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广西农垦的国有农场农业规模经营初探
广西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经营研究

广西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经营研究伍耀规【摘要】[目的]分析广西家庭农场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测算其适度规模,为广西进一步发展适度规模家庭农场、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抽样调查与现场考察,分析广西家庭农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采用直观评估法测算其适度规模,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结果]广西家庭农场普遍存在经营规模小、物质投入不足、经营者整体素质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其适度经营规模为6.6~9.5 ha,广西现有家庭农场的规模远小于此适度规模.[建议]应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提高土地流转效率,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大农业扶持力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人力资本投入、着力培养高素质职业农民,发展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以促进广西家庭农场进一步发展.【期刊名称】《南方农业学报》【年(卷),期】2014(045)004【总页数】6页(P709-714)【关键词】家庭农场;现状;存在问题;适度规模;对策;广西【作者】伍耀规【作者单位】广西教育学院,南宁5300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270 引言【研究意义】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这为创新现代农业经营方式与经营主体指明了方向和提出了新的要求。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明确了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将成为未来我国农业经营的主要形式和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大趋势。
在十八大和中央一号文件的号召下,广西各地市相继出台多项措施扶持家庭农场发展,进一步激发农村生产要素潜能。
据广西工商行政管理局统计,截至2013年12月31日,广西各级工商部门共探索性登记了1015户名称中含有“家庭农场”字样的市场主体。
因此,研究家庭农场的适度规模经营,探索一个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规模经营模式,将有利于广西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广西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和加快新农村建设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广西贵港市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经营面临的困境与对策

广西贵港市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经营面临的困境与对策作者:陈斌李胜来源:《桂海论丛》2016年第01期摘要:2013年以来,贵港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2013年和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加快推进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经营,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全市家庭农场发展势头迅猛,但家庭农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土地流转困难、投入资金不足、经营者素质低和社会服务滞后等一系列问题。
建议加快深化农地制度改革,促进农地有序向家庭农场流转;创新财税金融扶持政策,破除家庭农场建设的资金瓶颈;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提高家庭农场经营者整体素质;完善农业社会服务体系,促进家庭农场经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广西贵港市;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经营;职业农民;农业产业化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16)01-0127-07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同时“鼓励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
家庭农场是现代农业发展重要组织形式和主要推动力量,代表了今后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1],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经营成效直接影响农业现代化进程,进而影响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速度。
当前,全国各地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经营已取得初步成效,如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农场经营者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但仍存在扶持政策缺乏、土地流转困难、科技含量低等问题[2]。
作为广西农业产业化排头兵的贵港市,其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经营现状如何?面临哪些困境?出路在何方?这些是当地政府决策者和研究者们共同关心的问题。
为此,本课题组对贵港市部分家庭农场进行了调查和访谈,并以此为基础对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经营面临的困境与对策进行了分析。
一、贵港市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经营的现状及特点2013年以来,贵港市出台了《关于加强农业种植业家庭农场管理的通知》(贵农业发〔2013〕24号)《关于加强水产畜牧业家庭农场管理工作的通知》(贵渔牧发〔2013〕23号)《市本级农业产业化扶持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贵财农〔2014〕8号)等一系列扶持政策,并以此为基础全力培育和发展家庭农场,且取得了较大成效。
国有农场乡村振兴发展的现实困境与纾解

国有农场乡村振兴发展的现实困境与纾解广西农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广西南宁 530022【摘要】广西农垦集团始终注重立足地方、深耕地方,切实强化与垦区企业所在地政府、企业和农民协作,融入自治区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合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
【关键词】现状;经验;困境;纾解引言广西农垦集团创建于1951年,农垦局于2020年底撤销,从2021年1月1日起,农垦集团完成“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转型,全面转为区直企业运行,隶属自治区国资委监管。
集团拥有202万亩土地,在职职工2万余人,离退休职工4.4万余人。
下辖27家二级企业(单位),其中包括广西职业技术学院1家事业单位、13家专业集团公司、13家农场公司,分布在广西14个市、45个县(区)。
目前,集团正扎实落实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广西农垦集团打造现代一流食品企业的实施意见》(桂政办发〔2021〕133号),全力以赴转型打造千亿元级现代一流食品企业。
一、小城镇建设现状和成效广西农垦原有48家国有农场,优化重组后为13家农场公司。
目前,农场仍然参与全部或部分建设、管理服务的小城镇30个,其他小城镇已移交,由地方统筹规划建设。
(一)农垦小城镇基本情况。
垦区小城镇不属于建制镇,基本制定有小城镇总体规划并纳入当地市县城镇体系规划,建成区面积52377483.5平方米、建成区常住人口153056人、建成区户籍人口107286人。
(二)农垦小城镇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情况。
垦区小城镇公共供水普及率100% 、道路铺装率88%、使用气化燃料住户率95%、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3平方米、家庭宽带接入率90%、污水处理率7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86%、水冲式厕所普及率94%、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90%、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97%。
(三)农垦小城镇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投资情况。
垦区小城镇建设2019年投资7363.21万元、2020年投资18670.2万元、2021年投资23918.6万元;2021年小城镇拥有的独立核算的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机构40个,工作人员716人,人员和办事经费全年支出1260.72万元。
近世广西农民家庭农场的规模效益考查

近世广西农民家庭农场的规模效益考查小农经济,或者说个体农民经济,是传统农业生产的基本形态。
在中国的历史条件下,从事个体生产的农民,无论是自耕农还是佃农,就其小块土地经营和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劳动而言,都是“小农”。
本文考察的对象即为这种小农的家庭农场。
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水平上看,广西历来就属“南蛮之地”,被视之为落后地区。
在中国传统经济的区域发展序列中,广西直到明代以前还处于“未发展”状态,明清以来广西才跨入“发展中”行列。
[1]广西尽管从明清开始就作为南方经济发达地区的经济腹地,但直到20世纪中叶其传统农业和小农经济仍完整地保存着,从这个意义上说,广西又是研究发展中地区传统农业和农民经济变迁的典型。
同时,本文研究的时间跨度为1800--1950年的150年时间,其中既包括清代前期的历史,又包括近代的历史。
其目的主要是为了能对广西农民经济变化的研究作一个长期而连续的考察。
笔者将这150年统称为“近世”。
农户的土地经营规模作为透视农家经营活动所依据的主要指标,过去学术界单从土地所有权的角度对其进行了片面性研究。
近万方数据年来,一些学者尝试从土地使用的视角展开对小农经营的研究,并取得了卓有影响的成果。
[2]笔者过去曾对广西近世农民家庭农场的经营规模做过考辩,在此基础上,希冀进一步探讨他们经营规模的经济效益。
一、劳动生产率:近世广西农民家庭农场规模效益的重要指示器据笔者过去的考订,1800—1950年间广西农民家庭农场出现了一种“户耕十二亩”的经营规模的标准模式,并在广西全境逐步地得以普及。
[4]本文将探讨农民的耕作规模与产出效益之间的关系,而衡量它们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标志即为农户的劳动生产率。
有关农民劳动生产率的界定,学术界历来就有颇多争议,但学者们似乎都认为传统小农的劳动生产率在若干方面与近代工业中的劳动生产率存在着差异。
在此,笔者采用李伯重的界定方法。
他认为传统小农的劳动生产率具有三个特征。
首先,在劳动时间方面,近代工业中的劳动生产率以日或者小时为单位,而传统农业中的劳动生产率则应以年为单位。
广西农垦改革发展情况

广西农垦改革发展情况广西壮族自治区农垦局【期刊名称】《中国农垦》【年(卷),期】2015(000)012【总页数】2页(P70-71)【作者】广西壮族自治区农垦局【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广西农垦创建于1951年,目前有252万亩国有划拨土地,下属100家企事业单位,其中3家事业单位,97家企业单位(包括48家农场、10个专业集团),分布在全广西14个市、42个县(区)。
管区总人口38万人,其中农垦在职职工3.1万人,离退休职工3.9万人,农垦职工队伍主要由知青、退伍军人、南下干部、归难侨、库区移民组成。
广西农垦集团是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2014年排位第264位)、广西百强企业(2014年排位第12位),集团年营业收入超100亿元,年实现利税6亿元。
2006年3月,自治区深化广西农垦管理体制改革,设立农垦工委和纪工委,作为自治区党委、纪委的派出机构,负责党建工作。
授予农垦局相当于地级市的计划单列、财政、税收、土地、规划建设、国资管理等经济权限,给予税收增量分成、土地出让金返还、建设用地指标单列等政策。
2014年,广西农垦管区完成经营总收入1181.3亿元、地区生产总值417.9亿元、固定资产投资281亿元,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208亿元;管区居民人均纯收入21641元,增长10.1%,在岗职工人均纯收入34135元,增长11%。
深化改革8年来,农垦管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01亿元,经济总量增长近5倍,创造就业岗位30万个,外来人口增长近两倍;在岗职工人均纯收入3.41万元,比2006年增加了2.04万元;2014年农垦集团国有资产总额391亿元,净资产113亿元,资产总额增长近3倍,8年累计实现利润29.85亿元,上缴税金31亿元。
(一)农场基地板块主要是在以甘蔗、剑麻、木薯、水果等亚热带经济作物种植为主的48个农场和畜牧养殖基地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到2014年,已建成1个国家核心种猪场、35个部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农业标准化示范场(区),树立5个“一乡一业”专业化生产样板,15个企业及产品质量全程可追溯系统,“三品”认证达到58个,打造了2个中国名牌农产品、23个广西名优产品。
浅论广西农垦国有土地管理和利用创新

浅论广西农垦国有土地管理和利用创新
李贵银
【期刊名称】《中国农垦》
【年(卷),期】2022()5
【摘要】广西农垦集团按照“打造现代一流食品企业”的目标,确定以“食品产业及其他特色农业产业化投资运营、垦区土地综合开发利用、农业产业链综合服务”为三大主业,以国有土地管理和利用为重要抓手。
迄今,广西农垦已全面完成国有土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现有国有土地总面积202万亩,已完成数据建库201.46万亩,其中已发证193.49万亩。
顺利完成农场国有土地转移办证到广西农垦集团名下的工作,防止了农垦国有土地被非法侵占。
【总页数】4页(P36-39)
【作者】李贵银
【作者单位】广西农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
【相关文献】
1.激励监督机制在广西农垦现代管理中的应用与探讨--以广西农垦国有火光农场为例
2.新一轮农垦改革发展形势下广东农垦创新土地管理方式的实践与探索
3.宁夏农垦国有土地管理体制研究
4.论广西农垦土地管理体制改革
5.广西农垦部署土地管理工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生产与协调——广西垦区农场综合管理与发展

接农 场 的可持 续发 展 ,必须 科 学 、客 观分 析 农场 ,尤 其 国营 农场
存在 的实 际 问题 。特 别是 改革 开放 以来 ,国有农 场 由于体 制 改革
的发展 滞 后 ,对 市 场经济 和 垦 区农场 改 革 的观念 、市 场机 制 和体 制不 了解 ,导 致体 制 上 的不适 应 ;广西 农 垦也 面 临同样 的 问题 ,
此 。仅 停 留在 单一 物种 种 植和 大 生产 阶段 ,未 能进 一步 实现 与市
场经 济 和经济 效 益 的衔 接 ;农 垦 的发展 必 须依 靠 国家 对农场 体 制 改革 的政 策性 引 导和 扶持 ,逐 步 实现农 场 的体 制 改革 。强化 农场 的综 合 管理 ,科 学制 定农 场发 展 的 中长期 规划 ,并结合 市场 经济 的发 展 方 向 ,最 终实 现农 场 的可持 续 发展 。农 垦 改革 是一个 非 常 复杂 的 系统工 程 ,是 对国 有资 产 和利 益的 重新 组 合和 调整 。在农 垦体 制 改革进 程 中 ,必 须 严格执 行 国 家和 广西 省有 关 农垦 改革 的 政策 和 制度 ,既尊 重历 史 ,又面 对现 实 ,科 学 区分 。统 筹规 划 ;
展 的农 场 改革 氛围 。
随着 我 国农垦 经济 的 不断 发展 ,区域 经济 的不断 跃升 和 小城 镇 的 新兴 ,对 我 国垦 区农场 ,尤 其是 国营 农 场的 未来 发展 带 来 巨 大的 发展 机遇 和挑 战 。如何 能 与 时俱进 、不 断发 展农 场 ,这 是摆 在 国 家领 导人 和农 场 管理 者面 前 的一道 坎 ,如何 跨过 这道 坎 ,迎
广西农垦管区国有小农场总场改革模式的探索

广西农垦局根据 自治 区党委 和人民 能 力 。制 定 了 ( 星 总 场 “ 一 五 ”剑 制 度 》 相 关 效 能 制 度 实 施 细 则 、( ( 五 十 、《 ( 领
政府文件精神以及管 区国有 小农场 的实 麻生产发展规 划》 计划到 “ 一五”期 导 干部 廉 洁 自律 制 度》 等 各项 规 章制 , 十
陆川县城南郊 2 0公里 的乌石镇 内。
分 别设 立 了 3个部 门 ,部门机构 由原来 使总场的 人、财 、物得 到了有效 的管理 的 3 个 降到 l 个 ,管 理人 员由原来 的 和调控 ,各项 资源得到 了有效 的利用 。 0 7
一
2 7 实 行总 场改 革模 式的 基本 l0人 下 降 到 现 在 的 8 人 。五 星 总场 内
际 情 况 ,对 管 区博 白片 和 陆 川 片 的 国 有 末 ,总 场 剑 麻 面 积 发 展 到 2万 亩 , 同时 度 。
小农场进 行总场模式的改革 。0 7 月 2 0 年3
在 博 白片 农 场 中成 立 旺 茂总 场 ,下 辖 原
建设 高产示范 剑麻基地 2 0 0 0亩。
片 农场 中 成 立 五 星 总 场 ,下 辖 原 五 星 农 线 ,加强 了生 产一线 的管理力量 。旺茂 财务上实 行了预算管理 ,物 资供应上根 场、 马坡农场 红 山农场 , 总场场部 位于 总场 内部设置 了 5个部 门,下属 农场只 据 生 产 发 展 的 实 际 需 要 统 一 调 剂 控 制 ,
一
总场一 农场”的垂直 管理体制初步 形 实现生产管理规 范化 、剑麻加 工销售一
“ 一 五 ”及 远 景 发 展 纲 要 ,在 农 业 方 成 。 十
体化 ,确保 了剑麻 产业基地 的形成和 良规 0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广西农垦的国有农场农业规模经营初探李慈军摘要:本文以广西农垦为例,论述国有农场实施农业规模经营不仅必要,而且可行。
广西农垦国有农场实施农业规模经营的基本思路是:围绕一个目标,建立三个体系,做好四个结合,抓好五项工作。
关键词:国有农场;农垦农业规模经营农业规模经营是现代农业和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国内许多学者对中国农业规模经营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但其侧重点主要在于农村的农业规模经营,而对国有农场如何进行农业规模经营的讨论见诸报刊的非常少。
国有农场的农业规模经营自有其不同于农村的特点,本文以广西农垦为例,对国有农场的农业规模经营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农业规模经营是国有农场发展的必然选择农业规模经营是指在农业生产中,通过对投入资源要素的扩大、集中和整合,使生产能力与生产规模不断接近最佳,实现规模经济的过程。
农业规模经营也有内涵和外延规模经营之分。
外延式规模经营,一般指通过扩大土地面积而实现的“粗放式”大面积经营;内涵式规模经营,则是指使所有资源要素(包括土地、资本、劳力等)都相对扩大和集中,生产经营规模与市场环境、经济技术条件相适应,资源间相互替代,达到最佳配合,以提高各要素使用效率和产出率,实现最佳经济效益[1]。
广西农垦现有国有农场48个,大多数是在五六十年代时出于国家物资和战备的需要而先后建立起来的,其土地都是国有土地,这与农村土地产权有着本质的区别。
但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受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影响,垦区内国有农场几乎都实行了长期作物折价转让给农工,由农工实行所谓的“家庭农场”经营(需要说明的是,这种“家庭农场”并不是国外真正意义上的家庭农场,国外家庭农场是由农业大户经营,而农垦的“家庭农场”则是按农场职工人头进行岗位分散承包,这与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并无根本性的区别)。
这种“家庭农场”经营,在明晰产权、调动农工生产积极性、克服国有大集体生产经营中的道德风险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积极的作用。
但随着中国加入WTO后,这种“家庭农场”经营模式逐渐显露出严重的弊端。
(一)经营主体决策分散,不利于市场竞争实行“家庭农场”经营后,虽然大多数农场的农业生产基本实行了统一规划,但生产投入、田间作业和管理,甚至产品销售基本上实行分散决策、分户经营。
这种经营形式,一是不利于重大农业项目的实施。
比如防城市区的几个农场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建立“家庭农场”时,农工纷纷种上了龙眼和荔枝,由于技术和气候上的原因, 时至今日,果树从未结果。
从2003年开始农场要求职工把这些不结果的果树砍掉连片种上甘蔗,解决吃饭问题,但由于职工当年种果树时花了不少投资,不愿把这些果树砍掉,这几年农场和职工就这么僵持着,职工生活水平非常低下,农场连正常运转也无法维持。
二是不利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2002年,为了整合剑麻产业资源,垦区新建了一座年产3万吨的剑麻加工园,由于其竣工投产,需要的剑麻纤维原料比较大,广西境内的剑麻纤维市场价格因此被抬高了。
可是因为农场的剑麻种植已实行了分户经营,农工往往机会主义行事,谁出价高就卖给谁,致使农场的纤维大量外流,剑麻工业园所需的原料反而要用外汇到国外去进口,垦区剑麻产业化经营出现了“断链”问题。
三是组织化程度偏低。
本来农场的优势就是规模经营,可采取所谓的“家庭农场”经营,集体决策变为分户决策,产品销售中的规模优势不复存在,农工在讨价还价中往往处于不利的地位。
如水果农场在产品营销时,各农工家庭之间不但不能联合,反而互相压价竞销“,肥水”流进了中间商的腰包。
(二)地块零散,规模偏小根据世界粮农组织测算,按照目前的技术条件,户均种植经济作物的规模不能低于170亩,种植粮食作物不能低于300亩,否则就无竞争力[2]。
广西农垦国有农场目前甘蔗岗位承包平均为17亩,如夫妻是双职工的每户只有34亩;剑麻、水果、茶叶等岗位比这还要少,茶叶岗位承包平均只为7亩,如夫妻为双职工,户岗位承包也仅为14亩。
这种小规模的经营虽然基本解决了农工的温饱问题(有的茶叶岗位甚至没有解决温饱问题),但解决不了农工的致富问题,也解决不了国有农场继续发展、提高其农业产业素质问题。
(三)劳动生产率低,农工增产不增收提高农工收入是解决垦区农业发展与改革的重要问题之一,而提高收入的基础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目前,垦区实行的分散决策、分户经营是典型的小农经济,大量劳动投放在零散而狭窄的土地上,虽然垦区土地生产率(或土地产出率)比起农村乃至世界要高得多,如2006年垦区的剑麻纤维平均单产为4.6吨/公顷,是广西境内农村单产的1.24倍,是世界单产的3.5倍,但是按人均计算的劳动生产率并不高。
据调查,如按农业纯收入计算劳动生产率,2006年垦区甘蔗为11550元/岗,剑麻为14590元/岗,柑桔为10087元/人,茶叶为4236元/岗,龙眼荔枝岗位是亏本的。
即使在同一块土地上进行集约化耕作,通过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的投入进一步提高土地产出率,土地产出率也是有极限的,因而最终计算出来的劳动生产率也会出现下降的。
况且农产品还受到自然、市场的因素影响很大,农工增产不一定能够增收,即使增收也是极其有限的。
(四)不利于大规模的机械化耕作,技术推广交易成本高由于实行分户经营,职工家庭经营的地块比较零散,规模偏小,大多数家庭都是插花种植,“小、散、低”非常明显,这就出现了大机器与小地块的矛盾,大中型机械难有用武之地。
由于一个家庭经营的地块不连片,农场要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技术措施的难度就会加大,技术推广的交易成本和管理成本比起规模经营毫无疑问要大得多。
邓小平1985年曾经提出了著名的“两个飞跃”的重要思想,“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
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
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
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的生产社会化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济,发展集体经济。
这又是一个很大的前进,当然这是很长的过程。
”[3]这一论断,是非常具有前瞻性和远见性的,特别是对国有农场更具有特别重要的实践意义。
第一,适度规模经营是国有农场解决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矛盾的需要。
国有农场既要提高土地产出率,也要提高农工的劳动生产率。
显而易见,规模经营可以达到两者的平衡。
按照经济学理论,适度的规模经济,会出现报酬递增,从而提高单位产出率;同时由于土地集中到经营大户,人均劳动生产率必然会比分散经营有很大提高。
因而,规模经营能够较好地解决国有农场农业增产、职工增收、企业增效的问题。
第二,适度规模经营是国有农场从分散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的需要。
目前,广西农垦的国有农场职工岗位承包的土地面积较少,工作量不够,造成农工兼业化现象比较普遍,对岗位承包的土地往往是粗放式经营,土地产出率低。
实行适度的规模经营,土地向有技术、会经营且有实力的专业大户集中,既有利于土地的集约化经营,也可以让原来兼业从事非农产业的职工安心从农业产业中转移出来,有利于增加职工的收入。
第三,适度规模经营是国有农场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需要。
农业规模经营是与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农业机械设备的使用、农业劳动力转移、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的提高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的,只有实行农业的规模经营,才有可能为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提供必要的劳力、土地资源。
因此,农业规模经营是实现农业非农化、农工市民化和农场城镇化三者良性互动的重要出路。
第四,适度规模经营是国有农场应对国际化农业竞争的需要。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小块土地分散经营的农业面临着极大挑战。
目前,发达国家的农业在生产阶段的表现就是农业生产的科技水平高、劳动生产率高,同时能兼顾到食品安全和农业资源、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其在市场上的表现就是农产品成本低、品质好、市场竞争力强;在社会方面则表现为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基本上不存在工农差别、城乡差别了。
这一切的基础都源于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可以说是战后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的基本趋势[4]。
国有农场作为中国农业国际化竞争的排头兵和主力军,理应顺应国际农业发展的潮流,率先大力发展规模化经营和现代化农业,这是国有农场应对国际化农业竞争必然的对策选择。
二、国有农场农业规模经营可行性分析农业规模化经营,并不是把土地简单集中“、归大堆”就能“化”得起来的。
实施和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是有其前提条件的,广西农垦是否有条件实施和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呢?前提条件之一:有发达的非农产业,多余的劳动力有出路。
农业规模化经营就是要减少当前的农民(农工)数量,将规模化经营过程中的富余农业劳动力稳定地转移到非农产业。
据统计,2006年垦区从业人数为12.4万人,其中第一产业4.8万人,占38.7%。
在全部的从业人员中,职工人数为4.1万人,其中第一产业职工2.6万人,占63.4%;垦区为社会提供劳动就业达8.3万人,这些人73.5%分布在垦区的第二、第三产业。
如果实施农业规模化经营,要求垦区所有农场都从第一产业就地转移出50%的农工,意味着在第二、第三产业增加2.4万人的劳动就业(其中职工1.3万人),而且要使这些人能稳定在非农产业,目前还有一定的难度,但笔者认为在部分城郊农场还是可以做到的。
广西农垦位于城郊的农场有25个,占52.1%。
这些城郊农场工业基础比较好,非农产业比较发达,如果把为社会提供的非农就业岗位用来优先安置农场农工,同时加快垦区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这些农场至少可以转移出40%以上的农工的。
况且,广西农垦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的发展思路是“整合资源、优化产业、大力发展园区经济”[5],可以在预见的未来,垦区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将会有一个飞速的发展,这将为进一步转移富余的农工提供比较坚实的基础。
前提条件之二:有较高程度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可以节省人力。
有节省大量人力的农业耕作机械技术的投入和使用,是实施农业规模经营的前提条件之一。
据统计,2006年广西农垦的农用机械总动力为16.1万千瓦,有农用大中型拖拉机837台、小型拖拉机4314台,平均每5个农业职工就有一台拖拉机。
这说明,在农业机械技术推广上广西农垦条件是具备的。
前提条件之三:有比较发达的农业社会分工,可以为农业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广西农垦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虽然还不是很发达,但与农村相比,相对要健全得多。
农业育种、机耕队、农产品销售信息网络等已具有企业化的雏形,如果进一步整合和发展,应该说可以为农业规模化经营提供一定的支撑。
前提条件之四:有一批经济基础比较强的经济能人和大户,可以承接转置出来的土地“。
十五”以来,由于市场旺、人努力、天帮忙,广西农垦的农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农工人均纯收入得到较大的提高,有近3成的农工家庭的年纯收入超过5万元,在垦区涌现出一批懂市场、会技术、善经营的农业经济能人和经营大户,这些能人和大户不仅对承包岗位的土地进行精耕细作,而且还到周边农村租借土地进行大面积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