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教寺签文修订版及序言(行楷字体)
王羲之行书字帖-田字格版-兰亭序(红字)

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For evaluation only.练习字帖“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 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 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 ,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 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 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 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 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 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 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信可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 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 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 形骸之外。
虽取舍万殊,静 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 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第 1 页 共 2 页Generated by Foxit PDF Creator © Foxit Software For evaluation only.练习字帖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 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 所欣,俯仰之间,以为陈迹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 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 :“死生亦大矣 。
岂不痛 ” 哉 !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 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 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 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 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 夫 !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 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 有 感 于 斯 文 。
”第 2 页 共 2 页。
重建祖堂序言

重建祖堂序言追本溯源,皋陶血缘;得姓利贞,启后承前。
枝发唐朝,晟公宰相;家业根基,陇西郡望。
天生晟公,我族兴旺;辅佐有功,西平武王。
厚德功高,万古流芳。
先辈播迁,拓展蛮疆;或官或民,后裔榜样。
江西宪公,上院承元,蕉林大清,盐田学通。
拓基立业,四百余载。
百代繁衍,薪火相传。
叶茂枝繁,业绩辉煌。
盐田祖地,三面环海;丝路始港,友邦往来。
北枕廉山,丘陵起伏;龙奉珠至,脉结真穴;乾坤正气,旺盛其中。
种粮捕鱼,两全其美;鱼米具丰,欢乐融融。
先辈创业,白手起家;奋发图强,基业长青。
传承祖德,世继书香;恪守家训,家风纯良;俊彦如潮,留学四方。
祖传示训,耕读是传;尊祖敬宗,孝悌睦邻;重修祖堂,报本不忘。
丁亥岁末,十五世孙,用华用福,领先出资。
兄弟叔侄,乐捐合力,干劲十足,祖堂一新。
辛卯年冬,十五世孙,海峰用彪,诸多才俊,一马当先,祖堂扩地,做砼地面,屋后排水。
己亥春节,全体裔孙,欢聚一堂,围炉夜话,振兴大计,合族共商。
百年祖堂,年代久远。
砖墙陈旧,桁条异样。
裔孙誓愿,重建祖堂。
己亥春夏,推选理事,一致荐举,用彪会长,一呼百应。
子叔兄妹,踊跃出资,又捐屋地,共襄盛举。
己亥初冬,十月十八,辰时动土,十月廿二,子时进砖,同心协力,经过半年,奋发努力,耗资……万元。
祖堂新姿,顺利竣工。
并于………年…月…日,隆重升座,祭祀典礼!祖宇原址,原座标向,乙辛兼辰戌,左移加宽,前后扩大,三间二进,砖木结构。
建成祖堂,古朴典雅;梁对妙联,裔孙拜撰。
文化底蕴,浓厚辉煌;深厚博大,大家风范。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五福临门,八方纳祥。
祖宗护佑,鸿福无疆;耀我宗门,世代荣昌;耕读持家,世继书香;人才辈出,物阜人康;胸怀远大,治国安邦。
祖堂理事会(用福执笔)二零二零年岁次庚子……月……日。
三平寺祖师公签诗解汇编

第一首姜太公在天水宫学道姜太公在渭水河钓鱼诗偈:南无世界若虚舟不用张帆任去留俄闻晓唱丝纶后月落空垂一钓钩姜大公是古典小说《封神演义》中人物。
名尚,字子牙。
他十三岁上昆仑山,拜元始天尊为师,在天水宫学道四十年。
一日,天尊对子牙说:“成汤数尽,周室将兴;你与我代劳,封神下山,扶助明主,身为将相,也不枉你上山修行四十年之功。
”姜太公下山后,历尽坎坷,八十岁时隐居在渭水河边,朝暮垂钓,作歌取乐,为周文王访得,拜为丞相,后又助周武王起兵伐纣,终于完成兴周的大业。
最后又奉命发榜封神。
本首签题意“待时而动,谋事皆吉”。
第二首苏东坡赤壁游舟韩信钩于城下诗偈:无忧树下有何忧不尽长江日夜流月明风清无限景好将杯酒共追游苏东坡(1037―1101)名轶,字子瞻.北来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东坡于嘉佑年间考中进士,历任祠部员外郎、知密州、徐州、湖州。
元丰二年(1079),御史中丞李定等人摘苏东坡诗句,诬其“讥切时政”逮捕下狱,不久,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
苏东坡被贬黄州后,政治上失意,生活态度趋向消极,经常与朋友泛舟赤壁,以遣忧愁。
元丰五年八月至十月间,苏东坡写下两篇脍炙人口、传诵千古的文章,即《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
韩信(?一前196),西汉三大开国功臣之一。
他初属项羽,继归刘邦,统率汉军打败项羽。
汉朝建立后,封为楚王,后有人告他谋反,降为淮阴侯,最后被吕后杀害。
韩信未出身前,生活困苦,常常在淮阴城下淮水河边钓鱼,以此度日。
有个洗衣服的老妇人可怜他,拿些饭菜救济.他接受了;有个恶少年看不起他,要他从胯下爬过去,他也照做了。
苏东坡赤壁游舟和韩信钩于城下都是在患难无奈之时,出头尚有时日。
第三首太阳偏自恨枝无叶宋太祖被困河东诗偈:机感运用无休歇寒暑相推冷有热朝必种兮幕必收冬既凋零春又发“太阳启自恨枝无叶”是句口头传说。
太阳斜照时,树影倾斜,树身看不到自己倒影,为此而唉叹:只有光秃秃的身子,无枝无叶真难看啊!做人也是这个道理,不能自己看不起自己,应该树立信心才对。
圣教序大楷字帖,赶紧收藏吧!

但因怀仁功力精凿又是谨慎从事终能各尽其势用明人王世贞的话来说是备尽八法之妙成为王字的一个大宝库
圣教序大楷字帖,赶紧收藏吧!
《圣教序》是王羲之的第二行书,也能很好的体现王羲之书法特点。虽是集字成碑,且缺失之字为拼接组合而成。但因怀仁功力精凿,又是谨慎从事,终能各尽其势,用明人王世贞的话来说,是“备尽八法之妙”,成为王字的一个大宝库。此碑于宋以后中断,传世以未断宋拓本为佳,字迹稍肥,笔锋使转处莹丝可见。
王羲之行书《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此版本最好,堪称书学经典

王羲之行书《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此版本最好,堪称书学
经典
王羲之圣教序版本有好几种,比较出名的就是“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拓本碑文共30行,每行八十五六字不等,原碑现存陕西省西
安碑林内。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是唐太宗李世民为玄奘从印度取经归来翻译的佛经写的一篇序以及唐高宗李治所写附记,之后附有《心经》一篇,弘福寺和尚怀仁奉敕出内府所藏王羲之真迹,历二十余年,所集王羲之行书碑,此碑于唐高宗咸亨三年建立,由诸葛神力勒石,朱静藏镌字。
该碑现藏于西安碑林,计三十行,行八十余字,共两千四百余字,字数较多,是历来公认的学习王羲之行书的最佳范本。
此碑自宋以后不断被翻拓,流传版本很多,现民间流传不外两种版本,一是原碑拓本,一是翻刻本。
而原拓本又分早期宋拓本及之后各朝代拓本。
由于年代久远,碑面不断风蚀,笔画由肥渐瘦,字迹损泐逐渐增多。
故一般认为北宋拓本优于南宋后拓本,现市面所见版本多是文物出版社及上海古籍书店印行,而以文物出版社1965年5月出版的拓本为佳,俗称肥本,笔画丰腴,骨肉亭匀,卷后由董其昌、郭尚先题跋。
《圣教序》高清墨迹本(附38张高清大图)

《圣教序》高清墨迹本(附38张高清大图)
临摹,对于学习书法来说,是一个艰辛的过程,更是一个不可缺少的过程。
这好比钢琴中的练习曲,油画中的素描。
临习,是为创作打基础,同时临习本身也是一门艺术,一项高超的技能。
书法的学习入门首先必从临摹开始,临摹好比是一块敲门砖。
临习到什么水平,相对个人的书法创作便到什么水平。
尤其是学习王字,对《圣教序》这种笔法森严、结构完美、变化无常、刻工精良的碑帖,临习时必须心平气和,细致周到。
无论从气势、章法,还是从用笔、结体,都须注意观察,细细体验。
其主要特点是:
(1)字数多。
全碑共1,900余字,字字精雅飘逸,款款相映成趣,可供学习和临摹的余地很宽。
(2)字体多。
全碑将王羲之的楷书、行书、草书杂糅其间,大胆地搭配、组合、集成,动静结合,挥洒自如,对后世书法尤其是当代书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3)变化多。
一是笔法十分丰富,楷、行、草、隶、篆各种笔法无不用之其中;二是结字新颖生动,平中见奇,开合有度,欹正相依,灵动多姿;三是重复的字、偏旁部首无不体现变化翻新。
据载,怀仁为收集《圣教序》上的碑字,用时长达18年之久,可见其用心之良苦。
在书法史上,可以说“集字”是从怀仁开始的。
三平寺祖师公签诗解

第一首姜太公在天水宫学道姜太公在渭水河钓鱼诗偈:南无世界若虚舟不用张帆任去留俄闻晓唱丝纶后月落空垂一钓钩姜大公是古典小说《封神演义》中人物。
名尚,字子牙。
他十三岁上昆仑山,拜元始天尊为师,在天水宫学道四十年。
一日,天尊对子牙说:“成汤数尽,周室将兴;你与我代劳,封神下山,扶助明主,身为将相,也不枉你上山修行四十年之功。
”姜太公下山后,历尽坎坷,八十岁时隐居在渭水河边,朝暮垂钓,作歌取乐,为周文王访得,拜为丞相,后又助周武王起兵伐纣,终于完成兴周的大业。
最后又奉命发榜封神。
本首签题意“待时而动,谋事皆吉”。
第二首苏东坡赤壁游舟韩信钩于城下诗偈:无忧树下有何忧不尽长江日夜流月明风清无限景好将杯酒共追游苏东坡(1037―1101)名轶,字子瞻.北来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东坡于嘉佑年间考中进士,历任祠部员外郎、知密州、徐州、湖州。
元丰二年(1079),御史中丞李定等人摘苏东坡诗句,诬其“讥切时政”逮捕下狱,不久,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
苏东坡被贬黄州后,政治上失意,生活态度趋向消极,经常与朋友泛舟赤壁,以遣忧愁。
元丰五年八月至十月间,苏东坡写下两篇脍炙人口、传诵千古的文章,即《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
韩信(?一前196),西汉三大开国功臣之一。
他初属项羽,继归刘邦,统率汉军打败项羽。
汉朝建立后,封为楚王,后有人告他谋反,降为淮阴侯,最后被吕后杀害。
韩信未出身前,生活困苦,常常在淮阴城下淮水河边钓鱼,以此度日。
有个洗衣服的老妇人可怜他,拿些饭菜救济.他接受了;有个恶少年看不起他,要他从胯下爬过去,他也照做了。
苏东坡赤壁游舟和韩信钩于城下都是在患难无奈之时,出头尚有时日。
第三首太阳偏自恨枝无叶宋太祖被困河东诗偈:机感运用无休歇寒暑相推冷有热朝必种兮幕必收冬既凋零春又发“太阳启自恨枝无叶”是句口头传说。
太阳斜照时,树影倾斜,树身看不到自己倒影,为此而唉叹:只有光秃秃的身子,无枝无叶真难看啊!做人也是这个道理,不能自己看不起自己,应该树立信心才对。
书法圣教序大字版

《书法圣教序大字版》是一种以行书书写的书法作品,主要收录了《圣教序》的文字内容,每个字都采用了大字版的形式,方便读者更好地欣赏和学习。
《圣教序》全名《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又称《唐集右军圣教序并记》等,因碑首横刻有七尊佛像,又名《七佛圣教序》。
最初是由唐代的书法家褚遂良用楷书书写并刻碑,被称为《雁塔圣教序》。
后来,怀仁和尚用王羲之作品里的字重新集字成篇,集成王羲之行书版本的《圣教序》,被刻于石头上,被称为《怀仁集王圣教序》或者《集王圣教序》。
《书法圣教序大字版》在怀仁和尚的集字基础上,将每个字放大,更易于欣赏和学习。
同时,它还保留了原作的风格和韵味,是学习和欣赏行书书法的好材料。
如需了解更多关于《书法圣教序大字版》的信息,建议查阅相关书籍或咨询专业的书法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玄天上帝感应灵签洪教寺签文红教寺·藏书玄天上帝感应灵签教寺签文西峁村·藏书玄天上帝感应灵签教寺签文仓上村·藏书玄天上帝感应灵签教寺签文老庄村·藏书玄天上帝感应灵签教寺签文石槽岊村·藏书玄天上帝感应灵签教寺签文专用藏书序言大明万历三十五年岁次丁未上元吉旦,正一嗣教凝诚志道阐玄弘教大真人掌天下道教事张国祥,奉旨校梓。
(注:玄天上帝百字圣号撰人不详,明朝张国祥校梓,底本出处:《万历续道藏》。
)《道藏》冠帙《玄天上帝百字圣号》由“玄天上帝百字圣号”、“仁宗皇帝御赞”、“祈签祝文”、“玄天上帝圣降日”和“玄天上帝感应灵签”五部分组成。
其中,“祈签祝文”和“玄天上帝感应灵签”是正文,是这部经书的主体,因此,此经书的经名应当是《玄天上帝感应灵签》,收录者将经名弄丢,误以附文“玄天上帝百字圣号”为书名,现予以更正。
为了继续弘扬洪教寺的佛教文化,提高广大信徒的佛教信仰水准,帮助信徒预测最近的谋望、家宅、婚姻、失物、官司、行人、占病等一系列生活,便于帮助正确祈签、理解。
据了解原有手抄线装订版《洪教寺签文》是石槽岊写于贺家川镇天台山祖师庙,该手抄版签文年代久远,损坏严重,后经石槽岊乔六十八先生再次手抄线装订,目前也有一定的破损程度及不完善之处,该书具有极其重要的收藏价值,属洪教寺的重要珍贵文献。
特加以重新修订编著《洪教寺签文》。
本次编著是对原有手抄线装订版《洪教寺签文》的保护、修订及进一步的完善。
为继续弘扬红教寺悠久的佛教、道教文化,一直想重新修订《洪教寺签文》,但因工作原因,多次在洪教寺寻找原有手抄线装订版,一直与此无缘均未找到,直到今年返乡时逢七月二十五洪教寺古庙会,趁此机会利用手机将《洪教寺签文》全部排成照片,带回广东,在工作业余时间通过网络渠道了解、学习、查找与《洪教寺签文》内容相符的相关文献资料,结合原有手抄线装订版《洪教寺签文》原始资料重新整理、修订编著,将原有手抄板中的漏缺字、错别字及其他不完善的内容加以修订,增加四张玄天上帝画像仅供参考,并装订成册。
该签文体现了中华名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辉煌历史,是古人留给人类的伟大文化遗产、光耀古今的佛教文化,其博大精深的人文内涵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是洪教寺周边西峁村、石槽岊村、仓上村、老庄村及其它相关村庄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交流、社会团结和谐的精神纽带。
本签文修订编著后,内容丰富、错误减少、编排顺序合理、对正确祈签、解签具有极大的帮助作用。
在2012年10月份签文初次修订编著后,经资深玄学风水人士乔六十八先生逐字逐句的校对,修改诸多错误之处后再次修订,衷心感谢乔六十八先生的大力支持,尤其感谢石槽岊村六十八先生提供的手抄版《洪教寺签文》,给予正确修订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虽经反复核对修改,但能力有限仍难免存在不足之处,望广大信徒提出宝贵意见,以便进一步修订完善。
《玄天上帝感应灵签》洪教寺签文修订编著:李小林校对:乔六十八协调联络:李文林编著时间:公元二〇一二年十月玄天上帝简介玄天上帝,即真武帝,或真武、北极真君。
真武即北方之神玄武,宋时避讳改玄为真,称真武帝,宋朝道教的北方上帝,明朝天子的保护神。
元始天尊说法于玉清,下见恶风弥塞,乃命周武伐纣以治阳,玄帝收魔以治阴。
因此玄天上帝又为主持兵事的剑仙之主,地位仅次于剑仙之祖广成剑仙。
真武兴盛于宋代,靖康初加号佑圣助顺灵应真君,至元代又被晋升为元圣仁威玄天上帝,明成祖时地位更加显赫。
有关真武的传说中,又皆称龟蛇乃六天魔王以坎离二气所化,然被真武神力蹑于足下,成为其部将。
后世称之为龟蛇二将。
玄天上帝每每斩妖锄魔都御剑出行。
武当山为玄天上帝的圣地。
玄天上帝又叫做真武大帝、帝爷公、上帝公,其双足踏龟蛇、右手执宝剑、左手握印诀的形象,显得神威赫赫,让大家印象相当深刻。
而且玄天上帝的传说,大多是奉命下凡,来人间降妖伏魔,或是收伏在江河危害百姓的龟蛇二妖,或是与魔王大战于洞庭,最后魔王落荒而逃,但也因此衣冠不整、冠履俱失,所以目前看到的玄天上帝,才出现披头散发的造型。
若觉得运势不顺,或有小人暗中作祟,或是受到不平等的对待,都能祈求玄天上帝来帮忙化解。
镇守北方之神:武当道教是中国道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道教崇奉的众多神灵中,被尊为至高无上的“三清”、“四御”以及“十方天尊”等在武当山都排在了不显眼的位置,而在显赫位置上供奉的是玄天上帝。
北极佑圣真君者,乃玄武七宿,后人以为真君,作龟蛇于其下。
明朝御制碑谓,明太祖平定天下,阴佑为多,建庙南京崇祀。
及太宗靖难,以神有显相功,又於京城艮隅并武当山重建庙宇。
两京岁时朔望遣官致祭,而武当山又官督祀事。
明宪宗尝范专金为像。
每年三月三日、九月九日用素羞致祭。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东西南北四方都有神兽镇守。
它们分别是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玄武是镇守北方的神。
古人把二十八宿中北方七个星宿想象为龟蛇相缠的形象,称为玄武。
古书上记载:玄武,北方之神,龟蛇合体。
“北方玄天,五炁徘徊,中有黑帝,双皇太微,总领符命,仙鍊八威,青裙羽属,龙文凤衣,上帝所举,制至玉阶。
”玄天上帝是儒教祭祀五方帝之一,其兽为玄武。
中国古人早在殷代前后,同时把东方的若干星星想象成一条龙,春天黄昏时出现在南方的若干星星想象一只鸟形,西方的若干星星想象为一只虎,北方的若干星星想象为龟蛇形象。
二十八星宿体系形成之后,就把它们一分为四,每七宿组成下述一种动物形象。
《书传》称:“四方皆有七宿,可成一形。
东方成龙形,西方成虎形,皆南首而北尾;南方成鸟形,北方成龟形,皆西首而东尾。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五方配五色的说法流行后,四象就分别配上了颜色,成为东方青(苍)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龟蛇)。
从史料记载来看,中国四象最先产生,在创立四兽的同时,也创立了二十八宿。
所谓二十八宿,即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将黄道(太阳和月亮所经天区)的恒星分成二十八个星座,称“二十八宿”。
“宿”者,指星的位次和集合体,即一撮星也二十八宿以北斗(大熊星座)斗柄所指角宿为起点,由西向东排列,它们的名称与四象关系为: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胄、昂、毕、觜、参;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至于龟蛇,也是古代有名的神灵。
龟为“四灵”(龙、凤、麟、龟)之一。
早在殷商时代,就有神龟知人情、知吉凶,可充当神人之间媒介的说法。
龟能明于阴阳,审于弄德。
先知利害,察于祸福。
保佑胜战,以及长生不老,行气道引,使人致富等神性,竟称龟者天下之宝也!《易·辞上》讲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传说,伏羲氏时,有龙马从黄河出现,背负者“河图”;有神龟从洛水出现,背负者“洛书”。
于是伏羲氏根据这个“图”、“书”书画成了八卦,此即《周易》之来源。
据宋朝方田子编撰《太上说玄天玄武本传神咒妙经》记载,太上老君八十二化身为玄武,黄帝紫云元年托胎于净乐国善胜皇后,于三月初三降临人间。
王太子不愿继承王位,潜心会道,十五岁辞别父母进太和山修练。
在绝壁的岩洞里苦修四十二年,于九月初九的清晨,得道升天。
非玄武不足当之,自此太和山改名为武当山。
北游记:玄帝真武者,起于宋代羽客之言,即《元洞玉历记》、《三教搜神大全》,所谓元始天尊说法于玉清,下见恶风弥塞,乃命周武伐纣以治阳,玄帝收魔以治阴,“上赐玄帝披发跣足,金甲玄袍,皂纛玄旗,统领丁甲,下降凡世,与六天魔王战于洞阴之野,是时魔王以坎离二炁,化苍龟巨蛇,变现方成,玄帝神力摄于足下,锁鬼众于酆都大洞,人民治安,宇内清肃”者是也,元尝加封,明亦崇奉。
此传所言,间符旧说,但亦时窃佛传,杂以鄙言,盛夸感应,如村巫庙祝之见。
初谓隋炀帝时,玉帝当宴会之际,而忽思凡,遂以三魂之一,为刘氏子,如来三清并来点化,乃隐蓬莱;又以凡心,生哥阇国,次生西霞,皆是王子,蒙天尊教,舍国出家,功行既完,上谒玉帝,封荡魔天尊,令收天将;于是复生为净洛国王子,得斗母元君点化,入武当山成道。
玄帝方升天宫,忽见妖气起于中界,知即天将扰乱人间,乃复下凡,降龟蛇怪,服赵公明,收雷神,获月孛及他神将,引以朝天。
玉帝即封诸神为玄天部将,计三十六员。
玄武的人格化过程是漫长的,最终完成于北宋。
道士们将玄武形象描述为“披发黑衣,仗剑蹈龟蛇,从者执黑旗”。
“净乐国王太子,遇天神,授以宝剑,入武当山修道。
久之,无所得,欲出山。
见一老妪操铁杵磨石上,问磨此何为,曰:「为针耳。
」曰:「不亦难乎?」妪曰:「功久自成。
」真武悟。
遂精修四十二年,白日冲举”。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这个故事不仅以其深刻的哲理启示着后人,同时也在暗示着人们,玄武是真实存在的,这位王太子如果不是紫气元君化做一位老太婆以铁杵磨针点化他,他将耐不住深山老林中的寂寞和风餐露宿的折磨而功亏一篑。
玄天上帝的加封:在北宋之前,道教就完成了玄武从动物崇拜到人、再由人到神的塑造。
到了南宋,玄武地位、神格逐步升级,历代皇帝屡加圣号,崇奉至极。
武当山也由此形成了以崇奉玄武为主要特征的武当道教。
自宋代起,几乎历代的封建皇帝都极力推崇玄武,扶植武当道教,以至到了明朝,武当道教从兴隆走向鼎盛,武当山成了全国最大的道场。
玄武升天后,道教传说中的彼岸世界——天界里,魔妖迭起,打斗厮杀。
元始天尊在天宫中说法传道时,黑毒血光秽杂之气都冲进了南天门。
元始天尊盛怒之下,命玄武镇魔除妖。
玄武以其勇猛,率三十万天兵天将一夜之间降伏了妖魔。
“始判六天”就是对他那次出征战绩的评价。
打那以后,元始天尊就命玄武镇守北方,并要经常下降到人间“普福生灵,操扶社稷”。
因玄武升天后的作为是各代皇帝推崇玄武的主要原因。
这位维护天界秩序的猛将下降到人间自然也是保皇权、扶社稷的灵应之神。
考察历代封建皇帝对玄武的封号,几乎都少不了“保祚佑圣、护国定乱、社稷家神”等内容。
据史书记载,明成祖朱棣以“清君侧”名义发兵誓师时,就曾扮成了玄武“披发仗剑”的形象。
明成祖朱棣夺取皇位后,把武当道教推上了顶峰。
这位皇帝从营建武当道场的勘测设计,遣功臣贵戚现场督工,到武当道人如何修持等都亲下圣旨。
明永乐年间,通往武当天柱峰的一百四十华里的神道两旁丹墙翠瓦,布满了建筑。
宫观庙宇,经堂道房多达两万间。
武当山以“治世玄岳”的崇高地位成为全国的道教活动中心。
宋代首先出现玄武的人格化图像。
据《夷坚支志》景卷三,宋孝宗时进士叶方,曾得到一张旧画,上书“真武仗剑坐石上,一神将甚雄猛,持斧拱立于旁”,有人疑是唐吴道子画,恐怕不可靠,但这是早期玄武真君像无疑。
在此基础上,玄武神像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变得极有特色,据宋人赵彦卫《云麓漫钞》绘其像为北方之神,披发黑衣,仗剑踩龟蛇,从者执黑旗。
这是玄武帝的标准像,后世真武的各种造像,均以此为准。
真武在宋代开始发扬光大,到了元代,蒙古皇帝也很迷信真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