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研究进展
抗乙肝病毒靶点研究新进展

型 的 病 毒 性 肝 炎 , 是 由 乙 型 肝 炎 病 毒 ( p ttsB He aii vr s i ,HBV) u 引起 的一 种 传 染 性疾 病 。感 染 HBV会 导 致 严 重 的肝 脏 疾 病 ,像 肝 功 能损 伤 、肝 硬 化 以及 肝 细 胞 癌 变 等 。据W HO统 计 …,全 世 界 约 有 2 亿 人 0 感 染 H V,有 超 过35 人 为慢 性 H V感染 并 终 身携 B .亿 B 带 。 目前 还 没 有 根 治HBV的有 效 手 段 , 因此 寻 找有
慢 性 乙型 肝 炎 ( 称 乙肝 ) 人 类 的重 要 疾 病 之 简 是
一
制一 配一 放 。但 其 复制 过 程 有 R 装 释 NA提 转 录 病 毒 的
特 性 ,需要 逆转 录 酶活 性产 生R NA/ NA中 间体 ,然 D
,
是 重 要 的 全 球 公 众 卫 生 问题 , 也 是 最 严 重 类
mu ai n c us l c lr ssa c . i h g e ty lm ist e us fa i ia u gsa d rn o f c te o t e t to a e c i a e it n e wh c r a l i t h e o ntv r ldr n b i gss me dif ulist h ni i te t e .S hesu fne a tv r ltr e si r a i i c n e f rf t r ntvr l r a me t Thi pe e c i e r am nt o t t dy o w n i ia a g t Sg e tsgn f a c o u u e a i ia e t n . i t spa rd s rb s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BV感染状况的研究

剂盒广谱 ( 中杉金桥公 司) ,细胞病毒 D A提取 N 试剂 盒 ( 海 申能博 彩 公 司 ) C 上 ,P R试 剂 ( a a TK— R ,日 ) a 本 ,引物委 托上海 生工 公 司合成 ,来 自 H V D A 全 序 列 ,具 体 见 表 1 B N ,其 中 P 、 P 、 3 4 P 、P 5 6用于 P R首轮反应 ,P 、P C 1 2用于次轮反 应 。
美 国) ,胎牛 血清 ( ie 公 司 ,美 国 ) ut 培 Gbo ,C lM — 养 液 ( 京 安 普 生 化 公 司 ) — M M 培 养 液 北 ,LD E ( ic 司 ,美 国 ) Gbo公 ,H—ME 培 养 液 ( ic D M Gbo公 司 ,美 国 ) 4 8 ( i o公 司 ,美 国 ) FT — ,G 1 Gb c , IC C 4 抗 体 、 PrPCM5 抗 体 、 P —D 4 抗 体 D4 eC —I EC 3 ( D b sine 公 司 ,美 国 ) B i c cs o e ,鼠抗人 H sg单 克 BA 隆抗 体 、兔 抗 人 乙 型 肝 炎 核 心 抗 原 ( eat H pti B is cr ate ,H c g 多 克 隆 抗 体 、通 用 型 s oe ni n B A ) g P试
干 细 胞 ( r w m sn hmM s m c l Ma o ee c y t e ,MMS r e l C)
H V D A阳性 ( 0 c i / )2 B N ≥1 o e L 0例。7份健康 ps
人骨髓 来源 于志 愿者 ,均 为男性 ,年龄 2 3~5 0岁 , H V标 志物及 H V D A均 为 阴性 。HB N 阳 B B N VD A 性 自体 血清 7份 ,来 源 于 上 述住 院患 者 中 的 7人 , 其 中 H V D A 1 mcpe/ B N 0 oi L2例 ,1 cpe/ s 0 oisL5 例 。H p 2 2 1 胞 株 为 H V 转 染 的 肝 癌 细 胞 eG ..5细 B
慢性肝炎乙型抗病毒治疗的新进展(综述)

中国城 乡企 业 卫 生 2 0 0 7年 1 2月第 6期 ( 第 12期 ) 总 2
例患者 3 个月内死亡 , 例在第 8 2 和第 9 个星期 的时 候失去跟随治疗 , 例治疗少于 6 1 个月。 另外 2 例均治 2
疗6 个月 以上后 , 肝功能都得到显 著 的改善 , 并有 9例 HB A e g阳性 患者 中 , 例 出现 H e g ̄ 一 e 清转 3 B A / HB 血
,
近年来 取得 较大 的进 展 。抗 病 毒药物 在取 得积 极
疗效的同时 , 也带来一些新 的问题。联合用药抗病毒 治疗 已成 为新 的研究 热点 。本 文就慢 性肝 炎 , 乙型抗
病毒治疗的研究近况做一综述。
一
、
长效 干扰 素
1拉米夫定 。
拉米夫定是 2 3 二脱 氧硫化代 一
长, 可在体内较长期的维持有效的血液浓度 , 每周只需 注射 1 用药施 。 次, 最近 , gIN d2 , 0 d ) p —F — ( k A 已 e a4
经在 美 国 、 士 、 瑞 土耳其 及 亚 洲 和太平 洋 地 区 的几个 国家被批 准可用 于慢性 H V的患 者 的治疗 [ 最近 的 B 3 1 。
长效干扰素( 派罗欣 ) N pgIN 是第二代 I— 胞 密 啶 , I (e-F ) F F 口服 吸 收 良好 , 入 肝 细胞 后 , 磷 酸 化 作 进 经 N , IN a系 F a与聚 乙二 醇的结合 物。pgIN半衰 期较 用 ,生 成 三磷 酸拉 米夫 定 ,是 在 肝细胞 内抑制 H V e-F B
维普资讯
缶床 医 学
中 城乡 业 生2 7 月 期 总 2 国 企 卫 。 年 2 第6 第 2期 。
慢性乙型肝炎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相关性研究进展

酸 增 多 , 经 门 静 脉 人 肝 , 时 抑 制 F A 氧 化 使 肝 内 游 离 脂 肪 酸 其 同 F
利 用 减 少 , 致 肝 细 胞 内脂 肪 蓄 积 。 导
患 者 血 清 HBA s g阳性 率 (6 显 著 高 于 对 照 组 ( %) 提 示 H V 3 %) 1 , 2 B 3肝 脂肪 变性 对 CHB 的 影 响 感 染 是 与 脂 肪 肝 相 关 的 因素 之 一 。然 而 ,有 些 数 据 不 支持 这 种 H V诱 导 脂 肪 变 的观 念 。 l ama B A i r k等 研 究 发现 C B患 者 的 肝 脂 p H
同醇 调 控 元 件 结 合 蛋 白一 1和 过 氧 化 物 酶 体 增 生 物 激 活 受体 导致
肪 变是 宿 主 代 谢 因 素 ( 年 龄 、 别 、 M 和 血 脂 水 平 ) 致 , 不 如 性 B I 所 而 病 毒 性 肝 炎 患 者 相 关 死 亡 主 要 与 进 展 性 肝 纤 维 化 和 肝 硬 化
有 关 。 脂 肪 变 性加 速 3型 H V感 染肝 纤 维 化 的 进 程 , 肝 细 胞 肝 C 而 脂 肪 变 的改 善 则 往 往 伴 随 着 纤 维 化 程 度 的 降 低 。有 研 究 提 示 I
有 学 者 认 为 H V 感 染 时 由 于 肝 内 微 循 环 障 碍 , 细 胞 缺 血 B 肝
缺 氧 . 肝 内脂 肪 酸氧 化 分 解 减 少 , 蛋 白合 成减 少 , 这方 面研 毒 学 应 答 。 脂 肪 变 性 降 低 C 使 脂 但 肝 HC患 者对 干 扰 素 治 疗 的 S R, 善 V 改
【 键 词 ]隧性 乙型 肝 炎 ;} 精 性 脂 肪 肝 ; 行 病 学 ; 制 关 . j酒 流 机
病毒性乙型肝炎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

冲击治疗。其 发生 P MC的可能机制是使用糖皮 质激素造成免 要规范医疗 行为 , 合理使 用抗生 素及 激素 , 对降低伪 膜性肠炎
参 考
文
献
P MC主要发生在结肠 , 也可发生于小肠或两者皆有。 内镜 检查是诊断 P MC快 速而 可靠 的方法 , 通过 内镜不 仅可直 视结
肠 黏膜 病 变 , 可追 踪 判 断 治 疗 效 果 。 结 肠 镜 下 P C有 其 并 M 特 征性 表 现 : 期 在 病 变 肠 段 可 见 散 在 充 血 斑 、 面 覆 盖 有 点 早 表
维普资讯
球 菌所 致 。抗 生 素 、 术 或 严 重 疾 病 等 因 素 导 致 肠 道 菌 群 失 手
状伪膜。 结 肠 镜 下 活 检 有 助 于 P C的 诊 断 。显 微 镜 下 可 见 伪 膜 是 M
调, 多种常住菌被抑制 , 道 内固有或外 袭的难辨梭 状芽孢 杆 肠
炎症 和腹 泻 。其 中 最 主要 的 是 难 辨梭 菌 。 ( ) 些 抗 生 素 可 直 2某 与肠 道 内胆 汁 结合 或 直 接 促 进 肠 蠕 动 而 导 致 腹 泻 。 本 组 病 例
这 些 检 查 实验 条 件 要 求 较 高 , 一般 医 院 难 以 达 到 。 我 们 认 为 可
轻症伪膜性肠炎属于 自限性疾 病, 停用 相关 的抗 生素后多 能 自愈。部分症状明显 者可应 用抗厌 氧菌药物 , 甲硝唑 、 如 万 平衡 , 有条件还 可应用 白蛋 白、 新鲜血浆 、 浓缩红细胞 等支 持治 疗 。随着抗生素在 临床上 的广泛应 用及新 型抗生 素的不 断出
接 引起肠黏膜损害、 肠上皮纤 毛萎缩 、 细胞 内酶 的活性降低 或 古霉素等 , 纠正肠道 菌群失 调。 同时 还应注 意维持水 、 电解质 大多数 为应 用抗 生素过 程中发病 , 中 1 其 o例患者 为 6 0岁 以
乙肝抗病毒治疗研究进展

拉米夫定无 明显毒副反应为其优点。 随着服药时间的延长 , 但 可
出现病毒逆转录酶的 Y D M D变异 , 其结果导致拉米夫定的治疗作 用 下降 , 可使 已阴转 的 H V D A重现 阳性 , B—N 已恢复正 常的 A 再度 升高 , 可以理解为耐药现象。长期治疗研究结果提示 , 拉米夫定治疗 慢性乙肝安全 、 有效 , Y M 但 M D变异发生率逐年升高 , 中国大陆患者 治疗 3 的 Y D 年 M D变异发生率高达 7%, l 值得高度重视 。
3 胸腺肽 a(hm s — 1 l y oi a) T n
胸腺肽 a 为一种人工合成的含 2 个氨基酸的多肽 , l 8 纯度高 , 具 有较强 的免疫调节作用 , 可增加 T 细胞前体和 I一 高亲和力受体 的 L2
血清转换率 3%侧照 1% , BA 持续 阴转率 7 %对照组 1 % , 3 2 ) sg H . ( 8 . ) 8
I 张文书 _ 4 】 撑合疗法治疗瘢痕疙瘩 7 8 1 例疗效观察I . 医学 杂志 ,09 1 J基层 】 2 0 ,3
( : 1- 2 . 5)4 9- 0 4
编辑, 木子
乙肝抗病毒治疗研究进展
郭 枫 , 文 杰 段
( 黑龙 江 省 大庆 第 四 医院 药 剂科 , 黑龙 江 大庆 1 3 1 ) 6 7 2 病毒性 乙型肝炎是一种在世界范围广泛流行 、严重危害人类健
康 的传染病。 全世界有 3 亿慢性携带者 , . 5 最高可达 2%的人将死于 5
乙肝或其相关并 发症 , 每年约有一百万 人死于 H v B 感染 , 全球范 是 围内第 9 位死 因。我国人 口中,至少有一半 以上 的人感染过乙肝病 毒 。 2%感染者成为慢性携带者或乙型肝炎病人 , 中部分患者出 约 0 其
艾米替诺福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早期疗效研究

∗基金项目:安徽省公益性研究联动计划项目(编号: 15011d04029)作者单位:233030安徽省蚌埠市蚌埠医学院研究生院(张丹蕾,徐静);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安徽省立医院感染病科(徐静)第一作者:张丹蕾,女,27岁,硕士研究生㊂E-mail:zdl2719@ 通讯作者:徐静,E-mail:xj3979@ ㊃病毒性肝炎㊃艾米替诺福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早期疗效研究∗张丹蕾,徐静㊀㊀ʌ摘要ɔ㊀目的㊀评价艾米替诺福韦(TMF)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早期疗效㊂方法㊀2020年1月~2022年3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安徽省立医院收治的初始抗病毒治疗的CHB患者90例,被分为观察组(n=50)和对照组(n=40),分别给予TMF和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DF)治疗48周㊂采用PCR法检测血清HBV DNA定量,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HBsAg和HBeAg水平㊂结果㊀在治疗12周㊁24周㊁36周和48周时,观察组血清ALT水平分别为38.0(25.0,55.0)U/L㊁31.5(23.8,35.0)U/L㊁29.5(22.8,35.0)U/L和26.0(21.8,34.0)U/L,与对照组的38.5(25.0,60.0)U/L㊁30.0(22.0,44.0)U/L㊁31.0(22.8,44.5)U/L和28.0(19.8,42.0)U/L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清HBV DNA载量分别为0(0,3)lgIU/ml㊁0(0,0.5)lgIU/ml㊁0(0,0)lgIU/ml和0(0,0)lgIU/ml,与对照组的2(0,3)lgIU/ml㊁0(0,2)lgIU/ml㊁0(0,1.5)lgIU/ml和0(0,0)lgIU/ml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清HBV DNA阴转率分别为58%㊁76%㊁78%和88%,与对照组的45%㊁65%㊁75%和85%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12周㊁24周和36周时,观察组血清ALT复常率分别为56%㊁80%和92%,与对照组的55%㊁70%和65%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㊂在治疗48周时,观察组ALT复常率为1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5%(P<0.01);在治疗过程中,两组均未发生明显的不良反应㊂结论㊀对于初治治疗的CHB患者,应用TMF抗病毒治疗的疗效与TDF类似,但用量小,其长期疗效和对肾功能等的影响仍需要观察㊂㊀㊀ʌ关键词ɔ㊀慢性乙型肝炎;艾米替诺福韦;治疗㊀㊀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3.03.009㊀㊀Early antiviral efficacy of tenofovir amibufenamide in treatment of naïve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㊀Zhang Danlei,Xu Jing.Bengbu Medical College Graduate school,Bengbu233030,Anhui Province,China㊀㊀ʌAbstractɔ㊀Objective㊀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arly efficacy of tenofovir amibufenamide(TMF)in the treatment of naïve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CHB).Methods㊀A total of90naïve patients with CHB were recruited in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tween January2020and March2022,and wer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n=50)and control group(n=40),receiving TMF or tenofovir disoproxil fumarate(TDF)treatment for48weeks. Serum alanine transaminase(ALT),HBV DNA loads,HBeAg and HBsAg levels were detected routinely.Results㊀At12,24,36 and48weeks of treatment,serum ALT level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38.0(25.0,55.0)U/L,31.5(23.8,35.0)U/L,29.5 (22.8,35.0)U/L and26.0(21.8,34.0)U/L,all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compared to38.5(25.0,60.0)U/L,30.0(22.0, 44.0)U/L,31.0(22.8,44.5)U/L and28.0(19.8,42.0)U/L(P>0.05),serum HBV DNA loads were0(0,3)lgIU/ml, 0(0,0.5)lgIU/ml,0(0,0)lgIU/ml and0(0,0)lgIU/ml,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compared to2(0,3)lgIU/ml,0(0,2) lgIU/ml,0(0,1.5)lgIU/ml and0(0,0)lgIU/ml(P>0.05)in the control;serum HBV DNA loss were58%,76%,78%and 88%,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compared to45%,65%,75%and85%(P>0.05)in the control;at12,24and36week treatment,serum ALT normalization rate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56%,80%and92%,all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compared to55%,70%and65%(P>0.05),while at the end of treatment48week,serum ALT normalization rat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100.0%,much higher than72.5%(P<0.01)in the control;during the period of antiviral regimen,there was no obvious untoward effects in the two groups.Conclusion㊀The antiviral performance of TMF in the treatment of naïve patients with CHB is as efficacious as of TDF,while the long-term efficacy and its impact on renal functions needs further clinicalinvestigation.㊀㊀ʌKey wordsɔ㊀Hepatitis B;Tenofovir amibufenamide;Therapy㊀㊀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主要引起肝脏炎症性损害㊂HBV的持续复制和由此产生的免疫介导性反应是导致肝细胞炎性坏死和肝纤维化的重要因素㊂过度的炎症反应和肝纤维化将进一步破坏肝细胞和肝组织[1]㊂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的数据统计,2019年有82万人死于慢性HBV感染相关性疾病[2]㊂慢性HBV感染可以进展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3]㊂相关指南均指出,治疗CHB患者的主要目的是通过长期抑制HBV复制,减轻肝纤维化,减少和延缓肝衰竭㊁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等的发生,从而达到改善患者生活质量㊁延长生存期的目的[4-6]㊂现有的抗病毒药物聚乙二醇干扰素-α(peginterferon-alfa, PegIFN-α)对HBV DNA的抑制作用较弱,且不良反应较多[7],而核苷(酸)类似物[nucleos(t)ideanalog, NAs],包括恩替卡韦(entecavir,ETV)㊁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tenofovir disoproxil fumarate,TDF)㊁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tenofovir alafenamide fumarate, TAF)等,均可抑制HBV复制,延缓肝纤维化,延长生存期,且耐药率低[8,9],口服方便,使得NAs成为目前临床上治疗CHB患者的主要药物之一㊂艾米替诺福韦(tenofovir amibufenamide,TMF)是一种新型核苷酸类逆转录酶抑制剂,为我国首个原研口服抗HBV药物,因上市较晚,对其抗病毒治疗疗效的研究仍较少㊂本研究通过比较TMF与TDF对初治CHB 患者的早期抗病毒疗效,为选择合适的抗病毒治疗药物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㊂1㊀资料与方法1.1病例来源㊀2020年1月~2022年3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治的CHB患者90例,男性60例,女性30例;年龄为20~65岁,平均年龄为42ʃ10.36岁㊂诊断符合2019年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和肝病学分会联合制定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的诊断标准,纳入患者为未曾接受过抗病毒治疗的初治患者㊂排除标准:(1)合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㊁甲型肝炎病毒㊁丙型肝炎病毒㊁丁型肝炎病毒㊁戊型肝炎病毒等病毒感染者;(2)原发性肝癌;(3)失代偿期肝硬化;(4)合并自身免疫性肝炎或其他活动性肝病;(5)妊娠或哺乳期妇女㊂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㊂1.2治疗方法㊀将9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㊂给予观察组艾米替诺福韦片(常州恒邦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210029) 25mg口服,1次/d;给予对照组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片(成都倍特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63436)300mg口服,1次/d㊂两组均治疗观察至48周㊂1.3检测方法㊀使用日立7600-0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生化指标;使用德国BIOMETRA Tgradi-ent96PCR分析仪检测血清HBV DNA定量(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试剂,检测下限为100IU/ ml);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HBsAg和HBeAg(上海科华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㊂1.4统计学分析㊀应用SPSS2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㊂对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ʃ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P25,P75)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㊂计数资料以%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计算㊂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㊂2㊀结果2.1两组生化㊁血清和病毒学指标变化的比较㊀在治疗12周和24周㊁36周和48周时,两组血清ALT水平㊁HBsAg水平㊁HBV DNA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㊂表1㊀两组生化㊁病毒和血清学指标[M(P25,P75)]比较例数ALT(U/L)HBsAg(IU/ml)HBV DNA(lg IU/ml) TMF治疗前5057.5(36.5,118.8)3763.0(1960.5,10000.0) 4.0(3.0,6.0)㊀12w38.0(25.0,55.0)3682.0(2158.3,7080.3)0.0(0.0,3.0)㊀24w31.5(23.8,35.0)3565.5(2186.8,5747.0)0.0(0.0,0.5)㊀36w29.5(22.8,35.0)2950.0(1845.3,5760.5)0.0(0.0,0.0)㊀48w26.0(21.8,34.0)3118.5(1645.3,5188.8)0.0(0.0,0.0) TDF治疗前4057.0(24.5,104.3)3436.0(2085.3,5020.5) 4.0(2.0,6.0)㊀12w38.5(25.0,60.0)3262.0(1147.3,4576.8) 2.0(0.0,3.0)㊀24w30.0(22.0,44.0)2990.5(998.3,4888.8)0.0(0.0,2.0)㊀36w31.0(22.8,44.5)2564.0(923.0,4356.3)0.0(0.0,1.5)㊀48w28.0(19.8,42.0)2161.0(653.8,4311.3)0.0(0.0,0.0)2.2两组疗效比较㊀在治疗12周㊁24周㊁36周时,两组血清ALT复常率㊁HBV DNA阴转率㊁HBsAg阴转率和HBeAg阴转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48周时,TMF组血清ALT复常率显著高于TD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2)㊂2.3不良反应发生情况㊀在治疗48周内,两组血肌酐和尿β微球蛋白水平均未升高,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和血磷水平均未下降,且无其他明显的不良反应㊂表2㊀两组疗效(%)比较例数ALT复常HBV DNA阴转HBsAg阴转HBeAg阴转TMF治疗12w5028(56.0)29(58.0)0(0.0)0(0.0)㊀治疗24w40(80.0)38(76.0)0(0.0)0(0.0)㊀治疗36w46(92.0)39(78.0)0(0.0)0(0.0)㊀治疗48w50(100.0)①44(88.0)0(0.0)0(0.0) TDF治疗12w4022(55.0)18(45.0)0(0.0)0(0.0)㊀治疗24w28(70.0)26(65.0)0(0.0)0(0.0)㊀治疗36w26(65.0)30(75.0)0(0.0)0(0.0)㊀治疗48w29(72.5)34(85.0)1(2.5)1(2.5)㊀㊀与TDF组比,①P<0.013㊀讨论由于HBV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在肝细胞核内持续存在,决定了大多数CHB患者需长期,甚至终身抗病毒治疗[10]㊂因此,在临床上需要更多更理想的抗病毒药物㊂TDF具有较强的抗病毒作用和低耐药性[11],在各国临床指南中已被推荐为治疗CHB的一线抗病毒药物㊂TDF治疗不同HBV基因型感染的CHB患者的疗效可能存在差异[12]㊂相关研究显示,因TDF通过肾脏代谢,长期服用可能引起肾功能受损和骨密度下降[13-15],在临床上影响了临床应用㊂TMF是一种新型单磷酰胺单酯类替诺福韦(TFV)前药,目前获批用于成人CHB患者的抗病毒治疗㊂TMF可通过磷酰胺酯化前药(protide)技术优化结构,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将TFV传递至肝脏,降低了血循环中TFV水平,使其活性代谢产物双磷酸替诺福韦(TFV-DP)在肝脏高浓度聚集,提升了药物的利用度[16],在抑制HBV复制的同时,降低了长期使用的安全性风险,更有利于患者的长期应用和获益㊂研究表明[17],在短期的抗病毒治疗观察中,发现患者对TMF耐受性良好㊂TDF和TMF对HBV复制的抑制作用相当,每日服用10~25mg艾米替诺福韦片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是可行的㊂在III期TMF临床试验中[18-21],1002例CHB患者分别应用TMF和TDF治疗48周,结果HBeAg阳性患者血清HBV DNA转阴率分别为50.2%和53.7%,ALT复常率分别为72.1%和64.6%;血清HBeAg阴性患者HBV DNA转阴率分别为88.9%和87.8%,ALT复常率分别为74.6%和67.4%㊂一般认为,TMF与TDF在抗病毒治疗方面具有相当的效力[22-24]㊂在本研究中我们纳入初始治疗的CHB患者,给予观察组TMF治疗,给予对照组TDF治疗,结果显示,在12周㊁24周和36周时两组患者血清ALT复常率和HBV DNA阴转率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表明在短期的抗病毒治疗中,TMF在生化学和病毒学改善方面都与TDF相当,与上述研究结果一致㊂在治疗48周时,观察组血清ALT复常率显著高于TDF组(P<0.01),表明TMF在生化学的改善方面优于TDF治疗㊂在治疗48周时,两组患者血清ALT水平和HBV DNA载量均显著下降,观察组下降幅度要大于对照组,表明TMF能更快速地发挥作用㊂在治疗48周,观察组血清ALT水平恢复正常㊂在治疗12周㊁24周㊁36周和48周时,血清ALT复常率分别为56%㊁80%㊁92%和100%,表明TMF可有效改善CHB患者肝功能㊂在治疗48周时,观察组血清HBV DNA被清除㊂在治疗12周㊁24周㊁36周和48周时,血清HBV DNA阴转率分别为58%㊁76%㊁78%和88%,表明TMF可快速抑制HBV复制,降低HBV DNA载量,直至转阴㊂相关研究表明,随着应用TDF治疗时间延长,可能会出现血清肌酐水平升高和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现象㊂本研究在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未发生血肌酐和尿β微球蛋白升高,也未出现肾小球滤过率和血磷水平下降等相关肾毒性并发症或其他严重不良反应,提示安全性良好㊂但TMF对肾功能的影响还需要长期进一步随访观察㊂相较于PegIFN-α治疗,应用NAs类药物治疗往往只能获得病毒学应答,而少有血清学应答者㊂在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中[19],153例恩替卡韦经治患者被随机分为三组,其中50例接受恩替卡韦联合PegIFN-α治疗,52例转用PegIFN-α单药治疗,51例继续恩替卡韦单药治疗,结果与继续ETV 单药治疗组相比,联合治疗和转用PegIFN-α单药治疗组均实现了更高的HBeAg血清转换率(18.0%和19.2%对2.0%,P<0.01)和更高的血清HBsAg阴转率(30.0%和34.6%对0.0%,P<0.001)㊂有报道,给予100例CHB患者ETV治疗48周,仅有3例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无患者发生HBsAg阴转[20]㊂在本研究中,我们同样仅观察到1例血清HBsAg阴转和HBeAg血清学转换㊂综上所述,应用TMF治疗CHB患者,可获得与TDF治疗同样的短期疗效,表现为生化学和病毒学应答,但期望由于应用较小的药物剂量,能够减轻对肾功能的影响㊂由于本组纳入病例数相对较少,观察时间短,后续还需扩大样本量并持续跟踪随访以进一步明确TMF的长期抗病毒疗效㊂对于初始治疗的CHB患者,TMF在早期具有快速㊁强效的抗病毒作用,能够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安全性良好,值得开展多中心的研究观察㊂ʌ参考文献ɔ[1]Hong MZ,Ye L,Jin LX,et al.Noninvasive scoring system for sig-nificant inflammation related to chronic hepatitis B.Sci Rep,2017, 7:1-6.[2]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Hepatitis B.2019.Available at: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hepatitis-B [access date May15,2022].[3]Chen CJ,Iloeje UH,Yang HI.Long-term outcomes in hepatitis B:the REVEAL-HBV study.Clin Liver Dis,2007,11:797–816.[4]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实用肝脏病杂志,2020,23(1)S9-32. [5]Terrault NA,Lok AAF,Mcmahon BJ,et al.Update on prevention,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hronic hepatitis B:AASLD2018 hepatitis B guidance.Hepatology,2018,67(4):1560-1599. [6]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the Liver.EASL2017clinicalpractice guidelines on the management of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J Hepatol,2017,67(2):370-398.[7]Jia N,Gao W,Fan X,et al.Clinical efficacy of PEG-IFNα-2aand PEG-IFNα-2b in the treatment of hepatitis B e antigen-posi-tive hepatitis B and their value in improving inflammatory factors and hemodynamics in patients:a comparative study.Oxid Med Cell Longev,2022,2022:1-10.[8]Hong X,Cai Z,Zhou F,et al.Improved pharmacokinetics of teno-fovir ester prodrugs strengthened the inhibition of HBV replication and the rebalance of hepatocellular metabolism in preclinical models.Front Pharmacol,2022,13:1-17.[9]Westin J,Aleman S,Castedal M,et al.Management of hepatitis Bvirus infection,updated Swedish guidelines.Infect Dis(Lond),2020,52(1):1-22.[10]Tricot T,Thibaut HJ,Abbasi K,et al.Metabolicallyimproved stemcell derived hepatocyte-like cells support HBV life cycle and are a promising tool for HBV studies and antiviral drug screenings.Bio-medicines,2022,10(2):268.[11]Liu Y,Corsa A C,Buti M,et al.No detectable resistance to teno-fovir disoproxil fumarate in HBeAg+and HBeAg-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after8years of treatment.J Viral Hepat,2017,24(1):68-74.[12]刘雨莹,张娇珍,周海娟,等.替诺福韦治疗不同HBV基因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疗效研究.实用肝脏病杂志,2022,25(4): 492-495.[13]Wilkins T,Sams R,Carpenter M,et al.Hepatitis B:Screening,prevention,diagnosis,and treatment.Am Fam Physician,2019,99(5):314-323.[14]Trépo C,Chan HL,Lok A,et al.Hepatitis B virus n-cet,2014,384(9959):2053-2063.[15]姜悦萌,马于琪,阚春明,等.应用核苷(酸)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早期肾功能的变化.实用肝脏病杂志,2022,25(3): 351-354.[16]Wang X,Zhang C,Zhu Y,et al.Efficacy of2years of entecavirplus adefovir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who had failed on prior nucleos(t)ide analog treatment.Antiviral Res, 2014,103:71-77.[17]Chan HLY,Fung S,Seto WK,et al.Tenofovir alafenamide versustenofovir disoproxil fumarate for the treatment of HBeAg-positive chronic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a randomised,double-blind, phase3,non-inferiority ncet Gastroenterol Hepatol,2016, 1:185-195.[18]Cerrone M,Alfarisi O,Neary M,et al.Rifampicin effect on intra-cellular and plasma pharmacokinetics of tenofovir alafenamide.J Antimicrob Chemother,2019,74:1670-1678.[19]Zhang H,Hu Y,Wu M,et al.Randomised clinical trial:safety,efficacy and pharmacokinetics of HS-10234versus tenofovir for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hepatitis B infection.Aliment Pharmacol Ther, 2021,53(2):243-252.[20]Liu Z,Jin Q,Zhang Y,et al.Randomised clinical trial:48weeksof treatment with tenofovir amibufenamide versus tenofovir disoproxil fumarate for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Aliment Pharmacol T-her,2021,54(9):1134-1149.[21]Hu Q,Qi X,Yu Y,et al.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adding on orswitching to peginterferonα-2b in HBeAg-positive chronic hepatitis B patients with long-term entecavir treatment:a multicentre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Aliment Pharmacol Ther, 2022,56(9):1394-1407.[22]Aspinall EJ,Hawkins G,Fraser A,et al.Hepatitis B prevention,diagnosis,treatment and care:a review.Occup Med(Lond), 2011,61(8):531-540.[23]Dekker SE,Green EW,Ahn J,et al.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ofacute hepatitis B virus.Clin Liver Dis,2021,25(4):711-724.[24]Li M,Gao Y,Yang L,et al.Dynamic changes of cytokine profiles andvirological markers during48weeks of entecavir treatment for HBeAg-positive chronic hepatitis B.Front Immunol,2022,13:1-12.(收稿:2022-11-04)(本文编辑:陈从新)。
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及防治进展

⼄型肝炎病毒的感染及防治进展综述⼄型肝炎病毒的感染及防治摘要:近年来,⼄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个严重的公共卫⽣问题,我国尤为突出。
近年来,⼄肝在我国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排序中⼀直位居前三位,每年报告⼄肝患者百万⼈左右。
⾯对⼄肝病毒感染蔓延的局⾯,各国进⾏了⼤量研究以求从根源治疗⼄肝。
但是,经过长时间的探索,⼈类依旧未找到有效治疗慢性⼄肝的⽅法。
⼄肝防治是当前及今后相当长时间内要⾯临的重要任务,因此,探寻⼄肝活动的规律特点、把握⼄肝防治的宏观态势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通过综述的⽅式对⼄肝的感染以及防治⽅⾯进⾏了分析。
关键词:⼄肝病毒;流⾏病学;⼄肝表⾯标志物;⼄肝疫苗⼄型肝炎是危害严重的病毒性传染病,呈世界流⾏趋势。
慢性⼄型肝炎是我国当前流⾏最为⼴泛、危害性最严重的传染病之⼀。
我国现有9000万慢性⼄肝病毒感染者,其中约2800万为慢性⼄肝患者。
每年有90万患者发展为肝硬化,约30万患者发展为原发性肝癌[1]。
⼄肝的流⾏也带来了诸多的社会问题,给国家的卫⽣系统带来了严重的负担,同时给患者的⼼理和家庭带来了负⾯影响,造成了⽣活质量下降。
因此,解决⼄肝防治的难题,成为社会的当务之急。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全球各个国家对⼄肝的防⽌研究⼒度加⼤。
进⼊免疫时代以来,免疫预防控制⼄肝在世界各国均取得明显的成效。
1 ⼄肝病毒感染1.1 ⼄肝病毒简介及其基因型分布⼄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简称⼄肝病毒,是⼀种DNA病毒,属于嗜肝DNA病毒科(hepadnaviridae),是引起⼄型病毒性肝炎(简称“⼄肝”)的病原体,其基因组为闭合环状双链DNA,⼤⼩约为3.2kb,在负链DNA核⽢酸序列为模板转录的RNA 上含有四个ORF,分别称为S、C、P、X区[2]。
⼄型肝炎是⾎源传播性疾病,主要经⾎(如不安全注射等)、母婴及性接触传播。
1988年OKAMOTO[3]⾸先根据HBV全基因序列差异≥8%的标准将其分为A、B、C、D4种基因型,随后⼜根据这⼀标准将HBV基因型增加到8种(即A~H),每个基因型⼜可分为不同亚型,且存在基因型之间的重组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研究进展
摘要:现今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发病人数逐年增多,此种现象应获得人们的
高度重视,医护人员应逐步研究治疗此种病症的良好方法,从而使人们的生活质
量获得改善。
因此,本文对中医穴位注射、西医药物方法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
炎的效果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希望能使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病得控制,具有良好的生活质量,尽快回归到正常的生活模式中。
同时,病人对自身疾病会
具有正确的认识程度,对生活呈现美好的向往,心态较为舒畅,具有主动应他人
沟通的欲望,精神面貌良好。
关键词: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研究进展
[ 中图分类号 ]R2 [ 文献标号 ]A [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8)19-0449-02
引言:乙型病毒性肝炎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在严重的情况下,病人将会出现慢性的症状,
而在中西医方法进行治疗的过程中,二者具有不同的治疗重点。
西医注重抗病毒、调节免疫
力的方法,呈现抗炎的功效,而中医注重辩证性的治疗方法。
现今在逐渐进行临床实践的过
程中,发现单纯的运用中药或者西药并不能达到良好的治疗功效,而在将二者进行结合的过
程中,便能具有良好的临床功效,从而中医系结合的方法应在临床中被广泛推广,促进病人
病情的显著改善,达到极佳的治疗效果。
1 中医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认识
李麟(2015)认为中医未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具有明确的命名,仅对此种病症具有相应
的判断,如黄疸、虚劳等是常见的临床症状,当人们患有此种疾病的时候,便会使人出现口干、口苦等多种不同形式的现象[1]。
在此种病症逐渐发展的过程中,病人湿热的症状会逐渐
凸显,并且在正气虚弱的情况下,便会使人体出现盗汗的症状。
目前,现代中医对慢性乙型
病毒性肝炎会具有崭新的认识程度,会知晓此种病症的各种临床症状,认为此种病症与正气
虚弱具有较大的关联,会使人们的病情呈现治愈时间较长的特点,而在运用规范疗法实施治疗的过程中,便会使人们的身体虚弱症状获得改善,治疗时间将会获得较大程度的缩短,取
得积极的治疗功效。
此外,在运用中草药等一系列方法实施治疗的时候,如在运用针灸方法
的过程中,便能使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病症获得极大程度的改善,人们在口服一些药
物的基础上,便能具有清利湿热的功效,从而在会达到活血化瘀的目的,使人体的气血获得
调节,取得积极的治疗功效。
并且在降低治疗成本的基础上,便能具有良好的治疗功效,治
疗中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发生变化,促进人们身心状况的不断好转,人们花费的治疗费用显著减少,取得较好的治疗功效。
2 穴位注射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中的应用
穴位注射指在病人经络中组设药物,具有防病治病的治疗特色,医生在以经络学为基础的
情况下,便能将各种药物与经络进行有效的结合,同时,医生在对病人穴位实施注射的过程中,会使药物在病人体内存留时间逐步延长,使穴位具有较强的放大作用。
并且在药物存留
时间逐步延长的基础上,便能使病症被良好治愈,在逐步组设药物的过程中,会促进人们身
心情况的不断准变,思想发生变化。
同时,在运用穴位方法实施注射的时候,便能具有清利
湿热的功效,能够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病人身心状况发生变化,从而穴位注射的方法便能呈现良好的临床效果。
2.1 三足里医生在注射三足里穴位的过程中,便能使患者的病情获得改善,达到良好
的治疗功效,促进人们身体经络的调节,同时,在对三足里穴位实施针刺的基础上,便能
够具有健脾的功效,从而在调节气血的时候,便能够具有身心舒畅的效果。
王琮(2016)认
为在逐步运用穴位注射方法的时候,用药量可以逐步加大,在逐步加大药物的过程中,便能
够具有补脾胃的功效,达到良好的治疗功效,从而在逐步进行针刺的过程中,便能够具有扶
正培元的效果,并具有疏肝利胆的功效[2]。
同时,在运用复方丹参注射液的情况下,便能够
具有惠阳强壮的功效,达到缓解疲劳的目的,在注射药物的过程中,便能够使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免疫功能获得调节,并能使患者的身体机能获得不断增强,进而便能具有保护
肝细胞的功效。
陈金凤(2017)认为在逐步治疗的过程中,便能达到良好的健脾和胃的效果,患者对自身病症会具有良好的认识程度,并能够使治疗进程被逐渐缩短,人们身心情况的不
断改善,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心态较为积极[3]。
2.2 三阴交郭如意,余雪平,黄绿叶(2016)认为在运用三阴交的方法实施治疗的基
础上,便能够使患者的精神获得调节,在病人三阴之会获得调节的时候,并且在下焦获得
调节的过程中,便能达到调理脾胃的功效,并能够使患者的精神情况获得调节[4]。
进而在疏
肝理气的过程中,并且在运用黄氏注射液的基础上,将能够具有减少病人体内病毒的功效,
使患者的免疫功能获得调节,达到扶正却邪的效果。
从而在逐步养心通脉的过程中,便能够
使人体具有较大免疫能力,从而在干扰诱生的过程中,便能够使病人体内已知病毒被复制,
达到良好的治疗功效,使人们的身心状况获得改善。
2.3 清热利湿药物
苦参素注射液是治疗此种疾病的一种重要方法,它能够使病人肝细胞掉网情况获得改善,
进而便能具有良好的防治肝纤维化的作用,在运用此种药物实施注射的过程中,便能具有清
热利湿的功效。
同时,此种方法具有诸多的功效,如具有稳定细胞膜的效果,药物在逐步利
胆的过程中,便能在借助病人肌肉的情况下,使其发挥更大的疗效,使病人机体免疫功能获
得释放,患者的免疫形态发生变化。
王景鸿,刘义庆,张培莉(2015)认为医生在对不同程
度病情的病人进行治疗的过程中,会使患者的免疫功能发生变化,肝细胞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促进病人细胞的再生,从而便能具有良好的治疗功效,对肝细胞具有良好保护效果[5]。
进而在治疗费用较低的情况下,便能使此种药物具有良好的治疗性能,呈现良好的应用前景,促进人们身体功能的逐步改善。
进而在药物活血化瘀的过程中,便能具有祛瘀止痛的功效,
在逐步活血的过程中,便能使病人的病症被良好治愈,达到保护肝细胞的功效,从而便能使
此种病症获得良好的改善。
同时,在运用丹参改善肝脏微循环的过程中,便能使细胞具有良
好的修复功效,从而在病人免疫功能获得调节的时候,便能使丹参的治疗功效较为显著,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卫亚,袁红萍,杜忠祥(2015)认为在改善病人肝脏微循环的基础上,
便能对肝细胞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减少肝细胞的损伤,从而便能促进肝脏细胞的恢复,最终,在记住三里穴位的位置实施注射的过程中,便能具有良好的扶正祛邪的功效,使人体的
免疫能力逐步增强,感染各种病症的概率不断降低,促进人们身体功能的不断调节[6]。
3 西药方法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
胸腺肽是反应调节银子,并具有较强的刺激作用,使人体的免疫功能获得变化,致使人体
的免疫细胞被不断调节,从而便能具有良好的保护肝脏的功效,增大药物对肝脏的保护效果。
刘翼,祝琳(2014)认为在不断进行临床治疗的过程中,医生在逐步运用各种医药的基础上,便能使治疗进程被显著提前,人们的服用药物方法获得不断改善,进而在药物间相互协调的
过程中,便能使药物间呈现较好的治疗作用,具有治标治本的功效[7]。
最终,医生在对患者
不断实施治疗的过程中,会使人体的免疫功能获得调节,进而会使患者的肝功能发生变化,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促进人们身心状况的不断改善,呈现良好的治疗功效。
4 讨论
在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了解的过程中,中西医会具有良好的治疗方法,进而使
病人的身心状况发生变化,在运用注射方法实施治疗的过程中,便能使药物与经穴间具有协
调的作用。
从而便能具有良好的治疗功效,如对人体功能具有良好的协调作用,使人体的免
疫力逐步增强,进而将会取得良好的治疗功效,促进人们身心状况的不断准变。
综上所述,在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实施治疗的过程中,便能使人体的身体特征获得变化,但是现在的抗病毒性药物存在各种缺点,并且治疗过程也具有不完善之处,一些病人会出现
不良反应。
而在中西医治疗方法不断结合的情况下,便能够取得积极的治疗效果,进而在将
两种方法不断应用于临床的过程中,便能达到良好的治疗功效,促进患者身体病症的逐步恢复。
参考文献:
[1]李麟.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自我管理的研究进展[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第二十四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2015:1.
[2]王琮.病毒性肝炎生化指标与中医证型关系的初步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
[3]陈金凤.清化瘀毒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湿热瘀毒证的临床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7.
[4]郭如意,余雪平,黄绿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核苷(酸)类似物治疗前后外周血中Treg 和Th17 细胞及其相关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J].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2016,33(13):216-221.
[5]王景鸿,刘义庆,张培莉.山东省立医院 2011—2013 年门诊及住院患者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状况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5,1(11):16-18.
[6]卫亚,袁红萍,杜忠祥.24737 例乙型肝炎 HBsAg 阳性者的病毒血清学模式回顾性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5,25(19):3371-3374.
[7]刘翼,祝琳.急性复发性胰腺炎的临床特点及病因分析[J].重庆医学,2014,
43(09):1047-1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