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安忆小说的女性形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王安忆小说的女性形象

——以《长恨歌》、《桃之夭夭》为例

专业班级:姓名:学号:

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及意义:

1. 研究动态:

目前国内学术界对王安忆小说的研究可分以下几个方面:

(1)从王安忆小说创作过程的角度来研究,多为涉及范围较广的研究论著。如谭解文《是自我超越,还是自我迷失——王安忆创作历程透视》、裴沁娴《王安忆小说20世纪90年代以来研究述评》、王明娟《王安忆小说对少女精神成长的书写》、于晓燕《从两性关系看王安忆80年代以后小说创作中的女性意识》、陈伟《王安忆小说的创作转变》等,他们都涉及到王安忆的创作过程中对于女性的一些重要议题,认为她对女性的关注都是表现一种成长的状态和过程,然均侧重于对女性及女性生存状态作大致描叙和介绍,而不是将之作为一个专门课题进行多方位的深入考察。

(2)从王安忆小说的时代背景来研究,如孙琨《洞见上海繁华》中认为在王安忆的笔下,市民生存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阶层,从日常生活凸显日常意识,展现人类关系和生活表象本身,从日常生活意识中提取出人物内在的精神力量。窦芳霞《城市底层女性的生命赞歌》、华霄颖《市民文化与都市想象——王安忆上海书写研究》等,涉及到王安忆在上海题材小说中,她不关注社会历史的恢弘壮阔,只是着力表现民间市井的细密坚韧。以上学者都涉及到在王安忆上海题材小说中,时代背景对人物的影响力,肯定了环境和时代背景的重要性,对王安忆小说中女主人公人物性格的形成作了初步的探讨,提供了一定的资源,然尚未充分论述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日常生活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具有的重要意义。

(3)从女性成长角度来解读王安忆可以更深度地了解王安忆对女性成长和生存的思考,如李晶《成长透视》、王羽《生命的体验与沉思》、朱艳华《论王安忆笔下“真我”缺失的女性形象》等专著,他们认为王安忆笔下的女性都有着鲜明的个性特点,在他们的故事中,都充满着对生命的执著。丁洲《<长恨歌>与<桃之夭夭>之母女关系探究》中认为王安忆在这两部小说中都努力描写女性的成长,并在其成长的过程中尽量淡化男性的参与意识,突出女性意识,通过探究这两部小说来挖掘王安忆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李敬、唐红梅《王安忆小说中的上海女人——试从<长恨歌>、<桃之夭夭>谈起》中认为两部小说中的女主角的言行举止都打上了上海的记号,这两个女性都是在平淡中的生活成长起来的,上海的日常生活和女人达到了和谐。上述学者的研究,对王安忆小说中女性形象的进

一步探讨,提供了一定的资源,然关于这两部小说的女主人公形象的对比的探讨尚未深入,显然学术界在这领域上有一定的空白。

上述研究现状,反映了学术界对王安忆小说中女性形象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2. 研究意义:

王安忆创作出许多都市题材的小说,这些作品以上海为人物活动的场所,将生活中琐屑的日常生活作为描写作者女性的题材,在她的笔下,女性是整个社会不可或缺的,她们用坚韧的生命力度表现出一种惊人的力量,因此这类小说的女性形象也成为王安忆对生命的感悟,尤其是《长恨歌》和《桃之夭夭》里的女性,值得研究和探讨。本文将从女性的视角去分析王安忆小说《长恨歌》和《桃之夭夭》这两部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以及针对两位女主人公的形象进行对比,有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王安忆对女性生命状态的深刻感悟以及她的女性观。

重新读解与阐释,对王安忆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形象有更深的理解。

二、本人研究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 研究内容:

(1)分析王安忆小说女性形象的特点。论文通过分析和总结《长恨歌》和《桃之夭夭》中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比较《长恨歌》、《桃之夭夭》中女主人公形象的异同。其中主要从人物外貌形象、性格、命运以及她们所处的社会背景来分析。(2)分析《长恨歌》和《桃之夭夭》女主人公性格形成原因。主要通过他人对主人公的影响、时代与社会生活的影响、城市环境等方面分析。

(3)分析王安忆塑造女主人公形象的独特性。

2.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通过研读小说《长恨歌》和《桃之夭夭》来分析王安忆小说中的女性形象。(2)总结《长恨歌》和《桃之夭夭》女主人公性格形成的原因。

(3)《长恨歌》和《桃之夭夭》女主人公形象的异同点。

(4)总结王安忆对女性意识的塑造以及女性生命的体验。

主要参考文献:

[1] 王安忆.长恨歌.北京:作家出版社,1995年

[2] 王安忆.桃之夭夭.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

[3]王安忆.王安忆说.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年

[4]王安忆.上海女性.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7年

[5] 钱亦蕉.王安忆:我们不是上海的代言人.新民周刊.2003年第10期

[6] 吴海鹏.王安忆90年代以来小说中的市井女性形象研究.曲阜师范大学硕

士学位论文.2012年

[7] 刘浩.王安忆小说中的女性成长主题研究.郑州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

[7] 张志忠.王安忆小说近作漫谈.文学评论.1992年第5期

[8] 徐德明.王安忆:理性与情语.当代作家评论.1998年第1期

[9]杨吉翠.新世纪以来王安忆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

论文.2010年

[10] 何红霞.论王安忆《长恨歌》的女性意识.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6年第4

[11] 丁洲.《长恨歌》与《桃之夭夭》之母女关系探究.职大学报.2011年第3

[12] 李敬唐红梅.王安忆小说中的上海女人:试从《长恨歌》、《桃之夭夭》谈起.安徽文学.2009年第2期

[13] 邱春辉.灼灼其华的生命力——评王安忆长篇小说《桃之夭夭》.漳州师范

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14]李海燕.王安忆女性人物形象论.江南大学学报.2006年10月第5期

[15] 李弘.构筑城市日常生活的审美形式:论王安忆的城市小说.上海师范大学

学报.2001年第6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