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第八章重点总结 PPT
2013版毛概第八章ppt3

•
1998年,韩国遭遇亚洲金融风暴 之后提出了“文化立国”的方针, 并提出“韩国文化世界化” 的口号。 • 为实施这一战略,韩国先后颁布了 十几部法律法规,又于2001年成立 了“韩国文化产业振兴院”,并且 每年获得政府5000万美元的拨款用 于文化事业的发展。 • 《大长今》的热播事关韩国的文 化输出、文化战略。而且,他们要 把“韩流”变成“亚流”,甚至 “世流”。韩国只有4900万人口, 却在海外有12个韩国文化院。2004 年韩国文化产品已占世界市场份额 的3.5%,成为世界第五大文化产业 强国。韩国成功地输出了自己的文 化,拯救了韩国经济。为了塑造东 亚大国形象,韩国新办的“世宗学 院”将面向世界推介韩国文字和文 化。
思想道德建设,解决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 神动力问题。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 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1)思想道德建设的作用和地位 思想道德建设是文化建设的灵 魂,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根本任务 是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第三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一)文化的概念
文
文化何来? 文化何用?
有人化来 有文化人
化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周易》
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一)文化的概念
文 化 广义
人类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 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 神财富的总和。
《泰囧》票房突破13亿
《阿凡达》在中国创造14亿的 票房成绩
动漫王国—日本 日本是东方的文化输出 大国。 20世纪80年代是日本动 漫界的一个飞跃时期,此后 日本的动漫文化持续发达, 使其成为众所周知的动漫王 国。 在日本,文化产业是 仅次于制造业的第二大产业, 占GDP的18%。在日本的 文化产业中,动画、漫画和 游戏三大产业的发展尤其令 人瞩目,日本素有动漫王国 之称。
毛概课件之第八章 社会主义经济第二三节

33
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反对平均主义
“不讲多劳多得,不重视物质 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 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 长期不行。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 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 动。但是,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 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 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 论。”
——邓小平
34
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多种分配方式的实质。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的按劳分配以 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其实质就是按对生产 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是生产要素所 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
生 产 要 素
物质要素:土地及厂房、设备、原材料等
人的劳动:人的活劳动、技术、信息管理等
35
2、多种分配方式的分类
三、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 体系
1、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①如何理解“先富”与“后富”的问题
为什么会有先富的人群? (1)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必然使部分人先富。 (2) 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分配方式,必然使部分人 先 富起来。 (3)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使部分人先富
(4)部分人先富,符合事物发展不平衡规律。
全民所有制经济 (国有经济)
公 有制 经济
集体所有制经济 (集体经济)
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 国有和集体成分
5
2.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的含义
(1)公有资产在全社会总资产中占绝对
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
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但在个别地区
、个别部门可以有所差别。
6
公有制主体地位数量标准图示 静态 数量上 社会总资产
• 公平的内涵:取得收入的机会均等;分配尺度统一; 公平分配必须消除剥削; 承认差别,差距适度 • 效率和公平的矛盾统一: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 • 效率是实现公平的物质基础;公平是提高效率的前提。
毛概第八章重点

第八章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等。
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关键问题。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
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还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
从理论上破除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制度属性的陈旧观念,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做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为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党的十四大明确把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使我们党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上实现了又一次重大突破。
邓小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奠基人。
第一,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在消费资料分配问题上存在一种误解,即把共同富裕看成是全国人民在同一时间以同等的速度富裕起来,如果社会成员的收入出现了较大的差距,就认为是两极分化,背离社会主义。
第二,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
建设创新型社会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
促进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这是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一个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
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是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即共同富裕绝不等于也不可能是完全平均,绝不等于也不可能是所有社会成员在同一时间以同等速度富裕起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要做到“两个坚持”和“三个转变”,即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需求、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
毛概第八章

3,毛泽东等对经济体制的探索
毛:中央地方两个积极性 兼顾三者利益 新经济政策 发展商品生产,利用价值规律等 陈云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所有制结构、经 济运行、市场结构)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形成的三个阶段
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邓小平在探索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提出必须树立适 合中国国情的科学发展观。 既要学习、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又要摒弃西 方国家的工业化发展模式和发展观。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 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 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 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 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1992年1月)
1992年6月江泽民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 进修班上第一次提出了使用“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建立新经济体制的 建议. 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 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十二大“个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必要的 补充”。 十三大,私营经济、中外合资合作经济、 外商独资经济同个体经济一起成为公有 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 十四大,多钟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 十五大: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 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 本经济制度。 从方针、政策层面上升到基本制度
以转换经营机制、增强企业活力为重点的国 有企业改革进展加快。 逐步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体系。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的提出与发展
党的十三大进一步发展了有计划的商品经 济理论。指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应该是计划与 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应 有机结合。经济体制 改革的目标是要建立 “国家调节市场,市 场引导企业”的经济 运行模式。
毛概第八章..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第一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涵是什么?一是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为它们都是经济手段。
二是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它们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存在着复杂经济关系的条件下,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高的效率。
三是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是,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要点:一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标志,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等于资本主义二是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优势和长处,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要把两者结合起来。
三是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可以和不同的社会制度结合,但它和不同社会中制度结合具有不同的性质。
3.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正确认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第一阶段,1978-1983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改革思想第二阶段,1984-1987提出了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第三阶段,1987-1991提出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第四阶段,1992年以后正式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提出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20世纪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初步建立。
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了明确目标和任务。
2007年,十七大提出了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要取得重大进展的要求。
2012年,十八大提出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毛泽东思想概论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发展不平衡
3、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 应
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二、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过程
1、改革开放前,取消非公有制经济; 2、改革开放初期提出非公有制经济作补充; 3、党的十四大把以公有制主体地位、多种所有制经
济共同发展作为一项长期的基本方针; 4、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
3、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它们对经 济活动的调节既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也有自身 的不足和缺陷
资源配置两种方式的优缺点
(1)计划(经济)——“看得见的手” 特点:自觉性、事前性、
宏观性 长处:宏观调控 缺陷:微观领域
(2)市场(经济)——“看不见的手” 特点:自发性、事后性、微观性 长处:微观领域 弱点:宏观领域
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一)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规范的企业产权制度为主 体,以企业承担有限责任为特征的新型企业制度。
特征: 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科学管理
典型形式:
公司制
有限责任公司 股份有限公司
国有企业改革经历的
第一阶段
扩权让利,重 点是调整国家 与企业的责权
经济体制是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特定生产关系的具 体形式和运行方式,它包括社会组织和管理经济的具 体制度、形式和方法以及经济运行方式。
(二)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相互关系 关系 决定
反作用
(三)我国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条件
客观条件:
集中全国经济力量,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条件 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对我国的影响;
HOME
第一节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21版毛概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精品课件

范文2021版毛概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1/ 18精品课件第八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2020年高教修订版目录 1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2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3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4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5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3/ 18社会主义总布局经济建设 1 “五位一体” 2 政治建设 5 生态文明建设 4 社会建设 3 文化建设第一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经济体制改革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四、把握经济新常态5/ 18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经济体制改革(P144)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要点:一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标志,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等于资本主义二是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优势和长处,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要把两者结合起来。
三是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可以和不同的社会制度结合,但它和不同社会中制度结合具有不同的性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特征体现在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宏观调控2. 经济体制改革(P144) 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正确认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第一阶段,1978-1983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改革思想第二阶段,1984-1987提出了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第三阶段,1987-1991提出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第四阶段,1992年以后正式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7/ 18(P145) 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提出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20世纪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初步建立。
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了明确目标和任务。
毛概ppt

要
任
三,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
四,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 障制度 五,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务
第四节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创新社会治理体系
十八大报告用完整的篇幅论述了社会管理创 新,不仅充分肯定了已经取得的成绩,而且 为今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指明了方向。
第四节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创新社会治理体系
要求 创新社会管理,首先需要强化服务理念。
第四节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创新社会治理体系
要求
创新社会管理,更重要是切实维护群众利益。
第四节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创新社会治理体系
要求 创新社会管理,从根本上说需要依靠群众, 让群众充分参与社会管理事务。
第四节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四节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创新社会治理体系
措施
改进社会治理方式 激发社会组织活力 创新化解矛盾体制 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第四节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
建立“人人相亲, 人人平等,天下为公” 的理想社会。 ——康有为
第四节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
历程
社会和谐是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的目标。 在长期实践中,党不断探索和发展了具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建设理论。毛泽 东、邓小平、江泽民等都有关于社会主义 社会建设的重要观点。
第四节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
历程
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再次强调了构建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的重要性,并对以改善民主为重点的社会 建设作了全面部署。 九条目标和主要任务分别反映了民主法治、公平 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 然和谐相处总要求的各个方面,充实和丰富了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