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中问题解决策略研究的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中问题解决策略研究的结题报告

金华市北苑小学执笔人:赵红燕

内容提要:

本文是《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中问题解决策略研究》的结题报告。主要从“课题的提出及意义”、“概念的界定”、“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课题研究的内容”、“课题研究的方法”、“课题研究的措施”“课题研究的结果和成效”、“课题研究后的思考”等几个方面对课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并对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和开展课题研究后师生在教学行为上的变化做了较为具体的论述。最后附上教师案例和学生材料加以补充说明。

课题简介:

本课题2004年被立项为婺城区教科研规划课题。课题组长是赵红燕,课题组成员有黄法根、舒玲美、陈昭青、邓群超、金丹、罗素娥等数学教师。

一、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当今社会,我们面对的是一个高速发展,变化多端的社会,每个人在其一生中都会遭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所以完全有理由把解决问题的能力视为人生活中一个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根据学生身心发展阶段的规律,采取“解决问题”的学习,有助于增进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在学会思考的同时,具有独立的、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有效的、成功的问题解决者。

但是,由于受传统教育某些弊端的影响,多年来我国小学数学课程体系相对封闭,过于强调知识体系,教学内容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数学教学中过于强调接受、

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情况比较突出。同国外相比,我国小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扎实,基本技能熟练,解决书本问题能力强,但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远远落后于某些西方国家的学生,这样势必会影响学生可持续能力的发展。

近年来国际数学课程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会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充实小学数学关于问题解决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

根据我国小学数学教育现状和国际数学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迫切需要改革数学课程和教学方法。2000年修订后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教学要求”提出:要“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密切联系,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教学内容的确定与安排”部分提出:要“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每学期至少安排一次数学实践活动。”

在上述背景下,我们提出“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中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的课题,让学生面对实际情景自己阅读、收集信息,用数学的语言、数学的思考方法来解释一些复杂的现实情景,用数学的眼光来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用数学的角度来制定解决问题的策略,并且用数学的逻辑推理把获得的结果放回到实际情景中去检验,以此来实现培养学生数学素质的最终目的。

二、概念的界定

(一)问题:是一种情景,个体想做某一件事,但不能马上知道这件事情所需要采取的一系列行动。

(二)数学问题: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出发,不能用现成的数学经验和方法解决的一种情景状态。

(三)问题解决:学生在面对问题时,把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经验,经过思维加工、综合运用和转化,达到未知目标的过程和方法,以及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灵魂认为:只有在真实世界的情境中才能使学习变得更为有效。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要让学生懂得某些知识,而且还要让学生能真正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在一些真实的情境中,学习者如何运用自身的知识结构解决实际问题,是衡量学习是否成功的关键。如果学生在学校教学中对知识记得很“熟”,却不能用它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具体问题,这种学习只做到了单向的内化建构,而忽视了逆向的外化于物,这显然是一种无效的学习。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中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就是将这一先进的学习理论实施于教学实践中去,充分发挥其指导意义。

(二)、多元智能理论。

该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提出的,他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人除了言语/语言智能和逻辑/数理智能两种智能。还有

其它七种智能,多元智能理论最核心的理念是新型智能观,它指出智能是“在实际生活中解决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出并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对自己所属文化提供有价值的创造和服务的能力”。显然,这种智能观突破了传统智能理论多将智能视为人的抽象思维的局限,将智能与社会实践能力相融。应当着重指出的是,多元智能理论为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法,那就是突出了“问题解决”的教育功能。使我们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目标,不仅仅是一个教育理想,而能成为有科学依据的教育行为。(三)、从学习心理学看问题解决

从学习心理学角度来看,问题解决一般理解为一种认知操作过程或心理活动过程。所谓问题解决指的是一系列有目的指向认知操作过程,是以思考为内涵、以问题为目标定向的心理活动过程。具体来说,问题解决是指人们面临新的问题情境、新课题,发现它与主客观需要的矛盾而自己缺少现成对策时,所引起的寻求处理问题办法的一种心理活动过程。问题解决是一种带有创造性的高级心理活动,其核心是思考与探索。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一书中指出:数学问题解决过程必须经过下列四个步骤,即理解问题、明确任务;拟定求解计划;实现求解计划;检验和回顾。根据上述分析,数学问题解决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开始,要求教师根据问题的性质、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学生所学知识的内部联系,创造一种教学中问题情境,以引起学生内部的认知矛盾冲突,激发起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再经过教师启发和帮助,通过学生

主动地分析、探索并提出解决问题方法、检验这种方法等思维活动,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教学目的。

四、研究的内容

(一)研究目标

1、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

2、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

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3、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4、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二)研究内容

1、要求学生尝试在面对不同的现象能够从日常生活中“看到”一些数学现象,其次是能够运用基本的数学的知识去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2、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最终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

3、侧重于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基本技能,如怎样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思路,怎样理解他人对问题的思考和解决方法等。

4、在回顾基础上,分析自己在思维过程中的得与失,并总结经验。

五、研究的方法

(一)调查法:

1、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如座谈、书面小调查、分类整理。

2、学生之间调查日常生活中的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方式以及策

略。

(二)经验总结法:

有的查阅有关资料和信息,更新课题组老师的教学观念,获取一些有关比较前沿和先进的经验,珍惜一切外出听课机会,不断总结,不断反思,在接受——反思——提升的反复探索中逐步整理归纳出有规律性的理性认识。

(三)交流法:

定期(每月一次)开展10---20分钟的袖珍交流即学生之间,教师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全方位、全空间、全员的互动式交流,及时汲取他人先进的想法和做法,丰富每个人的自我认识。

(四)行动研究法:

设计课题方案——付诸行动——及时反馈——合理调整——再行动,在实施过程中注重方案每一阶段实施的实效不断总结经验,及时发现问题,每一阶段进行论证(反馈)根据反馈调整实验方案,使其合理化、科学化。

(五)文献资料法:

搜集国内外先进的理论,为课题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六、研究的措施

(一)、制定研究计划,有步骤地开展课题研究。为了确保我们的研究工作能有条不紊的开展,每学期初由课题负责人围绕课题研究内容制定学期研究计划,计划订出每个月的研究主题、安排了课题组成员的交流

活动时间。课题组成员据此就可收集相关资料进行实际的研究工作。可以说,研究计划的制定为深入开展课题研究提供了保障。

(二)、分类成立研究小组,使研究工作有层次、高效地展开。由于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解决问题的能力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我们将课题组成员按年级分成三大组:低段组(一、二年级);中段组(三、四年级);高段组(五、六年级)。各组在研究同一内容上分别有不同的要求,使研究有一个纵向的比较,有利于科学的分析。

(三)、丰富研究形式,使研究工作扎实、深入地开展。

1、在教研组的支持下,把本课题的研究过程列入了每学期的教研计划,使课题的开展得到了保证。开展每月一次地教研沙龙活动。教研沙龙是本课题研究的一个传统形式,是课题组成员思想汇集、思维碰撞、灵感顿现的场所。在活动中,有互相传递自己的随想所得,有述说自己的疑惑和迷茫,也有自己对某个问题的理解和阐述……在这里,大家无拘无束传递着信息,交流着感受,滋长着智慧,丰富着经验。

2、聆听大家之言,丰富内涵。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从事课题研究,最为缺乏的是教育理论。为了不断提升课题组成员的理论素养,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学校经常请专家来校讲学,安排老师外出学习。这为我们从事课题研究做好了物质上的准备。

3、及时实践,寻找差距。我们的课题研究总是在学理论的同时边实践于课堂,为此,我们结合研究进程,执教了一些实验课,课后,我们还细细地对每一节课进行剖析,总结不足。

七、研究的成效分析

(一)初步总结了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

面对一个具体的问题情境,学习者要通过一系列步骤才能系统地解决问题,得出答案。教师应该把学生的问题解决看成一个过程,让他们以一种逻辑的、有序的方式组织自己的行为。通过一年的课题研究,我们初步总结了问题解决一般经历以下四个步骤:

1、理解问题

问题解决过程的第一步就是让学生思考他们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这是学生字解决问题之前最重要的一步。如果学生不明确他们要做什么,下面的步骤也不可能做好。这一步,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重新表述问题,解释这个问题要他们做什么;也可以让他们在小组中进行讨论,倾听其他人的想法。

例如:一位教师在“圆的认识”教学后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实践活动。出示问题:小青在纸上画了一个圆,却不慎被邻居家的小孩弄坏了一部

分(如右图),你能想办法把原来的圆画完整吗?

这既是一个来自学生身边的“鲜活”的实际问题,

更是一个学生乐于探索实践的问题。同学们在读完该

题后,便饶有兴趣地投入到实践活动中去,但大多数同学不能寻找到问题的突破点,也就是真正要解决的问题。这时师问:请谈谈你们对问题的看法。

生A: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会了画圆,又由于这里缺少的是圆的一小部分,所以我们原以为有了圆规就能把圆画完整。

生B:缺少的一部分倒是很容易画出来,但旋转一周后其他部分不能完

全重合。

生C:我们曾几次变换了圆规针尖的位置,调整了圆规两脚间的距离,但每次所画的圆和原来相比总是相差那么一点点,就是不能重合,真是急死人。

生D:我用生C的方法不断的尝试,最终完全重合了,但我总觉得有些偶然,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

师:刚才探索的过程使同学们对问题的认识更深刻了,你们认为把圆画完整的关键是要先解决什么问题呢?

生C:关键是要先找到圆心。

生E:真正的问题是我们如何一下子就能准确地找到圆心啊!

原来,理解问题也是一个思维探究的过程,这其中放射出学生思维的火花。

2、选择计划

这是关键的一步,学生必须决定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也就是学生需要确定一个解题的计划或策略。在这个阶段进行讨论能帮助学生确定或选择合适问题解决的策略。

如上节课学生明确了问题之后,针对问题的解决展开了一番激烈地讨论:

生F:假如能找到圆的直径,就能找到圆心。

生H:直径是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

生I:直径是圆上两点间最长的线段。

生A:所有的直径都是相交于圆中心的一点。

生C:(异常兴奋)老师,有了,我们只要找到这条最长的线段,一切问题就都解决了。

同学们马上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产生了多种方法:

第一种:在圆上取一点A,再在A的对面取点B和C,B和C要有一定的距离,保证<BAC内有直径,然后刻度尺的零刻度对着A,另一端对着B,并向着C点旋转,找到最长的线段。

第二种:把圆对折,并使两边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这里虽然缺了一部分,但并不影响),这条折痕就是直径,以此痕迹剪下这个圆,进而找到圆心。

……

这一阶段会通过一个关键的概念,或者把一个问题和相似的问题联系起来,运用逻辑推理,寻找问题解决的计划。

3、实践、优化计划

在这一步,学生要对讨论的方法进行实践,比较,优化。有时,学生在尝试的过程中发现同学们提出的几种策略并没能解决问题,或者无法操作,这时应尝试放弃或改进,最终得到最理想的问题解决的策略。

在上述课例中,学生通过比较排除了第一种,优化了第二种,得到如下的方法:在第一次对折重合后,我们可以适当变换角度,在对折重合一次,这样两条折痕就有了一个交点,这就是圆心。

在实践活动中同学们手、口、脑并用与自主探索拓展了空间,也为同学们展示才华、体验成功提供了舞台。

4、反思做法

一旦问题解决了,就应该让学生做下来,反思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做了什么。教师可以让学生评价在活动中自己的表现;说一说自己碰到了哪些困难,又是如何解决的;在活动中如何与他人合作,评价伙伴们学得怎么样;最后自己有哪些收获……这一步能让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系统化的整理,扬长避短。

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遇到实际问题时按照这一过程有条理地、灵活地运用解决问题的策略,使学生成为有效的问题解决者。

(二)、课题研究促进了学生和教师的成长

1、学生方面

(1)、有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美国著名学者布鲁巴克很精辟地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但是有专家在中西方教育的比较研究中曾说:“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育成没问题,全懂了,所以中国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问题越少。”在课题实施之前,笔者曾对本校中、高年级学生进行了下面两个问题的调查:

1、你在课堂上或生活中给别人提出过数学问题吗?

2、当你面对生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时,你会想到学过的数学知识吗?解决过的数学问题吗?

调查结果表明,有90%以上的同学不会主动向别人提出数学问题,也没有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意识和经历,他们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考试。在一年的课题研究中,我校数学组教师组织了学生写数学日记、编数学小报,同时要求学生根据在校外收集的数学信息提出数

学问题等活动,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数学的实用价值,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这就促进学生主动的去观察生活,从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自觉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形成良好的问题意识。

(2)、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展,促进思维的发展。

课堂教学的目的,绝不是要消除差异性,而是为了给每个同学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的条件,促使他们更好地发展。“问题解决”给学生提供了依据各自的数学现实,调动各自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运用有个性的思维方式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虽然学生问题解决的方法有时不同,思维水平的高低不同,但只要教师能创设好平台,做到人人参与,亲身经历探索发现问题解决的过程,就能真正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下面是某位教师在《新教室里的方砖问题》一课中的教学片段:师:你们看到过铺地砖吗?你知道铺地的哪些情况?

(学生介绍课前了解的情况)

生:我们需要选择喜欢的图案。

生:还要考虑价格、美观等。

师:在铺地砖之前,你认为首先要了解什么?

生:教室的地面有多大。

生:我们选择的地砖的大小

1、量一量,算一算

师:请几个小朋友帮助我们量一量教室的长和宽。(指名几个同学伸开手臂拉成一行贴着教室的墙面估计出教室的长和宽)

师:现在谁能帮助我们估计出长和宽?

生:我们教室的长大概是8米,宽大约是7米。(板书:教室长:8米,宽:7米)师:你能算出教室的面积吗?

学生计算后回答:面积是56m2

2、选一选,算一算

师:老师提供了几种地砖(电脑出示三种地砖),让大家进行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案铺

设教室.

普通地砖花岗岩地砖木地板地砖

20cm×20cm 40cm×40cm 100cm×100cm

(5 元/块) (20元/块)

(125元/块)

师:下面请同学们拿出表(1)我们开始活动,请你们四人小组边活动边整理这两个问题:(1)我们是如何进行计算的。(2)计算中碰到了什么问题,是如何解决的。学生开始活动。

方案汇总表

教室面积

地砖规格普通地砖花岗岩地砖木地板地砖

地砖块数(块)

所需金额(元)

你最喜欢的方案

小组交流设计方案,并检查是否正确.学生汇报答案

师:前两天老师到市场上了解了地砖的一些情况:

电脑出示:

地砖规格普通地砖花岗岩木板木地板地砖

使用年限10 15 20年

质量情况不耐踩耐踩耐踩

外观较美观美观很美观

师:通过这些材料,你对地砖的选取又有了什么意见呢?你认为哪种地砖最合适?把原因用文字或数学式子写下来.(小组讨论交流并做汇报)

[学生汇报]:(1)从质量和外观上:选择木地板地砖,因为美观耐踩,使用年限长。(2)从每年所花费用上看:

普通地砖 560000÷(20×20)×5÷10=700元

花岗岩地砖560000÷(40×40)×20÷15=467元

木地板地砖560000÷(100×100)×150÷20=420元

木地板地砖所花的钱最少,所以选择木地板地砖。

(3)从总费用:

普通地砖560000÷(20×20)×5=7000元

花岗岩地砖560000÷(40×40)×20=7000元

木地板地砖560000÷(100×100)×150=8400元

普通地砖和花岗岩地砖价格一样,随自己爱好选择。

…………

从案例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充满自信地学习数学,平等、主动地交流各自的数学理解,相互合作解决所面临的问题,也使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得到了不断的张扬、发展和提升,数学素养明显得到提高。

(3)有利于拓展学生学习数学的空间。

A、课题的实施,使学生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学生在学好书本知识的同时,还戴上“数学”的眼镜深入到了实际生活中,把数学与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学得更加有滋有味。在这一年中,笔者带领学生共同研究了“购物中的数学问题”、“旅游中的数学问题”、“拉面中的数学问题”、“汽车里的实际问题”、“报刊中的数学问题”、“菜场上的实际问题”等问题,使学生从课堂走向课外,充分挖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资源。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对数学问题比以前更感兴趣、更主动、更有热情地投入到各个数学问题中去。

B、课题的实施,学生学习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地加强: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加强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说的是人们要想深入了解和认识事物,就必须亲自参

与尝试、体验、亲自去做。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时,通过让每个学生制作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礼品盒,在制作前的材料准备、制作的过程中就把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性质掌握其中。不仅体验的深刻、而且学的到位。又如:学生在学完平面面积计算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回家对客厅、厨房、卧室等动手实践操作进行了测量,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不仅会计算规则的图形,碰到障碍物时会想办法进行线段的平移,得以顺利地解决,同时当碰到有些不规则的客厅,会利用解决组合图形的分、割等思想方法灵活转化,特别是类似扇形一样比较复杂的图形,有学生采取大量地分割近似地看成若干个长方形计算求得;有人请家人帮助,知道扇形的面积;有人……

2、教师方面

(1)通过课题研究使教师成了称职的引导者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是“应试教育式”,教师是课堂的主宰。即根据不同的问题,教师一开始就像一只“领头雁”,教师“讲”,学生“听”以这样单一地方式来传递问题的答案。通过课题的实施我们积极地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我们教师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真正的引导者。在课堂上,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决不插手,遇到难处,教师只是合理,适当地加以点拨、引导,决不以教代学;学生针对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独特观点时,我们热情倾听,适时点拨、评析,时时刻刻注意尊重自己的合作者,即使是与自己的观点相悖,也不一棍子打死。即使学生的观点实在不可取,教师也是委婉地否定,时刻注意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学生与教师之间在互帮互助的课堂教学中建立了

融洽的朋友关系,教师不再是最后结果的定夺者。

(2)通过课题研究提高了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提高

“教学相长”学生由于问题解决的能力加强,各方面都得到了发展,而且学生自己享受体验的课堂教学往往要比那些单向灌输的课堂更难以驾驭,教师就要不断地学习,使自己的教学适应现在的课堂,这样教师在课前备课时就应该做到从学生学习需要出发,以促进学生“怎样有效地学”为主要思考坐标,重点解决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采用什么方式学”等问题为主要内容进行教学设计。让学生在课堂上带着一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去主动地学习、主动地发展。长此以往教师教学设计的能力就不断地在提高,教学过程也不断地得到优化。八、研究后的思考

【主要参考篇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刘兼、孙晓天主编

2、《教学应重视创设问题情景》小学数学教育200

3、1、2合刊沈晓东

3、《数学问题解决的学习》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李光树

4、《儿童学习心理与小学数学教学》江苏教育出版社张兴华编著

5、《小学数学教师》上海教育出版社

6、《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人民教育出版社》(https://www.360docs.net/doc/d319203383.html,):

《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https://www.360docs.net/doc/d319203383.html,):

附件:(略)

小学五年级数学实践与综合领域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五年级数学实践与综合领域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衢州市柯城区黄家小学负责人刘水芳 一、课题研究的现状及背景 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新增“实践与综合应用”这一内容领域。“实践与综合应用”以独立的内容领域进入小学数学课堂,这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也是标准中目标结构体系的一个特色。“实践活动”课程是素质教育提出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素质,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数学学科的具体集中表现。在“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同时也深刻体会到了数学知识的有用性,是对《课标》其他三大板块的应用与升华。纵观我们的五年级数学教材,每个单元都安排了“实践与综合应用”内容。 可正因为“实践与综合应用”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因此可以借鉴的经验和模式较少,也就成了课程实施的难点。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小学数学实践活动现状很不乐观,主要表现:1、小学生由于其自身的心理和生理特征,往往认为“实践活动”课就是在“玩”,老师设计的教学内容成了他们的“游戏”,而准备的学具则成了他们的“玩具”,课堂教学有效性大打折扣。2、教师教学随意性大。“实践活动”课需要教师课前做好精心的设计并准备大量的教具和学具,课上一方面要组织好教学,另一方面还要解决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出现的种种情况,这些都对教师的自身素质提出很高的要求,而由于教师的准备不充分及自身素质欠缺,教学出现了很大的随意性。3部分教师只上一部分实践活动课,有的老师干脆不上,认为反正不是考试或考查的内容。4、认识不足,理解偏颇。部分教师将实践活动课理解为简单游戏活动课、手工劳动课,甚至是说话训练课、单元复习课。 基于“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性和不易操作性,所以我把“小学五年级数学实践活动课有效性的策略研究”定为自己研究的课题。 二、课题的界定 1、实践与综合活动定义:数学实践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选择并确定专题,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数学知识、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活动。数学实践活动的设置,是主体教育思想和建构主义认知理论发展的结果,是探究式学习(也称研究式学习)在数学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教学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教学策略研究结题 报告 谢谢欣赏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教学策略研究 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中指出:“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研究活动。在研究活动中,学生将综合运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等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活动应当保证每学期至少一次,可以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课内外相结合。提倡把这种教学形式体现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纵观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几乎每个单元都有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综合实践活动集中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价值追求,有利于彰显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由此可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综合与实践活动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审视我们目前的数学教学,一方面,教师常常就数学基础知识来教数学,割裂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割裂了数学与实践的联系;另一方面,我们的学生的数学研究往往是被动性的,

依赖性的、输入性的,这样的数学教学导致学生的数学综合应用能力不高,与当今社会的人才素质存在一定的差距,不能满足日趋发展的需求。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研究,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的联系,体会数学的实用价值。 2.通过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初步学会综合运用数学常识和办法办理简朴的实际问题,探索和研究有关的数学规律,从中培养创新意识,获得胜利的体验。 谢谢欣赏 谢谢欣赏 3.初步构建具有我校特色的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系统化课例成果,努力形成开放、探索、研究、综合的,具有一定特色的研究经验、成果。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从理论方面弄清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对全面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积极意义,从实践方面探索行之有效的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方式,使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能加强开展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自发性,充分开辟和利用课程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构成一批具有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能力的优秀教师团队。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中问题解决策略研究的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中问题解决策略研究的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中问题解决策略研究的结题报告 内容提要: 本文是《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中问题解决策略研究》的结题报告。 主要从“课题的提出及意义”、“概念的界定”、“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课题研究的内容”、“课题研究的方法”、“课题研究的措施” “课题研究的结果和成效”、“课题研究后的思考”等几个方面对课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并对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和开展课题研究后师生在教学行为上的变化做了较为具体的论述。最后附上教师案例和学生材料加以补充说明。 一、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当今社会,我们面对的是一个高速发展,变化多端的社会,每个人在其一生中都会遭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所以完全有理由把解决问题的能力视为人生活中一个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根据学生身心发展阶段的规律,采取“解决问题”的学习,有助于增进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在学会思考的同时,具有独立的、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有效的、成功的问题解决者。 但是,由于受传统教育某些弊端的影响,多年来我国小学数学课程体系相对封闭,过于强调知识体系,教学内容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数学教学中过于强调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情况比较突出。同国外相比,我国小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扎实,基本技能熟练,解决书本问题能力强,但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远远落后于某些西方国家的学生,这样势必会影响学生可持续能力的发展。 近年来国际数学课程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会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充实小学数学关于问题解决的教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概念的界定: 1、综合:一是指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二是指把数学与其他学科联系起来,解决实际问题。 2、实践活动:是指学生立足于校本、教本和学生实际的,脑、口、眼、耳、手、脚等多个器官参与的实践活动,是一个探索的过程,要引导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探索,不能套用或模仿去解决。 3、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以学生体验生活、积累经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为主要任务的一种学习活动。应该区别于一般的数学课外活动,是课内与课外的结合。常常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挑战性与综合性的问题,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其他数学内容的理解,体会各部分内容之间联系的一种活动。 (二)课题的现实背景 1、新课标对综合与实践运用知识有更高要求。 新课程标准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内容分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大领域。同时指出,“综合与实践”内容设置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必须积极开展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 2、数学综合与实践课受到老师广泛关注。 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有不少老师反映,综合与实践这部分内容难教,学生的参与度不高,课堂不活跃,课堂教学效率不仅人意。平常的教学中还存在重知识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所以要让综合与实践课焕发生机,需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挖掘学生的潜能。 3、实际教学中存在的困惑。

《小学高年级数学“解决问题”解题策略的研究》课题结题分析报告(六年级数学)

《小学高年级数学“解决问题”解题策略的研究》课题结题分 析报告(六年级数学) 《小学高年级数学“解决问题”解题策略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六年级数学) ————————————————————————————————作者:————————————————————————————————日期: 2 《小学高年级数学解题技巧的研究》小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课程目标中,把解决问题作为重要的课程目标,并指出:要使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把传统的应用题改为“解决问题”,这不仅仅是名称上的变化,更为重要的是使应用题教学的教育价值定位更加准确,教育理念更加明确,课程体系更加宽泛,呈现形式更加灵活。在教学中,教师要适当提供一题多解、一题多答或综合性的应用题,要求学生除用常规思路解题以外,还要让学生多角度、多方位的思考问题,寻求最佳的解题策略。为此对高年级数学“解决问题”解题策略的研究显得十分重要。 三、理论依据: 1.《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初步学习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2.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只有在真实世界的情境中才能使学习变得更为有效。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要让学生懂得某些知识,而且还要让学生能真正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在一些真实的情境

中,学习者如何运用自身的知识结构解决实际问题,是衡量学习是否成功的关键。小学高年级数学“解决问题”解题策略的研究,就是将这一先进的学习理论实施于教学实践中去,充分发挥其指导意义。 3.教育心理学: 高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随着知识的积累和对事物体验的深化,高年级学生内心世界比较丰富。除了注意事物外表的形式之外,更注意对事物的分析和主观体会,对很多问题都可以做出自己的回答。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习活动本身是否有趣,老师态度是否亲切和气,成为学习的主要动机。 四、研究目标和内容: 1.研究目标: 结合新课程理念、新教材特点及高年级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积极有效地引导学生解决数学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从而使学生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2.研究内容: (1)针对目前小学高年级数学“解决问题”中出现的弊端,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2)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新教材的特点,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并优化各种解题策略。 五、研究对象和主要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康成小学年级学生 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学习和研究教学论,小学数学教材教法以及新课程标准等基本理论,吸收借鉴优秀成功的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理论及操作过程,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思辨和理论综合,找出课题研究新的生长点,为课题的研究提供理论框架和研究思路。 经验总结法:在课题实践研究的基础上,从操作层面和理论层面,总结、提炼出值得推广的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策略教学的实践经验。

画图策略解决问题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画图策略解决问题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利用画图策略解决问题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本文是《小学数学利用画图策略解决问题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主要研究如何通过画图策略解决数学问题,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和数量关系。本研究指导学生如何借助于图形的性质将许多抽象的数学概念和数量关系形象化、简单化,从而达到解决问题,锻炼能力的目的。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 数学是抽象性、逻辑性和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在小学阶段,学生对一些抽象的文字、符号的理解可能会发生一些困难。因此,画图可以拓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画图比较直观,通过画图能够把一些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把一些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常用的画图的方法有:直观图、示意图、线段图、树图、集合图等。这些方法中,线段图能把抽象的数学问题简单化。例如在低年级对于比多比少的应用题的教学,学生往往不正正确判断,而利用线段图,就

可以一目了然。而在一个单元的复时,可以把这一单元的知识用树图或集合图来表示。而在低年级教学中直观示意图是必不可少的,学生可以利用直观示意图来理解一些复杂的问题,总之画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策略。 新课程中“解决问题”列为数学教学中的四大目标之一。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须达到的“解决问题”目标,作了具体规定。解决问题不单独成章,而是把它融合于“数与代数”、“空间与 图形、”“统计与概率”等领域之中,并把它作为各领域解决其 相应的实际问题的有机部分呈现。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对抽象的概念和数量关系的理解有限,需要通过画图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问题,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本课题系2012年度仙居县教育科研规划课题,负责人为XXX,成员包括XXX、XXX、XXX。 在国内,许多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对解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研究。数学应用题是研究的主要方向,他们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心理学理论提出了“解决问题”相关概念的定义、策略的分类及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例如,XXX、XXX教授在 他们的《数学教育学》中指出,问题是一种情境状态,指的是

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一、引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本课题旨在探讨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的改进方案,以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研究背景 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着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习困难、教学评价不够科学等问题,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本课题旨在通过研究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的改进方案,为提高教学效果提供参考。 三、研究目的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是探讨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的改进方案,包括创新教学方法、针对性的教学、多元化评价手段等方面,以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研究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在于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促进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同时,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为其他学科的教学提供借鉴和参考,推动教育教学的全面发展。 五、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1. 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目前小学数学教学方法较为单一,缺乏创新和实践性。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仍占主导地位,缺乏启发式、探究式等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2. 学习的难点:小学数学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学生需要掌握的概念和技能较为抽象,容易产生学习困难。同时,由于学生个体差异较大,学习效果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3. 教学评价的不足:目前小学数学教学评价方式较为单一,主要依赖于考试成绩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方式缺乏全面性和科学性,容易忽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潜力。 六、教学策略的改进方案 1. 创新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探究式等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2. 针对性的教学: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通过因材施教的方式,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提高学习效果。 3. 多元化评价手段: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手段,包括考试成绩、平时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多方面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可以更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综合素质。 七、实施过程及效果 1. 实施过程:本课题的实施过程包括制定改进方案、进行教学实践、收集数据和分析结果等步骤。在实施过程中,

(完整版)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策略的研究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策略的研究 温岭市坞根镇中心小学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数学课程标准》把原大纲中的“应用题”换成了“解决问题”,并融合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运用”四大领域之中,对此项内容的教学一度处于迷惘状态。《课标》在第一、二学段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能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一些基本策略,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能表达解题过程和结果,学会与他人合作,形成反思意识。 “解决问题”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解决问题需要相应的策略支撑对问题的分析、思考,让学生了解和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利用策略解决问题,可以强化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基础,增强解决问题的意识,也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所以“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在小学阶段非常重要。 我们对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策略的研究:是希望通过一定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对已有信息进行加工,找出解决当前问题适用的对策,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其最终目的是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探索,使学生学会如何利用各种手段处理问题中隐含的信息,学会如何从问题中发现隐含的关系,学会如何多角度思考问题,进而获得初步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研究背景 国外小学数学教育中的解决问题对我们的启示,新加坡颁布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在“数学教育的目的”中明确指出:“要发展逻辑演绎和归纳能力,并通过数学问题解决发展他们的数学思维和推理技能”,同时还将问题解决策略单独进行教学。日本制定的学习指导纲要,其中重要的一项“课题学习”,即是以解决问题为教学核心,以解决智力型的实际问题为主要内容的教学形式。这样,解决问题已成为数学界最为热门的研究课题。数学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其作用就是能用于解决问题,因此,数学学习应强调问题解决意识,增加问题解决知识。 目前,教师没有把解决问题策略单独提出来训练,较多的是具体的解题方法。现在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现状是:对单一的、显性的问题容易找到解决的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只注重找到问题的答案,往往呈现出套用题型的现象。对于在现实情景中呈现的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学生却感到无从下手,不知如何才能有效解决,至于解决问题的策略,就更无从谈起了。针对学生的数学现实与《课标》要求,我们提出了此研究课题。 三、课题研究目标 1、通过“解决问题策略”的研究,使教师了解解决问题的教育价值,教材的编写体系与意图,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全面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质量。

《提高学生有效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策略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提高学生有效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策略研究》课题结题报告“提高学生有效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策略研究”这个课题于2015年9月启动,已进行了近一年时间的实验,根据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并结合我校“266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完成了预期的研究计划。现将本课题的研究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课题的提出 在学生平时的学校和家庭作业中,经常会见到学生的问题解答过程与题目毫无关系,或与之相关联的内容混淆在一起,这种现象一方面反映出学生掌握知识的准确性不够,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学生数学思维没有得到应有的培养和训练,造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高和低效率。 “解决问题”是在交给学生必要知识、技能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设计解题方案,从而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这个过程强调数学教育要培养善于思考,会解决各类问题的学生。解决问题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值得我们认真的去研究,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 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掌握解题方法。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归纳,形成解决同一类问题的策略。在解决问题中交给学生数学思考的方法,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学会选择策略、方法解决各类问题,逐步形成探究数学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系统思维方法。 三、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围绕需解决的数学问题,在引导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交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归纳,形成解题策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品质。

(1)学生数学作业错误现状调查及其分析。 (2)学生解决各类问题的错误现状分析和研究。 这个过程也就是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分类指导——解决问题的过程。 (3)归纳总结各类错误问题的解决方法以及策略的研究。 四、课题研究的对象及方法 (一)课题研究对象:宝平路小学六一班全体学生。 (二)课题研究方法 1、调查法:通过多种形式如座谈、书面小调查、分类收集、整理学生出现错误的习题;调查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方式以及策略。 2、经验总结法:查阅有关资料和信息,更新教学观念,获取一些有关比较前沿和先进的经验,不断总结,不断反思,在接受——反思——提升的反复探索中逐步整理归纳出有规律性的理性认识。 3、行动研究法:设计课题方案——付诸行动——及时反馈——合理调整——再行动,在实施过程中注重方案每一阶段实施的实效不断总结经验,及时发现问题,每一阶段进行论证根据反馈调整实验方案,使其合理化、科学化。 五、课题研究的阶段、预期成果 (一)课题研究阶段(2015年9月---2016年6月) 1、准备阶段:2015年9月收集信息制定方案确定课题。 2、实验阶段:2015年10月---2016年5月 (1)收集各类计算问题资料并进行解决计算问题策略研究。 (2)收集各类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资料并进行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策略研究。 (3)完成《提高学生有效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策略研究》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3、总结阶段:2016年5月---2016年6月

《四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方法研究》课堂研究结题报告

《四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方法研究》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如今,“解决问题”是新课程标准人教版的教材一道亮丽的风景,它一反传统教材应用题的呈现模式,变呆板、枯燥、沉闷为生动、充满生命活力。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由于新教材中的“解决问题”,已不再是纯粹文字的,而是图文并茂,对此,学生不能将文字与图画有机结合进行审题,导致审题不清;传统的“应用题”有着鲜明的“类型化”倾向,只要模仿例题的解答套路就行了,而现在的“解决问题”注重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很多学生不能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不能将前后知识进行联系,题目稍有变化就不会做了;一些学生看到问题中的条件繁多复杂时就有了畏难情绪,不愿去仔细审题,就导致出错。鉴于这种种情况,我将研究的主题确定为“四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方法研究”。

二、理论依据 、 1.《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及要求 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 2.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灵魂认为:只有在真实世界的情境中才能使学习变得更为有效。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要让学生懂得某些知识,而且还要让学生能真正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 3.教育心理学 所谓问题解决指的是一系列有目的指向认知操作过程,是以思考为内涵、以问题为目标定向的心理活动过程。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一书中指出:数学问题解决过程必须经过下列四个步骤,即理解问题、明确任务;拟定求解计划;实现求解计划;检验和回顾。我们可以根据问题的性质、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学生所学知识的内部联系,创设教学中的问题情境,激发起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然后再经过教师启发和帮助,让学生主动地分析、探索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再去检验这种方法。通过这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结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解决问题的教学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发展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一直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许多学校都在进行着解决问题教学研究,而我们这个课题的提出,也是基于我们学校自身存在问题的思考。问题主要有: (一)学生方面,问题主要是: 1、学生对问题信息的“卷入度”不高 由于新教材中的“解决问题”,已不再是纯粹文字的、结构分明的“标准件”,而是图文并茂、多元集结的“融合体”,对此,学生出现“顾此失彼”的审题状况。 2、问题思路的“分析力”不强 传统的“应用题”,有着鲜明的“类型化”倾向,只要模仿例题的解答套路就行了,而现在的“解决问题”注重与其他内容的融合,由于缺少了画“瓢”所依的“葫芦”,很多学生便会遭遇“老师讲过我会做,稍作变化我不会”的现象。 3、问题解答的“策略性”不足 很多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仅仅只着眼于获得问题的具体答案,没有积极地运用解决问题的策略来解题,而导致错漏百出。 (二)老师方面,问题主要是: 1、对解决问题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不清。 从过去我们熟悉的以培养学生解题能力为目的的“应用题”教学到新课程以发展学生综合数学能力为核心的“解决问题”的教学,许多老师面对其教学目标、内容体系、编排呈现方式的巨大变化而感到无所适从。 2、只关注算法与结果是否正确,忽视解题思路的教学和形成。 因此,我们提出了《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的研究》课题,在批判地继承应用题教学的优秀理论、经验的基础上,积极研究、实践,探索出一些解决实际问题教学的基本规律、总结出一些解决实际问题教学的好的经验。 二、课题的理论依据 1、《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 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能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 2、建构主义理论观点 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对教学意义的生成起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并不要求教师直接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 3、教育心理学理论观点 美国数学家波利亚指出:“数学解决问题是一个连续的心理活动过程”。他强调要实现这样的一个过程,教师必须按“问题解决”的四个过程去落实。即理解问题,明确问题的任务(知道什么,求什么);拟定求解计划(该做什么);实现求解计划(怎么做);检验和回顾(检查)。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研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和思维方

小学高年级数学“解决问题”解题策略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高年级数学“解决问题”解题策略的 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研究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和知识构建新的知识和理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积极探索、实践和反思,从而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四、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实验教学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首先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解决问题的策略的认识和掌握情况,然后设计实验教学,对比不同教学方法对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掌握情况的影响,进一步探讨最佳的教学策略。 五、研究结果: 通过问卷调查和实验教学,发现传统的教学方法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对解决问题的策略掌握不够,只注重找到答案而忽略了解决问题的过程等。而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可以有效促进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掌握和灵活运用。 六、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表明,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应注重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建议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多角度、多方位的思考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和实践,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策略掌握水平。 Constructivist XXX more effective only in real-world ns。The purpose of learning is not only to make students understand certain knowledge。but also to enable them to use what they have learned to solve real-world problems。How learners use their knowledge structure to XXX is the key to measuring the success of learning。The research on the problem-XXX for upper-grade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is to XXX its guiding significanc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upper-grade students: With the n of knowledge and the deepening of experience。the inner world of upper-grade students is XXX n to the appearance of things。they also pay more n to the analysis and subjective experience of things。and can give their own answers to many XXX itself is interesting。XXX。XXX.

画图策略解决问题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利用画图策略解决问题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仙居县第一小学课题组 【内容摘要】本文是《小学数学利用画图策略解决问题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主要讲述了从借助图形,把纯文字的解决问题变得直观明了,在纷繁的数量之间,去除非本质 学生往往不正正确判断,而利用线段图,就可以一目了然。而在一个单元的复习时,可以把这一单元的知识用树图或集合图来表示。而在低年级教学中直观示意图是必不可少的,学生可以利用直观示意图来理解一些复杂的问题,总之画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策略。 (二)师生教学的需求

新课程中“解决问题”列为数学教学中的四大目标之一,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须达到的“解决问题”目标,作了具体规定:“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者和传统的应用题教学完全隔离开来,不敢越雷池半步。课改以来,我们的应用题教学出现了不少的偏差。有的说:到了中高年级纯文字的应用题,很多学生看不懂;有的说:中下学生解决应用题简直是在猜谜语;大家都说:现在学生的解题能力下降了很多;现在不讲线段图,也不讲数量关系,到五六年级时怎么解决稍复杂的分数和百分数应用题……。而学生在学的过程中,由于没有系统的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导致解决问题能力的下降。

面对这些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在低年级的实际教学中,解决问题教学已经占有很大的比重,但是学生在低年级时的解决问题能力不错,随着年级的增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越来越弱,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我们认为,这跟教材的编排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发展都有关系,在低年级的教材中,解决问题的呈现形式是直观而有趣的图表,小学生一看,通俗易懂、非常喜欢,乐于解决。 生和学困生解应用题都经历了大致相同的认知步骤:阅读、分析、假设、计算和检查等。分析阶段用时多少与解题成绩密切相关,分析是解应用题的重要环节。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策略的发展体现出如下特征,即从猜测策略到试误策略再到抓数学本质策略。我国学者李明振(1998)等人认为解决数学问题的基本策略为:整体策略、模式识别策略、转化策略、媒介过渡策略、辨证思维策略、记忆策略。邹明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于2007年在《“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教学思考》一文中强调:①走进情境,获取信息。②处理信息,形成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通过研究和实施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策略,进行校本课程的组织编写,探索出有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途径与方法。 3.转变“教”、“学”方式。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规范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引导教师在参与课题研究过程中丰富和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努力形成扎实、朴实、有效的课堂教学风格,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形成本校数学学科的发展特色。 4.形成研究报告,通过专家组结题,展示研究成果。 五、研究内容。 小学生须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简单的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试图寻找其它方法,发展应用意识,能借助计算器,学会与他人合作等方式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关于小学生解决问题基本策略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1.小学阶段在数学学习中学生掌握哪些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 2.小学阶段学生怎样选择与优化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 3.“小学生数学学习中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校本课程的开发。 六、研究方法。 本课题具有鲜明的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采用了调查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我们力图用教育教学理论来指导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从而探索实施课程标准背景下“小学数学解决问题基本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 七、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申报 紧紧依据课题申报申请表的要求,进行课题方案的设计。广泛收集有关“小学数学解决问题基本策略研究”方面的文献资料。拟定课题实施方案,进行了开题以及申报工作。 第二阶段:注重开拓重视实践 研究的过程,是学习的过程、实践的过程、开拓创新的过程。按照课题计划,边研究比较“苏教版”和“上教版”教材,上教版数学教材没有专门编写一个“解决问题基本策略”的单元,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系统的有关解决

小学课题研究:《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研究》结题研究报告

实施分层互动创建和谐课堂小学课题研究:《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研究》结题研究报告 在素质教育日益被重视的今天,如何实现课堂教学为学生发展的主阵地,达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变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为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使学生成为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个性突出的全面发展的人。为此,我校在2008年下半年开展了“实施分层互动创建和谐课堂教学策略研究〞的课题研究。根据课题研究的方案和研究计划,我们主要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当前中小学整体改革的主题。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以与2001年国务院召开的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会议的精神,教育部在进行大量调查分析、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数学课程标准》,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在这一改革文件中,明确了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素质教育基本理念,以此来规范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活动,并最终构建起一个开放的、充满生机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础教育理论体系,全面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在此背景下,要求基础教育不断调整学生的培养目标,使学生成为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个性突出的全面发展的人。 自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就提出育人要“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即主张“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过程。提出: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与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学新理念。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小学数学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随着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报告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报告包含标题、正文、结尾等。相信许多人会觉得报告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课题研究结题报告,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数学课题研究结题报告1 一、选题依据 20世纪中期兴起的人本主义教育观把主体意识推到极致,认为教育是为学生个人自由的发展提供服务的提倡学生在爱教育过程中自我选择、自我设计、自我奋斗,最终达到自我实现,奠定了“综合性学习”,倡导创造能力的理论基础,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就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探究,一起探索其所不知道的过程,从而实现认识领域的拓展和延伸,而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教师所知道的过程。联合国教科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提出的“终生学习”、“全人发展”等思路,在教育的空间和时间两个纬度上,加强教育和实际的联系,把教育从学校延伸到家庭生活的联系,把教育从学校延伸到家庭乃至整个社会和人的一生。 就我们数学教学而言,它传承了中国传统教育的特点,在内容上,一味地给下一代传授人类已经取得的科学知识和应用这些知识经验化了的技能,而舍弃了获得这些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其失去了亲自探索和发现锻炼的机会;在组织形式上,沿袭了几十年来夸美纽斯老人家创立的“班级授课制”,以致“整段的时间被铃声打碎,连贯的空间被围墙隔开”,学生在同一片天空中呼吸着同一种空气,几年以后成了同一种模子中浇涛出来的标准件。数学教育成了单纯的传授而疏远了探索研究,数学学习成了单纯的继承而远离了创新发展,以致人们提到学习便理解为知识的传承,而提到探索、研究、创新性的学习,反而感到陌生,如此种种。长期以往,我们有意无意地实现了教育的“另一种功能”,扼杀了人类所具有的创造精神。小课题研究,作为研究性学习的一种形式,是一种崭新的学习方式。学生可以在实践中

《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研究》课题研究开题、中期、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研究》课题研究开题、中期、 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研究》开题报告菏泽市牡丹区第八小学张慧英 2016年4月,我们根据在教学中出现的实际情况以及数学教学的需要,确定了要研究“数学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方面的内容。同时,在教科室老师的细心指导下,经过讨论交流,最后确定课题名称为《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研究》。在名师的帮助下,一起对课题方案进行了调整和修改,使本课题方案更加完善。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使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现在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现状是:对单一的、显性的问题容易找到解决的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只注重找到问题的答案,

往往呈现出套用题型的现象。对于在现实情景中呈现的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学生却感到无从下手,不知如何才能有效解决,至于解决问题的策略,就更无从谈起了。针对学生的数学现实与《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提出了此研究课题。力求通过研究得出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尽量使问题的解决策略多样化,帮助学生对已有信息进行加工,找出解决当前问题适用的对策,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最终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探索,学会如何利用各种手段处理问题中隐含的信息,学会如何从问题中发现隐含的关系,学会如何多角度思考问题,进而获得初步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价值 现在小学生数学学习的现状是:对单一的、显性的问题容易找到解决的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只注重找到问题的答案,往往呈现出套用题型的现象。对于在现实情景中呈现的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学生却感到无从下手,不知如何才能有效解决,至于解决问题的策略,就更无从谈起了。针对学生的数学现实与《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提出了此研究课题。力求通过研究得出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尽量使问题的解决策略多样化,帮助学生对已有信息进行加工,找出解决当前问题适用的对策,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最终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探索,学会如何利用各种手段处理问题中隐含的信息,学会如何从问题中发现隐含的关系,学会如何多角度思考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第一篇: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基本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2012年1月课题“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研究”被山阳小学确立为校级课题,两年多来,本课题的研究与课堂教学实践研究紧密结合,有效促进了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形成,切实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完成了研究预设的目标任务。现对课题研究情况总结如下: 一、研究背景。 1.重视问题的解决是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显著特点。 数学课的根本目的是使所有学生获得解决他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的能力。小学阶段学生学习数学应立足于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服务,让每一位学生学得有用的数学。让学生从小能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策略就是以这一点为出发点。本课题从学生学的角度,探索学生解决问题时选择基本策略的过程,形成了怎样的策略?对学生今后学习数学有什么样的实践意义?即对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形成的有效性进行研究。通过研究达到提高学生良好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标准对学生的总体目标要求都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2.国内外“解决问题”研究现状决定解决问题策略研究对实践课程标准的重要性。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数学教育界提出“问题解决”这一重要概念,明确提出“具有解决数学问题能力”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面对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科技发展的需要,我国教育部2001年7月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课程实验稿)》中,也明确规定: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不难看出,“解决问题”不仅是数学学习的目的,而且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 3.上海版教材的特点决定“小学数学问题解决基本策略的研究”的必要性义务制教育上海版教材中对问题解决没有单独列为“章节”,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