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考方法精讲(笔记) (6)讲义笔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法精讲-言语3

主讲教师:郭熙

授课时间:2019.07.25

粉笔公考·官方微信

方法精讲-言语3(笔记)

【说在课前】本节课是言语第三次课程。

第三次课学习重点内容:

①中心理解题中心句及分述句的特征

②细节判断题解题思维及错误选项特征

【注意】第三次课学习重点内容:

1.中心理解题中心句及分述句的特征。

2.细节判断题解题思维及错误选项特征。

二、行文脉络

1、总—分

2、分—总

3、总—分——总

4、分—总—分

5、分—分

【注意】行文脉络:前两次课重点讲解了中心理解题中的重点词语,如关联词(转折、因果、必要条件、并列)、主题词(很多题目把握文段主题词可快速锁定答案)、程度词(语气加重和起强调作用的词语也可帮助找到文段重点)。重点词语和行文脉络结合把握,要“两手抓”。

1.总-分:中心句出现在靠前的位置。

2.分-总:中心句出现在靠后的位置。

3.总-分-总:在“总-分”的基础上加上了“总”,对观点再次强调。

4.分-总-分:在“分-总”的基础上加上了“分”,对观点进行解释说明。

5.分-分:即并列关系。

6.读文段的目标是要找到“总句”,即中心句。

【例1】(2017北京)

社会思潮是一面镜子,对社会思潮进行观察认识,可以帮助我们从社会的精神层面更加深入地了解当代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与变迁。中国在经济现代化的同时,也在经历一个文化现代化的过程。譬如,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新左派”等思潮无不突出而集中地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矛盾,反映了不同阶层、不同群体在一个急剧变动的社会中的感受、经验以及他们的愿望。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社会应当包容多元思想

B.不同阶层的文化观念不同

C.社会的现代化离不开传统文化

D.研究社会思潮有助于理解社会

【解析】1.问“意在说明”,为中心理解题,读文段找重点。“社会思潮……变迁”论述社会思潮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社会。“中国在经济……过程”围绕社会历史发展与变迁进行论述。“譬如”相当于“比如/例如”,“自由主义……愿望”为举例子。整个文段为“观点+举例论证”,把握观点,强调社会思潮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社会,对应D项。

A项:文段未提及现在不包容多元思想,选项无中生有,排除。

B项:选项对应“譬如”之后的内容,为例子部分,非重点,排除。

C项:“传统文化”文段未提及,无中生有,排除。【选D】

【注意】

1.文段主题词为“社会思潮”,把握主题词,直接对应D项。

2.把握本题分述句的特征:通过“譬如”引导例子。

【例2】(2018广州)

肉食悖论指的是,一些人喜欢吃肉,但不能联想到提供肉的动物死去的场景。研究者发现,人们通过一种被称为“语言伪装”的方法,让有感觉的生灵与潜在的食物来源之间的关联变得更模糊,以此来消除这种认知失调。例如,我们提到肉时不直接说动物的名称,英语里把猪肉叫做pork,牛肉叫做beef,或者叫培根什么的。而18世纪的日本,由于当时的幕府禁止人们吃兽肉,偷吃肉的人以植物名称代指肉类,把马肉称为樱肉,把鹿肉称为红叶,把野猪肉称为牡丹。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

A.“语言伪装”是人类自欺欺人的表现

B.日本人对植物的热爱超过动物

C.文化因素是消解肉食悖论的关键

D.“语言伪装”有助于克服认知失调

【解析】2.问“主要说明”,为中心理解题,读文段找重点。首句“肉食悖论指的是”给“肉食悖论”下定义,引出话题。“肉食悖论”为问题,“‘语言伪装’的方法……认知失调”为解决问题,故对策为“语言伪装”。“例如”之后“我们提到……牡丹”为例子,非重点。文段重点为“例如”之前,强调“语言伪装”这种方法可以消除认知失调,文段主题词为“语言伪装”,排除B、C 项,对比A、D项。

A项:“自欺欺人”感情色彩偏消极,排除。

D项:“有助于克服认知失调”可以解决问题,为积极感情色彩,文段“来消除这种认知失调”为积极感情色彩,选项符合文意,当选。【选D】

【注意】

1.本题分述句特征为“例如”引导例子,文段结构为“观点+举例论证”。

2.现在很多文段首句的作用为观点引入,接下来会论述观点,后文进行论证,

我们把这种结构称之为“观点+举例论证”,不要纠结“总-分”还是“分-总-分”,重点把握文段的结构即可。

【例3】(2019北京)

一般来说,残破的物体总是不美的。但偏偏有那么些古建筑、雕塑乃至日用品的残体被认为是美的,这又该如何解释呢?可能因为,这些具有审美价值的残体,原本具有重要价值,或者由于可观的规模,或者由于重要的实用功能,如宏伟的宫殿、陵寝、庙宇、城墙、古桥、古塔等,包含着前人非凡的智慧和巨大的辛劳,不管是毁于兵燹或天灾,都会引起人们的痛惜,抚残体以思整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项目中,就有一大批这样的古建筑,诸如中国的长城、希腊的巴特农神庙、柬埔寨的吴哥窟等等。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了:

A.如何欣赏古建筑

B.“废墟”何以是美的

C.何为建筑的残缺之美

D.“世界遗产”的评选标准

【解析】3.问“主要说明”,为中心理解题。首句“但”表转折,重点往后看,“一般来说……是美的”论述古建筑残体被认为是美的。“如何解释”相当于“为什么”,为提出问题。“因为”之后进行原因的解释,“如”为举例子,“这些具有……整体”为原因解释。“这样的古建筑”指代前文的建筑,“诸如”为举例子,“这些具有……等等”对建筑物残体是美的进行原因解释。文段转折后提出观点,认为古建筑、雕塑的残体是美的,后文通过“因为”进行原因解释。

A项:“欣赏古建筑”文段未提及,文段强调残体是美的,排除。

D项:“世界遗产”对应文段尾句“世界遗产……诸如”,为原因解释部分,非重点,排除。

对比B、C项,有的同学认为“废墟”文段未提及,直接排除B项,要注意,双引号为形象化表达,“废墟”指建筑的残体。把握B、C项的区别。

B项:“何以是”表示“为什么”,如“言语何以是行测中最基础的模块”,表示言语为什么是行测中最重要的模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