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楂树之恋》影评及人物分析
《山楂树之恋》作品分析

《山楂树之恋》作品分析有人说:“最伟大的作品往往出自于具有纯真灵魂,且思考并不断追寻着生命意义的作家。
”的确如此,只有心灵保持一份纯真,才能使他们能够准确而又不含杂质地洞察这个世界,洞察发生在周围的一切世事,从而书写出非功利性的纯文学色彩的经典著作。
比如,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沈从文的《边城》等等。
这样的作品可以说是我们的精神食粮,它潜移默化地滋养着我们的心灵,并对我们的人生,甚至是一代人的生活、价值观念等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山楂树之恋》也是如此。
一、史上最干净的爱情故事——《山楂树之恋》作品简介总体而言,《山楂树之恋》是一本纯粹的爱情小说,其故事情节和时下流行的爱情剧非常相似,总结起来无非是是灰姑娘遇见了痴情的白马王子,随后是王子苦苦的追求到刻骨铭心的爱情经历,最后王子由于种种原因(大多是身患绝症)离开人世,然后剩下的就是生离死别的伤感……只是,《山楂树之恋》与这些时下流行的爱情泡沫剧相比,它是发生在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即文化大革命接近尾声的时候,也正是其发生时代的历史特殊性也就造就了这部个性特异的《山楂树之恋》,它被誉为“史上最干净的爱情故事”。
故事发生在1975年那段艰苦而又饱含理想的岁月,小说女主人公静秋起初是一个漂亮的城里姑娘,但是由于父亲是地主阶级身份出生,因家庭带有剥削阶级成份而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深受打击,这在静秋的心理产生了阴影,她骨子里一直很自卑。
当时,静秋下乡之后和一群学生在西村坪体验生活,主要的工作是编写教材。
静秋住在西村坪村长家里,因此有机会认识了小说男主人公“老三”。
老三对静秋是一见钟情,他言谈举止无形中流露出对静秋的喜爱,但是静秋由于身份原因产生的自卑心理,再加上害怕男人的欺骗,起初对老三总是躲躲藏藏。
然而,英俊而又多才的老三虽是军区司令员的儿子,但是在他的身上找不到纨绔气,他极重情谊,甘愿为静秋做一切力所能及的事情,也因此逐渐感化了静秋冰冷的内心。
然而,就在老三痴心绝对地耐心等候着静秋的毕业,等候着静秋的工作,等候着静秋的转正,等候着静秋完成了她所有的心愿之后,老三却患上了白血病,并在病痛的折磨下失去了年轻的生命。
山楂树之恋影评

纯真的爱情---------《山楂树之恋》影评郝福云一棵开红花的山楂树下演绎着一段绝美的爱情故事,一根树滚引发的牵手触动了少女那青涩的心。
一句我不能等你到一年零一个月,也不能等你到二十五岁,但我会用一辈子等你刻画出男孩的痴情;一句句许诺的话语,展现出他们那纯真的爱情。
一、宁可死也不会出尔反尔的真正的爱是爱到地老天荒,爱到地老,永远不会出尔反尔。
一句简单的话,却许诺出老三对静秋的那分致死不渝的爱,由一块大白兔奶糖,一个更亮的灯泡,一支好用的钢笔,到一块肉,一句“那你就是勘探队的家属啊!”无一不展现出两人从相知到相爱的平平淡淡,唯唯美美。
可只有平平淡淡才是真,这种平平淡淡的爱情,却是最真挚,最绝美的爱情,这种爱不会轻易被改变,即便是死也不会出尔反尔。
二、不论我到什么地方,一听到你的名字我就回来。
又是一句许诺的话语,只是少了那份轻浮,多了份真情。
因为爱所以真,因为爱所以疼。
一句不论我到什么地方,一听到你的名字我就回来。
患重病的老三,在生命即将结束时,还是说出了这许诺般的话语。
即使是死也不会忘记静秋,也会在她的身边陪伴,不离不弃这是一种刺破心扉,深入骨髓的爱恋。
纯真且美好纯真的年代唯美的爱情故事。
三、你活着,我就活着,你死了我就真的死了。
一句话说出口便已将两人的爱情展现的淋漓尽致,两人融为一体,你活着我就活着,你死了,我就真的死了。
当爱到一定程度时,彼此融为一体,不论距离的远近,两人的心永远是相连的,你乐我亦乐,你哭我亦哭。
这种心连心的爱,这种心连心的情,可谓是海誓山盟这唯美的爱情,并不是轰轰烈烈的,却是用情巨深,用心之深。
用平淡演绎真情,用真心演绎爱情。
山楂树见证了两人从相识想知道相爱,见证了少女有青涩到成熟,也见证了男孩的痴情两人相爱的过程虽说是平平淡淡,但世事中只有平平淡淡才是真,这种真誓的故事,感人至深,法人肺腑。
感谢张导,为我们演绎了这唯美的爱情故事。
山楂树之恋影评

从正反两方面评论《山楂树之恋》传媒112 陈金鹏1109010201从正反两方面评论《山楂树之恋》传媒112 陈金鹏1109010201影片简述《山楂树之恋》这部张艺谋执导的影片讲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所发生的一段爱情故事。
影片主人公静秋(周冬雨饰)为编写革命教材,随同学一行来到西坪村采风。
其中令他们颇为感兴趣的就是一颗据说会长出红花的山楂树,无数的革命烈士牺牲在了这棵山楂树下。
静秋被安排在了村长的家中,恰巧遇到在地质勘探队的“老三”孙建新,二人一见钟情,老三对静秋无微不至,送钢笔、送山寨、送冰糖、送胶鞋,工作之余还陪伴静秋到河边玩耍。
而静秋的家境却不如老三,父亲是个右派,母亲是走资派,静秋必须要随时注意自己的操守,否则就会影响一家人的命运。
后来两人的恋爱被静秋的母亲看到,静秋的母亲要求他俩近期不要来往,以免耽误静秋的前途,老三答应了。
但是最后的结局十分悲凉,老三却因为身患白血病而不幸离世……虽然遇到了重重阻拦,比如静秋的家庭不允许她早恋,但她还执意的要和老三在一起;在医院里虽然护士不让家属陪同,但静秋依旧在医院外面守候着老三。
影片尽量展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男女的纯情爱恋。
不为房、不为车、不为金钱,两人不为丝毫的物质利益而走到了一起,也正显示出了文革时期人们的单纯质朴。
积极方面与影片亮点关于恋爱虽然当时的人们一味的崇拜共产党,歌颂毛主席,向往共产主义,但是这使当时的人们至少有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使自己的生活有航向,而当下社会的人们却只追求金钱、刺激和娱乐。
这不同的时代铸就了不同的恋爱方式。
文化大革命时期除了组织上分配以外,恋爱自由也是比较普遍的,这种恋爱十分真诚,基本上都是两人情投意合,很少带有物质利益的恋爱。
影片中男主人公不图任何回报的照顾静秋,即便在临死之际也恪守着自己的操行。
影片虽然没有太多的跌宕起伏,乃至于影片过半观众就些许能知道结局的情况下,还是愿意继续看下去,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老三和静秋那傻傻的纯爱。
《山楂树之恋》影评

《山楂树之恋》影评爱情应是一种信仰----评析电影《山楂树之恋》如果不是因为这部电影,我可能很难有机会去了解这样一则故事,因为这太怀旧了,太伤感了,太憋屈了,甚至也有些太陈旧了。
但历史上的确有过这样的年代,这个年代离我们并不遥远。
我们将时间倒回三十年,也就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一个已经改革开放的年代,自由恋爱还算是少之又少的事情。
本片的故事发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文革时期,大多数人都去感受或者去误解电影所表达的纯情,而无法去感受那个什么都没有,只有理想的年代。
爱情是影视作品永恒不变的主题之一,电影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展示爱情,这很自由,但必须符合年代的时代特征。
文革时期是一个混乱的年代,如今的年轻人对这一段历史顶多也就是有一个国家领导人政治思想错误的感性认知,我们学到的历史也仅仅是只言片语。
但是不要忘记,这个时期存在了十年,十年,足以改变一代人的命运。
在阶级斗争的历史洪流中,政治出身成为评判一个人是好是坏的首要标准,贫下中农、富农阶层、地主阶级、知识分子走资派、高干子弟……这些带有阶级特征的称呼直到很多年后还有余温。
《山楂树之恋》讲述了这样一个时代的爱情故事,这是勇敢的,要是三十年前,这种题材不见得能够立项。
我们无力批判曾经的岁月,我们也很难理解为什么会有那样的社会氛围,不管我们如何去讥笑片中时常出现的“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这样的台词,有一点必须明确,这样的时代的的确确存在过。
当时的人们信仰毛主席语录,但也一定并可以信仰爱情,任何时代都存在男欢女爱,只不过每个时代,人们信仰爱情的方式有所不同而已。
与其说我们愿意去相信片中的那份纯和真,倒不如说这本是事实,由不得你不相信。
张艺谋以一种平淡的心态选取了这样一个题材,可能一方面是为了向当年的知青青年们致敬,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给当下人们丰富的情感生活形成鲜明对比。
说来也是奇怪,《山楂树之恋》的纯情和平淡倒成了当下最最新奇的玩意儿,难道我们真的世风日下了?爱情从来就是两情相悦的事情,至于人家怎么相悦,人家是柏拉图式的,人家是纯爱主义的,人家是不搞婚前性行为的,人家是喜欢婚前试婚的,这全都是双方的自由,用不着外人给人家定个标准。
山楂树之恋影评

山楂树之恋影评山楂树之恋影评(一)《山楂树之恋》表达的情感是一定是很多人想有但不曾有的,我也承认片中所谓的纯情稍微有些矫枉过正,而且无论是放在现在这个色欲横行的世界,还是置于彼时那个思想相对单纯的年代,这样的纯情都显得有些过分不食人间烟火,但是它符合爱情最根本最原始的特质,而且张艺谋通过对这一爱情有意的纯洁化,达到了动情但不煽情的效果,因此我愿意相信那种纯美。
对于改编自知名原著的影视作品,人们总是不可避免的拿原著来比较,这种反应是本能的,但看法有时是偏颇的。
个人认为,应该把改编畅销通俗小说和改编经典文学名著区别开来,像《三国演义》、《红楼梦》等经过长期历史积淀,其艺术魅力和思想内涵已经被人们普遍认定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民族文化中不可分割部分的经典著作,在改编时一定要慎重,必须考虑其文化影响力。
无意于贬低艾米,但原著《山楂树之恋》只是一部畅销小说,还谈不上经典,其本身的艺术成就还没有经过长时间的检验,在影响力上也局限于少数知识群体之中,在信息爆炸的当今时代,这样一部小说又能算得上什么呢?很多人看电影《山楂树之恋》根本不知道原著,完全是冲着“张艺谋”这三个字去的,冲着那个特定时代去的,也是冲着被宣传出来的所谓“纯爱”去的,与原著并无什么瓜葛。
再跟原著比,不是吃饱了撑的没事干吗?因此,电影《山楂树之恋》本身就可以看作是对原著的小说的一种再加工,在艺术表现形式多样化和细分化的今天,这种改编再创造和当初《三国演义》等小说在总结民间故事和历史事实基础上成形的过程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到最后,小说版《山楂树之恋》和电影版的《山楂树之恋》,人们究竟更认可哪一种形式尚无定论,因此电影《山楂树之恋》就是张艺谋的《山楂树之恋》,与原著已经没多大关系了。
于是,放弃了色彩上的极鲜极艳,没有了风格上的极俗极土,张艺谋这次又把爱情推向了极纯极美,喜欢走极端的张艺谋没变,正如他自己所说“他喜欢强烈的东西”,变化的是某些人的心态。
山楂树之恋——爱的意境

《山楂树之恋》影评——爱的意境之前听过身边的很多朋友说过《山楂树之恋》很纯情,很唯美,看了的人都会被这段干净的恋情所感动。
在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之下,那天我看完了《山楂树之恋》后,不知道是我太无情还是我被污染。
一个平常心让我似乎对这段干净的爱情没留下任何痕迹,留下的只是那点依恋。
为了留下,今天我又再次回味这段令无数人潸然泪下的情感。
剧中时代让老三和秋静像世人一样,拥有着缘分而相识,以一颗基因变异的开着红花的山楂树为线索让剧情一步步的发展着下去。
老三对静秋的爱那么无私,那么纯真,毫无怨言地等待着静秋。
影中,在村子中老三送给静秋一支钢笔,静秋把那露墨水的旧钢笔给了老三,从这个定情之物的交换开始。
静秋回城后,老三去二队加班以换取轮休,跑去城里找她玩。
两个人还下河游泳,老三偷偷的看着静秋打球,在背后默默支持着静秋,看到静秋的脚被水泥烧伤,他心痛万分,他不惜划伤自己的手臂让静秋随他去医院检查她的脚,这足以证明虽然伤在静秋的脚下,痛却在老三的心里。
被静秋的母亲发现后,为了静秋的前程老三愿意等,只是时间不愿意等,临走之前老三为静秋包扎了脚伤,静秋的泪水落下,老三的爱却持续着,其实静秋又何尝不是老三眼中的一滴泪,只是他不敢低头,怕她落下,老三依旧为静秋包扎着伤口,将爱包扎在心里。
当静秋得知老三病了,千里迢迢的赶着去看望,在病房里,静秋质问老三普通体检为何要住院,老三支支吾吾遮掩过去,可能为了不让静秋但心,一个人其实怎么可能不知道的自己的身体呢?在静秋坚持要留下却只能被那扇铁门隔在窗外的时,相信大家从老三的眼神中能看出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我无法用言语来形容这种情感,我怕那是一种侮辱。
第二天他们在一起留下了唯一的合照。
当天晚上,两个人睡到了一张床上。
当静秋决定把自己身体交给老三时,但我们在遐想时,老三只是简单地抚摸了一下便放弃了。
可能很多人认为这是一种纯美的,干净的爱情,难道所谓的纯情就是不亲亲小嘴,拿那根沧桑的树枝牵着你心爱的人的手就是纯情吗?在《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中,里面的玛莲娜,在面对战争和小镇上人心猜忌的苦痛里坚守自己,乃至最后不得不屈服在男性的强权社会里,她受尽侮辱,但她值得尊敬,而且我觉得,她并不在“清纯”的对立面----“肮脏”。
山楂树之恋影评范文

山楂树之恋影评范文电影《山楂树之恋》是一部由张艺谋执导,刘震云原著小说改编的爱情片。
该片讲述了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一个平凡的女孩与一个有着不同遭遇的男孩之间的纯真爱情故事。
影片以其深刻的社会寓意和真挚的情感赢得了观众的喜爱,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影片的故事背景设定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国农村,那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人们的生活充满了艰辛和磨难。
在这样的环境下,女主角祥子(张艾嘉饰)和男主角山儿(陈道明饰)的爱情故事就显得更加珍贵和动人。
祥子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姑娘,她勤劳善良,对爱情充满憧憬。
而山儿则是一个经历了很多挫折和磨难的男人,他内心充满了对生活的无奈和对爱情的渴望。
两人在山楂树下相识相知,他们的爱情经历了许多风雨,却依然坚定不移。
影片的情节渲染了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描绘了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世界。
在那个物质匮乏、信息闭塞的年代,爱情显得尤为珍贵和纯真。
祥子和山儿的爱情故事就像是一缕清风,给人们带来了一丝温暖和希望。
他们在山楂树下相遇,共同经历了生活的酸甜苦辣,最终也在山楂树下守护着彼此的爱情。
影片的导演张艺谋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社会见解,将这个普通的爱情故事演绎得深情款款,让人感受到了爱情的伟大和纯洁。
他通过对细节的把握和对情感的表达,将祥子和山儿的爱情故事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为之动容。
同时,影片的摄影和音乐也为故事增添了许多情感色彩,让人在观影的过程中不禁沉浸其中。
在这个充满浮躁和功利的时代,影片《山楂树之恋》以其深刻的情感和真挚的情感感动了观众,成为了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它不仅让人们回味了过去的时光,也让人们思考了当下的生活。
爱情是永恒的主题,它不分贫富贵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永远都是人们心中最美好的向往。
希望每个人都能像祥子和山儿一样,找到属于自己的山楂树,守护着自己心中的爱情。
山楂树之恋影评

山楂树之恋影评《山楂树之恋》影评由于《山楂树之恋》是王牌中的王牌的大腕级导演张艺谋的又一新作,因此该片仅仅在拍摄期间,就成了各大传媒的一大热炒话题。
此片号称是史上最干净的纯爱情片,这恰恰与当下盛行的情节无厘头、商业性强、浮夸炒作等电影丑恶现象来了个极大的反差,所以大家都很期待影片的上映。
我本人是偏爱爱情片的,所以先前就对《山楂树之恋》进行了各种想象和猜测,不过我相信这次张导是认真的。
我想,拍电影这事,是谋生手段也罢,是爱好也吧,到了张导这个境界,总该为电影做点什么吧,总该为喜欢电影的这群人,留下点什么吧,结果是我没有猜错,一部优秀的影片,终于横空出世了~影片一开头,就全然不见张导风格的半点影子,那种大红加大黄的刺激性色彩,始终没有出现。
给人的映像,这完全是一部无名导演的小制作电影。
原本抄的挺火的片子,由淡色引入,青山,绿水,朴实的村落景象,给人带来的不光是清凉,更重要的是真实。
仿佛我们就站在村口,看着那清秀的女主角正从我们身旁飘然而过。
爱情,重要的是邂逅。
而恰恰邂逅的时刻,确又是那么的平淡和不经意。
当男女主人翁第一次相视而腼腆一笑时,我们知道,故事开始了。
两个人心里猛然蹦起的一下琴弦,都在对方的心里产生共振,形成了一汪涟漪……静秋是一个在校的高中生,因为要参加学校的教材编写而去农村体验生活,在进村的路上,她知道了山楂树的故事,知道了山楂树原本是开白花的,可是这棵山楂树,开的确是红花,人们传说,那是烈士们的鲜血染红了那本该是白色的花。
静秋与“三哥”孙建新的第一次见面,是在勘探队的帐篷外。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山楂树的传说还在静秋脑海里辗转徘徊的时候,她听到了三哥传来的那首关于山楂树的歌,熟练的手风琴,洪亮的歌声,已经悄然让这个情窦初开的少女深深着迷了。
跟大部分人的初恋一样,男主人翁表现出的是豁达开朗的性格和用不尽的热情;而女主人翁表现的是含蓄和娇娇欲滴的腼腆。
接下来静秋和孙建新交往的点点滴滴,是人生最最美好的一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艺谋不愧是中国当代导演中的领头人物和人物性格造型的特写高手,今年推出的所谓史上最纯洁的爱情故事片《山楂树之恋》不知赚取了多少人的眼泪,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人们对爱情已是比较模糊的概念,很多所谓的爱情都是附加在物质的外壳上,而没有那份纯真,无暇和至诚。
在人们在这个失去纯爱的世界上也许出于心灵上的孤独,也许出于对物质的更高追求和向往的同时也希冀着心灵的慰藉,在灯红酒绿的纷杂中,他们的眼睛里折射出现实世界里某些东西的缺失,他们在苦苦的挣扎,在这个世界里去寻找,但却不知所以。
影片采用冷色调处理,画面干净,将那个特定的年代,特定环境下的特定人物形象和心理世界刻画的十分纯真而没有一丝纤尘。
《山楂》是一部纪实故事片,原题材取自于艾米根据静秋的回忆录而写成的《山楂树之恋》,我认为电影剧本的改编是比较成功的,删去了原作中的些许繁琐,在人物性格上得到了艺术效果上的修复和浓缩,在此基础上尽量的尊重了原作中的原始人物造型,尽量尊重那个年代里的人物性格和特点。
该片虽然只有短短的两个小时,但却让我们看到了人的一生里什么是最重要的,使我们在对人生和爱情的理解和思考上升华到了哲学的广度和高度。
静秋是一个在那个年代由于成分不好而被称为“可以被教育好”的女孩子,纯真,无暇,腼腆,可爱。
那时她还是一个县八中的学生,为了响应学校的号召去描写一个关于革命先辈们愤血愈战,血洒山楂树,后来这棵山楂树由于鲜血的浇灌而开红花的文稿而来到了一个后来改变了她一生的小山村,在这里,她遇到了自己最爱和爱自己的人,她们可谓是一见钟情,虽然由于家庭和社会原因她们不能天天在一起,但在她的眼睛里洋溢出无比的满足和幸福。
在她的眼睛里流露出的是一种至真,至诚的爱。
在刚遇到自己心爱的人时显露出些许羞赧和矜持,让人顿生怜悯,在老三好几天没有回来的时候,她总是在窗口张望,后来老三回来说是去二队修柴油机去了,静秋道:“你也不告诉...大妈一声”,其时她是想说“你也不告诉我一声”,但是由于羞赧没有说出,这一句话道出了她发自内心对他的爱慕和关心,此时她的心里是多么的矛盾和幸福,在老三对她送那支钢笔时,也是很不好意思,虽然她是多么希望心爱的人儿送她那支钢笔,出于矜持,老三以“为了革命也要节约墨水”的名义送给了她。
后来听说老三在城里有对象,她心里不觉难受和失望,要还老三的笔和对她以前的帮助,这体现了静秋些许的失望,嫉妒和在原则上的立场。
在她们第一次牵手的时候,她是多么的渴望而心里却又是多么的矛盾,老三要牵她的手时,她特意的往后退了两步,而脸上流露出的那种表情略带几分羞涩,而心里却是多么的渴望,她幸福,她羞赧。
而后来老三怕过河弄湿了静秋的鞋子,不得已找了根树枝牵着她,再后来经过内心的渴望和矛盾的斗争,才有了手牵手的幸福,手牵手容易,但心与心的交汇是很难,静秋把对他纯真的爱通过牵手这一瞬就已经淋漓尽致的流露给了他。
在凉亭下坐着,也不知道说什么,老三问她冷吗,要不就往回走,她腼腆的一笑摇了摇头,她摇头这一个动作把她对老三的爱充分的展现了出来,她在自己心爱的人面前不知道说什么,但即使不说什么,就这样静静地坐着,这要能跟自己心爱的人在一起,对她就已经很满足很幸福。
还有就是拥抱这一个动作的描写,镜头没有直接捕捉她们拥抱的这一心理描写,而是通过冷不冷这一普通的细节加以表现,在老三大衣下她们幸福的拥抱着,就这样幸福的拥抱着,那晚她回去很晚。
在静秋回到县八中,在学校进行所谓的“好好表现”时,她吃力的拉着架子车,而老三看着自己心爱的人儿这么辛苦心里很是难受,老三就找个没人的地方帮他推着车,但静秋害怕人看见,而不让老三跟她离得太近,这一是因为那个特定年代的社会原因,二是因为她羞赧的性格怕人看见。
以上细节特写,都表现了静秋纯真,朴实和羞赧的人物性格。
随着两人心灵的交汇,静秋也逐渐“胆大”起来,为了自己心爱的人儿,她也慢慢开始主动。
先是在河里嬉戏,后来就是在大街上骑单车的“张扬”,在现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里,骑单车的幸福已经是遥不可及了。
此刻心爱的人儿带着她在大街上无忧无虑,她是多么的幸福,可是没有想到,这是她们最后的幸福了。
被她母亲发现后,她们从此不能在一起了,而
是要等她一年零一月,等她到25岁,也许等她一辈子......看着心爱的人儿为自己包扎被水泥烧坏的脚,看着心爱的人儿为自己留下的泪水,想到以后不能和心爱的人儿经常在一起的心酸……她心里悲喜交加,喜的是老三心疼她,悲的是以后不确定的未来。
后来听说老三病了住院,不顾母亲之前对他们的反对去看他,在医院里第一个晚上的不舍,尤其是当医院告知不许亲戚守夜,静秋为了能跟心爱的人儿在一起而钻进了厕所,后来被发现被赶出去而在门外苦苦的守望,不愿离去。
此刻她心里是多么的难受和幸福,也表现了她对老三那份至真至诚的爱,在医院的第二晚是整个片子的重头戏,老三怕静秋受苦找了个房子,晚上睡觉的时候,她心里比较复杂,但也很单一,她什么都不去想,也什么都准备好了;“这么大一张床两个人怎么睡啊”,“我坐凳子上你睡床上”,“你睡床上我坐凳子上”,“我就坐在凳子上看着你我就很幸福了”,“要不我们今晚都不坐凳子都睡床”,几句简短的对话,道出了她内心纯真的挚爱。
她此刻矛盾也很勇敢,熄了灯躺在床上是她心里最复杂也最什么都不想的时刻,当老三坐在凳子上看着她的时候,她说“不,我要你也睡床上”,“我来的时候我已经想好了,不管你做什么我都愿意”,她说出这两句时,她是做出了艰难的决定,但作出这一决定也是她最纯洁最幸福的决定。
“在书上看,男人和女人躺在一起就会怀孕,你是怕我怀孕吗”,“将来你会怀孕,你会有孩子,你会做妈妈,会做奶奶,会有子子孙孙的”,“那你呢?”,“你活着我就活着,要是你死了,我就真的死,听明白了吗?”,这几句对话充分的体现了静秋纯真,无暇的人物性格。
她没有明白,他没有伤害她,这一晚是她们最幸福的时刻,也是她们幸福的最后时刻,她们一直这样到天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