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希彦老师伤寒论讲义135条-147
《伤寒论》讲稿14.3(上)

《伤寒论》讲稿14.3(上)咱们继续学习啊,这个咱们继续再学习,刚才还要把脉诊的东西再重新归拢一下,刚才把脉诊归拢一下,咱们继续就进一步的往下学习和未来的学习。
那么未来我们在学习张景条文时也这样,就是描述这个张仲景条文到底在说个什么事?是六经还是这个风则浮虚寒则牢坚?我们现在摸脉为什么不会摸?很多人摸脉摸得乱,就是因为他缺乏了脉诊的法度,他胡乱摸,他摸啊左关脉怎么着,左寸脉怎么,他不这样,你只有独到一定的时候,他才有独处啊,不是很独的那种不算独处藏奸,比如说我们说为什么说有的病人不算独处藏奸呢?你比如说还是这个脉诊,这个脉,如果他脉象上这样咕隆咕隆,假设这样,他没有独,或者说出现这样,但是他并不独,这反映了什么呢?如果这是种紧象这说明全身都紧,这个地方稍微重一点,知道吧?这也正常情况,咱们静下心来想就是这么个状态嘛,整个脉管,静下心来你一体会就是这个状态,所以这时候你不需要乱治,你不需要说唉呀我是不是该怎么治这个紧?你只要把这个紧解开他都解开,解开这就解开那,解开那就解开这,这是一个正常的治法,不需要你说在那胡乱思考,所以很多人想脉诊摸不明白就是,唉左寸脉怎么着,左关脉怎么着,左尺脉怎么着,怎么怎么,你没有法度,摸脉的时候没有法度都不行,而且有时候你妄自把左关脉就定为是肝,左关脉有问题你就认为是肝问题,不见得,左关脉有问题,各种各样问题都能可能引起左关脉有问题!即使不管是五行还是阴阳都会有这么一种思维,因为左关脉的部位,那么是什么气引起的肝的问题?这是我们要关注点,所以这是脉诊,大家一定要不要惧怕脉诊,不要感觉脉诊很复杂,脉诊就是你只要一摸你只要静下心来,静下来很静,你就跟看人一样,我们未来会再告诉大家怎么望色,都很简单啊,静下来静下来一摸,静下来无心而为,不要各种条条框框,就无心的来摸这脉就能摸得很准,甚至现在我特别不喜欢聊脉,很多人说你再多聊会,我说聊啥呀《内经》都说得很清晰了嘛,是吧,只要这个理明了,什么都没问题,大家回去看,很多人到底啥感觉?唉呀这个脉就这么明白这就这个感觉,你自己感觉吧就这个感觉,沉潜水蓄就这个感觉,寒则牢坚就这感觉,你让我再用更多的语言描述啊,我觉得描述多了之后都对不起这几句话,你就好好感觉,你只要这个理明了,你这个事明了,你明白了,你就会摸脉了,会摸脉了你就很清晰的看到这个人的病是怎么回事了,也就是说我们这时候我们今天讲课的题目是“谈古论今话医道”这才是关键点,我们刚才谈了一个医道的原先,我们再要看看古今状态,古今的时候,从古到今今天这个时间有点紧,我时间紧但是我并不打算快讲,我们要从古到今讲,最开始。
刘希彦 大疫当前《伤寒论》的核心方法尽在此篇

刘希彦| 大疫当前,《伤寒论》的核心方法尽在此篇雷涛医师2020-02-03 23:40:27原创刘希彦文:刘希彦在《伤寒杂病论》的原文中,张仲景极少讲临证的心法,零散的涉及过一些,并不系统。
方法后面的原理也极少言明。
此书就像是一本只有招数没有心法的武林秘籍,历来但凭习学者各自参悟。
加上经历代传抄又是一本残缺和顺序错乱的书,且有后人加上去的很多文字,这就让习学者更加困难。
破解《伤寒论》的临证原则和具体而微的组方心法,历来是经方界的难题。
若不能破解仲景的临证心法和组方原理,终不得源头活水,自然很难如仲景般组方千变万化,灵活的应之于万病。
本人不敢说完全还原仲景之法,毕竟有一部分问题书中并未言明。
但也绝不敢背离原文的语境,亦不敢涉及原文不涉及的理论,总之不自欺不造作。
经典虽难读难解,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总有线索。
只要对经典有基本的诚意,不妄生枝节,不妄立名相,便能以诚通微。
医学离不开实证,这套理论本人多年实证下来疗效更高,且便于学习和操作,方敢抛砖引玉。
关于《伤寒论》的临证心法,简而言之涵盖三个方面的内容:阴阳病位淤堵【一】阴阳先说阴阳问题。
《伤寒论》里对于阴阳的判断,落实到临证是指人体能量的多少,也可以通俗的说是气血的多少。
《伤寒论》临证的第一原则就是阴阳原则,正确判断人体的能量(气血)水平,关系到组方用药的大方向。
阴阳既然是由能量的多少来判断,就好比油箱里的油,油充足自然是阳,油少自然是阴。
人体的油箱怎么看?最直观的就是脉象,也就是用血管里血液的充实度来判断阴阳是最准确的。
既然判断阴阳最直观的是看血管里面血液的充实度,那这个充实度怎么衡量?诸如细(形状细)、弱(弱小或无力,不任按)、虚、空、芤(此三者皆可理解为按之空虚,而程度不同)之类血管里血少的脉是阴证的脉;反之,实(按之比正常态更充实,沉取不虚)、盛(来势盛大)、滑(来去如走珠、流利且如珠子般有圆鼓态)之类的脉则是阳证的脉。
需要注意的是,脉象沉(位置偏沉)、迟(跳动慢或不流利)、缓(过于缓和),一般来讲指的是脉的状态,并不是反应血液充实度的准确数据,所以哪怕出现这些脉象,只要血管里的血是充实的,也不可断为阴证;反之,哪怕脉象躁(躁动不安)、数(速度快)、疾(急而偏有力),只要血管里血少,要么是阴证,最多也就是阴虚阳亢,不可断为纯阳证。
伤寒论讲义

(二)学医志向 1、主观愿望 张仲景自幼就喜欢读医学典故、医林逸事, 特别是人相传颂的大医学家的故事。
2、客观事实 东汉末年,①战争频仍。“大兵之后必有大 疫” ②天灾不断:在张仲景生活年代,发生大的天 灾就有 20 多起(如水灾、旱灾、瘟疫、地震、 台风、蝗虫、海水倒灌、泥石流等)尤其是 瘟疫,死人无数。“大灾之后必有大疫” 据史料载:从公元171~185年间,流行5次大的 瘟疫。
(三)关于长沙太守 仲景任长沙太守之事见林亿《伤寒论序》引《名医 录》语,仲景“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 初平元年(公元190年)长沙郡太守孙坚弑杀长官 荆州刺史王睿。 刘表继任荆州刺史:先抓治安、招纳贤良、培养人 才、治理军队。 《后汉书 · 刘表传》:“表招诱有方,威怀兼洽”, “关西、兖、豫学士,归者盖千数。” 张仲景也随之来到襄阳
5、终成名医 《甲乙经序》、《太平御览》卷722“方术部”、 卷739“疾病部”记载:仲景为王粲(字仲宣) 诊病案。 “仲景见侍中王仲宣,时年二十余,谓曰:君 有病,四十当眉落,眉落半年而死。令服五 石汤可免。仲宣嫌其言忤,受汤勿服。居三 日,见仲宣,谓曰:服汤否?曰:已服。仲 景曰:色候固非服汤之诊,君何轻命也?仲 宣犹不言。后二十年果眉落,后一百八十七 日而死,终如其言。”
伤寒杂病论?自序王叔和的脉经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序唐魏征等隋书经籍志宋太平御览何顒别传宋版伤寒论序引甘伯宗名医录明李濂的医史张仲景别传一些地方志
伤寒论
北京中医药大学 陈 明 教授
第一章 总 论
《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 药完备、理论联系实际的医学经典著作,为 张仲景所著,至今近二千年。它较为系统地 揭示了外感热病及内伤杂病的诊治规律,从 而奠定了中医临床医学的基础。
4、师承名师 张伯祖是当时的名医 宋张杲《医说》云:“张伯祖,南阳人也,独 好方术,诊处精审,疗皆十全,为当时所重。 同郡张仲景,异而师之,因有大誉。” 仲景天资聪颖,经过刻苦学习,医术超过了他 的老师。后来,张仲景客游洛阳时,又一次 与何顒见面,何顒大赞其医术青出于蓝而胜 于蓝。 《襄阳府志》:“张机,少时与同郡何顒客游 洛阳,顒谓人曰:仲景之术,精于伯祖。”
《伤寒论讲稿》162-222条----刘希彦

《伤寒论讲稿》162-222条----刘希彦很多人认为《伤寒论》没有温病。
其实是有的,伤寒之法是治人体的失衡的,而非病本身,人体失衡的情况大抵就那几种类型,那方子也就那几个主方。
比方说热在下焦,承气汤类。
热在上焦,如果有大热伤津的津液虚,白虎汤。
如果只是温病的外感病,比如肺炎,比如热伤风,还没有津液大伤的程度,就是下面这个方子——麻杏石甘汤。
你看伤寒之法就是简明,后世的温病学无非是把其中的一个分支详细化。
详细化是好事,可又同时走向了辨证的含糊纷乱,和方剂用药的杂乱不明。
这又是弊端。
下面讲麻杏石甘汤。
162、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方麻黄四两杏子五十个(去皮尖)甘草二两(炙)石膏半斤(碎、绵裹)“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这句话的意思是,下后如果病不解,不一定都是桂枝汤证。
如果“汗出而喘,无大热”,可与麻杏石甘汤。
我们前面学过“无汗而喘”,这是因为没有汗,只能靠呼吸排解肺里面的能量和压力,汗出来就不会喘了。
这里为什么有汗了还会喘呢?这是因为肺里有热,有多余的能量,汗出了也不能完全排解,必须要喘来帮忙。
如果是热重以至于伤了津液的话,我们可以用白虎汤,这里热并不重,所以只用麻杏石甘汤即可。
此所谓“汗出而喘无大热”。
你看《伤寒论》的条文是极简极准,也是极客观的,后面是实实在在的人体运行的原理。
学《伤寒》,重在明白方证后面的人体运行原理,方可活学活用,否则就只能停留在方证相对的阶段。
这几味药大家都知道了,麻黄是宣通的,能宣通人体孔窍,能解表,这都有助于帮助排热。
杏仁也是疏通宣肺的。
石膏清热。
甘草建中。
这个方子在小儿肺炎上运用很广泛,非典的时候也起过大作用。
一般偏向于温热的感冒用它都可以解决。
那偏温热的感冒有什么证状呢?这里只说了个“无大热”,没有更详细的证。
我补充下面几点:怕热,口渴喜冷饮或欲多饮,呼吸粗重,手指放在鼻孔上感觉出来的空气热,屁多大便臭。
背诵伤寒论原文-伤寒论原文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合一十六法,方一十四首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2]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3]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4]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5]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
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癎,时瘛疭,若火熏之。
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6]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
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7]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
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8] 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9] 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10] 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11]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方一。
[12]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方二。
用前第一方。
[13]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方三。
[14]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芍药二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桂枝二两,去皮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
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四。
[15] 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五。
伤寒讲义

时间 分配 教学重点、内容和步骤 板书提要、课堂提问、举例要点 教学方 法与 手段 总论: 目的与要求: 1.掌握《伤寒论》的现存版本、伤寒的涵义、六经病证的传变及治则。 2.熟悉《伤寒论》的评价、学术渊源及成就、六经及六经病证、六经辨证与八纲、 脏腑经络辨证的关系。 3.了解张仲景的生平、时代背景等。 计划学时:2 学时 采用传 统教学 方法和 部分多 媒体教 学手段。
【复习思考题】
1. 《伤寒论》是一部什么的书? 2.现在通行的《伤寒论》版本有哪几种? 3. 《伤寒论》的学术成就有哪些? 4.伤寒的涵义有哪些? 5.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的关系如何? 6. 《伤寒论》六经病的传变有何规律? 7. 《伤寒论》的治则有哪些? 8.试述《伤寒论》的表里同病的治法?
阴寒极盛于里,格拒虚阳浮越于外 里真寒而外假热
阳热极盛于里,阻碍气机不得外达 里真热而外假寒“厥深者热亦深”
【原文】第 122 条(自学) 自学要点: 1.本条辨脉象的寒热真假。 2.明确本条的临床意义。 3.说明数脉见于寒症的机理。 25 分钟 三、辨传变 【原文】第 4、5、270 条 授课要点: 1.介绍《内经》计日受邪传经说。 2.通过分析条文,强调说明临床应根据脉证的变化来判断疾病是否传变。
板书举例: 太阳:发热恶寒 阳明:但热不寒 少阳:寒热往来 太阴:但寒不热 少阴:厥逆无热 厥阴:厥逆无热 邪实正盛正邪抗争有力 三阳病皆以发热为特征 呈一派亢奋的病理状态 邪实正虚正邪抗争无力 三阳病皆以无热为特征 呈一派衰惫的病理状态
有发发于阴
二、辨寒热真假 【原文】第 11 条 授课要点: 1.本条根据病人的喜恶(主观愿望)辨寒热真假。 2.分析说明 “皮肤” “骨髓”的含义。 3.明确本条的临床意义。 4.强调欲辨清寒热真假,还须四诊合参。可举病例说明之。 板书举例: 身大热 反欲得 近衣者 病 人 身大寒 反不欲 近衣者 外在 热在皮肤 表面 现象 内在 寒在骨髓 深层 实质 外在 热在皮肤 表面 现象 内在 寒在骨髓 深层 实质
胡希恕伤寒论讲座第116~135条

胡希恕伤寒论讲座第116~135条116.微数之脉,慎不可灸。
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
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
欲自解者,必当先烦,烦乃有汗而解。
何以知之?脉浮,故知汗出解。
117.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
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桂枝加桂汤方桂枝五两(去皮) 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今加桂满五两。
所以加桂者,以能泄奔豚气也。
118.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桂枝一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牡蛎二两(熬) 龙骨二两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日三服。
119.太阳伤寒者,加温针必惊也。
120.太阳病,当恶寒、发热,今自汗出,反不恶寒、发热、关上脉细数者,以医吐之过也。
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饥、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以医吐之所致也,此为小逆。
伤寒论121-125条121.太阳病吐之,但太阳病当恶寒,今反不恶寒,不欲近衣,此为吐之内烦也。
122.病患脉数。
数为热,当消谷引食。
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
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
123.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心下温温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
先此时自极吐下者,与调胃承气汤;若不尔者,不可与;但欲呕、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汤证,以呕故知极吐下也。
调胃承气汤。
124.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
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
抵当汤主之。
抵当汤方水蛭(熬) 虻虫(去翅足,熬)各三十个桃仁二十个(去皮尖) 大黄三两(酒洗)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不下更服。
《伤寒论》之108条必背条文!(附伤寒笔记和背诵导图)

《伤寒论》108条背诵条文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2)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3)4.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5.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13)6.太阳病,项背强几几者,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4)7.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6)8.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0)9.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
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
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23)10.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25)11.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6)12.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更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27)13.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31)14.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32)15.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33)16.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
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连黄芩汤主之。
(34)17.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5)1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刘希彦老师伤寒论讲义135条-147希彦老师伤寒论讲义(2014年11月1日)大家晚上好。
今天接着讲结胸证的治法。
通过结胸证的治法我们了解一切人体的“实”证的治疗原则。
所以非常重要。
结胸证在《伤寒论》里也是讲得非常的详尽的。
135、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
这是一个完整的大陷胸汤的医案。
首先是“结胸热实”,说明是热证同时是实证。
体内有形之淤堵都可以称实证,结胸是其中很典型的。
脉沉说明病在里;脉紧说明邪盛。
有说脉紧主寒主宿食,可见其中亦寓淤堵之意。
“心下痛”,这个是大陷胸汤的辨证关键,必须有痛,而且是不按就痛。
这说明淤堵得很厉害。
按之才痛的说明淤堵得不那么厉害,是用小陷胸汤。
当然,不是所有的痛都可以用大陷胸汤,还必须有“按之石硬”,才可以用大陷胸汤这样的猛药来攻。
我们知道所谓四诊是望闻问切,古人讲究礼仪,并没有把手诊列入四诊之中。
其实,用手按压身体来诊病是很重要的。
比如柴胡汤证有胸肋苦满,有时候病人自己感觉并不明显,那就需要借助手诊,按病人的肋下和肝胆经的循行路线,如果有明显的痛感,或是借助轻微捏挤和拍打病人便有灼痛感和青紫,这也是可以证明的。
承气汤证和瘀血证在临证上是必须要用手做腹诊的,如果手按腹部有抵抗和疼痛感,非宿食即淤血。
手诊在日本发展得比较好。
我们现在的医生诊病摸个脉,再问是什么病就开方子了,四诊都是不全的。
138、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小陷胸汤方黄连一两半夏半升(洗)栝蒌实大者一枚所谓“小结胸病”就是不太严重的结胸证。
位置是正在心下,要按才会痛,不按不痛。
“脉浮滑”,这个在临证上是不一定的,里面有结实,脉未必就沉,当然更未必会浮;脉滑是解释得过去的。
滑脉是血管里面的血来去如走珠,像珠子一样滑利。
滑利说明有热,迟缓弦说明有虚寒。
像珠子一样里面鼓鼓的说明津液不虚,如果津液虚,就算要亢奋起来也只能是脉管亢奋起来,形成弦脉和大脉,里面的血是鼓荡不起来的。
现在来说说组方。
因为结实并不严重,所以只用黄连苦降,不用大黄芒硝甘遂来破下;栝蒌实是散结的;半夏有散结的作用,且能降水。
还是辛开苦破之法。
我们可以就柴胡汤、陷胸汤(丸)、承气汤做一个类比。
小柴胡汤的满痛是在胸肋位置。
胸虽属太阴,位置却偏上,上为阳为表,是里往半表半里过渡的区域;肋偏三焦,是半表半里的投射区域,于是辛开药用的是疏通半表半里的柴胡,以及能去胸满的枳实。
苦降药是黄芩,黄芩没有黄连苦,质枯空,性味比黄连轻。
黄连和黄芩都是清半表半里之热的,黄连比黄芩更偏向于走里一点。
如果有里热可佐少量大黄而成大柴胡汤。
小陷胸汤的结实是正在心下,这个位置比里更偏上偏半表半里;比半表半里又要偏里一点,于是不用纯粹攻里的大黄芒硝,也不用偏走半表半里的黄芩,而是用偏走里的黄连苦降。
小陷胸汤和柴胡汤里都有半夏,半夏散痰水之结和降水,性质偏温和,是适用的。
栝蒌实味苦淡寒,主要是寒降的,兼有散结的作用。
大陷胸汤(丸)结实的区域从心下一直到少腹,位置更下,于是用大黄芒硝来攻。
因其结实更硬更痛,于是再加擅长破坚结的甘遂和葶苈子。
承气汤是有宿食宿便结在肠道,其痛在腹部,所以用攻里的大黄芒硝。
再加去腹满的厚朴。
枳实和杏仁类似,既宽胸也下气,所以承气汤里佐有枳实,大陷胸丸里佐有杏仁。
栝蒌实这个药,历来都说宽胸理气——就此可以理气药做一个盘点,对比一下各自的作用。
先说厚朴,其气香温,其味厚而苦,苦厚走下,所以是除腹满,理下焦之气的。
枳实是橘类生涩的幼果,既香烈通窜又苦而破下,所以破气最速,既除胸满也通下焦。
枳实常和厚朴同用,一刚一柔。
杏仁既香而散,又润而苦,性质柔和,也是既宣肺气也通下焦。
柴胡兼具辛凉温苦,性质平和,所以宣通三焦,寒热不禁。
瓜蒌实味苦而淡,偏寒。
苦淡寒这三种味道都是降的。
瓜蒌实还略具微香,能疏散宽胸,但绝不辛窜。
所以是以降为主,以散为辅。
其整体作用是偏里而趋下的,但又没那么下,没到肠道,基本上是作用于中上焦的里。
小陷胸汤的心下就是这个区域。
《金匮要略》里有个治心痛彻背的栝楼薤白半夏汤里也用到瓜蒌实。
由此可见,结胸证的用药还是以苦降破下为主的。
下面分享我刚治过的一则陷胸汤的医案。
曹某、男、29正值降温,患者吹了风,又运动出了点汗,于是胃的区域隐痛,但又感觉不是胃。
用手按能摸到里面有清晰的痞块。
患者除了有轻微大便不爽,人感觉无力不舒服,没有其它明显的证。
脉象不虚,却也不实,寸略浮大。
辨证:“按之痛,寸脉浮”,这是结胸证。
按才痛是小陷胸汤的范畴。
不按就痛是大陷胸汤的范畴。
大陷胸汤用药峻猛,而病人的脉没那么实,不按的时候也只是轻微隐痛。
经方用药贵在客观有据,兼而有之便兼而用之,但主次要分明,这种情况以小陷胸汤为主,加一点大黄,兼用大陷胸汤之泻下之法。
处方:瓜蒌30 黄芩20 熟大黄20当时是晚上,药店已经关门,我手边只有以上三味药,缺半夏和黄连,黄连以黄芩代之。
病人只服了一剂半,痛感和里面的痞块便消失了,其它症状也痊愈了。
小陷胸汤总共只有三味药,这里缺一味,代一味,病人还是很快就痊愈了,可见中医的灵魂是辩证思维,而非药物。
在今天下课之前,我要向大家通报一件事情。
我们的微信群已经上线了。
这个微信群得以上线,首先是因为我们这个qq 授课平台得到了大家这么多的关注,让我看到我是有这么多和我志同道合的朋友关注传统经方中医,关注《伤寒论》的医学思想。
我在刚学医的时候,有中医界的专家曾悲观的说,中国真正的传统中医可能不足三百人,而且年龄很大,每天都在流失。
现在光我们这里就有上千位传统中医的研究者。
对我而言,传播传统中医既是快乐,亦是善举。
人生里最快乐的事情就是做自己喜欢的事,如果有人跟你一起做大家喜欢的事就更快乐了。
我感谢在座的和我一起在这个公益平台里研究中医的人,我也感谢现在和我一起做现在这个微信平台的人。
他们都是来自于这个课堂。
感谢他们不计时间,也没有金钱报酬,来做一件公益的事情。
我们的微信平台主要是在生活和实践层面来阐释和传播真正传统中医的思想。
让更多的人能接受真正的医疗养生观念,接受真正的中医。
请大家多多转发。
我们在这里研究中医是善举,传播中医亦是善举。
感谢大家。
稍候夏群主会将微信平台的具体添加方式告诉大家。
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谢谢。
(2014年11月1日)刘希彦老师伤寒论讲义(2014年11月7日)今天是立冬。
秋天结束了,冬天来了。
在五行上,秋属金主肺,冬属水主肾。
这个大家都知道。
那为什么秋主肺,冬主肾呢?有人会说,《黄帝内经》就是这么说的,还要问为什么吗?当然要问。
我们研究《易经》是了解天地运行的规律,我们研究医学研究《内经》就要了解人体内部的运行规律。
我们养生也好,行医也好,如果不了解人体运行的规律,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怎么能解决人体的问题。
我们知道,夏天天地阳气上升,人体多汗,气血行于表,毛孔是打开的。
体表热,体内寒,夏天要少食生冷多吃姜就是这个意思。
秋天天地阳气降敛,人体气血也往内走,于是毛孔关闭了,汗少,肺通皮毛,毛孔不开了,肺的压力就大了。
体内的能量也没有出路了,所以秋天肺热的,胸闷的,咳嗽的,上火的很多。
冬天呢?天地之气闭藏,敛于最深最下之处,这就是肾的位置了。
肺的压力随之减轻了,由肾来闭藏精气。
以前讲,立冬前后要吃饺子贴秋膘,这是顺应自然为冬天的寒冷做准备。
但是我要提醒北方的朋友,现在有了暖气,事实上整个冬天是初秋的温度。
所以很多人到了冬天胸闷,尤其在暖气房里,出去吸口凉风就舒服了。
所以我建议有暖气的朋友,贴秋膘会让你上火,冬天会烦躁失眠,还是应该清淡。
冬天气血行于内,养五脏,犹如树养根,如果还是二十几度,等于没有冬天,必定五脏失养,气血亏耗。
所以冬天暖气不是好事。
我的习惯是暖气关小,室内温度十五度以下。
其实最好是不要高于十度,否则是违逆自然戕害性命的事情。
这样做家里人会反对我。
所以没法操作。
闲话少说,下面进入《伤寒论》条文学习。
141、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噀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与五苓散。
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
文蛤散方文蛤五两上一味为散,以沸汤和一方寸匕服,汤用五合。
五苓散方猪苓十八铢(去黑皮)白术十八铢泽泻一两六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去皮)上五味为散,更于臼中治之,以白饮和方寸匕服之,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
白散方桔梗三分巴豆一分(去皮心,熬黑研如脂)贝母三分上三味为散,内巴豆,更于臼中杵之,以白饮和服,强人半钱匕,羸者减之。
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进热粥一杯,利过不止,进冷粥一杯。
身热皮粟不解,欲引衣自覆,若以水潠之洗之,益令热却不得出,当汗而不汗则烦。
假令汗出已,腹中痛,与芍药三两如上法。
“病在阳”,就是太阳病,应该以汗解,却用冷水喷面,以冷水浇身(“噀”为喷面,“灌”为浇身),身体的热量被冷水劫夺走了,病反而更不能去了。
于是更觉得烦躁了,这是表不解,水热上冲之烦;皮上有粟米一样的凸起,也就是鸡皮疙瘩,这是汗愈出而不得出。
“意欲饮水,反不渴者”,这句有两种理解方法:一是想喝水,却又不是很渴,说明虽有烦,里热证却不明显;二是渴欲饮水,却又不是很渴,饮水不多。
若做第一种理解,应该用大青龙汤,解表加去烦;若烦热不重,麻黄桂枝各半汤亦可。
做第二种理解,应该是五苓散,五苓散是治中焦有饮又渴欲饮水。
后面也说了,若服文蛤散不愈,可以用五苓散。
这里用文蛤散,是不对的。
关于文蛤这味药,胡希恕先生曾经详细考证过,下面引用两段胡老的观点:“文蛤这个药,《医宗金鉴》说是五倍子,五倍子古人叫文蛤,说得也有理。
《医宗金鉴》说实验用过,文蛤治不了消渴,用五倍子反而有作用。
有些人认为,牡蛎这个药可治渴,文蛤也能治渴,是海物的东西都治渴。
不过《医宗金鉴》说实验过,这个做个参考。
我实验过五倍子,治消渴没多大作用,还不如牡蛎、花粉。
花粉牡蛎散都治渴的。
在《金匮要略·百合病》里有,叫栝楼牡蛎散。
专用文蛤并不理想,五倍子我试过效果不好,作个参考。
真正贝壳类的文蛤没用过,五倍子用过,不像《医宗金鉴》说的那么好用。
我想牡蛎可以治渴,文蛤也可以治渴。
……文蛤散这个药就是解渴,这在《金匮要略·消渴篇》里这么说‘渴欲饮水不止者,文蛤散主之。
’文蛤咸寒止渴。
此段‘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怎么用文蛤散呢?当然不是的。
”下面这句“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不好理解。
我们知道,结胸是偏热证的,用药也是以寒下为主。
何为“寒实结胸”呢?就是有结胸的证状,却没有热证,所以是寒实,是寒水寒痰在里面凝住了,而非水热之结。
那寒实结胸和脏结有什么区别呢?寒实结胸虽无热证,津液应该是不会太虚少的,所以可下;而脏结是津液虚少的,所以不可下。
后面说用“三物小陷胸汤”,“小陷胸汤”应该是错简,应该就是用三物白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