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课件
合集下载
慢性乙型肝炎ppt课件

三、社区护理干预
1、健康教育 2、接受免疫: 3、做好家庭隔离和消毒 4、休息 5、饮食 6、用药 7、患者的管理 8、心理护理
健康教育
社区护士应该针对乙型肝炎病人开展广泛的社区健康教育, 普及乙肝防治知识,把健康教育贯穿于整个社区护理过程中 ,在 对患者的健康教育中,不仅要把疾病的病因、发生和用药后的转 归详细讲解给患者,还要讲解必要的传染病知识,如传染源、传 播途径、易感人群以及临床出现的症状。告知患者既要合理饮食, 又要改变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使患者对自己的疾病有较
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hcvhcv初步研究表明在初步研究表明在电镜下电镜下hcvhcv为为55nm55nm直径的球形颗粒去包膜直径的球形颗粒去包膜后为后为33nm33nm直径的核壳蛋白包被的核心部分直径的核壳蛋白包被的核心部分内含全长约内含全长约1000010000个核苷酸的单股正链个核苷酸的单股正链rnarna基基丁型肝炎病毒丁型肝炎病毒hdvhdv是一种缺陷病毒是一种缺陷病毒必需有必需有hbsaghbsag的存在才能复制的存在脏损害为主的全身性传染病,主 要经血液传染.临床主要表现为食欲减退\ 乏力\恶心\肝脾肿大与肝功损害,部分病 人可有黄疸及发热。
肝炎现在是全球范围比较严重的一种疾 病,我国的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约为3000 万
二、危险因素和易感人群
(一)、传播途径 1、体液传播:是HIV的主要传播途径。 含有肝炎病毒的体液、血液通过输血、 血制品、集体预防接种、药物注射和针 刺等方式而传播。 2、母婴传播:胎盘、分娩、哺乳、喂养 等方式引起感染。 3、性接触传播: 4、医源性传播:
心理护理 建立相互信任、理解、和睦融洽的
护患关系 医务人员在治疗和护理过程中, 因注意保持与患者的沟通,了解他们的 心理需要,耐心听取并回答患者提出的 疑问,做好患者的心理调节,积极疏导 患者的消极情绪,帮助他们建立战胜疾 病的信心,主动配合治疗,使医患关系 处于良性循环中。
乙型肝炎病毒PPT幻灯片课件

我国是HBV感染的高发区,约60﹪的人群感染过HBV,10﹪的人群为携带
者,多达1.2 亿。现有乙型肝炎患者约为1200 万,年发病率为158/10 万。
2
乙肝病毒的结构形态
简介
致病性
检测 技术
诊断与 防治
1907年,Dane在“澳抗”阳性者血清标本的 电子显微镜观察中,发现了完整的血清型肝炎病 毒体,即Dane颗粒,亦称乙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B virus,HBV)。
治疗 14
简介
致病性 检测 技术
HBxAg
HBxAg为反式激活蛋白,能广泛激活病毒 和细胞的启动子,促进病毒复制或细胞癌基 因的表达,故HBxAg可作为致癌蛋白,与原 发性肝癌的发生和发展有关。临床上不作为 HBV感染的血清学指标。
诊断与 防治
治疗 15
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
简介
致病性
检测 技术
诊断与 防治
治疗 4
乙肝病毒的结构形态
简介
致病性
检测 技术
诊断与 防治
治疗 5
乙肝病毒的感染特性
简介
致病性
检测 技术
诊断与 防治
亚病毒颗粒不包含病毒基因组和衣壳蛋 白,主要由病毒的包膜蛋白以及宿主细胞来 源的脂质成分组成。在HBV感染病人的血清 中,HBsAg亚病毒颗粒的含量远远超过Dane颗 粒,血清浓度能达到1012/mL,是Dane颗粒的 10 000到1 000 000倍。甚至在检测不到病 毒DNA的情况下,HBsAg仍能持续大量存在。 这种独特的现象是乙肝病毒所特有的,迄今 尚未在其他病毒中发现。
治疗 13
简介
致病性
检测 技术
诊断与 防治
HBeAg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PPT课件

吸烟和饮酒都会加重肝脏负担,影响 治疗效果,患者应该严格戒烟限酒。
适量的运动可以提高身体免疫力,促 进新陈代谢,有助于病情的恢复。
规律作息
保持充足的睡眠和规律的作息有助于 肝脏的自我修复和免疫功能的提升。
营养支持与饮食调整
均衡饮食
患者应保持均衡的饮食,摄入适量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 、维生素和矿物质。
增加优质蛋白质摄入
如鱼、瘦肉、蛋类、豆类等,有助于肝细胞的修复和再生。
控制糖分和脂肪摄入
减少高糖、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减轻肝脏负担。
心理支持与辅导
心理疏导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治疗 周期长,患者容易出现焦 虑、抑郁等心理问题,需 要进行心理疏导。
家庭支持
家庭成员应给予患者充分 的关心和支持,帮助患者 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
细胞免疫治疗
利用细胞工程技术改造患者自身免疫细胞,增强其识别和 清除病毒的能力。
基因治疗与干细胞治疗前景
基因编辑技术
利用CRISPR-Cas9等基因编辑技术,实现对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的精 确敲除。
基因疗法
研发基于RNA干扰、反义寡核苷酸等技术的基因疗法,抑制病毒基 因表达。
干细胞治疗
利用干细胞修复受损肝细胞、重建肝脏功能,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治疗提供新途径。
抗炎保肝药物
01
02
03
甘草酸制剂
具有抗炎、抗氧化、保护 肝细胞膜等作用,适用于 各种慢性肝炎的辅助治疗 。
水飞蓟素
具有抗氧化、抗炎、抗纤 维化等作用,可改善肝功 能,延缓病情进展。
双环醇
具有抗炎、抗氧化、保护 线粒体等作用,适用于慢 性肝炎的辅助治疗。
03
非药物治疗
生活方式干预
慢性乙肝相关知识PPT课件

.
10
模式7
HBsAg 阴性 抗-HBs 阳性 HBeAg 阴性 抗-HBe 阴性 抗-HBc 阳性 乙肝康复期
常见乙肝标记物模抗-HBs 阳性 HBeAg 阴性 抗-HBe 阴性 抗-HBc 阴性 乙肝免疫接种 或隐性感染后
.
11
常见乙肝标记物模式及其意义
模式9
近年来细胞调亡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 制中受到重视。
.
37
十四、慢性乙肝的抗病毒治疗
1、适应症: 1)、肝功异常:转氨酶升高2-5倍 2)、大三阳:HBV-DNA ≧105以上
小三阳:HBV-DNA ≧104以上 3)、肝硬化有以上情况者尤应抗病毒治疗
.
38
慢性乙肝的抗病毒治疗
2、抗病毒药物的选择 1)普通干扰素α-2b: ﹥10年 2)拉米夫定:7年 3)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2年 4)阿德福韦:2年 5)恩替卡韦:1年
●成年人需要进行预防接种者主要为乙肝高危人群, 如传染科、牙科、妇产科、外科及化验室、血库、血 液透析室的工作人员,乙肝表现抗原阳性者的配偶、 静脉内吸毒者、长期受血者、免疫障碍或使用免疫抑 制剂者等。 ●是否需要再次接种疫苗,应在测定乙肝表面抗体的 滴度后决定,当乙肝表面抗体消失时,可进行加强接 种。 ●无论儿童还是成人,加强接种时一次性注射10微克
.
26
接种疫苗后没产生抗体怎么办?
另一种情况: 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或存在免疫紊乱,
也不容易产生乙肝表面抗体,如患有免疫功能 低下病症者,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 药物者,早产儿、低体重儿及营养不良儿等。
对这部分人,可再次给予乙肝疫苗接种。 可采用增加每次剂量或缩短接种时间(如每次 应用10微克,每4周接种一次)等方法。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PPT课件

整理课件ppt
15
• (2)HBsAg疫苗 包括前s1蛋白 抗原、前s2蛋白抗原及HBsAg。经 HBsAg疫苗治疗6个月能明显降低HBV 的复制,血液中HBV—DNA及病毒滴 度均明显下降,对治疗前具有较高病 毒滴度及较低ALT的病人疗效尤其明 显
整理课件ppt
16
抗炎、保肝治疗
• 治疗目的是减轻肝脏炎症、减少 肝细胞损伤,延缓向肝纤维化进 展。适用于慢性乙型肝炎、肝硬 化患者以及不适宜于抗病毒治疗 或抗病毒治疗无效者。
•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HBV感染的后果, 取决于活动性HBV复制是否存在以及 肝损害的程度
整理课件ppt
5
临床表现
• (1)慢性迁延性肝炎(慢迁肝)临床症 状轻,无黄疸或轻度黄疸、肝脏轻度肿 大,脾脏一般触不到。肝功能损害轻
• (2)慢性活动性肝炎(慢活肝)临床症 状较重、持续或反复出现,体征明显, 如肝病面容、蜘蛛痣、肝掌,可有不同 程度的黄疸。肝脏肿大、质地中等硬, 多数脾肿大。肝功能损害显著
整理课件ppt
6
整理课件ppt
7
肝掌
整理课件ppt
8
整理课件ppt
9
治疗
• 1.抗病毒治疗(主要) • 2.基因疗法 • 3.疫苗 • 4.抗炎、保肝治疗 • 5.联合治疗 • 6.猪苓多糖、双嘧达莫、卡介苗 • 7.中药治疗
整理课件ppt
10
抗病毒治疗
• 目前国际上公认的、已被美国食 品和药品管理局(FDA)批准的抗 病毒药物有干扰素、聚乙二醇化 干扰素、拉米夫定、阿德福韦、 恩替卡韦
整理课件ppt
19
中药治疗
• 优点 :中药治疗乙肝疗效全面,兼 具抗病毒、保肝、HBV转阴、调整免 疫机能等作用。
慢性乙型肝炎病情介绍演示培训课件

诊断流程
首先进行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 然后进行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 查,最后根据检查结果进行综合 分析和诊断。
实验室检查方法
肝功能检查
包括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 素(TBil)等指标,用于评估肝脏功能状态。
乙肝病毒标志物检测
如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体( HBsAb)、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乙型肝炎e抗体 (HBeAb)等,用于判断病毒感染状态和复制情况。
肝纤维化指标检测
如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等,用于评估肝 脏纤维化程度。
影像学检查技术
超声检查
可观察肝脏大小、形态、回声等,判 断是否存在肝硬化、脂肪肝等并发症 。
CT或MRI检查
瞬时弹性成像技术
通过测量肝脏硬度来评估肝纤维化程 度。
更精确地显示肝脏病变情况,如肝硬 化、肝癌等。
鉴别诊断要点
建立了完善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管理体系
通过构建全面的患者数据库和随访系统,实现了对患者病情的实时监测和个性化治疗方案的制定,有效 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01
深入研究慢性乙型肝 炎的免疫病理机制
随着免疫学、基因组学等学科的不断 发展,未来将进一步揭示慢性乙型肝 炎的免疫病理机制,为疾病的精准治 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抑制病毒复制
通过核苷类药物、干扰素 等抗病毒治疗,有效抑制 乙肝病毒复制,降低病毒 载量。
改善肝功能
抗病毒治疗有助于改善肝 功能,减轻肝脏炎症,延 缓病情进展。
预防并发症
长期抗病毒治疗可降低肝 硬化、肝癌等并发症的发 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免疫调节治疗方法
增强免疫功能
首先进行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 然后进行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 查,最后根据检查结果进行综合 分析和诊断。
实验室检查方法
肝功能检查
包括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 素(TBil)等指标,用于评估肝脏功能状态。
乙肝病毒标志物检测
如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体( HBsAb)、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乙型肝炎e抗体 (HBeAb)等,用于判断病毒感染状态和复制情况。
肝纤维化指标检测
如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等,用于评估肝 脏纤维化程度。
影像学检查技术
超声检查
可观察肝脏大小、形态、回声等,判 断是否存在肝硬化、脂肪肝等并发症 。
CT或MRI检查
瞬时弹性成像技术
通过测量肝脏硬度来评估肝纤维化程 度。
更精确地显示肝脏病变情况,如肝硬 化、肝癌等。
鉴别诊断要点
建立了完善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管理体系
通过构建全面的患者数据库和随访系统,实现了对患者病情的实时监测和个性化治疗方案的制定,有效 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01
深入研究慢性乙型肝 炎的免疫病理机制
随着免疫学、基因组学等学科的不断 发展,未来将进一步揭示慢性乙型肝 炎的免疫病理机制,为疾病的精准治 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抑制病毒复制
通过核苷类药物、干扰素 等抗病毒治疗,有效抑制 乙肝病毒复制,降低病毒 载量。
改善肝功能
抗病毒治疗有助于改善肝 功能,减轻肝脏炎症,延 缓病情进展。
预防并发症
长期抗病毒治疗可降低肝 硬化、肝癌等并发症的发 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免疫调节治疗方法
增强免疫功能
慢性乙型肝炎PPT课件

抗炎、抗氧化药物
减轻肝脏炎症反应,保护肝细 胞。
抗纤维化药物
防止肝纤维化,延缓肝硬化进 程。
非药物治疗
生活方式调整
规律作息,合理饮食,避免过 度劳累。
心理支持
减轻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 提高治疗依从性。
定期复查
监测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 方案。
中医治疗
采用中药、针灸等手段调理身 体,改善症状。
特殊人群的治疗
分类
慢性乙型肝炎可分为轻度、中度 和重度,HBV感染是慢性乙型肝炎的直接原 因,病毒在体内持续复制并对肝脏造 成损害。
传播途径
HBV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传 播,也可通过破损的皮肤和黏膜传播 。
慢性乙型肝炎对健康的危害
01
02
03
肝脏功能损害
儿童患者
根据年龄和体重调整药物剂量,关注生长发 育情况。
妊娠期患者
确保母婴安全,合理选择药物和治疗方案。
老年人患者
考虑身体机能下降,治疗需谨慎,关注不良 反应。
肝硬化、肝癌患者
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提高生活质量,延长 生存期。
04
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与控制
预防措施
接种疫苗
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慢性乙型肝炎的 最有效方法。新生儿应在出生后尽快 接种疫苗,并完成全程接种。
慢性乙型肝炎可导致肝脏 功能持续损害,进而发展 为肝硬化、肝癌等严重疾 病。
并发症
慢性乙型肝炎可引起多种 并发症,如肝性脑病、门 静脉高压、腹水等。
心理压力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可能面 临较大的心理压力,如社 交障碍、歧视等。
02
慢性乙型肝炎的症状与诊断
常见症状
乏力
由于肝功能受损,患者 常常感到疲劳乏力,即 使充分休息也无法缓解
慢性乙型肝炎-PPT课件

症状如何来?
症状轻重决定于损伤程度 受损 不全 衰竭 轻度→ 中→ 重
肝脏的功能
一、代谢功能 二、胆汁生成和排泄 三、生物转化(解毒功能) 四、免疫功能 五、合成功能 淀粉和糖类消化后变成葡萄糖经肠道吸收,肝脏将它合成肝糖原贮存起来;当机体需要时,肝细胞又能把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供机体利用当血液中血糖浓度变化时,肝脏具有调节作用。 蛋白质代谢:肝脏是人体白蛋白唯一的合成器官;γ球蛋以外的球蛋白﹑酶蛋白及血浆蛋白的生成﹑维持及调节都要有肝脏参与;氨基酸代谢如脱氨基反应﹑尿素合成及氨的处理均在肝脏内进行。 脂肪代谢:脂肪的合成和释放﹑脂肪酸分解﹑酮体生成与氧化﹑胆固醇与磷脂的合成﹑脂蛋白合成和运输等均在肝脏内进行。 维生素代谢:许多维生素如A B C D和K的合成与储存均与肝脏密切相关,肝脏明显受损时会出现维生素代谢异常。 激素代谢:肝脏参与激素的灭活,当肝功长期损害时可出现性激素失调,往往有性欲减退,腋毛、阴毛稀少或脱落。男性阳痿、睾丸萎缩,乳房发育;女性月经不调,还可出现肝掌及蜘蛛痣等。
甘草酸制剂、苦参碱制剂、联苯双酯等有不同的降酶、缓解肝脏炎症作用 适用于急性肝炎、不宜抗病毒治疗或抗病毒治疗无效者 部分病人经降酶等综合措施治疗可以康复
“保肝”、降酶药大多缺乏基础药理研究,临床治疗试验不规范 目前尚无特别有效的“保肝”药 “降酶”意义?
******************************************
主要内容
基本概念 临床表现 药物治疗 相关知识
药物治疗
对症药物 病因治疗药物
HBV 生活史
肝炎药物分类
1. 护肝药物 辅助代谢:肝泰乐,肌苷,泰特,肝得健,凯西莱, 疗尔健,阿波莫斯 消炎降酶:甘草甜素,苦参碱,联苯双酯,五味子 退 黄: UDCA,思美泰,羟甲烟胺,胆维他, 保胆健素 辅助/营养:乳果糖,脂肪乳,加营素,肝安, 肝活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1
肝脏 —— 人体的化工厂
肝脏是消化系 统最大的腺体 器官,是一个 “化工厂”, 包括物质的加 工、转化、合 成等,另外还 能促进某些有 毒物质的转换 和排泄。
2
肝炎相关知识
• 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学分型,目前已被公认的有甲、 乙、丙、丁、戊五种肝炎病毒,分别写作HAV、 HBV、HCV、HDV、HEV。
• 慢性乙肝,尤其是肝硬化患者面色黝黑晦暗,称 肝病面容。手掌大、小鱼际显著充血称肝掌。皮 肤上一簇呈放射状扩张的形如蜘蛛的毛细血管团 称蜘蛛痣,其他部位也可出现。男性可出现勃起 功能障碍,对称或不对称性的乳腺增生、肿痛和 乳房发育,偶可误诊为乳腺癌;女性可出现月经 失调、闭经、性欲减退等。这可能与肝功能减退, 雌激素灭活减少,体内雌激素增多有关。
17
• 7.肝纤维化 • 慢性乙肝炎症长期不愈,反复发作,肝内纤维结
缔组织增生,而其降解活性相对或绝对不足,大 量细胞外基质沉积下来形成肝纤维化。如果肝纤 维化同时伴肝小叶结构的破坏(肝再生结节), 则称为肝硬化。临床上难以将两者截然分开,慢 性肝病由肝纤维化到肝硬化是一个连续的发展过 程。
18
实验室检查
每年1百万人死 于肝衰或肝癌
全球第9位死亡 原因
8% - High(高) )2-7% - Intermediate(中) <2% - Low(低)
6
流行病学
血液传播 医源性传播
母婴传播
乙肝病人及病毒携带 者
密切接触、性传播
7
流行病学
乙肝的家庭聚集现象
主要与垂直传播有关
8
流行病学
哪些途径不会传播乙肝
27
乙型肝炎的治疗方法
• 甲肝、戊肝是通过消化道传染的可以治愈的急性传 染病。
• 丙肝和乙肝大致相同,比乙肝更容易发展为肝炎后 肝硬化或肝癌。
3
• 慢性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是指乙肝病毒检测为阳性,病程超过 半年或发病日期不明确而临床有慢性肝炎表现者。根据临床表现 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轻度病情较轻,症状不明显,重度临床 表现为全身不适、乏力、畏食、恶心、腹胀、肝区疼痛,体检可 见肝病面容,蜘蛛痣、脾大,实验室检查可见肝功能持续升高。
本
病
潜
伏
期
为
6 周
~
6 个
月
,
一
12
• 1.全身表现 • 患者常感身体乏力,容易疲劳,可伴轻度发热等。失眠、多梦等
可能与此有关。 • 2.消化道表现 • 肝炎时,肝功异常,胆汁分泌减少,常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厌
油、上腹部不适、腹胀等。
13
•3
. 黄 疸
•病
情
较
重
时
,
肝功能源自受损,胆
14
• 4.肝区疼痛 • 慢性乙肝一般没有剧烈的疼痛。部分患者可有右上腹、右季肋部
19
乙肝“两对半” 意义如何?
20
乙肝病毒DNA检测
HBV DNA: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可直接 了解体内病毒载量和复制情况;并可用于 判断抗病毒治疗的效果,也是乙肝的直接 诊断依据。
21
其他辅助检查
• 超声检查 • CT • 肝穿刺活检
22
乙肝病毒感染的危害性
代偿期肝硬化
5年病死率14-20%
一般情况下
▪ 日常生活接触和消化道传播是不太可能的。 ▪ 蚊虫叮咬一般不传播乙肝病毒。
9
乙肝的发病原因
• 乙型肝炎是由于患者感染乙型肝炎病毒(英文为hepatitis B virus, 缩写HBV)引起的。乙型肝炎病毒是一种嗜肝病毒,主要存在于 肝细胞内并损害肝细胞,引起肝细胞炎症、坏死、纤维化。
❖理想的最终目标:缓解、减轻临床症状;阻止 或延缓发展为肝硬化,减少HBV相关性肝癌的 发生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理想的”疗效终点:乙肝表面抗原(HBsAg) 消失,HBV-DNA清除,肝功正常。
❖“现实的”疗效终点:e抗原转换(e抗原阳性者), HBV-DNA抑制,肝功正常。
❖无症状携带者无需抗病毒治疗。
10
机 制
• 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制目前未能充分阐明。 •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肝细胞并在其中复制,一般认为并不直接引起
肝细胞病变,主要取决于机体的免疫应答。HBV进入机体后,通 过血液到达肝脏和肝外组织,引起相应的病理改变和免疫功能改 变,以肝脏病变最为突出。肝外损伤主要由免疫复合物引起。
11
临床表现
•1、血清酶的监测:丙氨酸转氨酶(ALT)、门冬 氨酸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 、γ-谷氨酰转肽酶(GGT) •2、血清蛋白的监测:白蛋白(ALB)、球蛋 白(GLB) •3、胆红素监测: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 红 素(D-Bil)、间接胆红素 •4、凝血酶原活动度(PTA) •5、血氨浓度监测 •6、肝炎病毒病原学监测
4
• 慢性乙肝携带是指乙肝病毒检测为阳性,无慢性肝炎症状,一年 内连续随访3次以上血清转氨酶均无异常,且肝组织学检查正常 者。
• 2017年10月27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公布的致癌 物清单初步整理参考,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被列为I类致癌物。
5
流行病学
3.5亿慢性乙肝 病人
我国HBsAg阳 性率为9.09%
青少年和成人期
急性 HBV感染
5-10%
25-30%
慢性乙肝
5年 12-25%
肝硬化
5年 6-15%
肝癌
婴幼儿期
新生儿期90%
失代偿期肝硬化
5年病死率70-86%
23
诊断
乙肝两对半 肝功能异常 临床表现
乙肝
24
需要治疗的乙肝患者
不论是大三阳还是小三阳,有以下情况者 均需治疗: ★肝功能异常。 ★有明显的肝炎症状:乏力、厌食、黄疸、 肝区隐痛不适等。 ★HBV DNA>103 copies/ml)
不适、隐痛、压痛或叩击痛。如果肝区疼痛剧烈,还要注意胆道 疾病、肝癌、胃肠疾病的可能性,以免误诊。
15
• 5.肝脾大 • 由于炎症、充血、水肿、胆汁淤积,患者常有肝大。晚期大量肝
细胞破坏,纤维组织收缩,肝脏可缩小。急性肝炎或慢性肝炎早 期,脾脏无明显肿大,门静脉高压时,脾脏淤血,可引起脾大。
16
• 6.肝外表现
25
关于乙肝病毒携带者
所有乙肝病毒携带者目前都不建议治疗,这主要基 于以下原因: 1. 目前的抗乙肝病毒药物不能彻底治愈乙肝; 2. 乙肝病毒携带者对抗病毒药物反应很差; 3. 乙肝病毒携带者即便不予治疗,预后依然很好。
但必须听从专科医师建议定期复查(生化、AFP、
B超等)
26
乙肝的治疗目标
1
肝脏 —— 人体的化工厂
肝脏是消化系 统最大的腺体 器官,是一个 “化工厂”, 包括物质的加 工、转化、合 成等,另外还 能促进某些有 毒物质的转换 和排泄。
2
肝炎相关知识
• 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学分型,目前已被公认的有甲、 乙、丙、丁、戊五种肝炎病毒,分别写作HAV、 HBV、HCV、HDV、HEV。
• 慢性乙肝,尤其是肝硬化患者面色黝黑晦暗,称 肝病面容。手掌大、小鱼际显著充血称肝掌。皮 肤上一簇呈放射状扩张的形如蜘蛛的毛细血管团 称蜘蛛痣,其他部位也可出现。男性可出现勃起 功能障碍,对称或不对称性的乳腺增生、肿痛和 乳房发育,偶可误诊为乳腺癌;女性可出现月经 失调、闭经、性欲减退等。这可能与肝功能减退, 雌激素灭活减少,体内雌激素增多有关。
17
• 7.肝纤维化 • 慢性乙肝炎症长期不愈,反复发作,肝内纤维结
缔组织增生,而其降解活性相对或绝对不足,大 量细胞外基质沉积下来形成肝纤维化。如果肝纤 维化同时伴肝小叶结构的破坏(肝再生结节), 则称为肝硬化。临床上难以将两者截然分开,慢 性肝病由肝纤维化到肝硬化是一个连续的发展过 程。
18
实验室检查
每年1百万人死 于肝衰或肝癌
全球第9位死亡 原因
8% - High(高) )2-7% - Intermediate(中) <2% - Low(低)
6
流行病学
血液传播 医源性传播
母婴传播
乙肝病人及病毒携带 者
密切接触、性传播
7
流行病学
乙肝的家庭聚集现象
主要与垂直传播有关
8
流行病学
哪些途径不会传播乙肝
27
乙型肝炎的治疗方法
• 甲肝、戊肝是通过消化道传染的可以治愈的急性传 染病。
• 丙肝和乙肝大致相同,比乙肝更容易发展为肝炎后 肝硬化或肝癌。
3
• 慢性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是指乙肝病毒检测为阳性,病程超过 半年或发病日期不明确而临床有慢性肝炎表现者。根据临床表现 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轻度病情较轻,症状不明显,重度临床 表现为全身不适、乏力、畏食、恶心、腹胀、肝区疼痛,体检可 见肝病面容,蜘蛛痣、脾大,实验室检查可见肝功能持续升高。
本
病
潜
伏
期
为
6 周
~
6 个
月
,
一
12
• 1.全身表现 • 患者常感身体乏力,容易疲劳,可伴轻度发热等。失眠、多梦等
可能与此有关。 • 2.消化道表现 • 肝炎时,肝功异常,胆汁分泌减少,常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厌
油、上腹部不适、腹胀等。
13
•3
. 黄 疸
•病
情
较
重
时
,
肝功能源自受损,胆
14
• 4.肝区疼痛 • 慢性乙肝一般没有剧烈的疼痛。部分患者可有右上腹、右季肋部
19
乙肝“两对半” 意义如何?
20
乙肝病毒DNA检测
HBV DNA: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可直接 了解体内病毒载量和复制情况;并可用于 判断抗病毒治疗的效果,也是乙肝的直接 诊断依据。
21
其他辅助检查
• 超声检查 • CT • 肝穿刺活检
22
乙肝病毒感染的危害性
代偿期肝硬化
5年病死率14-20%
一般情况下
▪ 日常生活接触和消化道传播是不太可能的。 ▪ 蚊虫叮咬一般不传播乙肝病毒。
9
乙肝的发病原因
• 乙型肝炎是由于患者感染乙型肝炎病毒(英文为hepatitis B virus, 缩写HBV)引起的。乙型肝炎病毒是一种嗜肝病毒,主要存在于 肝细胞内并损害肝细胞,引起肝细胞炎症、坏死、纤维化。
❖理想的最终目标:缓解、减轻临床症状;阻止 或延缓发展为肝硬化,减少HBV相关性肝癌的 发生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理想的”疗效终点:乙肝表面抗原(HBsAg) 消失,HBV-DNA清除,肝功正常。
❖“现实的”疗效终点:e抗原转换(e抗原阳性者), HBV-DNA抑制,肝功正常。
❖无症状携带者无需抗病毒治疗。
10
机 制
• 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制目前未能充分阐明。 •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肝细胞并在其中复制,一般认为并不直接引起
肝细胞病变,主要取决于机体的免疫应答。HBV进入机体后,通 过血液到达肝脏和肝外组织,引起相应的病理改变和免疫功能改 变,以肝脏病变最为突出。肝外损伤主要由免疫复合物引起。
11
临床表现
•1、血清酶的监测:丙氨酸转氨酶(ALT)、门冬 氨酸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 、γ-谷氨酰转肽酶(GGT) •2、血清蛋白的监测:白蛋白(ALB)、球蛋 白(GLB) •3、胆红素监测: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 红 素(D-Bil)、间接胆红素 •4、凝血酶原活动度(PTA) •5、血氨浓度监测 •6、肝炎病毒病原学监测
4
• 慢性乙肝携带是指乙肝病毒检测为阳性,无慢性肝炎症状,一年 内连续随访3次以上血清转氨酶均无异常,且肝组织学检查正常 者。
• 2017年10月27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公布的致癌 物清单初步整理参考,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被列为I类致癌物。
5
流行病学
3.5亿慢性乙肝 病人
我国HBsAg阳 性率为9.09%
青少年和成人期
急性 HBV感染
5-10%
25-30%
慢性乙肝
5年 12-25%
肝硬化
5年 6-15%
肝癌
婴幼儿期
新生儿期90%
失代偿期肝硬化
5年病死率70-86%
23
诊断
乙肝两对半 肝功能异常 临床表现
乙肝
24
需要治疗的乙肝患者
不论是大三阳还是小三阳,有以下情况者 均需治疗: ★肝功能异常。 ★有明显的肝炎症状:乏力、厌食、黄疸、 肝区隐痛不适等。 ★HBV DNA>103 copies/ml)
不适、隐痛、压痛或叩击痛。如果肝区疼痛剧烈,还要注意胆道 疾病、肝癌、胃肠疾病的可能性,以免误诊。
15
• 5.肝脾大 • 由于炎症、充血、水肿、胆汁淤积,患者常有肝大。晚期大量肝
细胞破坏,纤维组织收缩,肝脏可缩小。急性肝炎或慢性肝炎早 期,脾脏无明显肿大,门静脉高压时,脾脏淤血,可引起脾大。
16
• 6.肝外表现
25
关于乙肝病毒携带者
所有乙肝病毒携带者目前都不建议治疗,这主要基 于以下原因: 1. 目前的抗乙肝病毒药物不能彻底治愈乙肝; 2. 乙肝病毒携带者对抗病毒药物反应很差; 3. 乙肝病毒携带者即便不予治疗,预后依然很好。
但必须听从专科医师建议定期复查(生化、AFP、
B超等)
26
乙肝的治疗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