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经济区、城镇体系与中心城市
成都简州新城分区详细规划

新兴经济产业生态圈是为简州新城未来的国际化、高端化发展 提供支撑的产业。新兴经济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位于产业价值链 的高端、融入全球产业链条、本土型企业或合资型企业为主,产业 门类上偏向于科创类。新经济将随着简州新城环境品质和设施服务 等级的提升、高端人才的集聚而不断萌发。 第17条 魅力战略——倡导新的生活方式,建设魅力生活之城
成都市简州新城分区详细规划 (2016 年-2035 年) 公众意见征集稿
成都市简州新城管委会 二〇一八年一月
成都市简州新城分区详细规划(2016-2035 年)公众意见征集稿
序言
简州新城是成渝相向发展廊道上的重要节点,位于成都市 40 公里圈层和东 西向天府文化传承轴的交汇处,是“东进”五大组团的地理中心。西连龙泉驿, 东临简阳新城,北望淮州新城,南接空港新城,素有“蜀都东来第一州”的美誉。
高端制造业生态圈利用简州新城区位优势,借助龙泉驿区和空 港新城的产业带动,大力发展汽车相关产业,构建“龙泉驿-简州简阳”产业走廊,借助空港新城的国际空港区位优势,发展以高技 术制造业为主的临空经济,将简州新城打造为智造基地。
现代服务业生态圈包含生活服务、文化旅游、生产服务和观光 农业四个主要产业。生活服务产业着眼东进生活中心的建设,发展 行政服务、商业服务、体育休闲等产业。文化旅游业关注驿道文化 游、汽车文化游和山水文化游。生产服务重点培育现代物流、科技 研发、汽车金融等。观光农业重点培育食品制造、农业观光、休闲 农业。
城市地理学考点

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城市这一复杂的动态大系统,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
城市地理学任务: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
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我国城市地理学任务:从我国国情出发,解决城市发展和城市化过程中不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为制定科学的城市政策提供参考。
城市地理学包括历史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
属于社会科学。
一、西方城市地理学发展史:1、1920年以前:城市研究深受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影响,尤其强调地理环境位置决定城市命运。
2、1920—1950年:把物质环境的约束条件看成决定因素;只做城市形态上的研究,忽视成因的动态研究。
3、1950—1970年:空间学派兴起,城市地理学框架建立起来(宏观、微观城市空间)。
4、1970年以来:城市地理学中出现了人文学派、行为学派和激进学派。
城市内部空间和社会地理问题成为研究重点。
二、中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1、1949年以前的兴起阶段:受欧美影响深刻,人文地理学形成雏形。
2、1949—1966年的相对萧条阶段:地理学发展很不平衡3、1967—1976年的停滞阶段4、1976—1990的振兴阶段5、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快速发展阶段。
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的特点:1、注重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 2、注重区域城镇体系的研究3、注重城市化研究4、注重城市地理新领域与新方法的拓展和应用城镇不同于乡村的本质特征:1、产业结构上:城镇人口以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为主2、规模上:城镇居住着较多的人口3、景观上: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4、物质构成上: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
5、职能上: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都市区: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
(县)大都市带:由许多都市区首尾连成一体,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又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的巨大城市地域复合体。
都市连绵区:是以都市区为基本组成单元,以若干大城市为核心并与周边地区保持强烈交互作用和密切社会经济联系,沿一条或多条交通走廊分布的巨星城乡一体化地区。
区域经济学复习思考题

《区域经济学》复习题第一部分区域经济发展一、名词解释一、名词解释1、区域: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2、经济区域:经济区域是按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划分的,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发挥特定作用的地域单元。
的地域单元。
4、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对资源、要素和市场等在空间上进行优化配置,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增进社会福利的经济科学。
它主要是地理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产物,涉及许多相关学科知识,对现实区域上出现的经济增长问题进行综合研究的应用性学科。
二、简答题二、简答题1、区域经济具有哪些特征?整体性、关联性、相对独立性和空间差异性。
3、简述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区域经济发展、第二部分:区域空间结构、第三部分:区际关系、第四部分:区域经济政策。
策。
4、简述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一、历程:现代区域经济学是在西方区域经济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具体讲是在区位论和经济地理学的基础上逐渐演化发展而来;因此,探讨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史,首先应该从区位理论开始。
二、趋势: 5、简述现代区域经济学及其主要流派。
一、现代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一)、发展理论:1.区域经济增长理论;2.区域产业结构3.区域产业布局;4.区域空间结构;5.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6.区域开发. (二)、关系理论:1. 区域生产要素流动;2. 区域分工;3. 区域贸易;4. 区域竞争与合作;5.区域经济差距;6.区域经济传播. (三)、政策理论:1.区域经济制度;2.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规划;3.区域投资环境;4.区域地方政府;5.区域经济政策体系; 区域经济学的学科体系:1、哲学层面(科学哲学(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哲学、邓小平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 邓小平理论)2、基础理论层面(系统科学理论、行为决策理论、管理科学理论、经济理论、人地关系理论、现代区位理论、生产力布局理论、经济地域分工理论、地域生产综合体)3、基本理论层面(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关系、区域经济运行机制、区域应用工具)二、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主要流派:(一)新经济地理学派(主要代表是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二)新制度学派(新制度学派的中心是研究区域政策问题)(三)区域管理学派(将管理学融入区域经济学的结果)一、名词解释一、名词解释2、人力资源: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城乡规划法规

30
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的内容
建设项目的基本情况 建设项目规划选址的主要依据 建设项目选址、用地范围和具体规划要求
10/14/2024
31
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的核发程序
选址申请 参加选址 选址审查 核发选址意见书
10/14/2024
32
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制度
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是建设单位和个人提出 建设用地申请,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 规划和建设项目的用地需要,确定建设用地 位置、面积、界限的法定凭证。
D.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和村庄规划
4、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省域城镇体系规划 的内容不包括( )。 A.重大基础设施的布局 B.城镇空间布局和规模控制 C.重点城镇的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
D.为重点保护生态环境、资源等需要严格控制的区域
B:C
10/14/2024
29
选址意见书
10/14/2024
9
城乡规划的原则
城乡统筹的原则 合理布局的原则 节约土地的原则 集约发展的原则 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
10/14/2024
10
1.城乡规划管理坚持集中统一管理的原则,所谓集中统一是 指( )。 A.城乡统一规划,统一管理 B.规划的管理权集中统一于城市人民政府 C.规划的编制权可下放,但审批权必须统一 D.规划由人民政府集中统一管理,但审批权可下放
选址意见书:建设工程在立项过程中,上报的设计任务书 必须附有由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的关于建设项 目选在哪个方位的意见。
规定:按照国家规定需要有关部门批准或者核准的建设项 目,以划拨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建设单位在 报送有关部门批准或者核准前,应当向城乡规划主管 部门申请核发选址意见书。
城镇体系规划——很系统的课件

课程介绍及主要参考书目
课程介绍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节选 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 哈尔滨大都市圈城镇体系规划文本目录 课程主要参考书目
2
课程介绍:
城镇体系规划课程主要讲授城镇体系的概念与内涵;城镇体系规划的基本理论及其发 展演变;城镇发展的历史基础、区域条件,经济基础分析及城镇的现状特点与存在问题分析; 区域发展战略与城市化战略;城镇体系组织结构(等级规模、职能类型、地域空间结构)的 确立;城镇体系规划的方法、工作程序等内容。 课程总学时54学时。
赫希曼等人的“极化增长学说”、罗斯托(1960)的“经济 增长阶段学说”、弗里德曼及阿隆索的“核心一边缘模式”及其模 拟的城镇体系形成运作过程、佩鲁(1955)的“增长极理论”
20世纪50年代瑞典学者哈格斯特朗提出了现代空间扩散理论
20
3、研究的高潮与转折
1977年哈格特从Internaction、Network、Nodes、Hierarchies、S urfaces、Diffusion等六个角度研究区域城镇体系运作的过程
§1.1城镇体系规划的概念
一、基本概念、特征和类型 1、城镇体系(urban system)
2、城镇体系的基本特征
3、城镇体系的发育阶段
4、城镇体系的类型 5
城镇体系(urban system)也译为城市体系或城市系统,指的是 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中,由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 联系密切、互相依存的城镇的集合。
7
按社会发展阶段可以划分为前工业化阶段、工业化阶段、工业化 后期至后工业化阶段;
按城镇体系的组织结构演变,可相应划分为:低水平均衡阶段、极 核发展阶段、扩散阶段和高水平均衡阶段。
8
以中心城市数量多寡组合方式可以分为:单中心体系类型、多中心 城镇体系类型;
注册规划师考试笔记

注册规划师考试笔记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一、城市发展的基本理论1、区域理论佩鲁—1950年—增长极核理论—极化效应及扩散效应2、经济学理论基础产业(主要满足城市以外的需要。
为关键)服务性产业(满足本市的需要)3、人文生态学理论互相竞争和互相依赖4、交通通讯理论古登堡—1960年—可达性—交通;迈耶—1962年—《城市发展的通讯理论》—通讯。
5、经济全球化理论控制、管理—空间集聚;制造、装配—空间扩散6、城市进化理论绝对集中(工业化初期);相对集中(工业化成熟期)—工业化社会(城市人口增长占主导)相对分散(后工业化初期);绝对分散(后工业化成熟期)—后工业化社会(郊区人口增长占主导)二、城市的物质、社会和产业构成1、城市的物质构成——公共领域(公共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非公共领域(社会个体)2、城市的物质环境的优化——可达性(与道路系统和交通网络有关)和外部效应(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3、城市的产业构成——英国——费希尔、克拉克——三种部类——第一、二、三产业美国——贝尔——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三、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城市化城市化的含义:有社会学、经济学、人口学、地理学——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现代化程度的标志之一四、城市与区域发展1、城镇体系的概念——在一个国家或相对完整的区域中,有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空间分布有序的联系密切具相互依存的城镇群体2、城市与经济区域的联系主要指——物流、人流、信息流3、城镇体系的特征——群体性、关联性、层次性、开放性、动态性、整体性4、城乡在发展中形成向心与离心;集聚与辐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产生、发展及主要理论城市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一、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一)中国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和政治背景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念的演变——《周礼。
考工记》的礼制理念《管予》的自然至上理念2、唐长安城——中轴线对称的格局;规整的方格路网;居住分布采用坊里制3、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三套方城、宫城居中;轴线对称布局(二)欧洲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和政治背景1、古西腊——城邦的城市公共场所——以广场和公共建筑为核心;古罗马——城市的炫耀和享乐特征——以广场、铜像、凯旋门、纪功柱为核心;中世纪——城堡及教堂的空间主导地位;文艺复兴——古典广场和君主专制时期的城市放射轴线。
城市总体规划

7 ) 特殊职能的城市:
特殊职能在城市的建设和布局上占主导地位,规划异与一般城市。 A. 革命纪念性城市: B. 风景旅游、修疗养为主的城市: C. 边贸城市:满洲里、景洪、伊宁、二连浩特等。
2. 根据城规法,按人口规模分:
1) 大城市:≥20万。 2) 中等城市:20-50万。 3) 小城市:<20万。 习惯上:≥100万为特大城市。
②城市的重心位置
一个区域的人口分布和开发条件差异较大时,会有一个偏向于优势区域的 重心位置,这里形成的中心城市有和中心位置一样的总联系的最短的效果。E.g.:
③城市的边缘位置
即城市区位追求位于区域边缘并邻接于其他影响其发展的区域。这种位置 非常有利,可以成为两个或多个地区的贸易中心。这种边缘位置既可以在不同 的地形区域和经济区域之间,也可以在不同的政治区域或其他人文因素之间。
一、城市性质的含义
是指城市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 是个城市在城市网络以至更大范围内分工的主要职能(突出的对 城市发展起决定作用的职能),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有稳定性。
二、确定城市性质的意义
1、城市性质对城市规模大小,城市用地组织布局结构以及各 种市政公用设施的水平起重要指导作用。编制总体规划时
②战略重点:
指对城市发展具有全局性或关键性意义的问题。它涉及的是事关全局的关键部门和
地区的问题,体现在城市发展中比较长时期发挥作用的行业或地域,具有阶段性。 战略重点通常 表现在:
a.在竞争中的优势领域。
b.经济发展的基础建筑,科技,能源,交通,教育常被列为发展重点。 c.发展中的薄弱环节
③战略措施:
总结:①首先要对城市自然地理位置予以充分关注,赋予她经济意义。
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文本

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2008--2020年)浙江省人民政府2009年2月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目标与方针 (3)第一节省域发展总目标 (3)第二节城市化方针 (3)第三节城市化目标 (3)第三章城镇发展与城乡统筹战略 (6)第一节城镇发展战略 (6)第二节城乡统筹战略 (7)第四章城镇空间发展与城乡居民点体系 (10)第一节空间发展策略与空间结构 (10)第二节城乡居民点体系 (13)第三节长三角区域中心城市 (14)第四节省域中心城市 (17)第五节县(市)域中心城市 (18)第六节省级重点镇、一般镇 (19)第七节中心村、一般村 (21)第五章产业发展布局 (22)第一节产业空间格局 (22)第二节三大产业带 (23)第六章支撑体系 (26)第一节生态环境建设与自然人文资源保护 (26)第二节土地、水资源的集约、节约利用 (30)第三节公共服务设施 (32)第四节综合交通体系 (33)第五节市政基础设施与公共安全 (39)第七章城镇等级规模结构与城市发展指引 (44)第一节城镇等级规模结构 (44)第二节杭州 (45)第三节宁波 (47)第四节温州 (49)第五节金华 (51)第六节嘉兴 (53)第七节湖州 (55)第八节绍兴 (56)第九节衢州 (58)第十节舟山 (60)第十一节台州 (61)第十二节丽水 (63)第八章空间管制与省际协调 (65)第一节空间管制 (65)第二节省际协调 (70)第九章规划实施 (74)第一节近期行动 (74)第二节实施保障 (76)附则 (80)附录 (81)第一章总则第1条编制目的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为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落实浙江省走新型城市化道路的战略部署,建设有浙江特色的城乡协调、健康有序的城镇体系,引导省域城乡空间集约、统筹、和谐和创新发展,浙江省人民政府对《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1996~2010)》进行修订,编制《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2008~2020)》(以下简称“本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