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木病害的基本概念
森林病害问答(1)

森林病害问答(一)基本概念1、何谓森林病害?分哪两种类型?它们的区别何在?答:在林木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如果外界条件适宜或遭受有害生物的侵染,就会使林木在生理上、组织上、形态上发生一系列反常的病理变化,使产量降低,质量变劣,减少或失去经济价值甚至引起死亡,这种现象称为森林病害。
森林病害的发生有一定的病理变化过程,林木生病以后,首先在生理上发生变化,如各种酶的增减,呼吸和蒸腾作用加强等。
然后,在组织上发生变化,如植物细胞体积的变大,数目的增加,甚至细胞的坏死等。
最后,在形态上表现出变色、畸形、叶斑、萎蔫、腐烂、枯死等不正常现象。
森林病害由于引起病害的病原的侵染性的不同,分为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
其中,侵染性病害是指引起森林病害的病原是生物性病原物,这种病害可以通过一定途径互相传染,因此也叫寄生性病害,病原菌有真菌、细菌、病毒、植原体、类立克氏体、类病毒、线虫等。
而非侵染性病害是林木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遇到不适宜的环境条件,如温度、水分、营养和有害物质等非生物因素影响,引起植物体的生理性失常,在形态学上一般表现为变色、畸形、萎蔫、枯死等症状,该种病害不会传染,因此又叫生理性病害。
2、什么是病程?病程一般经过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区别何在?答:从病原物与寄主感病部位接触侵入,到引起林木表现症状所经历的全部过程,叫做病害的发病过程,简称病程。
病程一般包括病原体侵入寄主的侵入期,发生致病作用的潜育期以及寄主表现出症状的发病期。
(1)侵入期病原体接触寄主后,从侵入寄主到建立寄生关系这一段时间,叫做侵入期。
病原物一般的侵入途径有3种,即伤口、自然孔口、直接侵入。
病原物能否侵入寄生,建立寄生关系,与病原本身及其寄主的抗病性和环境条件有密切关系。
(2)潜育期从病原与寄主建立寄生关系开始到寄主外部出现症状为止。
这段时间称为潜育期。
潜育期是病菌在林木体内生长扩展和获得水分、营养物质的时期。
潜育期的长短与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寄主的生长情况,抗病性以及环境条件都有关系。
林木病理学名词解释

1、林木病害:林木由于生物和非生物致病因素的作用,正常的生理和生化功能受到干扰,生长和发育受到影响,因而在生理或组织结构上出现多种病理变化,表现各种不正常状态(病态),甚至死亡,引起经济损失的现象。
举列说明:松材线虫病苗木茎腐病2、病害三角:在自然状况下,林木病害形成的过程涉及林木,病原和环境三方面,呈三角关系,称病害三角。
3、侵染性病害:由生物因子(病原物)引起的林木病害,可在植物个体间传染,故也称传染性病害。
4、致病因子=病原物:真菌;细菌;病毒;菌原体;线虫;寄生性种子植物等。
5、非侵染性病害:由非生物因子(不适宜的环境条件)引起的林木病害无病原物的侵染,不能在林木个体间传染,故也称非传染性病害或生理性病害。
6、致病因子=不适宜的环境条件:温度,湿度,水分,光照,土壤,大气,肥料,农药等。
7、林木病害的症状:受致病因子的影响在植物组织内部或外表显露出来的异常状态。
内部症状:显微镜下观察;外部症状:包括病状和病征。
8、坏死(necrosis):发病植物组织和细胞受破坏而死亡。
9、斑点(spot):根、茎、叶、花、果实的病部局部组织或细胞坏死。
其形状,大小和颜色不一。
包括角斑,轮斑,环斑,条斑等。
如玉米大、小斑病、十字花科蔬菜黑斑病等。
10、枯死:芽、叶、花局部或大部分发生变色、焦枯、死亡。
如马铃薯晚疫病、水稻白叶枯病等。
11、穿孔和落叶落花落果:病斑从健康组织中脱落下来,形成穿孔,如桃细菌性穿孔等;有些植物的花、叶、果发病后,在叶柄或果梗附近产生离层而引起过早的落叶、落果等。
12、疮痂(scab):果实、嫩茎、块茎等的发病组织上局部木栓化,表面粗糙隆起,病部较浅。
13、溃疡(canker):病部深入到皮层,组织坏死或腐烂,病部面积大,稍凹陷,周围的寄主细胞有时增生和木栓化。
如柑桔溃疡病等。
14、软腐:若胞壁中间层光受到破坏,出现细胞离析,后发生细胞消解,则称为软腐(soft rot)。
15、幼苗根或茎腐烂后,直立死亡的称为立枯(wilt)。
林木的疾病与害虫防治

林木的疾病与害虫防治林木是自然界中重要的资源之一,但也经常会受到各种疾病和害虫的侵袭。
这些病虫害给森林生态系统和经济效益造成了严重影响。
为了保护林木的健康和促进森林的可持续发展,疾病与害虫防治成为必不可少的环节。
一、疾病防治1.疾病概述疾病是指由微生物(如真菌、细菌等)和病毒引起的林木组织的病害。
常见的林木疾病有白粉病、赤霉病等。
这些疾病会导致林木生长受限、叶片凋落等不良后果。
2.疾病防治方法(1)选择抗病品种:通过选育抗病性强的品种来降低疾病危害。
(2)合理耕作管理:保持土壤湿润,控制施肥量和施肥时间,减少疾病的发生。
(3)化学防治:使用有效的农药喷洒灭菌。
二、害虫防治1.害虫概述害虫是指对林木生长和发育有害的动物,如松毛虫、树皮甲等。
它们会吞食叶片、破坏幼树嫩梢,严重时引发森林的退化。
2.害虫防治方法(1)生物控制:引入捕食害虫的天敌,如释放捕食性昆虫来控制害虫种群的增长。
(2)化学防治:合理使用农药,定期喷洒杀虫剂。
(3)建立防治体系:制定害虫防治计划和措施,及时进行监测和防治。
三、综合防治为了更有效地保护林木,综合防治策略也是必要的。
1.综合防治概述综合防治是指针对林木的病虫害,采取多种手段进行综合治理的方法。
包括生物控制、化学控制、物理控制等多种方法的综合应用。
2.综合防治策略(1)疾病与害虫监测:通过建立监测体系,及时了解病虫害种群的发生情况,为防治提供数据支持。
(2)综合防治措施:根据病虫害类型和程度,结合生物控制、化学防治等手段,制定科学的综合防治措施。
(3)宣传教育和培训:加强对森林从业者的宣传教育,提高其对病虫害防治的认识和能力。
总结:林木的疾病与害虫防治是维护森林生态系统健康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通过科学的防治措施,如疾病抗性品种选择、合理耕作管理、生物控制和化学控制等,可以有效地减轻病虫害给林木带来的损害。
综合防治策略的制定和实施,将有助于更好地保护林木资源,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林木病理学(森林病理学)课件

资料范本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林木病理学(森林病理学)课件地点: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林木病理学Forest Pathology植物病理学的概念病斑:症状真菌、细菌:病原致病原因:机制病害的扩展蔓延:发生发展规律治疗:防治措施植物病理学的定义:研究经济植物病害的症状、病原、致病机制、发病规律和防治方法的一门科学。
三、病害对农业、林业的危害爱尔兰饥荒:爱尔兰人以马铃薯为主要粮食,1845-1846年马铃薯晚疫病在爱尔兰大流行,导致 150万人饿死,迫使100万人逃离本土。
植物病理学由此诞生。
孟加拉饥荒:1942年印度的孟加拉邦水稻胡麻叶斑病大流行,约200万人饿死。
1870-1880年,原产咖啡的斯里兰卡,咖啡锈病严重危害,咖啡产业被全部摧毁,后改种茶叶。
1881-1888年,法国葡萄霜霉病严重发生,使久负盛名的法国酿酒业几乎全部停顿。
1970年玉米小斑病在美国大流行,减产15%,约165 亿Kg,经济损失达10亿美元。
松材线虫病从日本传入,自1982年以来危害面积达7万hm2,因该病危害已累计致死松树3 500多万株。
目前已严重威胁到安徽黄山、浙江西湖等风景名胜区的安全以及整个中部及南部的大面积松林。
桉树青枯病成为广东、广西及海南地区桉树发展的严重障碍,1982年以来发病累计面积已达10万hm2。
红松疱锈病、落叶松枯梢病(北方)如辽宁,这两种病害每年发病面积达9.5万hm2。
四、林木病理学的发展历史林木病理学(森林病理学),是研究林木病害的症状、致病原因、发生和流行规律及其防治的一门科学。
植物病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Robert Hartig(德国人)1882年出版了《树病学》一书,这是世界上第一本林木病理学教材,标志着林木病理学的诞生,他本人被推崇为林木病理学的创始人。
林木病虫害产生的原因及防治途径

林木病虫害产生的原因及防治途径
林木病虫害是指由病菌、真菌、细菌、病毒、线虫、昆虫、啮齿动物等引起的对林木
生长和发育造成危害的现象。
林木病虫害的产生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林木生长环境恶化:环境因素的变化,如温度、湿度、光照、土壤条件等的改变,会使林木生长环境发生恶化,导致林木抵抗能力下降,易受病虫害侵袭。
2. 林木品种的抗病虫能力不强:林木的遗传基因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抗病虫能力,
一些品种的抗病虫能力较弱,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袭。
3. 不良的林木管理措施:不合理的林木管理措施,如肥料不均匀施用、过度施用农药、过度修剪等,会导致林木生长不良,抵抗病虫害的能力减弱。
4. 林木生长过密:林木生长过密会导致光照不足,空气湿度过大,有利于病菌和真
菌生长繁殖,增加病虫害的发生。
针对上述原因,可以采取以下防治途径:
1. 林木种植选择抗病虫强的品种:选择具有抗病虫害能力较强的林木品种进行种植,可以降低病虫害的发生。
2. 加强林木管理措施:合理施肥,做好病虫害防治,定期修剪病虫害林木等,加强
林木的管理,提高林木的抗病虫能力。
3. 调整林木种植密度:适当调整林木的种植密度,保证光照充足,空气流通,减少
病虫害的滋生。
4. 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定期检查林木病虫害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采用生物
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等方法进行病虫害防治。
5. 加强林木监测和预警:建立病虫害监测和预警系统,定期对林木进行检测,及时
发现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林木病理学

一、名词解释1.林木病害:林木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遭受有害生物的侵袭或恶劣条件的影响,其正常的生理活动被干扰和破坏,细胞、组织、器官和形态特征产生一系列反常变化,甚至引起植株死亡,造成经济、景观或生态上的损失,这种现象称为林木病害。
2.非侵染性病原:包括除生物体以外的一切不利于植物生长发育的因素。
3.侵染性病原:指以植物为趋势对象的生物,多为寄生物,主要包括菌物,细菌,病毒,植原体,寄生性种子植物以及线虫,藻类,螨类等。
4.病变:植物受病原物侵染以后在生理上,组织上,形态上产生一系列的变化。
5.病状:发病林木本身表现的不正常形态特征。
6.病症:在林木病部病原物产生的营养体和繁殖体。
7.症状:林木发病后,病部表现出的综合特征,是病状、病症的总称。
8.腐生:是指从无生命的有机体中获取养料的生活方式。
9.寄生:是指从有生命的有机体中获取养料。
10.共生:指植物与微生物形成共生体,二者均可从中得益的关系。
11.菌物:是具有真正细胞核,没有叶绿素,营养方式为异养型,能产生孢子的生物。
一般都能进行有性和无性繁殖,并常有分枝的丝状营养体。
12.营养体:菌物进行营养生长的菌体部分。
13.菌丝:真菌丝状营养体上的单根细丝。
菌丝体指多根菌丝交织形成的一丛菌丝团。
14.菌丝组织:有些菌物的菌丝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变态,交织成各种形状的特殊结构,如菌核、菌索、菌膜和子座等,对菌物的繁殖,对于环境的抗性有重要作用。
15.菌物繁殖体:菌物营养生长到一定时期所产生的繁殖器官,菌物繁殖分为有性和无性两种,孢子是菌物繁殖的基本单位,菌物产生孢子的组织和结构称为子实体。
16.无性繁殖:不经过两个性细胞或性器官的结合而产生新个体的繁殖方式。
17.有性繁殖:通过两个性细胞或性器官结合进行繁殖的一种方式。
18.菌物的生活史:是指菌物熊一种孢子萌发开始,经过生长和发育阶段,最后又产生同一种孢子的过程也可叫做菌物的发育循环。
19.单主寄生:在一种寄主上就可以完成生活史。
林木主要病害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措施

林木主要病害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措施
林木主要病害是指危害林木健康的病害,如松材线虫病、白粉病、叶枯病等。
这些病
害的发生规律会受到环境因素、病原体、林木品种等影响。
针对这些影响因素,我们可以
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保障林木的健康生长。
一、松材线虫病
1.发生规律:
松材线虫病是由松材线虫感染林木引起的病害,常见于松类林木,尤其是松树。
其发
病规律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主要受降雨量和温度的影响。
在潮湿、温度适宜的环境中,
松材线虫的繁殖速度加快,容易引起疫情爆发。
此外,过度施肥、不良修剪、气候变暖等
因素也会增加病害发生的风险。
2.防治措施:
预防和控制松材线虫病的关键在于加强环境管理。
在病害易发的地区,应该通过调节
林木的生长环境,使其不易滋生病害。
具体措施包括合理施肥、及时剪枝、保持林地湿度、定期清理下木屑等。
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进行松树疏伐、雄性抑制剂控制等方式进行防治。
二、白粉病
三、叶枯病
总之,预防和控制林木主要病害的关键在于加强环境管理,调节林木生长环境,控制
病害发生的风险。
同时,对于已经发生的病害,需要及时采取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以
保证林木的健康生长。
林业苗木病虫害机理与防治措施

林业苗木病虫害机理与防治措施林业苗木病虫害是指在林木幼苗生长过程中受到真菌、细菌和昆虫等有害生物的侵害,导致苗木生长发育受阻甚至死亡的现象。
苗木病虫害会直接影响到林木的生长发育,降低林木的产量和质量,甚至引发林木的大规模死亡,给林业生产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了解林业苗木病虫害的机理,并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对于维护林木健康生长具有重要意义。
一、林业苗木病害机理1. 真菌病害:真菌病害是林木幼苗最常见的病害之一。
真菌通过分泌毒素或侵蚀木质素,破坏苗木细胞结构,并抑制苗木的正常生长发育。
真菌病害主要包括落叶松白粉病、松脂流病、根腐病等。
落叶松白粉病是由白粉菌引起的病害,会导致苗木叶片逐渐褪绿枯黄,并影响苗木的光合作用。
2. 细菌病害:细菌病害是由细菌侵入苗木组织内部,释放毒素并引起组织坏死的病害。
细菌病害的典型代表包括松尖吸器锈病、木杆菌根腐病等。
松尖吸器锈病是由锈菌引起的病害,会导致松树叶尖出现发黄、脱落,严重影响松树的生长。
3. 昆虫害:林木幼苗还容易受到各类昆虫的侵害,如松毛虫、松脶蛾、松毛虫、松材线虫等。
这些昆虫会以苗木的嫩叶、幼枝、根部等为食,严重的话会导致苗木的死亡。
4. 外界环境因素:林木幼苗还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如过度干旱、水浸、土壤贫瘠等环境因素也会影响苗木的健康。
1. 基础管理:选择适宜的地块,合理施肥、灌溉和其他基础管理工作是防治林木病虫害的前提。
通过提高苗木的生长质量和抗逆性,可以减少苗木受病害侵害的概率。
2.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昆虫、微生物等生物防治措施能够有效减少林木病虫的侵害。
利用寄生性昆虫对松毛虫等有害昆虫进行天敌防治,或者利用拮抗菌等微生物来控制真菌、细菌病害。
3. 农药防治:合理使用农药也能有效控制林木病虫害。
在使用农药时,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农药品种和施药时间,避免滥用农药导致农药残留。
4. 抗病育种:通过选育出抗病品种或品系,提高林木的抗病能力,是防治林木病害的长期解决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林木病害的基本概念1、林木病害——林木由于受到病原生物或不良环境条件的持续干扰,其干扰强度超过了能忍耐的程度,使林木正常的生理功能受到严重影响,在生理上和外观上表现出异常,这种现象称为林木病害。
2、病原——引起林木生病的直接原因称病原。
病原包括生物性病原和非生物性病原。
3、生物性病原——以林木为寄生对象的一些有害生物,主要有真菌、细菌、病毒、线虫、寄生性种子植物。
此外还有:植原体、类病毒、瘿螨、藻类等。
其中病原真菌、细菌简称病原菌。
感病林木则称寄主。
4、侵染性病害——凡是由生物性病原引起的林木病害都能相互传染,所以称传染性病害或侵染性病害,也称寄生性病害。
5、非生物性病原——指一切不利于林木正常生长发育的气候、土壤、营养、毒物等因素。
6、非侵染性病害——由非生物性病原引起的林木病害是不能相互传染的,称为非传染性病害或非侵染性病害,也称为生理病害。
7、症状可分为病状和病症。
•病状是指植物得病后其本身所表现的不正常状态。
•病症是指引起植物发病的病原物在病部的表现,如霉层、小黑点、粉状物等。
林木发生病害迟早都表现有病状,但不一定表现病症。
8、症状类型白粉病类锈病类煤污病类发霉斑点病类炭疽病类溃疡病类腐烂病类腐朽病类流脂流胶花叶病类肿瘤类丛枝病类萎蔫病类畸形第二章林木的非侵染性病原1、非侵染性病害的病原主要是气候和土壤因素。
2、症状非侵染性病害最普遍的表现是黄化、落花、落果和其他生长不正常的表现。
有时也表现为枝枯和叶片上的枯斑等现象,没有病症出现,而且通常是全株性的。
3、非侵染性病害在田间的分布非侵染性病害通常在林间的分布是成片的,与一定的特殊环境(如低洼积水、特殊的土质、临近工矿区等)相联系,发病范围比较稳定,扩展趋势不明显,植株与植株之间差异不大,没有明显的发病中心。
而侵染性病害在林间的分布,初期往往是点发性的,有明显的发病中心和扩散趋势。
4、非侵染性病害与侵染性病害的关系发生非侵染性病害削弱生长势、抗病力诱发或加重侵染性病害的发生。
5、非侵染性病害的防治根本措施是贯彻适地适树的原则,并合理运用育苗、造林和经营的各项技术措施,使周围环境适合于林木的生长发育。
6、林木侵染性病害的病原,是由病原生物引起的。
这些病原生物包括真菌、细菌、线虫、病毒、寄生性种子植物、植原体(类菌质体)、螨等。
它们都是异养生物,依靠摄取其他生物养分来维持生活。
7、真菌的生活史•真菌的生活史是指从一种孢子开始,经过萌发,生长和发育,最后又产生同一种孢子的整个循环过程。
•真菌的生活史包括无性阶段和有性阶段。
在作物的生长季节,无性阶段可以多次产生大量的无性孢子,这对病害的传播和流行作用很大,易对农作物产生巨大的危害。
有性阶段只产生一次有性孢子,多在作物生长后期产生或在腐生阶段产生。
(1)无性繁殖:指不经过两个性细胞或性器官的结合而产生个体的繁殖方式。
无性繁殖产生的孢子称无性孢子,有六种类型:芽孢子;粉孢子(节孢子);厚垣孢子(厚壁孢子);游动孢子;孢囊孢子;分生孢子(最普遍类型)(2)有性繁殖是经过性细胞的结合而进行的繁殖方式。
真菌经过营养阶段和无性生殖后,多数转入有性繁殖。
多数真菌是在菌丝体上分化出性器官称为配子囊,配子囊中的性细胞叫配子。
8、植物细菌性病害的症状特征• 1.在寄主薄壁细胞组织扩展的细菌,引起叶斑(叶枯)、腐烂,如黄单胞杆菌属、欧氏杆菌属。
•2.在寄主维管束的导管内扩展的细菌,引起植物萎蔫,如假单胞杆菌属。
•3.某些细菌侵入寄主后分泌生长激素,剌激寄主细胞过渡分裂,而形成肿瘤,如土壤杆菌属。
植物细菌病害的发生特点1.越冬:细菌没有特殊的越冬结构,主要是在种子、种苗等繁殖材料、病株残体、田边杂草或其它寄主2.侵入途径:自然孔口、伤口侵入。
3.传播方式:通过雨水、灌溉流水、风夹雨、介体昆虫、线虫等。
也可以通过农事操作在田间传播,许多细菌病害可以随着种子、种苗等繁殖材料,通过人的商业活动、生产活动、科技交流而远距离传播。
4.发病因素:一般高温、多雨(尤以暴风雨),湿度大、氮肥过多等因素均有利于细菌病害的流行。
防治要点1.采用无病种子、种苗或进行种子消毒。
2.搞好田园卫生,清除病残体,减少初侵染源。
3.加强栽培管理,实行轮作,选育抗病品种等。
4.加强检疫工作,防止病区扩大。
10、病毒•病毒引起的病害在数量上占第二位(第一位?)。
•病毒(virus)是一种由核酸、蛋白质亚基构成的,具有繁殖、传染和寄生在其他生物体上的能力的非细胞形态的分子生物。
•病毒区别于其它生物的主要特征是:1.病毒是个体微小的分子寄生物,其结构简单;2.专性寄生物,其繁殖需要寄主提供原料和场所,一般不能用培养基培养。
病毒的传播和侵染1.机械传播:又称汁液传播,摩擦传播。
通过病株与健株枝叶接触时相互摩擦。
或人为的接触摩擦而产生轻微伤口,带有病毒的病株汁液从伤口流出传入健株。
2.无性繁殖材料和嫁接传播:由于病毒系统侵染的特点。
在植物体内除生长点外各部位均可带毒,包括鳞茎、球茎、块根、块茎、接穗和插条。
所以无性繁殖材料可以传播病毒病。
而嫁接可以传播任何种类的植物病毒、植原体和类病毒病害。
3.种子和花粉传播:有些病毒在植株内还可以进入种子和花粉,随着种子和花粉的传播而传播病毒。
4.介体传播:主要是昆虫,其次是线虫、螨类、真菌,还有菟丝子。
病毒和类病毒病害的防治1.铲除一切侵染源:包括带毒的播种材料、田间病株,以及野生寄主,均应妥善处理掉。
应建立无病苗圃和无病种子基地,2.防止介体传染:防治蚜虫、叶蝉等。
3.茎尖组织培养脱毒:茎尖生长点无毒。
4.药物处理:对植物病毒病,化学药剂无能为力。
相反,用四环素族抗菌素可减轻病害,但不能根治。
5.热处理和冷处理:(1)热处理:对感病的植株或处于休眠期的种子、鳞茎、球根等,进行热处理使病毒在体内钝化失去致病性,达到治疗的目的。
热处理所用的温度为35~55℃范围内。
(2)冷处理:类病毒适宜于30~35℃高温下繁殖。
可将植物的休眠器官(如马铃薯纺锤形块茎病毒)在4℃低温下培养2~3个月,即可脱毒。
11、林木病原线虫•线虫是一种低等动物,属无脊椎动物的线形动物门的线虫纲。
数量多、分布广,如海水、淡水、土壤中都有分布,人和动物体内均可有线虫存在。
•植物线虫的危害仅次于真菌、细菌和病毒。
许多线虫还能传带其它病原物,或造成伤口、或使植株长势下降,有利于其它病原物的侵入和为害。
林木线虫病害的症状1.全株性症状:类似营养不良的现象,表现为植物生长缓慢,衰弱、矮小,叶色变淡,叶片萎蔫等现象。
2.局部症状:主要为畸形,具体表现是肿瘤、丛根、茎叶扭曲、干枯、虫瘿等症状。
植物线虫病害的防治特点1.选用健康清洁的种苗;2.消灭播种材料中的线虫,如种苗检疫,淘汰虫瘿、温汤浸种等;3.消灭土壤中的病原线虫,进行轮作,实行冬灌,深翻土壤,使用杀线虫的农药等;4.利用抗线虫品种。
12、寄生性种子植物•种子植物大都是自养的,少数是异养的,由于缺少足够的叶绿素或器官的退化,而成为寄生性种子植物。
•寄生性种子植物都是双子叶植物,大约有2500种以上,分别属于12个科。
常见的寄生性种子植物有桑寄生科、旋花科、列当科、玄参科、樟科。
桑寄生科的植物最多,占整个寄生性种子植物的一半以上,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
菟丝子(旋花科)可危害多种植物,还可传播病毒。
列当科的植物分布在高纬度地区。
寄生性种子植物的一般性状•寄生性种子植物都是双子叶植物;(桑寄生、菟丝子、列当)•常见的寄生性种子植物有桑寄生科、菟丝子科、列当科、玄参科;•根据寄生性种子植物对寄主的依赖程度分为半寄生和全寄生两大类;•寄生性种子植物对寄主植物的影响是抑制生长。
草本植物受害主要表现为植株矮小、黄化,严重时全株枯死。
木本植物受害主要表现为生长受到抑制,提早落叶,发芽迟缓,甚至顶芽枯死,不结实等。
危害的症状•寄生性种子植物对寄主植物的影响是抑制生长。
•木本植物受害主要表现为生长受到抑制。
提早落叶,发芽迟缓,甚至顶芽枯死,不结实等。
寄生性种子植物的防除•寄生性种子植物的防除可采用加强检疫、人工拔除、与非寄主轮作、施用除草剂等措施。
•在树木播种前,彻底清除混杂在种子和土壤中的菟丝子种子是防治菟丝子病害的主要措施。
而一年生草本花卉的种植地,冬季要深耕,使菟丝子的种子深埋在土层中,不能发芽,可减少侵染源。
生长季节在花圃、苗圃、花坛和绿地发现菟丝子,应及时清除,防止蔓延。
使用五氯酚钠化学防治或“鲁保一号”生物制剂喷雾,都可收到较好的效果。
•在冬季将受害寄主植物的枝条及寄生物一并砍除,使寄生物来年不能重新萌发,这是防治桑寄生病害的唯一有效措施。
第四章病原致病性和林木抗病性病原物的致病性•1.致病性:病原物的致病性是指病原物对寄主植物组织的破坏和毒害,从而使寄主植物发生病害的能力。
•2.病原物的致病机制夺取寄主的营养物质和水分;对植物施加机械压力;产生对寄主正常生理活动有害的代谢产物。
寄主植物的抗病性1、植物抗病性的表现类型对抗病性,应作广义的理解。
抗病性既包括完全抵抗,毫不生病的绝对抗病性,即免疫,也包括种垂直抗性和水平抗性•垂直抗性:是指植物的某个品种能高度抵抗病原物一个或几个生理小种,对其他小种无效。
即寄主植物的抗病性和病原物小种的致病性之间有特异的相互作用。
•水平抗性:是指植物的某个品种能抵抗病原物的许多生理小种,即寄主植物的抗病性和病原物小种的致病性之间没有特异的相互作用。
植物的抗病机制1、结构抗病性:即植物利用组织和结构的特点阻止病原物接触、侵入与在体内的扩展、破坏。
•先天性的防御结构:如植物表面密生的茸毛,或很厚的蜡质层等。
•后天性的防御结构:如在病部形成木栓层或坏死斑等。
2、生化抗病性:即植物的细胞或组织发生一系列生理生化反应,产生对病原物有毒害作用的物质。
•先天固有生化抗性:如葱蒜类、松柏类分泌的挥发性物质。
•后天诱导生化抗性:如生理代谢途径的改变。
病原生物的侵染过程•病原物的侵染过程,就是病原物与寄主植物可侵染部位接触,并侵入寄主植物,在植物体内繁殖和扩展,最后表现出病害症状的过程。
•病原物的侵染过程受病原物、寄主植物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环境因素又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因素。
•病原物侵染过程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包括四个阶段,即接触期、侵入期、潜育期、发病期。
1植物病害流行的概念•植物病害的流行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病害在植物群体中大量发生,发病率高而且严重,从而造成重大损失。
经常引起流行的病害,叫流行性病害。
2病害的类型:分为单循环病害和多循环病害两类•单循环病害:是指在病害循环中只有初侵染而没有再侵染,或者虽有再侵染但作用很小的病害。
此类病害多为种传或土传的全株性或系统性病害,其自然传播距离较近。
•多循环病害:是指在一个生长季中病原物能够连续繁殖多代,从而发生多次再侵染的病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