渐隐。) 例三:《国庆节,中英街国旗高悬》 导语: 今天,以一街两制闻名全国的深圳沙头角镇中英街,第一次在街两旁国旗高悬,给这条具有百年历史的老街增添了新的景观。 请看报道。 解说词: 今天,中英街港方一侧的店铺家家都不约而同地挂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深圳一侧的国旗交相辉映,给这条饱经沧桑的小街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气氛。 (采访武警中队指导员梁求新、游客。) 当问起街道另一侧的香港同胞今年为什么挂国旗时,他们纷纷表达着自己的心愿。

广播电视新闻评论经典案例

广播电视新闻评论经典案例 1. 庆祝十九大胜利召开:十九大是我国在新时代背景下召开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会。广播电视新闻报道中,通过对大会胜利召开的报道和评论,展示了我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表达了人民对党和国家领导层的支持和拥护。 2. 报道奥运会开幕式:奥运会开幕式是一个国家形象的窗口。广播电视新闻中,对奥运会开幕式的报道和评论,不仅展示了举办国的文化底蕴和国家形象,还传递了友谊、和平、团结等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 3. 重大自然灾害报道:当国家遭受重大自然灾害时,广播电视新闻报道起到了及时传递信息、组织救援和安抚民心的重要作用。通过对灾情的报道和评论,广播电视新闻向全国人民传递了关爱和援助的力量,也提醒人们关注自然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4. 高铁建设和运营报道:高铁是我国科技进步和交通发展的象征。广播电视新闻报道中,对高铁建设和运营的报道和评论,展示了我国在交通领域的成就,传递了科技创新和现代化发展的信号,也提醒人们关注交通安全和环境保护。 5. 重大疫情报道:当国家面临重大疫情时,广播电视新闻报道起到了及时传递信息、宣传预防知识和组织抗疫的重要作用。通过对疫情的报道和评论,广播电视新闻向全国人民传递了防控疫情的重要

性,也提醒人们关注公共卫生和个人健康。 6. 社会公益广告播出:社会公益广告是广播电视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社会公益广告的播出和评论,广播电视新闻传递了社会责任和公共意识的重要性,提醒人们关注弱势群体、环境保护、交通安全等社会问题。 7. 战争报道:当国家面临战争时,广播电视新闻报道起到了及时传递信息、鼓舞民心和宣传战绩的重要作用。通过对战争的报道和评论,广播电视新闻向全国人民传递了团结和抗战精神,也提醒人们关注和平与安全的重要性。 8. 政府工作报告报道:政府工作报告是国家发展的总体规划和重要指导文件。广播电视新闻对政府工作报告的报道和评论,展示了政府的决策和举措,传递了国家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也提醒人们关注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 9. 重大科技突破报道:当国家取得重大科技突破时,广播电视新闻报道起到了及时传递信息、宣传科技进步和激发创新热情的重要作用。通过对科技突破的报道和评论,广播电视新闻展示了国家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也提醒人们关注科技发展对国家和人民的影响。 10. 文化艺术活动报道:文化艺术活动是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播电视新闻对文化艺术活动的报道和评论,传递了艺术审美和人文关怀的重要性,展示了国家文化底蕴和民族精神,也提醒

广播电视 人才队伍建设典型案例

广播电视人才队伍建设典型案例 广播电视人才队伍建设是推动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通过培养和引进优秀的广播电视人才,可以提高广播电视节目的质量和水平,满足观众的需求。下面列举了十个典型的广播电视人才队伍建设案例。 1.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千人计划”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实施了“千人计划”,通过引进国内外优秀的广播电视人才,加强广播电视节目的创作和制作能力。这一计划吸引了一大批海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和优秀人才,为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2.优秀广播电视人才培养计划 各级广播电视台和学校开展了一系列优秀广播电视人才培养计划,包括选派人才赴国内外名校深造、组织专业培训班和实习项目等。通过这些培养计划,培养了大量的优秀广播电视人才,为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 3.广播电视人才选拔赛 为了挖掘和培养广播电视人才,各地举办了广播电视人才选拔赛。这些选拔赛通过评委评选和观众投票等方式,选拔出具有潜力和实力的广播电视人才,并提供相应的培训和发展机会。 4.跨界交流与合作

广播电视界与其他行业的交流与合作,也为广播电视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例如,与文化艺术、新闻传媒、科技创新等相关领域进行跨界合作,可以促进广播电视人才的多元化发展。 5.广播电视人才评选奖励机制 建立广播电视人才评选奖励机制,可以激励广播电视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评选出一批具有杰出贡献和示范引领作用的广播电视人才,并给予相应的奖励和荣誉,可以为广播电视人才队伍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6.广播电视人才交流平台 建立广播电视人才交流平台,可以促进广播电视人才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这些平台可以包括线上线下的交流活动、论坛和研讨会等,为广播电视人才提供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7.广播电视人才培训基地 建设广播电视人才培训基地,可以提供专业化、系统化的培训课程和实践机会,提升广播电视人才的专业素养和能力水平。这些培训基地可以与高校、研究所和广播电视机构合作,共同打造具有国际水平的广播电视人才培养体系。 8.广播电视人才导师制度 建立广播电视人才导师制度,通过与资深广播电视从业者的对接和指导,帮助新人更好地成长和发展。导师可以为新人提供经验分享、

传媒经典案例

传媒经典案例 1. 苹果公司的广告 苹果公司在传媒领域有许多经典案例,其中最著名的是1984年的苹果电视广告。这则广告以乔布斯为导演,展现了一种反叛主义的主题,暗指传统的计算机产业被苹果公司的创新所颠覆。这则广告在播出后立即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成为传媒史上的经典之作。 2. 纽约时报披露维基解密秘密文件 2010年,纽约时报、卫报和德国《明镜周刊》共同披露了由维基解密泄露的美国外交电文和军事文件。这些文件暴露了美国政府在全球各地的秘密行动和外交政策,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这个案例不仅揭示了传媒的调查报道力量,也引发了对言论自由和政府透明度的讨论。 3. CNN报道海湾战争 1990年,CNN成为首个在实时直播中报道战争的电视新闻机构。CNN的记者在伊拉克和沙特阿拉伯之间的沙漠中设立了直播基地,向全球观众传递了实时的战争信息。这一报道方式改变了传媒行业的格局,提高了电视新闻的实时性和全球覆盖范围。 4. 脸书与剑桥分析数据泄露事件 2018年,脸书与英国数据分析公司剑桥分析之间的数据泄露丑闻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关注和争议。剑桥分析通过脸书的用户调查数据,为政治活动家和选举竞选人提供了定制的选民操纵策略。这一事件揭示了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在数字化时代的

重要性,并引发了对社交媒体平台监管的讨论。 5. 华盛顿邮报的“沃特戈特案” 1972年,华盛顿邮报的两名记者鲍勃·伍德沃德(Bob Woodward)和卡尔·伯恩斯坦(Carl Bernstein)揭露了尼克松政府的捕水门事件。他们通过长时间的调查报道和保密消息的揭示,最终揭开了政府内部的丑闻和腐败。他们的报道不仅导致了尼克松总统的辞职,也树立了新闻媒体揭露政府丑闻的权威地位。

广播电视违法案例

广播电视违法案例 国家工商总局公布了2017年第三批虚假违法广告典型案例,查处了包括双鸭山广播电视台、海市广播电视台等在内的 5家广播电视台。 日前,国家工商总局公布了2017年第三批虚假违法广告 典型案例,5家广播电视台被查处。 查处案例主要聚焦在保健食品、医疗器械虚假夸张的宣传上。 其中,双鸭山广播电视台以健康讲座形式变相发布广告,对药品的功效、治愈率、有效率、安全性做出保证性承诺;海市广播电视台发布违法保健食品广告案,利用专家、患者的名义和形象作证明,含有表示功效、安全性的断言或者保证;云南广播电视台发布违法医疗器械广告案,未按广告审查批准内容播出,含有表示功效、安全性的断言或者保证,出现了专家、患者名义作证明等内容;甘肃省广播电影电视总台(集团)发布违法广告案,含有明示或者暗示保本、无风险或者保收益等内容;新疆电视台发布违法食品、保健食品广告案,涉及疾病治疗功能、医疗用语等内容。 事实上,自2015年9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广告法》,就已对涉及相关违法、违规内容的广播电视台进行严格要求,力求建立规范的广播电视市场秩序。

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十七条规定,除医疗、药品、医疗器械广告外,禁止其他任何广告涉及疾病治疗功能,并不得使用医疗用语或者易使推销的商品与药品、医疗器械相混淆的用语;第十九条规定,广播电台、电视台、报刊音像出版单位、互联网息服务提供者不得以介绍健康、养生知识等形式变相发布医疗、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广告等。 工商总局近期查处的部分典型案例公布如下: 一、北京创客互动科技有限公司发布违法广告案 二、双鸭山广播电视台发布违法广告案 当事人在所属新闻综合广播、交通广播频率发布“百合康 越橘叶黄素软胶囊”“本元首脑胶囊”等10个产品违法广告,当 事人未健全广告承接登记、审核管理制度,未认真履行广告审查义务,以健康讲座形式变相发布广告,对药品的功效、治愈率、有效率、安全性做出保证性承诺,对商品的功能、用途、成分进行虚假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违反了《广告法》第十六条、第十九条、第二十八条等规定。2017年11月,双鸭 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作出行政处罚,责令当事人停止发布违法广告,罚款万元。 三、上海华与华营销咨询有限公司设计违法广告案 当事人为华夏幸福基业股份有限公司在动车组列车展牌媒体及航机杂志上设计广告。广告中使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未将国界线完整、准确的表示,损害了国家尊严及利益。且当

广播电视局正反两面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典型案例分析报告

广播电视局正反两面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典型案例分析报告 广播电视局正反两面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典型案例分析报告 昔日的广播电视局由于人少事多,“一人兼多职、一岗负多责”的现象尤其突出,记者既要履行好记者职责又要搞好后勤管理工作,后勤管理人员不仅要搞好后勤管理保障工作还要兼任记者的现象。这样使记者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不能更精深地做好新闻报道工作;使后勤管理人员不能一心一意地搞好后勤管理保障工作;从而使广播电视局整体工作推进缓慢。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对此,广播电视局千方百计破解发展难题,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广播电视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这次“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广播电视局结合“解放思想大讨论”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两个活动,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为总要求,以“解放思想有新提高、事业改革有新成效、创新发展有新举措”和“精品立台、形象塑台、科学办台”为目标,促进广播电视新闻宣传工作和事业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广播电视局借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东风,千方百计破解发展难题,通过努力,探索出了一条广播电视科学发展的新路子。 1、围绕广播电视新闻宣传这一中心工作,制定完善了《县广播电视局规章制度》、《溪洛渡电视台绩效考核办法》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做到制度当家、按章办事。 2、起,广播电视局借着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东风,建立了“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机制,每年12月份,广播电视局本着“自愿报名,自主择岗”的原则,对所有岗位进行轮岗,把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优秀人才选拔到广播电视局重要的工作岗位上去,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调动了广播电视局干部职工的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3、,县广播电视局围绕“精品立台、形象塑台、科学办台”的理念,把广播电视局的全体职工分为专业技术和后勤管理工作人员两大类进行科学、人本的管理,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把全体职工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广播电视科学发展上来,凝心聚力、群策群力、共克时艰推动广播电视各项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4、要求专业技术人员要切实提高专业技能和业务水平。着重在专业技术上下工夫,坚持以“专业实践”促“专业理论”,树立积极为全县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添砖加瓦的奋斗方向,把专业技术工作作为提升广播电视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的一个重要环节予以高度重视,营造广播电视浓厚的科学发展气氛;真正充当好县委、政府的喉舌,发挥好为县委、政府决策服务的职能,紧紧围绕县委政府的重大决策和中心工作搞好新闻宣传研究,多出成果、出好成果。专业技术人员要在认真搞好专业技术工作的同时,坚持积极着眼于为县委、政府决策服务,发挥“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为社会服务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以较高的热情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从事新闻研究和开展社会调查工作;加强对年轻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创造条件让他们参加各种业务培训学习,平时多给他们交任务压担子,提高他们的实践水平,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到省、市参加各种专业业务培训学习,使专业技术人员经过专业系统全面的学习得到迅速的提高;创新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结合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结构和岗位要求,适时地调整培训计划,分类培训、按需培训,真正体现学为所需、学有所获,学有所用。 5、要求后勤管理人员,要在提供有力后勤保障,提高服务质量上下工夫。努力做到责、权、利相统一。明确职责,确保认真履职;赋予权力,确保决策得以实现;相对均衡利益分配,重点向重要、工作任务繁重的岗位和重要岗位倾斜。后勤管理人员可以本着自愿的原则参加专业技术工作,确保了后勤管理人员的心态平和,克服了心理冷漠,思想懒惰,工作推委扯皮、拖拉懒散的

电视节目制作中的导演艺术案例分析

电视节目制作中的导演艺术案例分析【引言】 在电视节目中,导演是至关重要的一个角色。导演通过精心的策划 和艺术的处理,将故事或主题呈现给观众,影响着整个节目的质量和 观赏性。本文将通过分析几个电视节目制作中的导演艺术案例,探讨 导演在节目中发挥的作用。 【案例一:《中国诗词大会》】 《中国诗词大会》是一档热门的文化类节目,每期邀请明星嘉宾与 观众一起比赛诗词知识。导演在这个节目的制作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 作用。首先,导演通过精心的选题和策划,让每一期的节目内容丰富 多样,既有经典古诗词的比拼,也有创意题材的创作。其次,导演在 节目中的镜头运用上也有独到之处。通过巧妙的镜头切换和画面呈现,导演将参赛选手和观众之间的交流和紧张气氛传达得淋漓尽致,增加 了观众的观赏体验。 【案例二:《奇葩说》】 《奇葩说》是一档独特的辩论类节目,每期邀请各行各业的嘉宾围 绕一个话题展开激烈的辩论。导演在这个节目中的导演艺术也起到了 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导演要在节目中抓住每个嘉宾的独特之处, 并通过剪辑和画面处理突出表现,使观众对辩论的过程和结果更加关 注和期待。其次,导演还要注意节目的节奏和紧凑感。通过合理的剪 辑和组织,让节目保持紧张和刺激的节奏,避免观众的审美疲劳。

【案例三:《中国好声音》】 《中国好声音》是一档以歌唱比赛为主题的音乐类节目。导演在这个节目中的导演艺术同样起到了关键作用。首先,导演通过对选手的选择和培训,打造每一期的节目中具有竞争力和观赏性的参赛选手。其次,导演在节目的舞台表演上要有独到之处。通过创新的舞台设计和灯光效果,为观众带来视觉上的享受,同时也增强了选手的表演力量。导演还要注意现场情感的呈现,通过镜头和剪辑等技术手段,将选手的表演和观众的反应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发观众共鸣。 【结论】 导演在电视节目制作中的艺术案例分析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通过精心的选题和策划,合理运用镜头和画面处理技巧,以及创新的舞台设计和灯光效果,导演为电视节目注入了生命力。导演的艺术表达和技巧在电视节目中的发挥,使得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节目的内容,提高了整个节目的质量,增强了观众的观赏体验。 【参考词汇】 1. 策划 - planning 2. 观赏性 - viewing experience 3. 镜头运用 - camera usage 4. 画面呈现 - visual presentation 5. 剪辑 - editing

广播电视传输技术的应用案例分析

广播电视传输技术的应用案例分析广播电视传输技术是现代化信息传播的基础,通过无线电和有线电 视网络,将音视频信号传输到观众家中。这项技术通过多种媒介,如 卫星、光纤和无线电波等,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的广播和电视节目传输。本文将分析两个有代表性的应用案例,展示广播电视传输技术在不同 领域的应用及其影响。 案例一:无线电广播的普及 在20世纪初,无线电广播技术的出现根本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 方式,成为了重要的媒体工具。当时,美国马萨诸塞州一所小学的教 师Reginald Fessenden进行了一次无线电广播实验,他向一艘船只发射 了音频信号,船上的人们惊讶地听到了他的声音。这一实验展示了无 线电广播技术的巨大潜力。 随着技术的进步,无线电广播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且逐渐覆盖整 个国家和全球范围。广播节目可以通过无线电波传输到各个角落,不 受地域限制,传递各种类型的信息。无线电广播不仅为人们提供了娱乐,还成为了重要的新闻和文化传播渠道。通过定时播放音乐、新闻、讲座等节目,无线电广播满足了人们多样化的需求,拉近了信息获取 的差距,推动了社会进步。 案例二:有线电视的高清传输 有线电视技术是一种通过光纤或同轴电缆将信号传输到电视机的系统。这种技术不仅可以提供更多的频道选择,还可以实现视频的高清

播放。在过去,电视节目的画质有限,无法满足观众对高质量影像的需求。然而,有线电视技术的出现填补了这一空白。 有线电视系统通过先进的压缩技术,可以传输大量的数据,包括高清视频、音频和互联网数据。观众通过有线电视系统接收到高质量的画面和声音,提升了观赏体验。而且,有线电视技术还为用户提供了许多增值服务,如电子商务、在线教育等。这为传统电视观看体验增加了更多的选择。 总结 广播电视传输技术作为现代化信息传播的基石,在不同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通过上述两个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广播电视传输技术在无线电广播和有线电视方面的重要作用。无线电广播技术的普及极大地拓宽了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实现了信息的快速传递;有线电视技术的出现提升了电视节目的画质和观赏体验,丰富了观众的文化生活。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广播电视传输技术将继续在各个领域发挥重要的作用,为人们带来更多便利和娱乐体验。

电视媒体行业中的大数据分析应用案例

电视媒体行业中的大数据分析应用案例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大数据分析在各行各业都得到 了广泛应用。电视媒体行业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角色,也开始积极探 索大数据分析的应用。本文将通过介绍一些电视媒体行业中的大数据 分析应用案例,来探讨这一技术在电视媒体行业中的价值。 案例一:收视率分析 在电视节目播出后,如何准确评估其收视率是媒体机构关注的重点。大数据分析提供了更精准的收视率衡量方法。传统上,收视率只能通 过小样本的统计调查来得出,存在一定的误差。而通过大数据分析, 媒体机构可以实时获得更全面的收视率数据,了解观众的收看习惯、 喜好,进而优化节目策划和广告投放。 案例二:内容个性化推荐 观众的个人偏好多种多样,针对不同观众提供个性化的内容推荐是 提高用户黏性的重要手段。通过大数据分析,电视媒体可以对用户的 收视历史、兴趣偏好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推荐与其兴趣相关的 节目内容。这样不仅提高了观众的观看满意度,也提升了媒体机构的 影响力和收视率。 案例三:广告精准投放 广告是电视媒体的重要收入来源之一,而广告主更关心广告的精准 投放。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对观众的消费行为、兴趣爱好进行精准

的分析,从而确定目标受众,并将广告投放给与广告内容相关的观众 群体,提高广告的转化率和效果。 案例四:舆情监控与危机公关 在电视媒体行业,舆情监控和危机公关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大数据 分析可以通过对社交媒体和互联网上的舆情进行监测和分析,及时发 现与电视媒体相关的事件和话题,并制定相应的危机公关策略,保护 媒体形象和声誉。 案例五:市场竞争分析 在电视媒体行业,市场竞争激烈,了解竞争对手的策略和市场趋势 是重要的决策依据。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对竞争对手的表现、用户 反馈等进行综合评估,找出自身的优势和劣势,调整策略,提升竞争力。 综上所述,电视媒体行业中的大数据分析应用案例丰富多样,并对 行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收视率分析、内容个性化推荐、广告精准投放、舆情监控与危机公关以及市场竞争分析等方面的应用,电视媒体可以实现更精准的节目制作和推广,提高用户满意度,提升 市场竞争力。随着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相信在未来电视媒体 行业中的大数据分析应用将会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广播电视经典案例分析

《广播电视概论》典型案例分析 案例1 广播电视集团化现状分析 一、广电集团现状 中国广电行业的集团化改革,是在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大背景和大环境中进行的,是整个中国经济改革和社会改革的一部份,因此,必须与之同向协调发展。目前,我国广电行业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面对国外强势媒体集团力图进入的强大压力和国内社会资本向广电行业流动的巨大冲击,中国的广电行业面临着前未有的挑战。但中国的广电行业由于长期处在计划经济的环境中,规模普遍不够大,机制普遍不够活,这种状况使中国的广电行业难以适应国内市场竞争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广电行业集团化的战略应运而生。 (一)、广电集团内涵及特殊性 1、广电集团内涵 目前,广电行业除了集团外还有总台等称呼的机构,但是它们都管理众多事业单位和公司,独立担负收支平衡、资产增殖的责任,拥有独立调配资源、投资管理的权力,独自享有收益权。我认为这种总台实质上也是集团。广电集团的内涵是否这么表述呢?即广电集团是以广电集团公司为核心,以广电集团公司和紧密层的母子公司为主体,连续一定数量的关联公司和合同企业,通过产权(资产)和生产经营关系,由多个企业法人、事业法人共同组成跨行业(含广电、科技、金融、商贸、房产等等)的经济联合组织。 二、广电集团的特殊性 广电集团既不同于一般的生产单位和经济部门,它还赋有:新闻媒体、事业性质和专业分工的任务;要求广电集团以宣传为中心,更好地发挥“以正确舆论引导人”的喉舌功能,把遵循社会主义新闻工作规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结合起来,从整体上增强集团的社会影响力、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因此在广电行业内的集团化改革还具有一种特殊性。广电集团的特殊性还在其不同于其它文化新闻单位,由于电视广播媒体具有覆盖面广、影响力强,特别是直播节目直接面对观众,贴近受众的特点,直播现场难以完全控制的特点,使政府对广电系统的改革一直持谨慎态度,也因此才在全国广电集团化改革中第一次出现了事业性质的集团。广电集团的特殊性要求广电集团改革的时候依然要把宣传放在首位,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综合

电视营销案例

经典案例 由湖南卫视倾力打造的超级女声,如同一个肥皂剧一样高潮迭起,将喜剧、悲剧与无厘头闹剧一网打尽,成为2005年最受人关注的文化现象。同时我们发现超级女声的营销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而其使用的营销手段更是包罗万象,简直像一本文化营销百科全书,界于本版的内容有限,我们特在本学期开辟超女专拦,汇编最专业人士的最专业的超女营销评论。而我们试图做的就是提供一个关于超级女声超级营销的不完全的目录供大家学习参考,也欢迎各位针对超女这个极好的营销案例和我们一起探讨。本期我们先从超级女声的目标市场定位以及其产品来思考它成功的营销秘诀。 目标市场和定位 超级女声》的策划者——湖南广电集团的编导夏青并不讳言这档娱乐秀最初的蓝本来自美国的《美国偶像》节目。《美国偶像》的始祖是英国2002年国际传媒公司策划的“流行偶像”,该节目成为全球最成功的节目模式之一。而“美国偶像”是福克斯公司在英国系列电视节目《流行偶像》的基础上经过改编推出的真人秀电视节目。对于参赛人员来说没有任何门槛,只要是年龄在16岁到24岁的美国公民都可报名参加。这个节目自创办以来一直是福克斯公司的收视法宝,其冠军获得者的奖品就是一纸演唱合约。 超女很好的借鉴了《美国偶像》的成功基因,并进行了众多的本地化演绎,从而成就了一个中国版的《美国偶像》。《超级女声》几乎无门槛的参与方式,以及由观众投票决定选手去留的评判方式,充分地把受众融合到节目的互动参与中来,提高了《超级女声》的贴近性和影响力。这种独特的表现形式融合预选赛阶段的超强互动参与性与百态情趣、复赛决赛阶段的残酷淘汰性,构成“超级女声”品牌成功的重要保障,从而成为国内电视界、娱乐界的热门事件,引发广泛关注。《超级女声》成为今夏最火的娱乐词汇。《超级女声的构思源于英国的“流行偶像”节目以及对其形式发扬光大的“美国偶像”,属于“真实电视”或者“真人秀”的一种,其特点是对参赛者的无限制、无门槛制度,号称“不论年龄、不问地域、不拘外貌、不限身份”,只要是女性,都可参加,这才有了很形象的“海选”之名。 在大众面前展示一下自己,在媒体上露露脸,过一把明星瘾,是超级女声的宗旨,主题歌“想唱就唱”恰恰表达了这种心态。超级女声给普通人造了一个明星梦,让他们有机会表现自己,更有机会选出自己心中的偶像,使观众有一种“当家作主”的感觉。 由此可知,超级女生作为一个产品,其目标市场覆盖了社会各个年龄层的观众,旨在影响社会的基本单元──家庭,但其中最坚实的基础仍是爱做明星梦并且爱追星的小女生们,其定位则是一个由大众参与、让大众快乐的娱乐节目,它的宣传口号“快乐中国”印证了这一点。 产品 超级女声的舞台异常简陋:一个麦克风,一台摄像机,一张桌子,仅此而已。超级女声不请大腕,演员全部来自观众,谁都能来亮一嗓子。那么,它凭什么那么火呢? 比赛实际上可分为两个阶段.在这两个阶段,卖点是完全不同的。在“海选”阶段,主要卖点是选手表现一些粗糙、原生态的东西,也被人戏称是“丑”的一面,既满足了选手的“暴露癖”,又满足了观众的“窥视癖”。到了各赛区决选乃至总决选之时,大浪淘沙之后,生存下来的是那些唱功和外型俱佳的小女孩,主要卖点变成了“美”、观众参与和悬念,观众关注的是自己支持的偶像是否能星光四射,技压群芳。总的来说,娱乐总是第一要务,当然也不乏赚取人们眼泪的煽情环节。 在超级女生这个节目中,湖南卫视超强的编导能力体现得淋漓尽致。首先,编导

广电CDN网络技术浅析及典型案例分析

广电CDN网络技术浅析及典型案例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网络信息技术发展受到局限,无法满足当下市场需求,网络信息技术逐渐步入正轨,被各大网络运营商运用。本文分析了广电CDN网络技术的重要性和特点,重点介绍了其在广播电视领域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探讨了广电CDN网络技术实际应用,并对其性能进行了评估。同时,本文也揭示了广电CDN网络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提供了解决方案和建议。总体而言,广电CDN网络技术的应用将极大地促进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和进步。 关键词:广电;CDN网络技术;案例 随着互联网视频的快速发展,传统的网络架构已经无法满足高清、4K、大流量的视频播放需求。于是,CDN(内容分发网络)技术应运而生,成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而在广播电视领域,由于视频直播等需求的增加,广电CDN网络技术也得到了应用和发展。本文旨在对广电CDN网络技术进行简单的分析和介绍,并结合相关案例进行实际应用探讨,以期为同行业人员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CDN网络技术的相关概念 CDN(Content Delivery Network)网络技术是一种通过分布在全球各地的服务器节点,将网站或应用程序的静态和动态内容缓存到离用户最近的服务器上以提高网站性能和可靠性的服务系统。CDN网络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将源服务器上的内容复制到全球各地的CDN节点服务器上,在用户请求时从最近的节点服务器上发送相应的内容,从而减少因距离、带宽等问题导致的延迟和网络拥堵,提高用户访问速度和稳定性。 二、CDN网络技术的基本构成

CDN技术主要由源服务器、复制服务器、请求路由系统、内容分发系统以及 记账系统五部分有机组成,具体功能介绍如下: 1、源服务器:主要是存储和提供计算机程序、操作系统、媒体文件等内容 的源代码以及其他数据。 2、复制服务器:复制服务器的主要功能是存储源服务器中的数据(如文件、媒体和应用程序)的本地副本,以提高用户访问这些数据的速度和可用性。 3、请求路由系统:路由系统是计算机网络中的核心组件之一,可以将数据 在网络中正确地传输到目标地址。确保数据在网络中的高效传输,同时提供高性能、可靠性和安全性。 4、内容分发系统:内容分发系统(CDN)是一种分布式计算机系统,用于将 互联网上的内容传递给用户,以提高内容传输的效率以及稳定性。 5、记账系统:主要是实现服务数据的统计,进行信息服务计算。 三、CDN网络技术的重要性 1、加速网站或应用程序的加载速度:CDN网络利用分布式服务器架构,将网 站或应用程序的内容缓存到离用户最近的服务器上,从而加快网站或应用程序的 加载速度。 2、减轻源服务器的负载:通过使用CDN网络技术,源服务器可以将网站或 应用程序的内容分发到多个节点服务器上,从而减轻源服务器的负载。 3、提高网站或应用程序的可靠性和稳定性:CDN网络技术可以帮助网站或应 用程序避免单点故障,提高其可靠性和稳定性。 4、提高用户体验:CDN网络技术可以使用户更快速地访问网站或应用程序, 从而提高用户体验。 总的来说,CDN网络技术能够在一定层面上显著提高网站或者是应用程序的 性能以及可靠性,最大可能的保证用户能够更加愉快地体验这些服务带来的便利。

《广播电视采访》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一等奖)

《广播电视采访》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一等奖) 一、课程简介 《广播电视采访》是广播电视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在教学中突出“以应用为目的、以实践为重点、以新闻素养培养”为目标,将政治性、科学性和实用性体现在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上,积极构建思政内容、广播电视采访理论、广播电视采访技能实践形成的“三维一体”的授课体系。使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达到教育育人功能。 本节课采用任务驱动法让学生课前带着问题自学,课中带着问题讨论分析,课后带着问题查阅资料完成作业,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主导,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并通过案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力争学生将理论知识学通学活。教师在整堂课的授课过程中,通过几个案例,将课程思政的内容融入教学中,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典型案例 1.案例简介 所属章节:第八章采访的类型第一节《人物专访》所属教学内容:屈原与楚辞创作主要融入的思政元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 2.案例 (1)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和资源

(2)教学环节设计 1.课堂导入; 2.知识点讲授与思政元素的融入; 3.案例讲授; 4.人物专访实验项目训练安排。 (3)教学方法和手段: 1.讲授法。本课程上述思政元素一般都隐含在人物专访类节目的采制中,教师深入地剖析和讲授是学生接受思政教育最为直接和有效的方式。 2.案例分析和讨论法。通过案例分析《面对面——大山里的女校》(已要求学生课前观看),引导学生组织讨论人物专访的思政要素和传播效果。 3.实验训练。对于人物专访节目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等问题,只有通过学生实践,身体力行,才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4)考核评价方式 课程进行中的课堂小组讨论,此种形式的评价重在“合意的形成”,考查团队的协作能力及对信息的总结归纳能力;课后针对采

媒介案例分析——湖南卫视和芒果TV

媒介案例分析之传统媒体的经营和转型 ——以湖南卫视、芒果TV为例第一部分:湖南卫视经营之道 一、基本介绍 1、湖南卫视,即湖南广播电视台卫星频道,昵称芒果台 2、定位 ①特色元素:快乐 ②目标受众:年轻 ③锁定市场:全国 二、经营之道 1、品牌建设:电视湘军,敢为人先,创新领头,这是湖南广电给外界的一致印象,也是它品牌建设的基石。湖南卫视被称为最具活力的电视娱乐品牌,从内容到形象,都有一套完整的品牌策略。 ①强大的综艺节目 ②独播热门剧和自制剧 ③打造主持人明星化:首推“主播”一词,力图把主持人打造成明星。将节目与主持人相结合,为主持人量身打造个性节目。在进行节目宣传时,也有意将主持人和节目一起进行推介宣传。《快乐大本营》何炅、谢娜和快乐家族。提升电视台和综艺节目的品牌知名度。 ④频道整体包装:通过对栏目名称、片头片尾及背景的运用与安排、背景音乐或主题歌等进行统一包装,形成统一的频道风格特色。热播剧集的预告片精致唯美、综艺节目的海报、宣传视频独具匠心。(加照片、短视频)互动性的节目形态、丰富多样的节目预告、扎实新颖的内容设计以及充分娱乐化的频道标识彰显其特色。值得一提的是,湖南卫视的台标于2010年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⑤商业营销:在文化产业领域,涉足有线电视网络、创业投资、电视购物、艺员经纪、影视剧制作与发行、文化演艺、地产酒店、会展旅游及幼儿教育等多元业态。近几年,积极拓展新媒体、新业态、新空间,实现了与富士康、电讯盈科及阿里巴巴等知名企业的跨媒体、跨行业合作。 总结:根据2013年世界品牌实验室(World Brand Lab)发布的《中国500最具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