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时间维度解读人与环境

合集下载

社会时空分析的类型、范例及特点

社会时空分析的类型、范例及特点

物。 比如努尔人使 用 “ 建羊 圈 一废弃 羊 圈” 等 时 间 划分手段 , 解 决 了劳作 行 为 、 季 节 和环境 之 问 的联
系, 这既反映 了他们 的文化生态环境 , 又反映了这种
社会体制 内的相互关 系。 ③ 阿 尔及利亚 的卡 比尔 人
把 时钟称作 “ 魔鬼 的磨 房” , 表现 出强烈 的敌 意。他 们在生 活中不关 心时钟 时间的流 逝 , 没有 准时会 面 的概念 , 也没有固定 的吃饭 时间 , 而且鄙视处理社会 事务时 的匆忙举动。 ④ 自然时间在不同 的情境 中会形成不同的时间观
内容提要
社会 时空分析既有悠久的历史, 也有丰富的 内涵。它包括 时间社会 学、 空
间社会学、 社会 时间分析 、 社会 空间分析 和时空社会分析。本 文对每 一种类型分别选择 了

项经典研究成果加 以说 明, 即监狱服 刑时 间研 究、 汽车消 费空间研 究、 职场 工作 时 间研
究、 网络空间研究和社会转型研 究。社会 时空分 析的基本特点是 凸显人 的主体性 , 融合 了
段 性成果。
合、 要素融合将是 一种必然趋势。由于时间社会学和
① 何雪松 : 《 社会理论的空 间转 向》 , 《 社会 ) 2 0 0 6年第 2 期。
走 瓤. 多 2 0 1 3 年 第 7 期
们是从 自然或地理 角度关注 空 问概 念 , 视 空间 为 自 没有一套系统的、 稳定 的分析框架 , 但也有不少经典的 实证研究。下面分别对每一种类型进行举例说 明。 1 .时间社会学分析范例 时间作 为社会学研 究对 象 已经 有很 长的历 史 , 从绝对 时间到相对 时间 , 从 客观时 间到 主观时 间均 有研 究。时问 , 对 于社 会 学来 说 , 也 是一 个 复杂 事

2022届高考备考名校模考作文导写:环境与个人成长的辩证关系(附文题解读与写作指导及范文)

2022届高考备考名校模考作文导写:环境与个人成长的辩证关系(附文题解读与写作指导及范文)

2022届高考备考名校模考作文导写:环境与个人成长的辩证关系真题呈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晋代傅玄在《太子少傅箴》中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又说“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和荀子也有类似的思想,《论语》云“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荀子在《劝学》里说“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古人告诉我们,环境对个人成长很重要,但个人同样可以通过自身的修养、才能等影响他人,改变环境。

作为担当中国复兴大任的有为青年,你对此是如何认知与理解的?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题解读这是一道充满思辨色彩的新材料类作文题。

材料主体部分以傅玄、孔子、荀子的两组正反对比的名句,承认外部环境对个人成长的影响与作用,但更强调个人主观能动性的重要作用。

材料结尾处更直接给出核心观点——“环境对个人成长很重要,但个人同样可以通过自身的修养、才能等影响他人,改变环境。

”由此可见,本次作文题必须围绕客观环境和主观意愿来写,并且重心应放在人的主观意愿上,不可比例失衡更不可本末倒置。

写作要求部分则以具体限制考生身份——“担当中国复兴大任的有为青年”,要求考生结合材料写出自己的感悟与思考。

综合来看,本则作文题既考查了考生理解材料、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检测了他们的逻辑思辨、批判质疑的能力,同时也考查了考生价值观的高低,引发考生对自己个人成长与外部环境关系的理性思考。

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来看,本题的命题维度包括:实践创新:问题解决;学会学习: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人文底蕴:人文积淀、人文情怀;科学精神:理性思维、勇于探究。

本题材料内容清晰,文末明确地给出核心观点,审题立意相对没有什么难度。

可以说人人都有话可写,但却未必人人都写好。

学生的考场作文主要存在以下两个问题:一个是比重失衡。

论述时过多地强调外部环境对人的正面或负面影响,而真正需要着重阐述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时,文字却较少,更有甚者,几乎没有;另一个则是事例缺乏。

级心理咨询师考点:环境知觉与环境认知

级心理咨询师考点:环境知觉与环境认知

级心理咨询师考点:环境知觉与环境认知级心理咨询师考点:环境知觉与环境认知导语:环境心理学是从工程心理学或工效学发展而来的。

工程心理学是研究人与工作、人与工具之间的关系,把这种关系推而广之,即成为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环境知觉与环境认知1.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把过去的经验与各种感觉结合而形成的。

感觉主要以生理机能为基础。

而知觉是纯心理性的,具有较大的个体差异。

知觉的几个主要心理特性包括知觉的相对性、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完整性、知觉的恒常性和知觉的组织性。

2.环境知觉是从对环境中个别刺激的加工开始的。

通常会经过刺激的觉察、刺激的辨别、刺激的丙认和刺激的评定这些过程。

汉尔森提出环境知觉包括认知的(思维的),情感的(情绪的),解释和评价的成分。

我们对周围环境事物距离和立体的知觉在视觉中的加工,有单眼和双眼的线索。

运动知觉是个体对周围环境特体在空间发生位置移动的反应,它是通过视觉、动觉、平衡觉等多种感觉器官的协同活动实现的。

3.随着接触时间的延长,个体对环境的知觉敏感性会发生变化。

如果刺激恒定,反应越来越弱称为习惯化。

这种习惯化对嗅觉刺激、味觉刺激、噪音、光、压力、温度等都可发生,与对环境的适应有关。

而对变化的知觉则与环境刺激变化的快慢、可觉察性有关,即环境变化的快慢影响我们对环境变化的知觉。

4.简述环境知觉理论。

环境知觉可以通过两个过程完成,一是自上而下的过程,即概念驱动;另一个是自下而上的过程,即数据驱动。

格式塔理论认为,我们的脑以一种主动的方式对刺激进行建构,提出整体大于局部之和的原则。

功能主义理论强调有机体对环境的适应,即生物个体要寻找能使它们有最大程度生存的机会。

它比较强调知觉反应的先天性,认为人类天生具有知觉环境中对他们有功能价值的方面。

学习理论认为,我们的知觉不是先天决定的,而是必须学会知觉环境中的关键方面。

概率功能主义,即布伦斯维克的透镜模型,它是布伦斯维克用数学来描述个体知觉过程的一个模型。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浪潮分析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浪潮分析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浪潮分析梅雪芹20世纪的帷幕已然落下,对20世纪的反省却方兴未艾。

人们从许许多多的角度对之加以描述或定位。

有人认为20世纪是“全球规模环境破坏的世纪”。

①这一说法其实并不为过。

虽然环境问题由来已久,②但大规模、高速度的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只是近一个世纪以来、特别是二战后出现的现象,而非历史的常态。

80年代以来,区域性和全球性环境问题更为突出,较之国别或局部地区的环境污染,③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更加严重的威胁和挑战,因而引起各国政府和全人类的高度重视,乃至出现了世界性的环境保护浪潮。

④环境问题已引起国内外众多学科的广泛关注。

就我国的人文社会科学来说,哲学、经济学、法学等学科研究环境问题的成果不断涌现。

与之相比,历史学的反应却比较迟缓,世界史学科尤其如此。

这种局面是不应该持续下去的。

当我们在21世纪之初,回顾和思考20世纪的世界时,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的历史无疑应成为我们世界史工作者深入研究的对象。

更何况,环境问题不只是自然生态的问题或技术层面的问题,也是人的问题或社会问题,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研究无疑应该有历史的和社会的维度。

因此,关注区域性和全球性环境问题,分析世界环境问题的变迁,认识世界环境保护的发展态势乃至障碍和困境等,无疑是一项有价值和意义的历史课题。

一区域性和全球性环境问题很多,至于那些最重要、最紧迫,看法并不一致。

根据历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和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文件,可以看出,世人心目中最紧迫的区域性和全球性环境问题是: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生物多样性锐减、危险废弃物越境转移、人口增长速度过快、资源和能源消耗过快、森林迅速减少、海洋污染严重、土地沙漠化严重、水资源缺乏和水污染严重等。

根据这些问题的属性,我们可以将其归为如下几大类。

一是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

其中,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等三大问题,最为引人关注。

1989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即是“警惕全球气候变暖”。

如何看待人类的发展和生存问题

如何看待人类的发展和生存问题

如何看待人类的发展和生存问题人类的发展和生存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面临着许多挑战和考验。

在如何看待人类的发展和生存问题这个话题上,我认为我们应该从多个维度来思考和解决这些问题。

首先,我们应该意识到人类的发展必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我们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也日益加剧。

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以及全球变暖等问题已经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节能减排、推广可再生能源等方式来保护环境,维护地球的生态平衡。

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的发展才能够可持续下去。

其次,我们应该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

人类的发展不能仅仅定义为经济增长和科技进步,更应该关注人的全面发展。

这包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但也涉及到教育、医疗、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发展。

同时,社会应该追求公平正义,保障每个人的基本权利和机会。

只有这样,每个人都能够分享到发展的成果,人类才能够真正实现全面发展。

此外,我们也应该关注人类的道德和价值观的发展。

科技的进步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和机遇,但也带来了一些伦理和道德问题。

例如,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可能会带来隐私泄露和人类工作岗位被取代的问题。

我们需要在发展的过程中保持对伦理和道德的思考,并设立相应的规则和法律来保护人类的利益和尊严。

最后,我们还应该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的挑战。

人类的发展和生存问题是全球性的,需要全球范围内的合作来解决。

无论是气候变化、贫困问题还是恐怖主义威胁,都需要各国携手合作,共同应对。

只有通过建立多边机制和加强国际合作,我们才能够找到更加有效的解决方案。

综上所述,如何看待人类的发展和生存问题是一个复杂而严肃的话题。

我们应该从多个维度来思考和解决这些问题,包括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重视道德和价值观的发展以及加强国际合作。

只有这样,人类才能够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和生存。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人类的未来创造更加美好的前景。

道德与法治(二上)大单元教学设计之《我们生活的地方》(任慧)

道德与法治(二上)大单元教学设计之《我们生活的地方》(任慧)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摘要一、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六大领域《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把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容概括为六大生活领域,这六大生活领域从小到大依次为:1.我的健康成长2.我的家庭生活3.我们的学校生活4.我们的社区生活5.我们的国家6.我们共同的世界二、整套教材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盖的七大教育主题展开1.日常生活中的基本文明素养教育2.规则意识和民主法治教育3.爱国爱党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5.爱自然(生态伦理)教育6.国家领土主权教育7.开放的国家视野教育因此,六大领域乘以七大教育主题产生了约47个教学单元,十二本教科书,每本包括4个教学单元,十六节课。

道德与法治教材延循了综合交叉、螺旋上升的编写特点,同一内容在不同主题(领域)、不同年级循环出现,但学习要求、难度逐步提高。

47个单元在整套教材中的分布如下图:基于以上宏观认识,我们在备课时要把握课程特点,从三个大处着眼:1、超越单课时的教学设计。

2、厘清同一领域的内容在全套教材纵向上的衔接和分工,把握其内容上的逻辑联系及由低到高内容上的拓展。

3、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内容、组织学习活动、设计总结与评价任务。

三、确定了单元整体设计备课程序。

1.深入解读教材2.精准设计教学目标3.适切选择教学内容4.智慧开展课堂教学活动5.合理制定估测评价系统四、具体步骤(一)深入解读教材(四读)(1)一读同一主题内容在全套教材纵向上的衔接和分工,把握其内容上的逻辑联系及由低到高内容上的拓展,即一读同一主题在整套教材中的功能定位。

(2)二读单元内的逻辑结构,了解单元中每一课所承担的具体教学任务和要求,即二读各节课在整个单元中的功能定位。

(3)三读每一课的话题及板块之间的逻辑联系,即三读各话题与板块在一课中的功能定位。

(4)四渎每一课的图文表意,文中关键词所指向的教学目标点和本课的核心价值。

即四读图文、栏目、关键词在一个话题或板块中的核心价值指向。

环境心理学导论第3讲——环境认知

环境心理学导论第3讲——环境认知

认知地图的关键维度
分析认知地图可能的错误
• 1)认知地图中有时会丢失 一些环境表征或表征不完 整的现象,这种错误被称 为简单化
• 2)失真,即地理特征、方 位以及距离上的不正确表 征
• 3)除减少、丢失某些成分 外,还会出现添加的错误
塞纳河蜿蜒缠绕于城市中心,但 市民常将其看成一条流经市区的 平滑曲线和直线的形状
环境认知——结点(通道)层面
2.认知地图
什么是认知地图?
• 认知地图是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产生于头脑中的,某些 类似于一张现场地图的模型
• 是一种对局部环境的综合表象,既包括事件的简单顺序, 也包括方向、距离,甚至时间关系的信息
认知地图与《城市意象》
• 1960,Kevin Lynch《城市意象》 • 波士顿、洛衫矶和泽西市市民的
认知地图是如何获得的
• 1)个体认知地图的发生过程 • (皮亚杰:儿童心理发展的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
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 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周围环境探索经验的增加,儿童逐渐
具有了参照系统 • 7岁左右开始具有了与成人差不多的认知地图 • 空间环境的表征需4个连续发展的阶段,即注意并记住路
我们如何记忆认知地图
• 每个人的认知地图代表了他对环境的理解,物理环境的某 些特征可能使其知觉得更为重要或更加突出,于是也就更 可能在记忆中储存——“易辨认性”
• 认知地图如何表征?可从心理表征的确切形式和记忆、提 取过程的组织和结构上来讨论
• 对空间知觉的表征形式,在记忆中是环境的“心理意象” 或“心理图片”,即模拟的表征,就像环境的一些幻灯片 储存在我们脑中一样
环境心理学导论
Introduction to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人在情境中:生态系统理论和增权理论的比较

人在情境中:生态系统理论和增权理论的比较

人在情境中:生态系统理论和增权理论的比较作者:宁玉梅来源:《学理论·上》2013年第09期摘要:“人在情境中”是社会工作的核心观点。

不同的社会工作理论对于“人在情境中”这一概念的诠释不同,选取了社会工作广泛使用的生态系统理论和增权理论,分别从人的层面、环境层次、人与环境关系层面将两个理论做对应性的比较。

关键词:人在情境中;生态系统理论;增权理论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5-0130-02一、人在情境中20世纪初 Marry Richmond 和Jane Addams 在慈善组织会社和睦邻组织运动中都推行“人在情境中”的理论范式。

例如,Marry Richmond在1917年出版的《社会诊断》中提出“在情境中理解行为”,强调利用环境资源以促进案主的改变和提升(Goldstein,1995;引自曾华源等,2002)。

这一点奠定了社会工作从环境角度理解和干预个人以及个人行为的框架,检视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提升个人适应环境的能力成为社会工作实务的主要目标和手段。

之后心理暨社会学派的汉密尔顿提出了“人与环境”一词,并用其来界定社会工作的特质。

20世纪50年代的心理社会学派的托尔(Towle)正式提出了“人在情境中”的概念(许莉娅等,2004)。

随着社会工作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不断提升,“人在情境中”逐渐成为社会工作的主要实务原则。

Holis (1964)明确指出个案工作的核心观点在于“人与他的情境”(person and his situation)。

到了80年代,在对个案工作的概念界定中都广泛提及人与情境视角,关注社会与个人的背景(Goldstein,1996;P91;引自Cornell,2006)。

随着精神分析和心理诊断治疗日益受到人们的质疑和挑战,社会工作于是将“人在情境中”这一概念纳入到其定义之中。

在1987年,美国社会工作人员协会等权威机构将社会工作界定为以“人在环境中”为基础的知识和理论以及服务(Northen,1995,P8;引自Cornell,200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