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研究现代化研究(吴定初 四川师范大学)
四川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初试参考书书目汇总

《信息管理导论(第二版)》,党跃 武、谭祥金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年 1.《信息组织》,戴维民主编,高等 教育出版社 2004 年 2.《信息资源共享》,程焕文、潘燕 桃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年
初试
“信息管理综 合”之“计算机 文化”部分
《计算机文化导论》,李志蜀著,北 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0 年
复试科目:语言 学概论
(1)《语言学纲要》,叶蜚声、徐通锵, 北京大学出版社 (2)《语言学概论》,刘颖主编,重庆大 学出版社
050101 ☆文艺学 01 文艺理论与批评 02 文艺美学 03 当代审美文化 04 中国文化与文论 05 西方文化与文论
635 文学评论写作: (1)《文学理论基础》,阎嘉,四川大学 出版社 (2)《现代西方批评理论》,赵毅衡、傅 其林、张怡等主编,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0 ①101 政治②201 年 英语一或 202 俄 914 中国文学: 语或 203 日语 (1)《中国文学史》(三卷本),章培恒 ③635 文学评论 等,复旦大学出版社 写作④914 中国 (2)《中国古代文学》,周裕锴、谢谦、 文学(含中国古 刘黎明,重庆大学出版社 代、现当代文学) (3)《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陈思和, 复旦出版社 (4)《中国现当代文学》,李怡、干天全, 重庆大学出版社 (5) 《中国文学》(1--4 册)四川人民出 版社 刘黎明主编
学科专业名称 考试科目名称
参考书目
备注
010101 马克思主义哲 学
662 哲学通论 961 西方哲学史
《大问题—简略哲学导论》,罗伯
特·所罗门著,张卜天译,广西师范
大学出版社
复试教材:
《西方哲学史》,梯利,商务印书馆 《现代西方哲学》,刘放桐
现代课程研究异化现象的诊断

是削减费用 、 改进效率 、 提高生产 。泰勒认为 , 工作 分析 的 目的在于控制“ 的因素 , 人” 从而最终实现提 高生 产效 率 的 目标 。 在《 如何编制课程》 书中 , 比特说 :教育基 一 博 “
本 上是 为 了成人 生 活 ,而非 为 了儿 童生 活 。教 育 的
aa s )建构 了课 程 开 发体 系 ,并 于 12 nl i ys 93年 出版
t
“ 曲性” 偏 态性 ” 扭 与“ 。本文回顾 了现代课程研究的发展历程 , 详细诊断 了现代课 程研 究 中出现的异化 现象 , 并提 出
了消解异化现 象的思考和建议 : 导尊重儿童生命价值 的整体课 程 ; 倡 打破 学科壁 垒, 开发 主题 式课程 ; 强调课程 实施
中 的预 设 和 生成 ; 强调 课 程评 价 的人 性 化 和 情境 化 。
了 ”1 [ 5 。 ( ) 程 目标 的 “ 验 性 ” “ 子 性 ” 二 课 先 与 原
正是在这种还原论和机械论的课程设计和开发 观 的驱使 下 ,他们 所进 行 的对课 程结构 和 内容 的厘
定 便具 有极 强 的“ 预定性 ” —— 按 照预 先 的课 程开发 蓝 图把 已有 的人 类 知识 进 行 “ 块 分割 ” 并把 这 些 条 , “ 块 分 割 ” 的知 识 领 域 “ 封 ” 条 后 分 为特 定 的学 科 领 域 ,由此 ,这些 获得 身份认 证 的学科 领地便 具有 了
比特通 过 活 动分 析 的方 式确 定 了课程 目标 的方 法 , 很 明显 是 技术 宰 制下 的一种 机 械 的还 原 论 思维 , 这 种 寻找课 程 目标 的方法 , 带着 极强 的 “ 验性 ” “ 先 和 原 子性” ,是 追求 科 学 效率 下 的 工具 理 性 的泛 滥 和肆
2022年教育学基础课程 第十一章 教师的教育研究(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

资料来源:阳利平.对“教师即研究者”命题的探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7(10).
第一二节、教教师即师研进究行者 教育研究的优势和素养 优势:
1.教师工作于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之中,最了解教学的 困难、问题与需求,能及时清晰地知觉到问题的存在。
第一阶段:教育研究与实践的分离和对立
学校教育产生
教师成为“技 术操作工”、 “教书匠”
教育教学问题 成为研究对象
教育研究与实 践产生分化与 对立
专门教育研究 机构及专业教 育研究工作者 出现
课程系统化和 教师教学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术 化观念出现
第第二阶段:教师作为“研究者”观念的确立即 研究者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
近几年,尤其是新课改以来,到处都在提教师要搞 科研,教师要做研究者。但是,教师要做什么样的研究 者,研究什么,怎么研究,却很少有人认真思考过。
中小学教师的“研究者”到底如何定位?中小学教师 能否像高校专业教师一样搞研究?这两个群体之间的教 育研究显然是应该有所区别和各有侧重的。教育行政部 门在管理上和督导方面似乎也是简单的“一刀切”,很多 学校更是秉承上级的指示,不断要求教师们科研要上层 次,要从实践研究转向基础理论研究,忽视了学校和教 师自身的条件和特点。
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是一种由实际工作者在
现实情境中自主进行的反思性探 索,并以解决工作情境中特定的 实际问题为主要目的,强调研究 与活动的一体化,使实际工作者 从工作过程中学习、思考、尝试 和解决问题。
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 国。但是对“行动研究”认识的形成 起决定作用的是德国著名社会心理学 家库尔特·勒温。
教育界名人

教育界名人腾大春1933年北京大学毕业后,赴济南任山东省立第一乡村师范学校教员兼附属小学主任.除在师范部任课外,主要精力投入附小改革工作,把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改造”和“从做中学”的理论落之于实际.1935年春,适逢学校改组,应安徽省教育厅之邀,担任安徽省义务教育委员会秘书,积极推行短期义务教育,成效卓著。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赴四川任国立编译馆编审,钻研欧美教育史及欧美教育思想家的名著,著成《卢梭教育思想》。
1947年赴美留学,在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学习比较教育和外国教育史,先后获教育硕士和博士学位。
新中国成立后,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召唤,1950年毅然回国,先后任河北师范学院、天津师范大学、河北大学教授,并兼任南开大学教授。
1986年,获得全国外国教育史专业第一个博士学位授权点,任河北大学教育系外国教育史专业博士生导师。
滕大春先生在教育史学界享有崇高的声誉.曾任中国教育学会理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理事,全国教育史研究会副理事长,全国比较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河北省社科联副主席,河北省教育学会副会长,河北省高教研究会副理事长,河北省老年教授协会名誉会长等职。
滕大春先生在教育史研究领域辛勤耕耘近70载,声名远播,建树非凡。
在外国古代(东方)教育史、美国教育史、卢梭教育理论研究领域均有卓越成果,著述丰硕。
出版了《美国教育史》《今日美国教育》《卢梭教育思想述评》等专著,《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德国教育史》等译著;主编多部著作,主要有《外国古代教育史》《外国近代教育史》《外国教育通史》(共六卷)。
此外,还曾任《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外国教育”分支主编和《教育大辞典·外国教育史》分卷主编。
滕先生发表专题论文80余篇,1998年出版个人教育文集《外国教育史和外国教育》。
滕大春先生的著作及其教育思想在国内外教育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其中《卢梭教育思想述评》曾获全国首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光明日报》“全国首届优秀教育理论著作”荣誉奖,河北省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美国教育史》一书为国家教委“七·五”重点项目,1999年获全国第二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获河北省第五届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外国教育通史》获第二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第九届中国图书奖,被学界公认为本学科奠基性的经典学术著作;《外国近代教育史》获河北省第三届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著作类一等奖。
四川师范大学202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试题(回忆版)

四川师范大学
202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试题(回忆版)
科目代码:333 名称:教育综合满分:150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30分)
1.批判教育者
2.综合课程
3.六等黜陟法
4.道尔顿制
5.学习策略
6.程序性知识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社会变迁中教师角色的发展趋势。
2.简述斯宾塞的科学教育思想。
3.简述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4.简述社会规范学习的含义与特点。
三、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80分)
1.试述教育与文化的关系,并谈谈如何通过教育促进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2.结合教育实际谈谈班主任如何组织与培养班集体。
3.试述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及其对我国当前乡村教育振兴的启示。
4.试述西方教育史上“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
贵州师范大学2014年硕士研究生拟录取名单公示-贵州师范大学研究生工作处

3/22
2014年4月17日
贵州师范大学2014年硕士研究生拟录取名单公示-贵州师范大学研究生工作处
夏金娇 106374060590854 1
历史与政治学院
中国史
杨东莹 106634000001594 1
历史与政治学院
中国史
杨鸿 106734000004720 1
历史与政治学院
中国史
杨金玲 107364620903062 1
杨延宁 107044061180019 1
历史与政治学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 究
吉学立 106574010004272 1
历史与政治学院
世界史
刘源 103944210142418 1
历史与政治学院
世界史
孙加冕 102314060300026 1
历史与政治学院
世界史
孙临花 106634000001613 1
考生编号
学院 代码
拟录取学院名称
拟录取专业名称
曾庆凡 106634000000078 1
历史与政治学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陈卓 106634000000074 1
历史与政治学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韩天一 104634411000940 1
历史与政治学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梁潇 101084210000571 1
法学院
民商法学
吴琼阳 106364030105028 2
法学院
民商法学
何岸儒 106634106630024 2
法学院
诉讼法学
黄兆然 105204050508651 2
法学院
诉讼法学
杨浏 106174080010019 2
1992~2012年中国大陆学前儿童性教育研究述评

( 1 . 宜宾学 院 教 师教育 学院 , 四川 宜宾 6 4 4 0 0 7 ; 2 .四川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 院, 四川 成都 6 1 0 0 6 6 )
摘 要: 1 9 9 2~ 2 0 1 2年 中国大陆学前 儿童性教 育研 究主要集 中在性教 育 的必要 性 、 目标 、 原 则、 内容、 途 径、 方 法、 实施现 状及 原 因等 方 面, 但研 究存在研 究方法单一 , 对诸 多问题 的认识存在 分歧 , 研 究 内容过 浅过 窄, 研 究思路 缺乏 变通等 不足。未来研 究 需要采 用 多元
2 01 2
CHE N Z h i — n a,W U Di n g — c h u
( 1 .T e a c h e r s E d u c a t i o n I n s t i t u t e , Y i b i n U n i v e r s i t y , Y i b i n 6 4 4 0 0 7 , C h i n a ; 2 .E d ca u t i o n a n d S c i e n c e I st n i t u t e , S i c h u a n N o r m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C h e n g d u 6 1 0 0 6 6 ,C h i n a )
化和科 学化 的研 究方法 , 统一认识 , 澄清职责 , 拓展和深化研 究 内容 , 变革和更新研 究思路 , 形成本土化 的学前儿童性教 育研 究特 色。 关键词 : 学前儿童 ; 性教 育研 究 ; 述评
中 图分 类 号 : G 6 1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1 — 5 3 6 5 ( 2 0 1 4 ) 0 1 — 0 1 1 7 一 o 4
教育研究原创性不足的表征

全统计 ,到21世纪初中国教育学版本就有400余 种,但更多的是面 目相似的 “ 雷同”的教育学。 以至于有学者言 , “ 这类教育学再多也无济于 事 ,它们并不意味着教育科学的繁荣 ,相反 ,倒 是意味着教育科学生长的停滞。”[3其表面的繁荣 1 却折射出深层的贫困 “ 为什么在其它各门社会科 学有了长足进步的今天 ,教育理论仍步履踌珊, 落在后面,教育理论似乎还是不能把握 自己的发 展状态? 为什么教育理论方面的论争总会出现实 际上是前提性条件发生分歧的现象,以致论争各 方在论争之前,总要构筑自己的堡垒, 作出自己 的界定? ”4那么, 1 一个问题便是, 教育研究原创 性不足的表征有哪些呢? 鉴于此 ,笔者拟对此问
究异化等五个方面对教育研究原创性不足的主要表征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 词 教育 关键 】 研究; 原创 不 性; 足
I作者简介I 任永泽,东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 博士研究生 ( 吉 林长春, 130024 )
审思20世纪中国教育学的整个发展历程 , “ 引进”成为中国教育学形成和发展的一道亮丽 景观,但 “ 引进也导致形成了一种照搬外国教育 学模式的倾向”n1 ,以至于不少研究者不加批判地 用西方的话语去诊释中国的教育实践 ,参照西方 的教育理论框架去剪裁中国的教育实践 ,而没有 与广阔的中国文化背景和社会历史背景 ,特别是 中国教育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探究教育问题。正因 为此 ,中国的教育研究没有结出中国自己的教育 理论果实,其既不能回答中国的教育问题 ,也很 难对其它学科产生一定的影响。此历史的沿袭一 直延续至今,但依然并未发生根本性的改观,教 育科学的许多新学科的 “ 诞生”几乎大多都是走 了这样的捷径 。诚然 ,其间的原因是较为复杂 的,但就整个教育学的命运而言是较为悲壮的, 即便曾有两次较大的 “ 反思”,一次是70年代末 80年代初对我国教育学研究的拨乱反正 ,一次是 80年代末对 “ 十年”教育学研究得失的回顾。但 现实中一个无法回避也难以回避的问题是,仔细 审视近年来的教育研究成果,堪称立意新颖、见 解深刻、富有原创性的研究成果实在太少了。中 国整个教育研究成果现实语境一个突出特点就是 原创性仍显得较为薄弱 , “ 原创性不足已成为中 国教育研究的基本特征之一。”[1 有关专家不完 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名称:中国教育研究现代化研究 课题批准号:FAB011011 课题级别:规划课题 学科分类:教育基本理论与教育史 课题鉴定时间:2008年10月 课题负责人:吴定初 四川师范大学 主要成员:张建琼、曾文婕、邓友超、李小红、曹 璇、 刘胜琳、吴艳红、李尚卫 研究总报告 一、题目 中国教育研究现代化研究 二、序言 近些年来,不少学科都提出了自身现代化的问题。如逻辑学现代化的问题“被提上日程”,并由此展开了逻辑学“是否需要和如何实现现代化问题的大讨论”(彭漪涟《逻辑科学需要进行系统反思》,《光明日报》2006年7月31日第12版)。其实,不仅作为实践形态的教育需要现代化,而且作为理论形态的“教育之学”也面临走向现代化的重要问题。 虽然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学现代化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命题,但它们又都以教育研究的现代化为基础或前提。似可认为,我国教育研究的现代化既应当且能够直接地推动我国教育的现代化,又应当且能够间接地促进我国教育学的现代化。 近30年来,我国的教育研究虽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成就,但欲使其研究的广度、深度以及对教育决策和改革实践的推进作用获得根本性提升,必须使其尽快走上现代化之路。 围绕上述基本想法,在四川师范大学科研处的热情鼓励和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四川教育科学规划办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申报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中国教育研究现代化研究”,于2002年底获准立项,批准号为FAB011011。 三、摘要 教育研究现代化这一命题不仅内涵非常丰富,而且涉及面十分宽泛。从其全局到局部、从其理论到实践、从其主线到分支、从其过程到考量等等,都有若干问题需要研究甚或亟待研究。但正由于其难度颇大,更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因而本研究选择中国的教育研究现代化为基本对象,并围绕这一对象就一些基本的问题展开探讨。 中国教育研究现代化“基本”的问题,是指探讨中国教育研究现代化“绕不过”的那些“基础的、根本的”问题。本研究以“问题”的形式呈现,意在凸显问题、剖析问题、破解问题。本研究认为:教育研究现代化是随着社会的变革发展,教育研究的特定目标——自身现代化和特定过程——自身现代性不断增加的辩证统一;其基本特征主要是:教育研究逐渐科学化、加强应用化、走向国际化等;其特定的历史使命和主要任务是:研究观念首先现代化、研究内容逐渐宽深化、研究手段加快科技化、研究队伍走向体系化等;教育研究在取向上,应正确认识和处理教育研究国际化与民族化的关系;以促进教育生活为基本目的,以发展教育研究的队伍、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规范研究的道德、彰显教育研究独特的个性和运用科学的评价,来实践教育研究的现代化。 四、内容结构图 (一)研究问题: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假设-核心概念 (二)研究背景和文献综述:理论基础—相关研究成果 (三)研究程序:研究设计—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四)研究发现或结论 (五)分析和讨论 (六)建议 研究总报告主体
一、研究问题: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假设-核心概念 教育研究现代化界是指随着社会的变革发展,教育研究的特定目标——自身现代化和特定过程——自身现代性不断增加的辩证统一。 本课题的目的主要在于探讨中国教育研究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与实现路径。 “科教兴国”既是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一贯主张,也是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且至今秉承的基本国策,加快教育发展无疑是落实这一基本国策的关键之一。高效、优质地发展中国教育,必须首先重视教育研究。换言之,教育研究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其现代化水平直接关系着我国当下和未来的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状况。 研究中国教育研究现代化,既是教育研究基本原理和方法这一分支学科中的重要理论问题之一,又与教育现代化研究紧密相关。研究这一有相当难度的课题,不仅需要理论创新,而且有较明显的理论意义——推动我国教育学科的理论建设与发展,有日渐显露的实践意义——推动我国教育实践的改革与发展。 二、研究背景和文献综述:理论基础—相关研究成果 理论基础: 本研究始终坚持以“立足中国”为基础,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指导,以教育研究的现代化为“着眼点”和“着力点”。 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坚持从我国的教育实际、尤其是从教育研究的实际出发,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又坚持以教育研究的现代化为“中心”、为“主线”,注重从先进国家或发达国家的教育研究中,既充分又有选择地汲取能为我所用的经验,使我国的教育研究尽快地大踏步前进,能在不久的将来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本研究既包括对教育研究的学理和应用研究,又涉及对已有研究理念的梳理和对已有研究状况的评析,还涵盖对潜在的研究路向的理性思考,注重析明其应然趋势。 同时,本研究既然是教育研究基本原理和方法这一分支学科的重要理论问题之一,就无疑需要以相关的原理和方法为基本依据;既然又与教育现代化研究紧密相关,就无疑应当重视联系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实际。 相关研究成果: “中国教育研究现代化研究”包括对教育研究的学理和应用的研究,也涵盖对已有研究理念的梳理和对已有研究状况的评析,亦拟对潜在的研究路向加以理性思考,析明其应然趋势。初步查阅国内(大陆)相关文献,已有论者的开榛辟莽之功不可没灭;但遗憾的是尚未见较全面、系统论述中国教育研究现代化的专门著作。 研究中国教育研究现代化,既是教育研究基本原理和方法这一分支学科的重要理论问题之一,又与教育现代化研究紧密相关。以瞿葆奎主编《教育基本理论之研究》“专题十三、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为据,所列有关论著索引约480项,仅《现代教育发展对教育科学研究的挑战》(载《教育科学论坛》1990年5期)等个别文献涉及教育研究现代化这一问题;另据申请人调查,其后几年间直接相关的研究文章亦寥寥无几。在“教育研究基本原理和方法”类著作中,叶澜著《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安文铸著《教育科学学引论》、裴娣娜著《教育研究方法导论》、方展画著《教育科学论稿》、张胜勇著《反思与建构》以及申请人著《教育科学研究概论──理论与方法探析》等著作中,已渗透或映射出教育研究现代化的思想或意识,但尚少专章论及且有待深入研究。 三、研究程序:研究设计—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本研究以中国的教育研究现代化为研究对象,主要从以下具体问题展开研究: 1、中国教育研究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与实现路径; 2、教育研究现代化的界说; 3、教育研究观念现代化与研究主体的观念现代化; 4、教育研究国际化与教育研究民族化及其对策; 5、教育研究的取向与内容; 6、教育研究评价的科学化及其策略; 7、教育研究队伍的建设与发展; 8、教育研究的规范及其建设等等。 为保证上述研究任务的完成,本课题对研究过程作了以下设计: 1、研究前期(2000年初至2003年2月) 工作重点是:对一些最基础性的问题,如我国教育研究现代化的基本涵义、基本特征与主要任务等展开预研;在准备课题申报的同时,围绕预定的研究内容开展调查研究和收集、整理材料;准备课题开题。 2、研究中期(2003年2月至2005年5月) 工作重点是:课题开题;各主研人员相对独立地开展研究,重点是按各自承担的子课题开展调研分析、进行理论思考,并撰写子课题论文;在导师指导下,部分研究生就某些适合的子课题开展研究。 3、课题研究后期(2005年5月至2007年12月) 工作重点是:撰写、修改系列论文;刊布论文成果;编辑本课题研究成果《论稿》和联系出版。 研究的主要方法: 本课题研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为指导,以理论研究法为基本方法,以“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理论和实践统一,历史和逻辑统一,观点和材料统一”为具体原则统领整个研究工作。 为落实上述“原则”和“方法”,本课题研究始终注重相关文献的查阅、收集、整理和分析。为确保文献资料的翔实,以使研究工作建立在扎实、可靠的基础之上,我们在认真分析、确定有关文献源及其分布特征之后,再根据具体文献与研究的相关度,首先较系统、全面地检阅了与课题紧密相关的材料,然后又普遍、广泛地检索了那些有一定联系的材料。 在以翔实的文献资料为基础,重点进行理论研究、注重理性思考的同时,本课题辅之以历史研究、调查研究、比较研究等方法,并突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力求立足中国、放眼世界、面向未来,融理性思考与实践分析为一体。 四、研究发现或结论 教育研究现代化是教育和教育研究由“自在”走向“自为”以至“自觉”的桥梁。近30年来,我国的教育研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但欲使研究的广度、深度以及对教育决策和改革实践的推进作用获得根本性提升,必须使其尽快走上现代化之路。其次,由于教育研究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现代化的“支点”,我国正在逐渐展开的教育现代化运动也离不开教育研究作为其智力资源;一切教育改革要想取得成功,无不迫切需要教育研究在自身的现代化进程中充分发挥其“第一推动力”的作用。再次,人的现代化是民族现代化、国家现代化乃至整个人类现代化的核心,实现人的现代化必须依靠现代化的教育,而教育研究现代化无疑是其关键之一或重要前提。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教育研究现代化将更多地体现为一种“后进”赶“先进”的发展模式。具体分析:要义之一是改革我国传统的教育研究,即首先要明辨我国教育研究的优势、不足与缺失,进而扬长弃短,并不断培育、丰富和凸显其本身的优势与特色;要义之二是学习世界先进,即要盯准并紧跟国际教育研究改革与发展的大趋势,理性、客观地把握世界先进的教育研究观念和方法,并有选择地学习、借鉴和改造,进而提升我国的教育研究水平。 基本观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