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2011年中国粮食增产的贡献因素分析
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及解决途径

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及解决途径[键入文档标题]Administrator2016/12/28指导老师:赵筱青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摘要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粮食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国家安全的大课题。
我国粮食产量在一系列惠农政策鼓励下持续增长,但由于粮食作为农产品本身具有弱质性,因此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是一个战略时间长、涉及诸环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复杂体系。
在目前国际经济一体化、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形势下,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粮食产量实现“十一年增”后,仍然需要“不断增强粮食生产能力”。
在此背景下对粮食安全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的探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本文从国内国际,资源环境,政治政策等多个角度出发,阐述了粮食安全的定义,我国现阶段粮食安全现状及隐患,分析了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因素,并提出了解决我国粮食安全的基本途径。
概述粮食安全是关系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稳定的焦点问题。
世界粮食安全的起因始于1972~1974年爆发的世界性粮食危机。
全球粮食安全危机高级别工作组2009年1月底在西班牙马德里举行会议之际,潘基文秘书长及西班牙首相萨帕特罗联合发表文章指出,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全球意义,要实现粮食安全,必须确保最贫困的人口有饭可吃,也必须致力于改善社会保障体系以及支持农业生产和贸易。
2009年7月10日在意大利闭幕的G8峰会所通过的《拉奎拉粮食问题共同声明》再一次在全球拉响了粮食安全的警报。
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农业大国,粮食问题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重点。
目前,中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期,实现粮食安全至关重要。
国际粮食形势的复杂化,使影响国家粮食安全的不确定因素增多,给我国的粮食安全增添了新风险,调控国内粮食市场的难度加大,实现粮食生产和供求平衡的形势更严峻了。
因此,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分析我国的粮食安全状况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什么是粮食安全1.1 国际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提出世界粮食安全系数为17%~18%(安全临界点),但这一指标已不能全面反映人类粮食消费、居民营养与健康以及粮食安全的实际状况。
山西省粮食增产影响因素的统计分析

【 摘 要】 运用多 计 析中 主 分 的 法 山 省 以 粮食 产的 展变 趋 度粮 增产 主 响因 元统 分 的 成分 析 方 时 西 建国 来 生 发 化 势以 食 的 要影 素
的贡献欠小进行 了 分析 ,确定单产对粮食增产的贡献最大,其次是有效灌溉 面积,而化 肥等生产要 素的投 入在不 同时期 的贡献 不
19 年 的 32 .k/m ,年均增 长 19 96 3 13 gh 2 .%。
14 ~ 04 99 20 年序列资料作为基础 ,通过对 粮食增
产 影响 因素 的定性 判 断 ,从 中选 择 了 5 影 响粮 个 食 增产 的主 要影 响 因素 :粮 食 播种 面 积 ,粮食 单
第五阶段为 1 7 20 年 ,是粮食产量波动 9 ~ 04 9 幅度明显增 大的时期。粮食 总产最为 1 8年的 9 9
4965万 h 2 少 到 20 0 .4 m减 04年 的 2250万 h 2 9 .4 l, n 年均 递减 06 %。纵观 山西 5 .1 O多年 来 的粮 食生产
第三阶段为 17 —18 年 ,是粮食生产发展 95 95 较快的时期。这一时期全省粮食总产量由 17 年 94 的 50万吨增长到 18 年 的 827 9 95 2 . 万吨,年均递 增 31 .%,粮食单产由 1 4年的 12 .k/m 增 9 7 684 gh 2
中圈分 类号 :F 2 .1 3 7 1 文 献标 识 码 :A
∞ ∞∞ ∞ ∞ ∞∞ ∞ ∞ 0
lI
●
粮食是人类赖 以生存 的物质基础 ,是关系国
计 民生的战略物资 ,是社会稳定 和国民经济发展
1949年——2012年中国粮食产量与人口统计分析

1949年——2012年中国粮食产量与人口统计分析12级经济班2012420140 袁文超前言:刚刚过去的2012年,中国大陆粮食产量达5亿8957万吨,再创历史新高。
人均粮食拥有量也终于远离徘徊多年的400公斤左右,达到创纪录的435.4公斤。
2012年,全世界粮食总产量为22.8亿吨,世界总人口约70.9亿人。
则世界人均粮食拥有量为321.7公斤。
可见中国人均粮食已达世界平均水平的1.35倍以上。
中国的粮食安全,已赢得很有富余度的较充分保障。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中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面积,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
这确实是个值得讴歌的奇迹!1 研究对象和方法1.1研究对象:以1949年至2012年中国粮食产量与人口统计数据为基础,结合历史资料1.2研究方法:1.2.1文献分析法:从人大论坛公布的数据资料出发,收集中国从1949年开始到2012年的人口数据于粮食产量。
结合相关历史史实,分析各年度大事综合得出结论。
1.2.2 数量研究法:分析各年度的环比增长率,比较各年度平均数据,绘制表格分析数据的大体走势,从而得到一些结论。
2研究结果与分析2.1数据统计表格中国粮食产量与人口统计表(1949-2012)年度产量(万吨)粮食产量环比增长率人口(亿)人口环比增长率人均粮(公斤)1949 11318 - 5.4167 - 208.9 1950 13213 16.74% 5.5196 1.90% 239.4 1951 14369 8.75% 5.6300 2.00% 255.2 1952 16392 14.08% 5.7482 2.10% 285.2 1953 16683 1.78% 5.8796 2.29% 283.7 1954 16952 1.61% 6.0266 2.50% 281.3 1955 18394 8.51% 6.1465 1.99% 299.3 1956 19275 4.79% 6.2828 2.22% 306.8 1957 19505 1.19% 6.4653 2.90% 301.7 1958 19765 1.33% 6.5994 2.07% 299.5 1959 16968 -14.15% 6.7207 1.84% 252.5 1960 14385 -15.22% 6.6207 -1.49% 217.3 1961 13650 -5.11% 6.5859 -0.53% 207.3 1962 15441 13.12% 6.7295 2.18% 229.51963 17000 10.10% 6.9172 2.79% 245.8 1964 18750 10.29% 7.0499 1.92% 266.0 1965 19453 3.75% 7.2538 2.89% 268.2 1966 21400 10.01% 7.4542 2.76% 287.1 1967 21782 1.79% 7.6368 2.45% 285.2 1968 20906 -4.02% 7.8534 2.84% 266.2 1969 21097 0.91% 8.0671 2.72% 261.5 1970 23996 13.74% 8.2992 2.88% 289.1 1971 25014 4.24% 8.5229 2.70% 293.5 1972 24048 -3.86% 8.7177 2.29% 275.9 1973 26494 10.17% 8.9211 2.33% 297.0 1974 27527 3.90% 9.0859 1.85% 303.0 1975 28452 3.36% 9.2420 1.72% 307.9 1976 28631 0.63% 9.3717 1.40% 305.5 1977 28273 -1.25% 9.4974 1.34% 297.7 1978 30477 7.80% 9.6259 1.35% 316.6 1979 33212 8.97% 9.7542 1.33% 340.5 1980 32056 -3.48% 9.8705 1.19% 324.8 1981 32502 1.39% 10.0072 1.38% 324.8 1982 35450 9.07% 10.1654 1.58% 348.7 1983 38728 9.25% 10.3008 1.33% 376.0 1984 40731 5.17% 10.4357 1.31% 390.3 1985 37911 -6.92% 10.5851 1.43% 358.2 1986 39151 3.27% 10.7507 1.56% 364.2 1987 40473 3.38% 10.9300 1.67% 370.3 1988 39404 -2.64% 11.1026 1.58% 354.9 1989 40755 3.43% 11.2704 1.51% 361.6 1990 44624 9.49% 11.4333 1.45% 390.3 1991 43529 -2.45% 11.5823 1.30% 375.8 1992 44266 1.69% 11.7171 1.16% 377.8 1993 45649 3.12% 11.8517 1.15% 385.2 1994 44510 -2.50% 11.9850 1.12% 371.4 1995 46662 4.83% 12.1121 1.06% 385.3 1996 50454 8.13% 12.2389 1.05% 412.2 1997 49417 -2.06% 12.3626 1.01% 399.7 1998 51230 3.67% 12.4761 0.92% 410.6 1999 50839 -0.76% 12.5786 0.82% 404.2 2000 46218 -9.09% 12.6743 0.76% 364.7 2001 45262 -2.07% 12.7627 0.70% 354.6 2002 45711 0.99% 12.8453 0.65% 355.9 2003 43067 -5.78% 12.9227 0.60% 333.3 2004 46947 9.01% 12.9988 0.59% 361.2 2005 48401 3.10% 13.0756 0.59% 370.2 2006 49746 2.78% 13.1448 0.53% 378.42007 50150 0.81% 13.2129 0.52% 379.6 2008 52850 5.38% 13.2802 0.51% 398.0 2009 53082 0.44% 13.3474 0.51% 397.7 2010 54641 2.94% 13.4100 0.47% 407.5 2011 57121 4.54% 13.4735 0.47% 424.0 2012 58957 3.21% 13.5404 0.50% 435.42.2数据分析图2.3结合以上数据可以分析:1.建国初期,粮食产量变动率变化剧烈,而后变动逐渐变小,趋于稳定。
论中国的粮食安全战略

论中国的粮食安全战略摘要:我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并取得了重大成就。
本文从总量和人均占有量、数量和质量方面分析了中国粮食安全的现状,提出确保中国粮食安全必须以保护耕地为基础,以科技为根本手段,以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为可靠基础,依靠优势区域增产提升保障能力,以国家政策支持作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力,以提高单产为目标,保证粮食增产的可持续性。
关键词:粮食安全;耕地保护;科技手段;政策支持粮食安全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物质保障能力和水平,包括生产、进口和储备能力以及满足不同层次消费需求的保障能力;二是消费能力和水平,包括需求总量以及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消费结构和消费偏好等;三是保障粮食供给的机制和途径。
本文将从粮食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的发展趋势来分析中国粮食安全面临的问题,并探讨对策。
一、中国粮食安全的现状总量安全,人均占有量达到国际安全标准。
中国的粮食总产量自2003 年来保持稳定增长,2007年突破5亿吨,2011年达到5.7亿吨,2012年为58957万吨,除大豆外,其他种类粮食自给率均高于95%的安全水平。
[1]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将一个国家人均粮食年占有量400公斤定为粮食安全的标准,中国粮食人均占有量2010年达到409公斤,2011为425公斤,达到了国际公认的安全标准。
数量安全但质量不高。
我国粮食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可忽视,主要表现在,粮食播种面积总体呈下降趋势,粮食总产量波动明显;品质优良的粮食品种仍难满足城乡居民生活与加工需求,粮食质量安全隐患仍比较严重;较效益持续偏低,农粮食生产比民种粮积极性下降;粮食生产投入不足,生产要素持续流出;粮食产业链利益分配失衡,种粮农民分享增值收入偏低;粮食市场调控体系不健全,应对国际竞争的总体战略设计缺失。
[2]二、中国粮食安全面临的问题耕地保护形势严峻。
一国的粮食总产量取决于耕地数量和单位面积耕地的生产能力,其中耕地数量是保证粮食生产最基本的因素。
_九连增_后的思考_粮食内部结构调整的贡献及未来潜力分析_朱晶

《农业经济问题》 ( 月刊)
2013 年第 11 期
低于同期粮食总播种面积的平均增速 ; 大豆及其他 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分别下降了 3204 万亩和 4228 万亩, 三者在粮食总播种面积中所占的比重各自减 2. 9 、 4. 4 个百分点。 粮食作物内部呈现高 少 0. 4 、 产的稻谷和玉米种植比重逐年增加 , 而低产的小 麦、 大豆及其他粮食作物占比相对下降的趋势 。 , “九连增 ” 综合以上分析不难发现 期间, 在粮 粮食 食总播种面积和各粮食作物单产增长的同时 ,
为 397 公斤 / 亩; 小麦、 到 450 公斤 / 亩; 玉米次之, 大豆、 薯类等其他粮食作物的单产相对较低, 分别 31% 和 50% 。 仅相当于玉米单产的 84% 、 , “九连增 ” 从播种面积的角度来看 期间全国 粮食总播种面积呈增长趋势, 累计增加 17785 万 亩, 增幅为 11. 9% 。其中, 高产的稻谷和玉米播种 面积 分 别 扩 大 5683 万 亩 和 16321 万 亩, 增长 14. 3% 和 45. 2% , 高于粮食总播种面积的平均增 在粮食总播种面积中所占的比重提高了 0. 5 和 速, 7. 2 个百分点; 而低产的小麦、 大豆和其他粮食作 物的播种面积增长则相对较慢, 甚至出现了负增 长, 其中小麦播种面积增加 3213 万亩, 增长 9. 7% , — 37 —
作物内部种植结构呈现较为明显的高产作物替代 可以通 低产作物的趋势。高产作物替代低产作物, 过挖掘作物间的“单产差 ” 来提高粮食的“加权平 , 均单产” 因而内部种植结构调整也是促进粮食增 产的重要因素。那么, 种植结构调整对我国粮食增 产的贡献究竟有多大? 未来粮食增产是否还能依 靠这种途径? 进一步结构调整的空间还有多大? 这些问题值得深入地分析与探讨 。
Vgood 粮食安全形势及影响因素--江苏省粮食增产制约因素及增产途径分析

收稿日期:2009 03 18作者简介:李光泗(1980 ),男,江苏泗洪人,南京财经大学粮食经济研究院讲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为粮食经济理论与政策;徐建玲(1975),女,新疆乌鲁木齐人,南京财经大学粮食经济研究院讲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学;李丰(1974),男,河南开封人,南京财经大学粮食经济研究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为粮食经济与农业经济。
2009年第3期总第157期南京财经大学学报Journa l o f N an ji ng U niversity of F i nance and E conom i cs N o .3,2009Seria lN o .157江苏省粮食增产制约因素及增产途径分析李光泗,徐建玲,李 丰(南京财经大学粮食经济研究院,江苏南京 210003)摘要:江苏既是粮食主销区又是主产区,粮食总产量在全国始终位居前列,为平衡国内粮食供应、保障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国际粮食市场发生了重大变化,粮食价格波动幅度巨大,对我国粮食生产与粮食安全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这样背景下,研究江苏省粮食生产及增长潜力问题,对挖掘江苏省粮食增产潜力、促进粮食稳定与增产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文章在分析江苏省粮食生产现状基础上,深入研究了江苏省粮食增长的制约因素、增长潜力,探讨了江苏省粮食增产途径。
关键词:江苏;粮食;增长;潜力;途径中图分类号:F326 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6049(2009)03 0020 05一、江苏省粮食生产现状(一)粮食生产总体情况2007年,江苏省粮食总产量3132.24万吨,实现连续四年增产。
从耕地与播种面积来看,2007年,江苏省年末耕地面积7095.72万亩,其中中低产田约2500万亩,粮食总播种面积为7823.39万亩。
就单产来看,2007年,江苏省粮食单产平均为400公斤/亩。
从粮食种植结构看,稻谷、小麦为主要品种,大豆、玉米所占比例较少。
中国粮食生产影响因素及地区差异分析——基于1990-2006年各省的面板数据

经济研究导刊
E ONOMI E E C C R S ARC GU D H I E
N .3, 0 9 o1 2 0
S ra . 1 ei l No5
总第 5 期 1
中国粮食生产影响因素及地区差异分析
基 于 1 9 2 0 各省 的面板 数 据 9 0 0 6年
劳动力是 中国粮食生产的主体, 是影响粮食生产 的一个 重要因素。在劳动力投入达到一定数量之前, 其对粮食生产
的影响应该是正向的。 近年来 , 随着外 务工人员的增加 , 农
量越高; 从事粮食生产的劳动力越多, 粮食产量越高 ; 化肥施
用量多 , 则粮食产量高 ; 机械化水平越高, 相应地, 粮食产量也
二、 中国粮食生产的影响因素及地区差异分析
( ) 一 分析框架 与基本假设 从理论上讲 , 响粮食产量的因素很 多 , 影 这些因素基本 可以分为四类 , 一是各种生产要素的投 入, 如土地 、 劳动 、 化
肥、 机械 、 等 的 投 入量 ; 是 各 种 农业 技 术进 步 ; 是 国 资本 二 三
中的分布是均匀 的; 粮食成灾 面积越大 , 粮食产量越低。 ( 变量选择与数据说明 二)
根据上述分析框架及基 本假设 , 本文的因变量为粮食总
量对 总体粮食生产的影响 , 我们还关心各省份之间在粮食生
产上 的差异 , 因此 , 本文选择截 面固定效应模 型。
( ) 四 估计结 果分析 1 固定效应模型 的估计结果可 以看到 , . 从 各解释变量 的
4自然灾害。 . 自然灾害与粮食产量是一种负相关关系。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成
灾面积可 以用来反映 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程度
我国粮食价格上涨因素及其导致粮食危机的分析

在 多 座国家粮食储 备仓库 ,各级粮食库 存有数干亿斤 ,有一个 经济却受到了严重冲击 ;因此 , 面对全球粮食危机的时候 , 我们绝不能轻言 “ 独善其身” 。 庞 大的粮食 储备系 统 ,所 以 中国的粮食 价格 略微~涨 以后 , 储备系 统一动员 ,价格 立马就会下去 , 以 中国政府 调节粮 所
l 经济 s 贸易 l 。
农业经济
2 1/ 0 19
圈粮仓价格 涨 围考 舆 导致粮食危机的 分析
◎汪来喜
摘 要 :粮食 安全始终是 大 国的隐忧 ,2 1 下半 年 以来 ,物价 上涨成 为百姓 关注 的热点 问题 , “ 00年 豆、 姜你军”等热词 的流行 更是反 映 了食品蔬菜价格上 涨带来的压 力 ,我 国粮食价格的不稳定 因素及导致粮 食危机是 一个值得研 究的重要课题 ,更应从粮食金 融化 高度 来研 究我 国的粮食安全 问题 ,采取有效措 施确保 国家粮食安全 。 关键词 :粮食价格 粮食 危机 货 币政 策
地位更为 突出 、更为重要 。 “ 国以 民为本 ,民以食为天 ,食 可以在全 国各 地储备很多粮 食 ,所以这个 时候 很容易就把粮
以粮为源” ,一旦我国粮食安全出问题 ,整个 国民经济 运行就 食价格给 降下来 。2 l年 2月 9目,国务 院出台十项措施扶 01 会出问题 ,社会稳 定和 国家安全 就可能受到影 响 ,甚至会影 持粮食生产 ,2月 l O日国务院年后第一个工作 日部署粮食生 响到 世界 经济社 会的 稳定 。进 入 2 1年 ,全 球粮 价屡 创新 产 ,这么高调 来保证增产的 的一 些决策非常重 要。因为它是 01 高 ,并且看不到近期有止步的迹象 ,2 3 O 8年的粮食危机 ,曾 在非常务实解 决供求供给 的问题 ,是保供给 ,这么大规模 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9卷 第23期 农 业 工 程 学 报 Vol.29 No.23 2013年 12月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Dec. 2013 1
2003-2011年中国粮食增产的贡献因素分析 刘 忠,黄 峰※,李保国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农业部华北耕地保育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93)
摘 要:理清2003年以来中国粮食产量增加的主要贡献因子及其贡献率,对于及时调整农业政策,保持和提升粮食生产能力有重要的意义。该文利用2003-2011年中国粮食及其各构成品种(根据国家统计局,粮食作物包括稻谷、小麦、玉米、薯类、豆类和其他谷物)的产量和播种面积数据,采用贡献因素分解的研究方法,研究了2003年以来中国粮食增产的作物和地区贡献,以及面积、单产和种植结构调整对于粮食增产的贡献率,并对各增产主力省区和主要粮食作物的增产贡献因素进行了分析,划定了增产主导类型。结果显示:研究期粮食增产全部来自3大粮食作物,其中玉米贡献了一半以上的增产量;杂粮、豆类和薯类总产均出现下降,其播种面积则分别下降了25.7%、17.4%和8.2%。地区贡献以黑龙江和河南最为突出,累积贡献率超过1/3;累积贡献率超过90%的13个省区,除新疆外其余都是粮食主产省区。作为传统农区的四川,其粮食增产贡献率仅为1.6%,与山西、陕西和甘肃等非主产区基本相当;全国粮食增产的面积贡献率最大,达到46.3%,其次是单产贡献率(44.2%),结构调整的贡献率将近10%,其中一半以上来自豆类向稻谷和玉米的调整;稻谷、玉米和春小麦的增产为面积主导型,而冬小麦的增产为单产和面积共同作用型;除河南和安徽为单产主导型,吉林和河北为面积单产共同作用型,其他增产主力省区的增产类型均为面积主导型。综合来看,2003-2011年中国粮食增产是以面积增加主导的外延式增产方式。由于粮食消费结构和国际粮食贸易容量的限制,今后结构调整的潜力已经很小。因此,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粮食作物的单产水平是今后稳定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研究结果可为今后农业政策的调整提供决策依据。 关键词:粮食,作物,生产,增产,贡献因素,单产,面积,结构调整 doi:10.3969/j.issn.1002-6819.2013.23.001 中图分类号:S1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6819(2013)-23-0001-08
刘 忠,黄 峰,李保国. 2003-2011年中国粮食增产的贡献因素分析[J]. 农业工程学报,2013,29(23):1-8. Liu Zhong, Huang Feng, Li Baoguo. Investigating contribution factors to China’s grain output increase in period of 2003 to 2011[J].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Transactions of the CSAE), 2013, 29(23): 1-8.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0 引 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粮食生产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从改革开放前1978年的3亿t,到2012年的5.9亿t,30多年粮食产量几近翻番。其间虽然经历了多次徘徊甚至下滑,但总体来说是波动上升的[1-2]。
1998-2003年粮食产量的连续回落是改革开放以来最严重的一次粮食生产大滑坡。其间伴随了
收稿日期:2013-06-21 修订日期:2013-10-29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2013QJ059),“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2BAD05B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71532)。 作者简介:刘 忠(1970-),男,副教授,主要从事土地利用与信息技术研究。北京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100193。 Email:lzh@cau.edu.cn ※通信作者,黄 峰(1972-),男,讲师,主要从事农业水资源利用研究。北京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100193。 Email:fhuang@cau.edu.cn
耕地面积、粮食面积、粮食单产、粮食价格和人均粮食占有量“五下降”[3]、生态脆弱区退耕还林[4-7]
以及粮价大幅波动下降等一系列重大事件和现象。针对粮食产量下滑,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取消农业税、粮食补贴[8]和托市收购[9]等,来稳
定粮食生产。之后粮食产量止跌回升,实现了2004年到2012年粮食产量9连增。 目前,中国的粮食生产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粮食生产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粮食生产重心显著北移,并进一步向主产区和主要作物集中[2,10]。传
统的以人口-粮食相互影响的分布模式在新型粮食产区不再适用[11]。但原有的影响粮食安全的压力
持续存在。耕地数量的不断减少和质量的下降不但威胁着粮食播种面积的稳定和提升,也影响到粮食单产的上升潜力[12-14];全球气候变化既影响了粮
食生产的长期趋势又在左右着粮食生产的短期波动[15-16];水资源短缺及其在各生产部分的激烈竞争
成为限制粮食生产的主要因子[17-18]。同时,随着经农业工程学报 2013年 2
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物消费需求和结构的变化对粮食产量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9-21]。而新的影响粮食生产的因素,如生物能源与粮食的争地[22],国际市场与粮食贸易对国内粮食品种和市
场的影响[23],快速城镇化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24]
等开始显现效果。 上述影响因素显而易见地决定着粮食生产结构、面积和单产的提升空间。因此正确掌握2003年以来中国粮食产量增加的主要贡献因子及其贡献率,对于保持中国粮食生产水平,提升粮食生产能力,正确进行宏观调控有重要的意义。
1 数据与方法 1.1 数据 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4》、《中国统计年鉴2012》和《中国农村统计年鉴汇编1949-2004年》。指标包括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以及粮食作物、谷物、水稻、玉米、小麦、豆类和薯类的播种面积和产量,以及衍生的杂粮播种面积和产量数据。 1.2 方法 1.2.1 地区贡献率和作物贡献率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下简称省区)以及粮食作物品种的增产贡献率通过以下公式计算
1()
()iiik
iiiPtPbCPtPb=
−=
−∑ (1)
式中,Ci为地区i或粮食作物种类i的增产贡献率,Pti为地区i或粮食作物种类i的目标年粮食产量,Pbi为地区i或粮食作物种类i的基年粮食产量。 1.2.2 粮食增产贡献因素及其贡献率计算 从粮食产量的构成来看,粮食产量的增减由粮食播种面积与粮食单产的变化共同决定。因此可以把粮食产量的提高分解为面积贡献和单产贡献。在中国粮食统计中,粮食是谷物、豆类和薯类3大类的总称,而谷物指稻谷、小麦和玉米3大高产粮食作物和其他谷物(杂粮)。统计指标上的粮食单产提高,一方面源于单个粮食作物单产的真实提高,另一方面是低产粮食作物向高产粮食作物调整而导致的数字上的提高。因此,单产贡献里实际上包含了结构变化的贡献。近年来的结构变化都是由低产粮食作物向高产粮食作物调整。由于缺乏实际的结构调整的数据,假定在粮食播种面积整体上升的前提下,播种面积下降的所有作物的下降面积全部转化为播种面积上升的所有作物的上升面积中。 由此,基年到目标年,粮食产量的变化量分解为由粮食播种面积变化贡献的产量、由粮食作物单产变化而贡献的产量以及由粮食种植结构变化所
产生的变化3部分。表达为 GGsGyGtΔ=Δ+Δ+Δ (2) 其中,ΔG为作物产量变化量,kg;ΔGs为作物播种面积变化贡献的产量,kg;ΔGy为作物单产变化贡献的产量,kg;ΔGt为粮食种植结构变化所贡献的产量,kg。 定义所有面积调减作物的总调减面积为ΔSm,所有面积增加作物的总增加面积为ΔSa,扣除结构调整调增的面积后,新增作物播种面积为ΔSn,则
1mjjSmSm=
Δ=Δ∑ (3)
1niiSaSa=
Δ=Δ∑ (4)
SnStSbSaSmΔ=−=Δ−Δ (5)
1()mjjjGtYtYmSm=
Δ=−×Δ∑ (6)
式中,Ymj为第j种调减作物目标年的单产,kg/hm2;Yt为调增作物目标年的加权平均单产,kg/hm2。即
11
niiiniiYaSaYtSa=
=
×Δ=Δ
∑
∑ (7)
式中,Yai为第i种面积增加作物的目标年单产,kg/hm2;ΔSai为第i种调增作物的面积增加量,hm2。
面积和单产贡献的产量分别计算为 GsYtSnΔ=×Δ (8)
GyGGsGtΔ=Δ−Δ−Δ (9)
由此,3部分的贡献率的计算公式如下 GyCyGΔ=
Δ (10)
GsCsGΔ=
Δ (11)
GtCtGΔ=
Δ (12)
式中,Cy,Cs和Ct分别代表单产贡献率、面积贡献率和结构调整贡献率,%。 1.2.3 地区单一作物产量贡献率的计算 在进行单一作物贡献因素贡献率计算时,由于不涉及其他作物,因此只考虑其面积贡献和单产贡献。 增产作物面积贡献率Csi的计算如下
min(,),00,0iiiiii
YaSaPSaCsSa×ΔΔΔ>⎧
=⎨
Δ⎩≤
(13)
式中,ΔPi代表某一个省区作物i的增产量,kg。 增产作物单产贡献率Cyi计算如下