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安全研究

合集下载

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研究

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研究

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研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成为一个日益受到关注的问题。

土地资源是人类的重要生存物资之一,它不仅仅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基础,更是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已成为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

一、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的概念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是指在一定单位时间内,对土地资源利用的效果与投入之比。

通俗地说,就是用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取最大的利润,同时保障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的高低涉及到生产力的高低、资源利用的合理性和效益的实现。

高效的土地资源利用能够有效地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经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影响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的因素1、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数量和质量都是决定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因素。

数量足够的土地资源能够满足人类社会的需求,但是质量却有可能低下,这就会影响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2、土地资源的开发模式:开发模式是影响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因素。

传统的土地开发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因为这种模式的基本思想是“拓展面积,提高产量”,不注重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从而浪费了很多宝贵资源。

3、科技水平:现代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比如应用科技手段提高土地水利设施的建设和利用效率、种植技术的提高等,这些都可以有效地提升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4、政策环境:政策环境对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政府对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的管理和控制,能够使得土地资源的利用更加合理化和高效化,提高社会经济效益,保障生态安全。

三、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的途径1、推广科技手段:应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2、建立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建立和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是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这样可以规范土地资源的利用。

3、调整土地开发模式:将传统的土地开发模式调整为现代化的、可持续的开发模式,从而实现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

土地资源管理领域安全生产风险分析与评估

土地资源管理领域安全生产风险分析与评估

土地资源管理领域安全生产风险分析与评估摘要:土地资源管理过程存在许多容易忽略的安全生产风险,为了提高自然资源管理部门对生产、生态、生活用地实行更精准化的管控。

本文通过对若干起事故进行分析,辨识出土地资源管理过程中的主要风险因素,建立风险评价指标,利用风险矩阵结合专家经验对土地资源管理风险进行评估。

结果表明,土地资源管理过程“危化品园区的选址规划合理性C1”、“违法违规使用土地的情况C10”为重大风险,这些风险反映出相关部门在设计与审批土地资源过程中把关不严,制度落实不到位,安全意识较差。

因此,土地资源管理部门应加强监管力度,做好隐患排查工作,提高整体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关键词:土地资源管理;风险矩阵;风险评估;事故案例分析前言:近些年因土地资源管理规划不合理、规划编制实施监管不到位、城乡基础设施规划和工程用地布局不合理等问题,发生的多起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如“天津港‘8·12’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特别重大火灾爆炸”、“江苏响水天嘉宜化工有限公司‘3·21’特别重大爆炸”等,造成了惨重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经济损失,极大地破坏了生态环境系统。

为明确土地资源管理过程中的薄弱环节,有必要对土地资源管理风险进行风险分析与评估,进而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风险管理措施。

目前国内关于土地土地资源管理风险的研究主要是土地土地资源管理风险识别、评价与控制等方面。

在风险识别研究方面,徐莉莉[1]结合乡镇土地资源所执法监察工作经验深入分析了基层土地执法检察环节面临的失职渎职风险。

王枫云[2]、卢汉桥[3]指出公职人员岗位风险的识别是指对公职人员岗位潜在的风险加以分析、判断,并对各种风险因素对岗位安全的影响程度加以判别。

张颖[4]从土地资源交易、项目管理、土地资源保护、执法监督四个方面建立了土地资源管理廉政风险指标。

在土地资源管理风险评价研究方面,吕乐婷等[5]、徐建昭[6]等通过参考相关文献结合专家打分法确定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风险损失度和景观类型的脆弱度指数。

1.2_专题研究_我国耕地状况

1.2_专题研究_我国耕地状况
参考文献:王万茂.人均耕地0.8亩警戒线透视.中国土地,2001,10:32-33.
人均耕地最低拥有量的制约因素
人均耕地最低拥有量:养活1个人所需耕地数量:
粮食总产 人均粮食消费水平
影响粮食总产的因素
粮食总产量(Pt)=f(粮食单产水平a,播种粮食面积b)
增加粮食总产量的途径: ①提高粮食作物单产水平(品种、土壤改良) ②扩大粮食播种面积(提高复种指数)
王万茂.人均耕地0.8亩警戒线透视.中国土地,2001,10:32-33. 蔡运龙等.区域最小人均耕地面积与耕地资源调控.地理学报,2002,57(2):127-134. 李萍.重庆耕地问题动态平衡机理分析.地政月报,2001,(3):41-45.
一、人均耕地警戒线0.8亩的根据
食物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物质基础,而粮食是人类主 要的食物来源 。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基地,耕地数量和质量决定着粮 食生产状况和水平,保护耕地就是保证粮食安全。 人均食物消费水平取决于人均粮食占有量,人均粮 食占有量取决于粮食总产量。
FAO划分的粮食过关标准
粮食自给:1人一昼夜享用2300大卡热量的食物消费 粮食根本解决:1人一昼夜享用9000大卡热量的食物消费
借助热量折算系数,可将食物消费水平折 算为粮食实物量。 粮食自给人均占有粮食: 225kg/cap.yr 根本解决人均占有粮食:1000kg/cap.yr。
FAO确定的人均耕地占有量
文献:陈百明,周小萍.全国及区域性人均耕地阈值的探讨.自然资源学报,2002,17(5):622-628.
人均耕地最低拥有量应是动态的
在既定粮食消费水平下,作物单产变化,人 均所需最低耕地面积不同。 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粮食消费水平不同, 人均所需最低耕地面积也不同。

黑龙江省土壤有益有害元素分析及土地质量研究

黑龙江省土壤有益有害元素分析及土地质量研究

黑龙江省土壤有益有害元素分析及土地质量研究黑龙江省位于中国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

土地资源丰富,是黑龙江省农业和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土壤作为农业生产的载体,其质量对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了解土壤中有益和有害元素的含量及土地质量状况,对于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保护环境、提高农产品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土壤中有益元素的分析在土壤中,有益元素是维持农作物生长、提高产品质量、保持土壤肥力和改善土壤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益元素主要包括氮、磷、钾、硫、钙和镁等。

这些元素对于植物的生长发育、营养吸收、免疫力和抗逆性都具有重要作用。

氮、磷、钾是植物生长的三大主要营养元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尤为显著。

黑龙江省的土壤中有益元素的含量较高,尤其是氮、磷、钾等元素的含量较丰富。

这为黑龙江省的农作物生产提供了良好的土壤条件。

二、土壤中有害元素的分析土壤中的有害元素对农作物和人体健康都具有一定的危害,因此对土壤中有害元素的含量进行分析十分必要。

有害元素主要包括重金属元素如镉、汞、铅等,以及放射性元素如铀、钍等。

这些元素主要来源于工业废水、废气排放、农药、化肥等,如果土壤中这些元素的含量过高,就会对农作物生长和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在黑龙江省的土壤中,由于工业和农业发展,有些地区的土壤中存在一定量的重金属元素和放射性元素。

这些元素的积累对于土壤质量和农作物生长都会产生不利影响。

应加强对这些有害元素的监测和控制,保障土壤的健康和农产品的安全。

三、土地质量研究土地质量研究是对土地资源的综合评价和利用规划的重要基础。

通过对土地质量的研究,可以全面掌握土地资源的分布和利用状况,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黑龙江省的土地资源十分丰富,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土地荒漠化、土地退化等。

土地质量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及时了解土地资源的状况,发现问题,并及时加以调整和治理。

通过综合分析土地的水、肥、墒、热等因素,评价土地的肥力、适宜度和稳定性,进而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措施,以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海南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海南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 1海南大学管理学院, 海南儋州 5 13 ; . 77 7 2 海南大学网教中心 , 海南儋州 5 1 3 ) 7 77 摘要 对 生态安全的概念 内涵进行界 定 , 在土地 资源可持 续利 用研 究框 架 的基础上 , 构建 海南省 土地 资源可持 续利 用的 生 态安 全评 价
的指标体 系。
1 生态安全的 内涵

个相对 的 、 态 的概念 。没有 绝对 的安 全 , 动 只有 相 对 的安
生态安全 ( cl ia S cry 已成为 国家安 全和 区域安 E o gcl eu t) o i
全, 并且随 环境 变 化 而变 化 。生态 安 全 的威 胁 往 往 是 区域
全 的重要组 成部 分 。早 在 18 99年 , 国际 应用 系统 分 析研 究
L UAN Qiol t l ( n gme t olg ,Han nU iest,D nh u a ・n e i a Ma ae n l e C e ia nvri y a zo ,Hann5 13 ia 7 7 7)
Absr c Th o n tto fe oo ia e u t ssu id.Ba e nt u tia l iz to fln eo re ta t ec n oaino c lgc lsc r ywa td e i sd o hes san beutiain o a d rs u c s,e oo ia e u t v l— l c lgc ls c r y e au i ain ide sfrs san be uiiain o a dr s L c si ia rvn ewee c n tu td to n ie o u tia l t z t fl n eo/ e n Han n P o ic r o sr ce . l o r Ke r s La d rs u c s u tia l t iain;Ec lgc lsc rt y wo d n e o re ;S san be ui z t l o oo ia e u y;Ev l ain i au to

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是自然资源中不可替代的重要资源。

然而,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土地的利用不仅直接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

因此,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已成为当代社会必须解决的难题。

一、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是指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充分维护和保障生态环境、社会安全、合法权益和公共利益的基础上,完善土地资源的供求调节机制,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具体措施如下:1. 实施土地空间规划,遵循“有序、优化、适度、科学”的原则,构建科学合理的土地使用格局和系统,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城市建设发展。

2. 加大农业现代化改革力度,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增强农业产业的综合效益,促进农村人口就业,实现城乡互相支持、互惠共赢。

3. 改革土地收益分配制度,建立健全土地集约利用和保护机制,落实土地税收政策,引导各类土地主体有序、规范地开展土地利用活动,促进土地资源高效利用。

4. 实施唯一土地利用权制度,保证土地所有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有效遏制非法占地行为,确保国家土地资源及农村经济社会秩序的稳定发展。

5. 建立完善的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机制,加强水土保持和草地治理,防止土地退化和污染,保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土地资源的保护土地资源的保护是指充分认清土地的珍贵性和独特性,保护和强化土地功能,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具体措施如下:1. 加强土地监管,建立健全土地资源现状调查、土地利用动态监管和行政执法监管机制,加大对违法占用耕地和千年古林等行为的力度,确保土地资源的合法、合理利用。

2. 加强土地质量保护,保障土地的健康、安全、富庶。

加强对土地生态系统的监测、评价,保护生态环境,加强土地质量监测,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价值。

3. 实施土地节约利用和集约管理,推广高新技术、新品种、新技术和新工艺,推动土地利用方式多样化,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大都市区域耕地保护研究——以北京市房山区为例的开题报告

大都市区域耕地保护研究——以北京市房山区为例的开题报告

大都市区域耕地保护研究——以北京市房山区为例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土地资源的紧缺和保护问题越来越凸显。

耕地是社会生产的基础,稳定的耕地面积和质量是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同时,大都市区域作为重要的城市发展模式,其土地利用问题更为突出,保护耕地尤为重要。

北京市作为我国首都,人口和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城市化程度高,耕地保护难度也越来越大。

房山区是北京市的一个重要城区,其土地利用和耕地保护问题也具有典型性,因此以房山区为例深入探讨城市化进程中的大都市区域耕地保护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研究目的和内容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北京市房山区大都市区域耕地保护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探讨大都市区域耕地保护的现状、问题和对策,为城市化进程中的耕地保护提供参考。

具体的研究内容包括:1.对北京市房山区大都市区域的耕地保护现状进行调查和研究,包括耕地保护政策、耕地利用现状和耕地质量状况等方面的情况分析。

2.分析大都市区域耕地保护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包括城市化进程对耕地保护的影响、政策落实不力等方面。

3.提出针对大都市区域耕地保护的对策与建议,包括政策调整、耕地保护措施和加强法律制约等方面。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和统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

通过对相关政策、文献和统计数据的搜集,结合实地调查和统计分析,对大都市区域耕地保护的现状和问题进行系统研究,提出有效的对策和保护措施。

四、研究预期结果通过本研究,预计能够深入了解北京市房山区大都市区域耕地保护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通过提出有效的对策和建议,为城市化进程中的大都市区域耕地保护提供参考和借鉴。

同时,研究成果也有望为全国大都市区域的耕地保护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我国土地利用研究进展概述及展望

我国土地利用研究进展概述及展望

我国土地利用研究进展概述及展望【摘要】本文旨在概述我国土地利用研究的现状和未来展望。

在介绍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接着在正文部分分别阐述了我国土地利用的现状、研究方法、研究进展,以及未来展望和研究挑战。

结论部分对研究内容进行总结展望,并提出了相关研究建议。

本文旨在为土地利用研究提供参考,并促进相关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我国土地利用、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研究方法、土地利用研究进展、未来展望、研究挑战、总结展望、研究建议。

1. 引言1.1 研究背景我国土地利用研究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兴起,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保护已成为国家和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

土地利用的合理规划和管理对于保障粮食安全、生态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利用、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土地资源总量有限,但却承载着庞大的人口和经济需求,土地的利用方式直接影响到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状况。

通过深入研究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利用研究方法和技术、总结土地利用研究进展,可以为完善土地利用政策、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益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在我国土地利用研究中,需要更加注重多学科交叉融合,整合空间信息技术、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土地利用研究,为我国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更为可靠的支撑。

1.2 研究意义土地利用研究是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的过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土地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其利用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研究,可以帮助政府和决策者科学制定土地利用政策,指导土地规划和建设,促进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保护,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

土地利用研究对于提高我国农业生产效率、优化城乡空间布局、促进农村产业升级、推动城市化建设等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号:AQ-Lw-02240 ( 安全论文 ) 单 位: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 批: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 期:_____________________

WORD文档 / A4打印 / 可编辑

土地资源安全研究 Research on land resources security 环境保护论文 |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apers 安全论文

第 1 页 土地资源安全研究

摘要:土地资源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载体,其安全关乎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经济社会安全。对区域土地资源进行安全评价研究,既有利于落实国家土地保护政策,也可为区域生态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提供现实参考。近些年来,在土地资源安全理论研究、耕地与粮食安全研究、基于承载力的土地资源安全研究、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等研究领域均取得显著进展。论文着重分析土地资源安全研究的新进展[1],对近年来我国土地资源安全研究在耕地安全、生态安全、经济社会安全等方面进行评析,对我国土地资源安全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并提出了新时期土地资源安全研究的主要方向和重点领域。 一、土地资源安全的概念 安全,顾名思义,一般认为是客观上不存在威胁、主观上不存在恐惧的具体表现。资源安全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持续、稳定、及

备注:加强安全教育培训,是确保企业生产安全的重要举措,也是培育安全生产文化之路。安全事故的发生,除了员工安全意识淡薄是其根源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员工的自觉安全行为规范缺失、自我防范能力不强。 环境保护论文 |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apers 安全论文

第 2 页 时、足量和经济地获取所需自然资源的状态,土地资源安全是资源安全的一个重要分支,目前,我国在耕地安全、生态安全、以及关乎的社会经济安全等方面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但关于土地资源安全尚未有统一定义。国外大多数学者引入保护土地资源的可更新、可恢复以及可持续性等理论,。李明杰等认为,土地资源安全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持续、稳定、及时、经济地获取土地资源或土地资源产品,以保障生物群落健康和高效能生产及高质量生活,同时不损害其未来保障能力的土地资源状态或能力,是资源安全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延续。吴次方等,认为土地资源安全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持续地获取,并能保障生物群落(人类)健康和高效能生产及高质量生活的土地资源状态或能力。[2]刘彦随认为土地资源安全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全部土地资源对其实现可持续发展所具有稳定的供给状态和良好的保障能力,谷树忠指出,资源安全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持续、稳定、及时、足量和经济的获取所需自然资源的状态或能力。由此可见,众多学者都一致认为土地资源安全与国家或地区可持续发展紧密联系。 环境保护论文 |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apers 安全论文

第 3 页 在我国,土地资源安全主要涉及与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密切相关的粮食安全、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和社会安全等方面问题。近几十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剧,人类活动对土地资源的影响日趋广泛和深刻,土地资源的使用类型与质量都发生了极为显著的变化,与此同时,气候变化因其前所未有的严重性、复杂性和紧迫性而成为当前人类面临的最严峻的全球性问题之一,也对土地资源安全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土地资源安全亦不能简单地说成是对土地健康的研究,尽管土地健康也是伴随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而兴起的一个土地资源研究方向,但它是关于土地生态、环境方面的研究,而土地生态安全则是土地资源安全的一个重要方面。具体来讲,土地资源安全包括以下5个方面的含义,(1)数量安全含义,即土地资源量要充裕,既有总量的充裕,也有人均水平的充裕,而且后者较之前者更为重要;(2)质量安全含义,即维持土地资源具有长期、持续和稳定生产能力的土地资源质量;(3)结构安全含义,即土地资源系统结构的稳定性,包括耕地、林地、草地之间稳定的结构关系及其内部结构关系的稳环境保护论文 |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apers 安全论文

第 4 页 定,土地资源供给的多样性是结构稳定性的基础,没有多样性就谈不上土地资源的结构安全;(4)均衡的含义,包括土地资源分布的地区均衡以及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分配均衡两方面,土地资源分布或分配不均衡,会增加资源供给的时间和成本,是导致土地资源安全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影响土地资源安全的重要因素;(5)目标含义,即土地资源安全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实现土地资源数量供给的稳定、质量供给稳定和土地资源供给的多样性,保证土地资源供给的地区均衡和人群均衡。 二、土地资源安全的影响因素 影响土地资源安全的因素主要包括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其中,自然方面包括土地资源禀赋不足或结构先天性缺陷、气候变化与自然灾害等[3],人文方面则包括经济、管理、技术等因素。 土地资源禀赋不足及结构先天性缺陷:主要由综合的自然地理环境条件所决定,如,地理位置、海拔高度、地质与地貌条件、气候条件、水土资源配置特征等。具体而言,土地资源禀赋存在先天性缺陷,包括土地资源存量不足和质量偏低两方面;土地资源存在环境保护论文 |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apers 安全论文

第 5 页 结构性缺陷,主要是指土地资源数量结构不合理、不配套。我国土地资源总量在世界上占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很大一部分土地资源质量不高、禀赋不足,不少区域土地资源数量结构不合理,这在很大程度上威胁着我国的土地资源安全。 气候变化与自然灾害因素:在我国,各种自然灾害,如,环境地质灾害、干旱与洪涝灾害、台风与风暴潮、土壤盐碱化、水土流失、荒漠化、酸雨等问题比较突出,长期威胁着我国的土地资源安全,与此同时,气候变化则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多种自然灾害的分布范围和影响程度,及其时空分布的不确定性,对土地资源安全构成更进一步的胁迫作用[4]。 经济因素: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发展水平以及对不同经济发展模式和道路的选择,决定了对土地资源的态度和利用模式。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开发模式是影响土地资源安全的重要因素。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占据大量土地资源,同时也是导致土地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的重要原因,故而经济因素是威胁土地资源安全的首要因素。[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积极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土环境保护论文 |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apers 安全论文

第 6 页 地资源的需求量将处于高峰,进而也对土地资源安全造成极大威胁。 管理因素:土地资源管理上的不当所造成的人为缺陷,也是造成土地资源不安全的主要原因。虽然我国已经制定了《土地法》等一些与土地资源保护有关的法律、法规,但现有的这些法规与其它法规联系不紧密,不能形成有机体系,且在执法过程中又存在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受部门利益的驱使,各行其是,各自为政,降低了土地资源保护的效率,致使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一直处于无序和掠夺性利用的混乱状态,土地的闲置、浪费惊人,并未有科学的土地资源安全监测预警系统和安全评价体系以及信息披露和信息共享机制,除不能对土地资源进行实时监测外更不能对土地资源安全状况做出前瞻性的预报[6]。 技术因素:技术的发展不仅对土地资源的需求量和供应量产生较大影响,而且对土地资源的供给与需求结构产生较大影响,在增加土地资源的需求量和提高土地资源生产能力的同时,也扩大了资源领域与范围。对于土地资源安全威胁最大的是落后的工业和农业技术[7]。 环境保护论文 |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apers 安全论文

第 7 页 三、土地资源安全的几个方面的研究 1、粮食安全 联合国粮农组织认为:增加粮食有效供给是实现粮食安全的先决条件。粮食生产受到社会、经济、制度、技术及自然资源条件的制约和影响,这些可归结为农业的生产环境,其中耕地资源是最重要的自然资源基础,对粮食有效供给能力起着最根本的约束作用。如前所述,耕地资源安全可以细分为耕地资源数量安全、质量安全和生态安全,这三个方面安全程度的变化都会对粮食安全产生重要影响[8]。因粮食安全主要体现在耕地资源安全上,故耕地安全是土地资源安全评价最重要的地方,其评价的核心。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耕地安全问题进行讨论,主要是涉及耕地保护问题、粮食问题、建设用地与农业发展争地等问题展开。鉴于我国人多地少的矛盾,耕地安全形势与安全研究引起我国学者特别广泛的关注。张凤荣等通过预测全国主要生态功能区内的未来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后备土地资源开垦、土地整理复垦、生态退耕等各方面的耕地资源变化,深入研究了我国耕地的未来形势;赵其国教授等人则把研究对环境保护论文 |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apers 安全论文

第 8 页 象由耕地的数量与质量扩大到耕地资源系统自身的安全,并由此探索中国耕地安全的诱发机制,针对性的提出了耕地安全的相关政策。[9]吴文盛等提出了耕地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和安全标准,并对我国耕地安全进行评价与预警。其中《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 (2008至2020年)》指出,今后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我国旱涝灾害特别是干旱缺水状况呈加重趋势,可能会给农业生产带来诸多不利影响。对决策者而言,更加希望了解当前与未来哪些地区的粮食安全问题最突出,哪些地区是粮食生产适应气候变化的脆弱地区。在现有耕地安全,粮食安全评价基础上引入气候变化因素,对评价体系及结果更具合理性和指示意义。 生态安全 关于生态安全的概念,目前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的意见。从其研究范围来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生态安全指在人的生活、健康、安乐、基本权利、生活保障来源、必要资源、社会次序和人类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等方面不受威胁的状态。该定义体现了整体性,将生态系统分为自然、经济和社会三个子系统,强调其为人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