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下册

合集下载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历史:附录 中国古代史大事年表(下)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历史:附录 中国古代史大事年表(下)

二、宋金两国,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为界,中
间的唐、邓两州皆属金国。三、宋每年向金国输
纳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
请回答:
(1)上述两则材料中的“宋”分别指哪个政权?
材料一是北宋 材料二是南宋
请回答: (2)材料二中的“和议”给我国造成了怎样的 割据局面?
南宋和金对峙的局面。
(3)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评价这两个和议?
金的兴起及扩张:
1、概况:女真族分布在东北 黑龙江 流域和长白山一带。辽 宋时,受 辽 控制。
2、建立政权:11世纪末, 阿骨打 统一女真各部。12世纪初, 阿骨打起兵抗辽。1115年,他建立政权大金 ,定都会宁 。 阿骨打就是 金太祖 。
3、巩固措施: 吸收先进的汉文化,参照汉字创制女真文字,同时改革军政体 制,发展生产,国力日益强盛。
②使社会较为安定,南北方交流密切; ③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南方经济的发 展;
④有利于民族交融的加强和社会的进步。
知识整合
金灭辽:1125年
金建国: 1115年
金灭北宋 1127年
岳飞 抗金
1127 年南宋 建立
1141年 宋金
和议
对南 峙宋
和 金 的
小结
契辽北宋澶渊盟, 西夏党项还插缝。 弱宋南迁金欲统, 岳军郾城力抗争。 宋金对峙水关线, 华夏民族尽英雄。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 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 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不是。 南宋和金的战争属于中华民族内部的民 族矛盾,不是外来入侵,所以岳飞不能称 为民族英雄,而是抗金英雄。
南宋的偏安

南 宋
内容: ①南宋向金称臣 ②给金岁币 ③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 线划定分界线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附录 中国古代史大事年表(下)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附录 中国古代史大事年表(下)
• 输入: 西药、天文、历法、数学等传到中国
外来的科学技术于文华,受到元朝的重视。
与中国贸易的国家 :宋朝50——60个,元朝140多个
课后活动
材料一:17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培根在他的著作《新工具》第1卷第13
章中写道:“举世皆知的印刷术、火药和磁石,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种发
明而为之改观。首先在学术上,其次在战争中,最后是在航行方面,而因
人物:北宋发明家毕升
快 了
地位:印刷史上一项重大的革命
图 书

影响:朝鲜、日本、东南亚


波斯(丝绸之路)


欧洲(蒙古西征)


指南针
指南针的应用
原理: 磁铁(同性相斥,异性相吸)
作用: 指示方向(方位)
应用:
祭祀、礼仪、军事和占卜与看风水时确定方位 航海
影响: 中国——阿拉伯——欧洲
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想一想
萍洲可谈》中记有:“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 则观指南针.”指南针用于航海有什么好处?
大大促进了世界远远洋航海技术的进步, 为郑和下西洋和世界地理大发现提供了重要条件, 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火药的应用
火药的应用
唐朝: 发明火药 唐末开始运用到军事领域 宋朝: 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宋 金 蒙古人都使用火器) 元朝: 发明了火铳
发达的中外交通
【材料研读:】 驿站有什么作用?
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联系, 推动了国内交通的发展 促进了国内各族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 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开发
发达的中外交通
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
• 输出: 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纸币、驿站制度等传到西方;

七年级下册历史提纲

七年级下册历史提纲

七年级下册历史提纲摘要:一、中国古代史1.夏商周时期2.春秋战国时期3.秦汉时期二、中国近现代史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隋唐时期3.五代十国时期4.宋元明清时期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新中国成立2.社会主义建设3.改革开放正文:【中国古代史】1.夏商周时期- 夏朝的建立与灭亡- 商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周朝的封建制度与礼乐文化2.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诸子百家与思想启蒙- 秦国的统一战争3.秦汉时期- 秦始皇的统一事业- 秦朝的短暂与灭亡- 汉朝的文景之治、武帝盛世与衰落【中国近现代史】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三国鼎立- 西晋东晋的更迭- 南北朝的对峙与民族融合2.隋唐时期- 隋朝的短暂统一- 唐朝的开元盛世、安史之乱与衰落- 科举制度的完善与发展3.五代十国时期- 五代更迭与十国分立- 宋朝的建立与统一4.宋元明清时期- 宋朝的经济、文化发展- 元朝的统一与民族政策- 明朝的永乐盛世、嘉靖倭乱与衰落- 清朝的康乾盛世与鸦片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新中国成立- 抗日战争胜利- 解放战争与国共内战- 1949年新中国成立2.社会主义建设- 土地改革与农业集体化- 工业化与“大跃进”- 社会主义道路的曲折发展3.改革开放- 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政策- 经济特区的设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以上就是七年级下册历史提纲的主要内容,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附录 中国古代史大事年表(下)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附录 中国古代史大事年表(下)

船 大规只 小模米大之,船大宽长、6115堪.16.米称8 世旗米界舰,航长宽海264米.史5 上长宽的38空4米米前,壮船举只。最大
到达 亚非30多个 范围 国家和地区
美洲
印度 范围最广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郑和下西洋580周年纪念邮票
从邮票反映的历史现象来看, 又该如何评价郑和下西洋呢?
国解郑与和和非着们郑感友亚②下好非洲礼高和谢郑西国往和,服兴抱。郑洋来家的当欢地拳和的。和远地 迎 手 向意的地航义的郑舞人船区,占的坐载的阿赠当人和:和足们国队的增城情在歌占拉其地们谐。蹈表王相到进国景大载城伯人态。丝郑,示穿人郑互了达王。象舞人,民度绸和了中和骑郑身欢民明友、交到的象上迎。和朝好瓷换达船欢,郑与的,器产占队迎四和国使气品并城到郑周到王者氛同。,达和是来同
郑和下西洋 目的:宣扬明朝国威
意义:增进中国同亚非的了解和

友好往来
友好往来,开创了亚非海上

交通线

背景:倭患危害严重
对 外
戚继光抗倭 经过:浙江台州大捷, 福建、广东抗倭

战争冲突
意义:是一场反侵略战争

戚继光是伟大的民族英雄
1553年,葡萄牙攫取在广东澳门居住权
达标测试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1、“1405-1433年、7次远航、最远达到红海沿岸和非洲东
海 岸”,与这些信息相符的历史事件是( D )
A 张骞通西域
B 玄奘西行
C 鉴真东渡
D 郑和下西洋
2、 最早派郑和出使西洋的明朝皇帝是( B )
A 明太祖 B 明成祖 C 明英宗 D 明仁宗
3、“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是图中人物的志向,他是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下册)》(第5版)-章节题库-第13章 元朝的大一统(1271~1368年)【圣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下册)》(第5版)-章节题库-第13章 元朝的大一统(1271~1368年)【圣

第13章元朝的大一统(1271~1368年)一、单项选择题1.宋元时期的沈括和郭守敬的共同科学成就是()。

A.他们的科学著作反映了当时的科技成就B.他们都创造了一些天文仪器来观测天象C.他们编写的历法达到当时世界先进水平D.都在数学上有很高的造诣【答案】C【解析】沈括和郭守敬历法上都取得了重要成就,沈括的“十二气节”和郭守敬的《授时历》都达到了当时世界先进水平。

2.元世祖时曾按居民贫富划分为上、中、下三等户,登记户等的簿籍,叫做()。

A.鼠尾文簿B.鱼鳞图册C.赋役黄册D.鼠尾图册【答案】A【解析】元世祖时曾按居民贫富划分为上、中、下三等户,每等再分三级,如上上、上中、上下等,称为三等九甲。

登记户等的簿籍,叫做“鼠尾文簿”。

3.有关元朝历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①是由成吉思汗建立②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③民族分化政策不具有进步性④是长期分裂后出现的大统一朝代⑤解决大都粮食是海运和漕运的主要目的⑥最大的外贸港口是广州A.①②③B.④⑤⑥C.①⑥D.②③④⑤【答案】C【解析】元朝由元世祖忽必烈建立,泉州是元朝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

4.三通不包括哪本书?()A.《通典》B.《史通》C.《通志》D.《文献通考》【答案】B【解析】三通是指唐朝杜佑的《通典》、宋朝郑樵的《通志》、元朝马端临的《文献通考》。

二、名词解释题1.急递铺答:急递铺是金元时期传送公文的邮驿。

金代在军马要道上每十里置一铺,铺头一人,铺兵三人,由所辖军射粮军内差担任,负责递送元帅府、六部文移,用跑步接力的方式日行三百里。

元承金制,每十里或十五里、二十五里设一铺,铺兵五人,签贫户及漏籍户充役,免差发,负责递送省、台、院紧急公文,一昼夜行四百里。

2.宣政院答:宣政院是元代掌管全国佛教事务和统辖吐蕃地区的官署名。

元世祖至元元年(1264)置总制院,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改名宣政院。

宣政院以帝师总领,长官为院使,秩从一品。

下设同知、副使、金院同佥、院判、参院等官,官属得有选用,地方置僧禄司僧正等分理僧尼之政,隶于宣政院,至大四年(1311年)废止,凡僧人诉讼悉归有司。

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知识点整理大全

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知识点整理大全

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知识点整理大全知识可以产生力量,成就能放出光彩;有人去体会知识的力量,但更多的人只去观赏成就的光彩。

为了方便大家学习借鉴,下面小编精心准备了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知识点整理内容,欢迎使用学习!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繁荣与开放是隋唐社会的时代特征。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一、隋朝的建立和统一(581年-618年)建立:581年(杨坚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统一: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灭亡:618年(隋炀帝二世而亡)二、隋朝在诸多方面创规立制,是一个创新的朝代,开创了中国历史新局面。

具体表现在:选官制度上开始实行科举制;在经济方面开通了连接南北的大运河。

1、大运河的开通(隋炀帝)①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②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

③长度和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④四个组成部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⑤连接五条河流: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⑥开通的作用(意义和影响):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消极作用:但也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2、科举制(隋炀帝)①创立(隋朝):隋文帝开始用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创立。

②完善(唐朝):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进士科最为重要。

武则天:首创殿试和武举。

③发展(明朝):八股取士④科举制的积极影响: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革,加强皇帝选官和用人的权力,扩大官吏选拔范围。

2)推动教育发展。

3)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持续1300多年。

三、隋朝的灭亡原因:隋炀帝的残暴统治。

时间:618年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一、唐朝的建立和统一(618年-907年)618年,李渊建立唐朝,以长安为都城,李渊就是唐高祖,并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中国古代史下册历史学隋朝思维导图

隋朝隋朝的建⽴及其统一制度建设经济建设隋朝的灭亡农⺠起义建⽴背景:统一过程原因对农⺠战争评价西北突厥其它诸国a 、粉碎了残暴腐朽的隋王朝,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扫除了障碍。

b 、冲击了整个地主阶级,尤其是对贵族、官僚、⻔阀⼠族等特权阶层的打击更为沉重。

C 、地主阶级的⽥庄经济⼤为消弱,使农⺠占有的⼟地有所增加,⼟地兼并暂时得到缓和。

d 、有利于改善农⺠的地位,提⾼农⺠劳动⽣产积极性。

e 、在战争中,许多奴⾪、部曲、佃客、杂⼾得到解放,有利于进一步扫清奴⾪制残余。

f 、隋以后,契约租佃关系、定额租制逐渐发展起来,有利于⽣产⼒的发展。

g 、因苛暴的徭役、兵役⽽起的农⺠起义,促使新兴的唐王朝在役法上进⾏调整,如对超期服役的折算和限制,输庸代役的制度化等,是隋唐之际役法的重⼤变化。

隋朝⼤运河的建设建造东都(洛阳)587年灭掉后梁588年⼗⽉伐陈,589年灭陈,随后杨⼴收复岭南、三吴地区,590年杨素平定南朝⼠族原因进程⼤业元年(605),炀帝命尚书令杨素为营作⼤监,每⽉役使200万⼈⼯匠,开始营建。

城分宫城、皇城、外郭城,还营建了显仁宫和西苑。

迁⼤批王侯世家、富商⼤贾、⼯艺⼾实都。

⼤运河开通后,贯穿了河南、河北、江苏、浙江等省,连接了海河、⻩河、淮河、⻓江和钱塘江五⼤⽔系,加强了南北联系,维护了国家统一。

运河的通航还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商业发展。

历朝对运河不断疏浚、改造,使它持续发挥着贯通南北动脉的作⽤。

582年,沙钵略可汗带领40万⼤军攻⼊⻓城以南五⼤可汗记忆技巧:第⼆可汗⽤阿波可汗的沙钵略打突利可汗的头(第⼆可汗、沙钵略可汗、阿波可汗、突利可汗、答头可汗)⻓孙晟远交近攻、合弱离强、逐步分化583年东西突厥分化,内战不停,585年东突厥称藩隋朝隋炀帝修建⼤运河及其营造东都连年出巡,⼤收⺠资劳⺠伤财,亲⾃出征⾼句丽国内国内防务空虚,社会⽭盾不断积累,⻔阀仍然掌握政权原因影响1政治上,加强统治者对南⽅的控制和东都洛阳与南⽅的联系。

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全册

七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全册七年级历史下册,主要学习中国古代史和世界历史,包括秦汉、唐宋、明清时期以及古代希腊、罗马、封建欧洲等历史文明的发展和演变。

下面就此进行全面的知识点讲解,让同学们更好地学习历史。

一、中国古代史1. 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西周是中国历史上的朝代之一,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朝代很多,爆发了很多重大的战争。

2. 秦朝: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朝代之一,规模庞大,统一了六国,开创了中国统一的历史先例。

3. 汉朝: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朝代之一,它的存在被称为中国文化的黄金时期。

4. 唐朝:唐朝始于618年,结束于907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以经济、文化的繁荣而闻名于世。

5. 五代十国:五代十国指南唐、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等历史朝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战乱的时期。

6. 风靡世界的中国发明:指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等。

7. 古代优秀的科技文化:指可以列举的古代优秀的科技文化,如唐三彩、象牙雕刻和书法等。

二、世界历史1. 古代希腊:古希腊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它的政治、哲学、艺术、文化、体育等方面对西方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

2. 古罗马:古罗马是欧洲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它在世界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3. 封建欧洲时期:封建欧洲时期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包括拜占庭帝国、奥斯曼帝国和拜占庭帝国等。

4. 宗教改革:宗教改革是欧洲历史上一个重要时期,标志着基督教世界的分裂。

5. 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是欧洲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标志着欧洲文化的再度崛起。

6. 科技革命:指工业革命、信息革命等科技的进步与变革。

三、历史之道1. 从历史中感悟人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应注意将历史与自己的生活相联系,从历史中感悟人生。

2. 保护文化遗产,传承历史记忆:文化遗产是我们代代相传的宝贵财富,保护它们就是将历史记忆传承下去。

3. 珍惜和平,追求和谐:历史告诉我们,战争和冲突只会带来痛苦,珍惜和平,追求和谐。

八年级历史知识点上下册

八年级历史知识点上下册八年级历史课程通常包括中国古代史和近现代史的内容。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知识点,涵盖了部分上下册的主要内容:上册:中国古代史1. 先秦时期:- 夏、商、西周的建立与发展。

-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变革。

2. 秦汉时期:- 秦朝的统一与中央集权制度。

- 汉朝的兴衰,包括西汉和东汉。

3. 三国两晋南北朝:- 三国鼎立的政治格局。

- 两晋时期的社会变迁。

- 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

4. 隋唐时期:- 隋朝的短暂统一与大运河的建设。

- 唐朝的繁荣与开放政策,包括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5. 五代十国与宋元时期:- 五代十国的动荡与政权更迭。

- 北宋与南宋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 元朝的建立与蒙古帝国的扩张。

6. 明清时期:- 明朝的建立与海禁政策。

- 清朝的统一与康乾盛世。

- 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与边疆政策。

下册:中国近现代史1. 晚清时期:- 鸦片战争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 太平天国运动与民族矛盾的激化。

- 洋务运动与自强不息的尝试。

2. 辛亥革命与民国时期:- 辛亥革命的爆发与清朝的灭亡。

- 民国初年的政治动荡与军阀割据。

- 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

3.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 全面抗日战争的爆发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 解放战争的进程与新中国的成立。

4. 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历程:- 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探索与实践。

- 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与后果。

-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推进。

5. 现代中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政治体制改革与法制建设。

- 经济快速发展与社会变迁。

- 文化多样性与民族精神的弘扬。

这些知识点为八年级历史课程的大致框架,具体内容会根据教材版本和教学大纲有所变化。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会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进度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补充。

历史九年级下册知识点笔记

历史九年级下册知识点笔记历史是一门让人回顾过去、反思现在、展望未来的学科。

九年级下册的历史课程涵盖了中国古代史、世界现代史以及历史思维方法等多个方面。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以一种轻松有趣的方式,总结九年级下册的知识点。

一、中国古代史1. 黄帝时期: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他率领百姓战胜了猛兽,发明了许多重要的工具和制度。

2. 周朝时期:周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的封建制度的确立,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

西周由武王率领的周人推翻商朝建立,东周时期发生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割据局面。

3. 秦朝时期: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例如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

同时也修建了著名的万里长城和兵马俑。

4. 汉朝时期: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朝代,分为西汉和东汉。

西汉时期,刘邦建立了强大的汉朝政权;东汉时期,光武帝恢复了汉朝,开创了东汉的辉煌时期。

5. 隋唐时期:隋朝由杨坚建立,统一了南北朝的局面。

唐朝则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之一,以皇帝唐太宗为代表,中国达到了繁荣的巅峰。

6. 宋、元、明、清时期:这四个时期标志着封建社会末期的到来。

宋朝的唐宋八大家、元朝的蒙古人入侵、明朝的郑和下西洋、清朝的对外侵略都是这些时期的重要事件。

二、世界现代史1. 英法美三大革命:英国的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以及美国独立战争是世界现代史的重要里程碑。

这些革命不仅改变了各自国家的历史进程,也对整个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2. 世界两次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了欧洲的封建制度,第二次世界大战则造成了数百万人的牺牲,同时也导致了战后国际秩序的重塑。

3. 冷战时期:冷战是美苏两大超级大国之间长时间的政治、经济、军事对抗。

随着苏联的解体,冷战也逐渐走向尾声。

三、历史思维方法1. 史料的评价:历史研究中,我们需要评价不同史料的可靠性、客观性和时代性等方面。

这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

2. 多元解读:历史是一个多元的学科,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和立场解读同一个历史事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 隋朝的统治与隋末农民战争 1、输籍定样:隋朝采取的确定户口等级和赋役数额的措施。开皇五年(585),文帝采用宰相高颎的建议,行此方法。规定:每年正月五日县令出察,令百姓五党(100户为1党)或者三党为一团,根据财产多寡定出户等之上下,以此制定税额,并将各户应纳税额写成定薄并颁行天下。这样人民不能逃避赋税,地方官也不能改任情舞弊,还吸引了部分逃亡农民,使他们重新列为国家编户,其中多数原是豪强荫庇的私属。大量佃客脱离世宗大族,有利于国家的赋税收入,有效的打击了豪强世族的势力,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2、大索貌阅:隋朝采用观察、核对相貌的办法来检查户、口的一个措施。隋朝建立之初, 地方豪强大量隐匿人口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文帝遂于开皇二年下令“大索貌阅”,即:根据户籍簿上登记的年龄,来核对本人体、貌等生理特征,以防诈老讹小逃避租役。若有户、口不实者,正、长皆受流刑。通过这一措施,既增加了国家的编户 ,有利于国家的赋税收入,又打击了豪强世族的势力,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3、大运河:隋炀帝时期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始开凿于文帝时期,名为“广通渠”,用于拨运关中物资。隋炀帝即位后,在原有的基础之上开通了以洛阳为中心,北起涿郡,南到余杭的大运河。其开凿目的,政治上为了巩固隋封建政权的需要;经济上为转运南方的物资;军事上为发动对高丽的战争调动军队和筹集物资的需要。大运河分为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大运河贯穿河南、河北、江苏、浙江等省,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2900多公里,是世界上最雄伟的工程之一。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联系,成为南北交通大动脉,对加强我国统一,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起着重大作用。

4、瓦岗军:隋末农民起义军之一。隋末,炀帝统治异常残暴并连续发动对高丽的战争,引起农民起义。各地起义军经过重组、整合,于公元617年前后形成三支主要力量,其中翟让、李密领导的瓦尚军势力最大。瓦岗军曾在荥阳大海寺消灭隋在中原的主力军队,毙隋悍将张须陀;又克兴洛仓,以粮济民。由于李密具有卓越的领导才能,翟让遂将起义军的领导权让给他。李密称魏公,建元永年。接着,瓦岗军又先后攻取了洛仓,黎阳仓以及金墉城等地,直逼洛阳。在这种大好形势下,大业十三年(617),李密袭杀翟让,引起起义军内部的严重分裂,于次年被王世充等人镇压。

5、李密:(582~618)字法主,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隋末瓦岗起义军首领,著名军事家、战略家,其先人为辽东襄平人(今辽宁辽阳南),曾祖父李弼,为北魏司徒,赐姓徒何氏,北周时又为太师、魏国公。大业九年(613)李密参与杨玄感于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北)起兵反隋;大业十二年(616)加入瓦岗军,同年十月毙隋悍将张须陀;大业十三年(617),下兴洛仓,招就食饥民数十万,声名大振,翟让等推之为主。不久,密与翟让起争执,遂杀让及部众数百人;次年九月兵败于王世充,降唐。公元618年十一月,奉令渡河收集旧部,因被猜疑,反唐;旋被唐将盛彦师斩于邢公岘。

6、杨广:(560-618)即隋炀帝,隋文帝杨坚次子,又名英。文帝开皇元年,立为晋王,拜大柱国,并州总管。杨广矫情饰行,以钓虚名,换得文帝之信任,于开皇二十年被立为皇太子。公元604年即位后,旋杀故太子勇,计在位十四年。隋炀帝是我国古代社会著名的暴君,在位期间横征暴敛,恣意妄为,但也有其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比如开凿大运河、抗击突厥贵族、平定吐谷浑、重通西域之路、用兵流求等等。

7、王世充:(?~621)中国隋末割据者之一。字行满,本姓支,出自西域。世充利口善辩,涉书传,好兵法,且明习法律。隋开皇中,为左翊卫,以军功拜仪同,转兵部员外郎。大业年间,累迁江都(今江苏扬州)丞,兼领江都宫监。他阿谀顺旨,获得炀帝宠信,背地里阴结豪强。唐武德二年(619)四月,世充废隋皇泰主,即位称帝,都洛阳,建元开明,国号郑。次年,王世充被秦王李世民击,被迫投降;是年七月,为旧仇人独孤修德杀。

1、隋的经过统一中国的经过 在隋朝建立之前,北周已经灭了北齐,这时除了已经成为附庸、仅领有江陵沿江三百里之地的后梁之外也只有南朝陈政权偏安一隅,南北统一时机已经完全成熟。 开皇七年(587),后梁主萧琮入朝于隋,至大兴,隋文帝留其不回,共历三主、享国三 十三年的后梁亡。 开皇八年十月,文帝令次子晋王杨广、再次子秦王杨俊、信州总管杨素三人为行军大元帅,出总管九十,甲兵计五十一万八千,由杨广承总节度,分别出六合、襄阳、信州等地伐陈。而后陈仅有甲兵十万,且分布在东至巫峡、西至沧海的漫长战线上,强弱对比不可同日而语。所以,伐陈之役进行的很是顺利。到开皇九年正月陈后主被俘,只用了很短的时间就灭陈,在273年的分裂以后,南北复归于统一。

2、隋朝为什么能实现统一 公元581年二月,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建元开皇。在此后的几年里,雄才大略的隋文帝迅速统一了南北,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长达几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而隋文帝能够统一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北周建立在一个比较好的基础之上。在隋建之前,北魏太武帝扫荡了十六国的残余,北周武帝又进一步扩大了北朝的地域,这就为隋的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民族融合的彻底完成。自汉以来,先后活动于中原地区的匈奴、鲜卑、羯等少数民族经过长时期的经济、文化交流已经和中华民族的主干汉族完全融合在一起了。这样,自西晋末年以来民族矛盾为社会主要矛盾的时期已经不复存在,因而使中国的南北很容易的统一起来。 最后,北朝均田制和府兵制的继续发展。由于北朝时期的均田制得以继续推广,自耕农大量增加,社会结构趋于合理化;在此基础上扩大起来的府兵制,也因为兵源相对稳定,府兵的经济比较稳固,社会地位有所提高,战斗力比较强。 所以,正是有上述有利条件,在杨坚等人的正确领导之下,自永嘉末年西晋王朝崩溃起,长达二百三十七年的分裂局面,至此南北复归于统一。

3、简述隋朝前期发展经济的措施 隋前期为了发展经济,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①颁布均田令,均田制是在不触动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前提下进行的,同时又受到一些贵族大官僚的阻挠和破坏,所以均田制不可能彻底实行,农民少田缺地的情况必然存在,但农民多少得到一点土地,地主的土地兼并多少受到一些限制,这就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扩大耕地面积,同时也增加了政府的赋税收入。 ②改定赋役:隋朝的赋役制度沿袭了北朝而又有所改革,它与隔的均田制相适应,隋的轻徭薄赋政策,使农民的负担减轻了,农民从事生产的时间更多了,从而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繁荣。 ③大索貌阅和输籍定样,既有利于国家的赋税收入,又打击了豪强士族的势力,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④整顿货币和度量衡,钱币和度量衡的统一,有利于商品交换,为隋朝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以上措施,有力地促进了隋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4、大运河的修建过程 大运河是沟通南北的重要水道,一千多年以来为沟通南北起到了至为关键的作用,在我国交通运输史上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隋代的大运河始凿于大业元年(605),是年炀帝发河南、淮北诸郡民前后百万,开通济渠,引洛水、谷水入黄河,沟通了淮河和黄河,使得南北水路运输路程大大缩短,是大运河最重要的一段。 同年,炀帝发淮南民十余万开邗沟,长三百余里,宽40步。邗沟始凿于吴王夫差时期,隋代在原有基础上加宽加深,它沟通了淮河与长江。 大业四年(608),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至黄河,到今天津附近,我国古代漕运主要经由这条水道。在开凿时,因工程浩大,丁男不够,开始征发妇女服役。后人称这条河为“北运河”。 大业六年(610),炀帝敕穿江南河,八百余里,宽十余丈,自京口(今江苏镇江)到余杭(今浙江杭州)。江南河也是在原有河道的基础上加深加宽,连接了长江和钱塘江。

5、如何评价隋炀帝的是非功过 隋炀帝杨广是一个有很大争议的历史人物,他固然凶暴荒淫,但也并非一无是处,在隋建立过程中以及在他的统治时期也曾做过一些推动历史发展的事情。现分述如下: 在隋统一的过程中,杨广率军灭了陈,对中国的统一作了巨大贡献。此外,隋炀帝开凿了举世闻名的大运河。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联系,成为南北交通大动脉,对加强我国南北统一,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起着重大作用;隋炀帝抗击了突厥,经营西域,同时派人打垮了吐谷浑,重通丝绸之路,维护了辽阔的疆域;隋炀帝废除了过时的周礼之官制度,实行三省六部制,这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它将相权一分为三,把决策与执行机构分开,对于防止权臣篡位,稳定政局,维护统一,起到了积极作用;隋炀帝始建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的开始,科举制度的创立,是中古史上选举制度的重大改革,它的创立有利于选拔统治人才,提高行政效率,适应了大一统帝国的政治需要;隋炀帝还兴办学校,广索史籍,促进了教育和文化的发展。隋断帝在位所采取的上述措施,无疑是进步的,它有利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对唐初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有着重要影响,对后世也有着深刻影响,其历史功绩是巨大的。 但是隋炀帝又是一位有名的暴君,他刚愎自用,不恤下情,推行的一系列暴政,使得社会矛盾迅速发展和激化。其暴政表现在:大修离宫,游幸江都,三侵高丽,屠杀人民。隋炀帝对百姓劳役不息,征调不止,人民死伤无数;他还频繁对外发动战争,三侵高丽,造成农村劳动力严重缺失,农业生产遭到重大破坏,隋朝的统治危机四伏,一场全国性的农民起义风暴即将来临。 第十一章 唐朝的强盛与衰落

1、晋阳起兵:隋炀帝大业十三年初,李渊官至太原留守,据守北方重镇。此时,农民起义遍地而起,汹涌澎湃,统治集团内部也开始离心离德,隋朝的灭亡已成定局,李渊早有了取隋而代之的野心,为太原留守后,他暗中加深了改朝换代的各项准备。是年秋天,李渊认为时机已成熟,打着废昏立明,安定隋室的旗号于太原起兵反隋。李渊率军沿汾水南下,于霍邑全歼隋将宋老生部,又连下临汾、绛郡,成功渡过黄河,西进关中。军队迅速发展到二十余万人。同年十一月,李渊攻破长安,封自己为唐王,都督内外诸州军事,掌握实权。次年三月,江都兵变,五月李渊称帝建国,改义宁二年为武德元年,定国号为“唐”,都长安。李渊是为唐高祖。

2、玄武门之变:唐朝前期在玄武门发生的一场宫廷政变。唐朝建立以后,随着改朝换代的成功,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之争日益激化,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结成的太子集团和在统一战争中实力迅速膨胀的秦王李世民集团为夺取皇位继承权而进行的明争暗斗愈演愈烈。武德九年六月四日,李世民后发制人,率人设伏于宫城北门玄武门,将偕同早朝的李建成、李元吉射杀,并挟持了唐高祖,迫其退位。这场宫廷政变,史称“玄武门之变”。玄武门政变后,李世民被立为太子并最终夺得了帝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