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楂树之恋小说叙事与电影叙事之比较
消费主义时代电影的怀旧叙事与文化记忆——兼评影片《山楂树之恋》

消费主义时代电影的怀旧叙事与文化记忆——兼评影片《山
楂树之恋》
苗元华
【期刊名称】《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1(056)006
【摘 要】在文化消费主义观念盛行的当代社会背景下,电影的怀旧叙事通过创造幻
觉体验使观众的心理与情感需求得到替代性满足.但富于主观感受和体验色彩的怀
旧叙事无益于历史文化反思,也难以真正触及人的现实生存困境.影片《山楂树之恋》
承载着民族文化记忆,内在的表意层面蕴含着对特定年代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思考,
但并未结合特殊文化语境深入人物心理层面予以揭示.与文化记忆相伴而生的是追
求深沉含蓄、淡雅静谧的传统美学风格,影片在细节运用、字幕设计以及人物形象
塑造等方面均体现着这种追求.
【总页数】9页(P148-156)
【作 者】苗元华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J905
【相关文献】
1.影片《山楂树之恋》——一部无力的感时怀旧之作 [J], 张东旭
2.唯美艺术与纯净爱情结合的经典——解析影片《山楂树之恋》的叙事模式 [J],
诸小妮
3.对话的维度:当代意识中的"文革"镜像——评小说/影片《山楂树之恋》 [J], 邵
明
4.《山楂树之恋》——小说叙事与电影叙事之比较 [J], 戴雁辉;张建凯
5.张艺谋电影叙事的"诗意"策略——以《山楂树之恋》为例 [J], 樊斯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3年《山楂树之恋》观后感

2023年《山楂树之恋》观后感2023年《山楂树之恋》观后感1今天我去电影院看了张艺谋拍的电影《山楂树之恋》,回家后又一次看了一遍艾米的《山楂树之恋》的小说。
那种感觉真是没有办法形容,只是觉得小说还是那么感人,电影不仅维持原著,而且还有独特的韵味————淡淡的忧伤、淡淡的色调、淡淡的人物……流畅而自然,深沉而清新,宛如一首墨绿色的散文诗。
发现这部小说非常偶然,那时有一次在图书馆借书时正好走到现代小说的书架,看到有一本书没有放好,就随手拿起来翻看了几页,当时就被它优雅地装祯和名人们的评论吸引了,说是“最纯洁的爱情”还非常感人,看着觉得好奇,所以就借回了家。
看这部小说真可以说是“一气呵成”,每看一遍都会令我泪流满面:第一次看完后,觉得老三太好了,一个可以适时保护你、关心你、爱护你的爱人,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完美爱人”,而且当他知道自己得了白血病,可以“拥有”静秋时却为了她今后的幸福放弃了,这种“放弃”并不像有的人评论时所说的那是一种“病态”,而是一种更为深沉的爱!不过最后病魔无情地把他带走了,留给静秋和读者的却是无法弥补的遗憾……老三宛如上天赐予每一个女孩的童话、一个美好的梦、一份无法忘记的真爱!第二次看完觉得静秋是一个非常坚韧的女孩,她的善良、坚韧、懂事、能干……真是非常完美,而这种完美也使她可以配得上任何一份无价的爱情。
在妈妈面前,她是个好女儿————肯干而能吃苦、体贴而重感情;在老三面前,她是个好女孩————矜持而有分寸、依恋而会关心。
她将自己的感情一针针织进了毛衣里、将自己的思念一次次埋藏在心底。
这就是初恋的感觉,青涩而优美、神秘又谨慎!第三次看完这部小说,我才“清醒”地认识到,这只是一个哀伤而凄宛的爱情故事,一个只可能出现在文艺作品中的“成人童话”。
而这种美好却可以把我们各自内心深处对爱情的渴望、畅想或是伤感或是难忘的记忆唤起,不同的人看完也会有不同的感受。
而这种对美丽或是难忘、往事或是未来的情感却可以作为每个人独特的内心感受留在心底,成为一份特有的梦想……记得看完这部小说,我曾多么伤感而兴奋,捧着书一直在哭,那种非常难过而又不知道为什么伤心的那种哭泣,似乎在为小说里的主人公、似乎又在为自己、似乎还在为爱情的消逝或是那种最美好的感情……那种感觉仿佛眼看着一个美丽无比的玻璃器皿顿时在你面前破碎一样————无能为力而又伤心难过!我把这本小说介绍给许多朋友,甚至还动员朋友们团购了这部小说作为永远的珍藏。
张艺谋电影叙事的“诗意”策略——以《山楂树之恋》为例

视听2019.10|视听解读从第一部电影《红高粱》开始,张艺谋在电影内容的表达上就偏重一种厚重的、与历史相关的、具有民族性的主题。
其后排除典型的为产出而产出的电影(比如《三枪》),张艺谋在电影故事的表达上一贯保持着八十年代文学语境对于历史、社会、人生的考量。
而《山楂树之恋》显然是比较特殊的一部。
关于文革期间的情感,张艺谋并非首次试水,前有《活着》,后有《陆犯焉识》,而唯独《山楂树之恋》中所述事件似乎只与情感有关,让人感慨的同时,又让人怅然。
这期间,张艺谋的电影叙事手法如何表达,如何将情感渗透在每一个镜头之中,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电影叙事中的“诗意”(一)关于诗意的不同展现在人类文化发展的过程中,“诗”早早地占据了艺术评价的最高点。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艺术作品集是孔子汇编的《诗经》,而西方艺术的发源则可以追溯到最早的荷马史诗。
其后,无论是任何一个领域的艺术创作者,当其创作水平达到一定的高度以后,我们都习惯性地称其为“诗人”。
可见,诗在整个人类的艺术表达中的地位都是极高的。
诗之所以可以拥有如此崇高的地位,与其巧妙的表达形式以及隽永的意蕴外延是分不开的。
人类对于情感和观念的表达在一时一地是有局限的,很多时候,外部的表达形式只能展现人们心中之万一,而诗作为一种内容的展现形式,在人类历史的最初时期就具备了一种近乎极致的表达效果,那就是所谓的“意境”。
在词不达意甚至是人的思维也无法透析的领域,诗总能通过一些凝练的语言和精巧的表达方式让人思路通畅、豁然开朗,达到一种“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的境界。
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人类的艺术表达手段变得多样,随着工业革命以后的技术发展,声光影像等工具都在帮助人们将心中所想更加具象地表达出来,可是这同时也具有一种局限,那就是过于具象的表现让人们让渡了一部分的想象力,使得可延展的范围大大缩减。
电影就是如此。
随着电影工业的不断成熟,所谓的“商业片”就要最快地将人们的想象纳入到影片的逻辑当中,这期间其实是一种创作方与观众之间的角逐和博弈。
《山楂树之恋》

浅析《山楂树之恋》摘要:随着电影市场化的改革与受众审美需求的不断改变,《山楂树之恋》作为张艺谋导演的又一力作,在小说情节的基础上,导演通过镜头向观众讲述了一个纯美的爱情故事。
在这个纯美的爱情故事下,张艺谋以一种娓娓道来式的的风格向观众展示出文革期间纯朴年代中真挚的情感氛围与那个时代的文化现状。
关键词: 山楂树;色彩;音乐;画面;节奏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4-0122-02《山楂树之恋》作为张艺谋的一部新作,与以往影片的不同之处在于没有采取绚烂的镜头技巧来展示影片的风格与内涵,而是采用字幕切分段落式的叙事风格来展现镜头画面的内涵。
在这部片子中,导演以“时间”为线索,将不同时间段内画面中人物的故事背景、人物关系与情节结构自然有序的呈现出来,以诗化的意境方式将不同的叙事内容结合起来表现。
在这种方式的起承转合下,一个特殊年代下的爱情故事呈现在观众的眼前。
一、画面色彩风格的建构影片开始时,随着一辆黑白相间老式汽车的驶入,故事在时间化的氛围下开始了。
在汽车从郊外到进站这一过程中,只用了三个镜头来完成,在第一个镜头画面中,呈现出的是一片空旷的自然环境:绿色的山峦,郁郁葱葱的草地和一条平坦的水泥马路。
在自然环境的衬托下,整个画面所流露出一种清新淳朴的气息,在这种气息的映衬下,画面色彩的应用打破了以往浓墨重彩的风格,以清幽的绿色作为第一个画面内容呈现出来,带给观众的是一种自然贴切的内心感受。
同时在这一镜头语言中,隐约中伴随着儿童明朗的读书声,其中一句是:“军队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
”汽车的驶入与读书声的结合出现,一开始就将70年代特有的文化氛围渲染的十分浓烈,也为后面的叙事做下铺垫。
随着情节的发展,镜头推至当静秋和同来的老师、学生在张队长的带领下进入西坪村时,画面中,呈现出一片黄色遍野的油菜花地。
导演采用黄色在这一镜头内作为主色调,隐含着文化大革命初,老百姓在文化革命教育活动下积极踊跃的实践精神,以“黄色油菜花”来体现传统文化革命教育下人们的奋斗寻根精神。
两棵山楂树

两棵山楂树作者:张兴茂来源:《电影评介》2012年第23期[摘要]电影《山楂树》与《山楂树之恋》都反映了文革时期的爱情故事。
两部电影都以山楂树为名,都与山楂树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二者也有很大的不同,《山楂树之恋》主要在简单朴素的影像中表达爱的纯美,而《山楂树》则通过真实再现那个年代为知青们的逝去青春、沉重的爱情和凄苦的命运立下一块墓碑。
[关键词] 《山楂树》《山楂树之恋》爱情张艺谋胡雪杨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23.017《山楂树》由胡雪杨拍摄于2004年。
故事讲述文革期间雨心的爸爸被关进牛棚,男友卫国被关进监狱。
到东风大队下乡劳动后,海彬一直默默关心守护着她。
雨心家破人亡后,与海彬燃起了爱情火花,但在公社书记逼迫诱骗下,爱情无果而终。
影片真实再现了那个以阶级斗争为纲、思想僵化的疯狂年代,展露了爱情、理想、自由、乃至生命的脆弱和无奈。
观影就像品家酿米酒,五味杂陈,回味久远。
《山楂树之恋》由张艺谋拍摄于2010年。
故事讲述文革期间静秋跟随老师到西坪村体验生活编写教材,结识了来上山下乡在勘探队工作的老三。
两人相知相爱。
等到静秋心愿成了真,老三却得了白血病。
影片有意地弱化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社会矛盾,强调纯美爱情故事的本身。
观影就像品山泉,清凉甘冽,顿感舒爽。
两部电影都反映了文革时期的爱情故事,都以山楂树为名,都与山楂树有着密切的关系,也都拍摄于2000年以后,却表达了不同的主题思想,流露出不一样的情怀。
文章将从叙事、色彩、音乐、意象等几个方面进行比较,研究各自的特点。
一、叙事对比《山楂树之恋》主要按照时间顺序线性经典叙事方式,按照进村——初识——相爱——误会——承诺——怀疑——真相——死别——离村的次序,慢慢铺陈开来。
影片场景选取在江南风景如画的小村庄,葱葱郁郁的青山,蜂蝶翻飞的油菜花田,古老的小石桥,清澈悦耳的流水,质朴善良的村民,显示出与世无争的纯净与安详。
《山楂树之恋》分析

洗盡鉛華也從容──《山楂樹之戀》與《我的父親母親》的純愛主題比較目录引言 (2)一、「天不禍人人自禍」──上山下鄉運動的時代背景 (2)二、「當時只道是尋常」──兩部電影純愛主題的文本內容分析 (3)三、「清水芙蓉去雕飾」──電影人物形象塑造 (4)四、「丹青玄黄琦玮色」──《我的父親母親》和《山楂樹之戀》的視覺形式 (6)五、一代愛情觀的改變──《山楂樹之戀》「純愛」標籤的宣傳失敗與思考 (6)尾聲 (8)引言:1999年,張藝謀作品《我的父親母親》上映。
2010年,張藝謀作品《山楂樹之戀》上映。
時隔近十年,十年之間,憑藉著《英雄》《十面埋伏》《滿城盡帶黃金甲》,張藝謀大場面的華美鏡頭使得中國人一提到張藝謀就是那個「大製作、大規模、大氣度」的導演。
十年一輪迴,十年間他成了一個舉世矚目的導演,十年間他將人海戰術發揮到了極致。
十年後他返璞歸真,又回到了那個年代,又回到了兩個人乾淨的故事,不再是絢爛的顏色、複雜的人物關係,不再有倫理的千迴百轉,有的是一個導演心靈路程上的自我迴歸。
《山楂樹之戀》電影票房過億口碑卻兩極化明顯,部份明星影評人的肯定和原著小說作者及一部份影評人的大力批評,都說明《山楂樹之戀》自身有著其強烈的可探討空間。
本文試圖對比同為張藝謀導演的敘事內容接近的《我的父親母親》,來分析電影《山楂樹之戀》在處理純愛主題上的優點及不足。
一、「天不禍人人自禍」──上山下鄉運動的時代背景《我的父親母親》的敘事視角是九十年代的孫紅雷飾演的「我」,講述的「我」父親母親的故事發生在三十年前,推演時間可以計算出來那個時代正好跟《山楂樹之戀》發生的時代是重合的──中國大陸六七十年代的文革時代。
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報》文章引述了毛澤東指示:「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
」隨即在全國開展了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活動。
此後到1978年,有近2000萬知青上山下鄉,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
从《山楂树之恋》看电影音乐创作山楂树之恋电影

从《山楂树之恋》看电影音乐创作山楂树之恋电影[关键词]剧情;音乐;氛围;败笔;境界2022年,中国内地影坛的一件大事就是著名的张艺谋导演推出了他的一部新作品《山楂树之恋》。
这样一部震撼心灵催人泪下的小说经大导演张艺谋之手搬上银幕,原本可以成为爱情经典,但就是因为败笔的存在使它的艺术感染力大打折扣,究其原因,实在耐人寻味。
一、败笔之所在其实早在小说被张艺谋发现之前,已经在网络上风行一段时间了。
在当今时代物欲横流,甚至有人大言不惭地的说“宁在宝马车上哭,不在自行车上笑”,而《山楂树之恋》讲给人们的却是一个不带丝毫功利色彩,没有丁点杂念和低级下流质感的“史上最干净的爱情”,该书在2022年名列《亚洲周刊》华语小说第一名。
依照张导的水平和人生阅历以及高超的艺术理解力、感受力和表现力,完全可以将此改编推向经典的顶峰。
但是我们不由自主地失望了。
因为电影《山楂树之恋》几乎颠覆了小说原版。
究其原因,就是败笔的存在带来了严重的后果。
《山楂树之恋》的败笔大体有:(一)剧情的安排电影不同于小说,电影可以植根于小说基础上,但电影必须以剧本为根据。
小说《山楂树之恋》要走向银幕,必须首先转化为剧本,于是剧本的好坏、剧本的处理、情节的安排,除了在大的方面要尊重小说原著之外,当然可以有所创新,而且根据电影的特殊需要,有些东西必须进行技术处理。
比如小说最感人之处在于孙建新弥留之际,静秋一声声“我是静秋,我是静秋”的含泪呼唤和孙建新眼角滑下的红色的泪;还有孙建新留下的遗物中日记本扉页的话——“我不能等你一年零一个月了,我也不能等你到二十五岁了,但是我会等你一辈子。
”读者可以被小说打动,也可以被震撼,因为小说是通过文字来传递着情义。
而电影则需要通过场景色调、对白的强调、声音的强弱、剧情的解析、音乐的辅助等才能达到全面的表达,其中有任何一个细节的失误都会导致艺术的残缺甚至走向相反。
电影版《山楂树之恋》太过于尊重原著,没有充分调动合理的能动作用,不仅使情节变得突兀,也使得令人肝肠寸断的艺术效果没有达到最佳效果。
[山楂树之恋拍摄地]三楂树之恋的拍摄手法分析
![[山楂树之恋拍摄地]三楂树之恋的拍摄手法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62e05a9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70.png)
[山楂树之恋拍摄地]三楂树之恋的拍摄手法分析篇一: 三楂树之恋的拍摄手法分析三楂树之恋的拍摄手法分析《山楂树之恋》犹如那红红的山楂,火热、好看而又酸楚。
唤醒了我们那曾经散落在民间的,简单、真实,如诗一般的爱情故事。
该影片的主要拍摄手法有“蒙太奇”。
蒙太奇一般包括画面剪辑和画面合成两方面,画面剪辑:由许多画面或图样并列或叠化而成的一个统一图画作品,画面合成:制作这种组合方式的艺术或过程。
电影将一系列在不同地点,从不同距离和角度,以不同方法拍摄的镜头排列组合起来,叙述情节,刻画人物。
例如影片中老三在带领静秋过河时用树枝牵引她的镜头倒影的水中,就是这样的。
“但当不同的镜头组接在一起时,往往又会产生各个镜头单独存在时所不具有的含义。
凭借蒙太奇的作用,电影享有时空的极大自由,甚至可以构成与实际生活中的时间空间并不一致的电影时间和电影空间。
简要地说,蒙太奇就是根据影片所要表达的内容,和观众的心理顺序,将一部影片分别拍摄成许多镜头,然后再按照原定的构思组接起来。
一言以蔽之:蒙太奇就是把分切的镜头组接起来的手段。
由此可知,蒙太奇就是将摄影机拍摄下来的镜头,按照生活逻辑,推理顺序、作者的观点倾向及其美学原则联结起来的手段。
说到底,蒙太奇是导演用来讲故事的一种方法;听的人总希望故事讲得顺畅、生动,富有感染力又能调动起观众的联想,引起观众的兴趣,这些要求完全适用于蒙太奇。
观众不仅仅满足于弄清剧情梗概,或一般地领悟到影片的思想意念,而是要求清晰而流畅地感知影片叙述流程的每一个环节和细部,—部影片的蒙太奇首先应让观众看懂。
一、影片主题分析每个人心中多有自己的“山楂树之恋”,那就是我们记忆中的初恋之歌,虽然青涩,但是真实感人。
《山楂树之恋》的主题表现人的初恋情结,讲述的是那个年代人心的单纯,对待男女之事的保守但却也不失浪漫。
影片努力表现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的孩子老三和右派家庭出身的孩子静秋相恋的故事,他们的恋爱没有现代爱情故事中热烈的床上戏,甚至没有亲吻、拥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风格与特色OVIELITERATURE
电影文学2011年第12期《山楂树之恋》
———小说叙事与电影叙事之比较
■戴雁辉张建凯(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41)[摘要]电影与小说虽然处理的是同一个故事,同属艺术性叙事,但二者在讲故事方面鲜有区别。本文以《山
楂树之恋》为研究个体,从叙事视角、叙事语言和叙事风格、叙事的时空和节奏等方面作了对比,探讨了不同文本在不同媒介下所体现出来的叙事差异。[关键词]《山楂树之恋》;小说叙事;电影叙事
电影与文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长久以来,许多文学作品被改编为电影。文学作品为电影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而作为电影,是另一种讲故事的手段。电影与小说虽然处理的是同一个故事,同属艺术性叙事,但二者在讲故事方面鲜有区别。从故事的生成来说,小说的叙事材料是文字符号,小说中的故事是通过编码、解码等步骤逐步展现的。其中,叙述者的地位很重要,因为阅读中读者的视线跟随着叙述者,而叙述者视角的范围直接影响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而电影的基本单位是镜头、一段拍摄好的胶片,所以故事的生成依靠一幅幅展现在观众面前的画面。换而言之,由一个思想将一系列场景联系起来就形成了电影故事最基本的框架。同一素材作品的叙事各具特点。以下从叙事视角、叙事语言、叙事时空和节奏单本方面来对小说《山楂树之恋》和其同名电影进行叙事差异分析。一、叙事视角叙事视角的选择关系到叙事的需要。小说采用的是第三人称的全知叙述,文中同时渗透了第一人称视角的主体意识。《山楂树之恋》的小说叙事采用了全知与限知的双重视角。其中,作为主人公之一的静秋,她的内心独白属于限制视角。小说采用第三人称“静秋”为叙述者,有意拉开了叙述者与读者的距离,但这部小说又是一部自传气息浓厚的小说,二者相结合,便产生了朦胧和距离之美,加之作者的声音融入静秋的情感之中所产生的逼真而真实的主观内心情感之美。这样的视角选择,使得小说想要表达的情感得以充分的体现,同时也渗透了作者的感情,小说的语言和空间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第三人称叙事有广泛的叙述范围,可以呈现多样的故事层面、众多的人物形象与活动场景。小说中在描写静秋几日不见老三的不安心情时用内视角来描述老三在她心中的位置和给她带来的感受。静秋做了个各种猜测,带着欢欢到工棚去尝试找找老三,之后又试探着问大妈老三的消息。作者对静秋的心理细微变化的描写颇费了些笔墨。小说中除了长林等几人,其余都是随着静秋的生活经历的变化而出现和隐去的配角。作者运用不同的视点,使用了不同的描写方法,使得这些人物具有各自的突出特征。电影叙事则受电影特定的审美需求的限制,采用了纯全知视角,用镜头展示整个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由于电影依靠摄影机作为叙事载体,影片中的第三人称叙事多少失去了小说中那种自由出入多个人物内心的功效。因
此,小说中描写的情节和细节与电影的声、光、色组合之
后产生的效果是不可同日而语的。电影叙事的直观视听感受限制着影片叙述人的自由发言程度,这使得影片叙述人很难达到小说叙述人所拥有的那种灵活自如、合理有序的分析与一定的评论高度。这就是影片叙述与小说叙述在叙
述上各有千秋。出于艺术处理需要,电影的叙事视角主要采用的是全知镜头视角,电影中出现了字幕推进故事情节的进展。这种说明性的字幕起到了叙述的作用,在影像呈现的同时要
辅之以字幕完成叙事。这种叙述近似于第三人称的画外音解释,这是小说中没有的。电影中字幕的出现,提示了场
景和事件,使没有看过小说的观众也可以了解故事情节,不会有故事时间的断裂感。
二、叙事语言和叙事风格小说叙事,文学语言具有很大的伸缩性,使得小说可以传达丰富的含义和复杂的情感。文字是广义的,它可以
通过各种手段来完成故事的构成和情节的展开。比如像比喻、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段,使得文字发挥最大的潜在功
能,协同读者的想象,在合理的空间内形成完整的故事。这是小说的特点。小说的语言使用非常丰富,尤其在细节描写方面,表现得十分明显。如作者在处理静秋反复阅读老三留给她的
信这一段时,引用了周围人对静秋的评价,并且插叙了例
证说明静秋很强的文学功底,而她对老三这封信仍然不能
确定它的主题和中心,以此更加衬托出当时静秋的细腻而复杂的心情。小说中静秋的语言对于社会环境的描述也很有特点。故事发生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一个特殊的时代。作者并未对这一段时期进行主观的褒贬和直接描写,而是对主人公所处的生活环境、社会环境进行客观的叙述,来尽量还原“文革”时代的本来面目。相比之下,电影则不同。电影具有直观性,它运用镜头来展示人物、空间、环境等。尽管可以使用蒙太奇手法,来实现部分的隐喻,但相比小说而言,在一定程度上会缺乏小说文本在写作手法上显示出来的某些或是风趣,或是幽默,甚至是深刻等
特点。例如和小说一样,同是展现“文化大革命”的时代背景,电影通过画面展现了当时的大字报,等等。但和小
071M风格与特色OVIELITERATURE
电影文学2011年第12期说相比,显然没有小说能够让观众更深刻地体会和感受到当时压抑的气息和静秋的艰难处境。在叙事风格上,都表现出了质朴的一面。电影版本中,启用的都是新人,女主角静秋的扮演者是石家庄第十二中学高中女生周冬雨,主修舞蹈。清纯的笑容和腼腆的羞涩契合小说中对于静秋的描述;男主角窦骁是北京电影学院的大三学生,瘦长的脸型和洁白的牙齿,十分符合老三的角色要求。从演技的角度讲,他们更多是本色演出。拍摄手法摒弃了数字技术的运用,也没有十分突出地表现画面的唯美,努力用一种简单而素朴的基调去表现这个爱情故事的单纯和感人。以上这些,都符合年代以及爱情主题。三、叙事的时空和节奏时间在小说中的位置不亚于故事情节和人物。对时间的巧妙运用也是作家在构思小说时常常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叙事时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按照热奈特的叙事理论,时间的概念被分为原始的事件的时间和讲述故事所用的时间。两种时间最大的不同是原始故事的时间是单向的也是单一的,具有不可逆转性,一旦发生,不能够按照他人的意愿改变;而故事文本的时间具有相对的灵活性,它可以被叙述者按照一定的方式进行改变,或者缩短,或者延长,或者省略,甚至是逆转,等等,包含了很多的文学手段。这里涉及的两种时间包括故事时间和叙事时间。作者可以对原本的实际的故事时间进行改造,打破原有的程序,对一件或者是几件事件进行切割、重组等手段进行加工,来构成文本时间。小说文本的时间比较长,时间在小说的情节中尤其占据了重要位置。对于老三来说,时间就是生命。当作者讲述静秋同意老三陪着她去县城,待到事情办完后,一同找饭店吃饭,又一同回村,路过那株山楂树。故事情节本身并不复杂,作者用大段的对话和语言描写叙说了老三曾经的故事以及老三和静秋之间的点点滴滴。电影的叙事时间是一个综合概念,也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自由度。一部影片的放映时间是有尺度的,但其中的故事可以被放大或者缩小,或者强化,等等。因此,对于同一部小说,在故事情节的删减或者是增加方面,处理方式也是不一样的。电影叙事是开放灵活的,在处理某一个镜头时,所用时间可以比实际时间长许多,在观众的心理上是可以接受和理解的,对情绪的渲染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电影的时间和空间通常结合在一起,难以分离。电影叙事朴素而简洁。利用字幕的形式表现时空的转换。影片中的背景一部分是通过字幕显示的方式告知。如,电影开始即打出这样一段文字:这是一个发生在“文化大革命”中的真实故事。20世纪70年代初,为了响应在毛主席“开门办学”的号召,全国各个学校都派出师生到农村去学习。通过字幕的方式,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电影通过一些小小的细节片段描述静秋和老三的相遇、相约、相恋。影片只是选取其中的一些典型的场景和细节,并没有如小说中那样有详细的背景描述和事件叙述。在这部充满回忆色彩的小说中,静秋的生活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心理和感情的变化成为主线,也可以看出小说的节奏变化。叙事的频率形成了节奏,作者经常通过频率来调控叙事节奏,塑造人物性格。叙事频率在热奈特提出来的理论当中指的是一个事件在故事中出现的次数与该事件在文本中叙述的次数之间的关系。这段生离死别的爱情,被冠以“山楂树”的名字。和山楂树有关的描写段落多次出现在各个章节中,不论是苏联歌曲《山楂树》,西坪村的山楂树还是山楂花等,多次被作者提及。由张村长带领去村里的路上看到山楂树后,使得静秋回忆了很多;老三许诺“今年等那棵树开花的时候,我告诉你,你回来看”;老三为静秋买了红色的毛线,提到了山楂树花开就是这个颜色;静秋在看老三留给她的信时联想了很多,包括她希望到西坪村看山楂花的想法;五月底相约看山楂花的时候,老三送了山楂花;包括小说的结尾提到每年静秋都会到那棵山楂树下,跟老三一起看山楂花,等等。山楂树代表了他们相恋的西坪村,始终不见山楂树开花又象征了这段爱情终究无果。但是,在电影中,对于以上内容和细节的处理是不同的。山楂树也没有如小说中那样屡次地出现并在情节和人物情感的推进中显示它的作用。西坪村的内容也大大删减,只剩下一闪而过的初识、送钢笔,相约等静秋一起回西坪村以及过河牵手,等等。
四、结语小说和电影因为目的和媒介的不同,使得许多方面有差异。如,小说中穿插其间的大量配角,而电影中除了不可回避的西坪村张队长一家,其他角色如铜婆婆、万昌盛、张一、秦疯子、成医生等人物都没有出现。原著中静秋的哥哥,也被电影改成了弟弟。出现的这些人物与静秋的关系也被不同程度地进行了简化。长林在小说中是静秋的追求者,也是静秋潜在的选择之一,更是证明爱情可以超越当时阶级论调的一个反衬。但是在电影中,仅仅在静秋入住村长家后挑了一担水,进了一趟城,台词也只是几个字甚至没有台词。电影凸显了静秋和老三这两个主角和他们之间至诚至真的纯粹爱情。又如,小说对两个人在西坪村的时光表现得充实而细腻,作者给予了大段的细节和心理描写。这里也是他们相互之间的爱慕生成和初长的地方。而电影中只是挑选了其中的一些情节加以表现。小说可以让读者发挥最大限度的想象力,而电影又可以使之形象化。电影选取了优秀小说进行改编,更显示了小说叙事和电影叙事的相互影响。二者带来的影响是一致的,故事和情节给读者和观影者带来了冲击。
[参考文献][1]艾米.山楂树之恋[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2][法]特拉尔·热奈特.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M].王文融,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3]宋家玲.影视叙事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4]徐岱.小说叙事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5]余新明.小说叙事研究的新视野———空间叙事[J].沈阳大
学学报,2008(04).
[作者简介]戴雁辉(1976—),女,河北怀安人,硕士,石家庄铁
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张建凯(1978—),男,河北滦城人,对外经贸大学在职研究生,石家庄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