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希彦老师《伤寒论讲稿》
伤寒论讲义

一、张仲景其人 我们可以从下列史料中了解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自序》 王叔和的《脉经》 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 序》 唐 魏征等《隋书·经籍志》 宋· 《太平御览· 何顒别传》 宋版《伤寒论· 序》引甘伯宗《名医录》 明· 李濂的《医史· 张仲景别传》 一些地方志:如《南阳府志》、《襄阳府 志》、《长沙府志》、《邓州府志》等。
(二)学医志向 1、主观愿望 张仲景自幼就喜欢读医学典故、医林逸事, 特别是人相传颂的大医学家的故事。
2、客观事实 东汉末年,①战争频仍。“大兵之后必有大 疫” ②天灾不断:在张仲景生活年代,发生大的天 灾就有 20 多起(如水灾、旱灾、瘟疫、地震、 台风、蝗虫、海水倒灌、泥石流等)尤其是 瘟疫,死人无数。“大灾之后必有大疫” 据史料载:从公元171~185年间,流行5次大的 瘟疫。
5、终成名医 刘渡舟老师诊治肺结核病人的故事 北京石桥胡同有一童性病人,男,48岁,患肺结核。 皮肉林立,咳嗽多痰,诊为“阴痨”。《医宗金鉴》 云:“阴痨细数形尽死”。刘老为患者配制琼玉膏, 并服百合固金汤等,病稍见起色,其友曹氏欣然来 告。但刘老却对朋友说:“药力不可持也,方今隆 冬,少阴得气之时,天水相连,肺金未至于绝。来 年入夏,火气用事,灼肺流金,端午节前恐难免 也。”后童性病人果死于五月初四日。曹氏对刘老 说:“中医其神乎!能决死生于百日之外,非设身 亲见则吾不信也。”
4、师承名师 张仲景拜同郡名医张伯祖,学习医学。 仲景师承,始见于唐· 甘伯宗《名医录》。然此书约于 南宋时期失传,其有关仲景的记录见于林亿等《校 正伤寒论· 序》中,曰:“张仲景,《汉书》无传, 见《名医录》云,南阳人,名机,仲景乃其字也。 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始受术于同郡张伯祖,时 人言,识用精微过其师。所著论,其言精而奥,其 法简而详,非浅闻寡见者所能及。” 明· 李廉《医史· 张仲景补传》曰:仲景“学医术于同 郡张伯祖,尽得其传,工于治疗,尤精经方,遂大 有时誉……。”
伤寒论讲义PPT课件

北京中医药大学 陈 明 教授
-
1
第一章 总 论
《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 药完备、理论联系实际的医学经典著作,为 张仲景所著,至今近二千年。它较为系统地 揭示了外感热病及内伤杂病的诊治规律,从 而奠定了中医临床医学的基础。
-
2
一、张仲景其人
张仲景,东汉末年的大医学家,与华佗齐名, 因医学成就巨大被后世尊称为“医圣”。但 史书中张仲景无传,其名字最早见于晋代王 叔和的《脉经•序》:
《襄阳府志》:“张机,少时与同郡何顒客游
洛阳,顒谓人曰:仲景之术,精于伯祖。”
-
14
5、终成名医
《甲乙经序》、《太平御览》卷722“方术部”、 卷739“疾病部”记载:仲景为王粲(字仲宣) 诊病案。
“仲景见侍中王仲宣,时年二十余,谓曰:君 有病,四十当眉落,眉落半年而死。令服五 石汤可免。仲宣嫌其言忤,受汤勿服。居三 日,见仲宣,谓曰:服汤否?曰:已服。仲 景曰:色候固非服汤之诊,君何轻命也?仲 宣犹不言。后二十年果眉落,后一百八十七 日而死,终如其言。”
-
15
5、终成名医
❖ 刘渡舟老师诊治肺结核病人的故事
❖ 北京石桥胡同有一童性病人,男,48岁,患肺结核。 皮肉林立,咳嗽多痰,诊为“阴痨”。《医宗金鉴》 云:“阴痨细数形尽死”。刘老为患者配制琼玉膏, 并服百合固金汤等,病稍见起色,其友曹氏欣然来 告。但刘老却对朋友说:“药力不可持也,方今隆 冬,少阴得气之时,天水相连,肺金未至于绝。来 年入夏,火气用事,灼肺流金,端午节前恐难免 也。”后童性病人果死于五月初四日。曹氏对刘老 说:“中医其神乎!能决死生于百日之外,非设身 亲见则吾不信也。”
据说何顒看人很准,料事如神。
《太平御览·何顒别传》评价何顒为:“先识独 觉,言无虚发。”
刘渡舟 伤寒论 讲稿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刘渡舟的《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全书共分六篇,详细记录了伤寒病的病因、病机、辨证与治疗方法。
本文将从人类视角出发,以流畅自然的语言描述刘渡舟的《伤寒论》。
第一篇《伤寒论》开篇便提到:“伤寒者,热淋之疾也。
”刘渡舟通过对伤寒病的病因分析,指出这种疾病主要是因为寒气入侵人体,导致人体阳气不足,阴寒内生,从而引发寒邪之病。
他进一步分析了伤寒病的发病机理,指出寒邪入侵人体后,脾胃失和,气血运行受阻,从而引发了伤寒病的病理变化。
接下来,刘渡舟详细介绍了伤寒病的临床表现。
他指出,伤寒病的主要症状包括发热、恶寒、头痛、身痛、四肢不温、口渴等。
他还针对不同病程的伤寒病进行了分类,并根据病情的轻重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法。
刘渡舟强调了辨证施治的重要性,他认为根据不同的病情、病机进行辨证施治,才能达到治疗伤寒病的目的。
在《伤寒论》的后几篇中,刘渡舟进一步探讨了伤寒病的治疗方法。
他以温病论为基础,提出了辨证施治的原则,并详细介绍了伤寒病的药物治疗方法。
他强调了治疗伤寒病的药物应用要点,例如在治疗初期要以清热解毒为主,待病情稳定后再适当调整药物方剂。
他还介绍了一些常用的药物,如麻黄、桂枝、甘草等,以及它们的功效与运用方法。
总的来说,刘渡舟的《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他通过对伤寒病的全面分析与研究,提出了辨证施治的原则,并详细介绍了伤寒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与治疗方法。
这一经典著作对后世医学研究与临床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通过深入研读《伤寒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药的理论与方法,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doc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doc以下是聘才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的,欢迎大家阅读。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刘渡舟伤寒论讲稿》是现代著名中医学家刘渡舟先生经典著作。
刘老强调痃的实质是经络,重视六经病提纲证的作用,担出《伤寒论》398条条文之间的组织排列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目是在刘老讲课录音的基础整理而成的,有理论、有临床,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伤寒论》的六经辩证理论体系,深受广大读者欢迎。
刘渡舟教授(1917—XX),辽宁省营口市人。
16岁开始正式拜师学医,凡七年之久,出师后悬壶于大连。
1945年来京,行医于钱粮胡同。
1950年,考入卫生部中医进修学校,学习西医基础知识及临床课程。
1956年调入初建之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历任伤寒教研室副主任、主任、古典医著教研室主任、金匮教研室主任、中医基础部负责人、《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主编、名誉主编,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等。
他从事中医教育工作近半个世纪,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是杰出的中医教育家,是国家教委首批核准的中医教授,也是我国首批中医硕士研究生导师和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津贴。
培养了大批各层次的中医人才,其中包括硕士24名、博士12名、入室弟子数名。
他在教学、临证之余,笔耕不辍,著述颇丰,编写出版学术著作30余部,撰写发表学术论文110余篇。
他所主持的国家卫生部课题“《伤寒论》整理研究”,荣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奖。
多年来他积极致力于中医学术交流活动,筹建成立并主持了全国仲景学术专业委员会,曾多次组织国际、国内仲景学术交流大会,极大地推动了仲景学术的继承与发展。
他还多次应邀东渡日本讲学,并赴新加坡、澳大利亚、香港等地访问交流,弘扬中医药学。
他既是学者、教育家,更是名医。
他投身教育事业以来,从未间断过临床工作。
他上溯岐黄之道,下逮诸家之说,力倡仲景之学,博采众长,学验俱丰,。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2)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简介《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是东汉末年张仲景创作的一部论文。
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基石,它记录了丰富的医学理论和治疗经验。
本文将介绍《伤寒论》的作者刘渡舟以及这部经典著作的主要内容。
作者刘渡舟刘渡舟(1875年—1959年),字咏兰,号幽居,是民国时期的医学家。
他出生在江苏省南京市,自幼酷爱医学。
刘渡舟早年就读于南京高级师范学堂,并在此期间拜名医汪浴宸为师,开始了对中医学的深入研究。
刘渡舟在医学方面多有造诣,尤其以对《伤寒论》的研究和讲述而闻名。
他将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和研究成果融入到对《伤寒论》的解读中,为后来的医学家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伤寒论》的主要内容《伤寒论》是中医临床的重要经典,共分八十篇,以寒邪为主要内容,详细描述了寒性疾病的病因、病理、症状和治疗方法。
它以系统的理论、清晰的分类和实用的治疗方法,对医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病因和病理《伤寒论》将疾病的病因分为六经和七情,主要讲述了寒邪侵入人体所引起的病理变化。
它指出,寒邪入侵人体后往往引起体温下降、气滞等症状,同时还会影响脏腑功能,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症状和辨证《伤寒论》详细描述了寒性疾病的各种症状,包括发热、头痛、恶寒、肢冷等。
刘渡舟在他的讲稿中对这些症状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并提供了相应的辨证方法,帮助医生进行准确的诊断。
治疗方法《伤寒论》介绍了多种治疗方法,包括内服药物、外敷疗法、针灸等。
刘渡舟在他的讲稿中进一步阐明了这些方法的应用范围和注意事项,为后来的医学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的特点刘渡舟的讲稿主要是基于他多年的临床经验和对《伤寒论》的深入研究,因此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结合临床实践刘渡舟在讲稿中经常结合自己在临床实践中的经验,对《伤寒论》中的理论进行解读,并提供相应的治疗方法。
他通过丰富的案例和对病情的观察,为医生提供了实用的指导。
系统而详尽刘渡舟的讲稿对《伤寒论》的内容进行了系统和详尽的阐述。
伤寒论讲义绪论

病证 病 位
病性 病 势
太阳病 膀胱经 腑 体表 阳证 阳证初起
阳明病 胃肠 胃经
阳证 阳证极期
少阳病 胆经 胆腑 三焦 阳证 阳证
太阴病 脾经 脾脏 四肢 阴证 阴证初起
少阴病 心 肾 肾经
阴证 阴证危重
厥阴病 肝 肝经 心包 阴证 阴证终末期
六经辨证的主要内容
太阳: 阳明: 少阳: 太阴: 少阴: 厥阴:
《伤寒论》的注家与著作
唐宋八大家:
晋·王叔和(《脉经》),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宋·韩祗和(《伤寒微旨》)、 朱肱(《南阳活人书》)、 庞安时(《伤寒总病论》)、 许叔微(《伤寒发微论》《伤寒百证歌》)、 郭雍(《伤寒补亡论》)、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伤寒明理论》)
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二伤寒论的内容二伤寒论的篇章结构脉法第二伤寒例第三中十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八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九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十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十三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第十四398条112方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五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六辨发汗後病脉证并治第十七辨不可吐病脉证并治第十八辨可吐病脉证并治第十九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辨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辨发汗吐下后脉证并治第二十二三内容
二.《伤寒论》的作者生平
《伤寒论》原是《伤寒杂病论》组成部分 作者: 张机,字仲景(150~219)
曹操155~220;刘备161~223;华佗?~208 宋臣《伤寒论序》引唐甘伯宗《名医录》云: 南阳人,名机,仲景乃其字也。举孝廉,官至 长沙太守。始受术于同郡张伯祖。时人言,识用 精微,过其师。 籍贯:南阳郡涅阳人(古涅阳在今河南南阳地 区邓县稂东镇西北1.5公里的张寨村)
伤寒论讲得最好的老师《伤寒论》谁讲的最好

伤寒论讲得最好的老师《伤寒论》谁讲的最好1, 《伤寒论》谁讲的最好我推荐胡希恕和刘渡舟的,应该是讲的最好的。
胡老是中医临证大师,一辈子从来没有发表过作品(好像只有一篇文章),为人谦虚严谨。
现在的书,都是他的弟子所写。
现在书店有他老人家在世时讲伤寒论的录音,与书配套,可作参考。
刘老也是大师,是郝万山的老师,才思敏捷,对中医理论研究相当深入,书比较多,但有些早年的书,现在是买不到了。
万方、维普可以找一找他老人家的发表的文章,学术思想浓厚,文化底蕴相当深。
网上有刘老在世时的伤寒论视频,百度上就能找到。
至于你说哪位的更容易懂,呵呵,这个问题太难,懂也要分到什么程度,看得懂,有些古文知识,就可以了;至于用经方看病……那可不是谁都行的,得需下苦功夫,而且要有悟性才行。
祝你成功!2, 伤寒论谁讲的更好。
更加透1、胡希恕《胡希恕伤寒论讲座》:这人临床很厉害的,但这本书很多人不认同他的观点。
但是至少,这本书对了解条文的字面意思是绰绰有余了。
此书很简单,易读,从此书起步。
2、成无己《注解伤寒论,白话解》《伤寒明理论,白话解》《伤寒明理论药方解》。
三本都要看。
第一本内经来注释伤寒论,活了90多岁,写了40多年,必须看。
第二本症状学著作,要实际治病此书必看。
第三本详细分析了20首方子。
3、尤在泾《伤寒贯珠集,白话解》这本书从临床的角度注释伤寒论,必须读。
4、陈修园,必须了解此人的一个观点,就是津液的代偿问题是伤寒论的精神实质。
其余则不是必须。
5、伤寒学派名家的医案。
这个是必须花最大精力去研究的,主要是从症状去推导证型,病机等,主要是症状和病机的因果关系,在这个点上大量积累经验。
否则,学再多的理论都没用,而且还混乱繁琐。
名词解释伤寒论《伤寒论》为东汉张仲景所著汉医经典著作,是一部阐述外感病治疗规律的专著,全书10卷。
张仲景原著《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名为《金匮要略方论》。
伤寒论课件

三阴病:以脏病为主,正衰邪盛
太阴病 - 为后期(正虚),病位在里(脾), 病机是脾阳不足,寒湿内阻。治以温中散寒, 健脾燥湿。 少阴病-为危重期(衰竭),病位在里(心 肾),病机是心肾虚衰。治以或回阳救逆,或 育阴清热 厥阴病 - 末期(终末),病位在里(肝),病 机是寒热错杂,虚实相因。治以寒温并用,攻 补兼施
释疑:
1.为何未提发热? • 省文。发热是正气抗邪的反应,与脉浮机 理一致。 • 或未发热。 • 恶寒与发热相比,恶寒更为重要,后人云 “有一分恶寒,必有一分表证” • 恶寒起病即见,发热出现较迟。
2. 二证一脉,最能揭示太阳病本质:风寒袭 表,经气不利,正邪交争,营卫失调,最 具诊断意义,故列为太阳病提纲证。
主要研究内容
证候及汤方证病变机理和本质 方药功效及作用机理 诊法的规范化和定量化 治则治法的意义和作用 原文考证、注释及文理阐发 辨证思想和方法
第三节 伤寒学的确立 今后研究方向
学科必备条件:
研究领域、研究内容(对象) 学术发展史、不同学术流派(历史) 稳定研究队伍、研究成果(队伍) 重要学术地位(地位)
五、太阳病转归
• 病愈-治疗得当,正复邪退 • 传经-正退邪盛,病情发展 伤阳寒化传三阴 伤阴热化传阳明、少阳 • 变证-治不如法,失治误治
第一节 太阳病辨证纲要
一.太阳病提纲 (原文1/P21)
病因:风寒袭表 太阳病 脉:浮-正气抗邪于外,气血充盈于表 (定位) 证 头项强痛-经气郁遏不舒(定位) 恶寒-风寒外束,表气被遏(定性)
太阳之气与下列脏腑相关:
• 肾-肾阳温煦(肾与膀胱相表里) • 胃-胃中津气滋养 • 肺-肺气宣发与敷布。
足太阳膀胱经循行部位:起于目内目此,上 头行项,夹脊,行人身之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刘希彦老师《伤寒论讲稿》38-103
刘希彦老师《伤寒论讲稿》2014/3/28--9/13合并版(B)
2014年6月21日
刘希彦老师《伤寒论》讲课——周六晚八点于经方求真群第
十三次
大家晚上好。
感谢大家三个多月来每周守在这里听我的课。
我一直很惶恐怕教不好教不对,因为我们是分条语音和文字
的方式上课,所以信息量和真实感肯定比不上面授。
但大家这么不离不弃,让我实在感动。
我也尽力想把更多的内容和信息量讲给大家。
上回我说到,咱们六经已讲了五经,只有厥阴没有涉及了。
所以,我们现在可以讲一些临证上的东西了。
临证就是临床,我喜欢临床这个词,因为我们中医不需要病
人开刀住院吊水成天躺在病床上,古来也没有医院这个词。
我喜欢叫临证,中医是找证据的,找人体到底出现什么问题
的证据。
今天,我就开始结合医案教大家怎么找证据。
刚才打错了,应该是我不喜欢临床这个词。
上一堂课讲了小柴胡汤。现在,我结合自己的几个医案讲讲
小柴胡汤的应用。
我们知道柴胡四证,又知道四证具其一就是柴胡证。且三阳
并病治从少阳。所以少阳柴胡证的运用和治疗是比较简单
的。
如果,一个病就有四证之一,那就是照书生病了,讲起来也
没意思,所以,我今天会讲几个相对不那个容易判断的医案。
2011、9
安母,女,中年
自述:肝硬化腹水11毫升
刻诊:左脉弦,右脉弦而略滑。容易打嗝,常年心烦,老觉
得心里憋着,别的没有什么不适,胃口睡眠亦好。平时觉得
身体还可以,这次查出来有肝腹水,自己都觉得很意外。舌
有齿痕。
我既然说是要讲小柴胡汤的医案,那就已经交底了,肯定是
小柴胡汤为主方。那我们就来分析一下为什么小柴胡汤是主
方。
脉弦?不能凭脉断证,这是传统中医和后世中医最重要的区
别之一。脉只是用来印证的。
这个病人比较麻烦,没有什么明显的证,我们临证常有这样
的情况。
有时是病人自感正常,的确不明显。有的是病人迟钝,有却
说不上来。
打嗝是胃弱,老觉得心里憋着,其实和胸肋苦满是类似反应,
病人不可能照书生病,临证需要变通的认识问题,所以可以
定为少阳病。气郁明显,兼里湿,小柴胡加香附陈皮茯苓白
术泽泻。
需要说一下胃弱,我们学过,少阳病是胃弱引起的,所以有
胃弱就要注意了。
现在说处方。
柴胡 20 黄芩 15 法夏 15 炙甘草 10 大枣 15 西洋
参片 10 香附 30 陈皮25 茯苓 30 白术 30 泽泻 20
生姜四片
现在说效果。
七剂后病人去检查,腹水不见了,距离上一次检查只有11
天。检查的大夫是同一人,觉得不可思议,疑心自己上一次
看错了。病人自述多年的打嗝好了;多年前因为调动工作问
题不如意,老觉得心里有个结,吃了药之后觉得这个结好像
打开了,心里舒畅了。
再讲一个感冒的病例。
某演员、男 , 年龄, 32 体重:102公斤
发热39度多,浑身疼,忽冷忽热,
刻诊:头重脚轻,头热脚寒,胸闷,头晕,无汗,轻度腹泻,
无食欲,舌苔黄厚腻,苦臭,咽干,胸腹久按是感觉烫手,
不觉得渴,但喜饮,冷热都喝,精神状态可,吸烟,有咽炎。
网诊无脉象,患者自述:脉象浅,无力,发虚,平常大概每
分钟跳动87下。
平时情绪容易烦躁,唇口有一点干燥,睡眠多梦。
这个也是一堆感冒症状,至于是什么方证,桂枝?白虎?麻
黄?其实都不太像。
局面再复杂,我们也要学会从中条缕分析,化繁为简。
表证有无汗头重;
里证有腹泻
是否有口苦,患者说不清楚,胸闷、咽干、无食欲,则是半
表半里证胸肋苦满,不欲饮食的范畴。
再说,头热脚寒符合少阳证上下不交通的机理。
三阳并病,治从少阳。
因为肠胃有积滞,选大柴胡。
腹泻不明显,胃中有热,大黄、生姜换成生石膏。舌苔厚腻
口臭,胃中有腐浊,加藿香佩兰。
生石膏150,柴胡90,黄芩30,法夏30,枳实20,白芍20,
大枣30,藿香20,佩兰20
只给了二剂,吃了就好了。
下面是我说一个群里头最近传的一个医案,也是因为不好辨
证大家不太理解,我说一点自己的理解。
不好意思,我不知道怎么操作上传,请管理员杏林风帮我传
上来吧,
麻烦杏林风传一下。
张娃,男,8,高热39.0多,双侧痄腮3天,刻诊,手脚热,
周身热,没有怕冷。头晕,头痛,颈部不舒服,出汗,饮食
差,精神差,腹痛,大便一次,稍干,小便3次,微黄,没
有口干口苦,饮水一般,面色稍红,两腮部,肿大,按之热,
痛,舌红,苔白,脉浮数略滑,小柴胡。
谢谢。
这个病例喝小柴胡汤很快就好了。
首先也是没有明确的少阳证。
据现有的证看更偏向于麻杏石甘汤,或者白虎汤一点。
为什么不是这两个方子呢?注意这两个证“饮食差”,“精神
差”。
这就有胃弱了,辨证要求其本,所以这个热是胃弱的虚热。
小柴胡汤是治胃弱虚热的。石膏下去,胃就更寒更虚了。
所以还是小柴胡更合适一点。
这是我个人的一点浅见。
今天的病例就分析到这里。十五分钟后进入《伤寒论》条文
学习。
大家好。
其实今天我在这里讲真正的传统中医,对后世中医做一些批
判和修正,事实上已经是在树敌了。因为真正的传统中医千
分之一都不到,后世中医何其之多。所以我做好被歪曲被抹
黑的打算。曾经有体制内的专家悲观的说,中国真正的传统
中医可能只有几百人。
只是我十年前学医的时候听到的话,到了今天让我欣慰的
是,今天我们这个群里学传统中医的就有几百人了。所以,
我觉得这一切做得都很值得。
闲话少说,进入《伤寒论》
今天讲一个很重要的方子:大青龙汤。
3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
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
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这是第38条
麻黄 六两(去节) 桂枝 二两(去皮) 甘草 二两(炙)
杏仁 四十枚(去皮尖) 生姜 三两(切) 大枣 十枚(擘)
石膏 如鸡子大(碎)
古人竹简刻字不易,行文太简,以致于文字中处处有玄机。
此条说“太阳中风”,紧接着讲的却都是伤寒的证:“脉浮紧”,
“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
古人竹简刻字不易,行文太简,以致于文字中处处有玄机。
此条说“太阳中风”,紧接着讲的却都是伤寒的证:“脉浮紧”,
“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
这是为什么呢?从后面所出的大青龙汤这个方子里是可以
找到答案。
大青龙汤这个方子很有意思,它事实上是以治伤寒的麻黄汤
为底方,炙甘草加倍,然后又加上了生姜、大枣和生石膏。
倍甘草加姜枣这说明有津液虚。中风证的实质不在于有汗无
汗,在于津液虚。但为什么条文中没有出津液虚的证呢?因
为开头已经说是“太阳中风”了,也就等于说有津液虚的证,
只是略去了。
这就是《伤寒论》的行文方式。这种行文方式会让读不惯古
书的现代人不知所云,望而生畏。没办法,我们要学医要攻
古籍就得习惯这个。
有伤寒麻黄汤证的“不汗出”,又有中风桂枝汤证的津液虚,
自然是麻黄汤加姜枣来解表并建中生津液。
后面多出了一个证——“烦躁”。烦躁是轻微的里热,没有
到真正的热证那种汗出而喘和大烦渴的地步。这是津液虚的
烦躁,也是人体的自我调节机制,用所谓上火的方式亢奋起
来,加强津液的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