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东山区次生林主要树种种群结构和格局

合集下载

辽宁省森林资源结构与保护对策

辽宁省森林资源结构与保护对策

辽宁省森林资源结构与保护对策辽宁省位于中国东北地区,地处温带和北温带交界地带,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的蓬勃发展,辽宁省的森林资源面临着一定的压力和挑战。

本文将从辽宁省森林资源的结构、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以及保护对策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能够更好地保护和管理辽宁省的森林资源。

一、辽宁省森林资源结构辽宁省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东部和南部地区,包括营口、盘锦、抚顺、本溪等地,总面积约为4000多万亩。

辽宁省的森林资源主要包括天然林和人工林两个部分,天然林以针叶林为主,主要树种有红松、华北落叶松等;人工林以白桦、松树、杨树等树种为主,占据了较大比例。

二、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由于历史原因和人为因素,辽宁省的森林资源结构相对单一,主要以针叶林为主,人工林占据了大部分面积。

这种结构不利于生态平衡的维护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也容易导致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增加。

2. 森林资源过度开发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森林资源被过度开发的现象也逐渐凸显。

大规模的砍伐和滥伐导致了森林资源的减少和生态环境的恶化,同时也对当地的气候和水土流失等问题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3. 森林火灾和病虫害频发由于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的限制,辽宁省的森林经常受到森林火灾和病虫害的侵袭。

这既影响了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也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和人民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威胁。

三、保护对策1. 加强森林资源的保护与管理加强对森林资源的保护与管理,是保护辽宁省森林资源的关键。

要加强执法力度,打击非法砍伐和滥伐行为,严格控制森林资源的利用和开发。

健全森林资源的监测与评估体系,及时发现和解决森林资源存在的问题。

加强对森林资源结构的调整和改善,是实现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

要大力发展人工林,优化树种结构,提高森林资源的多样性和稳定性。

加强对天然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的保护,保护好每一片森林资源。

3. 增强森林资源的抗灾能力加强对森林资源抗灾能力的增强,是保护辽宁省森林资源的重要举措。

次生林群落结构与演替规律研究

次生林群落结构与演替规律研究

次生林群落结构与演替规律研究引言次生林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灾害等因素而形成的二次生长的森林,而使用林业的方法进行管理和利用时,了解次生林群落的演替规律和结构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分别探讨次生林群落的结构和演替规律:林下植被的结构和演替规律、树种结构和演替规律、以及林顶层结构和演替规律。

林下植被的结构和演替规律林下植被是次生林群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森林演替的进行,林下植被会发生较大的变化。

初期,由于有大量的空隙和充足的阳光,常见的植物群落是一些耐荫性较差的植物,比如一些草本植物和杂草。

随着时间的推移,森林的枯枝败叶会不断积累,逐渐形成一层枯枝落叶的堆积层,这为有些耐荫性较强的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长条件。

同时,森林的树木逐渐长高,林下的光线会逐渐变少,这也导致了一些需要光的植物死亡或慢慢消失。

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林下植被的组成会发生较大的变化。

树种结构和演替规律次生林群落中的树种结构也是非常重要的。

不同的植物有着不同的生态位和生长策略,在森林演替的过程中,树种的组成和比例会发生变化。

一般来说,初期的次生林群落会以一些速生树种为主,比如杨树、槐树等,这些树种适应性强,生长快,适合快速地形成一个完整的林冠。

随着森林演替的进程,一些落叶乔木如榆树、枫树等逐渐居于主导地位,同时常绿阔叶树如茶树、梅花等也会相继出现。

不同的树种组成和比例对于次生林群落的稳定性和生态功能都有着较大的影响。

林顶层结构和演替规律林顶层是次生林群落中与外界相交的较为重要的区域。

林顶层的结构和演替规律对于森林生态系统的水分循环、能量传递和生物多样性维持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初期的次生林群落的林顶层会比较松散,阳光和水分充足,有很多藤本或攀援植物的繁茂生长;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森林演替的进行,林顶层的结构会逐渐趋于稳定,树木高大茂密,草本和藤本的数量会相应减少。

林顶层的结构和演替规律直接关系到森林生态系统的生产力、生态位分配等重要问题。

辽东山区水源涵养林群落结构的探究

辽东山区水源涵养林群落结构的探究

2017年36期研究与展望科技创新与应用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Application辽东山区水源涵养林群落结构的探究倪鹏跃(辽宁省实验林场,辽宁抚顺113311)引言辽东地区是太子河河流的主要区段,为其附近居民以及各生产行业提供用水保障,所以辽东地区也是相关部门要加大重视的水源林区域。

辽东地区主要分布着天然性的次生林,是保持辽宁内地生态平衡不可或缺的保护伞。

这样条件下的水源林成为了辽宁全省的水资源基地,因此对辽东地区水源林成效性进行具体的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1概述群落结构是说林木植株在一定区域内的布局,林木的分布方式对于林木长成质量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因此关于林木的科学分布问题近些年来已经成为国外一些相关专业部门的主要探索课题。

从一些已分析出的结果可以了解到,林木不同的分布方式对其作用的发挥也有着明显的影响。

那么对于处在科学分布状态下的林木群不仅会保护生态环境,还会为相关部门带来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如果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林木分布,那么相应的也会提升其生存环境的生态平衡性。

在水源林中所包括的不同树种本身、各种树不同的体量以及树木之间所形成角度等条件,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着水源林重要作用的发挥。

所以对水源林群落结构进行具体的探究,不仅能够让其自身效用得到提升,还能够为以后水源林建立提供理论上的支持。

同时也为辽东地区的水源林经营的提供依据。

在本文中将以辽东地区的天然次生林为目标,通过观察出的具体数据,采用层次研究法说明林木搭配结构,以研究出林木搭配结构的最具成效的方式,从而为辽东地区水源林质量提升和各类别树种配套安置提供可靠保障。

2材料与方法2.1研究区概况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清原森林生态实验站(清原站)位于辽宁省东部,属长白山系,气候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地形以山地为主,海拔高度550~1116m。

当地冬冷夏热,年均温度3.9~5.4℃,1月最冷,7月最热,年平均降水量为700~ 1200mm,降水主要在6~8月,无霜期为150d,生长季4~9月。

天然次生林主要种群生态位结构的研究

天然次生林主要种群生态位结构的研究

天然次生林主要种群生态位结构的研究
任青山
【期刊名称】《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年(卷),期】1998(026)002
【摘要】文章应用生态位理论。

对组成东北东部地区天然次生林群落中10个主要种群(水曲柳、胡桃楸、黄波罗、椴树,山杨,白桦,枫桦,榆,色木械,蒙古栎)进行了生态位结构的初步研究。

分别采用三种常见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计测公式。

【总页数】6页(P5-10)
【作者】任青山
【作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718.5
【相关文献】
1.宝天曼栎类天然次生林主要树木种群结构及空间分布格局 [J], 闫东锋;王亚南;杨喜田;何晓旭;李纪亮
2.贵阳山地森林乔木层结构及主要种群生态位特征初步研究 [J], 冯祥麟;胡刚;刘正华;张百军
3.东北东部山区天然次生林群落中主要树木种群生态位的测度与分析 [J], 李德志;李广祥
4.天然次生林群落中刺五加种群生态学的研究Ⅰ、刺五加种群年龄结构研究 [J],
臧润国;朱春全;李德志
5.枣麦间作枣园主要蚧虫复合种群结构及生态位 [J], 师光禄;王有年;刘素琪;苗振旺;曹挥;李登科;张铁强;于同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辽宁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实验林场主要森林群落结构研究

辽宁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实验林场主要森林群落结构研究

辽宁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实验林场主要森林群落结构研究作者:程晓琳来源:《新农业》2022年第09期摘要:本文对辽宁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实验林场红松林、落叶松林、樟子松林、天然次生林和灌丛5块样地的植物种类、盖度、生长状况等进行实地调查。

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以红松为主的森林群落结构类型比较丰富,植被覆盖率度较大,生长状况良好,物种组成比较丰富。

建议该林场在阴坡、湿润肥沃的立地条件下,造红松纯林或以红松为主的混交林,对目前存在的次生林应通过疏伐后林下栽红松,逐步诱导成红松阔叶混交林。

关键词:森林群落;结构特征;红松林森林群落是最重要的植物群落之一,也是群落生态学研究的基础,不同植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存在很大差异,这种差异主要受控于组成物种不同的生态、生物学特性及构成方式。

研究森林群落结构,有助于揭示制约森林群落分布的环境因子,对于植物群落生态系统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遼宁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实验林场属于辽宁东部山区,该山区属长白山系千山山脉龙岗支脉,原始红松阔叶林砍伐殆尽,退化为以柞木林和杂木林为主的天然次生林或灌丛,随后营造了大面积的红松林、落叶松人工纯林。

通过研究该地区森林群落结构,了解该地区森林群落和地貌环境的稳定性,有利于该区森林群落稳定性的维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1.1 研究地自然概况辽宁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实验林场,位于清原满族自治县的西南部,系长白山系龙岗山北坡,该地区属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大陆性气候特征明显,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6~9℃,年极端最低气温-38℃,年极端最高气温36.8℃,≥10℃的有效年积温为248.8℃,全年日照时数2446.9小时,无霜期126~138天,年平均降水量800毫米。

土壤以棕色森林土、暗棕色森林土为主,植被乔木以蒙古栎、红松、落叶松、樟子松、糠椴为主,灌木主要有金银忍冬、水腊,藤本主要有东北猕猴桃、北五味子、山葡萄等。

1.2 研究方法为分析辽宁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实验林场的群落特征,在林场内,选择立地类型比较一致的红松林、落叶松林、樟子松林、天然次生林、灌丛5个林分,并在5个林分中有代表性的地段设置标准地,标准地面积为0.1公顷,开展实地调查。

辽东落叶松人工林植物群落多样性分析

辽东落叶松人工林植物群落多样性分析
林。
部依次形成了长 白落叶松和水 曲柳 占优势、长自落 叶松 、花曲柳 和水 曲柳 占优势 、长 白落叶松和花 曲柳 占优势的针 阔混交林 ;该
人 工 林 群 落 具 有 较 高 的植 物 多 样 性 ,其 中坡 中部 生 物 多样 性 最 高。 关键 词 :辽东 落 叶松 人工 林 ;物种 组成 ; 多样 性 ; B 多样 性
3 结 果与 分析
3 . 1 辽东 林区 落叶松 人工 林群 落 乔木树 种组 成 与结构
讨 落 叶松 人 工林 自然化 过 程及 其 自然化 经 营模 式 ,以便 为经 营 管 理 辽 东林 区落 叶松 人工 林 提供 科 学依 据 。结 果 表 明 :辽 东林 区落 叶 松人 工 林群 落 具 有 明显 的 自然 化现 象 。坡 下 部 、坡 中部 和 来自上 农 业开 发与 装备
2 0 1 6 年 第l 2 期
试 验 研 究
辽东落叶松 人工林植物群落 多样性 分析
黄鑫春
( 辽宁省 实验林场,辽 宁清原 1 1 3 3 1 1 )
摘 要 :采 用 样 带 网格 调查 方 法 和 、 B多样 性 指 数 分析 方 法 ,研 究 辽 东林 区近5 0 年 生 落 叶松 人工 林 的结 构 特征 、植 物多 样性 ,探
据 调查 结 果 ,在坡 下部 ,辽 东林 区落 叶松 人 工林 群 落 出现 1 4 个 树种 。其 中落 叶 松 和水 曲柳 的重要 值 明 显 高于 其他 树 种 ,形 成 了以落 叶松 和水 曲柳 占优 势 的针 阔 叶树 种 的混 交 林 。在 坡 中部 , 辽 东林 区落 叶松 人工 林群 落 出现 8 个树 种 。其 中落 叶松 、花 曲柳 和 水 曲柳 的重要 值 明 显高 于其 他 树 种 ,形 成 了 以落 叶松 和 花 曲柳 、 水 曲柳 占优 势 的针 阔 叶树种 的混 交林 。在坡 上 部 ,辽 东林 区落 叶 松人 工林 群 落 出现3 个 树种 。其 中落 叶松 和花 曲柳 的重 要值 明显 高 于水 曲柳 ,形 成 了 以落 叶松 和 花 曲柳 占优势 的针 阔 叶树种 的混 交

辽东山区阔叶红松混交林培育模式探讨

辽东山区阔叶红松混交林培育模式探讨
⑤二次透光抚育。当林冠下层更新红松的生 长受到抑制时(红松林龄 20 a 左右),对上层阔叶树 进行二次透光抚育伐及修枝(≥4 m),以改善光照条 件,增加营养空间,伐后上层郁闭度不低于 0.5。可 进行多次透光抚育,同时对林冠下更新层红松及阔
叶树进行疏伐,逐步调整树种组成,红松所占更新 层株数比例≥60%。
③幼林抚育从造林当年开始,幼林抚育连续进 行 5 a(前 4 年每年 2 次,以后每年 1 次);时间为每年 的 6 月中上旬至 7 月上旬;主要措施为割草、割灌 等,杂草灌木全部割除或带状(穴状)割除(带宽、穴 径 1.0 m),留茬高度在 8 cm 以下,割除的杂草灌木 放在距幼树 50 cm 以外,不得压苗。
— 52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2期
刘胜利:辽东山区阔叶红松混交林培育模式探讨
2018 年
保护天然更新幼树(苗),并进行林下清场及部分林 木修枝,修枝高度≥6 m,上层保留木郁闭度控制在 0.5~0.6。
②林冠下更新红松。在春季土壤解冻深度达 到苗木主根长度、苗木芽萌动之前,在林下更新红 松,补植红松密度为 1200~1500 株·hm-2,采用 4~5 年生 I 级移植苗(不采用嫁接苗)。栽后 5 年内采用 穴状割灌除草 3~5 次,注重保留天然更新的阔叶目 的树种。
2018 年 第2期
辽宁林业科技
Journal of Liaoning Forestry Science & Technology
2018 №2
辽东山区阔叶红松混交林培育模式探讨
刘胜利
(清原满族自治县林业局,辽宁 清原 113300)
摘 要:恢复地带性顶极植被群落——阔叶红松林是当前东北林区森林经营面临的重要任务之

辽宁省森林资源结构与保护对策

辽宁省森林资源结构与保护对策

辽宁省森林资源结构与保护对策引言辽宁省森林资源是指该省森林生态系统中所包括的森林植物、土壤和水资源等复合体系,具有重要的生态、社会和经济价值。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和环境污染的不断加剧,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正在逐渐退化并且面临着许多问题,如砍伐、开垦、规划等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破坏现象越来越常见。

为了保护辽宁省的森林资源,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本文将探讨辽宁省森林资源结构及其保护对策。

辽宁省的森林生态系统根据分布和类型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部分:东北林区、山区森林、红松林和天然林。

东北林区是指位于辽宁省东北部的一片主要由阔叶树、针叶树和松树组成的森林区域。

该地区森林类型多样,包括落叶阔叶林、混交林和針叶林等。

区域气候严寒,降水量少,但是森林植物对低温和低水分的适应能力比较强,因此不容易被灾害破坏。

山区森林主要分布在辽宁省西南部的山区,该地区森林主要由落叶林和天然松林组成。

森林树种硬度较高,耐寒抗旱能力强,故该地区森林生长季节短,年伐量不容易受到影响。

红松林主要分布在辽宁省东南部和南部地区,由于属于较为温和的气候,因此生长季节较长。

该地区森林植物个体较大,所含有的木材资源丰富,也是该地区的经济林。

天然林主要指未经大规模开发的森林生态系统,该地区覆盖面积较小,但是对于维护生物多样性和保护珍稀植物有重要意义。

1. 加强森林资源管护通过制定生态保护区制度、加强区域管理、完善林业管理规定,强化森林资源保护管理,以期对森林资源的破坏得到控制。

2. 实施森林经济以发展森林旅游、创新木材加工技术、提高木材利用效率和推广木节能等措施,推动森林经济发展。

3. 建设生态保护与修复建设生态公益林、实施天然保护区标志保护、推广造林和抚育技术,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恢复力和稳定性。

4. 完善林业资金保障强化林业政策和《国家林业现代化科技示范区建设规划书》的落实,实施财政资金保障、增加投资储备,提高森林资源保护工作的经济保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29 卷 第 1 期 2007 年 1 月
北 京 林 业 大 学 学 报 JOURNAL OF BEIJ ING FORESTRY UNIVERSITY
Vol. 29 , No. 1 Jan. , 2007
辽东山区次生林主要树种种群结构和格局
刘足根1 , 2 朱教君1 袁小兰3 王贺新1 毛志宏1 , 2
LIU Zu2gen1 , 2 ; ZHU Jiao2jun1 ; YUAN Xiao2lan3 ; WANG He2xin1 ; MAO Zhi2hong1 , 2 . On the structure and patterns of major tree species populations of secondary forests in the montane regions of eastern Liaoning Province. 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2007) 29 (1) 122218 [ Ch , 29 ref . ] 1 Institute of Applied Ecology ,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Shenyang , 110016 , P. R. China ; 2 Graduate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Beijing , 100049 , P. R. China ; 3 Commercial School of 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 Nanchang , 330013 , P. R. China.
1 研究区概况和研究方法
111 研究区概况 辽东山区山脉纵横 ,为长白山西南延伸部分 ,属
于温带湿润区 , 夏季多雨 , 冬季多雪 , 年均降水量
700~1 200 mm ,年平均气温 5~8 ℃,无霜期 140~ 160 d ,土壤多为棕色森林土和暗棕色森林土 ,全区 属长白植物区系 ,地带性植物群落是以红松 ( Pinus koraiensis) 为主的针阔混交林 ,在历经长期的人为干 扰破坏后 ,目前绝大部分已演变为天然次生林 ,主要 分为柞木林 、硬阔林 、杨桦林和杂木林[4] . 组成繁多 , 主要有柞属 ( Quercus spp . ) 、松属 ( Pinus spp . ) 、桦属 ( Betula spp . ) 、槭属 ( Acer spp . ) 、椴属 ( Tilia spp . ) 、 水 曲 柳 ( Fraxinus mandshurica ) 、核 桃 楸 ( J 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2003 年建立的清原森林 生态站 (N41°51′, E124°54′) 实验林内. 该站选建在 能代表辽东山区天然次生林主要类型并且保护得较 好的辽宁省清原满族自治县大苏河国营林场内 ,其 主要研究方向为次生林生态与经营. 112 研究方法 11211 野外调查
(1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3 江西农业大学商学院)
摘要 :用“径级大小替代年龄大小”和“空间差异替代时间变化”的方法 ,分别研究了辽东山区 4 种主要群落 (柞木 林 、硬阔林 、杨桦林和杂木林) 主要树种种群的结构和分布格局 ,以及应用方差Π均值比的 t 值检验法 、聚块性和扩散 型指数分析其格局状况 ,并用聚集强度指数负二项参数 K 值度量了它们的聚集程度. 结果表明 : ①蒙古栎 、水曲柳 、 核桃楸 、枫桦和山杨龄级存在明显的低龄缺损 ,为间歇型种群 ,其中蒙古栎 、水曲柳和核桃楸属于增长型种群 ,枫桦 和山杨属衰退型种群 ,色木槭 、紫椴和春榆种群年龄结构呈不规则的倒 J 型种群结构 ,龄级完整 ,属于稳定型增长 种群 ; ②这些主要树种种群中 ,除了杨桦林群落中枫桦和山杨格局呈随机分布外 ,其他种群的格局都趋于聚集分 布 ; ③各主要树种种群等级分布格局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即种群在幼苗和幼树阶段为聚集分布 ,而在中树和大树阶 段为随机或均匀分布 ,且各主要树种种群从幼苗到大树格局聚集强度逐渐降低 ,种群呈扩散趋势 ; ④辽东山区次生 林主要树种种群结构和格局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其生物学特性和所处环境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 :次生林 , 种群结构 , 种群格局 中图分类号 :S71815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221522 (2007) 012200122207
In order to research the main tree species populations of major communities ( Quercus stand , hard2 broadleaved stand , Populus2Betula stand and the complex stand) of secondary forests in the montane regions of eastern Liaoning Province (MRELP) , this paper examined the structure and patterns of the four communities by applying the methods of class size substituting for age size , and the spatial difference substituting for temporal change , respectively. The patterns were analyzed by using three independent methods , ie variance to mean ratio ( S2Πx ) , which was tested by t value , the patchness index ( M 3 Πx ) and the expanding index ( Iδ) . Additionally , the clumped or random extents of patterns were analyzed by using the method of the negative binomial parameter ( K) . The results could be summarized as follows : 1) tree species of Q. mongolica , Fraxinus mandshurica , J uglans mandshurica , B . costata and P. davidiana were intermittent populations , which lacked of seedling or sapling or both of them. Among the above , Q. mongolica , F. mandshurica and J . mandshurica were attributed to growing type , while B . costata and P. davidiana were classified into senescent type. However , Acer mono , Tilia amurensis and Ulmus japonica could be attributed to growing and stable population with a reversed J2shaped size structure ;2) in MRELP , the patterns of major tree species populations were different , eg B . costata and P. davidiana populations were random in Populus2 Betula forest community , while the other populations were clumped ; 3) among the major tree species populations , the patterns of class size of major populations showed the rule that the seedling and sapling classes
第1期
刘足根等 :辽东山区次生林主要树种种群结构和格局
13
were clumped but the middle and the big tree classes were random or uniform. It was found that the patterns of major species populations changed with the time during their development period , the clumped intensity of different populations was gradually reduced from the seedling or sapling to big trees , and the populations were diffusing ; 4) the formation of the structure and patterns of major tree species populations of secondary forests in MRELP was influenced by the results from long2term interaction between biological features and natural environment as well as their succession period. Key words secondary forests , population structure , population pattern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