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计算与智能管道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计算与智能管道

电信业界言必称云管端,“云”代表服务器、存储器等IT基础设施、“管”代表路由器、光纤、基站等通信基础设施,“端”则代表终端、OS及其应用,三者构成了端到端的基础设施。稍一推敲,“管”的未来是“智能管道”,“端”的未来“智能终端”,“云”的未来难道是“智能云”?错了,云和智能都是对未来的状态的描述,云就是智能,智能就是云。“云”并非与管道、终端并列的实体,而是一种能力供需匹配的新模式,是万万不能被一堆IT硬件“代表”的。

云模式的显著特征,从需求方来看是on-demand,至少包括泛在化和可配置,从供给方来看就是弹性化、资源池、虚拟化和分布式等。在未来端到端的基础设施中,不论是存储、计算、传输还是终端呈现,都将按云模式(而不仅仅是云计算)重新部署,以实现更高效的资源供需匹配。智能管道是网络能力的云化,智能在云中,其最被人认知的技术特征——分忙闲时、分终端、分业务、分客户群提供变速率、差异化Qos的通信服务不正是云计算所宣扬的“按需取用”么,只不过取用的是网络能力而非计算能力罢了。

云即智能,智能即云,只是智能的概念太宽泛,云的概念太形而上。但无论如何,此前提出的表层智能与底层智能又有了新的注脚:1)任何一个应用/服务均离不开存储、计算和通讯三大模块,智能在底层和表层的分布也可以表述为云模式的端到端适用;2)计算能力与通讯能力一样,都属于底层智能,而表层智能可能来自直接满足需求的OTT服务/应用和最终呈现体验的终端;

因此,我们可以说,ICT产业的端到端的基础设施都被云化。要追寻这背后共同的驱动力是什么?我觉得关键词还是on-demand。这个词儿对电信业界来说比较新鲜,但回想移动通信的愿景,有个5W的提法,whoever,whenever,wherever,whomever,whatever,即任何人在任何时间在任何地点可以与任何人进行任何形式的通信。这不正是on-demand所表达的么?这个词很好,凝练而宏伟,云计算、智能管道,背后都是这个词儿。

On-demand是IBM彭明盛团队在2002年提出的愿景,中文译为随需应变,这个“需”就是用户需求。与之同时提出并广为传播的说法还包括“未来计算能力将像水和电一样,开个开关就可以流”。后来,这个说法从“计算能力”套用到“存储能力”、“网络能力”乃至“杀毒”等业务能力,“云存储”、“智能管道”、“云杀毒”等纷沓而至。实际上,熙熙攘攘、众说纷纭的“云”背后就是一个由客户驱动的共同理念。

既然如此,下面就将云计算与智能管道对照分析。选用IaaS,PaaS和SaaS框架来分析,因为该框架有利于阐述底层与表层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向端到端的概念扩展,有利于对应到运营商关心的一些问题。

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

IaaS提供按需取用的存储、计算能力。真正有能力提供Iaas的只有google、amazon等少数几家,但长远来看,随着云计算的普及,底层能力必将商品化。这好比,水很重要,但

很便宜,并且每个水龙头流出来的水几乎没有差异。基于这个逻辑,很早尼古拉斯卡尔就提出“IT不再重要”,因为它不能为企业带来差异化优势。如果我们认同存储、计算和通讯都在朝着云化的方向演进,而智能管道是网络能力云化的另一种表述,那么,IaaS供应商面临的问题智能管道运营商也一定会遇到——市场上的基础运营商往往都只有3家,但管道化却不可避免。除了产业博弈,普遍服务义务和网络中立监管也推进这一进程。

那么,借用电信业的论调,amazon将被“存储器化”或“服务器化“。可惜,作为电商巨头的amazon淡然表示对此无压力,曰,我乃OTT大牛,底层做云本属于玩票性质和废物利用(自己的基础设施放着也是放着,倒不如拉大家进来分摊成本)。Google作为云技术的奠基者(三篇论文),很长时间内也只是将其用于支持其搜索业务。

试想,如果本来就只是IDC主机托管商,即使让其具备提供IaaS的能力,也只是更好的扮演原来的角色罢了——商品化计算、存储能力的提供者,其革命性意义体现在需求方而非供给方。类似地,变速率、QoS差异云云,智能管道仅仅作为一个技术愿景,可能会为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刺激业务创新,但必然不能解决运营商管道化的产业难题。

如果一定要智能管道承担这一产业重任,只能赋予其更多的内涵,正如PaaS赋予云计算的。

PaaS(平台即服务)

PaSS在基础设施之上为开发者提供一个完善的开发环境,第三方开发者或者企业可以使用SDK调用其API方便地开发应用。Salesforce的和Google的app engine就是典型。和Google app engine,都是从SaaS层面的服务延伸而来的,而Amazon Web Service 也正在从IaaS往PaaS渗透,可见,平台化在计算产业也是共识。

这种服务模式有两大特征:

一是典型的双边市场:以salesforce为例,它最初通过互联网提供CRM软件服务获得了SaaS拓荒者的声誉和相当数量的客户群,然后将自己的CRM产品开放给中小开发者,开放丰富的API、创建便利的开发环境、提供丰富的开发工具。这样,更具创意的中小开发者能够满足个性化的企业应用需求,从而增强salesforce平台对企业的吸引力,同时也从salesforce 获得相应的收益。

二是能力的调用与mashup:虽然开发者使用salesforce专属的一套编程语言Apex,但该语言能方便地进行能力的跨平台调用和mash up。比如,基于Apex开发的程序不仅可以使用salesforce提供的存储、计算能力,还能方便地运行在amazon的EC2和S3上面,这是对底层基础能力的调用;再比如,Salesforce还提供开发者调用google app engine和facebook 的API的工具包,这样可以实现IT能力和互联网能力的Mash up,便于开发出更多具有创意的应用。

云计算供应商通过该模式能迅速建立生态系统,锁定云业务的客户忠诚度。但正如在上一节所谈到的,几乎没有一家巨头是纯粹的云计算供应商,纯粹的云计算供应商必将被商品化。最为关键的是PaaS与这些巨头的整体战略具有很好的协同性,比如salesforce可以通过PaaS模式汇聚一批创意开发者不断为其CRM产品添加插件,满足企业客户日益个性化的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