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主题教学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金秋时节》主题备课

教师引导学生讲出句意。

③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结合插图理解句意。(2)“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

①指导学生看图或课件,启发想象,理解填空:几户人家在白云()的地方。相机理解“生处”这个词语。

②试着让学生自己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3)“放手”自学三、四句。

①根据学法指导,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习,教师深入学生,帮助指导。

②汇报交流,教师对重点处点拨。抓住“坐爱”“枫林晚”“二月花”理解三四句。

3.展开想象,体会情感。

(1)听着音乐,随着老师的描述,想象一下这首诗描写了哪些秋日山林的景色?引导学生把景物说具体。(2)大家喜欢这幅美丽的秋山红叶图吗?面对这么多的景致你想做些什么呢?

4.配乐诵读,边读边在头脑中想象画面。

三、拓展阅读,实现整合

运用图文对照,展开想象,体会情感的方法自主学习《赠刘景文》。

1.出示图片或课件,观察交流:

(2)作者说“知有儿童挑促织”,那么小的蟋蟀在夜晚能看的见吗?作者是根据那句诗推测出来的呢?指

导朗读——夜深篱落一灯明。

(3)想象画面。练习用生动地语言描述儿童捉蟋蟀的场景,做动作理解“挑”字的意思。

(4)读三四句诗,边读边想象画面。

3.展开想象,理解听到的景象(一二句诗)。

(1)交流诗句中诗人听到的声音。

(2)“萧萧”是什么意思?(风声)这是秋风吹动梧叶发出的声音,一起读:萧萧

(3)萧萧梧叶送来了什么?给“寒”字组个词(寒冷)萧萧梧叶使诗人感到寒冷。(读:萧萧梧叶送寒声)(4)这秋风不仅吹动了落叶,还吹动了什么?读第二句(江上秋风动客情)

4.结合背景,体会情感。

(1)了解诗人创作背景。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字嗣宗。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本姓李,后嗣于龙泉(今属浙江)叶氏。生卒年不详。诗人因家庭变故,10岁背井离乡,隐姓埋名,38岁仍没回过一次家乡,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

(2)一切景语皆情语。此时诗人独卧江边小屋,听到萧萧秋风吹落树叶,触景生情,又会想些什么呢?(自

己童年时的伙伴)诗人除了想念自己的伙伴外,最想念谁?(父母、亲人)

5.情感朗读一二句。

6.配乐吟诵,总结学法。

三、拓展阅读,实现整合

运用查找资料,展开想象,体会情感的方法合作学习主题丛书《秋词》和《秋风引》这两首古诗。

1.这两首古诗分别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2.结合诗人的背景资料说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四、巩固延伸,学以致用

1.自由朗读主题丛书《长安秋望》《秋登宣城谢朓北楼》这两首古诗。

2.积累思乡的古诗,读给家人听。

精读引领课《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巴掌怎么会是金色的?又怎么会铺满水泥道呢?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去感受这一奇特、美丽的风景!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交流,以学定教。

1.自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边读边思考:

①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②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是什么样的呢?

3.指名读课文,交流汇报。

4.资料补充,拓展法国梧桐的相关知识。

三、重点品读,随文得法。

1.课件出示秋风秋雨图,让学生谈感受,发现落叶的美。

2.一夜秋风,一夜秋雨之后,大自然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自由朗读课文二至九自然段,思考:“我”有什么新发现?

3.全班交流汇报。

⑴啊!多么明朗的天空。

①指导学生运用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明朗”。

②总结方法: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是理解词语的好方法。

⑵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这是一块印着落叶图案的、闪闪发光的地毯,从脚下一直铺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一直到路的尽头……

①出示图片。你看到了什么?作者是怎样描写水泥道的?行走在这样的水泥道上你的心情怎样?

②感情朗读,赞赏美。硬邦邦的水泥道铺满落叶,踩

上去软绵绵的,可不就像地毯嘛,多么生动、富有诗意的比喻呀!带着你的感受,再来读读这个句子吧。

⑶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它们排列得并不规则,甚至有些凌乱,然而,这更增添了水泥道的美。

①运用刚才学过的方法,理解“熨帖”、“凌乱”。用刚才我们学习的方法,猜一猜“熨帖”、“凌乱”的意思吧?

②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学习结合课文插图理解词语“熨帖”“凌乱”。

③总结方法:结合课文插图也是理解词语的好方法。

④带着感受,想象画面读句子。

4在作者眼中,水泥道上凌乱自然的梧桐落叶就像一个个金色的小巴掌,增添了美,发现了这些新奇的美,作者是怎样做的?

我一步一步小心地走着,一片一片仔细地数着。我穿着一双棕红色的小雨靴。你瞧,这多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在秋天金黄的叶丛间,愉快地蹦跳着、歌唱着……

①读完这个句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②引导学生体会比喻句的表达效果,初步学习描述美。

文中作者展开丰富的想象,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手法进行描写。

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1)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

(2)梧桐树的落叶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

(3)棕红色的小雨靴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

(4)我还知道:____________像____________。

③总结方法:恰当的比喻可以使我们的描写更富感染力,日后我们的习作中可以多多运用。

5.此时此刻,作者的感受是什么?

6.其实,每一年秋雨过后,这条水泥道都会呈现这样的美景,为什么“我”第一回觉得门前的水泥道美呢?

7.“我”是怎样观察的?(按照一定的顺序,由上到下,由动到静,由整体到局部)

四、拓展阅读,实现整合。

1.秋天,上学路上的水泥道是优美动人的。那秋天的原野又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同学们打开语文主题丛书84页,读一读《秋的原野》,并完成自主学习单上的两个问题。

(1)画出文中的比喻句,感受秋天原野的美丽景色。

(2)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贪婪”、“抹拭”、“瑰丽”等词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