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帛文献
文献学考试题目及答案

ZHI JIA GE一、文献学的争辩内容和任务:1、对文献的载体材料的争辩。
〔甲骨、金石、竹简、绢帛、纸张等〕对文献的形制〔卷轴装、梵夹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的争辩。
对文献的传抄和印制方式〔写本、拓本、刻本、活字本〕的争辩。
对文献的类型〔经学、宗教、总集、别集、地方志、丛书、宗谱等〕的争辩等。
文献实证争辩: 文献实证争辩:解决文献内容的牢靠性问题:版本、校勘;解决文献内容的真实性问题:辨伪;解决文献内容的完整性问题:辑佚2、一般任务:文献整理最终任务:学术思想史和文化史的整理。
清代有名文献学家戴震说: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其词也,由字以通其词,由词以通之道,必有渐也。
二、文献的整序和典藏名目学: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名目学作为读书治学的门径,强调对相关书目的生疏与书目方法的把握。
典藏学:对藏书的鉴别、购求、保藏、装补、曝书、流通等。
文献的编纂:争辩文献的编纂形式和编纂过程、方法的学问。
三、文献的载体1、甲骨文献:系统的文字,甲骨文〔殷商时期刻在龟甲骨或动物骨上的文字。
〕价值:①语言文字学价值,为人类供给了距今三千多年的象形文字汉字系统②殷商史争辩价值2、金:我国先秦时期称铜为金,金文主要指青铜器上的铭文。
价值:①语言文字资料,有助于生疏古汉字的全貌,争辩演化过程,推究古意;争辩韵学②释读及考订传世文献的佐证③古史资料2、简帛文献:中国文字的载体可分为硬材料或软材料。
硬器分为石器、陶器、铜器、甲骨上。
用毛笔蘸墨写在竹、木、帛、纸上,轻松易得,纪念性文字多用金石类,记录文字多用简帛类。
竹简过于沉重,不便书写。
价值:①佚籍复出,丰富古文献的内容,为学术争辩供给了的课题和资料。
②考校释读传世古籍③历史资料宝库④文字学资料⑤书籍制度史实物3、石刻文献:价值①文学价值②史料价值③文字学和书法价值④经学和宗教史料4、抄写与雕版四、儒学十三经《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
简帛医书文献用字考据与古籍文献整理研究

3 0 号秦墓 出土 了简牍共计 3 8 3 枚, 简牍 内容 分为《 历谱 》 、 《日书》 、 《 病方及 其他》 三类。湖北 省荆 州市周梁玉桥 遗址博物馆将其整 理汇编成 《 关沮秦汉墓 简牍 》 一书 , 2 0 0 1年由中华书局
基金 项目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 目“ 简帛医书综合研 究” ( 项 目编号 : 1 2 & Z D1 1 5 ) ; 中央 高校基本科研 业务 费专项资金项 目( 项 目编号: S WU 1 2 0 9 4 3 1 ) 。 作者简介 : 杨艳辉 , 西南大学文献研 究所博 士研 究生; 张显成 , 西南大学文献研 究所教授 、 博 士生导师。
一
理论 , 是一部典 型的古诊断学著作 。( 5 ) 《 五十二 病方》 。该 书是马王堆 医书及至 目前 已整理 出版 的简 帛医书中 内容最为丰富的一部医学方书 , 也是迄今为 止已知 的我 国最古老 的医学著 作 。该书现存 7 7 0 0 余字 , 分述 5 2种疾病的治疗 , 现存 医方达 2 8 3 个, 所 载药物有 2 4 0 种之多 , 其 中绝大多数为外科疾病 , 亦包 括内科和儿科疾病 。( 6 ) 《 却谷食气》 。该 书原文残缺厉 害, 现
《 东南 学术) ) 2 0 1 4 年第 2期
简 帛医书文献 用字考据 与古籍文献 整理研 究
杨 艳辉 张 显 成
摘要 : 现 已出土公布 的简帛医书文献主要有《 关沮秦 汉墓 简牍》 之《 病方及其他 》 、 “ 马 王堆医书” 、 “ 张家 山医书” 、 《 武威汉代 医简》 、 《 万物》 等五套 。此外 , 其他 已出土简 帛材料的零 散医药资料, 固其不成系统, 故未
目 前 尚未公布 ; 2 0 1 2 年8 月 间, 成都文物考 古研究所对成 都市金 牛区老官 山汉墓进行 抢救性 发掘得汉简 9 2 0 余枚 , 共 1 0 部医书 , 其 中包 括早 已失传 的《 扁鹊 医书》 , 目 前 正在清理 , 亦 尚未 公 布。对 于业 已整 理出版的简 帛医书, 现考辨如下 : 第 一, 《 关沮秦汉墓简牍》 之《 病方及其他 》 。1 9 9 3年 , 在湖北沙 市区关沮 乡清河村 周家 台
战国秦汉简帛研究的一部力作——读《出土简帛文字丛考》

战国秦汉简帛研究的一部力作一读《出土简帛文字丛考》万荣(湖北武汉430072)中图分类号:K877.5文献识别码:A近几十年来,一批又一批战国秦汉简帛在地下沉睡两千余载之后,重新面世,蔚成了中国出土文献领域的奇观。
这些发现,理所当然地引起海内外众多学者的高度关注和积极研究。
刘钊教授的新著《出土简帛文字丛考》(以下简称《丛考》),就是他在十多年间相关研究成果的结集。
全书分四章,依次是“楚简帛文字考释”、“秦简文字考释”、“汉简帛文字考释”和“涉及简帛资料的相关考释及研究”,共约23万字,台湾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3月出版,为“出土思想文物与文献研究丛书”第十九种。
《丛考》中的多数章节,作为单篇论文,曾以不同形式发表过。
其中大部分内容,自己已在不同时期拜读,有的还曾反复研习。
虽然如此,在得到这部书之后,仍然禁不住从头到尾细细披阅和品味,深深地为之吸引。
作者身为知名古文字学专家,《丛考》的最大特色,自然是在文字考释上。
陆续公布的简帛文献,包含有大量的生僻字形,成为阅读、利用必须清除的障碍。
这项工作富有挑战性,因而在某一笔资料公布之后,往往引发热烈讨论。
《丛考》的许多章节,即是各批资料公布之后的研究心得。
如《包山楚简文字考释》,是1992年在南京召开的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第九次年会上提交的论文;《谈包山楚简中有关“煮盐于海”的重要史料》发表于同年11月18日的《中国文物报》;《读郭店楚简字词刳记(一、二、三)》是1999年在武汉大学召开的“郭店楚简国际收稿日期:2005.12.00194文章编号:1001.0327(2006)01.0094.03学术研讨会”上提交的论文;《读(上海博物馆藏战国竹书)(一)》和《(容成氏)释读二则》则写成于上海博物馆购藏楚简第一、第二册发表之时,相继刊载于“简帛研究网”上。
这些内容多是读书札记,文笔精简,而识见卓著,或者破解了简册释读的疑难,或者提供了重要启示。
其中许多见解,往往与其他学者不谋而合,形成学界共识。
70年代以来的秦汉简帛文字研究

70年代以来的秦汉简帛文字研究【关键词】秦汉/简牍/文字/考释/字形【正文】从战国后期秦至东汉时期的竹木简牍帛书,我们称之为秦汉简帛书。
现今,这个领域的研究成果相当丰富,特别在史学方面,而本文只就文字学方面介绍70年代以来的研究情况。
自上世纪初,在新疆罗布泊发现汉晋简以来,几批汉简的发现地均在西部地区。
从70年代起,新疆、甘肃、内蒙古、青海、湖南、湖北、安徽、江苏、山东、四川、广西等地都有秦汉简帛书发现。
到1998年上半年为止,公开发表的秦汉简帛书出土及整理情况如下:湖北云梦睡虎地11号秦墓竹简,有《编年纪》、《为吏之道》、《语书》、《秦律十八种》等刑法文书,并有《日书》2种。
睡虎地4号墓有家书等木牍。
四川青川郝家坪发现战国秦木牍2件,其中1件为田律内容。
甘肃天水放马堆1号战国秦墓有《日书》2种及《墓主纪》。
湖北云梦龙岗6号秦墓有文书的竹简和乞鞫免罪内容的木牍。
湖北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遣册竹简。
3号墓发现大批帛书,有《老子》甲、乙本,《六十四卦》、《经法》、《十大经》、《战国纵横家书》、《春秋语事》、《天文气象杂占》、《五十二病方》、《养生方》、《合阴阳》、《十问》、《阴阳十一脉灸经》、《导引图》等及古地图2种。
并有类似《黄帝内经》竹简及遣册木牍。
湖北江陵凤凰10号墓有刍藁帐等竹简和遣册,9号墓有“安陆守丞”牍,168号汉墓有《江陵丞相告地下丞》竹牍,8号汉墓、167号汉墓、168号汉墓均出土遣册。
湖北江陵高台汉墓、大坟头1号汉墓也有遣册木牍。
湖北江陵张家山247号汉墓简牍有《奏谳书》、《脉书》、《引书》、《算数书》、《历谱》及遣册等等。
249号汉墓出土《日书》简、258号汉墓出土《历谱》简。
安徽阜阳双古堆汉汝阴侯墓出土《苍颉篇》、《诗经》、《万物》等。
山东临沂银雀山1号、2号汉墓都有竹简发现,1号墓有《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尉缭子》、《晏子》、《六韬》、《汉元光历谱》等。
河北定县八角廊汉墓有《论语》、《大戴礼记》、《孔子家语》等竹简。
论简帛文献对于古今字研究的价值

综 观 近些 年 的古 今 字 研 究 , 往 往 纠缠 于 概 念 的
辨析 , 对古今字 、 通假字 、 异体字 、 同源字等的关 系学
者们屡有争论 , 而对一些具体 问题的关注则不够 , 对
一
简帛文献用字情况为我们判定字与字是否构成
古今 字关 系提 供 了重要 依据 。
( 一) 或据 传世 文 献认 为 “ 衙” 与“ 通” 在“ 近” 义
基金项 目: 中国博 士后科学基金项 目( 2 0 1 2 M 5 1 0 8 6 2 ) 作者简介 : 赵岩( 1 9 8 4一) , 男, 吉林公主岭人 , 博士, 大庆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 吉林 大学古籍所历 史学博
士 后流 动站 研 究人 员。
1 51
广西社 会 科学
2 0 1 3 . 1 不能证 明“ 辟” 与“ 僻” 是古 今字 。
N0.1 . 2 01 3
( C u m u l a t i v e l y , N O . 2 1 1 )
[ 文献编码 ]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4— 6 9 1 7 . 2 0 1 3 . 0 1 . 0 3 4
论 简 帛文 献 对 于古 今 字研 究 的价 值
描写。简帛文献对于古今 字研 究具有重要价值 , 具体表现在为判定字与字是否构成 古今字关 系、 今字的形成
时 间、 古今 字 的更 替过程 等提 供 了重要依 据 。
关键词 简帛文献 ; 古今字 ; 价值 中图分类号: H 1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1 0 0 4— 6 9 1 7 ( 2 0 1 3 ) 0 1 — 0 1 5 1 — 0 3
比异析疑 文章尔雅——《简帛文献与早期儒家学说探论》评介

作者: 冯少龙
作者机构: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72
出版物刊名: 江汉考古
页码: 116-118页
年卷期: 2016年 第6期
主题词: 儒家学说;简帛;简牍文献;民之父母;传世文献;郭店楚简;中国研究;二重证据法;王国维先生;思孟
摘要:王国维先生倡导以传世文献与地下出土材料相印证,提出的“二重证据法”,已成为上古中国研究之圭臬。
近年来,简牍文献的整理与发表,为早期儒家经典的研究带来了新的活力,或能校订旧说,或能补缺去伪,有价值的成果颇多,蔚为大观。
最近,武汉大学徐少华先生的新作《简帛文献与早期儒家学说探论》(下文简称《探论》,商务印书馆2015年5月版)出版,收录了他十余年间关于早期儒家学说的重要成果,文章尔雅,颇能比异析疑,。
简帛研究综述

简帛名义、源流简,一般是指竹质的书写材料。
牍,一般是木质的书写材料。
出土木简比竹简多,主要是柳树、松树、胡杨等。
还有石玉的简册。
书写前要经过杀青、打磨、涂液等工序。
长度不等,按照种类、内容、时代有所区别。
参见胡平生《简牍制度研究》。
名称:简、牍、牒、方、觚(柧)、檄、札、槧、笺、版、检、楬、册、两行、符、棨、传、过所。
源流:李学勤:《尚书》多士:惟殷先人有册有典。
“册”是书,“典”是大册。
只是迄今在考古发掘中尚未找到简的实物而已,这可能是竹木在地下不易保存的缘故。
1郑有国《中国简牍学综论》:我国使用简牍究竟始于何时呢?据地下出土的简牍,最早是在公元前五世纪后半叶,即战国早期。
但从文献记载和甲骨文的分析,至少在殷商时我国就使用简牍作为书写材料。
《尚书·多士》篇称“惟殷先人有册有典。
”甲骨文、金文的“册”字作,像把若干条竹木1《中国历史知识手册·简牍帛书》,转自骈宇骞《简帛文献概述》,万卷楼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4月,2页简用两道绳子编成一册书的样子。
典,金文写作,《说文解字》解释“从册在上”,即把“册书”放在几上。
殷商时代的典册是否用竹木质的简牍呢?至今尚无实物出土,但殷商时的玉册倒是发现不少。
根据出土的这些殷商玉册,是否可以这样分析:殷商时的“典册”使用的还是比较贵重的玉质典册,因此使用不普遍。
随着文字的普遍推广,这种珍贵玉质典册才被各地习见的竹木条取代。
2云梦睡虎地秦简中《秦律十八种》:今县及都官取柳及木柔可用书者方之以书。
3帛书,写在丝帛,《墨子·兼爱下》:“吾非与之并世同时,亲闻其声,见其色也。
以其所书于竹帛,镂于金石,琢于盘盂,传遗后世子孙者知之。
”简帛出土情况概述楚系简帛资料:一湖南:1951年中科院考古所在长沙五里牌战国墓,出土竹简38枚。
内2郑有国《中国简牍学综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9月。
3骈宇骞《简帛文献概述》,万卷楼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4月,2页容为随葬品的遣册。
第十讲 出土文献的整理

第二节 出土文献与古典文献研 究(略)
第金文存》二十卷(罗振玉 、《三代吉金文存》二十卷( 三代吉金文存 编); 、《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郭沫 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 2、《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郭沫 若撰); 若撰); 3、《商周金文集成》和《金文总集》; 、《商周金文集成》 金文总集》; 商周金文集成 、《殷周金文集成 殷周金文集成》; 4、《殷周金文集成》; 、《金文编 金文编》 金文诂林》; 5、《金文编》和《金文诂林》; 、《寰宇访碑录 十二卷(孙星衍); 寰宇访碑录》 6、《寰宇访碑录》十二卷(孙星衍); 、《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 十卷《补遗》 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 7、《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十卷《补遗》 一卷(赵万里); 一卷(赵万里); 、《唐代墓志汇编》(周绍良 唐代墓志汇编》(周绍良); 8、《唐代墓志汇编》(周绍良); 、《新中国出土墓志 新中国出土墓志》; 9、《新中国出土墓志》; 10、《石刻题跋索引》(杨殿珣 、《石刻题跋索引》(杨殿 10、《石刻题跋索引》(杨殿珣)。
第一节 出土文献的类别及整理
五、简帛文献
(一)简帛文献的基本特点 简牍的形式( 1、简牍的形式(略); 简牍的编连及符号( 2、简牍的编连及符号(略)。 (二)简帛文献的整理及研究成果述要 1.罗振玉 流沙附简》; 罗振玉《 1.罗振玉《流沙附简》; 2.《汉晋西陲木简汇编》; 2.《汉晋西陲木简汇编》; 3.《居延汉简甲乙编》; 3.《居延汉简甲乙编》; 4.《武威汉简》; 4.《武威汉简》; 5.《睡虎地秦墓竹简》; 5.《睡虎地秦墓竹简》; 6.《马王堆汉墓帛书》; 6.《马王堆汉墓帛书》; 7.《尹湾汉墓竹简》; 7.《尹湾汉墓竹简》; 8.《曾侯乙墓》 8.《曾侯乙墓》; 9.《郭店楚墓竹简》。 9.《郭店楚墓竹简》。 (三)简帛文献的学术价值 1、史料价值; 史料价值; 校勘价值; 2、校勘价值; 研究价值。 3、研究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简帛文献的出土
战国楚简
湖南、湖北属于先秦楚国之地,多次出土过战
国时期楚国的简牍文献。尤其是湖北江陵、荆门一 带,由于是战国时期楚国国都郢所在地,分布着众 多的楚国墓群。20世纪60年代以来,对这一带楚墓 进行了大规模发掘,出土的简牍文献有4万字以上。
其中价值最大的就是1993年10月出土的郭店楚 简。郭店楚简主要是道家和儒家著作。有道家的古 本《老子》、《太一生水》(对《老子》的解说引 申),儒家的《五行》、《性自命出》、《尊德 义》、《忠信之道》等等。当时发掘的竹简804枚, 有字的730枚,约13000多字。
当时的学者荀勗、束皙等人对这批文 献进行了整理,共整理出17部书。因为这 些书是在汲郡古墓里出土的,所以被称为 “汲冢书”。到唐代,汲冢书大部分就已 经散佚了。
现存的汲冢书仅有《穆天子传》和《竹书 纪年》。《穆天子传》的神话色彩很浓厚。记 载周穆王西游,与西王母相会等神话故事。李 商隐的诗句:“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 重来?”用的就是《穆天子传》的典故。
第三节 简帛文献
纸质文献通行以前(大致是隋 唐以前),竹、木所制的简牍和缣 帛是文献的主要载体。
简帛文献:简牍文献和缣帛文 献的合称。
一、简帛文献的起源
简:竹、木制成的长条,一般宽1厘米左右。
记载不同的内容选用不同长度的简。例如 一尺一寸为诏,二尺四寸为法律条文或重 要经典(如《春秋》)。
许多学者认为,郭店楚简的出土是近 20年来影响中国学术界最大的一件事,改 写了经学史和儒学学说史,动摇了中国学 术思想的不少有关定论。
例如郭店楚简引用了古文《尚书》的内容, 《尚书》在秦始皇焚书以后就开始逐渐失传,当 时人根据记忆所录的《尚书》(今文《尚书》) 以及后来“壁中书”所包含的《尚书》 (古文 《尚书》)的真伪,是古文经和今文经之争的一 个焦点。郭店楚简引用的《尚书》的部分内容, 因为从战国时期开始就深埋地下,是现存的离 《尚书》相关章节本来面貌最接近的文字。对于 解决两汉开始的关于《尚书》经义的诸多争议意 义重大。
二、简帛文献的出土
“壁中书”
《汉书·艺文志》记载:汉武帝末年, 鲁恭王刘余扩建王府时,坏曲阜孔子的旧 宅,从断壁残垣中得到一批竹简,包括 《尚书》、《礼记》、《论语》、《孝经》 等。因为得于墙壁之内,被称为“壁中 书”。
“壁中书” 用春秋战国文字写成,被称 为“古文经”。当时通行的版本则称为 “今文经”。
二、简帛文献的出土
古本《老子》一些重要的内容与今本 不同
绝知弃辨,民得百倍。绝巧弃利,盗 贼无有。绝为弃作,民复孝慈。
——郭店楚简《老子》甲本
绝圣弃知,民得百倍。绝巧弃利,盗 贼无有。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传世《老子》
二、简帛文献的出土
最先注意到这些文字差别的学者庞朴曾 说:“如果这里不是抄写上的错误,那就 是一个摇撼我们传统知识的大信息。”可 见早期儒、道并非如前人所认为的那样对 立。这些都是研究儒、道关系的新资料、 新起点。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史学价值。
这批“壁中书”的发现所引起的“古文经” 和“今文经”之争,在汉代的政治和学术领域 都引起强烈的反响,流韵千古。历代学者关于 “古文经”和“今文经”的研究争议不断,至 今,还是一大公案。研究政治史、思想史的学 者仍然不断提出有关今古文经之争的新看法。
二、简帛文献的出土
汲冢书
《晋书·束皙传》记载:西晋太康二年, 有汲郡人盗掘魏王墓,得竹简数十车,用 小篆古字写就。这是历史上记载的关于简 牍文献的最大一次发现。但所得竹简损毁 严重。
缣帛文献1
缣帛文献2
缣帛文献3
二、简帛文献的出土
从西汉开始,有关简帛文献的出土就不断见 于史籍。历史上几次比较重要的简帛文献的 出土,对于当时以及后世的学术文化都产生 过重要的影响。主要作用有三方面:
其一,以往已经失传的古籍复出;
其二,用于考校、释读传世文献;
其三,官方文书、法律、医药、地方行政、 社会生活等资料为传世文献所缺,有助于解 决以前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
《穆天子传》的史料价值主要在于,将书 中的神话色彩抽离之后,可以用于研究先秦少 数民族的分布、迁徙以及中原与周边少数民族 的经济、文化交流。
穆天子和西王母
《竹书纪年》记载了先秦时期的一些史事 ,是研究先秦史的重要史料。《竹书纪年》在 唐以后逐渐亡佚,元明时期又出现新的《竹书 纪年》刻本,现在我们称其为今本《竹书纪年 》。部分学者认为今本《竹书纪年》是伪书。 清代学者又开始根据唐以前典籍中引用《竹书 纪年》的资料,辑录成古本《竹书纪年》。
“杀青”
牍(板牍):木制的宽简。写信所用称 “尺牍”。
编、策、册兰木简
武威汉木简
木简书法作品
竹简书法作品
一、简帛文献的起源
简牍文献起源 于商代。
《尚书·多 士》:“惟殷 先人,有典有 册。”
一、简帛文献的起源
简牍文献的书写方式:存在刀刻写还是毛 笔书写的争论
先秦时期毛笔已被用于书写简牍:
史书称舜造笔,并用漆书于简牍之上。 或称秦将蒙恬取中山兔豪造笔。从考古学 成果看,战国到西汉墓都出土过毛笔。
刀和笔的关系、“斧正”
一、简帛文献的起源
缣帛:丝织品,作为书写材料,几乎与简牍 并行。帛又称“素”,帛书也称“素书”。
缣帛一般用于誊写已经定稿的文字,因为经 济成本高,而且修改不便。《风俗通议》载, 刘向校书用竹简写草稿,定稿再用缣帛。
如何利用郭店楚简资料?
首先,《郭店楚墓竹简》:文物出版社 1998年版,该书包括郭店楚简的图像、释 文、注释。
郭店楚简
《太一生水》:“圣人之从事者,亦托其名, 故功成而身不伤。”
《太一生水》反映出当时人的一种观念,他们 认为“名”是生来就有的,与一个人自身存亡有莫 大关系。称呼人的时候,也尽量不称名,恐怕被鬼 怪听到这个人的名而借名来祸害这个人。由《太一 生水》的上述内容看来,古人有一种托名著书的做 法,一些内容很严谨、价值很高的书籍,作者也不 留下自己的真实姓名。其中原因有多种,比如说托 是某位圣人所作来提高该书的地位。但也有一种可 能,就像《太一生水》提到的那样,因为存在着这 么一种对“名”的观念,惧为鬼怪所害,所以托名 著书,达到“功成而身不伤”,不留名就不惧自身 受到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