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祭祀活动的文化含义
“祭”字新解

“祭”字新解一、“祭”字的基本含义“祭”是一种与神明或者祖先沟通的仪式或者活动,因此在传统文化中,祭祀活动是神仙、奠仪、拜祖等仪式的总称。
但是仅仅把“祭”字局限在传统文化范畴内既无法反映其时代价值,也无法真正体现出其现代社会中的新含义。
在现代社会中,“祭”字具有了更广泛的内涵和含义,不仅仅是向神明祭祀和向先祖敬奉的仪式,还包括了对亡者的追思,对历史事件的铭记以及对个人成就的庆祝等等。
下面从多个方面来探讨“祭”字的新解释。
1.对亡者的追思和纪念在现代社会中,“祭”字是用来表达对亡者的缅怀和悼念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逝去的亲人们逐渐失去了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力,但对他们的记忆却不断地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
祭祀活动将这种记忆转化为一种仪式,为人们的灵魂带来一些安慰和宁静。
2.对历史事件的铭记在现代社会中,“祭”字也被用来表达对历史事件的铭记和纪念。
这种“祭”不仅是对事件本身的追思,还有一种对人类历史和文化传承的尊重和传承。
正是历史事件的铭记,让人类能够不断地吸取教训,不断地提升自我,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3.对个人成就的庆祝在现代社会中,除了对亡者和历史事件的纪念外,“祭”字也可以用来表达对个人成就的祝福和庆祝。
比如人们的生日、结婚纪念日、毕业典礼、新产品启动等等,都是需要祭拜的场合。
在这些场合中,祭拜既表达了对生命的重视和喜悦,同时也为人们赢取了一份神圣的庇护和祝福。
三、总结综上所述,“祭”字在现代社会中的含义和内涵比传统文化要复杂得多,例如对亡者的追思、对历史事件的铭记、对个人成就的庆祝等等,以此来表达一种对生命、文化和历史的尊重和重视。
相比之下,传统文化中的祭祀则更多地强调人与神之间的联系和信仰。
然而,“祭”字的深刻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对于现代社会仍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值得我们去探究和传承。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祭祀文化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祭祀文化祭祀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古至今,祭祀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一直十分重要。
一、祭祀文化的起源和发展祭祀文化在中国文化中最早的形态就是对祖先和神灵的崇拜,是对祖先和神灵的一种古老而庄严的表达方式。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产物。
从先民祭祀牛头马面到后来的祭祀天地神,祭祀文化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
从古代的宗教到现代的文化,祭祀文化一直在不断的发展。
二、祭祀文化的表现形式祭祀文化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其中最为通行的形式应该是祭祀仪式,这种仪式有其独特的仪轨,进行祭祀的时候要严格按照要求进行。
祭祀物品也是祭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祭祀物品包括祭祀用具和祭祀禁忌物品。
如无酒不成席、鼎、金银等器具都是祭祀仪式的重要品种。
祭祀禁忌物品主要是一些不能用于祭祀的物品,如刚变的衣服、当日的食物等等。
在祭祀过程中,人们要严格遵守这些规定和仪轨,尊重祭祀文化。
三、祭祀文化的现代意义虽然现代社会已经远离了古代的祭祀文化,但是在某些方面,祭祀文化仍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祭祀文化意味着尊重传统,对过去的敬重和热爱。
它也象征着对祖先的感恩,对社会的感恩。
尊重祭祀文化能够保持我们几千年文化的传承,使得我们的文明可以得以发扬光大。
总的来说,祭祀文化是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祭祀文化让我们了解到祖先和神灵给我们带来的丰硕果实和祝福,也告诉我们在生活中要尊重传统和历史,懂得感恩。
很多祭祀文化的传承已经消失,但是我们依然可以从中感受到历史背景下的文化脉搏。
这种文化是不能被忽视的,它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所在。
祭祀的名词解释

祭祀的名词解释祭祀,作为一种文化活动,是人类社会中一种非常重要的传统仪式。
在历史的长河中,祭祀始终扮演着连接人类与神明、纪念先人的重要角色。
本文将对祭祀的定义、起源、意义和不同文化中的祭祀形式做出探讨,以期为读者提供对祭祀这一传统仪式的全面了解。
1. 祭祀的定义祭祀作为一个名词,可以解释为一种庄重、仪式性的行为,通过特定的活动与神灵或祖先进行沟通和联系。
这种仪式通常包括祷告、献祭、祭品等环节,并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进行。
祭祀可以是个人行为,也可以是一个集体活动,它体现了人们对神灵或祖先的敬仰和崇拜。
2. 祭祀的起源祭祀作为一种文化活动,可以追溯到古代人类的原始社会。
当人类开始形成群体并与自然界相互依存时,他们渐渐发现自然力量的强大和无法掌控的一面。
为了祈求自然界的恩惠和保佑,人类开始举行祭祀仪式,以期获得神灵的庇佑。
随着时间的推移,祭祀逐渐演化成一种重要的社会和文化活动,成为维系社会团结和传承文化的一种方式。
3. 祭祀的意义祭祀的意义多种多样,其核心在于人们对神灵或祖先的崇敬和怀念。
首先,祭祀可以让人们感受到宗教信仰的力量,与信仰中的神明建立联系,向神灵表达敬意和虔诚的心情。
其次,祭祀也是一种传承文化和历史的方式。
通过祭祀仪式,人们可以让后代了解和尊重祖先的功绩与贡献,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此外,祭祀还有助于社会的团结和凝聚力的建立。
在祭祀过程中,人们共同参与,共同感受仪式的庄严和神圣,加深了彼此之间的联系和认同感。
4. 不同文化中的祭祀形式祭祀形式因不同的地域、民族和宗教信仰而存在着差异。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祭祀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活动。
比如,中国的清明节上,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坟墓,祭拜祖先,烧纸钱,祈求祖先的保佑和悼念。
而在印度的宗教仪式中,祭祀通常伴随着沐浴在圣河中、焚香祈祷以及给予贡品等环节。
在希腊神话中,人们会举行祭祀以赞美众神。
这些不同文化中的祭祀形式,无论是技法还是用意都有着独特之处,丰富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
春节祭祖文化传统祭拜仪式的意义与讲究

春节祭祖文化传统祭拜仪式的意义与讲究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人们欢快迎接新年的同时,也承载着对祖先的深深怀念和敬意。
祭祖是春节期间最重要的仪式之一,它传承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文化传统,具有深远的意义和细致的讲究。
一、祭祖仪式的意义祭祖仪式是中国文化中一项重要的传统活动,它承载了尊敬先祖、感念根源的情感和思维。
祭祖仪式的意义在于弘扬传统文化价值观,将尊重、感恩和传承传统价值观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祭祖仪式的举行既是对过去祖先的致敬,也是对未来后代的祝福。
通过祭祖仪式,人们表达对祖先对家族的感激之情,并祈求祖先的庇佑,希望获得平安、幸福和繁荣。
二、祭祖仪式的讲究1. 准备祭品:祭祖仪式中的祭品有着特定的象征意义。
一般而言,祭品包括水果、米饭、鲜花等,这些代表着人们的感恩与敬意。
同时,祭品的品质应该精致优雅,以表达对祖先的尊贵和重视。
2. 敬香祭拜:在祭祀开始时,家族成员会将香烛点燃,并摆放在祭坛前。
然后,以家长为主,全家人一同拜祭、烧香、敬神。
此举象征着后人对祖先的充分尊敬和纪念。
3. 献毛遂自荐:祭祖仪式进行到一定环节时,家族成员会轮流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自荐”,表明自己会秉承家族的传统价值观,维持家族的荣誉,并为家族的发展贡献力量。
4. 家园祭祀:祭祀不仅局限于祖宗的灵位,家族中的其他英灵和贤德人士也应受到敬祀。
通过此举,人们希望能够得到这些英灵和贤德人士的保佑,为自己的家族带来好运和繁荣。
三、祭祖传统的延续尽管社会在不断进步和变革,但祭祖文化传统依然扎根于中国人的心中,并且得到了延续和传承。
这得益于祭祀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其对家族团结的作用。
通过祭祀活动,它加强了人们之间的亲情和羁绊,也培养了人们对过去根源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祭拜仪式追求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供养,更是一种精神上的传承和家族道义的传递。
每一次祭拜都是祖先和后裔之间的心灵沟通,是过去与未来相连的纽带。
因此,近年来,随着人们文化意识的觉醒和传统文化的回归,祭祖仪式的举行得到了一些新的发展,以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和家族的变化。
清明节祭祀意义

清明节祭祀意义清明节作为我国的传统节日,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祭祀意义。
在这个特殊的时刻,人们通常会前往祖先墓地,烧香、祭拜和整理墓地,以表达对逝去亲人的追念和敬意。
祭祀仪式不仅仅是一种传统的活动,更是连接过去与现在、传承先人智慧和感恩的一种方式。
本文将从尊重传统文化、缅怀先人、弘扬民族精神和传承家族情感等方面,探讨清明节祭祀的重要意义。
一、尊重传统文化清明节祭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尊重和弘扬我国传统价值观的具体体现。
祭祀仪式的严谨和庄重,体现了对祖先的敬重和崇拜之情。
通过传承和开展祭祀活动,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认同自己的文化根源,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受,进而使其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得以延续与发扬。
二、缅怀先人清明节祭祀是一种缅怀先人的情感表达。
我们通过祭祀仪式,追溯自己的家族历史,了解祖先的生平和贡献。
这种形式的缅怀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根和源,感悟到祖先对今天的付出和影响。
在祭祀的过程中,我们会讲述一些祖辈的故事和事迹,强化家族的凝聚力,激发家人间对家族的尊重和关爱之情。
三、弘扬民族精神清明节祭祀也是弘扬民族精神的一种方式。
祭祀活动不仅仅是单纯的个人行为,更是民族共同的仪式和体验。
通过参与祭祀仪式,我们能够感受到中国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起对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归属感。
祭祀活动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尊敬长辈、孝敬亲人、关爱家人等,使这些优秀的品质得以代代相传。
四、传承家族情感清明节祭祀是传承家族情感的一种方式。
在繁忙的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忽视了与家人的联系和交流。
而通过清明节祭祀,可以让我们重新聚焦家庭,增进亲情感受。
无论是远道而来,还是身在异地,祭祀都能成为一个让家庭成员团聚一堂的时刻。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家人们相互慰问、互助共享,加深了彼此之间的情感联系。
总之,清明节祭祀活动既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弘扬,又是对先人的缅怀与敬意的表达。
通过传承民族精神和家族情感,祭祀活动使我们更加自豪地认同自己的文化和家族。
祭灶的传统与意义

祭灶的传统与意义祭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仪式,具有深远的历史和丰富的意义。
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日,中国家家户户都会进行祭灶活动,以表达对祖先和神灵的敬意,并祈求新年的吉祥和福运。
本文将从祭灶的起源、仪式流程、象征意义以及当代的传承等方面,探讨祭灶的传统与意义。
祭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巫术和祭祀活动。
中国古代人民认为家庭灶台是与祖先和神灵直接联系的地方,也被视为一种神圣的存在。
因此,祭灶就是向祖灵和灶神致敬的一种方式。
在古代社会,人们常常将祭灶与祭祖合并进行,认为通过祭灶可以传达对祖灵的感激之情,同时向灶神祈求来年的平安和丰收。
祭灶的仪式流程通常会在早晨进行。
首先,家人会将灶台进行清洁和装饰,以准备祭祀。
然后,他们会点燃三柱香,烧香拜祭。
在祭拜过程中,家人会诵读祝辞和祈祷词,表达对祖先的感恩之情,同时祈求祖灵的保佑。
最后,家人会将吃食和饮品摆放在灶台上,以示敬意和供奉。
祭灶活动中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
首先,祭灶象征着对家庭和祖先的敬意和感恩之情。
中国人认为灶神是家庭的守护神,通过祭灶可以凝聚家人的感情,并向祖先表达对家族的记忆和传承。
其次,祭灶意味着对丰收和富饶的期待。
中国农耕文化中,灶台代表着丰收的希望和生活的稳定,因此祭灶也被视为对来年丰收和幸福生活的祈愿。
此外,祭灶还有助于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让年轻一代了解并尊重祖先的智慧和贡献。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祭灶的传统逐渐受到挑战,但依然有很多人坚持进行祭灶仪式。
虽然仪式形式多样,但其核心价值和意义并未改变。
祭灶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家庭观念、敬祖思想和传统美德。
在当代社会,祭灶也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如增加家人团聚的气氛、传承传统文化和强化家庭认同等。
同时,祭灶也成为了一种文化交流的方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前来体验中国传统文化。
总之,祭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仪式,具有丰富的意义和深远的历史。
通过祭灶,人们向祖先和灶神表达敬意和感恩之情,祈求平安、幸福和丰收。
清明节扫墓祭祖的寓意

清明节扫墓祭祖的寓意清明节扫墓祭祖的寓意是什么清明节马上到来,清明扫墓祭祖是我国已久的习俗文化了,人们在清明的时候对祭祀的时间也是有讲究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清明节扫墓祭祖的寓意,供大家参考,快来一起看看吧!清明节扫墓祭祖的寓意1、孝敬祖先,缅怀先人清明节是纪念祖先的传统节日,自古以来,中国人都非常注重孝道,而祭祖又是和孝道相挂钩的,所以清明扫墓祭祖是慎终追远、孝敬祖先的一种表现。
2、铭记传统,传承中华民族精神清明扫墓祭祖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还关乎国家民族精神文化的传承。
扫墓祭祖是孝道的一种表现,同时也是传承了中华民族“孝”的精神,万人同祭万姓祖,是敦亲睦族的表现,同时使人们追本溯源,不忘本分。
而海外侨胞、华裔清明回乡扫墓则表达了其不忘先人,不忘故土的爱国之情,有利于巩固民族的感情。
3、尊重生命,敬畏历史清明节的祭奠仪式是个体与历史连接的精神脐带,缅怀先人,祭祀先祖是人们尊重生命的表现,同时也是对过往历史的一种敬畏,对先人奋斗和辛劳的敬重,在个人与家庭传续的同时将国家与文明的历史一并传续下去。
清明扫墓时间有什么讲究清明节上坟最佳时间:古人认为扫墓早上8点钟之前最好。
现代人扫墓一般是在早上7点—下午3点之间。
在古代卯时最好,卯时是5-7点,因为“卯时日出” ,古代的军旅每天早上要“点卯”,现在一般不需要这么早,绝大部门地区中午12点完成就可,最晚下午三点前完成清明上坟活动。
三点后再晚太阳快要下山了,阳气不足,恐有一些不干净的东西出现,此时上坟招不好的东西带回家,所以上坟时间要选在阳气比较旺的白天,天不亮或傍晚阴气较重,应该尽量避免。
清明节祭祖文案1、清明节里雨纷纷,莫要悲伤伤自身。
2、清明节,走一走,散去身上疲和备,忘一忘,烦恼忧愁都忘掉,抖一抖,精神十足气色佳,祝清明节幸福乐悠悠,健康时刻伴,快乐围你绕。
3、清明时节来扫墓,中华民族重孝道;清明节时去踏青,人和自然相和谐;缅怀先贤学感恩,孝敬亲贤世代传;踏青出游亲自然,感念春天新气象。
祭祀文化在社会中的作用与价值

祭祀文化在社会中的作用与价值祭祀文化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不同的文化和宗教体系中占据着不同的地位和价值。
本文将从社会历史角度出发,探讨祭祀文化在社会中的作用与价值。
1. 祭祀文化的起源与发展祭祀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至远古时期,当人类开始意识到自然环境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和存在的不确定性时,就开始进行一些仪式和祭祀,希望神灵或者自然元素能够保佑他们的生存。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创造和发展更复杂的祭祀仪式和信仰,以满足不同的需求和信仰体系。
2. 祭祀文化在宗教体系中的作用在宗教体系中,祭祀文化是十分重要的。
它不仅是人类与神灵、天地的一种沟通方式,也是宗教信仰的具体表现。
在许多宗教和信仰中,每年定期进行的大型祭祀仪式如基督教的复活节、佛教的斋戒月、道教的三元节等都是极其重要的宗教典礼,人们通过祭祀仪式表达对神灵、祖先或伟大人物的敬意和信仰,并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平衡。
3. 祭祀文化在社会与文化中的作用除了在宗教体系中的作用外,祭祀文化在社会和文化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在传统社会中,祭祀仪式是维系社会团结和纪念祖先的重要手段。
人们通过祭祀活动,传承着一种血脉相连的家族传统和文化,并在祭拜祖先的过程中传承着一种民族的记忆和文化形态。
4. 祭祀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虽然在现代社会中,宗教和传统文化的传统方式已经逐渐减少,但是祭祀文化仍然在现代社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在很多社会和文化中,人们依然通过祭祀活动来强化自己的文化认同和社会联系,同时也通过祭祀仪式回顾过去的历史和文化。
5. 结论在多元文化的今天,祭祀文化仍然是不可或缺的社会和文化元素。
它不仅是人类认识自然和神灵的一种方式,也是传承历史和文化的一种形式,同时也是社会团结和文化认同的一种体现。
在未来,祭祀文化将继续在不同的文化和信仰中发挥作用,成为人类社会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象征和精神纽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祭祀活动的文化含义 郭灿辉
儒家文化的祭祀传统,有祭天地(神)与祭祖宗(鬼)两类,亦即所谓“别事天神与人鬼也”(《礼记•郊特牲》)。祭天地与祀祖宗,最先都是缘于原始宗教仪式,“原始人虔诚于神灵,他们总是将自己的智慧、技艺和劳作的收获视为神灵的恩赐,甚至将自己的智慧本身也认为是神灵所赐。”儒家文化认为:“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此所以配上帝也。郊之祭也,大报本反始也。”(《礼记•郊特牲》)。祭天传统的真正思维是在终极回溯中得人和天地万物的本源之道,或进入本源一体、人神沟通、上下交灵的精神境界。古代在祭天祀地礼仪上的政治含义,我们今天不再取君权神授之义,而取每个人在精神上面对神性的上天时,从天而“得”(德)的本分正当、神圣性和“成己”的使命精神,并对上天的好生之德和天道秩序带给人的和平与福址表达感谢。我们现在要追求内含上的精致,而不是同一意义中礼仪环节的繁杂(“祭不欲数,数则烦,烦则不敬。祭不欲疏,疏则怠,怠则忘。”(《礼记•祭义》),做到每一环节和形式都有精神上的深义,礼仪活动应当象“诗歌”那样精练,不要搞成“散文”。 祭祀祖先是作为人的经验来源因素在返本得道的思维中获得精神意义,它不同于祭天礼仪。对人的祭祀可以考虑从情感的缅怀和纪念中表达感恩和“不忘本”的意思,对有功德的人可以表达铭记、传扬、学习和告慰逝者的这类意思,后面这一点可以与电子功德碑的制度联系起来。这是一种既可鼓励活着的人去建立功德成就,也可以为死者留下永恒的纪录而万古流芳。 清明祭祖扫墓,是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的习俗,可以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它已经成为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祭祀的本意是为了表达追思之情。那种互相攀比讲究排场、粗俗愚昧甚至伤风败俗的祭祀行为,败坏社会风气,完全失去了寄托哀思的本意,不仅与传统美德相悖,也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格格不入。 当然,中国现在的祭祀活动,已经产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主要表现在:由最先对天地神灵的敬畏,演化成对先祖情感的缅怀与纪念;由一种纯粹的宗教仪式,变化成为维系民族的精神纽带与促进人们和谐相处的重要因素。祭祀活动内涵的演变,体现着文明进步的时代要求,它可以在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旗帜下,为建设和谐社会发挥出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现在,国家将清明节正式定为法定节日,这体现了党和政府尊重民族传统文化、顺应民意的执政理念。很多地方的政府或个人,以及一些殡葬单位都会举办公祭活动。这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助长本已轰轰烈烈的“公祭”之风。但怎样让此种活动进入更规范、更理性、更符合建设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却是我们学界或理论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怎么做?杂志、媒体都发表了很多真知灼见,值得深思。但是,我们往往是在“闭门思过”,大多没有进行系统的、科学的调查活动,往往拘于一孔之见、一面之词,很难让人看到事实的全局。 中国古代特别重视祭祀活动,是儒家“德治”的重要组成部分。“礼有五经,莫重于祭”(《礼记•祭统》);《左传•成公十二年》:“国之大事,在祭与戎”,指国家以祭祀与军事为重;《周礼•天官•大府》:“邦都之赋,以待祭祀”,意即诸侯的贡纳,主要用于祭祀,说明祭祀是国家的大事。但是,中国的祭祀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体现在祭祀的对象上,重人事而轻神灵,对神灵是敬而畏之,没有西方人那种为神灵献身的宗教精神。中国人会祭五谷神、祭人文始祖、祭家族的列祖列宗,但一般普通人很少祭太阳神、风神、雷神等(出现灾异时除外)。说到底,被祭祀的主体,仍然是人,不过,这里的“人”,应该是指人死后而没有消失的灵魂。人们认为,人之形体消失,但灵魂仍然存在。祭祀的产生与演变,也许都受到这种观念的制约。但中国的灵魂不死观念,主要着眼于活着的人,即逝者对生者人事活动的干预。子贡曾问孔子,人死后究竟有无知觉?孔子的回答很玄:我想说人死后有知觉,又怕孝子用妨碍活人生活的方法来厚葬逝者;我想说人死后无知觉,又怕不孝子孙弃亲不葬;究竟有没有,待你死后,自然就知道了(《说苑•辨物》)。由此至少可以看出孔子两个方面的意思:一、人死后有没有灵魂不是很重要的,重要的是它对活着的人的影响;二、对待逝者应该采取恰当的方式(既不厚葬,也非不葬)。这种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也必然影响到祭祀活动。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中国的祭祀可以说是一种剥离了宗教的仪式行为。祭祀的目的,主要是追念始祖大德、先圣先贤、列祖列宗、社会贤达等的美德和功劳,宣示孝道,或是弘扬某种精神,并以此激励生者。 除开古代国家特有的祭祀活动(如祭天、封禅等),一般情况下祭祀可以分为“家祭”和“公祭”。家祭是家属祭祀先人,中华民族的家祭,在宗法制社会里尤显重要,但进入现代社会后,家祭的时间、地点、规模等,都具有更多民间文化的意味。公祭则是由公众团体(如国家、地方政府、行业团体、单位)等组成筹备执行委员会,组织祭祀某些特定的人。根据现代社会的实际情况,公祭对象主要有以下六类: (一)人文始祖,如黄帝(陕西黄陵县)、炎帝(湖南炎陵县)、伏羲(甘肃天水)等。 (二)历史文化名人,如孔子(山东曲阜)、包公(安徽合肥)。 (三)具有某种象征意义的集体或个人,如公祭抗日烈士(湖南南岳忠烈祠);公祭2003年11月衡阳大火中英勇牺牲的消防官兵;公祭2006年暑假为抢救落水儿童而牺牲的现代优秀大学生李春华。 (四)社会贤达名望,如公祭2006年逝世的香港商界领袖霍英东、中国优秀相声演员马季等。 (五)某单位有突出贡献的人士,如对某集团作出重大贡献的某人进行公祭等。 (六)对一般具有一定社会关系的个人也可以进行公祭。 上述祭祀活动,可以说是对于逝者一种情感的缅怀和纪念,以及人伦关系在情感上的延续,有时,又是一种敦教化顺人伦的政治伦理需要,即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 最近几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的升温,各地刮起了一场不小的“公祭风”。一场场公祭大典在全国许多地方鸣锣开场,从每年陕西、湖南的祭黄帝、炎帝与山东曲阜的祭孔,到地方上的祭屈原、李白、关公、包公;从庆祝“中华母亲女娲诞辰”,到“诸葛亮出山1800周年纪念”,诞辰祭、逝世祭、出山也祭,从三皇五帝到三教九流,不一而足。一时间,一些历史文化名人甚至神话传说中的人物都成了“香饽饽”,有时多个地方争相抢着祭奠同一人物。这些公祭活动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为什么这么热?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一)公祭的目的多是“犹抱琵琶半遮面”,让人感觉既不是发扬传统文化,也无益于促进地方经济。在这场“公祭风”中,提得最多的就是所谓“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说穿了就是借“文化”的幌子,招商引资,发展地方经济。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也无可厚非。但关键要看搭什么台,唱什么戏。解放前,在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国共两党多次组织过大规模的祭祀黄帝活动,毛主席还亲自撰写过祭文,其重大意义在于昭示中华民族各族人民,在国难当头面前,是不甘忍受外来侵略和压迫的,表明要把侵略者赶出中国神圣国土的坚强决心。今天我们仍然每年都举办这样的祭祀黄帝和炎帝的活动,这既是对中华民族辉煌历史的认同,也是全体炎黄子孙的一种自我文化认同。每逢清明时节,祭扫黄帝陵,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世界的庄严典礼。诸如此类的祭祀活动,其意义是不言自明的。 但是,我们发现,现在走在公祭活动“前列”的地方,往往经济发展都相对滞后,与其说是通过祭祀缅怀先祖,倒不如说是仓促开打文化牌,希冀通过声势浩大的公祭活动扩大影响,吸引投资。这些地方财政本不宽裕,却动辄拿出巨资,去树一个可能跟当地文化八竿子打不着的“祖先”或“偶像”的牌位。而且,一些县市之间还相互攀比,“前赴后继”,竞相上马,你那里建“全国第一”,我这里就建个“亚洲第一”,甚至“世界第一”。然而,最后拉动当地经济发展,让老百姓得到实惠的,又有几个?其中,财政资金的巨大浪费又知多少? 文化的“高台”搭得太离谱,经济的“大戏”肯定也没法唱好,还会制造虚假的文化记忆,糟蹋了文化。最终,这些活动往往沦落成一次次劳民伤财的竞赛:比“面子”,赛“政绩”。如此盲目、一窝蜂地乱搭“文化台”,对人民群众与子孙后代是不负责任的。 (二)祭祀活动的内容多是“不伦不类”,难登大雅之堂,迷信化、娱乐化的倾向比较突出。祭祀仪式在我国古代具有非常深厚的内涵,陈戌国先生《中国礼制史》有至为繁复的考证与论述,仅就周代祭祀先王的礼仪程序来看,内容也是非等闲人能了解得了的。当然我们现在要真正恢复古礼既不必要,也不可行。 朱熹说过:“古礼难行,后世苟有作者,必须酌古今之宜。”“古礼繁缛,后人于礼日益疏略,然居今而欲行古礼,亦恐情文不相称,不若只就今人所行礼中删修,令有节文、制数、等威足矣”、“使圣贤用礼,必不一切从古礼,疑只是以古礼减杀,从今世俗之礼,令稍加防范节文,不至太简而已。”这些话语出自古代道学先生之口,确为通达警策之言。“繁缛”须减,“不至太简”,这是两方面的意思,亦即“过犹不及”之义。但是现在很多地方的祭祀活动,确乎文化内涵不深,难以让人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染和熏陶;格调不高,装神弄鬼搞迷信,或是请一些娱乐明星来走走场子,有违祭义之本;过分强调经济效益,往往使人兴味索然。这些现象,实际上体现的是一个组织或一个民族的综合素质与精神面貌。铭德追远,齐风正俗,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我们的传统文化,这是建设和谐社会一个很重要的精神性的因素。 (三)从举办者来说,往往是从民间运作到官方策划、组织、举办,最后祭奠活动一步一步地过渡到“官办”,并且相对于官办来说,最初的民办祭祀活动往往更具有文化底蕴,更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 现在很多地方的祭祀活动,都成了官方活动,有些人还刻意旗帜鲜明地宣称是“官方公祭”,生怕别人不明白其伟大的“政治意义”。祭祀时,往往是地方行政长官作主持、读祭文。而且还形成了攀比之风,不仅要搞成“官方公祭”,还要比谁的排场大,谁的气势宏,主祭人、来宾中谁的官衔高;还要比谁能创造划时代、破纪录的意义,于是乎,“建国以来”、“XXX年代以来”、“省级规格”、“国家级规格”、“首次公祭”等字眼格外醒目,可谓煞费苦心。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现在应该做的,就是集中一些科研力量,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一次公祭现状调查,从调查中得出结论,建立起规范化、可操作的祭祀议程,使我们不至于在无知或偏见中对待我们的祭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