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网络时代的大众审丑现象
网络传播下大众的“审丑疲劳”

丑 过程 中 , 众 尽 情 的 嘲 笑 、 斥 、 击 、 大 怒 攻
辱 骂、 恶搞 , 种 种 情 绪 得 以 释 放 之 后 , 当 大
的信 息 , 些信 息 可 能 是 比 其 他 渠 道 的 更 这
快、 更有 个 性 , 者 更具 体 , 集 中 。 如 , 或 更 比 第 一 时 间 发 布 的 独 家 消 息 —— 杰 克 逊 的 死 讯 、 开复 的辞 职等 ; 如 , 李 再 4月 1 目 4 的 青 海 玉 树 地 震 , 震 发 生 后 , 浪 微 博 地 新
一
中 之 美 。所 以 , 学 意 义 上 的审 丑 实 际 上 美 是 是 体 现 , 以 丑 衬 美 , 过 外 表 的 丑 陋 来 追 是 通
耀 也成 就 了 他 鼓 噪 一 时 的名 气 ; 姐 “ 凤 经 典 语 录 ” 天 涯 论 坛 的迅 速 传 播 奠 定 了她 在
里 , 它们 却 能 够 被 人 们 所 认 可 接 纳 , 使 并
丑 作 为 传 播 对 象 , 且还 通 过 审 丑 这 一 策 而
略 手 段 来 实 现 媒 体 自身 利益 的获 取 。 审 在
相比美学意义上的审丑 , 网络 传 播 中
的审 丑 却 在 消 解 这 种 从 审 丑 中 获 得 的 美 感 。 在 网 络 传播 中 , 对 丑 的角 色 、 象 , 针 现
网 络 新 媒
●- - 】 一 |
网络传播下大众 的 “ 审丑疲劳 ’ ’
■余 帅
【 摘要 】网络传播 的兼容并蓄 以及传播 内容的广泛性, 使得各种信 息参差不齐。各种低俗 、 媚俗 、 炒作等丑 陋现 象也在 网络 上横行无 忌, 大众带来了严重 的 “ 给 审丑疲劳”。 本文试结合 当下 网络新 闻传播 中的典型案例 就如何认识 “ 审丑疲 劳” 及其表现 、 因给 予 了简单分析 , 成 并希望网络媒体树立正确 的审丑观 念引导大众, 同时也为 自身发展创 立一个良好 的环境。
传媒文化中“审丑”现象探析

传媒文化中“审丑”现象探析近年来,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和传播速度的加快,传媒文化中出现了一个新的现象——“审丑”。
所谓“审丑”,是指媒体和公众对丑陋、恶劣、低俗、不雅内容进行评判和谴责的现象。
“审丑”现象在现代社会中广泛存在,涉及电视节目、网络视频、社交媒体以及各种娱乐文化产品。
本文将对“审丑”现象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探索其产生的原因、影响以及应对之道。
一、审丑现象的产生原因1. 市场竞争压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传媒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各家媒体争相追求流量和点击率。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媒体为了吸引观众和读者,不惜采取丑陋、低俗、恶劣的内容,以获取眼球和点击量。
这种追求利润和市场份额的商业逻辑,导致了“审丑”现象的产生。
2. 观众需求和心理现代社会中,一部分观众、读者和网民对各种娱乐内容表现出一定的审美疲劳和快感麻木。
他们渴望一些不同以往的、更加刺激和震撼的内容,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精神需求。
这种心理和需求的存在,也促使了一些媒体和制作方利用丑态和低级趣味来进行内容制作和传播。
3. 社会价值观的扭曲传统文化以来,人们一直有着对美好、善良、高尚的向往和追求。
现代社会中,一些人对美、善、真的价值观念有了偏差,表现为对丑恶、低俗、荒诞的内容更加宽容和认同。
这种价值观的扭曲,也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审丑”现象的形成。
二、审丑现象的影响1. 社会风气的恶化“审丑”现象的流行和盛行,导致了社会风气的恶化和道德底线的逐渐下滑。
一些恶劣、低俗、不雅的内容成为了社会中的“流行话题”,对传统文化和社会正能量的传播产生了严重的冲击。
2. 美学观念的扭曲审丑现象可能导致观众和读者的审美观念逐渐扭曲,降低了对美好和高尚文化的认同和追求。
长期以往,审丑现象可能对人们的审美情感产生消极影响,造成社会整体审美观念的沦丧。
3. 价值导向的偏差审丑现象的外化,可能导致社会价值观念的偏差和失调。
一些人可能因为接触低俗、丑陋的内容,而失去了对高尚、崇高价值的追求,认为这种粗俗和低级趣味才是真实的生活。
论网络审丑的兴起及其伦理误区与矫正

j
g I n N in e u = = 。 a W n H = a q
厂论 网络 审丑 的 _
L—~
兴起及 其伦理误
口 郭 芙 蓉
摘 要 :网络 审丑 即对 网络 热点事件 中低 俗、恶俗地示丑 、露丑 的事和人进行 关注、审
视 、追捧的行为 。网络 审丑 的形 成是 由包括 审丑对 象、 网民、媒体和 商 家在 内
降 ,也诱使这一现象最终形 成 。
为商 家媒体为 获取暴利 ,冲破 道德底 线地大加 宣传 ,
以此塑造 审丑对象 ,再被 一群没有反思判 断力 的看 客
盲 目围观 时 ,就会产 生出可怕的结果 。这就是时 下常 常在 网络 中出现的网络审丑现象 。 网络 审丑是 网络时代 的特殊用语 ,表达 的是 “ 审
பைடு நூலகம்
耀和 兜售所谓 形形色 色的 “ 物性 的一夜情 ” 动 ,她 以 耻为荣 的行 为不仅博取 了关注 ,而且还被部分人视 为 “ 叛英 雄 ”受 到追捧 。二是 以畸 形方 式展 演 自我 , 反 通过 “ 以丑为美 ” ,将 自我形 象奇观化 。如 “ 芙蓉姐 姐 ”就是顶着 网民的嘲弄 、谩 骂 ,经年累月在 网上搏 出位 ,展演她那些被贬斥 为 “ 恶心 、臭美” 的造 型而 获取热议 的。三是 主动参 与 “ 推手一媒 体一商家 ”利 益链 的构建 和运作 ,表 面上个性 张扬 、 自我反叛 ,实 际上 是精心 的商业策划 和操作 。比如 “ 凤姐 ” ,其极 端 “ 常 ”的言行 ,看 似 出 自本人 的 “ 反 特异 思 维 ” , 背后却是在表演推手们 编写好的脚本 、台词 ,相关媒 体则配合做强化传播 。 由此可 以看 出 ,网络 审丑兴 起原因复杂 ,但是直
对于所谓网络审丑

对于所谓网络审丑,你怎么看?
A:美丑并不是个可以量化的指标,所谓“审丑”不过是现在把持着话语权的人们发明出来污蔑不同意见者的一个词而已。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美丑观、价值观,在我看来,只有那些把自己的美丑观价值观强加于人的,才是最丑的。
葫芦屯也好,农金也好,其实并不是审丑,而是调侃,而调侃的目的和调侃的对象还并不一致——调侃的目的是讽刺某些附庸风雅的“文艺”青年,而调侃的对象却是跟文艺完全不沾边、甚至被文艺青年所鄙视的凤凰传奇和杨臣刚。
调侃,也是人获得快感的重要来源之一,这是人的本性,不可避免;善意的调侃不仅可以让自己获得快感,甚至也不一定会让被调侃者感觉到不快,还可以增进双方的理解和感情,产生意想不到的奇妙效果——参见MC石头案例。
网络审丑现象的美学反思及行为矫正

一
个 假新 闻 , 一个 又一 个具 有轰 动效 应 的话题 人 物 。
是 迎合 某种 消费 心 理应 运 而 生 , 网络 审 丑 文 化 的盛 行 正是 迎合 人们 的娱 乐心 理 。在娱 乐文 化空 前发 达 的当下 , 网络审丑 文化 的盛 行不 足为 奇 , 那 不 过是娱 乐 时代 的一个 小 小注脚 。
然 成功 哗众 取 宠 , 吸 引舆 论 关 注 , 甚 至 引 领 舆 论 潮 头, 明明是 “ 假恶 丑 ” 的代 言 , 却 在 网络 上不 乏 拥 趸?
基金项 目: 本文为 2 0 1 3年 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 目, 网络“ 审丑” 泛化与“ 审美” 复归研究 ( 项 目编号 : 1 3 B K S 0 9 7 ) 阶段性成果之一。
事” 正 占据 着 网 络 时 代 的重 要 版 面 , 一 场 前 所 未 有
拜 金女 , 在 网上炫 富 , 晒 出非 合 法 途 径 获得 的豪 车 、 奢 华 的生活 等等 一 系列 低 俗 言 行 , 把 不 劳 而 获 和非 法 获得 收入 作 为值 得炫 耀 的行 为 , 由此 带 动 一 群人
… …
一… …
…
坐堑茎壅塞 塑
Ql l U R E A L M OFA Rt ' S
齐舞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2—2 2 3 6 . 2 0 1 5 . 0 3 . 0 2 4
网络 审丑 现 象 的 美 学 反 思及 行 为 矫正 水
通过法律法规确定权限完善网络管理员制度让管理员不仅仅只是审核敏感主流媒体应勇于承担起新闻使命不仅自身要字眼和删除不适宜的帖子而是真正对宣传的内容立反炒作意识不跟风不介入低俗话题对于一进行过滤和审核将滥俗炒作行为扼杀在萌芽状态些话题采取不报道不转载不采访不评论不为减少其出现几率
传媒文化中“审丑”现象探析

传媒文化中“审丑”现象探析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和传播平台的多样化,审丑现象也成为了传媒文化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所谓审丑就是对于丑陋、低俗、恶俗等现象进行批判和反思的行为。
传媒文化中的审丑现象主要来源于对于一些低俗、恶俗内容的批判和反思,反映了公众对于传媒文化的期望和要求。
审丑现象是对传媒不负责任、低俗化内容的抵制。
传媒作为信息传递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媒介之一,其所传递的内容对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随着商业化的发展,一些传媒机构为了迎合市场的需求,常常追求低俗化的内容,无视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这些内容往往充斥着暴力、色情、恶俗等低级趣味,对于观众的素质提升和文化水平提高带来了负面影响。
而审丑现象则是公众对于这种低俗化内容的不满和抵制,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批判和反思,以期传媒能够提供更加健康、高尚、有益的内容。
审丑现象也是公众对于传媒文化的期望和要求。
随着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和价值观的多元化,公众对于传媒文化的期望也在不断提升。
他们希望传媒能够积极传播正能量,提供符合自身审美和价值追求的内容。
对于低俗、恶俗内容的抵制和批判,实际上是公众对于传媒提供高品质、高水平内容的要求,是对传媒责任和使命的一种呼唤。
通过审丑现象,公众借助舆论压力和网络力量,向传媒机构传递他们的期望和要求,以期引起传媒的重视。
审丑现象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审丑往往容易产生盲目扩大化的效应。
在追求审丑的过程中,一些人可能会过度关注丑陋、低俗的内容,将其放大和宣扬,从而使得这些内容更加受关注和传播,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审丑往往容易产生道德审判的倾向。
因为审丑往往涉及到对于道德的判断和评价,一些人可能会过于主观地对待他人的行为和言论,形成一种道德高地的姿态,从而容易引发争议和冲突。
审丑往往容易产生言论的极化和分化。
因为审丑涉及到对于文化的不同理解和评价,不同人对于同一件事情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和判断。
而在网络舆论的推动下,不同的观点和声音可能会形成不同的阵营和群体,从而引发言论的冲突和对立。
对网络“审丑”现象的美学反思

2 01 3年 1 O 月
华
北
水
利
水 电
学
院
学
报 ( 社 科 版)
Vo 1 . 2 9 NO . 5
0c t . 2 O1 3
J o u r n a l o f No r t h Ch i n a I n s t i t u t e o f Wa t e r Co n s e r v a n c y a n d Hv d r o e l e c t r i c P o we r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应 该说 , “ 丑” 的因 素很 早 就 已经进 入 了人 类 的
审 美活 动 。在原 始 时代 , 神话 中人 头 马面 的怪 物 、 埃
及 的狮 身人 面像 都 可 以看作 是 原 始 艺术 中 的 “ 丑” 。 在 古典 艺术 作 品 中 , 为 了使美 显得 更美 , 艺 术作 品往
往在 美 的人 物关 系 中 , 安排一个丑 的、 懦弱 的、 邪 恶
事” 也为 大众 掀 起 了 “ 审丑” 的 狂潮 。木 子 美 、 芙 蓉
姐姐 、 凤姐、 犀利哥 、 兽 兽 等 这 些 网络 “ 呕像” , 也 都 借着 这 股 “ 审丑 ” 之 风而一夜爆 红 , 占领 了包 括 网
似扭 曲 的审美 心态 却折 射 出 了高速 异化 的社 会 中人 类 内心 的焦虑 和 压 抑 , 体 现 着 深 层 的 审 美 心理 。尼
尔 ・ 波兹 曼针 对后 现代 工业 社会 的娱 乐 文化 现象 早 就指 出 , “ 我们 将毁 于我 们 热爱 的东 西 ” , “ 其 结 果 是 我们成 了一个 娱乐 至死 的物 种 ”
审丑现象的看法

审丑现象的看法
审丑现象是指人们对于丑陋、奇异、不协调的事物或行为表现出浓厚兴趣和赞赏的现象。
它反映了人们审美观念的多元化和个性化,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争议和思考。
从积极的角度来看,审丑现象可以促进人们的审美多元化和创新思维。
传统的审美标准往往是单一的、固定的,而审丑现象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局限性,让人们能够欣赏和接受更多不同类型的美。
此外,审丑现象也可以激发人们的创新思维,让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创造。
然而,审丑现象也可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一些人可能会为了追求新奇和独特而刻意制造丑陋的事物或行为,这种行为可能会导致不良的社会影响。
此外,审丑现象也可能让人们对于真正的美和价值产生混淆和误解。
因此,我们应该以理性和客观的态度看待审丑现象。
在欣赏和接受审丑现象的同时,我们也应该保持对于真正的美和价值的敏感和判断力,不让审丑现象成为我们追求新奇和独特的唯一标准。
同时,我们也应该警惕审丑现象带来的不良影响,避免为了追求审丑而牺牲真正的美和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看待网络时代的网络红人——浅谈大众审丑文化现象摘要:随着信息大爆炸时代的到来,通过网络迅速蹿红的人越来越多,而更多的则是以“丑角”姿态亮相。
在继芙蓉姐姐之后,凤姐、小月月等新一批“丑角”女性再次走红。
网络审丑为何如此流行?大众审丑的背后又是对国民心理效应的怎样折射?本文试着从如何看待网络时代的大众审丑现象进行分析。
关键词:网络时代大众审丑心理效应传统社会中,相对于审美而言,审丑无疑不能算是显学,甚至会与大众观念格格不入。
就连被奉为现代丑学开创人的罗森克兰兹都一再强调:“吸收丑是为了美而不是为了丑。
”这说明传统的审丑或丑学的存在,也是为了衬托美,然而互联网的出现,却让审丑文化大放异彩,全网民在芙蓉姐姐、凤姐、犀利哥等众多接连不断、推陈出新的网络红人或丑角的带动下,掀起了一场又一场的大众审丑运动。
审丑一词不是一开始就出现的,它是一个生造词,是由审美一词转化而来的。
在美学思想上,审美是一种对艺术形式的认识与感受,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感性体悟,而审丑,是一种由自然丑到艺术美的过渡,单个人的审丑不足为奇,但大众审丑现象的兴起就不得不引起我们的诸多思考了。
一、滋生审丑现象的土壤及其赖以生存的原因(一)商品经济时代发展下的必然产物(生长的土壤)“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永恒不变的真理,任何一种现象的出现,首先都是因为它的生产力得到巨大的发展。
审丑现象的出现,是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之下产生的必然结果,是滋生它的肥沃土壤。
当今时代,商品经济大潮以不可阻挡的气势席卷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市场逻辑与效率优先的理念显示出巨大的影响力与渗透力。
商品经济在推动整个时代的变化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商品经济带来的文化领域的喧嚣与浮华也是不可小觑的。
在现代化与商业化的大潮中,现代文化在许多方面已进入误区,不得不承受着异化的苦楚,遭受着退化和变质的命运。
在商品经济中,消费的形象属性日渐突出,其特征主要表现为形象的塑造掩盖了意义的追寻。
商品经济大潮中,大众文化为了更好的迎合并刺激某些人的形象意识,通过文化工业的复制粘贴及形象的精雕细琢而意蕴的粗制滥造出现在社会生活中。
这种完全放弃意义和思想的求索而只重视形象的打造的文化最终会在人们的鉴赏判断中受到摒弃,其造成的审丑观念的混乱是不可估量的。
在这种眼球文化的不断充斥下,原本笃信的一味粉饰追求的文化被人们所抛弃之时,这种原本的美变成了丑或者不美,美与丑的划分遭到了破坏,审美价值观念与审丑价值标准发生了混乱。
也正是源于商品经济大潮下大众文化意义的缺失,感性的审美形式使得人们的审美趣味变形和扭曲,在这种扭曲的大众文化的长期冲击下,人们的审美嗅觉被钝化,审丑观念变模糊,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社会大众的畸形的审丑观念,使人们越来也难以区分美丑,打破了美与丑的界限,必然引起人们思想的茫然,美丑不在旗帜鲜明,自然出现美丑颠倒,以丑为美了。
(二)文化传播途径的变更(主要原因)最初的文化传播只靠书信、广播、报纸等,只见字不见人,多数人群并不能体验真正的视觉盛宴,对“美”抱有一种极其美妙的向往,内心没有太多杂质的掺和,对于“丑文化”,仍然处于一种朦胧的状态,只是潜意识的冲动而已。
可是,一旦这层帷幕被捅破,人们的思想也就会随之而改变了。
网络视屏以一种极快捷、高效的速度向人们传递着一切世界上所发生的事情,经过网络高科技处理过的照片无时无刻不在向大众传递着美的元素,即便是最丑恶的东西,稍稍加工就会变成“极品”,久而久之,大众的眼睛被美充斥着,便产生了一种厌恶心理,也就是所说的审美疲劳,相反,在这个时候,一些恶搞的丑陋行为及照片却能使观众眼前一亮,迎合了他们的口味,经过一传十、十传百,网络审丑现象便不觉占据了文化市场,成为一种大众行为。
(三)丑到极致,不想红都难(个人因素)人们都普遍存在一种思想,即如何才能让自己成为明星,成为万人瞩目的焦点,而其途径有两种:一种是经过自身的不懈努力进入影视学校深研,而后一步一步踏入演艺界,另一种则是网络高科技技术恶搞来达到目的。
前一种方法是循序渐进的,是长久的,后一种就不一样了,它是最便捷,也是最有效的手段。
于是,一批批网络真人秀便闻风而起,在舞台上极尽献丑来取悦大众成为一种潮流。
凤姐曾经在一次采访中口出狂言“现在追我的人都排着长队,韩寒、郭敬明都排到了300多位,韩寒写的文章太差了,郭敬明写的还行,只是长得太瘦小了,我的目标是要国际化的。
”如此令人大跌眼镜的话在荧幕上出现,怎能让凤姐不红呢?何况,她只不过是一个平凡的女子而已。
而当好丑角,便可在戏曲中爆红,小沈阳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他凭借着自己的“娘娘腔”的丑态也博得了观众的喝彩,这简直就是大众审美的颠覆。
(四)低俗的人,需要寻求比他更低俗的东西以获得心理安慰(潜意识行为)人活着,总是需要一些精神支撑,要有心理上、生理上的满足。
一个庸俗的人寻求满足的最佳方法就是找到比他自己本身更为低俗的东西,以此来慰藉自己,以求灵魂安慰。
而恰逢这时,网络丑角的出现,正好迎合了这些人的口味,满足了他们的临时需求,于是,审丑文化现象也就应运而生了。
二、大众审丑现象是对国民心理效应的折射(一)大众审丑是一种集体无意识行为不管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集体无意识总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行为。
集体无意识是瑞士心理分析学派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概念,它是指“那种由于某种潜在体验的普遍性而形成的人类悟性的基本模式或原型的贮存,它并不为个体的显意识所掌握,尽管它包括了连元祖在内的过去所有时代积淀的经验及影响。
大众审丑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对丑文化的潜在体验的普遍性而形成的人类悟性,它不能体现为单个人的反映,而是大众对于丑文化的态度及追捧,是整个国民心理的强烈显现,对于美不排斥,对于丑更加热衷追求,以此来达到填补内心的那片空白。
(二)大众审丑现象是对传统美学价值观念的有力颠覆传统美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之美、艺术之美以及由自然丑到艺术美的过渡。
就算是丑学之父罗森克兰兹也说过:研究丑是为了美而不是单单为了丑。
可见,丑亦可以作为美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但不等于说所有丑的东西都蕴含美的元素,这仅仅是局限于艺术而已。
例如,公园里的假山,我们更多的是希望越畸形越好,越丑陋却越能突出美的享受,这说明美会因时因地而异,这就是艺术之美。
在刚过去不久的“十一”国庆长假中,到上海参观的小月月,却以自己极其低俗的行为在网上迅速走红,这显然不是一种美,是纯粹的庸俗恶劣行为,而众人却以此为欣赏的焦点,致使小月月的点击率暴涨,美学的意蕴在此被践踏得一览无余,大众早已分不清什么是真正的美,这种现代网络的审丑现象明显是对传统美学价值观的强有力的颠覆。
三、大众审丑现象必须适可而止(一)加强引导,树立大众正确的审丑观马克思主义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这对一个人的成长是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的,在网络时代的背景下,如果仅限于这“三观”的树立是不够的。
正当网络审丑文化到来之际,还必须树立正确的审丑观,尽管丑也是美的一种展示,但对于丑,应该有个清晰的界限,艺术上的丑是一种特殊的美,生活中的恶搞则是一种纯粹的丑,并不蕴含美的元素,大众审丑文化的兴起是“审美疲劳”的直接后果,但在审丑之风的背后,应清醒地认识到:这仅仅是一个暂时的过渡,而不应该成为长久的舆论点。
(二)网络恶搞之风不容再掀高潮毫无疑问,一个社会的风气如何,是浑还是浊,与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息息相关,在每一场大众审丑运动的背后,严格来说,除了网络红人与网络推手、丑角间存在纠葛外,媒体、网民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正是媒体、网民、网络红人和网络推手或丑角间的“乌合之众”,最终导致了大众审丑文化的流行。
为了使这种不良风气不再蔓延,网络恶搞之风就不许再掀高潮,相关部门要做好防范监督工作,网吧管理人员也应该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宣传恶搞之风的危害,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才是硬道理。
反三俗——庸俗、低俗、媚俗是每个人的神圣职责。
以俗为美,利用网络高科技恶搞使自己出名,其实也是对自己的一种践踏。
(三)做个平凡人,不要异想天开我们都说:“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
既然天生是个平凡人,就应该安守本分,不要幻想以某种奇特方式出名,其实,平凡才是真正的美,要知道,明星光环的背后更多的是艰辛与无奈。
一篇报道曾爆出这样一则新闻:河南一位以捡垃圾为生的农民,整天幻想着自己某天能够出名,他也不断地在努力,一个真人秀节目,他凭借自己自创的手舞而摘下亚军的头衔,之后的他也就出名了,偶尔也会接拍一些小型广告,但他却并不快乐,他说:“成名之后,很多事情我都不能做了,走在路上看到有些值钱的垃圾也不敢捡了,因为自己现在是有身份的人,受到了束缚。
”可见,出名也并非生命的全部追求,何必要一味地以各种方式、不择手段地让自己瞩目呢?平平淡淡才是真,平凡的岗位最能体现人的价值,把属于自己的事情做好了,你也会成为大众心中的偶像。
平凡人做平凡事,异想天开,那只是昙花一现,是虚幻的、不长久的。
结束语:网络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注入了一大批不良的因素,其中,以网络恶搞、符合大众审丑口味的人群也都不同程度的走红了,但在这喧嚣浮华的背后,却是对传统美学价值观的颠覆,是一种集体性的无意识行为。
清醒地思考、理性地认识才是一个社会风气稳定、国家安定的有力保证。
参考文献:〔1〕刘玉红:《从自然丑到艺术美,浅谈艺术中的审丑现象》〔J〕,《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19期〔2〕胡静:《娱乐审丑成为一种时尚——从影视、网络看大众的审丑趋势》〔J〕,《西安外事学院学报》,2008年03期〔3〕余帅:《网络传播下大众的审丑疲劳》〔J〕,《新闻世界》,2010年08期〔4〕童庆炳、程正民:文艺心理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