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际边界区域中心城市定位研究——以江苏省徐州市为例

合集下载

加快江苏省徐州中心城市发展与推进城乡一体化路径思考

加快江苏省徐州中心城市发展与推进城乡一体化路径思考

加快江苏省徐州中心城市发展与推进城乡一体化路径思考【内容摘要】随着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迅速发展,城市化发展逐步趋向于在特定区域内、以1个或2个中心城市为核心、聚集三产高端资本、形成覆盖半径120公里、面积4.5万平方公里的都市圈。

徐州作为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是江苏省重点规划建设的三大都市圈核心城市之一,具备了上述各项物理特征。

本文分析了徐州加快中心城市发展的优势,探索了加快中心城市规划建设的路径,提出了加快徐州中心城市发展与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六项对策:借助政策导向,市场驱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培植主导产业,加速关联效应,提升整体经济实力;优化物流业规划布局,畅通渠道,加快徐州物流中心建设;加强经济协作,消除区域利益冲突,实现“共赢”;以中心镇建设为“节点”,推进管理体制改革,构建统筹城乡规划布局结构;以新农村建设为基础,完善投入机制,促进健康发展。

相信徐州市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以加快徐州中心城市建设,带动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就会变成现实。

关键词:中心城市发展城乡一体化路径思考徐州作为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是江苏省重点规划建设的三大都市圈核心城市之一,东靠江苏沿海开发区,南北连接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开发区,经济社会发展潜在优势日益突出。

所以,加快徐州中心城市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在徐州取得成功实践的历史机遇。

随着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迅速发展,城市化发展逐步趋向于在特定区域内、以1个或2个中心城市为核心、聚集三产高端资本、形成覆盖半径120公里、面积4.5万平方公里的都市圈。

徐州作为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是江苏省重点规划建设的三大都市圈核心城市之一,东靠江苏沿海开发区,南北连接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开发区,经济社会发展潜在优势日益突出。

所以,加快徐州中心城市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在徐州取得成功实践的历史机遇。

一、徐州加快中心城市发展的优势1.区位优势日益突出。

徐州位于江苏省西北部,位居淮海经济区“枣庄、济宁、宿迁、宿州、淮北、商丘、连云港”7市核心。

徐州自然地理概貌与在江苏经济地位

徐州自然地理概貌与在江苏经济地位

徐州自然概貌位置徐州市位于江苏省的西北部,东经116°22′~118°40′、北纬33°43′~34°58′之间,东西长约210公里,南北宽约140公里,土地总面积11258平方公里。

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为东部沿海与中部地带、上海经济区与环渤海经济圈的结合部。

“东襟淮海,西接中原、南屏江淮、北扼齐鲁”,素有“五省通衢”之称。

京沪、陇海两大铁路在此交汇,京杭大运河傍城而过贯穿徐州南北,京沪高铁联系我国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公路四通八达,北通京津,南达沪宁,西接兰新,东抵海滨,为全国重要水路交通枢纽和东西、南北经济联系的重要“十字路口”。

地貌徐州市地貌,根据成因和区域特征自西向东大致可分为丰、沛黄泛冲击平原,铜、邳、睢低山剥蚀平原,沂、沭河洪冲积平原三个地貌。

地形由平原和山丘岗地两部分组成,以平原为主,约占全市总面积的90%,属黄淮平原的一部分,地势低平,海拔高度在20~50米之间,大致由西北向东南降低,系黄河、淮河的支流长期合力冲积而成。

丘陵岗地约占10%,为鲁中南低山丘陵向南延续部分,海拔高度大都在100~300米之前,多属顶平坡缓的侵蚀残丘。

水系徐州位于淮河流域,分属三个水系,废黄河水系、沂沭泗水系、濉安河水系。

废黄河是历史上的黄河故道,自成独立水系,是沂沭泗水系和濉安河水系的分水岭,徐州境内长196公里,流域面积885平方公里。

废黄河以北为沂沭泗水系,境内面积8479平方公里,流域内主要骨干河道有沂河、沭河、中运河及邳苍分洪道,并有南四湖及骆马湖两座湖泊调蓄洪水。

废黄河以南为濉安河水系,境内面积2020平方公里,分为安河和濉河,均直接排入洪泽湖。

主要支流有龙河、潼河、徐沙河、闸河、奎河、灌沟河、琅河、阎河、看溪河、运料河等。

徐州境内有两座湖泊,五座中型水库及六十九座小型水库,总库容3亿立方米。

各水系河网密布,河、湖、库相互沟通,已初步形成具有防洪、除涝、供水、灌溉、降渍等功能水利工程体系。

空间句法与网络分析相结合的城市服务边界界定研究_以徐州主城区为例_秦萧(1)

空间句法与网络分析相结合的城市服务边界界定研究_以徐州主城区为例_秦萧(1)

空间句法与网络分析相结合的城市服务边界 界定研究——以徐州主城区为例□ 秦 萧,沈 山,石春艳[ 摘 要] 城市服务边界界定是城市增长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

研究采用空间句法和网络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划定徐州主城 区的研究区域并使其公共设施服务半径标准化,并模拟出商贸设施服务区,将城市服务边界与城市增长边界进行对比分析, 从而界定其城市服务边界。

这一研究过程为公共设施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利于城市空间增长规划调控体系的建立。

[ 关键词] 城市服务边界;空间句法;网络分析;徐州 [文章编号] 1006-0022(2012)03-0080-06 [中图分类号] TU981 [文献标识码] ASpace Syntax And Network Analysis Based Urban Service Boundary Research: Xuzhou Example/Qin Xiao, Shen Shan, Shi Chunyan[Abstract] Urban service boundary is an important approach of urban growth management. Xuzhou central city research uses space syntax and network analysis methodologies, normalizes its service radius, compares urban service boundary and urban growth boundary, and defines urban service boundary. The approach sets scientific bases for public facilities planning, and helps urban growth planning system establishment. [Key words] Urban service boundary, Space syntax, Network analysis, Xuzhou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 大城市出现了一种密度低、开发无序和过度依赖交通工 具的“城市蔓延型”发展模式:城市土地的开发速度远 远超过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低密度的土地开发和严格 的土地功能分区导致了城市交通拥堵、环境恶化和城市 中心区衰退等。

城市边缘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方法探索——以徐州市大学路西侧地块为例

城市边缘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方法探索——以徐州市大学路西侧地块为例

城市地理012城市规划·FORUM城市边缘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方法探索——以徐州市大学路西侧地块为例刘春华(徐州市规划设计院,江苏 徐州 221008)摘要: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城市逐步扩张,在城市建设用地和外围农用地的交界地带,产生了“城市边缘区”的概念,这个区域的合理规划控制,直接影响到城市的发展质量。

本文以徐州市大学路西侧控规修编为例,从功能布局、用地复合、城市形象设计等角度探讨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策略,希望对未来的控规修编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城市边缘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1、引言城市边缘区的概念是德国地理学家赫伯特在1936年提出的,一般被理解为“一种在土地利用、社会和人口特征等方面发生变化的地带,连片建成区、郊区以及纯农业用地之间的土地转换区”(刘悦德,2014)。

这块区域是城市与乡村的交叉地带,兼具两者的特征。

徐州市是全国重要的综合性交通枢纽、区域中心城市,近年发展迅速。

根据城市总体规划,中心城区划分为金山桥片区、坝山片区、徐州新区、铜山片区、翟山片区、老城片区、九里山片区、城东新区八个片区。

大学路西侧地块位于铜山片区的西侧边缘,面积约为14.4平方公里,是铜山片区未来的重点拓展区域,铜山规划局希望通过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明确该地块的功能定位,增强规划管理的可操作性,同时提升城市形象。

图1 铜山片区在徐州市中心城区的位置图2 大学路西侧地块在铜山片区的位置2、城市边缘区的现状特征2.1用地混杂缺乏管理规划范围内北部有中国矿业大学,南部主要为山体、农田、村庄和部分商业工业用地。

范围内涉及9个自然村,共计约7900人,除了皇姑窝村进行过环境整治外,其他村庄建设情况一般。

由于缺乏规划控制,地块内工业、居住和商业用地混杂,还有不少违规建设,甚至有个别农田和水域被用来倾倒垃圾。

2.2交通网络不完善地块西侧有西绕城高速,南侧有连霍高速,对外交通主要依靠东西向的快速路珠江路和南北向的主干路大学路。

湖南省省际边界中心城市的选择与培育

湖南省省际边界中心城市的选择与培育

的 条件 开放能力 外贸口岸出口额占 GDP 比重 /%
外贸口岸进口额占 GDP 比重 /%

人均实际利用外资额 / 元 / 人

发展环境 每万人高校在校学生数 / 人 / 万人
与潜力
普通高校数量 / 个)
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 GDP 比重 /%
千人卫生技术人员数 / 人 / 千人
注:交通干线影响度参照文献[27]中设定的计算方法。
个评价值;n、p 分别为城市数和评价指标数;xmin(j)、 xmax(j)分别为第 j 个指标的最小值和最大值。 1.2.2 构造投影目标函数 Q(a)。设 a=(a1,a2,…,ap) 为各指标在投影方向的一维投影值,则第 i 个城市
在一维线性空间的投影值 z(i)为:
n
Σ z(i) = ajxij i=1
佳投影方向 a*,即:
max Q(a)=SzDz
(7)
约束条件:
p
Σa2(j)=1,a(j)≥0 j=1
(8)
1.2.4 评价。将 a* 代入式(3),得各评估城市的投影
值 z(i),z(i)越大,城市的整体实力就越高。在此基础
上,运用聚类分析法,则可对各城市建设边界中心
城市的整体实力进行分类。
1.3 选择过程及结果
收稿时间:2011 - 06 - 18;修回时间:2011 - 09 - 03 基金项目:湖南省长株潭领导协调委员会智力办公室 2010 年度重点研究课题“湖南省边界中心城市发展策略研究”资助。 作者简介:朱翔(1955—)男,北京市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地理。E- mail:zhuxiang882000@。
根据省际边界中心城市选择的前提条件,目前

空间句法与网络分析相结合的城市服务边界界定研究——以徐州主城区为例

空间句法与网络分析相结合的城市服务边界界定研究——以徐州主城区为例
Sh nSh h Sh u y n e a. i Ch n a
L s a t Ur n e c o n a y s a m p r n a p o c f r a r w h n g me t X z o c n r l i s a c s s s a e 4 t c ] b  ̄i b u d r i ni o t t p r a h u b n g o t ma a e n u h u e t c y r e r h e p c b l a s e a o a t e u
【 美键词] 城市服 务边界;空间句法;网络分析;徐 州 [ 文章壤号]0 6 0 2 (0 2 0 — 0 00 【 1 0 — 0 2 2 1) 3 0 8 — 6 中图分类剐 T g 1 [ U 8 文献标识码] A Sp c n a d Newo k al i B e b n S  ̄ c ou d  ̄ R s a c Xu h uEx a e Sy t x An t r An y s as d Ura e e B n a e e rh: z o ampe Qi a s l/ nXio,
s t xan new o k a lsi e h olgis. or yn a d t r nay s m t od o e n mal e i s vie r dis. om p esur n er ie bo da yan ba o t i s s er c a u c z t ar ba s vc un r d ur n grw h b nd y an f s u ba e ̄i un r T pp o ch s t i t cba s frpu i a lis pan n an ls ba ou ar . d dei r n s ne cebo da y he a r a e ssceni se o bl f ci e l nig. d hep ur n i f c t i grw t a ig s stm st l hmen o hplnnn y e e ab nI

徐州都市圈中心城市优先发展战略探讨

徐州都市圈中心城市优先发展战略探讨

供信 息交 流场所 , 供 中介 咨 询 、 提 会务 展示 、 化娱 文 乐、 教育 、 医疗卫 生 等服务 。三为示 范功 能 : 心城 核 市是 整个都 市 圈经 济和社 会发 展 的“ 头” 各 方面 龙 ,
的建 设 与发展 均快 于或优 于都 市 圈 内的其他 县市 ,
圈 的 中心 城市 徐州 市经 济实 力 、 争力 远不 如南京 竞 和 苏锡 常 , 引 辐射 范 围 小 , 吸 与周 边 城 市联 系 不 够 紧 密 。在 今后 的很 长一 段 时间 内 , 应大 力提 高 中心 城 市 综 合 经 济 实 力 , 化 对 周 边 地 区 的集 聚 和 辐 强
年随着 我 国城市 化进 程 的加快 , 在我 国经 济发 达 的 东部 地 区 , 已形 成 以上 海 为 中心 的长 三 角都 市 圈 , 以北京 、 津为 中心 的京津 冀都 市 圈 , 天 以香 港 、 广州 为 中心 的泛 珠三 角都 市 圈 , 以沈 阳和大连 为 中心 的
都 市 圈 是指 以一 个或 几 个 经 济实 力 强大 的大 城市 为核 心 所 形 成 的规 模 等 级 协 调 、 能 分 工 明 功 确 、 问分 布有 序 、 空 内部联 系 紧 密并 呈 圈 层结 构 的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0 0 8年 1 2月
徐 州都 市圈中心城市优先发展战略探讨
顾 晓 波 ,安 宇
( 州 师 范 大 学 城 市 与 环 境 学 院 ,江 苏 徐 州 2 1 1 ) 徐 2 1 6
摘 要 : 州 都 市 圈 是 江 苏 省及 中 国沿 海 地 区城 镇 空 间布 局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 为 中心 城 市 的徐 州其 综 合 徐 作
辽 中南 都 市圈等 。同时在 中西 部地 区 , 些 区域性 一

省际边缘型都市圈交通发展的SWOT分析——以徐州都市圈为例

省际边缘型都市圈交通发展的SWOT分析——以徐州都市圈为例
— —
以徐 州 都 市 圈为例
葛 珩 朱传耿 韩 浩 , ,
(.宿迁 学院 五系,江苏 宿迁 2 30 1 2 80;2 .徐州 师范大学 城 市与环境 学院 ,江苏 徐州 2 1 1 ) 2 16
摘 要:为准确分析典型的省际边 缘型都市圈—— 徐州都 市圈交通发展 的内外部影 响因素 ,将层次 分析 法 ( HP A ) 应用到徐州都市圈交通发展的优势 、劣势 、机会和挑 战 ( WO )分析中。得出了 当前 徐州都市圈交通 发展的优 S T 势大于劣势 、机会大于挑 战的结论 ,并 运用 战略地位评估对其进行战略定位 ,结果为开拓型战略中的优势型 ,战 略强度较大 。最后 ,提出了徐 州都 市圈交 通发展 的 3个战略选择 。 关键词 :徐州都市圈 ;交通发 展 ;层次 分析 法
第2 2卷第 1期
21 00年 2月
云 南 地 理 环 境 研

Vo. 2. No 12 .1
YUNNAN G E OG R P C EN RoNM ENT S A HI VI RE EARCH
Fb e ..20 0 1
省 际边 缘 型 都 市 圈交通 发 展 的 S OT分 析 W
基 金项 目 : 国家 自然 科 学 基金 资助 项 f “ 际 边 缘 区 的 空 间结 构 演 化 及 优 化 调控 研 究 : 以淮 海 经 济 区 为 例 ” (0 7 0 3 | 省 4 6 t5 )
作者简介:葛珩 (9 3一) 18 ,男 ,江苏省宿迁市泗 阳县人 ,助教 ,硕:研究生 ,主要从事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研究 . 仁

相 结 合 的 A P分 析方 法 ,对 典 型 的省 际 边 缘 型 都 H
市 圈—— 徐 州 都 市 圈 的 交 通 发 展 影 响 因 素 进 行 S T分 析 ,为徐州 都 市 圈交 通 发 展 战 略 的制 定 提 WO 供 了具有 相对 客观性 和科 学性 决策依 据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3
比其他沿海区域落后. 曾经有学者提议设立/ 淮海省0以避免 20 地市分属 4 省的尴尬, 但这个提议至今 未得到中央的认可. 在 2007 年的/ 两会0期间有人提出应将淮海经济区的发展列入国家/ 十一五0计划.
在苏、鲁、豫、皖省际边界区域, 徐州是个中心城市. 2005 年徐州市总人口 179188 万 人, 土地面积 1160 平方公里, 人口密度 1551 人/ 平方公里, 徐州市区生产总值 636188 亿元, 其中第一产业生产总值 11122 亿元, 第二产业生产总值 366169 亿元, 第三产业生产总值 258196 亿元, 人均生产总值 31 755 元. 中 心城市徐州市铁路、公路、航空、水运、输油管道五通汇流, 具有良好的地理、交通综合优势. 徐州市按照 中心区、主城区、郊区三个层次和市区四面八方的出口, 新建和拓宽城市主干道, 整治城市对外出入口, 加强与国道、省道的连接, 形成/ 三环十二射0的城市交通网络格局, 搭好城市骨架, 通畅了城市的内外联 系. 在徐州市已发现的 20 多种矿产资源中, 以煤炭储量最多, 占江苏省的 93% , 产量 2000 万吨/ 年, 占江 苏省的 94% . 徐州有 6 座火力发电厂, 装机总容量达 18314 万千瓦, 是华东电网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徐 州市工业经过 40 多年的发展, 形成了机械、电子、化工、建材四大主导产业和冶金、食品、丝绸、轻工、能 源、皮革等产值超过 10 亿元的支柱行业. 徐州市的工程机械、天宝电子、轮胎、大东印务、北方氯碱、维维 等 10 个企业已形成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特大型企业集团, 其中 5 家企业跨入全国工业 500 强行 列; 全市有 50 多个产品分别居全国或全省同行业第一位, 徐州已成为全国的工程机械基地、华东地区的 能源基地、江苏省的建材工业基地和化工工业基地.
0 引言
21 世纪是城市的世纪, 要建设好、管理好城市, 首先要规划好、定位好城市. 城市定位就是对城市未 来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的拟定, 是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重要内容. 城市定位研究受到了许多学者的重视, 陈凤新研究了秦皇岛市的发展定位问题[1] , 张伟研究了南京都市圈功能定位问题[ 2] , 刘荣增对苏州的城 市发展进行过定位研究[ 3] , 白永平对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圈外围城市南通和苏州的定位 问题研究了研究[4] , 上述研究都对相应城市的规划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徐州市地处苏、鲁、 豫、皖四省交界处, 是省际边界区域的中心城市. 徐州城市未来发展的基础工作是要做好城市发展的定 位研究, 但是目前关于徐州城市定位研究的报道还不多见, 因此本文重点研究徐州城市的定位问题.
3 徐州区域中心城市的定位
311 中心城市空间定位 徐州市在未来发展中要加快建设徐州都市圈, 并在都市圈中担当起中心城市的角色. 徐州市所在的
省际边界区域中的城市群落只有加快实施都市圈或都市连绵区战略, 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 有一席之地. 徐州作为这个区域实力最强、拥有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 无论从自身发展的需要, 还是 从整个省际边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都应当在加快构建徐州都市圈的过程中担负起更多的责任, 发挥 更大的作用. 依据区域经济理论和对苏鲁豫皖接壤地区相关城市群的综合分析, 徐州都市圈的范围大致 可以划定为包括徐州、连云港、淮安、宿迁、枣庄、济宁、临沂、商丘、淮北、宿县( 地区) 、亳州等 11 个地市 所辖的区域, 这个区域拥有 25 个市辖区、9 个县级市、43 个县、646 个建制镇, 幅员面积 9157 万平方公 里. 将以上 11 个地市界定为徐州都市圈的范围, 主要是因为这 11 个城市具有基本相同的地理人文环境 和历史文化渊源, 徐州与周围 10 个城市多年来在经济、文化等领域有着广泛的交流与协作; 这些城市同 各自省会平均距离在 250 公里以上, 而距离徐州平均为 120 公里, 最近的相距只有 50 公里[ 6] . 从空间布 局上看是科学合理的, 从运输通勤及人流物流上看是经济的、高效的. 加快构建徐州经济都市圈, 营造新 的发展极, 一方面, 对于提高全省经济总量, 提高全省经济素质, 支撑江苏长久保持全国领先地位, 具有
收稿日期: 2007-12-12 基金项目: 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06SJD790015) 作者简介: 尚正永( 1968- ) , 男, 江苏淮阴人, 副教授, 硕士, 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发展与区域管理.
第1期
尚正永等: 省际边界区域中心城市定位研究 ) )) 以江苏省徐州市为例
第 7 卷第 1 期 2008 年 2 月
淮阴 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HUAIYIN TEACHERS COLLEGE ( NATU RAL SCIENCE EDITION )
Vol17 No1 1 Feb. 2008
省际边界区域中心城市定位研究
) ) ) 以江苏省徐州市为例
近几年, 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施使中西部地区发展明显加快, 新亚欧大陆桥和京九经济带已具 规模. 它们和沿海及沿江经济带构成/ 井0字形框架, 而淮海经济区是东西结合与南北交流的经济枢纽及 沿海与亚欧两经济带的交汇区. 是/ 井0字的中心点, 承南启北、连东带西, 对中西部地区的开发具有很强 的牵引作用. 由于这个区域主要依靠 4 省 20 地市行政推动合作, 缺乏市场依存度、活力不够, 所以经济
的济宁市经济实力甚至比徐州市还略强一些. 省际边界区域的中心城市首先应当是该区域的经济中心, 从表 1 来看, 徐州市的中心性还不显著. 从产业结构的构成上看徐州还处于二、三、一的阶段, 虽然近年 来农业比重有所下降, 但是从事农业人员比重仍较大. 徐州的工业支柱产业以重工业为主, 又多为资源 加工型, 技术水平也比较落后, 率先进行改革和技术创新的大型企业缺乏, 对区域内的其他城市带动能 力弱. 第三产业发展比较缓慢, 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服务业也比较落后, 徐州 作为一个特大城市服务功能还不够完善.
第二产业 GDP/ 亿元
366169 1107153 1017165 918122 620151
第三产业 GDP/ 亿元
2581 96 10711 72 5941 21 6841 02 3331 91
人均 GDP/ 元
31755 44058 59518 71589 34874
资料来源: 江苏统计年鉴 2006.
尚正永, 蒋 伟
( 淮阴师范学院 地理系, 江苏 淮安 223300)
摘 要: 城市定位研究对城市未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分析了徐州城市发展现状的 基础上, 根据徐州市目前的城市规模、发展水平、经济实力及影响力, 遵循区域中心城市发展的 规律和共性, 结合徐州自身的特点, 对徐州城市未来发展的空间定位、产业定位和特色定位提 出了具体的建议. 关键词: 省际边界区域; 中心城市; 空间定位; 产业定位; 特色定位; 徐州 中图分类号: K9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 6876( 2008) 01- 0082- 05
表 2 徐州市与省内其他中心城市经济水平比较( 2005 年)
城市名称
徐州市区 南京市区 苏州市区 无锡市区 常州市区
GDP/ 亿元
6361 88 22351 07 16301 49 16181 12 9811 45
第一产业 GDP/ 亿元
111 22 551 82 181 63 151 88 271 03
1 研究区域概况
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地区的 20 个地级市, 由于在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等方面有较紧密 的联系, 为协调整个区域的发展, 于 1986 年成立了民间区域性经济区 ) ) ) 淮海经济区. 淮海经济区东濒 黄海、西临中原、北接齐鲁、南连江淮, 处于我国沿海中心位置, 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自然资源条 件, 在我国的经济格局中占有重要位置. 但是这个成立时间比浦东开发区还要早的大经济区, 其发展水 平至今还相当落后, 成了我国沿海经济的软肋. 经济区总面积 1718 万平方公里, 占全国面积的 1186% , 人口 112 亿, 占全国的 913% . 淮海区域内的历史文化名城密度高, 历史名人多, 是我国古代文明的发祥 地, 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由于该地区习俗相似、商品相通, 自古以来区域之间就保持和延续的人际交 往、经济贸易、文化往来和社会联系, 加上它南接长三角、北连环渤海湾、面向大海、背靠华中经济区, 所 以本身就具大规模市场.
12121 15 4551 97 3861 95 3121 98 2091 00 6321 87 12661 19 5571 19
第一产业 增加值/ 亿元
1691 96 931 36 991 02 1261 86 221 70 601 68 1731 57 1881 00
第二产业 增加值/ 亿元
613192 201152 174114 75102 117190 404144 696140 217148
徐州市位于江苏省北部, 省际边界区域内其他各城市也基本位于各省边缘地带. 行政区划的阻隔, 对于中心城市 ) ) ) 徐州市的生产要素的积聚和扩散也是一个障碍. 现行的行政区划体制阻碍了区域内 部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分工协作, 不同省属的几个地级市之间相互竞争, 配置重复, 区内生产要素难 以自由流动以及合理组合, 难以形成整体优势促进中心城市徐州市的发展. 在整个省际边界区域的各个 地级市中, 工业结构大多以煤炭、机械、纺织、化学、食品等为主, 而且在新一轮产业发展规划中, 不少又 都将商贸、旅游和高新技术产业等列为支柱产业. 产业结构上存在的这种同构问题, 既会导致低效率的 资源配置, 同时又可能使各地之间在原料、市场、人才、投资和出口等方面产生不规范竞争, 甚至出现所 谓的各种/ 区域大战0, 而这种愈演愈烈的不规范竞争或大战又将反过来进一步助长不规范的行政垄断, 从而不利于实行合理的区域分工与合作. 而且, 徐州市由于本身地域范围狭小以及特殊的行政区划格局 ( 贾汪区与市区被铜山县相分离, 无疑增加了市县、县区之间的各种矛盾) , 市县同城( 徐州市和铜山县) , 各种矛盾尖锐, 城市难以合理布局, 成熟产业难以扩散, 经济发展, 城市建设处处受限, 中心城市的优势 难以发挥, 长期下去, 将影响徐州在省际边界区域中中心城市的地位, 对整个省际边界区域也是极为不 利的. 从市场经济意义上看, 整个省际边界区域客观存在着的统一市场被不同的行政利益主体所分割, 既加大了行政管理成本, 又损害了其整体利益, 结果使各地之间的社会经济联系不断离散, 区域内单元 越划越小, 并最终削弱了区域整体的综合效益与竞争能力. 213 城市竞争激烈, 中心城市的地位面临挑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