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五年中国对大豆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中国野生大豆(Glycine soja)保护遗传学研究进展

中国野生大豆(Glycine soja)保护遗传学研究进展

Re e rh Ad a c me to h n e v to n t so id S y e n i ia s a c v n e n n te Co s rain Ge ei fW l o b a n Chn c
ZHANG i -i g,S Jn pn HEN h — a g,GAO i S ik n Hu ,W ANG eh a Yu - u 要 : 年 生 野 生 大豆 ( lc e 一 G i 咖 ) 栽 培 大 豆 的 近 缘 野 生 yn 是
w n y e u 5 21 a g u h a 8 2@ 1 6 c n o 2 .o
验 很容 易鉴定 出母 本 自交 苗 , 可 以鉴 定 出 父本 及 其 也 它 自交 系苗 。一般 情况 下 , 型 为 父母 本 共 显性 双 带 带
的种子是 正 常本 品种 种 子 , 不 能 10 确 定 为 本 品 但 0%
大豆属 ( lc e 是在 豆科 ( eu n se 、 G yi ) n L gmioa ) 蝶形花 在 玉米 杂交制 种 中 , 最难 以控 制 的是 母 本 去雄 不 及时不 彻底 , 从而导 致生 产 的种子 中含有 自交苗 , 本试
t 作者 : 王跃华 (9 8一) 男 , 15 , 云南 昆明人 ; 教授 , 博士生导师 ; — al Emi
保 护遗传学 的研究 始 于 2 0世 纪 8 0年代 , 究 内容 主 研 要 分为两个 方 面 , 一是 探讨物 种各 种群 遗传变 异 , 通过
各种群遗传多样性 的调查研究 , 了解各种群遗传结构
日期 :0 0—0 21 8—1 3
及其 相互关 系 , 定种 群保护 和利用 的优先级 ; 确 二是 了
晕 刚发芽的 5e m长的幼芽作为实验材料是 因为其 射 物非 常少 , 位 重 的细 胞 数 非 常 多 , N 含 量 产 单 DA 常规 的从玉 米叶片 或幼苗 中提取 D A的方法 一 般 N

黑龙江大豆产业调研报告

黑龙江大豆产业调研报告

黑龙江大豆产业调研报告黑龙江大豆产业调研报告一、背景介绍黑龙江省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大省之一,也是中国重要的大豆产区。

大豆是中国人民的重要粮食作物之一,其种植和加工业发展对于保障国内的粮食安全和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黑龙江大豆产业的现状与问题,以期为进一步发展该产业提供参考。

二、生产情况根据调研数据显示,黑龙江省是中国最重要的大豆种植基地之一。

该省大豆种植面积占全国的接近20%,年产量约占全国大豆产量的15%。

大豆种植主要集中在牡丹江、佳木斯、哈尔滨等地。

黑龙江的气候条件适宜大豆生长,土壤肥沃,有利于高产高质的种植。

然而,该调研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一方面,种植面积仍然存在限制,由于土地面积有限以及部分大豆种植地被用于其他重要农作物,黑龙江省的大豆种植规模仍有提升的空间。

另一方面,种植技术也存在一定的落后,缺乏现代化的种植管理和技术支持,导致产量和质量不稳定。

三、加工业发展除了大豆种植,黑龙江省大豆加工业也具有一定的规模。

调研发现,该省拥有多家大型大豆加工企业,产品涵盖豆油、豆粕、豆浆等多个领域。

其中,牡丹江市的大豆加工业规模较大,豆油生产量占全国的一成左右。

然而,与其他地区相比,黑龙江大豆加工业仍然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一方面,企业规模相对较小,缺乏竞争力。

另一方面,加工技术和设备滞后,对于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能力有待提升。

四、市场前景和建议随着国内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对健康食品的需求增加,大豆及其衍生产品的市场需求也将持续增长。

为了进一步发展黑龙江大豆产业,以下几点建议供有关方面参考:1. 提高种植技术和科技创新水平。

加强大豆种植技术的研发和示范,推广高产高质种植模式,提高种植效率和质量。

2. 加强品牌建设和市场开拓。

通过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提高黑龙江大豆及其衍生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3. 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发展大豆产业需要资金和技术的支持,政府可以通过资金和税收优惠等方式,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参与大豆种植和加工。

广西大豆育种四十年进展与展望

广西大豆育种四十年进展与展望

广西大豆育种四十年进展与展望广西作为中国大豆种植的主要区域之一,近几十年来在大豆育种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广西大豆育种就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通过创新和努力,广西大豆育种在品种选育、抗逆性改良、产量提高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本文将对广西大豆育种四十年的进展与展望进行分析和总结。

一、广西大豆育种四十年的进展1. 品种选育广西大豆育种工作在品种选育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在品种改良方面,选育了一系列适应广西气候和土壤的大豆品种,包括早熟、高产、耐病性好等特点。

这些品种的推广应用使得广西大豆种植业的产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为当地农民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益。

2. 抗逆性改良广西大豆育种工作还重点关注大豆的抗逆性改良。

针对广西地区的高温多湿的气候条件,大豆育种工作者在品种选育过程中注重提高大豆对高温、多湿和病虫害的抵抗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成果。

这些抗逆性改良的品种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广西地区的大豆种植业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3. 产量提高广西大豆育种工作者还通过不断创新和努力,在大豆产量提高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他们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培育了高产的大豆品种,并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推广,使得广西地区的大豆产量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如今,广西地区的大豆产量已经远远超过了过去,为当地农民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益。

二、广西大豆育种的展望1. 品种改良未来,广西大豆育种工作者将继续致力于品种改良工作。

他们将继续优化现有的大豆品种,提高其抗逆性能和产量表现,推出更加适应广西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优良大豆品种,为大豆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好的品种支持。

2. 抗性提高广西地区的气候条件相对较为复杂,大豆种植面临着更多的病虫害压力。

未来的广西大豆育种工作者将不断提高大豆的抗病虫害能力,增强其抗逆性,为大豆种植业的稳定发展提供更强的保障。

3. 生产技术创新在未来,广西大豆育种还将继续加强生产技术的创新工作。

他们将加大对现代农业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力度,推动大豆生产的现代化和标准化,提高大豆产量和品质,推动广西大豆产业加快发展。

中国转基因大豆的研究进展及其产业化_余永亮

中国转基因大豆的研究进展及其产业化_余永亮

第29卷 第1期2010年 2月大豆科学S OY BEAN SC I ENCEVol 129 No 11Feb . 2010中国转基因大豆的研究进展及其产业化收稿日期:2009209228基金项目: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学技术计划资助项目(20092Z34);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资助项目(2008ZX080042005;2009ZX080182001B )。

第一作者简介:余永亮(19792),男,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大豆品质遗传改良与分子育种。

通讯作者:梁慧珍,研究员,博士。

E 2mail:lhzh66666@ 。

余永亮,梁慧珍,王树峰,练 云,位艳丽,王庭峰(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国家大豆改良中心郑州分中心,河南郑州450002)摘 要:大豆的转基因研究是国内外植物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转基因大豆已成为世界大豆主产国大豆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

我国应该借鉴国外转基因大豆发展经验,立足已有的技术、人才和材料储备,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等相关法律、政策下,完善和健全我国转基因大豆技术及其产业化体系。

大力发展我国转基因大豆,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种植效益,提升我国大豆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

该文概述我国转基因大豆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其产业化现状,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探讨和展望。

关键词:转基因大豆;再生体系;遗传转化;外源基因;产业化中图分类号:S56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9841(2010)0120143208Research Progress and Comm erc i a li za ti on on Tran sgen i c Soybean i n Ch i n aY U Yong 2liang,L I A NG Hui 2zhen,WANG Shu 2feng,L I A N Yun,W E I Yan 2li,WANG Ting 2feng(I nstitute of I ndustrial Cr op s,Henan Acade 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Zhengzhou Subcenter of Nati onal Center for Soybean I m p r ov ment,Zhengzhou 450002,Henan,China )Abstract:Soybean transfor mati on research is a “hot s pot ”in the area of p lant molecular genetics .Transgenic s oybean has become the i m portant power of s oybean ′s industry devel opment in the world’s maj or p r oducers of s oybean .By using its own technol ogy,pers onnel and materials under the related la ws and policies of agricultural genetically modified bi o 2safety man 2age ment and dra wing on the experience of other countries,China should consu mmate and i m p r ove the technol ogy and the in 2dustrial p r oducti on syste m of transgenic s oybean .The devel opment of transgenic s oybean is of i m portance for enhancing mar 2ket competitive of s oybean industry in China,strengthening nati onal f ood security and increasing far mer ′s income by decrea 2sing p r oducti on cost,i m p r oving econom ic returns and p r omoting science and technol ogy advance ment .The status of research and commercializati on on transgenic s oybean technol ogy was su mmarized,and its future devel opment and p r os pects was dis 2cussed .Key words:Transgenic s oybean;Regenerati on syste m;Genetic transfor mati on;Exogenous gene;Commercializati on 大豆是重要的油料作物和高蛋白粮饲兼用作物,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和多种人体有益的生理活性物质,是蛋白质、油脂及保健活性物质的重要来源,又是食品、饲料等多种加工工业的优质原料。

中国大豆供应链现状及趋势分析

中国大豆供应链现状及趋势分析

中国大豆供应链现状及趋势分析中国大豆供应链现状及趋势分析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和消费国家之一,大豆是中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具有重大的经济和社会影响。

大豆供应链是指从种子供应、农田耕种、收获、运输、储存、加工、销售等一系列环节组成的供应链。

本文将从现状和趋势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中国大豆供应链现状分析1. 大豆生产:中国大豆生产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和长江流域,其中黑龙江是最主要的大豆产地。

大豆的种植面积和产量逐年增加,但目前仍然无法满足国内需求,大部分大豆依靠进口满足。

大豆生产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大豆种植结构单一、技术水平不高、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等。

2. 进口环节:中国大豆进口量居世界之首,依赖进口大豆的比例逐年增加。

中国大豆进口主要来自美国和巴西,两国的比例分别为60%和30%左右。

进口大豆主要通过港口进入中国市场,然后通过铁路、公路和河运等方式分布到全国各地。

3. 存储和加工:进口大豆通过进口贸易商或者大豆加工企业进入中国市场。

大豆通常先进行初加工,如去皮、碾磨等,然后通过脱脂、提取等工艺进行二次加工。

加工后的大豆主要用于食品加工和饲料生产。

4. 销售环节:加工后的大豆产品通过市场渠道流入各个终端市场,包括食品加工企业、餐饮行业和家庭消费等。

大豆产品的销售主要集中在一线和二线城市,但随着人们对健康食品的关注度提高,乡村市场和三线及以下城市的消费需求也在逐渐增长。

二、中国大豆供应链趋势分析1. 提高大豆生产能力:为了减少对进口大豆的依赖,中国政府鼓励大豆产业发展,加大对大豆生产的支持和投入。

未来几年,大豆种植面积和产量有望继续增加,提高国内大豆自给率。

2. 加强供应链管理:由于大豆供应链涉及多个环节,管理过程较为复杂。

未来,供应链管理将更加注重信息化和智能化,通过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手段提高供应链的效率和可持续性。

3.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传统的大豆加工主要是脱脂、提取等简单工艺,未来将更加注重产品的营养和功能性提升,发展高附加值的大豆产品。

中国野生大豆研究进展

中国野生大豆研究进展

中国野生大豆研究进展
董英山
【期刊名称】《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8(030)004
【摘要】一年生野生大豆(Glycine soja)是栽培大豆的近缘野生种,具有蛋白含量高、适应性广、抗逆性强、单株英数多等优点.自1978年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率先在全
国开展野生大豆种质搜集考察以来,迄今已有整整30年.这30年来,我国科技工作
者对中国野生大豆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文中简要回顾了野
生大豆资源考察、搜集的历史,并对最近10年取得的主要进展进行了简要概述.
【总页数】7页(P394-400)
【作者】董英山
【作者单位】吉林省农业科学院,长春,13003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565.1;Q949.9
【相关文献】
1.中国野生大豆(Glycine soja)保护遗传学研究进展 [J], 张金萍;申仕康;高辉;王跃

2.野生大豆耐盐碱种质鉴定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J], 魏志园;杨杰;王宇;俎天娇;乔亚科;李桂兰;张锴
3.野生大豆资源保护及利用研究进展 [J], 陈爱国;王岩
4.野生大豆资源利用研究进展 [J], 王有福;朱飞宇;罗佳;刘卉秋
5.中国野生大豆(G.soja)蛋白质含量及其氨基酸组成的研究进展 [J], 杨光宇;纪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国大豆对外依存度的变化趋势如何?

我国大豆对外依存度的变化趋势如何?

我国大豆对外依存度的变化趋势如何?
中国大豆对外依存度在过去几十年间呈现出增长的趋势。

以下是一些关于中国大豆对外依存度变化趋势的情况:
1.快速增长:中国大豆对外依存度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显
著增加。

随着中国人口的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人们饮食结构的变化,对大豆及其衍生产品的需求大幅增加。

然而,中国国内大豆产量的增长速度难以满足快速增长的需求,因此大豆的进口量在此期间始终保持较高水平。

2.高依存度:中国大豆对外依存度逐年攀升,从20世纪80
年代的约10%增加到目前超过70%的水平。

这意味着中国约有70%的大豆需求依赖进口,主要从美国、巴西和阿根廷等主要产豆国进口。

3.国内增产努力:尽管对外依存度高,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
增加国内大豆产量,以减少对进口的依赖。

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提高大豆种植面积、推广高产优质品种、增加农民收入等。

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中国的大豆产量保持了增长,但与快速增长的需求相比,国内产量仍然较低。

4.国际市场波动:中国的大豆对外依存度受国际市场的波动
和供应情况的影响。

例如,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导致美国大豆出口受到限制,中国转向巴西和其他产豆国家进口大豆。

这种情况表明中国对外大豆市场的依赖性较高,需
要更加多元化的供应渠道和稳定的国际贸易环境。

综上所述,中国大豆对外依存度持续增长是由于快速增长的需求无法满足国内产量的限制所导致的。

中国政府正在努力促进国内大豆产量的增长,以减少对进口的依赖,但多元化供应渠道和稳定的贸易环境仍然是保障中国大豆供应的重要因素。

中国大豆市场的调查研究

中国大豆市场的调查研究

中国大豆市场的调查研究一、前言中国大豆市场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其在国内和国际市场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然而,由于众多原因,中国大豆市场一直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为此,我们进行了一次对中国大豆市场的调查研究,旨在更好地了解这个市场的现状和趋势,为进一步的政策制定和市场发展提供参考。

二、市场概况2.1 生产情况中国大豆生产主要集中在东北、华北和黄淮海地区。

其中,黑龙江省、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等地是大豆主产区,其生产面积和总产量均居全国前列。

此外,河北、河南、山东等地的大豆生产也具有一定的规模和质量。

2.2 消费情况中国大豆消费主要依赖进口,其进口额已位居全球第一。

其中,大豆加工企业是主要消费者,其产品广泛应用于猪、牛、羊等畜禽饲料、食品加工等领域。

2.3 进出口情况中国大豆进口总量从2015年的8100万吨增加到了2019年的8810万吨,进口额占全球大豆进口量的60%以上。

而出口方面,中国大豆出口总量相对较少,主要出口地是亚太地区的一些国家和地区。

三、市场挑战与展望3.1 市场挑战(1)质量提升的问题:中国大豆的品质和规格亟需提升,以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

(2)价格稳定性难保障:受国际市场影响和国内供求状况等种种因素影响,大豆价格波动较大,市场风险较高。

(3)产业链缺失:中国大豆产业链较为短缺,生产、加工、销售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

3.2 市场展望(1)政策支持作用大:国家在促进农业发展和保障粮食安全方面的政策对大豆市场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市场前景宽广:随着国内消费需求的增长和进口市场的扩大,中国大豆市场前景广阔。

(3)技术进步驱动作用强: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应用,大豆种植、加工等各个环节将会变得更加智能、高效、节能、环保。

四、结语综合以上市场情况和展望,中国大豆市场虽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但其优势与潜力也不容忽视。

未来,中国大豆市场将以政策引领、市场为主导、科技提升为支撑,不断推进产业升级与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国家粮食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五年中国对大豆的研究进展 摘要:大豆是世界五大作物之一,也是世界上最为重要的油料作物和高蛋白粮饲兼用作物。为了提高大豆的产量和质量,近年来,我国学者对大豆进行了大量研究。本文概述了学者对大豆育种、培育方面以及大豆对旱、涝、盐的抗性方面的研究情况,分析了在育种培育等方面提高大豆产量的途径与方法,为今后提高大豆的产量及质量提供依据。 关键词:大豆;育种;培育;抗旱耐涝耐盐性;研究进展 Abstract: Soybean is not only one of the world's top five crops, but also the world's most important oil crops and high-protein grain and forage crop. In recent years, Chinese scholars have conducted a lot of researches on soybean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yield and quality of soybeans. This article outlines the scholars’ researches on soybean breeding, cultivation of soybean and the aspects of the resistance of soybean to drought , floods and salt. This article also analyzes the ways and methods of improving the soybean production in terms of breeding, cultivation and more, and provide a basis for improving the yield and quality of soybeans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soybean; breeding; foster; drought resistance ,floods and salt-resistant; progress

大豆原产于我国,是在世界范围内广泛种植的、重要的油料作物。我国栽培大豆已有4700余年的悠久历史,我们的祖先创造了传统农业的“大豆”文明,为世界农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国外发达国家大豆种植面积的不断加大,生产技术及生产能力不断提高,我国在大豆生产方面的优势地位逐渐被取代。在这一形势下,加强我国大豆生产科研能力,提高我国大豆单产水平,对于振兴我国大豆产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本文概述了近五年来我国学者对大豆育种、培育以及抗旱耐涝耐盐性的相关研究进展。

1 育种研究

1.1 大豆分子育种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是指利用分子标记与决定目标性状基因紧密连锁的特点,通过检测分子标记,即可检测到目的基因的存在,达到选择目标性状的目的。该方法对大豆从表形到基因型进行遗传操作,具有大幅提高育种效率,实现大豆品种定向遗传改良的作用[2]。 A分子标记技术、QTL定位和分子辅助选择育种的应用对优质多抗大豆品种的快速选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功能基因组学的发展和实验技术手段的进步,分子标记和QTL研究向基于基因组功能区段的新型分子标记以及QTL的精细定位研究转移已成为发展方向。我国现阶段偏重于利用随机分子标记进行QTL研究,对于先进的技术手段还在起步或摸索阶段,与真正实现高效的分子辅助选择育种的目标还有一定距离[3]。 2011年,国内外在大豆分子育种相关领域取得了新的进展。在分子标记开发与辅助育种方面,发掘出与产量、发育、品质、抗病和抗逆等性状相关的新的分子标记或QTL:在新基因挖掘方面,克隆了与光周期反应、共生固氮、品质及抗逆性相关的基因,并分析了其功能。在大豆转基因育种方面,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取得了新的进展,转化效率有所提高,同时对一些功能基因(包括来自其它物种的一些基因)进行了功能评价和育种利用价值评估。转基因大豆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并且出现一些新的发展方向[4]。 1.2 大豆高产育种 矮杆基因的利用对于20 世纪“绿色革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大豆上,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Cooper 等将抗倒伏的有限结荚习性基因dt1 转育到无限结荚习性的北方高产品种中,育成了Elf、Sprite、Hobbit、Gnome等半矮秆品种,在高产环境下采取高密度种植实现了超高产,并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5]。此项技术于1994 年引入黑龙江省取得了较好效果,育成了适于窄行密植的半矮秆品种“合丰42” [6]。吉林省农科院从1996 年开始进行矮秆大豆品种选育研究,2005年育成了“吉密豆1 号”。该品种在密植栽培体系并不十分完善的情形下,大面积平均产量达到了3.53 t/hm2,比对照品种(九农21 号)增产20.6%,最高产量达4.2 t/hm2[7]。 1.3 大豆嫁接育种 嫁接是把一株植物的一部分(多为枝条,统称接穗)通过类似手术的方法连接到另一株植物的茎、根或其它器官(统称砧木)上,使连接在一起的接穗和砧木进一步发育,共同成长为一个完整植株的技术[8]。近年来,嫁接技术在园艺作物生产中发挥了重大作用[9],并成为研究植物根冠关系、生长调节物质、抗病机制等重要生理学问题的重要手段。嫁接不仅是大豆生理研究的良好工具,而且在大豆育种和多年生野生大豆种质保存等方面具有一定利用价值。在大豆育种中,通过嫁接可对不同品种进行花期调控,为杂交育种创造条件。也有研究者通过嫁接,进行无性方式的育种[10]。 1.4 大豆转基因育种 获得转基因植株是植物基因工程的基础,但是由于转化效率较低,在转基因的过程中通常需要一个有效筛选细胞和组织的手段,于是选择标记基因被广泛应用。然而,选择标记基因的使用,存在生物安全性和环境安全性隐患。因此,建立一个安全高效稳定的大豆转化体系,是改善大豆产量、品质、抗逆能力,培育新型大豆品种的保障[11]。 2 培育与种植研究

2.1 中国专用大豆品种培育 我国专用大豆品种培育研究主要针对高蛋白大豆品种的培育、高油大豆品种的培育、高异黄酮大豆品种的培育、低亚麻酸大豆品种的培育、脂肪氧化酶缺失大豆品种的培育、胰蛋白酶抑制剂缺失大豆品种的培育、纳豆和芽豆品种的培育[12]。 2.2 中国大豆雄性不育和杂种优势利用 杂种优势利用是大幅度提高大豆产量的有效措施之一,经过20多年的研究探索,我国在大豆杂种优势利用研究领域总体上处于国际前列。在世界上率先育成了大豆质核互作“i系”,开展r大规模杂种优势测定研究,育成了数个大豆杂交种,对大豆杂交制种技术进行了广泛研究,取得重要进展。然而,杂交大豆的产业化进程仍较缓慢,还存在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13]。 2.3 甘蔗间套种大豆 甘蔗间套种大豆,能有效解决甘蔗与其他作物争地的矛盾,还能充分利用不同时间与空间的光、热、水、气等自然资源,增加了单位土地面积的经济效益,是我国蔗区农业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针对甘蔗间套种大豆的发展,提出加强间套种大豆专用品种选育、加大甘蔗间套作大豆的标准化与机械化研究的建议,为甘蔗间套种大豆技术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14]。 2.4 高效施肥 大豆高效施肥技术对提高大豆单产和肥料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从大豆需肥特性、大豆施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新方法和新技术在大豆施肥中的应用,以及具有应用前景的高效施肥新方法等几个方面,对大豆高效施肥技术领域的研究进行简要总结,为今后该领域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提供参考[15]。 2.5 光周期反应 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大豆中具有拮抗关系的EJ和F丁基因位于大豆光周期调控开花主要通路的中心节点(integrator),但两者间的作用机制及相关的调节因子尚待明晰。对大豆光周期反应及生育期基因的深人研究,在生产实践上可为大豆品种的栽培区划、合理布局及分子育种等提供理论依据[16]。 2.6 玉米大豆间作 间作、混作、套作是集约种植、提高作物产量的重要技术,是我国农业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17]。大量研究表明,玉米大豆不同问作模式可提高玉米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及气孔导度,改善玉米的光合作用条件,增强玉米的光合利用能力[18-20]。 3 抗旱耐涝耐盐性研究

3.1 大豆抗旱性 大豆需水量多,根系不发达,在豆类作物中对缺水最为敏感[21],水分亏缺是大豆产量提高和品质提升的瓶颈。提高大豆抗旱能力已经成为现代育种工作中的关键问题之一。近年来,学术界从干旱对大豆的影响机理、大豆抗旱机制、大豆抗旱性的评价方法、大豆抗旱品种选育几方面做了深入研究,并在转基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方面取得进展。今后需要在抗旱性遗传改良方面取得突破,才能真正解决根本性问题[22]。 3.2 大豆耐涝性 涝害是大豆生产中面临的重要自然灾害之一,研究大豆种质资源的耐涝性,探索其耐涝机理,对培育选择耐涝品种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对目前大豆耐涝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提出当前大豆耐涝研究的重点应结合生产实际需要,筛选耐涝的大豆遗传材料,选育综合性状好、耐涝性强的大豆品种[23]。 3.3 大豆耐盐性 土壤的盐渍化和次生盐渍化是影响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大豆品种间耐盐性存在差异[24-25]。选育耐盐品种是缓解土壤盐渍化对农业生产影响的有效途径之一[26]。本文综述了大豆耐盐基因定位及耐盐基因克隆的研究进展,并探讨了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及转基因育种在大豆耐盐育种中的潜力和作用[27]。

参考文献: [1] 迟超. 大豆高效施肥技术研究进展[J]. 现代化农业, 2013,10:9-12

[2] 张芳,谢皓,陈学珍. 大豆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研究进展[J].北京农学院学报,2010,25(2):74-77 [3] 李文滨,赵雪. 2009年大豆分子标记及辅助选择育种研究进展[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0, 41(1): 139-148 [4] 蒋炳军,岳岩磊,王彩洁,等. 大豆分子育种研究进展[J]. 大豆科学,2012,31(4):663-66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