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听见身边有人抱怨写英语作文太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语作文提高

常常听见身边有人抱怨写英语作文太难,说是“难于上青天”。大致原因,不外以下几种:第一,这些作文都是老师布置下来的,必须要写,让人缺乏足够的写作激情但又有不小的写作压力;第二,一旦提笔开始写,脑海里首先反应的立马是如今教学界非常流行的三段式行文法,尤其是写议论文,开头是thesis statement,接下来是不少于两段的topic sentence加supporting ideas的论据,结尾是conclusion。每一篇都如法炮制,不敢越雷池一步,就差觉得自己作的是当代英语“八股文”了,心里很是没劲。。第三,即便是有心地好好写一篇,,但真的写起来,就觉得词不达意、句不传神了。明明心里想的是这回事儿,写出来的偏偏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越写越没兴趣,越写越没信心。有时候写完了,自己都不愿意再看。诸如此类的感受,大约每个学习英语写作的人都或多或少地遭遇过,并且为此困惑着。

其实写作并非真的那么痛苦,我相信,凡是努力在写作途上跋涉的人,都有过让自己感到满意的一些作品——一个恰如其分的用词,一次贴切传神的造句,一篇结构完美的文章。那时,我们是不是觉得非常快乐,非常兴奋?

那么,怎样才能使自己不断地、更多地体会到这种快乐,怎样才能使写作这条“难于上青天”的蜀道“天堑变通途”呢?阅读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前人的读书经验,同样适用于我们学习英语写作。读书分为几种:朗读,默读,精读,泛读,快速阅读,等等。不论哪一种阅读,对写作都是有帮助的。

在阅读当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很多不认识地单词。如果这些单词是在没有任何上下文的情况下出现,我们记忆起来就会觉得非常困难。但是,在大量的阅读当中,由于有了语境,有了帮助我们回忆的情节,这些陌生的词汇就会慢慢地成为我们的朋友,在写作当中给我们帮上大忙。比如说,我有一个同学,她在写一篇关于黄果树瀑布的游记的时候,硬是想不出来一个合适的单词来形容其壮观,用“wonderful” 、“magnif icent”,还是用“spectacular”呢?好像都不太好。结果,她忽然想起曾经在一篇写尼亚加拉大瀑布的文章中读到过一个词“sublime”,作者用这个词来形容他看到尼亚加拉大瀑布似的感受,这不正是她要的那个意思吗。

同时,广泛的阅读会培养起我们的英语语感。很多时候,我们觉得自己写出来的东西没有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写出来的那种效果。这就是语感不够造成的。语感,是对语言的一种直觉。有时候,有些句子从语法上分析并没有错,但听上去就是不舒服,因为它们不符合英美人士说话的习惯。英美人不会说There is fres h air,他们只会说The air is fresh here.他们不会说We shall be thinking of you when you are gone,他们只会说We shall miss you when you are gone.英美人士的语感是他们长期生活在那个环境中形成的。他们用英语进行思维,而这一点是死啃语法或者背词典学不到的。我们中国学生,很难做到用英语思维,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大量阅读英语原文给自己培养起语感。当然,通过阅读培养自己的语感,不是三天两天就可以完成的事情,毕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但是,当我们有一天展开纸笔要写一点东西的时候,一个好句子意想不到地出现了,这就是语感的作用,也就是寒尽春来的消息了。

不过, 语感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通过阅读学习写作的另外一个途径是,以阅读的原文作为范文进行模仿写作,这也就是很多专家所提倡的写作“描红”法。这种方法比起自由阅读对写作能力的提高更有帮助,因为其针对性更强,也更能让人体会到进步的乐趣。每次我们读到一本不错的文章时,总会觉得满口生香。于是,我们可以把这些文章反反复复地多读几遍,体会其中的妙处。这时,我们应该打消脑子里的各种杂念,比如说,什么语法结构啊,什么单词使用啊,什么立竿见影的效果啊,都是私心杂念,都应该暂时抛到窗外。这时读书,应该是潜心到书中去,取得与作者的共鸣。以前,复旦大学教授林同济曾经说过,我

们读书应该学习金圣叹读《西厢》:手洗干净,香点起来,心沉下去,慢慢地逐句读下去,来一个与前贤'默契',与作家对话。

读完之后,就采用原文的意境,自己动笔去写。写了改,改了写;写了又改,改了又写。经过好几道修改,觉得满意了,拿去和原文对照一下,细细地比一比。比较之后,肯定会发现自己写的东西完全无法和原文相提并论,但一定不能因此就丧失信心,因为比较使我们发现了自己的薄弱环节。我们可以再度,再写;再写,再改。哪怕最后写出来的东西仍然不及原文,但在这种反复的尝试和比较中,我们总是会得到很多珍贵的经验体会。人们常常提到《金银岛》的作者史蒂文生(R.L. Stevenson),他就是一个“描红”成功的典型例子。他说,他从这种方法当中受益颇多,即便模仿毫不成功,但至少可以对抑扬顿挫的音律,高低轻重的声调,以及段落的组织与配置,得到一些基本的训练。史蒂文生还说,这种方法虽然不是创作,但天下并没有创作的办法,除非你生就创作的天才。不过,如果你生来就有这个本领,“描红”并不会束缚你的天才的翅膀的。的确,古往今来,有多少著名作家在初习写作时采用了这种方法呀。而且,“描红”比随便写写效果要好得多。随便写写没有标准,没有比较。但“描红”却让人感觉到有一个标准在测我们的进度,能鞭策着我们不断的向前,向前。

阅读,还涉及到一个阅读内容的问题。目前大家似乎都提倡读文学作品。其实也不必完全拘泥于此。特别是有一些文学作品,用词过于艰深,不适合初学者模仿,比如说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是千古流芳的作品,又比如说林肯的《葛提斯堡演讲》,也是英语学习者的典范,但对于初学者而言,都难了一些。与其一开始就抱着字典一个字一个字的查,不如找一些文笔简洁易懂的来学习。而且,在我们平时的写作中,纯粹的文学写作很少很少,很多都需要我们对各方面知识的了解。多读一些好的人物传记、科普读物、文化背景等等,一方面可以“描红”,另一方面,也扩大了我们的视野,训练了我们的思维。、写作的时候,不仅有了写作的技巧,更有了写作的材料,不会出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和无奈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