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电水利建设项目河道生态用水、低温水和过鱼设施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指南
水利工程建设中的生态工程技术

水利工程建设中的生态工程技术水利工程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水资源的合理调配、防洪减灾以及能源供应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传统的水利工程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如破坏河流生态系统、影响水生生物栖息地、导致水土流失等。
为了实现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生态工程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生态工程技术是一种将生态学原理与工程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旨在实现人类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共生。
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生态工程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生态河道整治技术传统的河道整治工程往往侧重于防洪和通航等功能,采用混凝土或砌石等硬质材料对河道进行衬砌,这种做法虽然提高了河道的稳定性和行洪能力,但却破坏了河道的自然形态和生态功能。
生态河道整治技术则强调恢复河道的自然形态和生态特性,通过河道形态的优化设计、河岸植被的恢复以及河底生态系统的构建等措施,提高河道的生态自净能力和生物多样性。
例如,在河道形态设计方面,可以采用蜿蜒曲折的河道形态代替直线型河道,增加河道的长度和水面面积,为水生生物提供更多的栖息空间。
在河岸植被恢复方面,可以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植物品种,如柳树、芦苇、菖蒲等,形成河岸植被缓冲带,不仅能够固土护坡,还能够过滤污染物、净化水质。
在河底生态系统构建方面,可以投放适量的水生生物,如鱼类、贝类、虾类等,促进河底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提高河底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二、生态护坡技术护坡工程是水利工程建设中的常见措施,用于防止河岸坍塌和水土流失。
传统的护坡技术主要采用混凝土、砌石等硬质材料,缺乏生态功能。
生态护坡技术则注重将护坡工程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采用植物护坡、土工材料复合种植基护坡、生态混凝土护坡等多种形式,实现护坡的稳定性和生态功能的统一。
植物护坡是利用植物根系的固土作用和茎叶的截留作用来达到护坡的目的。
常见的植物护坡方式有草皮护坡、灌木护坡和乔灌草结合护坡等。
关于印发水电水利建设项目水环境与水生生态保护技术政策研讨会会议纪要的函及附件

关于印发水电水利建设项目水环境与水生生态保护技术政策研讨会会议纪要的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办公厅环办函〔2006〕1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局(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局:为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落实中央提出的“在保护生态基础上有序开发水电”的要求,交流水电水利建设项目水环境与水生生态保护工作经验,我局于2005年12月13日至14日在北京召开了水电水利建设项目水环境与水生生态保护技术政策研讨会。
本次研讨会分析了当前水电水利建设与生态保护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研究了水电水利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突出的水环境与水生生态保护问题,提出了相关技术措施和建议。
现将会议纪要印发给你们,请根据会议精神开展工作。
附件:水电水利建设项目水环境与水生生态保护技术政策研讨会会议纪要二○○六年一月九日主题词:环保水电水利技术政策纪要函抄送: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办公厅,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综合业务部,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各有关单位。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办公厅2006年1月10日印发附件:水电水利建设项目水环境与水生生态保护技术政策研讨会会议纪要2005年12月13日~14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在北京组织召开了水电水利建设项目水环境与水生生态保护技术政策研讨会。
参加会议的有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工程评估中心等单位的代表共计69人。
国家环保总局环评司祝兴祥司长、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史立山处长、农经司冯云飞副处长、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农林水业务部何平主任和能源业务部周家骢处长出席会议并讲话,国家环保总局评估中心副主任吴波作了会议总结。
会议紧密围绕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落实中央提出的“在保护生态基础上有序开发水电”的要求,从水电水利建设项目河道生态用水量的及保障措施、水库下泄低温水影响及其工程措施、鱼类保护方法等三个方面进行专题发言和交流讨论,充分肯定了国家环保总局与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水电建设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环发〔2005〕13号)的指导和推动作用,对进一步作好水电水利项目水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技术措施和政策建议。
四川林河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四川林河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四川省峨边彝族自治县官家岩水电站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报告目录1前言 (1)2 综述 (4)2.1编制依据 (4)2.2调查目的与原则 (10)2.3调查方法 (11)2.4验收对象与验收调查范围 (11)2.5环境敏感目标和调查重点 (12)3工程调查 (14)3.1 工程建设过程 (14)3.2工程概况 (16)3.3 布局情况 (27)3.4 施工概况 (38)3.5变更情况 (39)4环境影响报告书回顾 (40)4.1四川省峨边彝族自治县官家岩水电站环境影响报告书主要结论 (40)4.2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审批意见(乐市环建管[2008]40号) (45)5 环境保护措施落实情况 (46)5.1生态环境影响缓解措施落实情况 (46)5.2社会环境影响减缓措施落实情况 (51)5.3水环境影响减缓措施落实情况 (51)5.4声环境影响减缓措施落实情况 (52)5.5环境空气影响减缓措施落实情况 (52)5.6固体废弃物影响减缓措施落实情况 (52)5.7环保投资 (53)6 环境影响调查结果 (55)6.1施工期环境影响回顾调查结果 (55)6.2减水河段水文情势影响调查结果 (56)6.3生态影响调查结果 (57)6.4社会环境影响调查 (59)6.5水环境影响调查结果 (59)6.6声环境影响调查 (59)6.7大气环境影响调查 (59)6.8固体废弃物处置情况检查 (60)7风险事故防范及应急措施调查结果 (61)8环境管理状况检查结果 (62)8.1环境保护管理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 (62)8.2环境保护档案管理情况 (62)8.3环保审批手续及“三同时”执行情况 (62)8.4环评批复落实情况 (62)9公众意见调查结果 (64)9.1 调查目的 (64)9.2 调查范围和方式 (64)9.3 调查内容 (64)9.4 调查结果 (64)10调查结论 (66)10.1生态环境影响 (66)10.2社会环境影响 (67)10.3水环境影响 (67)10.4声环境影响 (67)10.5环境空气影响 (68)10.6固体废弃物处置情况 (68)10.7环保投资 (68)10.8风险事故防范及应急措施结果 (68)10.9环境管理状况调查结果 (69)10.10公众意见调查结果 (69)11建议 (70)附图附图一项目地理位置图附图二杨河水功能区划图附图三项目一级电站取水枢纽平面布置图附图四项目二级电站取水枢纽平面布置图附图五项目水系图附图六项目所在地水土流失现状图附图七项目所在地水土保持分区图附图八项目竣工验收现场调查图附件附件1 项目委托书附件2 《关于<四川省峨边彝族自治县官家岩水电站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批复意见》(乐山市环境保护局,乐市环建管[2008]40号);附件3 《关于官家岩水电站水资源论证报告书的批复》(峨边彝族自治县水利局,峨水函[2007]67号);附件4 《四川省峨边彝族自治县官家岩水电站初步设计报告审查意见>的通知》(乐发改能交[2007]719号);附件5 《关于四川省峨边彝族自治县官家岩水电站工程水土保持方案的批复》(乐山市水利局,乐水水保[2007]22号);附件6 《关于峨边彝族自治县官家岩水电站水土保持设施竣工验收的批复》(乐山市水务局,乐水审批[2013]79号);附件7 《中华人民共和国取水许可证》【峨边彝族自治县水务局,取水(峨边)字[2010]第02号,2010.4.9】;附件8 峨边官家岩水力开发有限公司营业执照及组织机构代码;附件9 项目竣工验收公众调查1 前言官家岩水电站位于四川省峨边彝族自治县杨河乡境内,距峨边县城40km。
已建水利工程生态流量下泄措施的探讨王明霞1吴琦2

已建水利工程生态流量下泄措施的探讨王明霞1 吴琦2发布时间:2021-08-17T06:40:53.092Z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16期作者:王明霞1 吴琦2[导读] 为实现水利工程的综合效益,河流水库大坝工程发展迅速,中国现已成为全球水库大坝工程数量最多的国家1.云南秀川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昆明 650000;2.云南秀川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昆明 650000摘要:为实现水利工程的综合效益,河流水库大坝工程发展迅速,中国现已成为全球水库大坝工程数量最多的国家。
云南省虽河流水系众多,但存在山高水低等取水困难情况,因此水库的数量和规模就成为影响云南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水库大坝工程的建设运行对云南经济发展及社会稳定发挥着巨大作用,不过同时也影响到了河流的生态环境。
故本文基于对现有水利工程提出切实可行的生态流量下泄措施,以保障人类社会与河流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已建水利工程;生态流量;措施;河流生态1概述为了更好的控制、利用和保护地表以及地下的水资源与环境而修建的各项工程建筑被称为水利工程。
水利工程的兴建主要是为了消除水害和更好的开发利用水资源,满足人类生产生活的用水需求,以推动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但近年来,因水利工程大量兴建带来的生态问题日益凸显,部分河流因过度开发,出现断流、水生态环境衰退及湖泊萎缩等问题。
为降低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的负面影响,2006年,环保部评估中心以“环评函[2006]4号”发布了《水电水利建设项目河道生态用水、低温水和过鱼设施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指南(试行)》(简称《技术指南》),《技术指南》中规定了水利工程需进行生态流量下泄措施的布设,并推荐了河道有关生态环境流量的计算方法,此后的水利工程大都按要求进行生态流量措施布设,有效减少了水利工程建设对河流生态环境的影响。
不过,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和对河湖生态环境保护认识的不足,我国2003年以前建设的水利水电工程在审批时大多未考虑生态流量[1],未设置生态流量下泄设施,导致河湖生态环境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2]。
环境保护部、国家能源局关于深化落实水电开发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通知

环境保护部、国家能源局关于深化落实水电开发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环境保护部(已撤销),国家能源局•【公布日期】2014.05.10•【文号】环发[2014]65号•【施行日期】2014.05.10•【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保护综合规定正文环境保护部、国家能源局关于深化落实水电开发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通知(环发[2014]65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厅(局)、发展改革委、能源局(办),辽河保护区管理局,解放军环境保护局: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建立河流水电开发与环境保护统筹协调机制,深化落实水电开发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切实做好水电开发环境保护工作,现就有关要求通知如下:一、河流水电规划应统筹水电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河流水电规划及环境影响评价应按照“全面规划、综合利用、保护环境、讲求效益、统筹兼顾”的规划原则,以及“生态优先、统筹考虑、适度开发、确保底线”的环境保护要求,协调水电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关系,统筹流域环境保护工作。
(一)科学分析确定流域生态环境敏感保护对象。
应对流域有关区域生态环境进行全面调查、科学评价,充分研究相关生态环境敏感问题,科学分析保护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合理性,确定生态环境敏感保护对象。
(二)合理确定重要敏感生态环境保护范围。
应高度重视流域重要生态环境敏感保护对象的保护,避让自然保护区、珍稀物种集中分布地等生态敏感区域,减小流域生物多样性和重要生态功能的损失。
优化水电开发和生态保护空间格局,在做好生态保护和移民安置的前提下积极发展水电,水电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应设立物种栖息地保护专章,统筹干支流、上下游水电开发与重要物种栖息地保护,合理拟定栖息地保护范围。
(三)统筹规划主要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应结合流域生态保护要求、河流开发规划、梯级开发时序、开发主体以及生态环境敏感保护对象情况,统筹梯级电站生态调度、过鱼设施、鱼类增殖放流和栖息地保护等工程补偿措施的布局和功能定位。
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保护措施

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保护措施摘要:本文探讨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相应的保护措施。
首先,简要介绍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与影响。
然后,分析水利工程对水资源、土壤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影响,并提出相关的监测与管理方法。
接下来,讨论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应采取的生态修复与保护措施,包括湿地保护、河道生态修复、水系连通以及植被恢复。
最后,强调了政府、企业和公众共同参与的重要性,以保护生态环境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水利工程;自然资源;保护引言:水利工程作为一种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水利工程的建设往往会给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冲击与破坏。
因此,我们需要深入研究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以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局面。
1.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与影响1.1.水利工程的定义与分类水利工程是人类通过调节水资源的运移与分配,以及对水域和水土资源进行综合利用的一种工程体系。
根据其功能和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灌溉工程、排水工程、防洪工程、供水工程等。
这些工程的实施,旨在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
1.2.水利工程对水资源的影响水利工程在调控水资源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们可以对水量进行调节,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
同时,通过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水利工程还可以确保农业灌溉、城市供水等领域的正常运行。
然而,不恰当的水利工程规划和管理可能导致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浪费,进而对水资源的供应和生物多样性产生不可逆转的负面影响。
1.3.水利工程对土壤的影响水利工程对土壤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灌溉工程的实施可以提供充足的水源,促进作物生长,并增加农田的产量。
其次,水利工程还可以通过排水系统来解决地下水位过高或积水过多的问题,保证土地的良好排水状况。
但是,如果灌溉不当或排水系统缺失,可能会导致土壤退化、盐碱化、水土流失等问题,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损害。
鱼道类型及发展状况研究

鱼道类型及发展状况研究摘要:越来越多的水利工程的修建,阻碍了鱼类上游迁移,严重地破坏了鱼类栖息地,阻断了河流与鱼类栖息地之间的连通,造成了一系列河流生态问题。
过鱼设施可以恢复河流连通性和生物多样性能够有效地改善河流的生态环境,论文分析了过鱼设施的类型以及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并提出了展望。
关键词:过鱼设施;类型;研究现状1鱼道的研究背景为了达到灌溉、市政用水、防洪、娱乐以及航运等目的,世界上大多数河流已经或正在修筑水坝,过多地修筑挡水建筑物势必会对河流连续性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这其中就包括鱼类。
鱼类栖息地是河流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修建水工建筑物阻碍了鱼类上游迁移,严重地破坏了鱼类栖息地,阻断了河流与鱼类栖息地之间的连通,造成了一系列河流生态问题[1]。
此外,水工结构改变了物理河流环境,例如,水位、流速和水温等,这些性质已被证明会显著影响鱼类的行为。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与栖息地的环境好坏有着直接的关系,栖息地环境遭到破坏会对生物多样性产生重大的负面影响[2]。
因此,为了保护河流生物多样性及河流生态环境,恢复鱼类洄游通道就显得至关重要。
为了实现天然渔业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过鱼设施建设一直是恢复鱼类洄游通道和沟通破碎化栖息地的有效工具,尤其重要的是,过鱼设施可以恢复河流连通性和生物多样性能够有效地改善河流的生态环境[3-4]。
2 鱼道的研究类型鱼道的类型大致可以分为工程技术型鱼道、仿自然型鱼道和专用鱼道。
2.1 工程常用鱼道特点大量地统计表明,目前工程上通常主要使用的三种鱼道类型是丹尼尔式、池堰式和竖缝式,几种典型的鱼道结构。
三种普遍应用的鱼道类型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池堰式鱼道中,池室中的水流横截面积较小,容易出现沉积物淤积和碎屑杂物的累积,使得池室的底部孔口极易被堵塞,严重的可能影响水位变化,这种类型的鱼道不适用较大的水位波动,而且不能允许鱼类通过整个水流横截面。
(2)丹尼尔式鱼道占用空间较小,不受空间限制;但是容易受到水位波动的影响,通道容易被沉积物和碎屑杂物堵塞,与其他类型鱼道设计相比,这种鱼道设计需要更高的水位。
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水利施工1 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初步形成了防洪、排涝、灌溉、供水、发电等水利工程体系,在抗御水旱灾害、保障社会经济安全、促进工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保护水土资源和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水利工程在为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福祉的同时, 也往往对生态系统产生各种影响, 有的甚至是持续而深远的影响。
分析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目的是正确认识和处理水利工程的各种生态影响,以实现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1 对局部气候和大气的影响水利枢纽工程建设会使库区微气候环境条件有所改变,包括气温、风速、湿度、降水等。
有关研究表明,水面上空比成片的房屋群上空空气的透明度高8 %~10 %;水面上空与陆地上空相比较, 紫外线辐射高出30 %, 气温降低 4 ~ 5 ℃, 相对湿度提高10 % ~15 %。
一般情况下, 地区性气候状况受大气环流控制,但大中型水库和灌溉工程的修建,使原先的陆地变成了水体或湿地, 对局部小气候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降雨、气温、风和雾等气象因子的影响。
1.1 对降雨量的影响a .降雨量有所增加。
这是由于修建水库形成了大面积蓄水,在阳光辐射下,蒸发量增加,引起降雨。
b .降雨地区分布发生改变。
水库低温效应的影响可使降雨地区分布发生改变:库区和邻近地区的降雨量有所减少, 而一定距离的外围区降雨则有所增加;地势高的迎风面降雨增加,而背风面降雨则减少。
c .降雨时间分布发生改变。
夏季水面温度低于气温,气层稳定,大气对流减弱,降雨量减少;但冬季水面较暖,大气对流作用增强,因而降雨量增加。
1.2 对气温的影响水库建成后,库区与空间的接触由陆面变为水面,与空气间的能量交换方式和强度均发生变化,从而导致气温发生变化, 库区年平均气温略有升高。
1.3 对大气的影响在谈到大坝与生态问题时, 首先谈到的最重要问题就是大坝建设对大气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评函〔2006〕4号关于印发《水电水利建设项目河道生态用水、低温水和过鱼设施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指南(试行)》的函各有关单位:为贯彻落实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在保护生态基础上有序开发水电”的要求,进一步规范水电水利建设项目水生生态与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现将《水电水利建设项目河道生态用水、低温水和过鱼设施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指南(试行)》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
附件:水电水利建设项目河道生态用水、低温水和过鱼设施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指南(试行)二○○六年一月十三日主题词:环保水电水利环评技术指南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办公厅2006年1月16日印发附件:水电水利建设项目河道生态用水、低温水和过鱼设施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指南(试行)一、河道生态用水量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指南(一)河道外植被生态需水量计算1、直接计算法根据某一区域某一类型植被单位面积的需水定额乘以其种植面积计算。
关键是确定不同类型植被在非充分供水条件下的需水定额。
2、间接计算法在非充分灌溉条件下或水分不足时,采用改进的彭曼公式。
ET=ET0×Kc×f(s)式中:ET为作物实际需水量,mm;ET0为植物潜在腾发量,mm;Kc为植物蒸散系数,随植物种类、生长发育阶段而异,生育初期和末期较小,中期较大,接近或大于,通过试验取得;f(s)为土壤影响因素。
θ为实际平均土壤含水率,旱地为占田间持水率百分数,%;θc1为土壤水分适宜含水率,旱地为田间持水率的90%;θc2为土壤水分胁迫临界含水率,为与作物永久凋萎系数相对应的土壤含水率;α为经验系数,一般为~。
3、河道外植被生态需水量计算适用范围直接计算法适用于基础工作较好的地区与植被类型,如绿洲、城市园林绿地等生态用水。
间接计算法适用于我国对植物生态需水量计算方法研究比较薄弱的地区及对植被的耗水定额难测定情况。
(二)维持水生生态系统稳定所需水量维持水生生态系统稳定所需水量的计算方法主要有水文学法、水力学法、组合法、生境模拟法、综合法及生态水力学法。
1、水文学法水文学法是以历史流量为基础,根据简单的水文指标确定河道生态环境需水。
国内最常用的代表方法有Tennant法及河流最小月平均径流法。
(1)Tennant法①计算方法根据水文资料以年平均径流量百分数来描述河道内流量状态。
②保护目标鱼、水鸟、长毛皮的动物、爬虫动物、两栖动物、软体动物、水生无脊椎动物和相关的所有与人类争水的生命形式。
③计算标准表1 保护鱼类、野生动物、娱乐和有关环境资源的河流流量状况流量状况描述推荐的基流(10月~3月)(%平均流量) 推荐的基流(4月~9月)(%平均流量)泛滥或最大 200(48—72/小时)最佳范围 60~100 60~100很好 40 60好 30 50良好 20 40一般或较差 10 30差或最小 10 10极差 0~10 0~10④基本要求a.根据不同区域、不同需水类型、不同保护对象,认真分析系列水文资料,进行相关河段数据分析,调整流量标准,使调整后的流量符合当地河流情况。
b.水生生物对流量的要求在不同季节有所不同,需要根据生态系统不同月份、不同季节对流量的要求,给出年内下泄流量过程线,与水生生物生境要求相符合。
⑤适用条件作为河流进行最初目标管理、战略性管理方法使用。
(2)最小月平均径流法①计算方法以最小月平均实测径流量的多年平均值作为河流基本生态环境需水量,即:式中:Wb为河流基本生态需水量,108m3;Qij为第i年j月的月平均流量,m3/s;n为统计年数,T为换算系数,值为×106s。
②假设条件在该水量下,可满足下游需水要求,保证河道不断流。
③适用范围适合于干旱、半干旱区域,生态环境目标复杂河流。
对生态环境目标相对单一地区,计算结果偏大。
2、水力学法水力学法是以栖息地保护类型的标准设定的模型,主要有基于水力学参数提出的湿周法及R2-CROSS法。
(1)湿周法①计算方法湿周法采用湿周(见图1)作为栖息地的质量指标,绘制临界栖息地区域(通常大部分是浅滩)湿周与流量的关系曲线,根据湿周流量关系图中的转折点(如图2)确定河道推荐流量值。
图1 湿周的定义图2 湿周流量关系②制约条件湿周法受河道形状影响较大,三角形河道湿周流量关系曲线的增长变化点表现不明显;河床形状不稳定且随时间变化的河道,没有稳定的湿周流量关系曲线,也没有固定的增长变化点。
③适用范围适用于河床形状稳定的宽浅矩形和抛物线型河道。
(2)R2-CROSS法①计算方法采用河流宽度、平均水深、平均流速及湿周率指标来评估河流栖息地的保护水平,从而确定河流目标流量。
其中:湿周率指某一过水断面在某一流量时的湿周占多年平均流量满湿周的百分比。
②计算标准表2 R2-Cross法确定最小流量的标准河宽(m) 平均水深(m) 湿周率(%) 平均流速(m/s)~ 50~~ 50~~ 50~60~~≥70③限制条件a. 不能确定季节性河流的流量。
b. 精度不高:根据一个河流断面的实测资料,确定相关参数,将其代表整条河流,容易产生误差,同时,计算结果受所选断面影响较大。
c. 标准单一:三角形河道与宽浅型河道水力参数采用同一个标准。
d. 标准设定范围较小:标准设定范围在河宽为18m~30m。
④适用范围非季节性小型河流。
同时,为其它方法提供水力学依据。
3、组合法(水文—生物分析法)(1)计算方法采用多变量回归统计方法,建立初始生物数据 (物种生物量或多样性 )与环境条件(流量、流速、水深、化学、温度 )的关系,来判断生物对河流流量的需求及流量变化对生物种群的影响。
(2)研究对象鱼,无脊椎动物 (昆虫、甲壳纲动物、软体动物等 )和大型植物(高等植物 )。
(3)适用条件适用于受人类影响较小的河流。
4、生境模拟法(1)计算方法根据指示物种所需的水力条件的模拟,确定河流流量。
假设水深、流速、基质和覆盖物是流量变化对物种数量和分布造成影响的主要因素。
调查分析指示物种对水深、流速等的适宜要求,绘制水深、流速等环境参数与喜好度(被表示为0~1之间的值)之间的适宜性曲线。
将河道横断面分隔成间隔为w的n个部分单元(见图3),根据适宜性曲线确定每个分隔部分的环境喜好度,即水位喜好度(Sh)、流速喜好度 (Sv)、基质喜好度 (Ss)、河面覆盖喜好度 (Sc)。
根据下列公式计算每个断面、每个指示物种的权重可利用面积(WUA),其中Ai为宽度为w,长度为两个相邻断面距离的阴影部分的水平面积。
WUA =计算不同流量下的WUA,绘制流量与WUA曲线,WUA越大,表明生物在该流量下对生境越适宜。
(2)适用条件河流主要生态功能为某些生物物种的保护。
5、综合法(1)计算方法以BBM法为代表,从河流生态系统整体出发,根据专家意见综合研究流量、泥沙运输、河床形状与河岸带群落之间的关系。
(2)限制条件资源消耗大,时间长,一般至少需要 2年时间。
(3)适用范围综合性、大流域生态需水研究。
6、生态水力学法(1)计算方法通过水生生物适应的水力生境确定合适的流量,属于生境模拟法。
假设水深、流速、湿周、水面宽、过水断面的面积、水面面积、水温是流量变化对物种数量和分布造成影响的主要水力生境参数;急流、缓流、浅滩及深潭是流量变化对物种变化造成影响的主要水力形态。
模型分三大块(见图4),一是河道水生生境描述,该模块调查分析水生生物对水深、流速等水力生境参数的最基本生存要求;分析水温变化对水生生物的影响;分析水生生物对急流等水力形态的基本生存要求。
二是河道水力模拟,利用水力学模型对研究河段进行一维~三维水力模拟,计算不同流量时研究河段内各水力生境参数值的变化情况。
分析一、二两个模块,制定水力生境指标体系。
三是河道水生生态基流量的决策,由水文水资源、水力、环评、水生生态工作者依据水力生境指标体系,结合河道的来水过程、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及政策综合确定河道生态基流量。
(2)指标体系枯水期指标体系:①沿程水力生境参数:统计水力参数在不同区间段的河段长度,及每个区间河段长度占整个河段长度的百分比,避免因计算出的某一河段参数偏低,而该段在整个河段中所占比重非常小,单凭最低值进行判断所造成的失误。
②水面面积:统计不同流量情况下水面面积大小及占枯水期多年平均流量情况下水面面积的百分比。
③水力形态:统计不同流量时缓流、急流、较急流、较缓流的段数、累计河段长度及每种形态河段长度占总河段长度百分比。
统计不同流量时浅滩及深潭的个数。
年内变化指标体系:④水温:各月水温沿程变化图,在出现极端水温断面处,列出不同流量情况下各月水温值。
⑤典型断面水深等水力生境参数年内变化:在有较大支沟汇入断面,比较水力生境参数的年内变化。
(3)指标标准表3 生态水力学法确定大型河流最小流量的水力生境参数标准生境参数指标最低标准累计河段长度的百分比最大水深鱼类体长的2~3倍 95%平均水深≥ 95%平均速度≥s 95%水面宽度≥30m 95%湿周率≥50% 95%过水断面面积≥30m2 95%水面面积≥70%水温适宜鱼类生存、繁殖生境形态指标概念界定急流平均流速≥1m/s 段数无较大变化,急流、较急流段累计河段长度减少<20%。
较急流平均流速s~1m/s较缓流平均流速在s~s缓流平均流速≤s深潭最大水深≥10m 个数无较大变化浅滩河岸边坡≤10°,5m范围内水深≤(4)适用条件适用于大中型河流内的水生生物生态流量的计算。
对中型河流,上述标准适当降低。
(三)维持河流水环境质量的最小稀释净化水量1、7Q10法采用90%保证率最枯连续7天的平均水量作为河流最小流量设计值。
2、稳态水质模型以河流的每一个排污口为河段分界线,将河流概化为多个河段,对一般内陆河段,污染物允许排放量的公式为:对潮汐河段和河网化河段,污染物允许排放量的公式为:对整个河段,总允许纳污量W等于各河段允许纳污量Wi之和。
式中:Wi为河段i污染物允许排放量,g/s;CS为从某断面流出的污染物浓度必须满足的水环境质量标准,mg/L;Q0为上游来水流量,m3/s;qi为河段i污水流量,m3/s;C0为上游来水中的污染物浓度,mg/L;K 为污染物衰减系数,d-1;xi为河段i混合过程段长度,m;u为水体平均流速,m/s;Ex为纵向分散系数,cm2/s。
3、环境功能设定法根据河流水质保护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浓度,推算满足河流稀释、自净等环境功能所需水量的方法。
将河流 (河段 )划分为i个小段,将每一小段看作一个闭合汇水区,根据水量平衡法及水质模型,计算每一段的河道需水量Qvi(i=1,2,…,n, ),然后对其求和,即得整个河流 (河段 )的环境需水量。
其中 , Qvi 必须同时满足下列方程:式中:λ为河流稀释系数;Qwi为i小段合理的污水排放总量,指达标排放的废污水量;Qni(p)为不同水文年 (如多年平均、枯水年、平水年 )设定保证率 (指月保证率,如p0=90 %、p0=80 %等 )下,i小段的河道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