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地质及地震概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背斜
4km
南翼产状:Sw<41º
3
笔 架 山 倒 转 长 61km 宽约 核部和两翼地层均为红安群七角山组。南翼倒转产状:SW<45º;北翼产状 SW<53º~63º。
向斜
5km
4
双 峰 尖 倒 转 长约 14km 宽 核部为红安群七角山组下段,两翼为红安群七角山组上段,南翼产状:SW<34º~40º;


白云纳长石英片岩、含绿帘白云纳长石英片岩夹浅粒岩、白云石英 黄陂县境内伏马山、甘露山、祈
盘 片岩及纳长阳起片岩。
嗣顶一带。厚度 1 792~2 194 米。

红 寨 以绿帘白云纳长石英片岩、白云纳长石英片岩为主。其中部较多绿帘
组 泥片岩、绿泥阳起片岩、阳起绿帘石岩。绿色片岩自西向东渐减。


白云纳长石英片岩、含白云纳.长石英片岩、含绿帘白云纳长石英片 黄陂县境内:刘家山、双峰尖、
锰结核;上、中、下部灰色深灰色燧石结核条105~230 米。
带灰岩,含白云质生物灰岩,局部夹硅质岩;
底部灰黑色薄层透镜状炭质灰岩。
出露在武昌县乌龙泉等地。厚
深灰色、浅灰及肉红色球粒灰岩、生物灰度 O~35 米。
岩。
中上部浅灰色、灰白色泥状灰岩、微粒 吴家山、马放山、黄金堂、汉
灰岩、白云质灰岩、生物灰岩;下部浅灰、灰 阳陈家、武昌八分山、龙泉山等地。
群 山 云角闪长眼球状混合岩。


续表 5 界 系 统 群 组 岩性特征
分布地区
麻 下部含角闪二长条带状混合岩;中部角闪斜长片岩,含透辉角闪二长 条带状混合岩;上部含黑云母长条带状混合岩,透辉斜长片麻岩。
分布在新洲县黄林、新八一带。

大 桥 含黑云二长条带状混合岩、含黑云母长条带状混合岩夹黑云母长条带
分布地区

为冲积、湖积、湖冲积层。厚度变化大。
分布长江、汉水两岸,构成长


上部为黄褐色粘土、亚砂土、亚粘土透镜体,厚度在 10~25 米,局部江、汉水一级阶地。厚度大于 45 米。
第统
夹湖积、湖冲积黑色淤泥。中部为黄色砂层,粒径由上至下逐渐变粗,厚
度 15~40 米,间夹深灰色淤泥质与砂互层。下部由灰白色砂砾石层过渡到
卵石层,厚度 5~20 米,间夹砂或粘土、卵石。
生四上
为冲积、湖冲积层。
主要分布在汉口的巨龙湖一东

冲积层:上部为杏黄、褐黄色粘土,金铁锰结核,局部具灰白色粘土西湖大湖,五通口以北等地的二级
代系新
团块,并夹有淤泥质,厚度 10~30 米。
阶地上。厚度 20~40 米。

下部以砾石为主,局部相变成含砾的中粗砂夹亚砂土与淤泥质亚粘土,
下部黄绿色灰色页片状泥岩、细砂页粉岩互
层。
界 系 统 群 组 岩性特征

白云石英片岩、绢(白)云纳长石英片岩为主,底部为浅粒岩。
分布地区 黄陂县境内出露
耳 绢白石英片岩、绢(白)云纳长石英片岩,中部为绿帘阳起片岩;下部 在姚家集至塔耳岗一线。厚度大
岗 白云石英片岩转多,向东绿色片岩渐浅。
于 1 600 米。

续表 3 界 系 统群组
孤峰组
三下
岩性特征
分布地区
西部为硅质岩,往东南在鹿耳山全相变为 马放山、黄金堂一带,汉阳县 灰岩、含燧石团块灰岩、灰岩、硅质岩。 陈家、武昌豹子獬等地。厚度 76~
230 米。
叠 系统
栖霞组
上船

统群



中龙
炭 统群
生系









志上 留| 系中

顶部深灰色灰岩,含炭质灰岩,局部含磷 主要出露在黄金堂一带。厚度
统群
嘉 上部灰白色、肉红色巨厚层白云质灰岩、灰岩。
主要出露在向斜核部。

陵 中下部为浅灰、灰白色巨厚层角砾状白云质灰岩、灰岩夹白云岩。 武汉市土桥及武昌县金水闸

官家畈等地。



上部灰色、灰白色泥状灰岩,具缝合线构造。中部浅灰色薄层状泥 厚度大于 2 821 米。
下冶
质灰岩,含白云质灰岩。下部褐黄绿色页片状钙质泥岩、混灰岩。
6km
北翼产状:NE<22º~41º。
7
太阳山向斜
长约 22km 宽 核部为红安群磨盘寨组上段,两翼为红安群七角山组下段。南翼产状:NE<23 º;北翼
厚度 6~26 米。
湖冲积层:黄褐略带青灰色淤泥质亚粘土,局部含白色螺壳,厚度 O.5~
3 米,具明显的二元结构。
续表 1
界 系 统 群 组 岩性特征
分布地区
第中 更
新四新 系统





冲积、冲洪积层。
主要分布在汉阳独山一龟山、
上部为网纹状红、棕红色粘土,具灰白色高岭土网纹及条带,局部铁 武 昌 南 湖 一 青 山 镇 一 北 湖 一 线 以
市郊锅顶山、九峰、汉阳县
质粘土岩。
侏儒、龟山、六神山、大埠山和武
中下部灰白色石英岩状砂岩,有大量楔形 昌县二龙山、八分山、铁锅山等地,
层理,底部石英砾岩。
厚度大于 319 米。
上部黄绿色粉砂岩、页片状砂质泥岩。
出露在武汉市郊、武昌县和汉
中部黄灰浅砖红色细粒砂岩、石英砂岩。 阳县境内,厚度 174 米。
岩。底部为半石墨片岩、大理岩、石英岩和磷锰矿层。青山口一带下部为
细 白云岩,上部由纳长石英片岩夹纳长阳起岩白云母片岩。

大 飞 下部含角闪二长条带状混合岩,西部混合岩化程度加深为二长眼球状 分布在新洲县黄林一带,厚度

别 虎 混合岩磷铁石英岩。上部斜长角闪岩,含角闪黑云盘长眼球状混合岩、黑大于 1 031 米。
Baidu Nhomakorabea白色白云岩。
厚度 30~108 米。
上段:上部为灰白色石英砂岩、粉砂岩、 市郊花山、黄金堂,汉阳县侏
粘土岩夹铁锰矿一层;中部为褐黄色钙质粘土儒及武昌县乌龙泉等地。厚度 0~
岩夹透镜状生物碎壳灰岩;下部为米黄色粉砂44 米。
质细粒、砂岩夹透镜赤铁矿。下段:杂色粘土
岩、粉砂岩及细砂岩,1~3 层煤层。
上部灰白色石英细砂岩、粉砂岩及含粉砂


出现。

厚度大于 1 077 米。

中上部紫红色粉砂质泥岩,紫灰色长石石英粉砂质细砂岩夹浅黄褐

色细一中粗长石石英砂岩。下部砖红黄褐色层长状中一粗粒长石石英砂
岩夹紫红色粉砂质泥岩。底部砾岩
中 生
代 三 叠 系
下武
白色厚层状石英砂岩,夹粉细砂质泥岩、炭质泥岩。
统昌

上蒲

从上至下由粉砂岩及粉砂质泥岩组成,夹灰质泥岩。
大悟褶皱束褶皱一览表
编 号
褶纹名称
规模
构 造 特征
1
崔 家 边 倒 转 长 2km 宽约 核部为红安群七角山组上段,两翼为红安群七角山组下段,北翼产状:SW<32º;南翼
向斜
2km
倒转产状:SW<40º。
2
李 家 集 倒 转 长 50km 宽约 核部为红安群七角山组下段,两翼为红安群七角山上段,北翼倒转产状:Sw<20º~40º;
中更新统(Q2)底部红色泥砾(Q½) 上更新统顶部红棕粘土及网纹粘土(Q2/3) 上更新统(Q3)底部下蜀粘土层(Q1/3)
顶部青山层(Q) 全新统(Q4) 下部砾石层(Q¼)
中部砂层(Q2/4) 上部粘土、亚粘土及淤泥层(Q¾)
各地层单位的岩性特征及分布地区、厚度。
武汉市综合地层表
界 系 统 群 组 岩性特征
中垩
系 质凝灰岩。顶部流纹岩,上部流纹岩,下部安山岩,底部杂色凝灰角砾岩。
生系统
组 上部流纹岩,下部角砾凝灰岩,两岩间夹凝灰岩。中及上部流纹岩,下部
凝灰角砾岩、角砾凝灰岩夹凝灰岩。

上灵
上部夹黄色泥质砂岩、紫红色钙质粉砂质泥岩夹黄褐色钙质长石石英
统 乡 砂岩。中部黄绿灰色钙质粉砂岩、泥岩夹蓝灰色含粉砂灰岩及砾岩。下部
武汉市跨及秦岭、扬子两个一级地层区,地层从元古代至新生代均有出露。出露的地层时代,从沉积岩中发现的古生物化石
和地层的顺序推断,以古生代和新生代为主,中生代为次,而以古生代志留纪沉积的砂页岩为最古老地层,新生代第四纪沉积的地层 为最新,第四纪堆积物分布最广,占总面积的 70.9%。基岩黄陂县北部有较大面积的元古代地层出露外,其他多为零星出露。武汉市 的地层,可划分为 33 个地层单位,总厚度大于 2.51 万米按由老至新有如下的层序:
背斜
约 8km
北翼倒转产状:SW<45º。
5
塔耳岗向斜
长 16km 宽约 核部为红安群塔耳岗组,两翼为红安群磨盘寨组。南翼产状:NE<22º~41º;北翼产状;
6km
SW<42º~55º。
6
长岭背斜
长 27km 宽约 核部为红安群磨盘寨组上段。两翼为红安群七角山组下段。南翼产状:SW<30º~37º;

群 七 岩夹浅粒岩、含白云微斜纳长石英片岩及白云石英片岩、白云片岩和少量 矿山至三家店、长轩岭等地山区。
阳起片岩,底部为厚 60~92 米的浅粒岩。东部白云石英片岩,白云片岩 厚度 3 227~4 613 米等。
角 有所增多,局部夹石英片岩。
山 下部以白云石英片岩为主,夹白云纳长片麻岩及较多的纳长角闪片
统群
古二
生叠 上 统
代系
大 黄灰色灰黑色页片状含硅质水云田泥岩,含泥质硅质岩;东南部华 武汉市土桥一带,武昌县五里
隆 家山一带为灰岩。
界等地,厚度 6~30 米。

龙 西北部为砂岩、粉砂岩、泥岩、炭质泥岩,含 1~2 层煤层,往东 土桥、二龙山、汉阳陈家等地,
潭 南华家山一带为灰岩。
厚度 37~73 米。
秦岭褶皱系 大悟褶皱位于本区北部,南以襄(樊)—广(济)深断裂为界,与武汉台褶束毗邻。出露地层基岩为元古代大别群、红安 群的混合岩和变质岩。构造特征表现为一系列呈北西向展布的背向斜,并发育规模不等的北西、北东向断裂。受断裂控制,燕山期岩 浆活动强烈,双峰尖、夏店、研子岗岩体侵于背斜核部。
新洲凹陷分布于本区北部新洲县、黄陂县境内。呈北东向东展布,重叠于北西向褶皱束之上。东部大致以麻(城)一团(风)断裂为界, 与元古代大别山群呈断层接触。南部以襄(樊)一广(济)断裂为界,与扬子准地台毗邻。该凹陷形成于晚白垩纪,其发展受麻(城)一团(风) 断裂和襄(樊)一广(济)深断裂的控制。沉积物以白垩纪一第三纪东湖群的紫红色砂岩和泥岩为主,夹数层玄武岩。沉积中心位于新洲 县汪集一带,据地震资料推测其沉积厚度可达 5000 米左右。岩层一般向南倾斜,断陷东部边缘有微弱褶皱。
锰质结核密集,并夹有砂透镜体,下部为粗砂夹砾石层,由泥质充填。此 南,属三级阶地。厚度 10~40 米。
层在江北具明显的二元结构,而在江南多呈棕红、灰白色粘土类砾石,厚
度变化一般在 3~37 米。
冲积层,主要为砾石层,充填物为亚粘土及亚砂土,砾石具定向排列, 地表见于阳逻、横店、流芳岭
颗径一般在 3~5 厘米。
混合岩,含黑云奥长奈带状混合岩夹少量斜长角闪岩。
武汉市在大地构造上位于淮阳山字型孤顶西侧与新华夏系第二沉降带复合部位,跨及两个 I 级构造单元,以襄(樊)一广(济)深断裂 为界,北为秦岭褶皱系,南为扬子准地台。桐柏一新洲断裂过境,造成南北错开,东西不相连的复杂构造。秦岭褶皱系进一步划分为 桐柏一大别隆起(Ⅱ级)的桐柏山复背斜(Ⅲ级),本区出露大悟褶皱束和新洲凹陷两个Ⅳ级构造单元。南部扬子准地台进一步划分为扬 子台坪(Ⅱ级)的大冶台褶带(Ⅲ级),本区仅出露武汉台褶束、梁子湖凹陷两个Ⅳ级构造单元。
太古代 大别群麻桥组上段(ARM²) 元古代 红安群 古生代 志留纪(S):中~上志留统(S2~3)
泥盆纪(D):上泥盆统(D3)五通群 石炭纪(C):下石炭统(G)高骊山组与和州组 中石炭统(C2)黄龙群 上石炭统(C3)船山群 二叠纪(P):下二叠统(P1)栖霞组与孤峰组 静 上二叠统(P2)龙潭组与大隆组 中生代 三叠纪(T):下三叠统(T1)大冶群 侏罗纪(J):下侏罗统(J1)武昌群 白垩纪(K) 新生代 第三纪(R):东湖群 第四纪(Q):下更新统(Q1)雨花台砂砾层
群 紫红色、紫灰色凝灰岩夹钙质粉砂岩。底部砾岩、角砾岩。
武昌县的贺胜桥、湖泅等地。 厚度 2 748 米。
续表 2
界系 侏 罗 系
统 群 组 岩 性特 征
分 布地 区
下 上部为粉质页岩、页.岩、含砾砂岩。中部含角砾岩屑晶屑凝灰岩、 仅见于武昌县马鞍山、狮子
火 安山岩。下部层凝灰质火山角砾岩、凝灰质细砂岩、粉砂岩及安山岩。 山、山坡、天子山和湖山等地零星

别 组 状混合岩,斜长角闪岩、石英岩、白云岩透镜体。

群 铁 下部黑云奥长条带状混合岩,含黑云奥长条带状混合岩夹角闪奥长条 分布在新洲县柳河一带,厚度
冶带状混合岩、斜长角闪岩、黑云变粒岩、大理岩。中部黑云角闪奥长条带2 650 米。
组 状混合岩、黑云奥长条带状混合岩夹斜长角闪岩。上部含黑云奥长条带状
及土地堂等地。厚度 20 米。
代第 三 系

上部为砖红色巨厚层含钙质粉砂岩,含钙质砂岩、角砾岩。
横店到阳逻一带,流芳岭、犬

下部为灰白色细粒石英长石砂岩与紫红色钙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互沟湖以东。厚度大于 1 589 米。
群 层,底部夹中一粗粒长石砂岩。
白下
大 含晶质、玻屑凝灰岩夹凝灰溶岩。顶部为流纹岩、安山岩,底部安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