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以后美国学术界关于意识形态的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研究综述

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研究综述

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研究综述在当今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快速发展背景下,意识形态安全已经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也是当前我国所面临的重要安全挑战之一。

意识形态安全对于国家的发展和稳定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在新时代,我国加强了对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视,积极推进意识形态安全的研究和防范工作,取得了诸多成果。

一、意识形态安全的定义意识形态安全是指维护国家和政治制度、基本道德价值体系、国家文化及思想教育的安全和稳定。

具体来说,意识形态安全包括政治安全、文化安全、宗教安全等多个方面,并涉及到国家组织的政治理论、教育、宣传等多个方面。

1.丰富多彩的意识形态文化新时代我国在积极推动文化创新和呈现丰富多彩的意识形态文化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不仅在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也在文艺作品创作和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尝试。

2.信息化时代的意识形态安全挑战当前,我国面临着新的信息化时代的意识形态安全挑战,即信息化和网络安全。

网络安全已经成为当前全球关注的焦点之一,针对网络安全的攻击和破坏也越来越多。

3.意识形态争议的增多意识形态争议是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另一个特点。

2018年的中美贸易摩擦,美国对我国的意识形态攻击就是较为明显的例子。

1.政策制定和督导为了强化对意识形态安全的监管和防范,我国政府已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包括《国家公祭仪式条例》等多个政策法规。

政府还建立了专门的督导机构来监督意识形态工作和防范工作。

2.加强网络安全网络安全已经成为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加强网络安全,我国政府推出了多个政策措施,包括制定安全技术规范、开展网络安全公共服务等。

3.加强教育工作意识形态安全与教育工作密不可分,因此,我国政府也加强了意识形态与教育工作的联系。

政府鼓励学校多开展大型主题活动、意识形态培训等形式,同时也加强了校园网络安全的防范和监管。

四、需要进一步加强的方面1.法治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在当前的全球化和信息化背景下,我国还需要加强法治意识形态安全建设。

冷战时期的意识形态斗争分析

冷战时期的意识形态斗争分析

冷战时期的意识形态斗争分析冷战,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不仅是军事和政治的对峙,更是一场激烈的意识形态斗争。

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首的阵营之间,意识形态成为了划分界限、争夺影响力的重要武器。

冷战时期的意识形态,一方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强调自由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个人自由;另一方则是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注重计划经济、无产阶级专政和集体主义。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识形态,从根本上决定了双方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

在政治领域,资本主义阵营宣扬民主制度的优越性,声称其能够保障公民的权利和自由,通过多党竞争实现政治权力的制衡和交替。

而社会主义阵营则强调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认为这是实现社会公平、消除剥削和压迫的关键。

双方在政治理念上的差异,导致了对对方制度的批判和攻击。

美国等西方国家经常指责苏联的政治体制缺乏民主和自由,限制了个人的发展;苏联则反击称资本主义制度是为资产阶级服务,导致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公。

经济方面,资本主义倡导自由市场经济,主张私有产权和市场竞争的主导作用,认为这样能够激发经济活力,促进创新和发展。

社会主义则推行计划经济,强调国家对经济的全面规划和调控,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经济的快速增长。

这种经济模式的差异引发了激烈的争论。

资本主义国家批评计划经济缺乏灵活性,效率低下;社会主义国家则指责自由市场经济容易导致经济危机和贫富分化。

在社会层面,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对立表现得尤为明显。

资本主义社会强调个人的自由和权利,鼓励个人追求自身利益和价值的实现。

社会主义社会则注重集体的利益和团结,认为个人的发展应当与集体的目标相契合。

这种差异在文化、教育、价值观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冷战时期,双方为了推广自己的意识形态,采取了多种手段。

宣传战是其中的重要方式之一。

美国通过广播、电影、书籍等媒介向全世界传播其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试图塑造一个美好的资本主义形象。

苏联也不甘示弱,通过新闻、文艺作品等宣传社会主义的成就和优越性。

从美国早期文学看清教与殖民的关系:一个意识形态的分析

从美国早期文学看清教与殖民的关系:一个意识形态的分析
作 用。 ( ) 会 学 向度 一 社
清 教 主 义 是 英 属 北 美 殖 民地 早 期 新 英 格 兰 地 区 的 主
流 意识形态 ,与之相 对应 的是清教主义在美 国早期文学
中 所 占据 的 主 导 地位 。根 据 马 克 思 的 经 济 理 论 ,主 流 意 识 形 态 应 支 持 当 时社 会 的 经 济 基 础 。 在 新 英 格 兰 早 期 , 人 们 所 关 心 的 核 心 经 济 问 题 应 为 殖 民 地 的 发 展 建 没 问 题 。 那 么 ,清 教 主 义 是 否 能促 进 当时 的殖 民进 程 呢 ? 它 与 殖 民 的关 系 是 否 能 在 美 国 早 期 文 学 这 一 清 教 载 体 中有 所 反 应 呢 ?针 对 这两 个 问题 ,笔 者 进 行 了探 讨 。
从美国早期文学看清教与殖民的关系: 一个意识形态的分析
刘 明 明 ( 安徽 工业 大 学 外 国语 学 院 ,安 徽 马鞍 L 2 3 0 4 0 2) I

要 : 本 文 以意 识 形 态 的 相 关 理 论 为基 础 , 结合 美 国 早 期 文 学 ,分 析 清教 思 想 与新 英 格 兰早 期 殖 民开 拓 之 间
个 秘 密 ,认 识 到 了意 识 形 态 在 科 学 、公 正 、无 私 的外 表 下 掩盖 了特 定 政 治 集 团 的利 益 ,意 识 形 态 就 是 “ 假 意 虚
其 关 系 了 。 清 教 主 义 究 其 实 质 是 一 个 意识 形 态 问题 。本 文 旨在 用 意 识 形 态理 论 分 析 ,并 用 文 学 作 品 加 以例 证 , 阐 明 美 国早 期 文 学 、 清 教 主 义 和 殖 民 三 者 之 间 的 关 系 。
的 关 系 ,从 而 证 明 清教 思想 对早 期 新 英 格 兰 地 区 殖 民地 的 建 设 和 开 发 具 有 积 极 意 义 ;从 一 定 意 义 上 说 , 美 国早 期 文

介绍各类意识形态的书籍

介绍各类意识形态的书籍

介绍各类意识形态的书籍English Answer.1. The Ideological Origins of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by Bernard Bailyn (1967)。

This book explores the intellectual and political ideas that shaped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arguing that the colonists' revolt was driven by a deep commitment to Enlightenment principles of individual liberty and self-government.2. The Communist Manifesto by Karl Marx and Friedrich Engels (1848)。

This classic work is a foundational text of Marxism, outlining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class struggle, the exploitation of workers, and the inevitability of a socialist revolution.3. The Road to Serfdom by Friedrich Hayek (1944)。

This book argues that socialism and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in the economy inevitably lead to the loss of individual liberty and the rise of totalitarianism.4. Liberalism: A Modern Introduction by Michael Freeden (2013)。

战后美国举国冷战体制的建立与50年代思想学术界“共识”的形成

战后美国举国冷战体制的建立与50年代思想学术界“共识”的形成

Vo1 9 No. .1 4
Oc . 0 6 t ,2 0
战后 美 国举 国冷 战体 制 的 建 立 与 5 O年 代 思 想 学 术 界 “ 识 " 共 的形 成
曲 升
( 山东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 , 山东 济南 20 1 ) 5 04
[ 摘
要 ]战后 5 O年代美 国思 想学 术界“ 共识” 的形成 , 与美国举 国冷战体制的建立这一体制因素有着 重要的
关 于战后 5 0年 代 美 国思 想 学 术 界 的 一 般 状 况 , 人 们 经 常 用 “ 识 ”( o s n u ) 词 来 加 以 描 述 , 共 cne ss 一 即 指 思 想 学 术 界 达 成 的 反 共 的 自由 保 守 主 义 意 识 形 态 共 识 , 及 对 美 国 国 家 冷 战 目标 、 战 内外 政 策 的 认 以 冷 同与服从 。对于这 种状 况 的 出现 , 往 的研 究 一 般 以

建 立 举 国冷 战 体 制 的构 想
冷 战 , 然 是 一 场 没 有 硝 烟 的 战 争 , 跟 此 前 硝 虽 但 烟 散 尽 不 久 的 第 二 次 世 界 大 战 一 样 , 是 一 场 “总 也 体 战 ”。 为 了赢 得 已 经 展 开 的 冷 战 国 际 对 抗 和 预 期 中 的 新 的 世 界 战 争 , 后 美 国 在 杜 鲁 门 政 府 的 主 持 战 下 , 美 国 全 社 会 中 各 个 领 域 、 种 力 量 和 资 源 实 施 对 各 全 面 深 入 的 动 员 和 统 筹 , 始 确 立 一 整 套 协 调 国 内 开 政 治 、 济 、 事 资 源 以 及 意 识 形 态 和 知 识 资 源 的 冷 经 军
战体制 。

开展意识形态典型案例剖析

开展意识形态典型案例剖析

开展意识形态典型案例剖析一、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中国共产党(以下简称党)的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

党的意识形态的核心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共产主义理想,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现。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共产党通过意识形态的宣传和教育,不断加强党员和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要求的认识,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二、美国的意识形态美国的意识形态是自由主义,这是美国建国时期的核心价值观。

自由主义强调个人自由、政治自由和经济自由,追求个人权利的最大化和政府权力的最小化。

美国的意识形态在美国独立宣言和宪法中得到了明确体现。

美国政府通过教育、媒体和其他渠道,不断强调自由主义的理念,加强对美国公民的教育和宣传,以维护和巩固自由主义价值观的地位。

三、苏联的意识形态苏联的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这是苏联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

苏联的意识形态强调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以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

苏联共产党通过宣传、教育和其他手段,不断加强对党员和人民群众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教育和宣传,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苏联的意识形态在苏联宪法和其他法律法规中得到了明确体现。

四、朝鲜的意识形态朝鲜的意识形态是主体思想,这是朝鲜劳动党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

主体思想强调以金日成、金正日、金正恩为核心的领导,以朝鲜民族和朝鲜国家的利益为出发点,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朝鲜劳动党通过教育、宣传和其他手段,不断加强对党员和人民群众的主体思想的教育和宣传,以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和实现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五、德国的意识形态德国的意识形态是民主主义,这是德国建国后的核心价值观。

民主主义强调人民主权、政治平等、个人自由和法治。

德国政府通过教育、宣传和其他手段,不断加强对公民的民主主义理念的教育和宣传,以维护和巩固民主主义价值观的地位。

苏联与美国的冷战时期的意识形态斗争

苏联与美国的冷战时期的意识形态斗争

苏联与美国的冷战时期的意识形态斗争冷战时期,苏联与美国成为了两个全球霸权之间的对立势力,战争的火药味弥漫在国际关系的舞台上。

除了军事力量的较量,更令人注目和持久的是苏联与美国之间的意识形态斗争。

这场长达几十年的较量,在塑造世界格局的同时,也深刻影响了两个超级大国的发展轨迹。

苏联以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试图通过推广共产主义和反对资本主义体系,推动国际社会的转变。

美国则秉持自由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强调市场经济和个人自由权利。

两股强大的力量展开了一场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意识形态斗争。

在政治领域,苏联通过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积极扶植亲社会主义政权,并试图使其他国家效仿其体制。

苏联的标志性行动包括支持中国共产党的胜利、援助朝鲜、古巴等社会主义国家,在全球范围内加强反美、反西方的活动。

苏联试图通过输出社会主义革命的意识形态,来削弱资本主义国家的影响力,进而崛起为世界霸主。

与苏联的相对立,美国在意识形态斗争中以“自由民主”的旗帜吸引国际社会。

美国通过援助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军事干涉以及外交手段,保护自由世界利益并遏制苏联的扩张。

美国政府也积极支持反共产主义势力,如在越南战争中对南越的支持。

此外,美国还通过文化输出,包括电影、音乐和娱乐节目等,宣传自由民主的理念,吸引全球范围内的支持者。

除了政治领域,苏联与美国的意识形态斗争也体现在经济和科技领域。

苏联在20世纪50年代的太空竞赛中取得了重大突破,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和第一位宇航员。

这些成就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并对资本主义国家构成了威胁。

为了在意识形态的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美国启动了阿波罗计划,成功将航天飞行发展到了新的高度,最终在1969年成功将人类首次送上月球。

冷战时期的意识形态斗争极大地塑造了苏联与美国的国内政策和社会发展。

苏联加强了对国内的控制,限制了言论和媒体自由,强调国家安全和集体利益的重要性。

美国则以反共产主义为借口,实施了麦卡锡时代的反间谍运动,对持不同政见者进行打压。

冷战爆发原因

冷战爆发原因

浅析冷战爆发的原因摘要:对于冷战爆发的原因,学术界众说纷纭,有国际体系说、国家因素说以及核武器的威胁说等多种观点,本文仅就美苏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冲突分析冷战爆发的原因。

关键词:冷战美国苏联国家利益意识形态“冷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形成的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东西方两大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激烈斗争与较量。

作为世界上的两个超级大国,美苏凭借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在全球划分势力范围,以维护其国家利益。

一、国家利益间的冲突就苏联而言,从传统上始终存在着一种国家至上和国家主义观念,实质就是国家利益。

从基辅罗斯经莫斯科公国再到沙皇俄国,国家主义始终是俄罗斯历代领导者摆脱异族压迫和谋求强国地位的主导思想。

同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追求国家利益最大化也是美国的选择。

第二次世界大战最严重后果之一是彻底摧毁了一个旧的国际体系,昔日的强国德国、意大利和日本三个法西斯国家被彻底击溃,英国和法国受到严重削弱,战后实际上降到二等国家。

美国国力得到空前加强,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和空军,高度膨胀的经济、军事实力使美国野心勃勃,企图建立世界霸权。

美国急欲完成自威尔逊时代以来的国家战略方向的调整,即由孤立主义转向全球主义,由维持在美洲的领导地位转向追求世界领袖地位。

这与苏联的对外扩张构想和追求世界大国的政策相冲突。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苏联决心利用二战后世界局势动荡使东欧成为自己的安全屏障,在苏联影响下东欧一些国家慢慢建立亲苏政府,东欧渐渐成为苏联的势力范围。

美国则将东欧视为阻止苏联影响扩张的“防疫带”,为阻止东欧落入苏联的势力范围,美英等西方国家暗中准备与苏联进行争夺大战。

在缔结保加利亚、匈牙利、意大利、罗马尼亚和芬兰五个仆从国合约中,英美打着雅尔塔协定的旗号,坚持要求这些国家实行自由选举和改组政府,而苏联则指责美国破坏和约缔结过程。

德国也是美苏争夺的一个焦点,二战后对德国的处置,关系到未来国际格局尤其是欧洲格局的走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7卷 第6期2004年12月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WuhanUniversityofTechnology(SocialScienceEdition)Vol.17 No.6December2004

二战以后美国学术界关于意识形态的研究综述黄岭峻(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湖北武汉,430063)

收稿日期:2004210223

作者简介:黄岭峻(1965-),男,湖北省武汉市人,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教授,历史学博士,主要研究中国现代政治史与政治学理论。

摘要:二战以后,一些美国学者开始将意识形态定义为一个中性词,并承认其在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行为主义的盛行,一些美国学者开始考察意识形态与政治行为之间的关系;直到1980年代,美国学术界仍习惯从个案的角度研究意识形态。这些做法对中国学术界应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关键词:美国学术界;意识形态;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D73/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477(2004)06-0730-05

二战以后,由于两大阵营的对峙,意识形态一度成为美国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虽然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即有人不断宣称意识形态的“终结”,但关于此问题的研究仍不绝如缕,且经常出现一些新变化。本文即拟通过介绍二战以后美国学术界关于意识形态的研究状况,以扩展中国学术界关于此问题的研究视野。一、第一阶段:1944年至1959年在这一阶段,美国学术界集中探讨的是意识形态的概念。自18世纪末这一概念由法国人特拉西率先提出后,便一直处于相当模糊的状态。因此,当美国学术界转而关注这一问题时,首先面临的便是厘清概念的问题。1944年10月,也就在二战即将结束的前一年,罗西克在美国著名的《思想史研究》杂志上撰文,力图从历史的角度澄清“意识形态”的概念。这篇题为《意识形态概念史》的文章首先从总体上提出了作者对于意识形态的基本态度:与科学思想强调实然(是什么)不同,意识形态强调的是应然(应是什么)。在罗西克看来,意识形态之于科学,起码有两点不同。第一,真正的科学家将其理论仅视作假设,而意识形态家则将其理论视作信条;第二,科学怀疑一切,而意识形态则认同假象,换言之,科学是基于尽可能多的事实,而意识形态是基于有选择的事实。不难看出,在罗西克的眼中,科学的目的是“求真”,因为它“努力消除和减少所有错误或假象”;而意识形态的目的是“求用”,因为它“有意或无意地利用假象甚至错误”。[1]不过,尽管相对于科学,意识形态有点无视甚至曲解事实,但罗西克并不认为意识形态就是一种贬义和错误的东西,这从他对意识形态的定义可以略窥大概,他说:

“任何一种思维方式,任何哲学或其它文化产品,属于特殊的社会集团(该集团随之发端,与之共存)。这些思维方式就是‘意识形态’。”“它表明一种关于社会生活的理论,这种理论从理想的角度接近事实,证明其分析的正确,并证明其理想。”[1]意识形态既然是一种思维方式,而且每一社会组织都“掌握并发展着自己的概念体系、一定的特殊方式和适应其社会位置的特殊思维风格”,[1]换言之,意识形态是每一社会组织都拥有的一种特殊思维方式,那么它也就当然无所谓褒义和贬义了。这在当时应该说是关于意识形态评价的一个相当大的变化。另外,罗西克的定义还特别强调了意识形态的“理想性”,即任何意识形态皆包括对社会未来改造工程的设计,而且其出发点“必须是超科学的理想。因此每一种意识形态的构建都涉及到进入未来、现实和过去的特定理想”。[1]数年后的1949年,美国韦恩大学的伯克斯试图进一步澄清意识形态的概念。他认为尽管意识形态的外延甚广,但它起码应该包括下列5种要素,即“(1)拥有一个关于人类历史的包罗万象的解释;(2)拥有一个关于社会秩序的高度清晰的理论;(3)通过一个教育系统和一个适当楷模来灌输这些理念;(4)拥有大众的拥护;(5)能由一个主要权力的政策和利益来界定。”[2]与罗西克一样,伯克斯也以较大篇幅论述了意识形态的正面价值。非但如此,他还将这种正面价值上升到维持文明延续的地步,在他看来,意识形态“通过提供一种文化传播手段,通过以一种大家都可理解的方式展示终极价值,保护着文明的延续,并使各种社会秩序趋于稳定”。[2]然而,为什么这种作用只能由意识形态来承担?换言之,意识形态为什么在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伯克斯的文章仍是语焉不详。据笔者所见,真正试图从哲学角度来阐发其必要性的,首推爱荷华大学的伯格曼。伯格曼提出一个颇有意思的断语:人是意识形态动物!其理由是:每一个人的理性都包含一个预设———即他们是价值判断者,而价值判断又是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成份。按照伯格曼的原话,就是:“缺少了创造价值判断,我们一刻也不能活。即使我们可以没有价值判断而活着,谁又愿意这样活下去?但是假如有人对科学极其推崇,他或许会反对所有作为意识形态的价值判断,仅仅因为它们并不是科学的。同时他也将徒劳无功地反对一些具有思想性、批评性和深刻性的论述,而这些论述认为没有价值观的人生并不值得活下去。遗憾的是这个人并没有停止做出价值判断,他只不过倾向于轻率地做出价值判断而已。”[3]价值判断既然是必不可少的,那么与做出价值判断密切相关的意识形态自然也是必不可少的。这便是伯格曼的基本逻辑。总之,二战后期至50年代末,美国学术界逐渐改变了对意识形态的基本定位,将其由一个贬义词还原为中性词,并且认为意识形态对于一个社会的文明传承与政治稳定都有着莫大的关系。二、第二阶段:1960年至1969年1960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教授丹尼尔・贝尔出版了一部颇有影响的著作,书名即是《意识形态的终结———五十年代政治观念衰微之考察》。单从书名看,这本书似乎既是为意识形态划了一个句号,也是为意识形态的研究划了一个句号。但细究其内容,其实不然。首先,贝尔所说的“终结”主要是针对西方世界而言,而在新崛起的亚非国家,意识形态不仅没有终结,而且正在形成。按照贝尔的解释,他所说的意识形态的终结的确切含义是:

“已经很少有‘古典的’自由主义者仍然坚信国家不应在经济中起作用,而且,很少有一本正经的保守主义者,至少在英国和欧洲大陆的保守主义者还认为,福利国家是‘通往奴役的道路’。因此,在西方世界里,在今天的知识分子中间,对如下政治问题形成了一个笼统的共识:接受福利国家,希望分权、混合经济体系和多元政治体系。从这个意义上讲,意识形态的时代也已经走向了终结。”[4](P462)

其次,贝尔自己也承认他所说的“意识形态的终结并不是———也不应该是———乌托邦的终结”,[4](P465)换言之,如果将意识形态的定义由狭义扩展为广义,即由一种激情变为一种理想,那么它不仅是非常有用,而且是必不可少的了。贝尔曾论述“乌托邦”对人类之必要性:

“人们需要———像他们一直需要的那样———得到关于其可能性的前景,关于把激情和理智结合起来的方式。在此意义上,今天比以前任何时候更加需要乌托邦。不过,通往上帝之城的阶梯再也不可能是’信仰之梯’了,而只能是一把经验之梯:乌托邦必须具体化为:一个人想要往何处去,怎么样才能抵达那里,谁将为此有所付出,有所领悟,有所证明,并有所决定。”[4](P465)

这里,贝尔特别强调了以“经验之梯”取代“信仰之梯”的重要,似乎如此便可以用相对务实的乌托邦取代不切实际的意识形态。不过,如果缺乏了“信仰之梯”带来的动力,“爬梯人”是否还有上梯的热情与兴趣,则是非常值得怀疑的一件事情。事实上,既然贝尔并没有将对未来的设计与憧憬完全摒除于政治生活之外,那么他也就不可能完全终止意识形态发挥作用。也正因为此,在丹尼尔・贝尔宣告意识形态的终结之后,意识形态的影响与意识形态的研究都没有终结。而且随着行为主义之影响的进一步加深,对意识形态的研究也出现了从一般定义向应用研究的转变。这中间的一个显著标志便是:美国学术界愈来愈关注意识形态与政治行为之间的

・137・

第6期 黄岭峻:二战以后美国学术界关于意识形态的研究综述关系。譬如,美国西北大学的明纳即从政治组织的角度重新定义了意识形态的内涵,在他看来,所谓意识形态“可以被视作社会世界中向相关听众解释一个组织的一系列思想”,因此,“其功能是组织的而非个人的,其定义特点肇始于它能为组织做什么,而不是为那些相关演员在心理上做什么。”[5]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明纳认为意识形态与政治决策并不能决然分开,这是因为“如果人们介入政策制定过程,那么他们也就介入意识形态,尽管那是以政治行为为前提的”。[5]按照明纳的逻辑,如果说美国政治学家古德诺首次将行政与政治分离的话,那么这也只是一种理论上的分离,因为进行行政管理的人也不能完全超越意识形态。此外,在这一阶段,相当一批受行为主义影响的学者还从实证的角度研究了意识形态与政治行为之间的关系。譬如,当时著名的政治学家伊斯顿曾提出一个假设:支持政治共同体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共同的政治意识形态。为了证明这个假设是否成立,爱荷华大学的罗思与博因顿两人合作对科勒维尔城的居民进行了一次实地调查。科勒维尔是爱荷华城附近的一个“边缘城”,与爱荷华关系甚密,因此当时面临着是否与爱荷华城合并的问题。罗思等人即借此机会,想找出科城居民的政治意识形态与其对于合并的态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他们发现:“那些支持草根意识形态的人,只有37%投票赞成合并;那些不支持草根意识形态的人,则有75%赞成合并。”[6]显然,伊斯顿的假设在罗思等人的文章中得到了证实。类似于罗思的这种实证研究,在当时还有不少。当然,这种实证研究不管最终观点如何,其前提是一致的,即意识形态并不仅仅属于知识领域,而且也属于政治领域。也正因为此,在美国影响甚大的意大利籍政治学家萨托伊认为:尽管“意识形态是一个指向黑箱”的“野心勃勃的词汇”,但人们所应关注的是———“意识形态是否是政治的必要特征,如果是,如何解释它”。[7]三、第三阶段:1970年至1979年在上一阶段,美国学术界对于意识形态问题的研究,主要表现在寻找意识形态与政治行为之间的关系。这一阶段基本上承接了这种趋势,不过做得更为具体,也更为成熟。譬如,对于当时美国面临的一些重大政治问题,如种族歧视、学生骚乱,乃至政党竞争等等,学者们都尝试着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加以解释,并取得了一些新的突破。密西根大学的阿伯巴奇与沃尔克从意识形态的角度考察了政治信任与种族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他们采取抽样调查的方式,对于底特律和密西根的一些白人或黑人受访者实行问卷调查。从调查的最终结果看,他们的研究基本沿袭了传统的假设,如认为:从对于政府的信任度看,“黑人的信任度要小”,但在一些细节上,阿伯巴奇与沃尔克也有一些与常识相悖的发现,如他们认为:“在预期政府部门会有歧视性待遇,或看见他们所赞成的种族关系类型受阻时,黑人并不像白人那样容易对政府失去信心,对于受过高等教育的黑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