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干旱指标的研究进展简述
植物抗旱性研究进展

植物抗旱性研究进展植物是地球上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抗旱性是影响植物生长和发育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干旱事件频繁发生,导致许多地区的农作物产量减少、土壤退化和生态系统失衡。
研究植物的抗旱性机制对于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植物抗旱性研究的进展进行综述,并探讨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一、植物抗旱性的形成机制植物抗旱性的形成机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植物的生理学、生态学和遗传学多个层面。
在植物抗旱性的形成过程中,植物会通过一系列的生理生化反应来应对干旱胁迫,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根系结构调整:干旱条件下,植物会通过改变根系的形态和生理特性来增加水分吸收能力。
根系会增加毛细管根的数量和长度,以便更好地吸收土壤中的水分。
2.根系分泌物质的调节:植物在受到干旱胁迫时,会分泌一些特殊的物质,如植物激素和蛋白质,来调节根系的生长和发育,从而增强根系的水分吸收能力。
3.叶片气孔的调节:叶片气孔是植物进行气体交换的重要器官,也是水分蒸腾的主要通道。
在干旱条件下,植物会通过调节气孔的开闭程度来减少水分蒸腾,以保持水分平衡。
4.积累和调控抗氧化物质:干旱条件下,植物会积累大量的抗氧化物质,如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等,以应对氧化应激的损伤。
5.调控转录因子和蛋白质的表达:植物在受到干旱胁迫时,会产生一系列的转录因子和蛋白质,来调节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增强植物的抗旱性。
以上几个方面是植物抗旱性形成机制中非常重要的环节,而不同植物种类之间可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揭示其中的分子机制。
二、植物抗旱性的研究方法为了深入研究植物抗旱性的机制,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研究方法,通过综合运用这些方法,可以更好地揭示植物抗旱性的形成机制。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研究方法:1.生理生化方法:生理生化方法是最直接的研究植物抗旱性的手段之一,可以通过测定植物的水分利用效率、叶片气孔导度、抗氧化物质的含量等指标来评估植物的抗旱性。
植物抗旱机理及抗旱性鉴定方法研究进展

植物抗旱机理及抗旱性鉴定方法研究进展植物的抗旱机理是指植物在干旱环境中如何调节水分平衡,以维持正常的生长和发育。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干旱问题日益严重,研究植物的抗旱机理和鉴定抗旱性的方法对于农业生产和生态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植物抗旱机理的研究进展和抗旱性鉴定方法。
植物的抗旱机理主要包括:减少蒸腾损失、增加水分吸收能力、调节植物生长和发育等方面。
在减少蒸腾损失方面,植物通过改变气孔的开闭来控制蒸腾速率。
一些植物能够在干旱条件下调节其气孔的开合,降低蒸腾速率,减少水分流失。
同时,植物根系的生长和分布也对抗旱起着重要作用。
植物根系的发达程度和分布范围影响着植物吸收水分和养分的能力,从而影响植物的抗旱性。
另外,植物还通过产生一些抗旱物质来调节自身的生理代谢,如抗氧化物质、谷胱甘肽等,以抵抗干旱引起的氧化应激。
目前,研究人员采用了多种方法来鉴定植物的抗旱性。
一种常用的方法是通过测定植物的生理指标来评估其抗旱性。
例如,测定植物的相对水分含量、叶绿素含量、脯氨酸含量等指标,可以反映植物在干旱条件下的水分状态和生理代谢水平。
另外,测定植物的根系性状也是评估抗旱性的重要指标。
根系的发育程度和分布范围可以反映植物的水分吸收能力和适应干旱的能力。
此外,还可以通过评估植物的生长和发育状况来判断其抗旱性。
例如,测定植物的生物量、叶面积指数、根冠比等指标,可以反映植物在干旱条件下的生长状况。
近年来,研究人员还采用了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等方法来研究植物的抗旱机理和鉴定抗旱性。
例如,通过研究与植物抗旱相关的基因,可以揭示植物在干旱条件下的分子调控机制。
同时,通过转基因技术来提高植物的抗旱性也是研究的热点之一、通过引入抗旱相关基因或调控植物内源基因的表达,可以提高植物的抗旱能力,从而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和耐旱性。
综上所述,植物的抗旱机理及抗旱性鉴定方法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进步,相信将会有更多的抗旱机理被揭示,也将有更多的有效方法用于评估和提高植物的抗旱性。
农业干旱指标研究与进展

第16卷第3期1998年9月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Agr icultura l Research i n the Ar id Area s V o l.16N o.3Sep t.1998农业干旱指标研究与进展Ξ王密侠1 马成军2 蔡焕杰1(1西北农业大学农业水土工程研究所 712100) (2宁夏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 750000)摘 要 介绍了评价农业干旱的降水量指标、土壤含水量指标、作物旱情指标(作物形态指标、生理指标、冠层温度指标)及综合性指标。
讨论了各类指标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于农业生产中的适用性与实用性,最后对农业干旱预报及其评价指标的研究发展作了简要介绍。
关键词 农业干旱 干旱指标 旱情预报中图分类号 S162.1水资源的日益短缺已愈来愈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限制因素,合理使用有限水资源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
频繁发生的干旱也必然促使人们关注对农业干旱问题的进一步研究。
这其中也必然涉及到如何有效地对农业干旱进行监测,如何选择适宜的指标、恰当的方法来预测、评估旱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情况,为使灌区可以最充分的利用有限水资源进行合理灌溉、使旱地最有效地利用天然降水提供基本依据。
1 干旱地区、农业干旱与旱灾评价指标辨异 干旱地区、农业干旱与旱灾的概念各不相同,其评价指标各异。
我们说一个地区属湿润区或干旱区,通常是以年、月降水量统计资料(如年降水量、季降水量、月降水量等)或降水量与可能蒸发量之比或差(如干燥度、湿润度、蒸发差等)作为区划或划分指标[1,3,5,9],它是对某一地区气候干旱与湿润程度的客观反映,它所描述的是某一地区的水分条件;说某地区某一时段内发生干旱,则指的是该时段内降雨与其多年均值发生了较大偏差这样一种事实,根据其影响范围不同,又可将干旱分为气象干旱,水文干旱,农业干旱与社会经济干旱等[2,7],其中农业干旱的发生则指的是这种偏差(旱灾为偏少)使该地区农业供水与需水状况不协调,农作物产生缺水的现象,农业干旱一般采用降水量指标、土壤含水量指标、作物旱情指标及综合类指标等来评价[3,12,13,14];旱灾的发生则指在干旱期农作物由于受缺水危害而不可避免地发生减产的情况。
草业科学

种子胚芽鞘长度试验 王玮,邹琦在室内模拟干旱
条件对7 个抗旱性不同的小麦品种进行测定,结果表 明渗透胁迫下抗旱性不同的冬小麦品种,芽鞘长、芽 长、根长差异显著,以芽鞘长与抗旱性符合最好。
抗旱性鉴定指标
3 生理指标 水分生理指标 作物的抗旱性与植株的水分状况有
关。相对含水量与水势比、失水速率、保水力等这些 指标,均能反应作物的抗旱性。近年来,国外研究者 对根系提水的研究作了大量工作,抗旱性强的品种的 根系提水作用显著大于抗旱性弱的品种。
受水分胁迫一段时间后再灌水,重复反复几次统计其 存活率或观察作物在一定水分胁迫下50%的植株达到 永久萎蔫或死亡所需时间,用来鉴别作物的抗旱性。 到目前为止反复干旱法仍然是鉴定苗期抗旱性的较好 方法。
抗旱性鉴定指标
种子萌发试验 把种子放在高渗溶液 PEG 或甘露醇
中观察其萌发率用来评价品种苗期的抗旱性。
作物抗旱机制
1 干旱对作物的危害
作物遇到的干旱分为大气干旱和土壤干旱2 类。 严重干旱能引起作物死亡,原因:首先干旱引起代谢 紊乱,先是质壁分离, 而后气孔关闭;其次是干旱使 细胞脱水变形;第三是严重缺水,蒸腾减弱,而后导 致不能降温,使体温升高, 高温使原生质变性、结构 破坏而死亡。
作物抗旱机制
作物抗旱机制及其指标的研究进 展与现状
10草业科学
作物抗旱机制及其指标的研究进展与现状
引言 作物需水与水分平衡 作物抗旱机制 抗旱性鉴定指标 讨论
引言
水是人类最宝贵的资源,也是制约生态环境植物 分布和生产力的最基本因素,地球上的水资源有限而 且分布不均匀。其干旱半干旱地区约占土地面积的 36%,占总耕地面积的42.9%。干旱已成为我国乃至世 界广大粮食产区产量提高的重要制约因素。解决这一 问题的途径有:改善农田水分环境;改良作物。
水稻抗旱性鉴定方法及鉴定指标的研究进展

水稻抗旱性鉴定方法及鉴定指标的研究进展2009/6/9中国种业近年来,在大范围缺水的情况下,我国每年用水总量为5000亿m3,农业用水占80%,而水稻又是耗水的第一大户,每年水稻用水量占农业用水量的65%以上,因此,节水农业生产责无旁贷,水稻抗旱节水更具重大意义。
有效利用水资源已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当前水稻节水除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外,筛选和应用抗旱品种应是水稻节水栽培的重要措施之一。
因此,建立水稻抗旱性鉴定指标体系,对现有生产上表现较好的丰产品种进行抗旱性鉴定,进而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将产生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近年来,国内外农业科技工作者对水稻旱种和抗旱性作了一系列研究,取得了一定成就,本文主要就水稻抗旱性鉴定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1 水稻抗旱性鉴定方法要鉴定作物的抗旱性,首先要给作物创造一个适当的干旱胁迫环境,然后选择恰当的指标来区分作物间的抗旱性差异。
近年来,水稻抗旱性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进展,在水稻抗旱性状的筛选和抗旱材料的鉴定方面也有重大突破,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鉴定方法,主要有直接鉴定和间接鉴定。
1.1 直接鉴定主要有田间直接鉴定法、干旱棚鉴定法、人工气候室鉴定法、土壤干旱胁迫鉴定法等方法。
田间直接鉴定法即自然环境鉴定法,就是将供试品种在不同地区的旱地上栽种,以自然降水造成干旱胁迫,或在自然环境下灌水调控土壤水分,形成不同程度的干旱胁迫环境,就水稻所表现的形态或产量特征来评价其抗旱性,直接按照作物产量或生长状况来评价品种的抗旱性。
此方法简便易行,无特殊设备要求,既真实地反映了作物在不同干旱地区的生长状况,又有产量指标,结果很有说服力,是目前筛选抗旱性品种的主要方式。
它的缺点是受自然环境制约程度大,特别是年际间降水量变化幅度大,每年的鉴定结果很难重复,需多年鉴定才能评价出材料的抗旱性。
干旱棚或人工气候室法是在干旱棚或在能控制温度、湿度和光照的人工气候室内,研究不同生育期内水分胁迫对生长发育、生理生化过程或产量的影响来鉴定作物抗旱性。
植物抗旱性鉴定评价方法及抗旱机制研究进展

四、应用前景及建议
植物抗旱性鉴定评价方法和抗旱机制研究进展在农业生产、生态修复等领域具 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未来的研究应以下几个方面:
1、鉴定方法优化:进一步探索和优化植物抗旱性的鉴定物物种的需求。
2、机制深入研究:加强植物抗旱机制的深入研究,特别是不同植物物种间抗 旱机制的差异及其原因,为抗旱性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3、抗氧化防御系统:植物在干旱条件下会面临氧化胁迫,通过激活抗氧化酶 体系、积累抗氧化剂来抵抗氧化损伤。
4、信号转导:植物在干旱条件下会通过感知环境信号、产生并传递信号来调 节基因表达、代谢途径和细胞结构,从而应对干旱环境。
这些机制的研究为植物抗旱性育种提供了理论基础,有助于提高植物抗旱性的 效果。然而,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模式植物上,对不同植物物种间抗旱机制差 异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因此,未来研究需要加强不同植物物种间抗旱机制的比 较和分析,从而为抗旱性育种提供更多有效的资源。
谢谢观看
植物抗旱性鉴定评价方法及抗旱机制研 究进展
目录
01 一、植物抗旱性鉴定 的背景
03
三、植物抗旱机制研 究进展
02
二、植物抗旱性鉴定 评价方法
04 四、应用前景及建议
植物抗旱性是指植物在干旱条件下能够正常生长和发育的能力。由于全球气候 变化和人口增长带来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植物抗旱性研究已成为农业科学领域 的重要课题。本次演示将介绍植物抗旱性的鉴定评价方法和抗旱机制研究进展, 并探讨其应用前景。
3、基因编辑技术应用: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对植物进行抗旱性改良,培育具有 优良抗旱性能的新品种,提高农业生产力和生态环境的稳定性。
4、综合应用:将植物抗旱性鉴定评价方法、抗旱机制研究和实际应用相结合, 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相互促进,推动植物抗旱性的研究发展。
农业干旱监测指标研究进展

( 土壤 含水量 占田间持水 量 的 比值 ) 、 土 壤 有效 水 分 存储( 土壤某 一厚 度层 中存储 的能被 植 物 根系 吸 收 的水 分 ) 、 土壤水 分亏缺 量 ( 实 际蒸 散 量 与可 能蒸 散
低和稳定性 . 在 不具备灌溉条件且 地下水位 相对 比较 低 的干 旱农作 物种植 区 , 仅 降水量 这一指 标就基 本能
具有 计 算 稳 定 的特 性 , 消 除 了 降 水 的 时 空 分 布 差 异 , 比简单 的百分 比法和距平法更能反 映不同时 间 尺度 内降水 与水 资源 状态 之 间的关 系 . N a l b a n t i s I 等 在 S P I 的基础上 结合 十分 位数 方 法提 出了综 合 干旱 指 标 ( R e c o n n a i s s a n c e D r o u g h t I n d e x , R D I ) , 并 在 希腊 两河流域进行 了试验性研 究 , 结果表 明 R D I 对不 断变 化的环境更为敏感 . 1 . 2 基 于土壤 水分 的监 测指标 土壤水分 的亏缺情况 是决 定农业 干旱程 度 的关 键. 根 据农 田水量 平 衡原 理 , 容 易 建 立基 于 土壤 、 大 气、 植 物三者 的土壤 水分 监测模 型 . 基 于土 壤水分 的
监 测 指 标 是 应 用 广 泛 且 成 熟 的 一 类 农 业 干 旱 监 测 指 标 . 常 采 用 的 单 一 土 壤 水 分 指 标 有 土 壤 湿 度
规 划 和粮食 生产 等具 有 重要 意义 . 农 业 干 旱受 多 种 自然 因素 ( 气 象条 件 、 水文条件 、 下 垫 面状 况 等 ) 和 人为 因 素 ( 农 作物布局 、 耕作制度 、 人 文 经 济 条 件 等) 的共 同影 响 … , 其 监 测 指 标 也 与 自然 因素 和 社
植物抗旱性研究进展

植物抗旱性研究进展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干旱成为了世界各地农作物生产和生态系统的一大挑战。
植物抗旱性研究因此变得越发重要,帮助科研人员找到改善植物抗旱性的途径,以应对日益严重的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挑战。
本文将就植物抗旱性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介绍,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讨论。
1. 植物体内的水分调控机制植物抗旱的核心是保持细胞内的水分平衡,这一过程主要由根系吸收水分、导管组织传输以及叶片气孔调节所完成。
近年来,研究人员对植物体内水分调控的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许多基因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水通道蛋白、脱落酸及其相关信号通路等。
这些研究为制定提高植物抗旱能力的策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2. 与抗氧化应激相关的基因调控网络干旱环境会产生氧化应激,导致细胞内氧自由基的积累,从而对细胞结构和功能造成损害。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植物体内存在着一套与抗旱相关的抗氧化应激调控网络,包括各类抗氧化酶、低分子量抗氧化剂以及相关的信号通路。
研究这些基因调控网络有助于揭示植物抗旱的分子机制,为培育具有抗旱性状的新品种提供了理论支持。
3. 辅助物质在植物抗旱中的作用植物在适应干旱胁迫的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的次生代谢产物,如脯氨酸、脒基甲酸、多酚类物质等,这些物质在维持细胞结构完整性以及对抗干旱应激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研究发现,适当调节这些辅助物质的合成和积累对植物的抗旱性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为利用遗传工程技术培育耐旱作物提供了新的途径。
二、植物抗旱性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1. 基因组学和转录组学技术在植物抗旱性研究中的应用基因组学和转录组学技术的发展为研究植物抗旱性提供了强大的工具。
通过分析植物在不同干旱胁迫条件下的基因表达谱,可以发现一些与植物抗旱性相关的新基因,从而为植物抗旱性状的改良提供了新的候选基因。
基因组学技术还可以帮助揭示植物在抗旱过程中的分子调控网络,加深对植物抗旱机制的理解。
2. 遗传工程技术在培育抗旱作物中的应用利用遗传工程技术培育抗旱作物是目前植物抗旱性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土 壤 湿度 .
m ; ; mp 3 J 作物生长开始时根系分布层的土壤平均含水量, 以水
层深度表示 , 单位 m p为根系分布层 内l 雨量所增加的土 m;。 mm 壤含水量 ; 相应生长期的地下水补给量 , 单位 rm; 为生 a w。
长期内作物正常生长 , 达到高产水平 时的需水量 , 单位 m P m;
,
p p g
式中 : 作物生长期降雨量 ; e 助 R 为径 流量及深层渗漏雨量 ;0 p 为作物生长初期根系层土壤含水量 ; 每 l 降水量增加 的 p mm
征, 综合 干旱指数 的研制仍然只能是处在不断探索和完善的研
究 中。在应用 的过程中我们可 以根据研究 的 目的、 向以及数 方
消毒 管 井一 水 泵一 蓄 水 池一 管 网一 用户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农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对饮用水有了新 的、 更高的要求。新农村建设中的饮水要从水 质、 水量 、 方便程度和保证 率四个方面加 以改善 。
式中 : 为作 物旱情指标 ; 为时段降雨量 ; 为 时段 内地下水 P G 补给量 ; 为时段初作物根系活动层 内土壤含水量 ; 为时 W。 W 段柬作物根系活动层 内土壤 适宜含水量 ; 为作 物根系活动 Wo 层内土壤凋萎含水量 ; I 为时段 内灌溉量 ; T E 为时段 内充分供水 条件下作物潜在需水量。
19 ,1 ) 7 10 9 3 1( : - 0 . 39
[ 2 ]冯平 , 绍 飞 , 李 王仲 任. 旱 识 别 与 分 析 指 标 综 述 【. 国农 干 J中 】 … )
村 水 利 水 电 ,0 2 f) 3 1 . 2 0 ,7: — 5 1
计算公 式为 :
K =W, r - W
为生长期 内, 作物正常生长所要求 的适宜 土壤含水量 , 以水层 深度表示 , 单位 m m。
土壤湿度是使 用最 为广泛 的农业干旱指标 , 一般以土壤水 分质量 占干土质量的百分数来表示( 以土壤水分 的容积 占 也有
土壤总体积的百分数来表示 的) 用其 作干旱指标时 , 。 干旱程度 的界限可以根据不 同的作物来确定。
农作物旱情指标 一般用水分亏缺指数来衡量 , 建立在能量
干 指 法= 旱数 : e 参
( 3 )
平 衡 双 层 模 型 的 基 础上 , 式 如下 : 公 () 6 ( = cS 一 = -,A c ( ( 一 d( aw) s () 7 () 8
式中: 为作物生长期 内或某月 、 只 季的降水量 ; o E; 为需水 E= a a 系数 ; 为水面蒸发能力 。这一指标考虑 了多种水分 因素对 作 E 物干旱的影响 , 但有些 因素 , 如径 流深较难计算 , 这给其推广应
摘 要 : 文 从农 村 饮 水 角度 出发 , 本 对新 农 村 饮 水 工 程 建 设 的 几 种饮 水 方 案进 行 了 阐述 ;同 时指 出 , 严 格加 强 工程 要
建 设后 的 管理 。
关键词: 农村 新 饮 水 工程 引水 规模 饮水方案 管理
di 036 6i n10 - 542 1. . 0 o 1.9 9 .s. 6 8 5 . 00 0 : s 0 0 66
度 越重 。
1 作 物 旱 情 指标 . 5
式中 : 前期降水量 ;为时段降水量 ; 劝 P 为时段径流量 ; 为时 段降水量对地下水 的补给量 ; 为时段地下水抽水量 ; w为干旱
时段需水量 。该干旱指标K 满足K≥1 ,.< < .,. K 07 . 07 K 1 0 < < ., 0 0 4 K 04 < .时的干旱程度分别为正常 , 轻旱 , 中旱 , 大旱 。 在实 际工作 中, 有时按作物生长期 内的有效降水量 与作物 需水量 的比值计算 , 即:
1 农 业 干旱 指 标 的 研 究 进 展 .
单位 rm; 为无效降雨量 , a 指径流量与深层渗漏量之和 , 单位
农 业干旱的评判标准应是作 物体 内水分含量是否影 响到
作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受到许多 自然 因素或人为因素的影响 , 气象条件 、 水文条件 、 农作物布局 、 作物 品种及生长状况可对农 业 干旱起到重要 的影 响作用 。表述农业 干旱 的指标主要有 以
土壤含水量 ; g R 为地下水补给量 ;。 E为可能蒸 散发 量; p为适应
作物正常生长所需土壤含水量。 当D 0 时 , I 干旱 ; - . , 级干旱 ; = .时 , =. 为 级 9 D 08 为2 时 D 07 为3
据收集的类型等因素选择相应的干旱指标 。在实际 的工程应 用 中, 也应该综合 的考虑社会生产 的不 同方 面 , 结合不 同的干
1 农 村 饮 水 现 状 .
2 新 农 村 建设 饮 水 方 案 .
农村人 畜饮水 困难 的地 区多属山区 、 半山区 , 少数 民族聚 居区和边远贫困地区。 这些地 区交通不便 , 村寨分散 , 文化经济 比较 落后 , 人畜饮水多采用地面水和地 下水及降水。通 常情况 下水源卫生条件较差是 由于以下因素造成的 : 以水库为水源取 水的供水工程 , 汛期水体浑浊 , 加之净化措施少 , 影响了供水质 量; 以露天蓄水池为饮用水源 的工程 , 没有较好的保护措施 , 集 雨场卫生条件差 , 不经处理直接饮用 , 既不卫 生 , 也不安全 。目 前中国农村的饮 水安全形势十分严峻 , 根据去年卫生部 和水利
1 . 农作 物 水 分 综合 指 数 7
式 中 : 和 分别 为 l W m土层 中的 田间持 水 量和 凋萎 湿 度 ;
『 。
为土壤有效水分最大含量 ; 为土壤含水量 , W 用月初和
月末土壤含水量的平均值表示 。干旱指数的分级为 :当K ~ )
04 . 时为无旱 , o .5 0 9 4 K= 4 ~ . 时为轻旱 , 08 ~ 时为重旱 。 0 7 = . 1 0
式 中 : 干旱 指标 , 同期降水量 , 为 可能蒸散量 ,w 为 为 昂 D 为 同期作物需水量 。当降水量小 于可能蒸散量 , 即说明此阶段农 田水分供应不足 , 植物 出现缺水 ; 当此值 达到某一临界值时 , 即 出现干旱 。缺水值 占同期农作物需水量比例越大 , 明干旱程 表
12 供 需 水 比 例 指 标 .
土 壤 水 分 平 衡 指 标 法 的 划 分 等 级 为 : ,O5 D< . ,干 旱 ; 0 < O8半干旱 ;. D< ., ; 1 , . D< ., 5 O8 11 正常 D > . 水分过多。这个指 < 3 3 标综 合考虑 了水量平衡 的各个 因素 ,并与农作物需水量相联
土壤水分平衡指标法公式为 :
P- R
D1 =—
— —
o
+
P-  ̄ +T
—
—
g
且
() 4
Wo P + m
供需水 比例指标的计算公式为 :
K P+ + W W I _ G  ̄ Eo - + “ ( E ( 2一
-
() 9
一
式 中: D为某生长期的旱涝指数 ;为相应生长期 内的降雨量 , P
2 结 论 .
干旱的形成有着复杂的成 因及过程 , 干旱对社会生产生活 等不 同方面 的影响也不尽相 同。由于没有 哪一 个干旱定 义能
( 0 1)
\ Ju , 农作物水分综合指数Fra bibliotek计算公式为 :
D:— ,pd + . P- + p R R
工,一 T’ =
_ 1
一
,
适合所有的情况, 管存在各种干旱 指标 , 尽 但是 , 迄今为止没有 某一种干旱指标能够较 为合理 的综合描述 不同类 型的干旱特
系, 在国内旱作物生长区应用较广 。但同样是不 同时段不 同地 点 的径流深较难 确定 。
14作 物 干旱 指 标 .
供需水关系指标反 映的是 某时段降水量 与作 物需 水量 之
比。
n
作物干旱指标 的计算公式为 :
() 1 () 2 () 5
农业 干旱指数 : = 干旱 时段可供水量 := a + 一 R P P+ R - P
21 大 口 井 取 水 方 案 .
大 口井取水方案适用浅层地下水丰富的山丘地区。 其工艺
流程 :
消 毒
』
地 下水一 大 口井一 水 泵一 调 节 构 筑物一 管 网一 用 户
22管 井取 水 方 案 .
威胁农民身体健康的三大隐患 。
管井取水方案适用地表水有污染 , 地下水为孔隙潜水丰富 的地区。其工艺流程 :
摩= 缝 辩
T C N L G N R E E H 0 0 Y A DMA K T
Vo . 7 No6 2 0 11 , .。 0l
浅谈新农 村饮水方案及管理
王琳琳 刘广烈 周丽明
大 连 九 成 测 绘 企 业 集 团 辽 宁 大 连 16 0 14 0
技术与市场
第1 卷第6 0 0 7 期2 1年
象 缝j j 8 }
农业干旱指标 的研 究进展简述
刘 广烈 王琳琳 周丽明
大连 九 成 测 绘 企 业 集 团 辽 宁 大 连 1 6 0 14 0
摘 要 : 着 全 球 气候 变 暖 的 日益 加 剧 , 随 干旱 问题 也 随 之加 重 。 日益 严 重 的 全 球 化 干 旱 问题 已经 成 为各 国政 府 共 同关 注 的热 点 , 它直 接 威 胁 着 人 类 的 生存 环 境 。 旱 有 着 复 杂 的形 成 原 因及 过 程 , 旱 对社 会 生 活的 影 响 也 体现 在 不 同方 面 。 干 干
部的初步调查 , 全国共有3 亿农村人 口存在饮水不安全问题 , 氟 砷含量超标的饮用水 、 苦咸水 、 污染的地表和地下水成为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