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学(第二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
第二章
行政环境
第二节 行政环境与行政管理的相互作用 行政管理与行政环境的平衡 行政管理与行政环境相互作用的基本内容 行政管理对行政环境的利用和改造
一、行政管理与行政环境平衡
行政生态平衡
所谓行政生态平衡,主要是指行政职能的 确定、行政机构的设置、行政系统运行的机制 和方式等与行政环境相适应,取得改造行政环 境的实际效果,而行政环境也同时具备了行政 管理得以顺利实施的必要条件。
农业产业化取得明显成效,烟草、黄姜、魔芋、食用 菌等十二大龙头产业初具雏形; 加快推进一人一亩当家田地、一人一亩高效经济林、 每户年均出栏一头牲畜、一户向二、三产业转移一名劳动 力、为每户培养一个科学种田明白人的“五个一”工程建 设,动员4.8 万多名干部帮扶贫困户,全年共搬迁贫困人 口2.7万人,又有15万贫困人口解决了温饱; 采取大动作,实施“一二三四五工程”整体推进企业 改制,即市、县党政一把手挂帅,抽调2000名工作人员, 用三四个月时间实施500 家企业改制。在改制中坚持思想 认识、组织领导、改制形式、股金募集、法人代表、社会 保障、优惠政策、依法建制“八个到位”,实现了改革的 大突破。 在城市建设中,办了10件实事,实施了10项整治,市 政设施进一步完善,市容市貌有了较大改观。


行政环境制约、影响行政组织,行政组织适 应行政环境 行政环境制约、影响行政目标 行政环境变迁决定行政变革

行政管理对行政环境的利用和改造
第二章
行政环境
第三节 我国现阶段行政环境的主要特点 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 三大差距——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
一、行政环境问题的提出
行政生态学的兴起 生态学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20世纪40~50 年代,环境危机引发了人们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 1947年,约翰·高斯发表《政府生态学》一文,首 先提出行政生态问题。1957年和1961年,利格斯分别发 表了《比较公共行政模式》和《行政生态学》,把行政 现象、行政行为与行政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意识形 态背景等联系起来进行考察,并从行政经济环境方面将 行政管理区分为融合型、棱柱型和衍射型三种模式。
[案例 2 ] 地处鄂西北的十堰市,长期以来,“边远、贫困、落 后”像三块大石头,压得这里的干部群众抬不起头,挺不 直腰。 这样的穷山恶水,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经过广大 干部群众解放思想,努力奋斗,竟成了优势。十堰市有八 大资源: 国土资源,全市国土面积23658 平方公里,占全省的 1/8强,人口密度仅为全省1/3; 山林资源,2472万亩,人均7亩,活立木蓄积量人均6 立方米; 药材资源,共计1360余种,且多系名贵产品; 水域资源,145 万亩,星罗棋布的库塘可发展淡水养 殖;
请问: 1.影响行政管理的环境因素有哪些?案例中,列举的 优势包括了哪些环境因素?
2.行政管理为什么要能动地利用和改造行政环境?案 例中十堰市的干部群众是如何能动地利用和改造十堰市行 政环境的?
融合型:农业社会的行政模式
• • • • • • • • • 以农业生产力为基础; 土地的分配和管理是政府的重要事务; 官僚的职位重于行政政策; 行政风范带有浓重的亲族主义色彩; 流行世卿世禄的行政制度; 政治与行政不分,行政官吏属特殊阶级; 政府与民众很少沟通; 行政活动以地域或土地为基础; 行政的主要问题是维持行政的一致和统一。
[案例 1 ] 我国西部某地区,幅员辽阔,山多土薄,气 候干燥寒冷,天然草场占总面积的一半以上,但 耕地却只有总面积的0.8%,牧业是其三大传统经 济部门之一,绝大部分群众信仰喇嘛教,其民族 风俗习惯很有特色。近十年来该地区社会经济发 展较快,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为了更 快地发展生产和改善人民生活,人们都在探寻该 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道路,提出了不少建议和主 张。
概括起来有三种方案: 一、大力发展农业。理由是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二、走丝稠之路致富,学习大西北人沿着丝绸之路到 中东伊斯兰市场去搞劳务,做生意。理由是邻近一些地区 的回族、维吾尔族人已在中东挣了不少美元回家乡投资建 设; 三、以牧为主,牧、农、林相结合,因地制宜,多种 经营,发展商品生产。理由是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方案应与 本地区行政环境相协调,以牧为主,多种经营,才能促进 本地区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 请用行政环境与行政目标关系的原理来分析这三个方 案。你认为哪个方案可行?为什么?
十堰处在中西部的结合部位,同时也是鄂豫陕渝交汇 地区的中心城市。随着火车提速、(武)汉——十(堰)一级 汽车专用公路的修筑,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上马,资源开发 和经济发展的条件将会越来越好。市领导认为,只要全市 上下统一思想,共图发展,全面振兴十堰的愿望就一定能 变成现实。 1997年,十堰市的干部群众坚持“难中求进,紧中求 活,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大打农村扶贫攻坚、农业产 业化经营、工商企业改革、文明城市创建四个硬仗。
楞柱型:过渡社会的行政模式 既有农业社会行政形态的特征,又有工业社会行政 形态的特征。 • 政府的制度、法规不能实际起到约束和规范作用,形 式上虽已抛弃了传统社会中的行政特性,实际上仍具 有很大的影响力; • 呈现异质的行政制度、行政风范和行政行为; • 传统结构与现代结构重叠存在。
衍射型:工业社会的行政模式 • 经济基础是美国式的自由经济或苏联式的管制经济; • 民众有影响政府决策的渠道,政府与民众关系密切; • 行政风范体现平等主义、成就导向和对事不对人的原 则; • 沟通渠道发达; • 由于社会高度的专业化,因而行政的主要问题是谋求 专业化基础上的协调和统一。
国际大环境
国内小环境
二、初级阶段——基本国情
社会主义制度已经确立
初级阶段
三、三大差距——亟待解决的问题
地区差距
城乡差距
贫富差距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行政发展
• 从行政管理转向公共治理 • 从“计划式”行政转向“市场化”行政 • 从集权行政转向分权行政 • 从管制行政转向服务行政 • 从全能行政转向有限行政 • 从人治行政转向法治行政 • 从免责行政转向责任行政 • 从“内部”行政转向公开行政 • 从低效行政转向高效行政 • 从“一元主体”行政转向“多元民主”行政。
第二章
学习要点:
• • •
行政环境


了解行政生态学兴起的背景; 了解研究行政环境的意义; 掌握行政环境的基本涵义和理论; 理解行政环境与行政管理的关系; 认识我国现阶段行政环境的特点。
第二章
行政环境
第一节 行政环境及其对于行政管理的必要性 行政环境问题的提出 行政环境的理论依据 现代行政管理与行政环境联系的加强
行政生态学涉及的四大领域
• 社会环境的行政研究,旨在研究行政系统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的适应,保持与外界的平衡与同步发展; • 文化环境的研究,旨在研究文化性质与形态同行政系 统和行为的相互关系与影响; • 心理环境的行政研究,行政活动受行政人员意识形态 及心理动机的推动和制约,因此,行政运行的心理机 制是行政生态的重要方面之一; • 生理环境的行政研究,旨在研究如何根据行政人员的 生理特质、功能与需要,提供必要的条件,采取适当 的措施,以保持行政人员的身体健康,身心愉快,促 进行政效率的提高。
• 经济基础对政治上层建筑的制约作用 • 上层建筑其他方面对行政系统的作用
三、现代行政管理与行政环境联系的加强 现代政府要承担更多的社会管理职能 市场经济强化了社会成员的主体意识 宪政和法制赋予了公民表达权和参与权 以人为本已经成为现代政府的基本理念 现代信息技术使得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双向互 动更加积极
一、行政环境问题的提出
行政环境的基本含义 行政环境是行政系统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外部条件的 总和。 构成行政环境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有物质的、精 神的;有有形的、无形的;有自然界的、社会的。凡是 作用于行政系统、并为行政系统反作用所影响的条件和 因素,都可能属于行政环境的范围。
一、行政环境问题的提出
草场资源,有草山草坡1400多万亩,理论载畜量达80 万个牛单位; 水能资源,水电理论蕴藏量500 万千瓦,有利于梯级 开发; 矿产资源,已探明的矿藏有50多种、70大类,矿产储 量潜在价值达4000亿元以上; 旅游资源,更是得天独厚,以道教圣地武当山为主的 名山、以丹江口水库为代表的秀水及6 大类25处各具特色 的景点遍及全市。 同时十堰又是一座新兴的现代工业城市,市政建设在 全国中等城市中堪称一流,东风汽车公司就其经济实力、 科技开发能力和技术装备水平在全国也是数一数二的; 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竹山县十星级文明农户创建活动 在全国率先扛旗。
一、行政管理与行政环境平衡
行政管理与行政环境的相对平衡



行政管理符合行政环境的基本性质,即符合 社会环境特别是社会制度的性质; 行政管理适应行政环境的现状和发展水平; 行政管理适应行政环境的发展方向。
一、行政管理与行政环境平衡
行政管理与行政环境平衡的主要特点

综合平衡
宏观平衡 暂时平衡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二、行政管理和行政环境相互作用的基本内容
行政环境的基本构成 国内行政环境 • 经济环境 地理位置 社 自 • 政治环境 会 然 自然条件 • 文化环境 环 环 境 境 • 人口、民族 自然资源 • 历史传统等 国外行政环境 • 国际社会环境(政治、经济、文化等) • 国际自然环境(地缘、资源等)
二、行政环境的理论依据
•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在实践基础上的一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