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合集下载

东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师范类)课程计划的特色

东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师范类)课程计划的特色

东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师范类)课程计划的特色作者:张强,方志军,何劲鹏来源:《体育学刊》2012年第05期摘要:《东北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师范类)课程计划》目标定位为“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引导和促进学生成为有见识、有能力、有责任感的自主学习者,通过各种教育教学过程培养学生成为乐于为基础教育服务,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业化的中小学体育教师”。

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和生涯规划课程以及毕业论文等4个模块构成,突出科学教育、人文教育和审美教育3者的融合,加强通识课程教育人文性、科学性;精化专业教育基础课和主干课;引导专业系列课程学习,明确生涯规划课程的职业取向。

关键词:学校体育;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计划;基础教育;东北师范大学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2)05-0096-03Features of the curriculum program for the physical education major (in the normal category) in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ZHANG Qiang,FANG Zhi-jun,HE Jin-peng(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4,China) Abstract: The objectives of the Curriculum Program for the Physical Education Major (in theNormal Category) in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are set to “cultivating students who adapt to the need for modern social development; guiding and promoting students to become independent learners with knowledge, experience, capability and responsibility; cultivating students to become high caliber professionalized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who like to serve basic education and have innovative spirit and practical capability”. The curriculum system is composed of such 4 modules as education curriculum, professional education curriculum, career planning curriculum and graduation thesis, highlighting the combination of scientific education, humanistic education and aesthetical education, enhancing the humanity and science of general curriculum education, refining basic and main courses in specialized education, guiding series specialized curriculum learning, and specifying the occupational orientation of the career planning curriculum.Key word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physical education major;curriculum program;basic education;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课程计划是学校办学思想和理念的集中体现,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实施方案,是学校课程设置的总体安排,是根据国家教育方针和学校培养目标而制定的有关教育教学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东北师范大学师范专业学生培养方案-东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东北师范大学师范专业学生培养方案-东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东北师范大学师范专业学生培养方案为落实国务院《关于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实行)的通知》[国办发〔2007〕34号]文件精神与温家宝总理视察我校的指示精神,为培养出优秀的基础教育师资,引导学生乐于从教、终身从教,特制定师范专业学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与培养思路东北师范大学师范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引导和促进学生成为有见识、有能力、有责任感的自主学习者,培养其成为有理想、有抱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且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中学教师,为其成为教育家奠定坚实基础。

具体地说,要培养我们的学生,具有“高尚的师德修养、扎实的专业知识、高超的教育技能、宽阔的学术视野、先进的教育理念、独立的研究能力”。

为实现师范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学校确定了“宽口径、厚基础、精专业、强能力”的培养思路。

二、课程体系东北师范大学坚持“专业教育与教师职业教育高度融合”的师范大学模式。

师范专业的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教师职业教育课程三大模块构成。

三大模块课程相互交叉,三类教育课程相互融合,将教师教育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中。

(一)通识教育课程(50学分)通识教育课程是专业教育课程与职业教育课程的基础。

其目的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公民教育,使学生了解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艺术等方面的基本思想,形成学科知识的整体观念,促进不同学科知识及其思维方式的互动与迁移;使学生具备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为学生终身学习与全面发展、为学生未来从事教师职业奠定必要的基础。

根据我校师范生培养目标和通识教育课程目标,学校规划通识教育课程由必修课(以下称“通修课”)和选修课(以下称“通选课”)组成。

通修课学分约占4/5(40学分左右),通选课学分约占1/5(10学分左右)。

通修课由思想政治理论课、健康体育与国防教育课、交流与表达课、数学与信息技术课四大类课程组成。

思想政治理论课、健康体育与国防教育课参照教育部的有关规定执行。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体育)硕士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体育)硕士
参加学术活动
第一至四学期进行,考查(提交学术活动记录),1学分。
参加教学实践
第四学期进行教学实践(助课、讲课训练等),20学时,考查(提交书面鉴定),2学分。
参加社会实践
第五学期结合撰写毕业论文参加社会调研等活动,考查(提交社会调研报告),2学分。
撰写学位论文
第四学期进行学位论文开题;第五学期开始撰写毕业论文。要求观点鲜明、理论联系实际,有创新。第六学期进行学位申请、论文评阅和答辩。在学期间发表一篇至少第二作者(导师第一作者)省级公开发表的与本专业相关的论文,3学分。
体育学原理
40
2
2

考查
体育课程设计
40
2
2

考查
学校体育管理
40
2
2

考查
公选课、跨专业课程、补修课
要求硕士生根据个人发展需要修读1门2学分全校公选课;并修读1门2学分的跨专业课程(可以是本院其他专业的课程,也可以是其他学院的相关专业课程);补修1门与提升实践能力有关的课程。
实践活动
与撰写学位论文
参考书目
1.陈旭远,《课程与教学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邹玉玲,《体育课程导论》,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3.施良方,《课程理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4.钟启泉,《现代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5.吕达,《课程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体育教学设计
内容简介
本课程用最优化的思想和观点,以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为主线构建体育教学设计过程。主要包括体育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体育教学设计模式、体育教学设计背景分析、体育教学设计过程、体育教学设计评价、体育教案设计等,尤其对体育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阐述。

东北师范大学师范专业学生培养方案

东北师范大学师范专业学生培养方案

东北师范大学师范专业学生培养方案为落实国务院《关于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实行)的通知》[国办发〔2007〕34号]文件精神与温家宝总理视察我校的指示精神,为培养出优秀的基础教育师资,引导学生乐于从教、终身从教,特制定师范专业学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与培养思路东北师范大学师范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引导和促进学生成为有见识、有能力、有责任感的自主学习者,培养其成为有理想、有抱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且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中学教师,为其成为教育家奠定坚实基础。

具体地说,要培养我们的学生,具有“高尚的师德修养、扎实的专业知识、高超的教育技能、宽阔的学术视野、先进的教育理念、独立的研究能力”。

为实现师范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学校确定了“宽口径、厚基础、精专业、强能力”的培养思路。

二、课程体系东北师范大学坚持“专业教育与教师职业教育高度融合”的师范大学模式。

师范专业的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教师职业教育课程三大模块构成。

三大模块课程相互交叉,三类教育课程相互融合,将教师教育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中。

(一)通识教育课程(50学分)通识教育课程是专业教育课程与职业教育课程的基础。

其目的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公民教育,使学生了解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艺术等方面的基本思想,形成学科知识的整体观念,促进不同学科知识及其思维方式的互动与迁移;使学生具备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为学生终身学习与全面发展、为学生未来从事教师职业奠定必要的基础。

根据我校师范生培养目标和通识教育课程目标,学校规划通识教育课程由必修课(以下称“通修课”)和选修课(以下称“通选课”)组成。

通修课学分约占4/5(40学分左右),通选课学分约占1/5(10学分左右)。

通修课由思想政治理论课、健康体育与国防教育课、交流与表达课、数学与信息技术课四大类课程组成。

思想政治理论课、健康体育与国防教育课参照教育部的有关规定执行。

音乐学专业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音乐学专业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音乐与舞蹈学专业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1302)为做好博士研究生培养工作,按照学校关于博士研究生培养、课程建设和论文管理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培养方案。

此方案适用于音乐学院音乐与舞蹈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下音乐学专业的所有研究方向。

一、培养目标1.具备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掌握坚实宽广的音乐研究、音乐创作、音乐教育及音乐表演艺术等领域的专业理论,具有深厚的艺术修养。

2.掌握音乐学科研究方法,具有开拓创新精神,能准确把握学科前沿及发展趋势,并能独立从事音乐学科的研究。

3.具有使用一门外国语进行国际交流的能力,能够熟练阅读本学科的外文文献。

二、研究方向1. 音乐教育论2. 民族音乐学理论3. 钢琴艺术论4. 声乐艺术论5. 民族声乐理论6. 现当代舞蹈理论三、修业年限博士研究生培养实行弹性学制,修业年限为3—6年,生源为3年制硕士生的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基本修业年限为3年,非全日制博士研究生或生源为2年制硕士生基本修业年限为4年。

基本修业年限为4年的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若在CSSCI检索源刊物上公开发表3篇以上(含3篇)与博士学位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经博士研究生指导小组审核同意后,可申请提前毕业。

四、培养方式1. 博士研究生的培养采取导师负责和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成立本学科博士研究生指导小组,成员为本学科的博士研究生导师,并设组长一名。

导师是博士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在博士研究生培养中起主导作用,博士研究生指导小组配合导师全程参与博士研究生的指导工作,充分发挥集体培养优势,为博士研究生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使博士研究生在博采众长中实现创新能力的提高。

2. 注重博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养成,从开阔博士研究生学术视野的角度安排课程学习,特别要注重培养博士研究生敏锐的问题意识和大胆的批判意识。

博士研究生入学后两个月内,应在导师指导下确定研究方向和领域,制定个人研究和学习计划,并由博士研究生指导小组审查通过后报学院备案。

东北师范运动训练招生简章

东北师范运动训练招生简章

东北师范运动训练招生简章东北师范大学运动训练专业是我校较为优秀的专业之一,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科研实力。

该专业自成立以来,已经培养了大量优秀的运动员和教练员,他们在各种重要比赛中荣膺金牌,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和优良的口碑。

1. 专业概述运动训练专业主要培养具有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运动员、教练员和管理人员,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该专业涉及运动科学、体育技术、运动训练、运动营养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是全国范围内少有的跨学科综合性专业。

2. 师资力量东北师范大学运动训练专业的师资力量非常雄厚,拥有一支由教授、副教授和讲师组成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其中,有多位教师具有深厚的科学研究背景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还有一批优秀的青年教师,他们的教学方式新颖、活泼,受到了学生的广泛欢迎。

3. 招生条件(1)高中毕业生或同等学历者;(2)具备一定体育特长或体育专项特长;(3)身体健康,没有恶性疾病史和传染病史。

4. 培养目标(1)培养具备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运动员、教练员和管理人员;(2)培养具备较强的运动训练能力和运动科学研究能力的专业人才;(3)培养具备较强的体育意识、体育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年轻人才。

5. 课程设置专业核心课程包括: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运动训练学、运动心理学、运动营养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医学等。

6. 毕业就业东北师范大学运动训练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可以在各类体育机构从事运动员、教练员、运动营养师、健身顾问、裁判员、体育赛事组织者等方面的工作。

也可以进入体育科研、体育管理、体育康复和相关领域的工作。

目前,该专业的就业率稳定在85%以上。

7. 报名方式(1)考生可以通过我校招生官网进行报名;(2)考生需按照要求填写报名信息,并提交考生证件照片和参赛成绩证明等相关材料;(3)考生报名成功后需按照规定时间参加考试,考试内容为体育和基础知识考试。

如果您真心热爱体育、渴望成为一名优秀的运动员或者教练员,那么东北师范大学运动训练专业就是您最好的选择。

东北师范大学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东北师范大学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40106)一、培养目标培养具备坚实的高等教育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现代教育与管理的技能与方法,具有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后能在高等教育及相关领域独立开展教学、研究、管理和人力资源开发等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二、研究方向1.高等教育理论2.高等教育政策与管理3.教师教育4.学位与研究生教育5.高校公民与道德教育三、修业年限硕士生修业年限为2-3年,基本修业年限为2年。

其中生源为跨专业、同等学力以及非全日制硕士生的基本修业年限为3年。

四、毕业学分和授予的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不少于30学分,其中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和发展方向课的学分不少于20学分。

完成规定的课程学分并通过硕士学位论文答辩,授予教育学硕士学位。

五、培养方式1.硕士生培养中课程学习与论文研究并重。

2.每位硕士生在学期间必须通过阅读本专业的必读文献,夯实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并在第2学期期末之前至少提交二份书面文献阅读报告。

3.硕士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制订个人学习与研究计划,并应在入学后三个月内完成。

4.硕士研究生培养采取导师负责与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导师是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每个硕士研究生导师组由3~5人组成,配合导师,充分发挥集体培养优势。

六、课程学习1.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硕士生培养实行讲授与研讨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研讨方式在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中的作用。

3.考核方式(1)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

除实践类课程可以采取考查方式进行考核外,其他课程一律以考试的方式进行。

考试可采用笔试、口试、撰写课程论文等形式进行。

(2)课程考核采取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以撰写文献阅读报告、实验报告和调查报告等形式进行过程考核,以撰写课程论文等形式进行期末考核。

(3)学科基础课除一门课程将在学期末实行闭卷考试之外,其他主要以撰写课程论文等方式进行考核;专业主干课、专业方向课以撰写课程论文等形式进行期末考核。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安徽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安徽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安徽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全日制)一、培养目标及要求(一)培养目标培养具有系统专业知识的高层次、应用型体育专门人才。

(二)培养要求1、具备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遵守纪律,有较强的事业心和实干精神。

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能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2、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和系统的体育专业基础知识,能够胜任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竞赛组织和社会体育指导某一领域的实际工作。

熟悉国内教学、训练和赛事组织的规则和惯例,了解国际专项教学、训练、赛事组织管理的发展趋势。

3、具有较强的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和专门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较强的科学选材、指导教学、训练、组织、策划竞赛能力,并能从事一定的科研工作。

4、能够运用一门外语,在本专业领域进行对外交流。

5、身体健康,具备较好的运动技术素质。

二、招生对象与入学考试(一)招生对象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毕业(一般应有学士学位),具有体育运动实践经验;或者国民教育序列大学专科毕业后,有2年以上运动实践经验,或具有“运动健将”运动技术等级者,也可以报考。

(二)入学考试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采用全国联考和各招生单位考试相结合的办法,着重考核学生的整体素质以及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

三、学习年限与学习方式(一)学习年限学制为二年(自报名录取起),其中课程学习时间为一年,修满课程学分;在后一年实习,并结合本职工作撰写论文。

在职攻读学位者学习年限不超过三年,但最少不得少于二年(含撰写学位论文)。

(二)学习方式研究生的培养采取理论学习、科学研究、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既要使研究生掌握系统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又要培养研究生从事教学、科研和训练等的实践能力。

根据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注重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培养。

四、课程设置课程学习按一年半时间设置,实行学分制,设学位基础课、专业领域核心课、专业学位选修课三类课程,总学分不少于30学分,其中学位基础课须完成12学分,专业领域核心课须完成15学分,专业学位选修课不少于3学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40303)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在体育教育训练学领域从事教学、科研或管理的高层
次专门人才。具体要求是:
1.在本学科领域内掌握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开拓创新意识强,具
有独立从事体育科学研究工作能力的并做出创造性的研究成果。
2.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和撰写论文摘要;具备利用计算
机进行中英文文字处理和初步编程能力。
3.热爱体育事业,身心健康。
二、研究方向
1.体育教育教学、训练理论与实践
2.全民健身的理论与实践
3.竞技运动项目职业化、商业化与发展
三、修业年限
博士生培养实行弹性学制,修业年限为3-6年。生源为3年制硕士生的全日制博士生基
本修业年限为3年,非全日制博士生或生源为2年制硕士生的博士生最低修业年限为4年。
四、培养方式
1.博士生培养采取导师负责和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成立博士生指导小组,充分发
挥导师群体智慧,确保研究生工作的落实。具体实施办法详见《东北师范大学关于建立实施
博士生指导小组制度的规定》。
2.博士生入学后一个月内,应在导师指导下确定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制定个人培养
方案和学习计划,并由导师组审查通过后报学院备案。
3.必修课程的学习安排在第一学年内完成。采用系统的理论学习、讲授与指导、研讨
班等多种培养方式,定期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来校讲学指导。
4.实行学术交流和报告制度。博士生在学期间应至少参加1次全国性或国际性学术会
议,在校内学院范围以上公开做学术报告2次;通过联合培养方式,鼓励并创造条件资助博
士生赴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访学、研修。
5.实行博士生助教制度。鼓励无高校教学经验,且有志于从事高校教学工作的博士生
在学期间兼做助教。
五、课程学习
1.课程设置

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博士生课程设置
课程类别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学期 备注

必修课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 60 3 秋季
体育教学论及研究进展 60 3 春季
运动训练学及研究进展 60 3 秋季

选修课
第一外国语 2
春季
秋季
选修一门 第二外国语 2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课 2
体育教育训练学学科前沿研究
60
3 秋季

教育学原理 60 3 秋季
教育哲学引导 60 3 春季
网球运动 40 2 秋季
高尔夫球运动 40 2 春季
2.考核方式
本专业课程考核按百分制计算。必修课75分以上为合格,选修课60分以上为合格。
3.学分要求
博士生课程学习应至少修得11学分,其中必修课不少于9学分,选修课不少于2学分。
六、学位论文
博士学位论文应是博士生在导师和导师集体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系统完整的、有创造
性的学术论文。论文应能反映出博士生已经掌握了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
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博士生学位论文研究须经过前期审查、中期
审查和后期审查三次审查。审查程序严格按照《东北师范大学关于博士学位论文审查制度的
规定》中的有关要求进行。
前期审查:主要以开题报告为依据,审查学位论文的选题和实验设计。
博士生在入学3个月后应根据个人培养方案的具体要求,查阅文献资料,初步拟定研究
方向,撰写文献综述,再此基础上拟定毕业论文题目,设计论文框架和结构。博士生应在入
学后第三学期内完成开题工作,就选题的科学依据、理论意义、实际价值、研究现状、研究
的内容、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研究的重点与难点、研究的基本条件、研究预期成果和可能的
创新点等做出论证。最终确定论文题目和论文工作计划。
中期审查:主要以学位论文初稿为依据,审查学位论文的进展和完成情况。
学生在论文的撰写的过程中定期向导师和指导小组作阶段性汇报,在导师指导下不断完
善论文的结构、思路和观点。论文写作必须保证不少于1年的时间,以确保论文写作质量。
后期审查:主要以学位论文答辩为依据,全面审查博士学位论文的质量和水平。
博士生需在答辩前3个月提出申请,将完整论文提交导师,经博士生指导小组预审批准
后方可进行答辩。博士生学位论文答辩前提发表论文原件,发表文章具体要求按照《东北师
范大学关于博士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的基本要求》执行。
七、毕业与学位授予
博士生在规定修业年限内完成课程学习,修满规定学分,通过思想品德考核、学位论文
答辩,符合毕业资格,准予毕业;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有关规定,达到我校学
位授予标准,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教育学博士学位。具体办法详见《东北师范
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
注:本方案自2007级博士生起开始执行。
附: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博士生指导小组名单:
组长:姜立嘉(东北师大体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成员:王家宏(苏州大学体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周爱光(华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孙民治(首都体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许永刚(广州体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于振峰(首都体育学院教授)
柳海民(东北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于 伟(东北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陈 钢(东北师大体育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 强(东北师大体育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