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口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口宫

水口宫,建于明代,位于安溪县官桥镇善益村东裕丰角落的两条溪流汇合处,奉祀黄二大使、李妈夫人。善益、马狮、新厅、益林为六阄次,第逢农历正月十四日圣诞,十一月冬至前之醮日轮值庆典活动,水口宫于一九六六年至一九七六年文革期间,深受损害而废。尔后,其弟子信女群策群力,至一九八二年八月修复,恢复原土石木瓦结构原貌。至公元一九九六年八月重建,坐东南,向西北弥勒山,规模壮观,其占地面积八佰八拾平方米,建筑面积七十平方米,有主宫、拜亭、积金亭、露埕、戏台。系台湾台南县后壁乡侯伯村[三公府]管委会筹资八十七点四万元台币捐建,旅新乡贤两成捐资人民币一万一千八佰元,置石狮、石鼓和石香炉。宫堂有联曰:“水兮双拦朝堂聚汇,口虽无言显赫四方”,“水兮明山兮秀,严气依然千古;口无言身无动,威灵远播四方。”

注:三公府,系水口宫在台湾的分炉,重建水口宫的缘起是万亿倡议,水森、添水、德良、海军等五人谋议致函台湾,探寻廖氏顶第派衍宗亲,一九九四年八月,以银盾宗亲为旅游团寻根谒祖,重建水口宫得到他们的支撑,尔后,还有台北天使宫、高雄玄使宫回乡谒祖。

离相寺

离相寺在泉港区境内素以历史悠久著称,据明嘉靖《惠安县志》记载,该寺始建于唐天佑六年(公元909年)。相传,当时建筑规模宏大,为九进院落结构,在当地实属罕见。当然,时过境迁,现在已难再见一千多年前的状貌了。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尚保存有一口唐代古井,井壁为细碎石块所砌,井盘由一方整块大石板凿穿而成,井水清洌纯净,寺内用水皆取自此井。可惜修建驿峰公路,此井恰位于路当中,不得已将之填覆。

离相寺位于泉港中心工业区、驿峰公路环岛东北角,距公路约有四五十米,寺宇坐北朝南,二进三开间,系砖石结构,东西两侧均有两层护厝楼,前有宽阔的石埕,外有条石围墙。与传统的寺庙建筑不同的是离相寺前厅只开一门,且偏在右侧,门额上嵌着“离相古地”石刻。上厅是大雄宝殿,系硬山式屋顶,屋脊上饰有红色琉璃双龙朝塔,进深面阔均为三间,水磨打制的几对大石柱光洁透亮,上顶描金绘彩的斗拱椽梁,下有红砖铺地,配以镀金镌刻的柱联,大气而美观。与主殿相较,下厅则略显单调古朴,因为两厅修建的年代不同。天井、下厅所立的三对石柱与上厅其中的一对石柱是至今所存无多的古建筑物,柱联所镌字体笔划圆润流畅,篆书纯朴楷书内敛,很能体现佛家所谓的“无烟火气”,诸如“离末俗千般苦海,相

来人一片婆心”、“离一切凡尘灾劫,相十方色界虚空”等柱联所含禅意隽永,可算得寺内耐人寻味的佛教文化景观之一。下厅是大慈悲殿,祀观音菩萨,与上厅所祀的释迦牟尼佛等隔

殿相望,这也是离相寺与其他寺庙不同之处。

离相寺历史久远,与之相伴的传闻逸事亦是丰富生动。相传始建之时并非寺院,而是书院,名为离相院,是光禄大夫郑济时所建。当时有两位告老官员一同住于院中,招收邻近乡村的童生,教其读书习字,传授为人之道。当地重教倡学之风自此而日盛,村民学子深得其益,离相院亦闻名于远村近邻。至元朝,有一位名为卢勤的人主持重修离相院,或许是为表示不忘当年二位告老官员传道授业倡导文化的恩德,或许是方言谐音之故,书院改名为“二

相院”。

相传明朝正德皇帝下江南时,曾游历至泉港地界,当时随行的官员中有左相郑杞(仙游人)、监军郭游(山腰镇前郭村人)。郭游在禀告当地民情时提及二相院,言之文风昌盛、才俊代出。正德起了雅兴,当即下旨微服前往二相院。行至院门,见有二位童生跪迎于大门两侧,口呼“万岁”。正德一愣,责问随从可曾走露消息,随从皆答没有。正德奇了,细思量一路行来并无路人认出,而现在却有两个十来岁的小童知道他即是当今皇帝,而且事先已知他要来此院。惊讶之余,忙唤起二童,细问因由,原来院中住着一位高僧,此僧曾云游四方,修行高深,能未卜先知。二童是僧人的外甥,在二相院内读书习文。正德随即让二童带路前去拜访高僧。未到禅房,已见僧人跪迎于门外,正德忙令随从扶起,说:“朕微服私访,高僧不必多礼。”只见僧人矍烁俊逸,宛然可见仙风道骨之气质,举止谦逊,言谈高雅,又见二位小童长得清秀可爱,答话聪明伶俐,惹人喜欢,正德龙颜大悦,当即将随身所带的御扇赐于僧人,言二童学成后可执此扇到京城面君受职,并赐二相院为离相寺,作为高僧的修持场所。自此,离相寺方始正式成为佛教寺宇,点香祀佛。

与闽南寺院的传统建筑一样,离相寺原本也是砖木结构。至民国期间,社会动荡贼匪流窜,兼之离相寺地处偏僻,常有歹徒扰乱寺宇安宁。一日有两个贼人闯入寺中企图抢劫寺中文物。当时恰只有住寺主持昭明师父独自一人在寺中,他本着慈悲心怀不予正面冲突,而故意用手掌劈柴煮茶。贼人见状,心虚而退。后来,离相寺即改修为水泥砖石结构,天井加罩

铁丝网,以保护这一方古迹。

可惜文革“破四旧”时,离相寺被毁得面目全非,甚至连柱、石也被人抬走,历代文物几乎散失殆尽。至1983年,方由归侨及村民协力重修,1997年,又拓建主殿。至今,寺内仅存有一尊唐代蓝色香炉,一方唐代饲马槽(由整块石凿成),唐时两对石柱(字迹尚可辨认)、一粒柱础、一节旗杆石,这些历经沧桑的文物,就是离相寺悠久历史的见证。

2005年,现任泉港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梅珍(法号普集)翻建离相寺,经过呕心沥血、不懈的努力,于2005年建成500平方米的大雄宝殿,2006年建成观音殿,2007年建成了钟鼓楼、店面。2009年由普集姑独资四佰多万元捐建了二千五佰多平方米的综合楼,配套设施日臻完善。如今,离相寺将成为泉港区一个集观光、旅游、休闲、朝圣为一体的旅游圣地。2010年4月29日在离相寺举行的青海省玉树地震救灾消灾法会当天,离相寺上空出现瑞象,后经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知道这一瑞象。尔后,离相寺香火也更加鼎盛。

普莲堂

位于崇武镇靖江村钱厝的普莲堂,建于清乾隆十二年(1747),始堂主系福州路口丁姓“子孙堂”分派而来,繁衍至今已传九代。

普莲堂俗称“菜堂”,路北路西与钱厝为邻,路东为“打铁李厝”,南面钱厝路。大门横额为“普莲斋堂”,门联为“案上梵经此贝叶,佛前灯焰透莲花”。殿堂为闽南“三间张”土木建构,由下厅、深井、正厅组成。下厅两侧各有下房与角间,厅壁书有“忠廉节孝”、“静神养气”八字,正厅两侧有大房后房各一间。正厅中殿祀观音菩萨和三官大帝,殿两侧柱上对联为“普渡众生登彼岸,莲阁九品法华堂”。后殿奉三世尊佛。

普莲堂佛教徒为在家的男女居士。因他们既吃素也婚娶,事业由子孙继承,故普莲堂也称“子孙堂”。堂的主持谓堂主,下设护教、护法。每一代堂主去世,由祖堂派人到堂宣布新堂主。自第六代丁心境之后,分四房轮流牚管执事,为期一年。现堂主已传第九代,2005年堂主为大房九代丁锦彬。

普莲堂在解放前是崇武镇主要的佛教活动场所。1956年改作幼儿园,1958年为村办豆腐厂,1980年归还重修。普莲堂的主要佛事活动是为亡魂超度做道场(俗称“做功德”),堂主家人也据此获得经济收入。做道场一般由五人以上执事,每场一夜至五夜不等。平日堂主和有此一技之长的子孙也为善男信女念佛诵经出符咒,以获得相应的报酬。普莲堂原来也有向公众的佛事活动,即每年正月十四、六月十四、七月廿二、十月十四为普莲堂做“大谶”之日,意在超度亡灵、祈福驱灾。每逢其时,铙钹钟鼓之声响彻四方,方圆几十里的村民都来看热闹,盛况空前。现此类活动已日减鲜见。

弘一法师生前多次来崇武讲经,都曾寄住普莲堂,1933—1934年间,弘一法师在普莲堂为斋众讲经三天,讲题为三皈五戒、“观音菩萨录感“、”炉音乍热“,讲演后还瓬与斋友合影留念,亲笔题字于经书留赠普莲堂。可惜由于历史的原因,一代高僧的相关史料未能得以保存。

1998年一房丁土木重翻普莲堂组字(一边提手旁一边举)头二间

2000年四房汪蜜重翻普莲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