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能半失能老人养老服务调查报告
20xx失能调查报告

20xx失能调查报告失能是指日子或社交能力彻底丧失。
本文将介绍20xx失能调查报告。
20xx失能调查报告昨日,全国老龄办公布《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一辈子活状况抽样调查成果》,这份报告包括了对我国老年人口的性别和年龄结构、经济状况、医疗卫生事情及老龄产业市场等事情的最新抽样调查结果。
报告显示,在老年人健康状况别断改善的并且,仍然有18.3%的老年人为失能、半失能状态,总数达4063万人。
老年人的家庭环境别习惯老年人躯体状况变化的超过了6成。
此外,民政部下属研究机构中民社会救助研究院公布《中国老年人走失状况调查报告》。
报告显示,每年全国走失老人约有50万人,平均每天走失约1370人。
失智和缺乏照料成为老人走失的主因。
焦点1近2成老人失能半失能报告提到,近年来我国老年人在预防保健、医疗保障等方面都有进步。
报告显示,2000年,覆盖城乡老年人的体检刚刚起步,而到20xx年,有56.9%的城乡老年人享受过免费体检;此外,20xx年城乡享有医保的老年人比例分别达到了98.9%和98.6%。
只是,报告也显示,尽管我国老年人健康的整体状况在改善,但目前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仍然别容乐观。
20xx年,全国城乡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占老年人口的比例达到了18.3%,总数约为4063万人。
除了这部分失能、半失能的老年人,即使关于躯体健康的老年人,由于躯体机能的退化,58.7%的城乡老年人认为住房存在别适老的咨询题,在农村老年人中这一比例高达63.2%。
一些地区为了让老年人更能习惯他们的居住环境,也进行了适老化改造。
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李红兵告诉新京报记者,环绕老年人住的咨询题,20xx年北京市的政府部门打算为5000户有需求的经济困难、失能、失独等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的通道、居室、卫生间等日子场所进行通行、助浴、如厕等适老化改造。
焦点2农村空巢老人已超50%报告显示,我国老年人的精神文化日子越来越丰富,除了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种花草、养宠物、参加棋牌活动外,上也成为老年人文化日子的重要内容。
养老服务工作调研报告(六篇)

养老服务工作调研报告(六篇)(篇一)随着我区人口老龄化、高龄化和家庭小型化的发展,养老已逐步成为全社会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之一。
为满足老年人专业化、多样化的居家养老服务需求,规范居家养老服务与管理,推动养老事业健康发展,根据区人大常委会2018年工作计划,7月上旬,由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和平带领部分委员,组成区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对柴桑区城乡养老服务工作情况开展了调研。
此次调研采取了听取汇报、组织座谈、实地察看等方式进行,先后走访了柴桑区中心敬老院、新合乡敬老院、金海惠养老公寓等地。
听取了区民政局工作情况汇报,并与部分居家养老服务企业、社会组织负责人和工作人员进行了座谈。
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基本情况和成效据全区老龄人口普查统计,目前我区已有60岁以上老年人42514人,其中70岁以上22488人,80岁以上的6120人,90岁以上的576人,100岁以上的7人。
从总的情况看,我区已基本形成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公办养老为依托、民办养老为示范的齐头并进、蓬勃发展的局面,初步实现了老年服务事业投资主体多元化、服务对象公众化、服务方式多样化和服务队伍专业化。
截止2018年7月,全区共有公办敬老院13家,(其中乡镇敬老院12所,1所中心敬老院。
总建筑面积38970平方米,可设床位1780张,现入住老人526人);全区民办(社会)养老机构4家,(可设床位608张,现入住老人280人);全区共有3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和24个老年人颐养之家(农村幸福院)。
主要表现在:1、落实政策,有效推进社会养老服务工作。
按照“稳定、转型、提升”的要求,我区在明确乡镇公办敬老院承担基本养老服务职能的同时,在最大限度提升服务能力的基础上,为了激发公办养老机构活力,促进持续健康发展,我区大力开展公办敬老院社会化转型试点,将敬老院空余床位面向失能或高龄社会老年人开放,实施社会化代养服务。
目前我区已有马回岭、江洲镇两所公办敬老院接收社会老年人实施代养服务,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缓解了当地养老需求不足的局面。
养老服务业调查报告

养老服务业调查报告最新养老服务业调查报告篇1为认真做好《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__〕35号)的贯彻落实工作,及早研究具体实施办法,按照市政府领导批示精神,经市民政局研究决定,于20__年11月6日启动了对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状况调研。
本此调研采取普遍调研、抽样调研和典型调研相结合的方法,采用入户问卷,调查走访和召开座谈会的形式进行。
全市共抽查了10个县区,24个城镇社区,51个行政村,成功访问了19048位老人。
一、我市养老服务业发展现状(一)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经过逐村逐户普查统计,全市60岁以上老人41.6166万人,占全市人口总数的13.73%,其中农村老人24.54万人,城镇老人17.06万人,分别占老年人总数的59%和41%。
通过对比分析,我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呈现“一快二化三多”的状况,一快就是增长快。
年增长速度为3.2%,预计到2020年,将达47万人,约占总人口15%以上。
二化是指高龄化和空巢化,我市70岁以上高龄老人19.25万人,占全市老年人口总数的46%;由于我市主要以劳务输出为增收项目,农村“留守老人”达12万人,城市“空巢老人”5万人,分别占到全市老年人口的29%和12%;三多就是贫困老人、失能、半失能老人多。
全市“三无”老人2525人、“五保”老人50633人、贫困老人41664人,三类人员共占老年人总数的21%;失能老人12488人,半失能老人21626人,分别占老年人总数3%和5%。
(二)养老保障体系日趋完善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从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出发,坚持民生为本,积极构建城乡养老保障体系。
城乡养老保险实现了全覆盖,全市已有50299位企业离退休职工和城镇其他就业职工按月领取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347292位老人按月领取农村养老保险;城镇医疗保险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全面建立;70周岁以上高龄补贴有序发放,全市享受高龄补贴老人192514人;城乡低保、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等社会保障制度更加规范,惠及全市8.5万老年人口;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全面实施,18104位老人享受到了每年1200元的计划生育奖励扶持资金;“五保”和“三无”老人供养政策不断完善,农村敬老院建设全省领先,全市已建成敬老院200个、社会福利院5个,共有床位25860张,五保集中供养率达到了61.5%;养老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全市已建__县级老年公寓4个,民办老年公寓3个,社会化养老床位达到了1640张;居家养老服务、社区日间照料、农村幸福院建设试点取得明显成效;养老惠老、爱老助老等志愿者服务活动进入常态;各职能部门都能从各自的职能出发,加大养老保障投入,老龄事业步入了良性发展态势。
老年痴呆调查报告

老年痴呆调查报告导语:老年痴呆,也被称为阿尔茨海默病,它是一种慢性进行性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病。
接下来 WTT 整理了老年痴呆调查报告,文章希翼大家喜欢!9 月 21 日是“世界老年痴呆症日”。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快,老年痴呆症正大步向我们走来。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数据显示,每 4 秒钟就会浮现一个新的痴呆症病例。
专家估计,我省老年痴呆症患者至少 60 万,老年痴呆症正成为严重的家庭和社会负担。
老年痴呆症,又称阿尔茨海默病。
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55 岁以上人群患病率接近 4.2%,65 岁以上为 7.2%,80 岁以上患病比例高达 20%-40%,中国老年痴呆症患者占世界同类人群的三分之一。
越来越庞大的老年痴呆症患者群体成为公共卫生的一大难点。
南京脑科医院老年精神科李海林主任介绍,对于老年痴呆的症状,不少人只是停留在近事记忆的遗忘,但是忽视行为动作和脾气情绪的改变。
老年痴呆患者,最早的症状可能是记忆障碍,随后还会浮现情绪不稳定,表现为焦虑不安,忧郁消极,或者无动于衷,或者勃然大怒,易哭易笑,不能自制。
近年来老年痴呆症发病率越来越高,成为继心血管病、脑血管病和癌症之后老年健康的. “第四杀手”。
现有药物只能控制、延缓病情恶化,尚无法治愈。
患者每月仅治疗就需花费千元,导致目前到医院接受正规治疗的不足 20%,农村则更少。
患者后期往往失去生活自理能力,需要社会和亲人的匡助才干度过余生。
失智老人走失之痛,如何缓解?9 月 21 日是“国际失智症日”,也称“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世界老年痴呆症日”。
据统计,江苏老年痴呆症患者至少60 万,家庭与社会如何应对失智症人口增加所带来的考验,已成为未来发展、卫生及社会政策研讨的重大议题。
而失智老人屡屡走失,就是其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朋友 81 岁的父亲从吴江松陵镇迎松小区走失,穿藏青色长裤、红黑相间布拖鞋,脑子有些胡涂……”昨天,记者的朋友圈被大家接力转发的这则信息刷屏。
农村失能老人生活状况调查-文档资料

农村失能老人生活状况调查一、研究背景国际上通常以一个地区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
由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人口出生率不断下降;而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人口死亡率逐步下降,两者的共同作用使得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预计到2050年,老年人口比例将增长至29.9%的高水平。
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的身体机能逐渐衰退,多数老年人面临各种健康问题。
老龄化水平的提高使得需要照顾的老年群体规模不断扩大,在目前2亿多60岁以上老年人中,失能老人(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约为4000万人,占老年人总数的20%;其中完全失能的老人约有1000万人,占5%。
对老年人(尤其是失能老人)的照护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二、研究概况笔者采用的是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DL)标准对失能老人进行界定,包括吃饭、穿衣、上厕所、洗澡、控制大小便、室内走动6项指标。
每一项活动部分或完全需要他人帮助(有一定困难或不能)的视为存在障碍。
具有1~2项ADL障碍为轻度失能,3~4项ADL障碍为中度失能,5项及以上ADL障碍为重度失能。
目前关于失能老人的研究多局限于城市,对农村老人较少关注,因此笔者选择四川省德阳市旌阳区柏隆镇青进村为调研地点,重点研究农村失能老人的生活状况。
根据对青进村村委会办公室主任的调查,青进村常住总人口有3403人,其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有728人,占总人口的21.4%,65岁以上的常住老年人有450人,占总人口的13.2%,80岁以上的老人有94人,占总人口的28%。
失能老人共有100名,占总人口的2.9%,其中女性36人,男性64人。
笔者选取16位失能老人分别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
三、样本分析(一)失能原因分析年龄是造成失能的最重要原因。
根据调查数据,7090岁的失能老人在样本中占很大比例。
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为76岁,90岁以上人口仅占1%左右,所以,基本上年龄越大,失能老人所占比例更高是成立的。
康养与居家养老服务调研报告范文

康养与居家养老服务调研报告范文一、我县老年人基本情况90~99周岁老年人0.4719万人,100周岁以上老年人108人。
按照老龄社会标准,我县己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
二、购买服务对象、标准及内容(一)服务对象。
60周岁以上的散居特困人员;60周岁以上的居家养老城乡低收入家庭中的失能、失智、伤残、独居老人;60周岁以上的居家养老计划生育特殊家庭老年人;城乡低收入家庭中80周岁以上居家养老的老年人。
(二)服务人数及标准。
2022年居家养老服务人数为49624人,服务标准每人每年300元。
2022年居家养老服务人数以实际申请且符合条件的人数为准。
(三)服务内容。
根据省民政厅关于印发《省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导则》的通知文件要求提供生活照料服务、助餐、助浴、助洁、助行、助医、助急等服务。
三、加强对《养老机构服务安全基本规范》标准的实施2022年12月27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公告,正式批准gb38600-2022《养老机构服务安全基本规范》强制性国家标准并予以公布。
这是我国养老服务领域第一项强制性国家标准,也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养老工作部署的一项重要举措,顺应人们对养老服务的新期待,该标准编制的主要指导思想就是要实践经验,目的是老百姓能够看得懂、养老机构经过努力能够达得到、养老院的服务人员能够操作、监管部门的监管有依据,明确了养老机构服务安全“红线”将有利于防范、排查和整治养老服务中心的安全隐患,建立养老机构服务安全提升的长效机制,推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
四、存在的问题(一)本地承接服务社会组织少。
我县能够承接居家养老服务的专业社会工作组织很少,且服务能力偏弱,服务供应商多为外地机构。
由于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工资待遇低,且受社会偏见影响,使得具有专业能力的人不愿意从事此方面的工作,往往都是文化水平和专业素养不高的人群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大多都是中年妇女,只能做一些普通的家政服务和简单护理。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调研报告5篇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调研报告5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调研报告5篇只有走出去,你才会知道世界不再只是一扇好看的玻璃房,你才会看见眼前不再只是一堵堵心的墙。
你也才能够品味出,日子不再只是白日里没完没了的堵车、下面是小编带来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调研报告,希望大家喜欢。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调研报告1一、我市老年人口和养老服务机构现状及工作成效(一)我市老年人口的基本状况按照国际标准,一地区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7%即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志。
我国于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至20年底全国老年人口达1.94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4.9%。
我市1991年有老年人口36.25万,占总人口比例的10.09%,标志着我市进入老龄化社会;截至20年底,我市户籍老年人口达87.264万,占全市户籍人口的16.06%,较1991年增长了1.41倍,年平均增长率为7.32%。
目前我市有空巢老人23万,占老年人口总数的26.36%;失能老人19万,占老年人口总数的21.77%。
在全国31个省会城市中我市老龄化程度排第9位,在云南16个州(市)中排第1位,是人口老龄化较为严重的城市,具有高龄化、空巢化的特点,需要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数量剧增。
(二)我市养老服务机构现状我市目前具有一定规模的老年人活动中心4所,各类养老服务机构119所,总计拥有床位数1.6万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18张,已建成投入运营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72个,市级层面成立了市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协会、市养老产业协会,全市95%的城市社区和85%的农村社区(村)均成立了老年人协会。
(三)我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情况及成效1、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情况根据省、市《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相关要求,我市于20年启动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建设工作,当年省下达我市建设任务为60个,20年为80个,到目前为止已有72个建成并投入使用。
养老服务调研报告4篇

养老服务调研报告4篇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在老有所养上持续取得新进展。
为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入探索破解人口老龄化的新途径,加快我市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最近,我们对集安市养老服务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并结合各地的做法和经验,就进一步推进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出几点对策和建议。
一、集安市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现状(一)人口老龄化趋势凸显。
截止目前,集安市60周岁以上老年人已达25877人,占全市总人口的%;80周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口达到3829人,占全市老年人口总数的%;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4425人,占老年人口的%。
集安市人口老龄化程度,已接近全国平均水平,且老年人口数量正以每年3%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
预计到XX年,集安市老年人口将达到36000人,约占全市总人口的16%。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青壮年人口流动性增强,老年人口呈现出基数大、发展速度快,老龄化伴随空巢化的特征,因丧偶等原因独居的高龄老人比重也相当高。
据统计,集安市现有空巢老人2460人,城区三无老人109人。
人口老龄化势必引起家庭规模和家庭结构的变化,使传统的家庭养老和照料功能不断弱化,社会化养老服务需求激增。
据调查,集安市城区约85%的老人有享受居家养老服务的意愿,约15%的老人想入住老年公寓,所有老年人都希望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
在养老观念上,正在由养儿防老向国家养老转变;在养老形式上,正在由家庭化向社会化、普惠化、均等化转变。
(二)养老服务机构得到改善和发展。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发展养老服务业,制定出台政策措施,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使集安市养老服务机构管理体制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有了较大改善和提高。
从XX年开始,集安市先后投入建设资金1921万元,对全市农村敬老院进行新建和改扩建,总建筑面积达14332平方米,新建床位812个,极大地改善了五保老人的生活环境和居住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大学本科学生思修实践报告
失能、半失能老人养老服务调查问卷报告
学号:xxxx
学 生:xxx
指导教师:xx
重庆大学
二O一四年一月
2011年末,据国家统计局调查资料显示,全国60岁以上老人达到1.95亿,占总人口
的13.7%,65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9.1%。而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比例达到10%
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也就是说,
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而现在,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特别是失能,半失能
老人的数量快速增长,使得对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精神、文化等需求
的日益凸显,养老问题日趋严峻。而为了解决当前的养老困境,更好的完善养老服务系统,
我们积极探索,了解老年人尤其是失能与半失能老人的养老服务需求,作为重庆大学“失能
老人养老需求与护理服务”课题研究组的学生,我参加了本次问卷调查。
2014年1月25日,本人对于在重庆市长寿区光荣院以及附近社区对于失能,半失能老
人养老服务需求进行了问卷调查,选取了2名女性,1名男性作为被调查人,由于以上三名
老人视力不佳,3张问卷均为受调查者口述,本人代为填写。
目录
1 调查基本内容 ................................................................ 3
2 存在问题及成因............................................................... 4
3 对于养老服务系统的建议 ....................................................... 5
附:相关照片 .......................................................................................................................................... 6
1 调查基本内容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由于子女工作较为繁忙,尽管被调查老人均有2-4个子女,但是无
一与子女一起居住,1号被调查者杜爷爷选择了与配偶共同住进了养老院(双人间),2号被
调查者李婆婆也在养老院生活,并且儿女看望次数也不多,而3被调查者王婆婆与配偶一同
居住。这与我们传统的养老模式背道而驰。我国传统养老模式大多以居家养老为主,儿女赡
养父母,晚辈侍奉长辈。这种养老模式体现了我国养儿防老的观念,也体现了老年人对于亲
情的渴望,对熟悉环境的依恋,而现在能和子女一同居住的老人并不在多数,2号受调查者
李婆婆就表示,她因患有腿疾,行动不便,早年丧偶,儿女无暇照顾进入养老院生活。因为
行动不便,李婆婆很少走出房门,也不太熟悉周围环境,平日里也没有太多人来问候她,儿
女看望也并不频繁,她在老年人面临的主要问题里面,就选择了“孤独”这一项。问道所希
望的养老方式是,她选择了居家养老,希望和儿女一同居住,同时也表达了迫于形势住进养
老院的无奈。1号受调查者杜爷爷在回答同一问题是选择了社区与居家相结合的养老方式。
作为三位受调查者中自理程度和文化程度都最高的一位,杜爷爷认为居家与社区相结合的方
式最为合理,因为这样既能不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又能减轻家人的负担。3号受调查者王
婆婆则直接选择了养老院或福利院,王婆婆是是自理程度最低的,患有类风湿和胆结石,基
本需要依靠其配偶的照顾,她不愿意麻烦家人,害怕给家人添麻烦,在说到自己基本不能自
理时,王婆婆表现出非常愧疚,同时也表现出对其配偶多年悉心照料的感动,但是对于儿女
在其生活中的鲜少出席还是有些失望。
经过此次调查,还暴露出老人鲜少享受到国家或者社区提供的养老服务,并且缺少此种
权利意识。1号受调查者杜爷爷表示,从未收到过国家发放的老年津贴,也没有享受过社区
提供的养老服务,杜爷爷是退休老师,收入来源主要依靠退休金,即使如此,杜爷爷非常乐
观豁达认为自己的经济并不拮据,生活质量也较好,对国家的养老服务系统做出了肯定的评
价。2号受调查者李婆婆甚至不知道什么的老年津贴,也不清楚社区是否提供了养老服务,
有哪些养老服务,而3号受调查者王婆婆作为唯一一位得到老年津贴的受调查者,每月能领
到90元,但依然没享受到社区养老服务。三位受访者均没有定期检查身体,也不知道社区
与政府是否提供了免费体检的机会。只有3号受调查者王婆婆的先生表示,听说过全区老年
人免费体检的宣传,但由于王婆婆行动不便,错过了此次检查。
2 存在问题及成因
总的来说,老年人正面临以下几大问题:
1. 精神生活单调、孤独寂寞,感觉被社会抛弃
2. 生活难以自理,家政服务空档
3. 受到病痛的折磨
4. 不了解现有养老服务体系,不知道自己所拥有的权益
5. 我国老龄化呈现未富先老的特征,因而政府财政对老年事业支持不足,使得老年人
在经济上获得的支持不足,经济较为拮据。
6. 就医困难,医疗费用昂贵
7. 缺乏定时体检意识
8. 缺乏社交,没有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来丰富他们的生活
而造成这些情况的原因也值得分析。有关资料显示,完成人口年龄结构从成年型进入老
年型,法国用了115年。瑞士用了85年,美国用了60年,最短的日本也用了25年,而我
国只用了18年并且还在加速。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1949到1969年间人口增长迅速,人民大多快生、多生,全国人口由5.4亿猛增至8
亿
2.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1982年将其列入基本国策
3.生活条件改善,平均寿命增长
不仅如此,除了老年人所占比例不断走高,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每个家庭户口人口数
量为3.44人,比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户均3.96人减少0.52人,这意味着新一代的独生子
女将要承担赡养多位老人的重担,传统居家养老保障也将受到严重削弱。而先前提到,中国
正处在未富先老的尴尬局面,政府财政对老年事业支持不足,这都导致了养老机构发展缓慢,
且服务水平与养老要求差距较大。
3 对于养老服务系统的建议
至于对养老服务系统的建议与期望,3位受调查者分别谈了自己的想法。三位老人都表
示需要生活照料、精神慰藉,除身体较好,自理程度较高的1号受调查者杜爷爷外,其他2
位表示需要康复护理,而关于社会交往和临终关怀的态度则各不相同。2号受调查者李婆婆
还表示,希望政府能够加强对老年群体的关心,提供更健全的医疗保障制度,提供更多经济
上的补助。而3号受调查者王婆婆则表示希望能让看病、检查更加便捷,为像她一样行动不
便的老人提供更人性化的服务。
根据以上问题和受调查者提出的建议与希望,我认为,未来的养老方式应该以居家养老
和社区养老相结合。也就是说,老年人能够在家中居住却享受社区为老年人提供的养老院式
服务,包括在上文提到的受调查者可能需要的送餐服务,送医服务,康复保健服务,家政服
务等等。在具体操作上,我畅想可以创办一个社区老年人服务中心,提供定点或者流动的服
务。老年人可以直接去服务中心获得就餐,清洁,娱乐,社交等多种服务。而对于行动不便
甚至丧失行动能力的老人,可以由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员上门提供服务,包括家政服务,医疗
检查与救助。同时,倡导志愿者团体无偿为老年人提供一些简单的服务,定期探望老人,在
老人的家人不在时让他们感受到社会所给予的关怀。进一步说,这种养老模式就要求政府起
到主导作用,将居家养老机构养老合理结合,建立起新型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此种养老方
式不仅为老年人提供了便利,同时,在这种养老服务体系下,我们可以利用我国丰富的劳动
力资源,促进老年服务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以此推动经济的增长,将养老服务从如今的
窘境中解救出来,并且将它变为经济的新增点。虽然这种养老模式在我国来说还很新鲜,但
是在其他发达国家已经普及,比如在美国95%的老人选择了这种养老方式,荷兰是91.4%,
日本是96.9%。在这类国家的实践后,发现此种养老方式的5大优点:
1. 资源使用率高,社区服务设施的人均成本不到政府同类的四分之一。
2. 充分利用社区资源,服务成本低,降低了国家财政负担。
3. 服务面大,受益面广,老年人普遍能够得到服务的机会。
4. 服务收费较同类收费低,大多数老年人可以承受。
5. 服务更贴合老年人的生活、心理、环境需求,解决了老人在机构养老孤单问题,减
轻子女负担同时加强了老人与子女交流,符合中国传统孝道要求。
因此,我认为,社区与居家相结合的养老方式应该成为未来养老的主流,成为政府尝试
改革的模板。也希望这样的养老方式能真正为老年人带来便利,为老年服务业带来新的生机。
附:相关照片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