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形态:结构、特点与其演变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城市的演变与历史发展

中国古代城市的演变与历史发展

中国古代城市的演变与历史发展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历史文化的国家,而城市是这些历史文化的一部分。

从古至今,中国的城市经历了多年的演变和历史发展。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会探讨中国古代城市的演变与历史发展。

1. 古代城市的起源古代城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上古时期。

在开始城市建设之前,人们主要以部落为单位居住在广阔的自然环境中。

根据考古学的发现,中国商周时期(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221年)已有城邑出现,这些城邑可以被认为是中国城市之始。

在当时,城市主要是由王公贵族建造的,目的是为了守卫领土,统治人民。

城墙、城门、城楼等建筑设施的出现,不仅加强了城市的防御能力,也给城市注入了强烈的文化和建筑气息。

2. 古代城市的繁荣期随着时代的推移,中国古代城市进入了繁荣期,这个时期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618年至1279年)。

在这个时期里,中国城市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城市的规模和居民数量也逐渐扩大。

除了城墙、城门、城楼等基本建筑设施,城市中心还有许多著名的建筑,如垂拱门、钟楼、鼓楼、寺庙等。

城市中心的街道也逐渐扩建,出现了许多公共设施,如市场、茶楼、剧院等。

此时的城市不仅在文化上开放和多元化,还拥有了大量的商业活动。

城市的繁荣给城市居民带来了经济和文化的繁荣,形成了独特的城市风貌和文化底蕴。

3. 古代城市的衰落然而,中国古代城市在明代(1368年至1644年)和清代(1644年至1911年)时期开始进入了衰落期。

这段时期中国的城市建设保守,规模小,街道狭窄,建筑简陋。

城市的发展停滞不前,文化和经济活动也逐渐衰落。

这段时期的城市与繁荣时期相较而言,城市的防御能力下降,市容市貌失去了以前的精美和典雅。

在这种情况下,城市变得越来越贫困,经济处于衰落状态。

4. 当代城市的新发展自20世纪中期以来,中国城市得到快速发展和壮大。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国际形势的变化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中国也走上了城市化的道路。

当前的中国城市建设在保留了传统城市文化和建筑风格的基础上,加强了现代城市的规划和管理。

中国古代城市的建设与发展

中国古代城市的建设与发展

中国古代城市的建设与发展一、引言中国古代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是中国历史长河中一个重要的篇章。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最早的城邑萌芽到后来的宫廷城市和商业中心的兴起,城市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通过对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回顾与分析,探讨中国古代城市的特点、演变和影响。

二、古代城市的起源与发展1. 城邑的起源最早的城邑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这些城邑多位于河流流域附近,并因其土壤肥沃和水源充足而得以发展。

古代人类的农业生产方式也促进了城市的兴起,因为农业需要人们集中在一起进行耕种和守卫。

2. 农耕文明的发展随着农耕文明的发展,原始的城邑逐渐演化为氏族和部落的行政、宗教和经济中心。

这些城邑不仅提供住宅和居民所需的基本设施,也成为各类交易和文化活动的场所。

3. 封建制度的确立随着封建制度的确立,城市的地位和功能进一步得到加强。

封建时代的城市多由贵族和官员所控制,被用作行政、军事和经济中心。

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市功能的日益完善,标志着中国古代城市的进一步发展。

三、古代城市的特点与演变1. 城市规划与建筑布局古代中国的城市规划与建筑布局注重“方”的观念,常常以正方形或长方形的城墙作为基本结构。

城市内部多以街坊巷弄的方式进行划分,中轴线贯穿城市,在城市中央建立官府或宗教中心。

同时,城市内的建筑也多以府第、寺庙和市场为主。

2. 内外城的划分古代城市通常由内外两个城墙组成,外城作为防御和居民的居住区,内城则是贵族和官员的居住区,同时也是政治和文化的中心。

内外城的划分明确地界定了城市中不同阶层的居住区域。

3. 城市功能的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古代城市的功能逐渐发生了变化。

早期城市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中心,而后逐渐发展成商业和手工业的中心。

随着商业贸易的发展,城市也成为了文化和艺术的聚集地。

四、古代城市对社会的影响1. 经济贸易的繁荣古代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极大促进了中国古代经济贸易的繁荣。

中国城市规划的发展演变及其特点

中国城市规划的发展演变及其特点

中国城市规划的发展演变及其特点中国城市规划的发展演变及其特点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城市规划发展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在1700字的篇幅中,本文将以时间为线索,探讨中国城市规划的发展演变及其特点。

从古代到近代,中国城市规划的发展经历了由传统规划到现代规划的转变。

古代的中国城市建设注重城市布局的规划和定位,往往以禹王的治水理念为基础,按照四方五行、五方分寸的布局原则来规划城市。

城市中心通常设置皇宫、城隍庙等宗教和行政建筑,周围为商业街区和居民区。

这种规划思想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形成了中国古代城市的独特风貌。

随着近代中国的开放和西方文化的传入,中国城市规划开始接触到现代化的观念和方法。

19世纪末20世纪初,许多中国的传统城市开始引进西方的城市规划理念,如上海、天津、广州等地。

这些城市积极融合了西方的建筑风格和城市规划理念,如有轨电车、街道照明、排污系统等设施逐渐出现。

然而,由于中国当时的政治和经济环境不稳定,这些城市规划的实施并不完善。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城市规划新时期的开始。

中国共产党通过实行计划经济,开始以国家计划为导向,对城市规划进行整体规划和管理。

在此期间,许多重要的城市规划项目被提上日程,如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重建项目。

这些城市规划的特点是以公共利益为依据,注重人民的需求和生活质量,并采取经济适用房、设施配套等方式来满足居民的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规划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推动了城市规划的进一步发展,许多新兴城市如深圳、广州、成都等加快了城市规划的步伐。

中国城市规划的特点是以经济发展为导向,注重城市的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

同时,城市规划也开始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提升,推行低碳城市、宜居城市的建设思想,积极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理念。

总的来说,中国城市规划的发展经历了从古代到近代,再到现代的演变过程。

从城市布局的方位和分寸到西方城市规划的引入再到现代化、可持续发展的规划理念,中国城市规划一直在不断探索和变革中。

从古代城市看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从古代城市看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从古代城市看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一、引言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拥有着众多古代城市的遗址和建筑。

这些古代城市不仅见证了中国历史的演进,也反映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本文将通过对古代城市的研究,探讨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二、古代城市的起源与发展1. 古代城市的起源中国古代城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城址遗址,如河南郑州二里头遗址和江苏苏州沧浪洲遗址等。

这些遗址中的城池遗迹,标志着古代城市的形成。

2. 古代城市的特点古代城市在规划、布局和建筑等方面具有独特的特点。

城市规划注重防御功能,城市布局宜因地制宜,城市建筑体现着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色。

三、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演变1. 农耕社会的城市化中国古代的城市化进程始于农耕文明的兴起。

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农耕生产的繁荣促进了城市的萌芽和发展。

2. 帝国封建社会的城市化随着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帝国制度的建立,中国城市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大型城市的兴起与政治、经济中心的转移密切相关,古代帝国的首都构成了城市化发展的重要标志。

3. 商业文明与城市化商业的繁盛也推动了中国古代城市化的进程。

宋朝的丝绸之路和明清时期的海外贸易使得许多沿海城市充满活力,促进了城市发展。

4. 工业化对城市化的影响近代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西方工业的引入和内外战争的影响,导致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工业园区的兴起,给中国城市化进程带来了新的动力和机遇。

四、中国城市化的特点与挑战1. 特点中国城市化的特点之一是规模巨大,其城市人口数量在世界范围内居首。

同时,中国城市的分布不均衡也是中国城市化的显著特点。

一线大城市和一些特定区域的城市高度发达,但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城市化进程相对滞后。

2. 挑战中国城市化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如城市规划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城市资源和服务的不平衡、城市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压力等。

解决这些挑战,将对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产生重要影响。

五、未来的城市化发展方向1. 生态城市化未来的城市化应当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合肥城市发展及其形态变迁

合肥城市发展及其形态变迁
修复工程。
噪音治理
加强噪音污染监管,合理规划交 通线路,降低交通噪音;加强建
筑工地管理,减少建筑噪音。
06
合肥城市发展案例研究与借鉴
案例一:合肥滨湖新区发展模式分析
滨湖新区发展历程
从基础建设阶段到全面发展阶段,再到现在的加 速发展阶段,滨湖新区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滨湖新区发展优势
区位优势、政策支持、人才聚集效应等,为滨湖 新区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合肥城市空间布局演变
从“团状”到“带状”再到“多中心”的发展
合肥城市空间布局经历了从单一中心团状布局到带状布局,再演变为目前的多中心组团式 布局。
“摊大饼”式扩张与“跳跃式”发展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合肥市城市空间扩展迅速,一方面是中心城区的不断外扩,另一方面 是新的城市组团不断涌现,形成了“摊大饼”式扩张与“跳跃式”发展的局面。
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借鉴意义
庐江县的农村城市化进程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借鉴 和参考。
案例四
工业园区的发展现状
01
肥东县工业园区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产业集聚
效应和规模优势。
工业园区的转型升级路径
02
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技术含量、加强品牌建设等措施
,推动肥东县工业园区的转型升级。Biblioteka 工业园区转型升级的挑战与对策
春秋战国时期
合肥城市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为吴楚两国争夺的地区。当时,合肥属于吴国 庐邑的一部分。后来,随着楚国势力逐渐强大,合肥被划入楚国领土。
秦汉时期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天下分为36个郡,其中庐江郡就包括现在的合肥地区。 汉朝时期,合肥正式成为庐江郡的治所。这一时期,合肥开始逐渐发展起来。
近代合肥城市发展

中国城市群的发展特点与趋势

中国城市群的发展特点与趋势
第 2 2卷 第 6期
21 0 1年 1 月 2
同 济 大 学 学 报 ( 会 科 学版 ) 社
T n j U ie st o ra ca in e Se t n o gi nv r i J un l y So il e c c i Sc o
VoI2 . 2 No. 6 De c.2 1 0i
余 下 的利润 较低 的生产 、 包装 环节 则放 在次 要 的周边 小城 市 或是 郊 区 。在全 球 工业 重 构促 进 形成 全 球 化 产业 体 系 的过 程 中 , 区域化 城市 在 国际劳 动地 域分 工 中扮 演着 越 来越 重 要 的角 色 。城 市 间的 经济 网 络 控制 了全 球经 济活 动 , 聚集 更多 的人 才 、 术 、 技 信息 、 资本 , 若 干世 界性 的城 市群 不 仅在 空 间上 的影 使

段 时期 。城 市体 系形 成 阶段 是指 随 着城 市 逐 渐 膨 胀 , 缘 的 向心 倾 向减 弱 , 市 区域 逐 步 向 四周 扩 边 城
散, 形成 以中心 城市 为 主 的向心 环带 状结 构 , 时卫 星城市 逐 级 出现 , 同 区域 城 市化 水 平 迅 速提 高 。城市
向心体 系 阶段是 指 随着 中心 城市 规模 的不断 扩大 和交 通 、 电 、 信 条 件 的迅 速改 善 , 区沿 交 通线 蔓 邮 通 市
间 ” s ae f on s 。 ( p cso it) ⑥ p
就 城市 群 内部而 言 , 由于 众多 单体 城 市 的规 模 、 能 、 位 不 同 , 功 地 因此 是一 种 三 级 差 序 化结 构 。第
② 郁 鸿 胜 : 关 注城 市 群 演 化 规 律 》《 际 金 融 报 》2 0 《 ,国 ,0 4年 7月 2 日, 五 版 。 6 第

城市形态类型和模式1:20大经典的城市结构

城市形态类型和模式1:20大经典的城市结构

城市形态类型和模式1:20⼤经典的城市结构城市形态类型和模式设计是有规律可循的,还是纯粹天马星空的创意?到底有没有所谓的普适性的设计⽅法?如果可以知道⼀个设计的所有可能结构类型,⽅案构思的时候是不是就不⽤瞎⼦摸象⼀般?城市形态类型和模式希望对不同城市空间层次(从城市整体到⽚区、功能区、居住区、居住组团……)的类型进⾏归纳,总结典范模式,并通过具体案例进⾏解释。

城市形态类型和模式课程将分为6-7期,每期围绕⼀个主题,介绍不同层⾯的设计总图类型和模式,今天先来看看城市结构模式。

如果把⼀个城市当成⼀个整体,想要提取其结构模式其实并不容易,因为⼀个城市往往是在多种因素作⽤和影响下,不会那么纯粹。

城市规划原理说上提到过⼀些典型的模式类型,⽐如带状、⽹格状、环形放射状、组团、星状(指状)、环状、卫星状、多中⼼和群组等,这些模式类型的城市到底长什么样呢?还是结合城市路⽹图⼀起来看看吧。

1带状带状城市主要是在交通线的影响下发展所形成,或者受地形影响沿着⼭⾕或⽔体岸线分布,具体的⼜可以分为带型连绵或带型组团结构,带型连绵式城市的的中⼼感⽐较弱,发展⽐较均质,模式图如下(图⽚来源于⽹络):1.⽢肃-兰州:兰州是典型的河⾕型城市,位于黄河⾕地中,其发展被迫沿着河流两岸东西延伸,形成条带状组团格局。

2.厄⽠多尔-基多:基多北部为新城区,南部为旧城区,南北长25千⽶,东西宽5千⽶,城区东西两侧是海拔4790⽶的⽪钦查⽕⼭。

3.阿曼-马斯喀特:马斯喀特是阿曼⾸都,三⾯环⼭,东南濒阿拉伯海,东北临阿曼湾,整个市区沿着阿拉伯海岸线⾃然伸展,形成狭长形状,由6个区组成。

4.澳⼤利亚-黄⾦海岸:黄⾦海岸位于澳⼤利亚东部海岸中段,由⼀段长约42公⾥、10多个连续排列的优质沙滩组成,由北⾄南成带状分布5.中国-深圳,深圳是⼀个典型的亚热带海滨城市,整体的结构是沿海岸线的带型组团结构2⽹格状 ⽹格是最典型的城市形态之⼀,由相互垂直的路⽹构成,⼀般适⽤于平原城市。

1990_2010年中国主要城市空间形态变化特征_潘竟虎

1990_2010年中国主要城市空间形态变化特征_潘竟虎

收稿时间:2014-07-08;修回时间:2014-08-24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61040);西北师范大学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计划项目(SKQNYB12021)作者简介:潘竟虎(1974—),男,甘肃嘉峪关人,博士,副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为空间经济分析。

E-mail :panjh_nwnu@ 。

快速城市化是中国正经历的最重大事件之一,城市的空间形态演变能够清晰地刻画城市化的推进过程。

城市的空间扩展、功能演替和群组空间的融合,必然引起空间形态的剧烈演变,而城市中不同经济和社会力量的壮大、组合、嬗变,也必将强烈地作用于城市的形态演化过程[1]。

城市空间形态(Urban Morphology )指城市发展变化过程中城市空间在外部形状、紧凑度和破碎性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特征,是城市在自然环境、历史发展、城市功能结构、空间发展政策以及规划管理等多因素相互作用下的结果[2]。

城市空间形态以其独特的方式记载着城市发展的历史轨迹,成为了城市地理和城市规划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

在国外,城市空间形态的相关研究历经经验主1990—2010年中国主要城市空间形态变化特征潘竟虎,戴维丽(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中国甘肃兰州730070)摘要:构建了SVBI 指数,以多时相、多波段的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提取1990—2010年中国62个主要城市的建成区,通过测算各城市的紧凑度、形状指数及分维数,分析城市空间扩展和形态演变趋势。

结果发现,20年间我国主要城市的扩张速度与城市的级别成正比,呈现东部>西部>中部的特征;1990年和2010年两个年份城市空间形状趋于稳定,集中于正方形与矩形之间;城市的空间紧凑度总体提升,分维数呈下降趋势;城市扩张方向往往趋向于少数几个方向,“摊大饼”式的扩张不多见;39个城市用地规模扩展不合理;H 形和星形形态对消除大气污染的效果最好。

城市化推进、交通区位条件变化、城市新空间要素出现和政府调控力度加大是影响62个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主要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