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农艺融合的主要做法及对策

合集下载

农机农艺融合项目总结汇报

农机农艺融合项目总结汇报

农机农艺融合项目总结汇报农机农艺融合项目总结汇报一、项目概述农机农艺融合项目是基于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和技术进步的目标而开展的。

该项目的主要目的是将农机和农艺相结合,通过技术创新和农业生产方式改革,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农产品质量,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二、项目背景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业生产面临着许多挑战,如劳动力短缺、产能提升难、农药残留等问题。

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和方法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农机农艺融合”项目的推进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三、项目目标1. 提高农业生产效益:通过农机农艺融合,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劳动生产率,降低劳动力成本,促进农产品供给能力的提升。

2. 改善农产品品质:利用先进的农机设备和技术手段,优化农产品种植和养殖环境,提高农产品的品种品质和安全性。

3. 降低环境污染风险:推广农机农艺融合项目,可以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降低环境污染风险,促进可持续农业发展。

四、项目实施过程1. 建立示范基地:在全国范围内选择若干个典型的农业生产区域,建立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基地,推广先进的种植、养殖和农机作业技术。

2. 推动技术创新:组织专家团队开展研究和实验,推动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提高农机作业效率和生产水平。

3. 建立农机农艺服务体系:建立健全的农机农艺服务体系,包括农机设备供应、技术咨询和培训等,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持。

4. 加强宣传推广:通过各种宣传渠道和媒体,向农民宣传农机农艺融合的重要性和优势,推动广大农民参与其中,促进项目的推广和应用。

五、项目成果1. 农业生产效益显著提升:经过农机农艺融合项目的推广和应用,农业生产效益显著提高,劳动生产率明显提升,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大幅增加。

2. 农产品品质优化:通过科学的种植和养殖技术,农产品的品种品质得到明显提升,符合国家安全检测标准,消费者对农产品的满意度显著提高。

3. 环境保护成效明显:农机农艺融合项目的实施减少了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降低了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风险。

新农村大规模农机农艺结合的方法措施——以中牟县雁鸣湖镇为例

新农村大规模农机农艺结合的方法措施——以中牟县雁鸣湖镇为例

有 利条件 ,为 大型 机械 的进入 提供 了
可能。
连 点成 片 、组片成 团 ,是雁 鸣湖 镇农业 发展 的方式 和 目标 ,有 利 的地
理条件 和种植 条件 也为大 规模农 机农 艺结合 提供 了客观条件 。
( 二)加快研 发农机化技术和装备
组织 农机 企业 和 农业 科研 推 广单
种 、栽培 和养 殖方式推 广的重要指标 ,
( 二)大规模农机农艺结合 的矛盾
现代 化 的农 机技 术和农 艺 技术 对 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都有积极 的作用 。

有针对性地示 范推广农机农艺结合紧密 的作物品种和种植养殖方式 。加强农机 技术研究 ,抓紧对水稻育插秧 、玉米收 获 、蔬菜移栽 、花生 、茎块作物生产的 机械化作业机具 的改进 、引进试验和研 发 。适应农业规模化 、精准化 、设施化 等要求 ,加快开发多 功能 、智能化 、经
先保证重点和薄弱环节作业机械购置补 贴 ,加大补贴力度。积极争取实施农机 作业和技术补贴 ,调动农 民应用深松整 地 、秸秆还 田、机插秧 、高效植保等增 产增效 、资源节约和生态保护 的农机化 技术 的积极性 。农业和农 机管理部 门针 对农机农艺融合薄弱环节 ,积极争取财
业现代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 中牟县雁 鸣湖镇 正在 大力 探索 大 规 模农机农 艺结 合 的新 方法 ,努 力打 造郑东新 区都市型现代农 业示 范区。
在 以下 几方面 。农 机与 作物 的 品种 之
农作物生产机械化技术规范 。
间 的矛 盾 ;农 机与 耕作 制度 之 间的 矛
盾 ;适 宜机械 化操 作 的农机 与适 宜手 工 操作 的农艺 之 间的矛 盾 ;农 机 的单

农机与农艺相融合机械化高产栽培谷子

农机与农艺相融合机械化高产栽培谷子

其他 品种谷子或糜子炒熟 ,使其失去发芽能力 ,然后 以 5: 的比例与种植品种种子混合均匀即可。播种前调节 1
穴播 机 , 每 穴保 证有 5 7粒种 植 品种 的种 子 。播 种 时每 使 ~
熟 品种 出苗后 4 0 d左右 , 要及时 中耕清垄 , 合深 中耕 , 结
每 0 6 m 追标 准 氮肥 1 , 孕 穗 期 浇透 水 , 肥 结 .7 0 h 0 到 施
喷施。 4 .防治 病 虫
是 固膜 防风 ; 二是间苗 、 定苗 。当谷子幼苗长至
2 3片叶时 , ~ 进行一次 间苗 , 每穴留 4 5 。当幼苗长至 ~株 5 6片叶时定苗 , - 每穴 留 3 , 株 长大后植株相互依托 , 能有 效 防止倒伏 , 称之为“ 三足鼎力” 三是培土稳苗 ; ; 四是清 除杂草。地膜覆盖后 , 仍有部分杂草从播种穴长出或在膜

() 3 抽穗到成熟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旱地谷子要浅 中耕提墒保墒 , 水地
防涝 防倒伏 。 开花 期 根 外喷磷 , 0 6 。 磷酸 二 氢 在 每 . 7m 用 0 h
钾 10g 5 兑水 4~ Ok , 0 5 g进行叶面喷施 。 也可视地力不 同, 每 0 6 m 用硼酸 3 兑水 5 分别在抽穗 、灌浆期 .7 z 0 h 0 g 0k g
头转弯 时 , 应先将机 具升起 , 转弯后再将机具缓慢放下 ,
不要太猛 , 以免损坏部件 和堵死排种管。同时做到边行走 边降落 。
3 .田 间管理
纯磷 5 8 施肥后立即耙耱镇压 , ~ 妇。 做到地面细碎平整。 整
地 结束 后 要 抢墒 铺 膜 , 用 7 (1 幅 的 超 薄 地 膜 , 照 选 03 宽 1 1 按

坚持农机农艺相融合 强力推进保护性耕作

坚持农机农艺相融合  强力推进保护性耕作
是秸 秆残茬 与 表土 处理 技术 ;三是 杂草 及病 虫 害控
如杂草控制 、 病虫害防治 、 水肥管理与有效利用等 尚 需加大统筹协调力度 , 实现整体推进。 农机的适应性
和可靠性还需在实践 中进一步提高 ,专用机具供应
能力需加快提升。 4 保护性耕作的长效机制还未建 () 立 。 民的主体地位还有待确立 , 农 市场机制和服务体 系有待培育和发展 , 农机大户及农机专业服务 队、 农 机作业服务公司等保护性耕作专业服务组织的传 、 帮 、 作用 有待充 分 发挥 。 带
护性耕作发展的重要 因素之一 。 3技术体系尚需进 ()
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步完善 , 农机农艺结合需进一步加强。 保护性耕作
技术支撑能力不足,适应不同区域不同农作物 的技
仅提高了作物种植成本 ,而且影响到农业可持续性 发展。 水资源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 , 节约农业用
水, 发展节水农业势在必行。 实施保护 I 生 耕作可以增 加土壤有效水分。 在降雨的时候 , 一部分雨水还没有
第3 7卷第 1 期
2 1 年 2月 01
农 业 装 备 技 术
Ag iu t r lE u p n rc l a q i me t& T c n lg u e h oo y
Vo .7 o 1 1 N . 3
Fb 0 l e .2 1
保护性耕作是以机械化作业为主要手段 ,采取 少耕或免耕方法 ,将耕作减少到只要能保证种子发 芽即可 , 用农作物秸秆及残茬覆盖地表 , 并主要用农 药来 控制杂草和病虫害的一种耕作技术 。此项技术 的4 个农艺要求关键点 : 一是免耕播种施肥技术 ; 二
制技术 ; 四是深松技术。 项农艺要求必须通过与农 4 业机械 的有效融合才能实现。冀州市从 20 00年试 点, 经过多年的试验、 示范 、 推广 , 2 0 年 , 到 09 全市小

山东农机农艺融合的障碍因素与对策建议

山东农机农艺融合的障碍因素与对策建议
收 稿 日期 :0 2 0 — 2 2 1 — 2 0 基金项 目: 山东 省 财 政 支 持 农 业 技 术 推 广 资 金 项 目( 10 0 ) 2 3 16
山东 小 麦 玉米 主要 种 植方 式 为 轮作 , 常年 轮
作 者 简 介 : 根 众 ( 9 6一) 男 , 究员 , 要 从 事 早 作 节 水 、 护 性 耕 作技 术研 究 与推 广 工作 。 E—m i m z50 13 cm 马 16 , 研 主 保 al g2 7 @ 6 .o : 通 讯 作 者 : 法 宏 ( 9 1一) 男 , 究 员 , 要 从 事 小 麦 栽 培 技 术 研 究 。E—ma :h a—cl 13 cm 王 16 , 研 主 i w et u@ 6 .o l
小麦 种植 的 主要 方 式 就是 在 玉 米 收 获 、 秆 秸
原盆 地 交错 环 列 , 各地 自然 条件 、 区域 气候 、 产 生 资源 差别 较 大 _ ; 年 的精 耕 细 作 传 统 , 严 重 6 多 也
山 东 农 业 科 学 2 1 ,4 9 :3 0 2 4 ( ) 1 7~1 0 4
S ad n giut a S i cs hn ogA r l rl c n e c u e
山东 农 机 农 艺 融 合 的障 碍 因素 与对 策 建 议
马根众 鞠 正春 王 法宏 , ,
( .山东省农 业机械技术推广站 , 1 山东 济南 2 00 ;.山东省农业技术 推广 总站 , 5 10 2 山东 济南 20 0 5 10;
2 0 4亿千 克 ; 1. 玉米 单产 66 4 5千 克/ 顷 , 0 . 公 总产 量 1 7 8 千克 J种植 i 、 产 、 9 . 5亿 , 面积 单 总产均 居全

农机和农艺技术结合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研究

农机和农艺技术结合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研究

农机和农艺技术结合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研究农机和农艺技术结合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手段。

在实际应用中,农机和农艺技术结合中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影响着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为此,本文将从问题、原因和解决措施三个角度进行研究,以期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持。

一、存在的问题1. 农机和农艺技术结合不够紧密。

在部分农田中,存在着农机和农艺技术脱节的情况,农机设备的使用与实际农艺技术要求脱离,导致了农机在使用过程中的效率不高,甚至出现损耗较大。

2. 技术更新不及时。

农机和农艺技术的结合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和改进。

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农业生产的特殊性和农业从业者的传统观念,导致技术更新不及时,新技术应用不足,影响了农机和农艺技术结合的发展。

3. 技术推广不够到位。

农机和农艺技术的结合需要不断进行推广和普及,但是在一些地区,尤其是农村地区,由于信息不畅、宣传力度小等诸多原因,导致农机和农艺技术结合的推广不到位,部分农业生产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水平上。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1. 传统观念影响。

一些农业从业者仍然沿袭传统观念,对新技术的接受和应用存在抵触心理,导致技术的推广受到一定的障碍。

2. 总体发展不平衡。

由于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资源配置不均衡,导致了农机和农艺技术结合在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不一致。

3. 技术服务不到位。

一些地区农机和农艺技术服务不到位,技术普及和推广难以达到理想效果。

三、解决措施研究1. 加强农业技术推广。

加强对农机和农艺技术的宣传和推广力度,增加技术普及的渠道和形式,增强农民对新技术的接受意识。

2. 加强技术更新和改进。

创新农机和农艺技术,不断更新和改进技术,推动技术与市场需求的结合,提高农机和农艺技术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

3. 完善技术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的农机和农艺技术服务网络,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和指导,提高技术服务水平和质量。

4. 发展适合当地特色的农机和农艺技术。

加强农机农艺融合,促进山区农机化发展

加强农机农艺融合,促进山区农机化发展
农 机 合 作 组 织
农业开发与装备
2 0 1 3 年第 1 O 期
加 强农机农艺 融合 ,促进 山区农机化发展
王建华
( 兴 隆县 农牧 局农机 技 术推 广站 , 河北兴 隆 0 6 7 3 0 0 )
1 主要 做法
年使 用 2 1 台卷 帘机 。通 过试 验 、示 范 切实 让合 作 社社 员体 会 到 了
建 立 了玉米 高产 创 建示 范基 地 1 4 0 0 h m ,玉米 科技 示 范村 3 0 个 ,科 造成 株 距 、行 距 、品 种等 种植 模 式不 同,使播 种 机 、收 获机 作业 技 示 范户 3 0 0 户 ,举 办培 训班 1 0 期 ,现 场观 摩 会 1 次 ,培 训农 业技 不 能适 应 不 同的种 植 模式 ,机 械 播种 、机 械 收获 面积 较 小 。该县
施 方 案 》 ,确 定 补 贴重 点 。三 年来 ,共 落 实 中央 农机 购 置补 贴 资 业合 作 社2 0 1 2 年租 赁4 O 亩 土 地 ,建设 3 O 个 蔬 菜大 棚 ,使用 3 2 台卷
金2 2 7 万元 ,新增 农机 具9 7 5 5 台 ( 套 ),其 中应用 到林 果产业 上 的 帘机 ,每个 大棚都 安装 了监 视设备 ,提 高生 产效 率 。 机 动 喷雾 器 及 杀虫 灯等 8 9 7 4 台 ;应 用 到 设施 蔬菜 产 业上 的 田 园管 理机 和微 耕机 1 0 0 台 、卷帘 机和 保 温被 5 5 1 台 ( 套 );应 用到 畜 牧 了该县 林 果产 业和 设 施蔬 菜产 业 的植 保 作业 水 平 、设施 蔬 菜生 产 饲料 搅拌 能力 。
养殖 产 业上 的 饲料 搅拌 机 2 5 台 。先进 适 用机 具 的大 量应 用 ,提 升 机 推 广站 技 术人 员通 过 参加 示范 县项 目农 技指 导 员培 训班 ,学 到 机械 化 水平 、树下 粮 食作 物耕 作 、 播种 机械 作 业水 平和 畜 牧养 殖 导员 ,参 与 了蔬 菜标 准 化栽 培 技术 的推 广 工作 ,引进 了适 合 该县

实现农艺农机技术融合的对策

实现农艺农机技术融合的对策

要制订科学合理 、 相互适应的农艺标准和机械作业规范 ,
将机械适应性作 为品种选用和栽培管理 的重要指标 , 进一步
完善种子 、土肥 、植保 、农机等推广服务机构紧密配合的工 作机制 ,组织引导农 民统一作物品种 、播期 、行距 、行向 、
施肥 、防病 ,为机械化作业创造条件。农作物生产要积极推 进规模化 、标准化种植 ,在一定区域范围统一品种和种植模 式 ,确定机械化收获技术路线和适宜机型。
间管理等各个环节 ,形成 区域性育插秧作业规范 ,确定适宜 插秧机型 ,促进农机农艺 的融合。农机推广要加强农机技术
集成 ,针对重点薄弱环节 ,制定和完善 区域性农机化技术路 线 、模式和作业规范 ,适应农业规模化 、标准化 、设施化的 要求 ,推进农机农艺融合 。 2 . 3 加快研发关键环节农机化技术装备
保障粮食等农产 品供应仍是农业工作 的重中之重。农业机械
是实施先进农艺技术的载体 ,农艺技术要标 准化 、大规模 、 高速度地推广 ,必须与农机化技术相结合 ,才能转化为现实
的 生产 力 。 1 农 机 农 艺 的 融 合是 我 国建 设 现 代 农 业 的 内在 要求 和
必 然 选择
行工作联系 、沟通和会商 ,统筹协调解决农机化发展 中遇到
的困难和问题 ,合力推进 ,认真组织实施。
1 . 2建立农机农艺融合的长效机制 农艺离不开农机 , 农机也离不开农艺 , 只有互相结合好 , 才能提高土地产 出率 、资源利用率和农业经济效益 ,实现共 赢, 才能有利于推进现代高效农业发展 , 保 障粮食 生产安全 。 要建立长期稳定 的工作机制 ,对农机农艺融合工作 给予高度
距 、行 向、施肥和植保 ,为机械化生产作业创造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机农艺融合的主要做法及对策
摘 要:农业机械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础,是
实现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而农艺技术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的基础支撑,是促进现代农业目标实现的决定性力量。最近
几年,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高度重视农业发展,城镇化和农
业现代化不断加速推进,农村劳动力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
农民群众急需使用机械来解决劳动强度过大的问题。随着国
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农民群众对农业机械化的认识
越来越高,农业生产过程中农业机械应用率不断提升,极大
的解放了生产力,实现了农村劳动力转移。

关键词:农机农艺;对策
一、农机与农艺融合的重要意义
实现农机和农艺技术有效融合,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
追求,是农业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性保证,二者融合是客观的、
规范的、科学的。
只有确保理论和技术有效融合,才能真正实现农机和农
艺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相互发展,才能进一步提高农机
设备利用效率,农业技术生产水平。做好农机农艺融合工作,
对发挥农机设备和农业技术最大效益有着很大帮助,进而推
动农业实现产业化现代化,大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水平。
未来我国农业生产要向着集约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实
现农机和农艺有效融合,能够进一步提高农业种植效率,从
而不断稳步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提高农村经济水平,
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但现阶段,有些地方农业和
农机分属两个不同的部门,在融合过程中,势必会出现这样
或那样的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采取措施,将其解决。
二、农机与农艺相结合主要应用现状
我国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应用包含了很多方面,多种粮
食作物、水果、蔬菜等都能够很好的将农业机械与农艺结合
起来,本文主要针对我国产量最大的粮食作物玉米和水稻的
农机与农艺相结合情况进行介绍。
1.玉米的农机与农艺相结合发展已经比较成熟,玉米生
产过程中传统的农艺路线包括:选种、耕地、播种、植保、
收割和储存等都能通过现代化的农业机械来实现,农业机械
与传统玉米种植的结合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玉米种植地区农
民的劳动强度,缩短了各个时期的工作间,较大程度上提高
了玉米生产的工作效率。
同时,近年来,由于国家对农业生产环境保护的要求越
来越高,针对于传统农艺不易处理秸秆也有了专门的农业机
械对其进行收集和处理。这使得我国应用于玉米生产的机械
不仅很好的结合了实际农艺要求,还解决了传统农艺难以完
成的问题。
2.水稻是我国人民家中最常见的主食,近年来,水稻的
机械化生产发展迅速,在我国水资源丰富的平原地区,水稻
种植应用的机械化程度很高。水稻的机械化与农艺相结合主
要应用于耕整地、种植和收获,在地形较平整的地区,水稻
种植以插秧机为例,可以很好地结合地区的农艺,实现高速
插秧和多方向送秧,插秧效率远高于人工作业,并且插秧的
质量更高。
但是,水稻在插秧之前,还需要进行育秧和筛选工作,
我国的农业机械在这方面应用少,主要仍由人工进行操作,
这也是我国水稻相关的农业机械在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
三、促进农机与农艺融合的对策和措施
1.加强农机与农艺融合的重要性的宣传
要通过各种渠道和各种方式,向有关领导、全社会宣传
农机与农艺融合的重要性,尤其是要得到各级政府领导对农
机与农艺融合的重视,加强对农机部门与农艺部门的组织与
协调,强化农机与农艺标准的制定,夯实农机与农艺技术同
步发展的基础。
2.完善农机与农艺融合的合作机制
要增强有关行业和部门的联系和合作,农机与农艺管理
部门要建立协调机制,农机与农艺科研部门要建立协作攻关
机制,农机与农艺从科研到管理要有统一协调共同探讨农机
与农艺融合发展的制度,打造真正实现顶层设计的高端平台。
尤其要整合现有院所科研力量,组织农机和农业科研推广单
位、生产企业等联合攻关。
建立各级农机与农艺融合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农机与农
艺科技人员开展技术研讨、交流的平台。将机械适应性作为
科研育种、栽培模式推广的重要指标。
充分发挥国家和地方科研投入项目的导向作用,设立专
项,形成制度,重点扶持解决现阶段农机与农艺融合的重大
问题。
3.大力开展农机、农艺知识和技术培训
加强对农机工作者、农艺工作者业务培训为使农机工作
者、农艺工作者能较好地担负起研发、制造、推广的重任,
应加强多学科技术培训,让搞农机的掌握一些农艺,搞农艺
的也要明白一些农机,相互请非本专业的各有关学科、行业
专家对本专业人员进行跨学科、有针对性的技术培训,力争
在短时间内掌握较全面的技术,成为农机与农艺的复合型技
术人才。
加强对农机手培训 各级农机化、科教及种植业部门要
积极配合,结合重点农时,组织开展专项培训活动,向农机
手传授先进适用的农机化技术和农艺技术。
4.完善农业推广体系
在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政府是主要推动力,相关部门
要及时地增加资金、人才等方面的投入,同时也要及时地变
革基层农业推广体系,加大转移支持力度,也可以联合社会
性机构设立专项基金,为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供有生力
量。在与非政府部门的合作过程中,政府部门要加强引导,
将公共服务私有化方向的改革问题落到实处。
5.培育农业生产经营新型主体
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农民合作社更容易实现制度化建设、
规模化经营、规范化管理,对农机与农艺融合的贯彻落实会
更加到位。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农民合作社的规范化、标准化
管理反过来会进一步促进农艺与农艺的深度融合。为此,要
大力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农民合作社,使其成为农业生产
的主力军。
四、结语
农机、农艺不融合,很难有全面、持续、协调、快速的
农业机械化,就没有农业的标准化、集约化、规模化、专业
化,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农业现代化。推进农机与农艺融合,
是时代的要求、历史的必然。我们要坚持以发展机械化为基
本方向、以标准化为基本要求、以制度创新为根本保障,以
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为主要示范力量,不断推进农机与农艺融
合,提升农业机械化发展质量,推动我国现代农业建设实现
新跨越。
参考文献:
[1] 郝绵道.关于农机农艺融合的思考[J].南方?r机,2011
(3):20- 21.
[2] 李培巧.浅析农业生产中的农机与农艺相融合问题[J].
山西农经,2015(10):4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